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司马道信讲的是什么禅
2025-01-31 12:59

为保障徒众的禅修,道信在双峰山开创了农禅并重的禅风。《传法宝纪》载,道信每劝人曰:“努力勤坐,坐为根本。能作三五年,得一口食塞饥疮,即闭门坐,莫谈经,莫共人语。”作即“作务”、“作役”,泛指一切生产劳动。“能作三五年,得一口食塞饥疮”,说明道信及其门徒不是依赖官府供给或檀樾施舍,而是通过自己的生产劳动,解决饥寒问题。

按印度佛教风习,出家修道者不事生产,靠他人布施或沿门乞食为生。佛教传入中国后,随着寺院经济的形成和僧侣的增多,宋晋时已出现了下层僧侣“或垦殖田圃”,“或商旅博易”,“或矜持医道”等“肆力以自供”的现象(见《弘明集》卷六晋释道恒《释驳论》)。虽然如此,达摩及慧可、僧璨几代禅师依然一直遵循印度佛教风习,奉头陀行,苦行节欲,一衣一钵,乞食为生。道信在双峰山实行农禅并重、自食其力,这在禅宗史上是一创举。

这一创举,不仅解决了徒众的吃饭问题,为徒众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先决条件,而且有助于养成僧侣的劳动习惯,弱化对社会的依赖意识,减轻百姓的经济负担,因而在整个佛教史上都具有积极意义。道信开创的农禅并重、自食其力的风尚,为弟子弘忍及后来的禅师继承发扬,成为中国佛教的一个优良传统。弘忍提出“四仪(行住坐卧)皆是道场,三业(身口意)咸为佛事”,把禅僧的一切活动(包括生产劳动)提升为禅修,为农禅结合、自食其力提供了理论依据。至百丈怀海,更将自食其力定为丛林规制。坚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在佛教上传为美谈。

End

司马乔卿

◎李 昉唐大理司直河内司马乔卿,天性纯谨,有志行。永徽中,为扬州司户曹。丁母忧,居丧毁瘠骨立,刺血写《金刚般若经》二卷。未几,于庐侧生芝草二茎,九日长尺有八寸,绿茎朱盖,日沥汁一升食之,味甘如蜜,取而

真言宗讲的是什么

空海大师的弟子很多,其中实慧、真雅、真济、道雄、圆明、真如、杲邻、泰范、智泉、忠延等被称为“十贤”;实慧主持东寺,真然主持金刚峰寺,真雅主持东大寺真言院及弘福寺,真济主持神护寺。法脉绵延而至今日,利乐

诸行无常讲的是什么

佛曰:“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这句话的意思是:世界上的万物都是变化无常的,一切都有苦难。万法最高境界是无我 。只有死去了才能正真的安乐。诸行无常:现实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不固定的,随着

因缘讲的是什么

因缘,为「因」与「缘」之并称。因,指引生结果之直接内在原因;缘,指由外来相助之间接原因。简言之,即产生结果的一切原因总称为因缘。一切万有皆由因缘之聚散而有生灭,即因缘生灭;而由因与缘和合所产生之结果,

念佛讲的是“信愿行”,怎样做到深信切愿呢

首先你一定要信,你若没有信心,那你与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也没有缘;你若有信心,就有缘了,所以首先要有信。你信,要信自己,又要信他;又要信因,又要信果;又要信事,又要信理。“信愿行”,信:深信念佛求生西方极

无住讲的是什么

1、读佛经律时应焚香端坐,如对圣容,不可靠背交足,有失恭敬。欲读经,必先静坐片刻,默念偈云:【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诵经时,除双脚不可交叉外,也不可边诵经

色蕴讲的是什么

什么是色离如实知?如果对于一切色产生贪爱能够如实知,并且如实知一切四大所造色皆是无常变易法,是苦法,苦法即非我,那么我们就于色调伏欲贪。怎么调伏?保持正念观察,于色生贪、喜乐如实知,于色无常色患如实知

四圣六凡讲的是什么

十法界中的佛法界,那是超出众生之外,其余的九法界--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都还在众生之内,所以都叫众生。十法界分为四圣与六凡,四圣是指佛、菩萨、缘觉、声闻四种圣者的果位,

司马道信的中心思想

道信以前的几代禅师,在传法方式上均以“游化为务”。他们随缘而住,“不恒其所”,“行无轨迹,动无彰记”,“随其所止,诲以禅教”。道信改变“游化为务”的传统;入双峰山“择地开居;营宇立像,存没有迹,旌榜有

司马道信的人物故事

公元595年(隋开皇十五年),皇帝的母亲得了一种不治之症,朝中所有太医都无法医治。皇帝为了拯救母亲的命,命令全国各地张贴皇榜。声称有谁能治好国母病,可官升三级、赏银万两。当时居住黄州府广济县安乐乡景和

司马道信的简介

司马道信(580年4月3日-651年),生于永宁县(今湖北省武穴市梅川镇) [1],隋唐高僧,佛教禅宗四祖。公元580年4月3日,司马道信出生。公元592年(开皇十二年),向禅宗三祖僧璨求法,后在吉州

司马道信对宗教的贡献

他提倡“择地开居,营宇立象”,建立固定的传授禅法的道场,结束了自达摩以来居无定所、行无定处的游化局面,并在禅法思想上,形成了戒行与禅修结合、楞伽与般若诸经相融、知解与践行相扶、渐修与顿悟相连、坐禅与作

司马道信讲的是什么禅

为保障徒众的禅修,道信在双峰山开创了农禅并重的禅风。《传法宝纪》载,道信每劝人曰:“努力勤坐,坐为根本。能作三五年,得一口食塞饥疮,即闭门坐,莫谈经,莫共人语。”作即“作务”、“作役”,泛指一切生产劳

司马道信的禅宗体系

司马道信,永宁县(又名广济县,今湖北省黄冈地区武穴市梅川镇)人,其父司马申为永宁县立县的第一任县令,祖籍河南温县。当时的县城在今天的武穴市梅川镇,梅川镇为黄冈地区的蕲春县通向黄梅县的必经之路。道信禅师

司马道信的经典禅语

1、夫身心方寸,举足下足,常在道场;施为举动,皆是菩提。2、不为静乱所恼者,即是好禅(师)。3、亦不念佛,亦不捉心,亦不看心,亦不计心,亦不思惟,亦不观行,亦不散乱,直任运;亦不令去,亦不令住,独一清

司马道信的后世纪念

中国禅宗四祖道信的诞生地——湖北省武穴市梅川镇,有一口距今1400多年的古井,井水冬暖夏凉,清冽甘甜,史称“浴佛井”。此井内圆外方,井口长0.6米,宽0.53米,一块正六边形的青石井圈覆盖其上,井壁上

司马道信的各界评价

道信的禅修理论和方法,不仅直接为“东山法门”的创立奠定了基础,而且包含了往后禅宗多向发展的端绪,因而成为中国禅宗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新浪网评价)道信是中国历代寺院中,第一个被皇帝封为既通佛学又通医学

司马道信是提倡什么

禅宗提倡“即心即佛,离心离佛”,心是三位一体的核心,一行三昧均离不开心的觉悟。禅宗实际上否定了繁琐的业报轮回、修行积福等思想,将佛教的修行和印证过程极大的简化,将修行变成了一件直指人心的干脆利索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