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 才
在中国绘画史上,清初时期北方宫廷奉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画格为正统,江南地区却出现一批富于个性的画家,他们与北方宫廷四王崇尚摹古的画风有很大出入,四僧(石涛、八大山人、髡残、弘仁)乃其中代表。
四僧之所以为后世所标榜,就在于他们虽为出家僧人,但都抱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和民族意识,其绘画作品往往具有卓尔不群的个性化特征和浓厚的禅意境界。他们虽风格各异,但都竭力发挥创造性,冲破当时画坛摹古画风的樊篱,为后世画坛带来了较大影响。
一
四僧中有人来自明朝皇室,有人来自庶民,但无论身份如何,在经历了明末清初的朝代更迭后,他们都能够深切体会生命的无常,洞悉人生的波澜起伏,故而在遁入空门后,摒弃繁华和纷扰,于平淡中参悟生活的真谛。体现在他们的绘画创作上,就是以大道至简的精神,挣脱传统绘画规则上的束缚,大胆突破世俗的正统绘画模式,寻求章法结构和意境的不落俗套。
具体来说,四僧中,弘仁(1610-1664,名舫,号鸥盟,少年贫苦,明末考中秀才,性格沉静坚忍,明亡后抗清失败,遁迹名山,诗画寄兴,眷怀故国)最喜描绘松石梅花。他常游黄山,以江南真山水为稿本得黄山之真性情,曾作黄山真景50幅,极富秀逸之气。其笔下的山石多用清细的线条空勾几何体,没有大片的墨染,没有粗拙跃动的线脉,也没有过多的点染和繁复的皴笔。其松,落笔凝重,气势磅礴。其梅,枝如屈铁,暗香流动。松与梅冲寒傲雪,呈奇倔雄强之态,彰显出千钧屈腕力,百尺鼓龙鬣的笔墨动感。这也正是弘仁自身高洁贞固志趣的写照。
四僧都擅长山水画,不仅弘仁,石涛(1642-1708,原姓朱,名若极,明靖江王朱亨嘉之子,幼年出家为僧,后半世云游,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以卖画为生)也以画黄山著名。石涛曾在康熙六年(1667)所绘的黄山图上题道:黄山是我师,我是黄山友。何山无草木,根非土长而能寿;何水不高源,峰峰如线雷霆吼。足见其对黄山的别样情怀。石涛一生所绘《黄山图》现存世20件以上,因其主张笔墨当随时代,画山水者应搜尽奇峰打草稿,进而法自我立,故每件作品在笔墨技法上都灵活多变、不拘成法、讲求新格,构图善于变化,意境苍莽新奇,一反当时仿古之风。石涛在清高自许与不甘岑寂之间矛盾地度过一生,并巧妙地把这种矛盾表现到他的画作之中,所以他的作品纵横排闼、闪转腾挪,充满了动感与张力,这也是他作品呈现瑰奇特点的原因所在。
与石涛并称二石的髡残(1612-1692,字介丘,号石溪,自幼喜爱绘画,20岁削发为僧,明亡后避兵深山,好游名山大川),主要继承了元四家的绘画传统,风格苍劲淳雅,构图繁复重叠,境界幽深壮阔,笔墨沉酣苍劲。髡残主张变其法以适意,既不死板临摹前人,更不仰人鼻息、亦步亦趋。他笔下山石披麻皴、解索皴等表现技法多从王蒙变化而来;而荒率苍浑的山石结构,清淡沉着的浅绛设色,又近黄公望之法。髡残性直硬,脾气倔强,这种强烈的个性表现在他的禅学上是自证自悟,如狮子独行,不求伴侣;表现在绘画上则为一空依傍,独张赵帜,可谓六法中豪杰。他长期独自生活在山林泽薮之间,侣烟霞而友泉石,以自然净化无垢之美,对比人生坎坷、世俗机巧,从中感悟禅机画趣。在他看来,禅机画趣同是一理,无处不通。
四僧中唯一被称为宗师的乃是八大山人(1626-1705,名朱耷,原名朱统,字刃庵,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九世孙,明亡后出家)。由于朱耷明朝宗室的特殊身世,在当时的背景下,他的画作不能像其他画家那样直抒胸臆,因而显得怪诞奇崛。其鱼,寥寥数笔,或拉长身子,或紧缩一团;其鸟白眼向天,眼珠翻转;其石浑浑圆圆,上大下小,头重脚轻;其树老干枯枝,东倒西歪一切景物皆着以恣肆的笔墨,在随意挥洒间宣示画者蔑视世风的孤傲气节。朱耷六十岁时开始用八大山人署名题诗作画,他在署款时,常把八大山人四字连缀起来,仿佛哭之笑之字样,以寄托他哭笑皆非的痛苦心情。山人有自题山水册,诗云: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薍石枒杈树,留得文林细揣摩。可见其于书画艺术之中晦涩流露人生哀思的无奈。
二
数百年来,众多的文人墨客和书画爱好者不断地鉴赏、临摹、研究四僧作品,足见他们的恒久魅力。
就绘画技艺而言,四僧巧妙地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在作品中抒发出来。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下,他们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在画风上一反正统,主张抒发个性,以笔墨逸情为创作的主导思想。他们笔下那些禅意十足的画作,直白而醒目地宣示了清净、无为、简约、自在的佛法真谛。有道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清贫寡淡的生活,造就了书画四僧的非凡品格。长期潜心参禅悟道,提升了他们艺术家的涵养和底蕴。书画创作的过程即是修行的一个环节,而作品本身便是修行境界在纸张上的呈现。
修行与艺术,看似界限明显的两码事,却又互为补充,彼此促进。书画和修行都不过是为了实现精神升华的便宜行事。正所谓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在佛门行者眼里,修行与书画创作并行不悖。不过是以书画中的山水为载体,借假修真,找寻本来的自我而已。同时,又通过饱含佛法禅意的书画作品,品味人生,开悟见性。
按照六祖惠能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指引,佛法修行不是一味地持斋念佛、参禅打坐。世法即佛法,出世即入世。包括书画艺术在内的世间诸事,都是在行佛事,都可以入道。佛说工巧诸技艺,饶益诸群生,具备绘画才能的出家僧人,应该不遗余力发扬传统,以四僧为典范,精研绘画技艺,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举,在完善自我的同时,传播正能量,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摘自《中国宗教》
End
◎ 达 照经云: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返为其患。譬彼外道闻节饮食可以得道,
◎ 蒋 勳在中国历史上,晚唐和南朝的文学,其实都属于感伤美学。从李叔同早期的诗句中,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灿烂华丽后的幻灭,隐隐含着一股忧伤。这也许跟他父亲早逝,母亲坎坷的偏房命运戚戚相关。他虽然出生
作者:戒光雪公老师平素居家非常珍惜字纸,看过老人讲演稿及诗稿的同修都知道,老人诗文的初稿全是写在日历纸或作废考卷纸的背面。而家中的纸篓,亦分装垃圾及装字纸二桶。因为字纸篓中的纸,是要用烧的。某日,一弟
◎ 一 行在南加州一次静修结束后,一位艺术家这样问我:为了在我的艺术作品中更好地表现一朵花,我应该用怎样的方式去欣赏它?我告诉他:如果你用那种方式观察一朵花,你将无法与之同在,无法真正感受它。放下你所
知足的艺术◎ 蒋 鑫 人的一生 很短暂,如何在有限的生命当中,集中精力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呢?我在生活当中总结出的结论就是,懂得知足。知足即是少欲,能把有限的精力与时间,都集在中一个有用的事物或有意义
◎ 妙 觉 快乐与痛苦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孪生兄弟,伴随着人们的一生,而快乐与痛苦的中间部分是不痛不苦的麻木状态。遗憾的是快乐总是短暂的,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痛苦麻木中度过,所以,追求永恒的涅槃解脱真乐
《箭喻经》的启示◎ 宽 运 据《中阿含 箭喻经》第十所载: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有一天,鬘童子午后静坐时,独自思维,心中有很多不解的疑惑,于是便起来去到佛所,行礼后于一旁坐下,即向佛说:世
◎ 林清玄从前在寺庙里看过一尊文殊师利菩萨,白玉雕成,十分晶莹剔透,相貌庄严中有一种温柔安详之美,连他坐的青狮子都是温柔地蹲踞着。更引人注意的是,他手里拿着一个巨大的如意,从左肩到右膝那样巨大地横过胸
◎ 悟 才 在中国绘画史上,清初时期北方宫廷奉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画格为正统,江南地区却出现一批富于个性的画家,他们与北方宫廷四王崇尚摹古的画风有很大出入,四僧(石涛、八大山人、髡残、弘
文殊信仰中国化的启示◎ 学 诚文殊菩萨的形象和智慧,自东汉以来传人中国,通过大乘经典传译、文殊道场兴建、本土宗派融会,以及上达帝王下摄平民的普化传播,最终形成了圆融无碍、平等不二、悲智双运的中国化文殊
◎ 王科梅一、佛教绘画的引进和中国化的开端秦汉至隋唐之间,国家分裂动荡,社会政治格局亦十分复杂,思想意识形态出现了层叠交错的局面,中外文化的冲撞与融合使儒学统治地位开始动摇,造就了佛教的大发展。佛教艺
生 活 的 艺 术◎ 寂 相以一滴水的平静,面对波澜不惊的人生。五彩缤纷的世界里,心不为物欲所役,身不被六尘所染,在方寸之间体会海阔天空、永无涯畔的境界,正如梦窗禅师所言:眼内有尘三千窄,心里无事一
学佛后的启示◎ 邹 相佛者,觉也,佛是觉悟的人,佛是过去人,人是未来佛。佛法能给我们提供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能指导我们的生活,助力于我们步入健康的正道之上。学佛十余年来,自觉受益匪浅,启示良
我们现代社会可以说是一个病态的社会,特别是现在这个社会充满了种种的矛盾,人跟自然的矛盾、个人与社会的矛盾、自我的身心的矛盾,这些矛盾的造成都可以说是由于我们人的自我的异化。哲学上讲的异化的含义就是本来
学会以正念保护我们自己的艺术一行禅师阅读提示:本书诉说一行禅师和他的学生在战时修习和平的故事,并且为我们提出许多简单、有力的建议,可以在每天的生活中实行,终止内心的暴力,让和平在我们身上保持活跃,积极
佛教艺术的渊源◎ 阮荣春佛教在它的原生地印度兴盛繁荣了几个世纪,精妙绝伦的佛教艺术是它的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最好见证。那么,位于丝绸之路的东方,和西亚各国有频繁贸易往来的中国,是在何时迎来并接受了这种外来
如果没有赞扬和鼓励,任何人都会丧失自信。我们大家都有一种双重需要,即被别人称赞和去称赞别人。如同艺术家在把美带给别人时感到愉快一样,任何掌握了赞扬艺术的人都会发现,赞扬不仅给听者,也给自己带来极大的愉
位于山西洪洞县的广胜寺是汉传佛教寺院中至今还能完整保存古代风貌的少数者。广胜上寺、下寺及水神庙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唐代,经过历代的重修和重建,基本完整地保存了元、明两代的建筑群以及雕塑、壁画和琉璃,在
大迦叶给我们的启示普陀山隐秀讲院 林克智据经载大迦叶活到一百多岁时,就把法传给阿难,随之即到王舍城西南方的鸡足山席地而坐,并发誓说:我今以神通力使身体永不败坏,用粪扫衣盖着,等六十七亿七千万年之后,弥
生活中的佛教大迦叶给我们的启示提要 大迦叶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为王舍城大富长者子。先与其妻共修梵行,后俱出家于山林,旋往竹林精舍归依释迦世尊,常修苦行,证阿罗汉果。据传佛曾拈花示众,付心印于他。为后世
尊敬的胡小林老师,诸位法师,诸位贵宾,诸位海内外的兄弟姐妹们,大家早上好,阿弥陀佛!《中庸》当中有说到,国家民族将兴,必有祯祥。今天,我们在师父老人家的威德护佑之下,在马来西亚有两天的弘法大会。而我们
傍晚,佛陀像往常一样,在树林中徐徐经行。当他走到那条小河边时,忽然听到了一阵争论声。原来,有几个年轻比丘围坐在沙滩上的一株大树下,热烈讨论着什么。他们太专心了,没有察觉到佛陀的到来,继续争执着:“我还
经论中常见的五百阿罗汉、五百比丘、五百上首即是。如《佛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佛说兴起行经》、《法华经》〈五百弟子授记品〉、《涅盘经》等举示有关五百罗汉的本生、因缘、授记等。《法句譬喻经》卷二说五百罗
首届世界佛教论坛最激动人心的部分,在笔者看来,原本是杭州大剧院演出的歌舞诗剧《和平颂》与普陀山南海观音广场前的闭幕式。然而,甫一抵京,就收到外国友人的电子邮件:论坛给我最深刻印象的部分是在上海举办的佛
爱与敬畏是灾难给人类有价值的启示魏德东3月11日,日本东北地区发生了9.0级大地震,又引发了海啸与核电站爆炸,诸灾相遇,创伤倍增,震惊世界。每每灾难降临,无不打动宗教信仰者的心怀。在一般科学意义上,灾
佛教与小说及其它文学艺术形式赖永海在中国古文化中,诗、书、画的地位是无可置疑的。但是,自唐宋之后,文坛上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即作为通俗文学的小说。就社会影响说,这时期的小说,有时甚至超过诗、书、
大迦叶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为王舍城大富长者子。先与其妻共修梵行,后俱出家于山林,旋往竹林精舍归依释迦世尊,常修苦行,证阿罗汉果。据传佛曾“拈花示众”,付心印于他。为后世禅宗初祖。佛灭度后主持僧团,集众
《持莲花菩萨》是阿旃陀石窟壁画的代表作。菩萨身材高大,体态丰满,具有女性化的特征,右手轻拈一朵青莲花,左臂斜垂,姿态优雅,双目低垂,脸上露出悲天悯人的沉思表情,肤色浅淡,用晕染手法表现出明暗和体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