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大誓愿 第六卷黄念祖老居士本品是法藏菩萨遵从世自在王的训示,在大会中宣说自己所发的大愿。法藏菩萨成就阿弥陀佛,世人称为大愿王。一切佛没有一个不是大愿的,没有大愿怎么能谈是佛呢。但唯独弥陀称为大愿之王
◎ 净 宗 在因地发誓愿,然后到果上成正觉、度众生,因愿和果地的正觉、度众生是什么样的一层关系呢?当知,成佛之后度众生的方法、效果完全取决于成佛之前所发的誓愿,和誓愿完全吻合,没有差别。法藏菩萨因地发
马云认为,中国10年以后最大的麻烦是健康问题和快乐问题,今天的水、空气、食品安全,一定会导致10年以后我们很多家庭出现很多问题,所以我投资电影、体育、医疗。今后阿里想干的就是健康、快乐两个产业,如何让
中阴又称「中蕴身」、「中蕴有」、亦称「中阴有」、「中阴身」。藏文「中阴」意为「一情境结束」与「另一情境展开」间之过渡时期。断气、甫亡谓「死有」,来世投胎(即转世)时曰「生有」。据《俱舍论》卷十所载,死
尊胜佛母也称“佛顶尊胜佛母”,密号“除魔金刚”。尊胜佛母能使五谷丰熟,使众生增长财宝,得到各种福德和充足的财源,还能够净化修行者的罪业。尊胜佛顶能除去一切烦恼业障,破坏一切污秽、恶道的痛苦,并能使五谷
竺法兰,是中天竺(古印度)人。自称背诵经论有数万章,是天竺学者的老师。当时蔡愔到达他们国家,竺法兰与释摩腾相约一同云游教化,于是相伴来到汉地,在洛阳与释摩腾行动也一致。竺法兰年少时就会汉语,蔡愔从西域
在药师经中,南无十二药叉大将听完本师佛的开示,明白了药师佛十二大愿之慈悲微妙,再逢「救脱菩萨」向「阿难」解说九种横死的因缘之后,十二药叉大将即时同声面佛起誓:『我等今者蒙佛威力,得闻世尊名号不复更有恶
1. 修养德行。李二和《流浪的梦》:“生活是最本真的,修炼是无须讲求形式的。时空中无处不教堂,无处不佛堂;无处不天堂也无处不地狱。”2. 为超凡脱俗、摆脱生死轮回而努力实践的各种方法。《苏菲派经注》(
这些人读过佛经虽没得到实益。可是,只要一入阿赖耶识田中,终能成为得道种子,所以说佛经不可不读。一、专注力提高读佛经,可默念也可出声阅读,小声大声根据自已感受舒服为佳,这样心、眼、口一并到位,来不得半
佛教时间概念。印度梵语Kalpa的音译,亦作“ 劫簸 ”,简称“劫”,有大劫、中劫、小劫之分。"劫"这个词,本身就是梵语的音译。古印度的计时单位。这个词在佛经中经常出现。一小劫人寿由最初的八万四千岁起
合掌莲卧观世音,寂湛生光宝华开;悟心无际性常凝,圆明清净大觉海。莲卧观世音〞在三十三观音中位列第七。〝应身相〞为卧莲观音的〝化身相〞既是〝小王身〞亦有说是〝天大将军身〞!卧莲观音,乃佛教徒依照《妙法莲
十八罗汉,系自十六罗汉演变而来。目前所知最早的十八罗汉像,为五代·张玄及贯休所绘。其后,宋·苏东坡分别为此二画题十八首赞,并于贯休所作标出罗汉名称。此外,杭州飞来峰金光洞中,刻在石床上的十八罗汉像,也
威德观音是观音菩萨三十三应化身之一。是观音化身中的天大将军身。表示观音菩萨保佑众生度过眼前的一切障碍和危难,从而走上平安的坦途。观世音菩萨,誓愿宏深,慈悲广大,虽已成等正觉,而复示作菩萨。虽则示作菩萨
荆州天皇道悟禅师,石头迁禅师之法嗣,俗姓张,婺州(治所在今浙江金华)东阳人。道悟禅师自幼就生得神仪超俗,迥异常儿,不好世乐,有出世志。十四岁时,道悟禅师就想出家,但是没有得到父母的允许。不得已,他只好
色乃被冷热所破坏的东要,色蕴包含物质及物质的特性,进一步分析可区别为四大种和二十四所造色。四大就是地水火风,它们是色蕴的基本特点。地界就是坚固、粗硬的特点,水界是流动、凝结的特点,火界是暖热、遍熟的特
第一、依法不依人。佛不在世了,我们能守住佛的遗教「四依法」,就等于佛在世没有两样。特别是在我们现在这个世间,现前这个阶段,「魔强法弱」,魔多佛少,现在这个时候!《楞严经》里面讲,我们现前这个时代「邪师
种种僧衣。咸有别名。三衣者:一、僧伽梨Sanghati,译言众聚时衣。大众集会为授戒说戒等严议时著之。二、郁多罗僧Uttara san ga,译言上衣。在安陀会上著之。三、安陀会Antarva sak
旋赴曹溪,投禅家南bai宗惠能du门下,受度为沙弥。惠能逝世时,他还zhi没有受具足戒。dao不 久,前往吉州青原山静居寺,依止先得曹溪心法的行思禅师,因机辩敏捷,受到行思的器重,有“众角虽多,一麟已
在修行佛法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菩萨和护法,而尸陀林主就是其中之一。虽然尸陀林主是护法,但对他了解的人并不多。为了对尸陀林主有有一定认识,我们来看看尸陀林主的详细介绍吧!尸林怙主,即尸陀林护主又称“墓葬主
昔日有次前往天竺一附庸小国讲《金光明经》时,正值外国军队侵犯国境。摩腾说道:据经上讲,能说此经法,为地神所护,使所居安乐。今将爆发战争,这不是以经法使人民获益的好机会吗?他因此发誓牺牲自己的利益,亲身
(一)佛界在〈观心本尊抄〉有:「佛界难以显现」(日文御书全集二四一页)。如果要勉强讲出佛界境涯的话,那就是清楚知道自己生命的智慧,称得上是菩萨实践最终极的无限慈悲,不为任何东西所沾污的,充满清净的生命
一只乌龟的成佛誓愿摘自 卢志丹居士《佛说舍得》释迦牟尼佛舍卫城传法时,有阿若憍陈如等五比丘得到了罗汉果,天界的八万天子得到了圣果。众比丘禁不住赞欢:善哉!善哉!世尊以殊胜妙法,满足了五比丘及八万天子之
佛道无上誓愿成纪念二月初八释迦牟尼佛出家日菩提心,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简称,是梵文的音译,义译为汉语,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而佛是佛陀的简称,也是梵文的音译,义译为汉语就是觉,这种觉,有别于世间的所谓
何为四弘誓愿呢?一、众生无边誓愿度,菩提心以大悲为体,所以先说度生。二、烦恼无尽誓愿断,愿一切众生,皆能断无尽之烦恼。三、法门无量誓愿学,愿一切众生,皆能学无量之法门。四、佛道无上誓愿成,愿一切众生,
四弘誓愿的出处《道行般若经》《道行般若经》卷八〈贡高品〉云(大正8·465c)︰‘诸未度者悉当度之,诸未脱者悉当脱之,诸恐怖者悉当安之,诸未般泥洹者悉皆当令般泥洹。’《法华经》卷三〈药草喻品〉云(大正
一,众生无边誓愿度。四弘誓愿实在讲就是以这一愿为主体,一切都是为了度众生。诸佛如来出现于世,究竟是为什么呢?就是为了帮助众生离苦得乐。为什么众生有苦有乐?佛告诉我们,苦是从迷中来的,众生看不清事实真
《劝发菩提心文》说:“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参禅学道,应该以发心立愿为下手的工夫。在世间上,读书求学,做人处事,也都要立定自己的志愿、目标;参禅学道
“四弘誓愿”指的是一切菩萨于因位时所应发起的四种誓愿。具体解释如下:1、第一句是众生无边誓愿度。虽然众生的数量无量无边,多到无法计算,但是我发誓全部都要度脱他们离苦得乐,出离生死的苦海;2、第二句是烦
众生无边誓愿度众生无边无际,充斥六道,因而我们要“誓愿度”,讲的就是度化众生,而不是要别人来度我们,这可不要弄错了方向。很多人都在祈求佛和菩萨给予他实惠,但我们真正该做的就是度化周边人、世人、众生。我
【四弘誓愿】 一未度者令度 二未解者令解 三未安者令安 四未涅盘者令得涅槃次十二因缘。而辩四弘誓愿者。上二卷所出法门。或是凡夫共法。或与二乘同有。并未明菩萨诸佛不共之道。故今此一卷。略出二十科法门。皆
四弘誓愿排的顺序,我们要会看。学佛第一个发菩提心,不发心,佛法跟你没有缘,一定要发心,特别是大乘。净宗是大乘。菩提心是什么心?救度一切众生的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是菩提心。发了之后怎么渡?先度自己,然
详细解释一一未度者令度 此弘誓缘苦谛而起故缨络经云。未度苦谛。令度苦谛。今明苦者即是生死也。生死有二种。一分段生死。谓六道众生。所禀阴入界身。果报既粗。有形质分段之成坏也。二变易生死。谓罗汉辟支。及大
四弘誓愿是:1、众生无边誓愿度;2、烦恼无尽誓愿断;3、法门无量誓愿学;4、佛道无上誓愿成。第一条是教我们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第二条是教我们断烦恼,‘烦恼无尽誓愿断’,而烦恼有见思烦恼、尘沙烦恼
正观音(菩萨)又作圣观音,新作圣观自在。是六观音之一。他不像六观音中千手等之异相,故称为正观音,正观音是观音菩萨的标准像为一面二臂,正观音的形象温柔秀美,头戴宝冠,宝冠中有阿弥陀佛的化佛像。站于莲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