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弘誓愿的出处
2025-02-03 08:33

四弘誓愿的出处
《道行般若经》
《道行般若经》卷八〈贡高品〉云(大正8·465c)︰‘诸未度者悉当度之,诸未脱者悉当脱之,诸恐怖者悉当安之,诸未般泥洹者悉皆当令般泥洹。’《法华经》卷三〈药草喻品〉云(大正9·19b)︰‘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盘者令得涅盘。’又,《大方等大集经》卷十七谓菩萨有二十庄严法,其中第一是为度未度者大誓庄严,第二是为解未解者大誓庄严,第三是为安未安者大誓庄严,第四是为未得涅盘者令得涅盘大誓庄严。以上三经所说皆同。
其次,《长阿含》卷八〈散陀那经〉云(大正1·49a)︰‘瞿昙沙门能说菩提。自能调伏,能调伏人;自得止息,能止息人;自度彼岸,能使人度;自得解脱,能解脱人;自得灭度,能灭度人。’此说与上列亦大致同义。然此等经文皆不称之为四弘誓。在《不退转法轮经》卷三、《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四、《佛性论》卷四等书中,则仅出四弘誓之名,而未说明内容。
《菩萨璎珞本业经》
《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云(大正24·1013a)︰‘所谓四弘誓,未度苦谛令度苦谛,未解集谛令解集谛,未安道谛令安道谛,未得涅盘令得涅盘。’此四弘誓愿系约四谛而言,与前述《道行般若经》等所说不同。尤其以第三弘誓为安于道谛之意,更是大异。《法界次第初门》卷下对此说曾有详解。
《摩诃止观》
依《摩诃止观》卷十(下)之意,空见之阴界是苦,十使等是集,念处等是道,四倒破是灭,约此而起誓,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量誓愿断,法门无尽誓愿知,无上菩提誓愿成。由此说亦可见及约四谛之义趣。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七云(大正3·325b)︰‘一切菩萨复有四愿,成熟有情住持三宝,经大劫海终不退转。云何为四?一者誓度一切众生,二者誓断一切烦恼,三者誓学一切法门,四者誓证一切佛果。’此说亦约四谛,然而以后三者为自利,唯初誓为利他,则大异于《璎珞本业经》等说。依此可知,四弘誓之说或随着时代不同而逐渐变迁。
此四弘誓愿乃一切菩萨均应发起的誓愿,因此成为佛教修行通规,而广行于诸宗。但诸宗所诵之偈文稍有异同,如禅宗依《六祖法宝坛经》,诵‘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无上佛道誓愿成’;真言家依《佛顶尊胜陀罗尼诵仪轨》及《受菩提心戒仪》等书所说,诵‘众生无边誓愿度,福智无边誓愿集,法门无边誓愿学,如来无边誓愿事,无上菩提誓愿度成’五句,此亦称为金刚界之‘五大愿’。至于天台家则唱‘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量誓愿断,法门无尽誓愿知,无上菩提誓愿证。’

End
发大誓愿 第六卷黄念祖老居士本品是法藏菩萨遵从世自在王的训示,在大会中宣说自己所发的大愿。法藏菩萨成就阿弥陀佛,世人称为大愿王。一切佛没有一个不是大愿的,没有大愿怎么能谈是佛呢。但唯独弥陀称为大愿之王
◎ 净 宗 在因地发誓愿,然后到果上成正觉、度众生,因愿和果地的正觉、度众生是什么样的一层关系呢?当知,成佛之后度众生的方法、效果完全取决于成佛之前所发的誓愿,和誓愿完全吻合,没有差别。法藏菩萨因地发
在药师经中,南无十二药叉大将听完本师佛的开示,明白了药师佛十二大愿之慈悲微妙,再逢「救脱菩萨」向「阿难」解说九种横死的因缘之后,十二药叉大将即时同声面佛起誓:『我等今者蒙佛威力,得闻世尊名号不复更有恶
做慈善的事1、《国语晋语六》:“夫德者,福之基也。”2、《国语·周语上》:“口之宣言也,善败於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3、《列子·说符》:“行善不以为名,而名从之。” 4、《京
相三世诸佛,即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的一切诸佛。又作一切诸佛、十方佛、三世佛。我们若是想要了解三世诸佛的话,我们是得需要看一下三世诸佛的出处是什么。三世出现之诸佛。法华经方便品曰:‘三世诸佛说法之仪式
梵音samādhi,旧称三昧,三摩提,三摩帝。译言定,正受,调直定,正心行处,息虑凝心。心定于一处而不动,故曰定。正受所观之法,故曰受。调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故曰调直定。正心之行动,使合于法之
一只乌龟的成佛誓愿摘自 卢志丹居士《佛说舍得》释迦牟尼佛舍卫城传法时,有阿若憍陈如等五比丘得到了罗汉果,天界的八万天子得到了圣果。众比丘禁不住赞欢:善哉!善哉!世尊以殊胜妙法,满足了五比丘及八万天子之
佛道无上誓愿成纪念二月初八释迦牟尼佛出家日菩提心,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简称,是梵文的音译,义译为汉语,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而佛是佛陀的简称,也是梵文的音译,义译为汉语就是觉,这种觉,有别于世间的所谓
何为四弘誓愿呢?一、众生无边誓愿度,菩提心以大悲为体,所以先说度生。二、烦恼无尽誓愿断,愿一切众生,皆能断无尽之烦恼。三、法门无量誓愿学,愿一切众生,皆能学无量之法门。四、佛道无上誓愿成,愿一切众生,
四弘誓愿的出处《道行般若经》《道行般若经》卷八〈贡高品〉云(大正8·465c)︰‘诸未度者悉当度之,诸未脱者悉当脱之,诸恐怖者悉当安之,诸未般泥洹者悉皆当令般泥洹。’《法华经》卷三〈药草喻品〉云(大正
一,众生无边誓愿度。四弘誓愿实在讲就是以这一愿为主体,一切都是为了度众生。诸佛如来出现于世,究竟是为什么呢?就是为了帮助众生离苦得乐。为什么众生有苦有乐?佛告诉我们,苦是从迷中来的,众生看不清事实真
《劝发菩提心文》说:“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参禅学道,应该以发心立愿为下手的工夫。在世间上,读书求学,做人处事,也都要立定自己的志愿、目标;参禅学道
“四弘誓愿”指的是一切菩萨于因位时所应发起的四种誓愿。具体解释如下:1、第一句是众生无边誓愿度。虽然众生的数量无量无边,多到无法计算,但是我发誓全部都要度脱他们离苦得乐,出离生死的苦海;2、第二句是烦
众生无边誓愿度众生无边无际,充斥六道,因而我们要“誓愿度”,讲的就是度化众生,而不是要别人来度我们,这可不要弄错了方向。很多人都在祈求佛和菩萨给予他实惠,但我们真正该做的就是度化周边人、世人、众生。我
【四弘誓愿】 一未度者令度 二未解者令解 三未安者令安 四未涅盘者令得涅槃次十二因缘。而辩四弘誓愿者。上二卷所出法门。或是凡夫共法。或与二乘同有。并未明菩萨诸佛不共之道。故今此一卷。略出二十科法门。皆
四弘誓愿排的顺序,我们要会看。学佛第一个发菩提心,不发心,佛法跟你没有缘,一定要发心,特别是大乘。净宗是大乘。菩提心是什么心?救度一切众生的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是菩提心。发了之后怎么渡?先度自己,然
详细解释一一未度者令度 此弘誓缘苦谛而起故缨络经云。未度苦谛。令度苦谛。今明苦者即是生死也。生死有二种。一分段生死。谓六道众生。所禀阴入界身。果报既粗。有形质分段之成坏也。二变易生死。谓罗汉辟支。及大
四弘誓愿是:1、众生无边誓愿度;2、烦恼无尽誓愿断;3、法门无量誓愿学;4、佛道无上誓愿成。第一条是教我们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第二条是教我们断烦恼,‘烦恼无尽誓愿断’,而烦恼有见思烦恼、尘沙烦恼
七识,是汉语词汇,读音为qī shí,释义是佛教语。法相宗谓从根本识中派生的七种精神和感觉现象,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亦称七转识。【释义】佛教语。法相宗谓从根本识中派生的七种精神和感觉现象
『归命满月界,净妙琉璃尊,法药救人天,因中十二愿,慈悲弘誓广,愿度诸含生,我今申赞扬,志心头面礼。』法药师救人天的大愿王,梵名(Bhausajya-Guru-Vaidurya-Tathagata)译作
阿那含,读音ā nà hán,汉语词语,意思是不还。晋法显《佛国记》:“又念虽尔我今但欲杀三毒贼,便以刀自刎,始伤再,得须陀洹;既半,得阿那含;断已,成阿罗汉果,般泥垣。” 梵语音译。意译为不还。佛
第十五课 四摄法 四无量心 四弘誓愿菩萨济度众生,必须先行四摄法,使其对我发生情感,倾向于我,然后乃能顺从吾言,修行佛道。所谓四摄法者,一者布施摄,谓以财施或法施,摄引众生也。二者爱语摄,谓以善言慰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