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四十二章经》是怎样的一本佛书
2025-03-28 09:18

诸位修行佛法的师兄有的是听说过《四十二章经》的,当然有的师兄也是修行过《四十二章经》的,这是非常殊胜的一个佛经。而且很多人也是从金庸先生的小说中了解到的《四十二章经》。《四十二章经》是佛教经典,那么《四十二章经》是怎样一本佛书呢?

《佛说四十二章经》,简称《四十二章经》,为佛教著作,据说是东汉迦叶摩腾、竺法兰汉译,一般认为是古代中国译出的第一部佛教经典。收在《大正藏》第十七册。

《四十二章经》论其胜义,盖有四端:一、辞最简驯,二、义最精富,三、胪者古真,四、传最平易。

用以上四重以观察于佛,则佛之全体大用明。

《四十二章经》名目由来

“四十二章”者,一经之别目;以此经分段为义,有四十二段故。‘经’者,梵语修多罗,此云契经,凡佛所说真理皆可曰经。经又训为常,以所说为常法故。此经以四十二段经文,摄佛说一切因果大义,故名四十二章经。

《四十二章经》经书由来

东汉永平10年(公元69年)的一天晚上,汉明帝做了一个梦,看到一位神仙,金色的身体像朝霞一样闪闪发光,身上有日光环绕,飘飘荡荡从远方飞来,降落在大殿前。汉明帝非常高兴。第二天上朝,他把自己的梦告诉众大臣,询问是何方神圣。太史傅毅博学多才,他告诉汉明帝:我听说西方天竺(印度)有一位得道的神,号称佛,能够飞身于虚空中,全身环绕着日光,君王您梦见的大概是佛。汉明帝对傅毅的话很感兴趣,于是便派使者羽林郎中秦景、蔡愔、博士弟子王遵等13人去西域。蔡愔和秦景跋山涉水,到达了天竺国。天竺国的人听到中国派来使者求佛经,表示欢迎。天竺有两位沙门(就是高级僧人),一位叫摄摩腾,另一位叫竺法兰,帮助蔡愔和秦景得到了一些佛教的义理。后来在蔡愔和秦景的邀请下决定前来中国。三年后,他们一同来到洛阳,带回经书和佛像,开始翻译一部分佛经,相传是现传的《四十二章经》。

上面就是关于佛书《四十二章经》的介绍了。我们在修行佛书的时候一定要认真,而且我们一定要按照仪轨来修行的,并且我们要知道改如何学习佛经典。

End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二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二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二章 大好山水误禅心若掉散心,须行三昧。若昏沉意,宜启慧门。若掉散心,掉散是两个名词的总和,掉是掉举,散是散乱。普通显教的经典对乱动的妄念,粗相叫散乱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二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二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二章 泥牛入海怎么了前面永明寿禅师提到此心寂照同时的道理,接著有人又提出一个问题,事实上都已包括在上头的辩证中回答了。问:既不得作有无之解,如何是正了

陈兵:佛法是怎样看待风水的?

佛法是怎样看待风水的?问:能否用佛法通俗地解释风水?答:中国的风水学过去叫做堪舆学,有时候也叫做地理学。密教中专门有一门学问,翻译成汉语是就是地理学。藏传佛教在修行过程中非常重视风水。它的基本理论就认

苏行三:四十二章经讲录 第三十八章 生即有灭

第三十八章 生即有灭佛问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数日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饭食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间。佛言:善哉!子知道矣!(解)人命二字

苏行三:四十二章经讲录 第三十九章 教诲无差

第三十九章 教诲无差佛言:学佛道者,佛所言说,皆应信顺。譬如食蜜,中边皆甜;吾经亦尔。(解)佛说:学佛的人,应该对于佛所说的话,不用选择的,全部信受。佛法虽多至八万四千的度人法门,但是头头是道。任修哪

苏行三:四十二章经讲录 第二十章 推我本空

第二十章 推我本空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解)佛说:一个人应当常常记得,这个身体是四大:地、水、火、风,所假和合而成的,地就是固体的骨、肉等,水是血、淋巴液、腺的

苏行三:四十二章经讲录 第二十一章 名声丧本

第二十一章 名声丧本佛言:人随情欲求于声名,声名显著,身已故矣,贪世常名,而不学道,枉功劳形。譬如烧香,虽人闻香,香之烬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后。(解)佛说:有的人被世情所蒙蔽,被欲望所系累,盲目似的以

苏行三:四十二章经讲录 第十八章 念等本空

第十八章 念等本空佛言: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解)佛说:我学成佛的方法是:心里时常存着成佛的念头,不是口头空念着我要

苏行三:四十二章经讲录 第十九章 假真并观

第十九章 假真并观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如是知识,得道疾矣。(解)佛说:我们仰观天,黄道有十二宫流转;俯察地上万物,万物则有生,住,异,灭,的无常变幻,而不是永远存在的

苏行三:四十二章经讲录 第四十章 行道在心

第四十章 行道在心佛言:沙门行道,无如磨牛。身虽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解)佛子及佛弟子向右绕佛经行,是佛门一种敬佛的礼仪。佛说:沙门在向右经行念佛时,一定不要如拖转磨车的牛。因为这种牛

苏行三:四十二章经讲录 第二十四章 色欲障道

第二十四章 色欲障道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有能为道者矣。(解)佛说:人类中的男子,迷恋于世间的财、色、名、食、睡、等五欲,没有其他一欲,比得上女色的凶

苏行三:四十二章经讲录 第四十二章 达事知幻

第四十二章达事知幻佛言:吾视王侯之位,如过隙尘,视金玉之宝,如瓦砾。视纨素之服,如敝帛,视大千界,如一诃子。视阿耨池水,如涂足油。视方便门,如化宝聚。视无上乘,如梦金帛。视佛道,如眼前华。视禅定,如须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四十二章)

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四十二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四十二章 龟迹能卜空有迷《宗镜录》第四十四卷,从这里开始,讲到生灭与不生灭的道理。生灭,一切法有生有死、有断有常,是跳动性、间隔性的。不生不灭,是讲宇宙万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三十二章)

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三十二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三十二章 空中好翻身上次讲到未闻宗镜故耳。接下来又是另一段,是关于用功学禅学佛见地方面的问题。任运非禅问:何不依自禅宗,蹑玄学正路,但一切处无著,放旷任缘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五十二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五十二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五十二章 谁堪与佛共指弹本书作者永明寿禅师是在宋朝初年,看到当时的佛法、佛教已经分道扬镳。宗教修持的人与研究经典的人,彼此不能够融通,换言之,大家对学佛如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二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十七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十七章 黄土让花红欲闻利观,破诸烦恼,如日除暗,即应听观。许多人学佛打坐最困扰的问题就是妄想不能断。更严重的问题是,许多习惯性的习气改不了,譬如,有人功夫做

什么是助印?那么助印一本经书多少钱?

华严经云: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布施有三种:1.财布施、2.无畏布施、3.法布施印经说法有五种福(一)长寿:因为人们听经和读经以后,不造杀业,所以施者将来能感到长寿的果报。(二)大富:因为人们听经和读经

坐鹿罗汉的相貌是怎样的

宾头卢尊者的外形是头发和长眉毛都花白,但是因为是受天地间的供养,所以无论从身姿和形态上都看起来非常年轻,并且慈目善眉,眼神中充满了对佛经的理解。宾头卢尊者性格开朗随性,活泼开朗,但又不乏智慧和沉稳,而

观辉居士:第十八卷 第五十二章 色阴区宇十种幻相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八卷 第五十二章 色阴区宇十种幻相内容提要:色阴区宇十种幻相:一、眼前精明流溢,二、体内精明流溢,三、精魄递相离合,四、心魂灵悟心光发明,五、过度刻意用心过分,六、细心密澄洞察幽微,

竺法兰和四十二章经的故事

「佛说四十二章」是这部经的一个别名,别名里边又分出来这部经是人法立题。人,佛是人;四十二章经,是法,所以叫人法立题。这部经是佛所说的法,佛的弟子在结集经藏的时候,把它一章一章地结集在一起,这也可以说是

观辉居士:第八卷 第二十二章 察烦恼根本 辨六根功德

楞严经白话解 第八卷 第二十二章 察烦恼根本 辨六根功德内容提要:世界的世,指时间迁流;世界的界,指空间方位。眼根只有八百功德,耳根圆满具足一千二百功德,舌根圆满具足一千二百功德,鼻根只有八百功德,身

观辉居士:第十五卷 第四十二章 十住十行十回向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五卷 第四十二章 十住十行十回向内容提要:一十住是: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二十行是:欢喜行、饶益行、无嗔恨行、无尽行、离痴

无相状态是怎样的状态

是一种浑沌状态,天不是天,地不是地,天地难辨;没有上,没有下,上下不分;没有棱,没有角,无形无状;没有大,没有小,随形而形;没有过去,没有未来,无始无终;没有来、没有去、没有生,没有死,只有永恒;没有

无我境界是怎样的?

“无我”是一种智慧的境界,就是内心证得诸法空性,无有颠倒、无有挂碍、无有恐怖。经过有序的修行,依师、闻思、戒定,最终就能证得这种智慧。无我,不是说“没有我”,不等于不存在,而是去除了内心对“我”的执著

施药观音的形象是怎样的

施药观音是三十三观音相之一, 右手撑颊,倚于膝上。手持药草,把药施予病人,消除痛苦,除苦施乐,故得此名,施药观音也称为施乐观音。施乐观音是“天人大丈夫,能施众生乐。” 以四无量心平等利益一切众生故,

石头希迁禅师是怎样参禅的

希迁先在曹溪门下受了熏陶,已有所证悟。当他初到青原山和行思见面时,行思问他从曹溪那里带来了什么,他说,未到曹溪以前,原未曾失落过什么。行思再问,那么为什么要到曹溪去,他就说,若不到曹溪,怎知不失。在这

阿罗汉和辟支佛是怎样的?

阿罗汉、辟支佛一、 阿罗汉闻声而开悟释尊成道之后,便前往波罗奈国的鹿野苑,向憍陈如等五人宣说四圣谛的道理,五人听后,从而证得了「阿罗汉果」。其后还有很多佛弟子成了阿罗汉,因为他们都是听了佛陀说法的音声

周叔迦:唯识研究 第十二章 十二因缘

唯识研究周叔迦第十二章 十二因缘一切宇宙人生都是由种子生的现行,这现行还熏习成种子。但是其中却经过好几个层次。譬如由种生芽、由芽生茎、由茎生枝、由枝生花、由花生果、果还成种;这种子和现行的循环也是如此

吴言生:古代高僧元宵节是怎样说禅的?

元宵节又称上元、灯节,家家户户挂灯、赏灯,很多地方还举办规模盛大的灯会。关于元宵节燃灯习俗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与佛教东传有关的说法便是其中之一。东汉明帝提倡佛教,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蔡愔从

护法神是怎样由来的

从本源上讲,护法神大多是外来神,有的来源于印度婆罗门教和印度教,如帝释天、四大天王等;有的来源于西藏苯教和民间信仰,如长寿五仙女、十二丹玛女神等;还有的来源于蒙古和汉地的民间社会信仰,如白哈尔、关羽等

护法神的形象是怎样的

护法神的形象在藏传佛教各类造像中也最为复杂,大体上可以分为善相和怒相两类。善相护法神多为美丽的女性形象,象征和平与宁静;造型也比较简单,一般是一面二臂的坐姿形式,如长寿五仙女等。怒相护法神形象要复杂得

宋智明:圆觉经直讲 第十二章 除障显理 了相非相

第十二章除障显理了相非相师法已得,解行一致,因正缘具,心照境明,唯四相之障未除,本体之理难显,故宜了相非相,即事化执,直趋妙明,透出智见。--作者提示下面是净诸业障菩萨提出问题。学佛人到现在为甚么还不

宋智明:第十二章 除障显理 了相非相

第十二章除障显理了相非相师法已得,解行一致,因正缘具,心照境明,唯四相之障未除,本体之理难显,故宜了相非相,即事化执,直趋妙明,透出智见。--作者提示下面是净诸业障菩萨提出问题。学佛人到现在为甚么还不

黄夏年:僧肇是怎样解“空”的

据说一代佛教宗师鸠摩罗什曾经说过:秦人解空第一者,僧肇其人也。也就是说,在鸠摩罗什看来,在关中带,能够把佛教的空的学说解释透彻的第一高手,非僧肇莫属了。僧肇对空的解说,主要反映在《维摩经注》和《不真空

禅坐是怎样的世界

“禅”是一种境界,是我们对生命的一种领悟方式。在平时生活中,无论是工作,情感,学业,或其他目标,都是对外物的追逐,而这些追逐不只是劳役着两条腿,还有眼睛,耳朵,鼻子,意念,更重要的是“心”一刻不停的在

王雷泉:《金刚经》是怎样一部经典

问:据悉,作家王朔的新书《我的千岁寒》有很多内容取材于历史典故,其中一篇用北京话解读《金刚经》的文章最为引人关注。有消息说,王朔读《金刚经》时曾经读到崩溃。想知道,《金刚经》真的这么难懂吗?《金刚经》

洪修平:释迦牟尼是怎样成佛的?

佛,是佛陀的简称。佛陀,梵文Buddha的音译,意为觉者。觉有三义,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项俱全者,方名为佛。在佛教创立的最初阶段,佛仅限于对释迦牟尼的尊称,后来则除了指释迦牟尼之外,也泛指一切觉

洪修平:《金刚经》是怎样一部经?

《金刚经》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略称,也称《金刚般若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一卷,属于《大般若经》的第九会。异译本主要有北魏菩提流支和南朝真谛的同名译本、唐玄奘译的《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唐义净译

除盖障菩萨是怎样一位菩萨

除盖障菩萨摩诃萨(梵文Sarvanvaraa-Vikambhinbodhisattvamahsattva;藏文:DripaNamsal;日文:Jogaishojizo除盖障地藏),又名除一切盖障菩萨、

《四十二章经》是怎样的一本佛书

诸位修行佛法的师兄有的是听说过《四十二章经》的,当然有的师兄也是修行过《四十二章经》的,这是非常殊胜的一个佛经。而且很多人也是从金庸先生的小说中了解到的《四十二章经》。《四十二章经》是佛教经典,那么《

洪修平:《法华经》是怎样一部经?

《法华经》是怎样一部经?《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典籍之一,也是中国天台宗依持的主要经典。妙法意为所说教法微妙无上,莲华即莲花,莲华经是比喻经典的洁白美丽。此经原二十七品,后增为

佛祖是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

罗睺罗是释迦牟尼佛未出家前所生的儿子。后来佛陀出家修道,在悟道的那一年,小小年纪的罗睺罗也跟着出家做沙弥,礼拜舍利弗尊者做师父。十多岁的小孩,仍保有孩子嬉闹的习性,不是短时间可以改正。罗睺罗身处这样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