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谛之集谛
2025-01-30 13:01
亦称为苦集谛。集是招感性,是自己内心所起的无名、贪(无厌的物欲)、瞋(气忿的言行举动)、痴(事理不明的自然心理)等所驱使,去妄造一切恶业,依业受报而招集得来的,故称为招感性。依照佛陀的看法,世界的一切皆由于因果关係而生灭起伏着的,无论怎样细微的事象,也不能存在于因果关係之外。由于我们不知世界真如的“无明”,生起种种的执着、欲望,皆由身、口、意三方面所造出来的业,而业力积集为业因,招集相应其业的苦报,产生的苦果。
换句话说,苦果的远因是无明等惑,近因是业,就是一切种种恶业,皆由无明生起“我执”,而执着「我想”为根本,所以苦的根本原因归纳是“我想”。现在很多年青人,就因为“我想点就点”,因此造出种种损人不利己之事,“想做就去做”,不顾后果,就因为“我想”、“我执”太重,把“我”放在第一位。现在的苦果是过去的惑业所生未来的苦果是现在惑业所生的。又苦果存在之处,常伴以惑业,所以惑业与苦果常互为因果,从无始来即迴圈相续不已,反覆的受诸生死苦论。因是能招集生死等,故称为“集谛”。
“集谛”所指的是贪等诸烦恼,能集起六道的果报,分开来说,就是“见惑”和“思惑”。“见惑”是照见真理的时候,就可断除的惑;“思惑”是断见惑后,还要经过思维,修习真理才可断除的惑;“见惑”是妄见,不明白四谛的真理;“思惑”是迷情,迷于世间的事情。“见惑”的内容是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贪、瞋、痴、慢、疑十种妄见和烦恼。
“思惑”的内容只有贪、瞋、痴、慢,而没有种种的妄见;因为在见道时(即照见真理之时)已断去那些妄见了。思惑比较见惑难断,所以有“见断如破石,思断如藕丝”之说。我们众生有了这“见、思”二惑,所以就要造出许多的善业和恶业,也就要被业力牵引到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道中去转那轮回的圈子了。
End
从四圣谛谈心灵创伤的疗愈黄国达佛法向来被归类为宗教,称为“佛教”,或看成深奥的哲理,称为“佛学”,然而以佛法的原貌来说,原始佛教的核心在于四圣谛的生命体验,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更近于现代心理学,虽然两者
释迦牟尼佛在世说法四十九年,我们仔细观察研究一下,即可发现佛陀的教义和教法一大组织,其内容无论原始佛教与后期佛教,均脱离不出四圣谛范畴,因此四圣谛可说是佛教的基本教理,一切大小乘经典都是由四圣谛开阐出
一、苦圣谛苦即是逼恼的意思。众生经常被无常所患累、所逼恼,所以说是苦。苦相可分为三苦以及八苦;苦果可分为有情世间以及器世间两种果报。二、集圣谛集圣谛是苦的生因,他能集生死苦,故称为集圣谛。集就是招感集
一、苦谛:说明世间是苦果。我们要知道苦有如病,应该遍知,这是世间的苦果,也是生死的流转。我们要知道所有的病,才能医治它。二、集谛:说明业与烦恼是苦的根源。我们要知道病苦的原因,将之断除。这是世间的因果
“谛”就是如是不颠倒,即是真理。“圣谛”是圣人所知之绝对正确的真理。“四圣谛”说四种真理:一者、苦圣谛;二者、集圣谛;三者、灭圣谛;四者、道圣谛。唯有佛陀才能开示它,其余的人只能随着佛陀而解说,乃至辟
“谛”就是如是不颠倒,既是真理。“圣谛”是圣人所知之绝对正确的真理。“四圣谛”说四种真理:一者是苦圣谛;二者是集圣谛;三者是灭圣谛;四者是道圣谛。唯有佛陀才能开示它,其余的人只能随着佛陀而解说,乃至辟
四圣谛和四法印看字面上的意思就是四种真理,那其中真正的意思有很多的还是不了解的,所以只要我们用心的去学习,这样我们才能够知道四圣谛和四法印有什么区别,并且还能够有很好的收获。“四圣谛”也称“四谛”,四
道谛是指能通达涅槃的道路,或称为“苦灭道谛”,是达到苦灭解脱,进入涅槃果位的修行方法。道是可修性,既然知道生死诸苦,是由集的业惑所成,同时又知断了烦恼而证涅槃,因而急需向上再追求断集的方法(道)。修诸
苦是逼迫性,是说明众生身心,常备种种痛苦缠扰不安,所以称为逼迫性。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我们这一个现实的世界,充满着多种的苦,例如:初出母胎,风刀割体,烦恼业力,众苦交集,称为“生苦”。随着岁
又称为“苦灭谛”。灭是可证性,是无明烦恼,由集业断除去我、法二执,贪瞋痴烦恼已尽,生死解脱,众苦消除,得寂灭境,安住涅槃,故称可证性。由于生起苦果的近因是“业”,亦即行为,而业是由烦恼所生,烦恼是由无
亦称为苦集谛。集是招感性,是自己内心所起的无名、贪(无厌的物欲)、瞋(气忿的言行举动)、痴(事理不明的自然心理)等所驱使,去妄造一切恶业,依业受报而招集得来的,故称为招感性。依照佛陀的看法,世界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