佛陀在世时,讲过了我们这个世界是由四大构成的。是哪四大呢?地、水、火、风,这四种因素构成了我们这个娑婆世界。那么,四大皆空是不是指的地、水、火、风都是空无的呢?其实还不是的。
有关四大,在《圆觉经》中有这样的记载:“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意思就是我们的这个身体,是由地、水、火、风这四大组合而成的。那么,这个身体是空的吗?不是的。
在《心经》中这样一句话:“照见五蕴皆空。”这里,又将人的身体比作五蕴所构成的。
不论是四大也好,五蕴也好,其实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我们这个的身体。都是要将它修“空”了,才能证悟到菩提。不过,要达到这一步,可不是个简单的过程。
我们要想理解佛陀说话的意思,必须依照佛经的原文去理解。如果失去了佛经原文的依傍,就很难知道佛陀所指的具体涵义。

《圆觉经》云:“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聚集,似有缘相。假名为心。”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说,我们身体是由这四大构成,同时也具备各种因缘。这些因缘的聚合,都是因为我们有了各种造化。所有造化的来源,都是因为我们的“心”。所以佛说“一切唯心造。”
也就是说,四大构成了我们的身体,但是我们的心应当落在何处呢?虽然有了这个物质身体,毕竟是容易幻灭的。所以心就不能落在四大上面。
这里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冬天下雪的时候,我们的心会认为雪花是真的。但是当太阳出来的时候,雪就化了,化成了水。这个时候,雪花就是一种幻化品。如果这颗心执著于雪花,等雪花消融后,最终会一无所得。
所以,我们就是要让自己知道,雪花是幻化的。我们的这个身体也是如此,也是幻化的。到了百年之后,就会什么都没有。所以,由这个身体组成的四大,就变成了空。
四大皆空的意思,其实是要告诉我们,对于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不能去执著任何东西。执著于任何东西,都可能造成使人修不成。因为这四大都是无常的,变幻的。所以,要做到无我,也就是这四大里面,并没有“我”的存在。这才是四大皆空的真实涵义。
但是,要做到无我并不容易,需要一步步的来。这种一步步的来,并不是说要按部就班,先开始修什么,然后修什么。根据每个人体内存在四大的因素的多少不同,他的修行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所以,《圆觉经》中又说道:“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这是告诉我们,如果知道了这些无常,就要了脱它。只要能证悟到觉悟的本性,并没有什么具体的要求。
四大皆空并不是指一切都是空的,而是指的事物具备幻化的特点。但是无论它变幻成什么样子,其实也都是物质存在的方式。
因为人们对《金刚经》中的空知道得比较多一点,所以认为一切皆空。《圆觉经》中的四大虽然也存在着“空”,但是它主要是站在事物变幻的角度去诠释佛法的。这和《金刚经》中的空,是不同的。

End
梦参老和尚了生死怎么了?哪部经都要了生死、说放下,放下就自在了,他就是放不下,烦恼。我们好多道友给我写信说烦恼,我也不能跟他直接谈话--烦恼在哪呢,你拿出来给人看一看?你拿不出来,烦恼是无形无相的。烦
人生是苦与四大皆空◎ 弘 一自古以来,世人对于佛教就有诸多误解,当然这些误解也分不同情况。有些因为不懂佛教名相、义理,于是望文生义、理解不当乃至南辕北辙,却以为这就是佛教;有些因为门户之见(或者成见、
花开花落,又是一年毕业季,曾经觉得无比漫长的时光,匆匆间就要拉上帷幕,是时候和好友说再见了。在这充满离愁别绪的一刻,你想说些什么?看看古人都是如何表达「毕业」心情的,哪句诗词触动了你?毕业离别之际,少
什么是有福?耳朵里听不见是非,眼睛里看不到争斗,嘴里说不出伤人的话。什么是乐?经历过许多坎坷,却没被困难打倒;感受过很多悲苦,内心却越来越坚强。心灵,能感受到阳光;胸怀,也越来越宽广。这一年,发生过很
婺源被称为中国最美的乡村,或许这里才是乌托邦式的理想家园:被淡淡炊烟笼罩的马头墙、山间梯田抽象的线条、暮色中骑在牛背上的村童、幽静的孤舟野渡、倒映在清澈山涧里的火红的枫叶俨然一幅山高水远,结庐深山的中
佛门中有许多佛菩萨,无论是哪一位对修行都是有帮助的。在这众多佛菩萨当中,有些人就选择了供奉旃檀功德佛。虽然选择供奉这位佛菩萨,可是对它并不了解,为此就想知道旃檀功德佛什么意思?关于这个问题,来看看以下
真如即指遍布于宇宙中真实之本体;为一切万有之根源。又作如如、如实、法界、法性、实际、实相、如来藏、法身、佛性、自性清净身、一心、不思议界。早期汉译佛典中译作本无。真,真实不虚妄之意;如,不变其性之意。
想蕴为五蕴中的第三位。《大乘广五蕴论》曰:“云何想蕴,谓能增胜,取诸境相。增胜取者,谓胜力能取,如大力者,说名胜力。”又、《成唯识论》曰:“谓于境取像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想蕴的想,即心所有法中遍
第一、表示虔诚恭敬供养三宝,以此示范接引众生。第二、表示传递信息于虚空法界,感通十方三宝加持。第三、表示燃烧自身,普香十方,提醒佛门弟子无私奉献。第四、表示点燃了佛教徒的戒定真香,含有默誓“勤修戒、定
四无量心: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四无量心,梵文Caturapramāṇāḥ,佛教四种广大的利他心。即为令无量众生离苦得乐,而起的慈(Maitrī)、悲(Karuṇā)、喜(Mudi
佛教三乘之一。称闻佛言教悟苦、集、灭、道四谛之真理而得道者。《佛教常识答问·僧伽和佛的弟子》:“四谛的教法,能令人断除见惑(我见、常见、断见等错误见解)和思惑(对世间事物而起的贪嗔痴等迷情),证得涅槃
佛陀在世时,讲过了我们这个世界是由四大构成的。是哪四大呢?地、水、火、风,这四种因素构成了我们这个娑婆世界。那么,四大皆空是不是指的地、水、火、风都是空无的呢?其实还不是的。有关四大,在《圆觉经》中有
四大佛教所讲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风”的四大物质因素。四大皆空四大的观念也不是佛教发明的,这是人类对于宇宙本体的初期探索而得的结果,在东西方的哲学思想史上几乎有着同样的趋势,比如:中国书经所记的“水
但空并不等于没有,如果空是没有的,那连因果、善恶岂不都是没有的了?显然不能这样去理解。很多人因为误解了空的意思,甚至会走在歪了,如果把一切都想象成是没有的,谁还去行善积德呢?所以对空这个字,我们一定要
其实很多的人都是知道四大皆空的,我们经常会在影视剧中看到一些关于四大皆空的词汇。那么在现实中,“四大皆空”是佛教的词语,但是很多人却是不知道什么是“四大皆空”?“四大皆空”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风
1.四大皆空佛教所说的“四大”,乃是指构成世界的地水火风4种基本元素。佛教中的“四大”是从属性上而言的,“四大”包括:坚性的地大,湿性的水大,暖性的火大,动性的风大。佛教的“四大”最早出现于佛陀所说的
相信对于“四大皆空”这个成语,很多人都是熟悉的。其实这个不仅仅是成语,在佛教中,关于四大皆空也是经常被提起的。不过我们要知道有一个词非常容易引起人的误解,这个词就是“空”。空,在一般人的观念中就是什么
相信人们对“四大皆空”是很熟悉的,但是一般人因为不认识佛教,再加上以讹传讹,经常对佛教的思想义理,乃至名相用语等,产生许多误解。譬如佛教所讲的“四大皆空”,往往被世人误以为酒、色、财、气叫四大,因此戏
很多人都是知道四大皆空的,虽然有的人知道四大皆空,但是却是不了解四大皆空。很多人可能会脱口而出的说:“不就是酒、色、财、气吗!”其实这跟佛教讲的四大皆空,完全是两码事。因为佛教讲的四大,指的是“地、水
很多人都是熟悉“四大皆空”这个成语的。在佛教中经常提起这个成语,意思是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印度古代认为地、水、火、风是组成宇宙的四种元素,佛教称为四大。)佛教中的“四大”主要指佛教术语。指地、水
很多人都是经常听到“四大皆空”这一句话;通常在影视剧里面,我们会看到出家人说:“阿弥陀佛!出家人四大皆空,视虚名如浮云,视钱财如粪土。”所以,一般的民众听到四大皆空这句话,就会认为说是:所谓的出家人,
十八界是梵文的意译。佛教以人的认识为中心,对世界一切现象所作的分类。或说,人的一身即具此十八界。包括能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色界、声界、香界、味
“千僧斋”顾名思义是大众供养千僧的斋会。《大智度论》卷三载︰“忆王舍城中,频婆娑罗王约敕常设千比丘食,频婆娑罗王虽死,此法不断。”我国自南北朝以来千僧斋亦相当盛行。如陈后主至德四年(586),诏请智顗
“菩提”一词是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菩提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证得了最后的光明的自性,也就是达到了涅盘的程
唐佛教宗派。属禅宗,亦称牛头禅。贞观十七年(643),法融入金陵(今江苏南京)牛头山幽栖寺北岩石室修禅法。后经禅宗四祖道信认可,为牛头禅初祖。自是参禅人众,法席大盛。该宗认为人生若梦,万事皆空,世人以
佛、觉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属小乘,但来求独善其身。‘觉他’是菩萨,有慈悲心,自动教化众生,为不请之友。‘觉行圆满’是佛。‘圆满’非指度生人数,而是由心性上讲的。我们心性有源三种烦恼,一为
般若在佛教里还包含了五个层面。一是实相般若,二是境界般若,三是文字般若,四是方便般若,五是眷属般若。眷属般若通俗的说就是大智慧的亲戚。比如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实相般若是般若中最根本的,
通俗的说“般若”既是大智慧的意思。它不局限于佛教,而是一切宗教,这种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而是悟道、修证、了脱生死、超越凡人的智慧。这个智慧不仅仅是精神上思想上的,还包括身体上的,大约就是神通了。般若就
诵经有以下几点应注意的事项:1.诵经前要将双手洗净,且不论吃素或吃荤食,诵经前都应先刷牙漱口。2.选择无人打扰之处,避免他人在不知情的状况下打断自己诵经。3.学佛的人宜戒除洋葱、葱、大蒜、韭菜、香菜
华严三圣,即华严经所指华藏世界之三位圣者,主尊为毗卢遮那佛;毗卢遮那佛最重要的助手文殊普贤菩萨为左右侍俸着。经中讲,《妙法莲华经》是由文殊传授而来,由普贤传授下去(法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文殊、普贤
什么是共业?共业就是许多人在一起做事,而造的业。比如,你的百前世,、和许多人一起,杀猪宰羊,这就是共业。比如,你前世和别人一起修建寺院,有大善业,这个也是共业。共业,就是到报应来的时候,参与共业的所有
佛塔代表什么意思 在现实生活中,佛塔最初是用来供奉舍利、经卷以及法物的,佛塔在早期时候又被称为是塔婆、浮图、浮屠等,所以人们常说的七级浮屠其实指的就是七层佛塔,据说在佛教中,七层佛塔是最高级别的佛塔。
五百罗汉第肆拾玖尊富那夜舍尊者,古印度华氏国人,姓瞿昙。胁尊者之弟子,马鸣之师。为西天二十八祖之第十一祖。尊者法相所现为端然静坐,身披挂络,双手笼于袖中,发须卷曲,面目庄重慈和,有端庄冷凝之貌。尊者智
奢摩他此云止。涅槃经云:奢摩他,名为能灭,能灭一切烦恼结故;又名能调,能调诸根恶不善法故。又曰寂静,能令三业成寂来静故。又曰远离,能令众生离五欲故。又曰能清,能清贪欲嗔恚愚痴三浊法故。以是义故,故名定
阿罗汉果:ā luó hàn ɡuǒ1.佛教语。小乘谓断一切嗜欲和烦恼并出三界生死者,称为得知到阿罗汉果。在家人修行佛法,最高可得阿那含果。这是由于家室俗情之累,不能即生进入灭受想定或彻底无欲的境界
佛性禅心什么意思?佛性禅心,意思是指佛教徒一意修行、清静寂定之心性。出自《水浒传》第四五回:那众僧都在法坛上看见了这妇人,自不觉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一时间愚迷了佛性禅心,拴不定心猿意马。佛性禅心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