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机新说㈠
禅师在室,据中而坐,来客从门而人,见破屋旧檐,不堪风雨,便问道:
「近日秋雨连绵,不知有漏无漏?」
禅师云:「天上地下一片,连你也浸在其中!」
「自离杭城,未测西湖水是浅是深?」
禅师举指道:「是浅是深?」客无语。
温州禅客刚好到来,一把抓住禅师的手说:「我打你痛不痛?」
禅师俨然不动说:「连别人打你我也痛!」
一学人默然而坐,不发一言,禅师问云:
「南岳破马祖打坐,贵於悟心,你如今坐也不坐?」
学人答云:「坐时不坐,不坐时正坐!」
禅师追问道:
「你是在井裏还是在井外?」
「学人处无有井之可见,何有裏外之分?」
一研究生忽插话云:
「禅师曾举镜子公案,未知此刻是明是暗?」
学人直视云:
「你唤甚么作明暗?」一座无语。
一大学生从无锡来上海,问:
「禅机我不会,佛法也未悟,只是如何是一丝不挂?」
禅师云:「你未曾到上海!」
一学生离家寻师,禅师问道:
「学佛为甚么?」学生无言以答。
禅师训斥道:
「回家!」学生顿感亲切而泪下。
又一行人再拜禅师,师云:
「为何还不回家?」
「家在何处?」行人问道。
禅师直指云:「只贵自知,何须问人?」
有人问南方禅师讲禅论道:「未审见地如何?」
禅师截住云:
「止止不须说!」
一比丘尼问:「如何是一合相?」
禅师举起茶壶云:「这个是!」
有人问:「据说南山闲人已超祖位,不知机用如何?」
禅师分断云:「只知清闲,未办空忙!」
有语颂曰:
点燃旧油灯,捧起破沙盆,
一杯源头茶,话东却道西。
应机无倒说,酬容说为梦,
穿透根尘甲,妙语不见禅。
禅机新说㈡
云山雾路,九折十弯,过来人一身轻快,一路平直,那正是春花烂漫,清风飘香的时节。
禅师虚步而行,众弟子无心而随。到了荫郁的参天古树下,禅师指向前山说:「古时五台山下有婆子,凡行脚僧问台山路怎么走,都答以:蓦直去!
当时人走过之後,又下语道:『又一痴汉上当了!』,後来被趟州勘破,诸位!趟州老人到底勘破个中甚么道理?」
一学生回答说:「时人只知假相的山路,未明参禅的心路,老婆指示用功的方法,故云:蓦直去! 趟州即勘破他如此用意。」
禅师又问:
「如有时人问路於你们,如何将自己的日用方便以示人?」
各位弟子依次而答云:
「跟著师父上。」
「照上山的路线上。」
「只管上。」
「注意脚下平直去。」
「虚行无上下,了然古时路。」
最後一位翘起脚板,向虚空一踩。
禅师评断道:「有唱师家曲,有吟自家调,到底无声琴,能演无无禅!」
诸位不知你是那一类?其中笨、法、觉、观、悟、妙又如何分断?试参看!
一行上得顶峯,长啸振喝,云空分明,遍观诸山,一眼所现,於是空手而回,闲坐品茶。
禅师指著庭前柏树考验大众说:
「当年趟州『庭前柏树子』,诸位还见么?可各呈一偈以述见地。」
明性不动本座说道:
前後俱无见,左右恰逢源,
万法一性融,何必再指陈?
明心到了树前摇动树枝说:
的的祖师意,古今原无别,
尘累消括尽,依然柏树是。
明机把手中的茶水往柏树一泼说:
倒却柏树子,了尽古今心,
杯中空无物,瞬目亦非意。
明德合掌慈目而说:
万德显本性,借假显妙真,
平常庭前树,正果从根生。
明达闭目而云:
从来闲语言,都说难思面,
透得境外心,尘断赵州树。
明行一边品茶一边云:
禅树自有风,无庸它方颂,
论理小儿戏,一行了万机。
禅师一拍桌子,径自拂手而去,从此不复再见。
有语颂曰:
拾来古人机,问向山路时,
智眼随步转,大歇空外身,
自家风调足,历落峰头云,
谁知拂手去,从此不见师。
禅机新说(三)
海印虚舟,彼岸中流,愿行直航,尺浪重波,一水天际,一性逍遥。有一行
人,越出师门,归来无为,不传师法,不宣师旨,无宗无派,离悟离迷,种一片自家田地,画一个无样葫芦,率性天真,更绝缘虑。有禅客来问:
「师承何家禅法?」
「元音无寄。」
「何为元音无寄?」
「因为佛未曾说过,祖师不许道著!如今更无可继承!」
「如何方能见性?」
「不见见!」
「如何是明心?」
「眼前无异物。」
「如何是道?」
「离开不是。」
「学人欲求个实修的下手方法。」
「不昧!」
「如何是不昧?」
「竹绿水清。」
「如何是悟?」
「不许向人问!」
「如何是不悟?」
「忙向荆棘林!」
「参禅、止观、持咒、念佛是否都可以修而悟道?」
「鸡鸣日出天下白。」
「为甚么当今人悟道这么难?」
「黑海裹翻波。」
「如何参拜明眼宗师?」
「看透天下不是明师的假相。」
「如何依止善知识?」
「似水合水。」
「参禅人吃素还是吃荤?」
「不知是饥时是饱时?」
问客无语。
「目前禅文字很多,不知看文字是,还是不看文字是?」
「从门入者皆非真。」
一日僧问:
「西方三圣塑像在此,真佛那裏去了?」`
「对面不相识,何论东与西?」
有住山僧来相见,问:
「如有老虎逼於崖前,退後是深渊,向前即被虎吞,此时如何?」
「空中骑虎归。」
「如何骑?」
「转身即是。」
一年轻学人进问:
「悟前如何用功?」
「直向看处看。」
「悟後如何用功?」
「哺养新生儿。」
「长大後如何?」
「盖天盖地去!」
「如遇障碍怎么排除?」
「虚空不说人过。」
「如何超越四相?」
「行云流水。」
「不知如何融会台、禅、密、净四宗法行?」
「身眼手脚!」
「向外说自己开悟的人是否是真开悟?」
「不是家裏人。」
「自己认为自己开悟了是否开悟?」
「落。」
「烦恼来了怎么办?」
「他乡客。」
「如何调伏习气?」
「日出溶却西山雪。」
「如何说法?」
「互换。」
「如何起机用?」
「虚空裹藏不得。」
有语颂曰:
行回源流机,饶舌恁么时,
深海澄波光,纯种水裏田,
无孔笛声扬,曲孤无人接,
万派消归海,千山也倒岳。
End
◎ 净 慧我们的心念就像小溪流水一样,就像长江的滚滚波浪一样,就像大海一样,没有一时一刻平静过。那么我们为什么从小溪说到长江大河再说到大海呢?我们的人心呢,有时候会有一些相对的平静,就像小溪流水;有时
◎ 梦 参我们每个人,思想随时变化的,当你打完佛七,得到佛菩萨加持,或者诵经诵到非常相应,但不是诵经天天都相应的。我不晓得诸位道友有没有体会,你诵二三十年,这部经你很有基础,在经上所说的话,你也明了了
◎范古农读法之一凡读佛书须备辞典,其有名词骤不能解者可一翻阅。如《大乘五蕴论》之大乘、薄伽梵,本论无解,可查辞典,如《佛学辞典》,或《法相辞典》。读《五蕴论》时,以《广五蕴论》为对照,此有不解,彼或有
禅 机 妙 境◎ 秦孟潇俗汉不凡过去有一个俗人很羡慕寺院僧人的生活,因此,他拜泉州崇福寺老当家为師父,法号了翁。在寺庙里做些活,二年后,他受了比丘戒。在名山古刹参学多年,终于又回到自己出家的寺庙里來了
像我们心中心法,也是为了开智慧成佛。六个印有不同的作用,第二印可以消业障,治毛病,也可以开天眼。开天眼就能看见佛、菩萨、地狱、鬼道与十方世界。但是你不要怕,一切相都是你自己,怕的话,就不要用。从前有个
壹静坐,是道家养生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功法,通过练习静坐法,不仅可以帮助人缓解压力,还可以治疗很多种疾病,以达到养生的作用。在习练静坐法时,不仅要心静,更要掌握一定的技巧。静坐之法,从理论上说要在一个静字
我们分享一下什么是佛教禅宗的智慧,以及这种智慧对我们高层管理人员有什么作用。 据统计,美国现在每天有1500多万人禅修。在日本、东南亚等地方,禅宗对社会精英人士的影响也非常大,像乔布斯,就是一个
师爷曾说过,头乃统领全身,但练功时总是说不到头,因为徒弟们练不到一定层次,头竖不起来,说也理解不了。这句话对我有了启发,也就是说,顶头悬是八卦掌功夫的关键,不管你练多少年,头顶不起来,就不能做到全身一
生活禅为赵州柏林禅寺净慧法师所提倡,是禅宗思想在现实生活条件中的具体表现,它默契了人间佛教思想,强调了禅最精要的内容:在生活中体味禅悦,在禅悦中落实生活。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具体的茶事实践过程,同时
道长简介:刘培中,清光绪九年(西元1883年)十月十九日吉时生於山东省临沂县,单名「鑫」,字培中,後以字行,师生而灵慧,五月能言,有神童之目,先祖世世封侯,为鲁之巨族。父刘炳臣,清廷世袭侯爵。母吴氏。
很多朋友都想学习易经,可往往欲学无门。书买了一大堆,各说各有理,越学愈糊涂,越学越乱。为此本站特意为大家收录了这部易经八卦入门视频教程,认真跟随它学习,您一定可以少走弯路,不费多余功夫,快速学会易经相
赵州禅师公案一师示众云:“大道只在目前,要且难睹。”-----大道从来无遮无隐,一直在眼前,只有悟者才能看清楚。僧乃问:“目前有何形段,令学人睹?”眼前的大道,是何形状,能试说说让求学人明白吗?师云:
初学坐禅以“念息”为入门方便,是最容易得力的法门。一呼一吸,叫做一息。息是依缘身心而出入变化的,对身心的粗动或安定,有密切关系,所以安定身心的禅定学,对修息──呼吸,极为重视。如何修念息?念息方法有
第三十节 公 案佛果曰:大凡参禅问道,明究自己。不见赵州举道: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又不见云门道:如今禅和子三个五个聚头,喃喃地便道:这个是上才语句。那个是就身处打出语。不知古人方便门中,为初机後学,未
八正道的起点和最高点就是摩诃般若佛陀强调八正道,就是说:人要想成熟众生,庄严佛土,也就是说要实现大同世界的话,就必须每个人都要保持正见。正见有深有浅。假如说:我们看得很正确,我们认为很正确,那就是浅。
鸟窠禅师本名叫道林禅师,他收了一个侍者叫会通,这个侍者跟师父跟了好久了,觉得师父从来也没教他什么禅法。有一天他就跑去跟师父告假说:“师父,我要到诸方去参学佛法,我在你这里什么都没学到。”道林禅师就说:
公案颂古与本原心性吴言生[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颂古》,2002年11月初版第18页本书主要分析一种特殊类型的禅诗,这就是颂古。颂古是禅诗园苑的奇葩,它与公案紧紧联系在一起。禅宗汲取大乘经典精华,
公案颂古与不二法门一、泯除拣择吴言生[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颂古》,2002年11月初版第5358页禅宗开悟论揭示超越分别执着以重视清净本心的方法与途径。佛教的开悟方法素有渐修与顿悟二途,对于禅的
公案颂古与本原心性二、本心的迷失吴言生[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颂古》,2002年11月初版第4753页对本心迷失的反省构成了禅宗哲学迷失论的内容。禅宗迷失论揭示本心扰动、不觉、缺撼、执着的状况及缘
公案颂古与不二法门二、截断意路吴言生[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颂古》,2002年11月初版第7486页本类公案与颂古,在精神实质上与前一类相同,也是泯除拣择。只不过从机法上看,较之前一类公案,这一类
公案颂古与禅门机锋二、赞叹机锋相酬吴言生[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颂古》,2002年11月初版第142154页表达机锋相酬的有铁磨到沩山公案及颂古。《碧岩录》第24则:刘铁磨到沩山,山云:老牛 孛牛
公案颂古与不二法门四、消解自他吴言生[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颂古》,2002年11月初版第96101页本来面目的失落是由于二元意识的生起。在所有的二元对立中,自他对立是最严重的一组,因此禅宗不二法
公案颂古与不二法门七、圆融空有吴言生[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颂古》,2002年11月初版第120127页禅宗开悟论的一个常用口号是放下,拨落一切情尘欲累,以臻于空明澄澈之境。但正如笔者反复强调的那
公案颂古与禅悟境界三、圆融互摄吴言生[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颂古》,2002年11月初版第194207页禅宗受《华严经》、华严宗四法界、十玄无碍、六相圆融等影响,形成了珠光交映的圆融境。《碧岩录》
公案颂古与禅门机锋三、激赏大机大用吴言生[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颂古》,2002年11月初版第154161页激赏大机大用的,有好雪片片公案及颂古。《碧岩录》第42则:庞居士辞药山,山命十人禅客,相
公案颂古与禅门机锋四、批评机锋迟钝吴言生[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颂古》,2002年11月初版第116172页箭锋犹落钝根机。对钝根机的惋叹,有如来二种语公案及颂古。《碧岩录》第95则:长庆有时云:
公案颂古与禅门机锋一、击节机锋迅疾吴言生[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颂古》,2002年11月初版第131页公案的灵魂是机锋。所谓机,是指感受某种具体情境所激发而活动的心灵的作用,或指契合佛教真理的关键
公案颂古与不二法门六、打通圣凡吴言生[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颂古》,2002年11月初版第110120页每个参禅者都追求开悟,都想超凡入圣。但如果只是一味住于圣境,而缺乏转身一路,由圣入凡,就缺乏
公案颂古与不二法门三、悬搁语言吴言生[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颂古》,2002年11月初版第8696页语言是思维的外化。禅宗不二法门,泯除拣择,截断意路,对逻辑性指义性的语言,采取了悬搁的态度,以使
公案颂古与禅悟境界二、能所俱泯吴言生[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颂古》,2002年11月初版第186193页水月相忘是禅者审美直觉论的特征,其根本特征是能所俱泯。表达这一观照的范型是天衣义怀法语:譬如
公案颂古与禅悟境界吴言生[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颂古》,2002年11月初版第157页禅宗境界论揭示明心见性回归本心时的禅悟体验与精神境界。《颂古百则》、《碧岩录》所体现的禅悟境界范式主要有一切现
公案颂古与不二法门五、融汇生死吴言生[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颂古》,2002年11月初版第101109页生死大事,是每个参禅者都致力参证的。禅宗以其深邃的感悟,表达了融汇生死的禅悟体验。《碧岩录》
禅学是一门生活的智慧与艺术,是教导人们真心投注于生活,以发挥人性光明面的传承。特别是生活在忙碌紧张的现代社会,禅确实能在你的心理世界,洒下清凉的林荫,让自己品触到自由的欣喜和醒悟之后的自在。禅不是知性
禅机通情达理的生活如果你让自己交给真我,那么就活泼自在起来。所以,你要放下我相的执著。禅的宗旨是:万缘调直。当你把虚假的妄缘放下时,就能做到所谓:心地若空,慧日自现。这时真我渐渐展露出光明和积极的力量
一般来说,家里佛堂布置如果空间配置上许可,佛像可以朝向大门。如果是与家人或同事、同学等共住一处时,应先征得大家同意再设置佛堂;若是他人不同意,可以收藏方便的佛像代替于课诵时请出,课诵后在收藏,不宜勉强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呵谬解第三念佛三昧名三昧王,境界甚深卒难究竟。古今师授互有不同,至于天台其说大备,慈恩贤首各引其长,企仰禅宗亦极明显,但后学浅陋莫得指归,尚未升堂,焉能入室?晨语:净土是佛的果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正明心佛观慧第四夫念佛三昧者,实使群生超三界生极乐之径路也。始自鹫岭敷宜,次羡庐山继轨,十方称赞,诸祖传持,自昔至今,有自来矣!晨语:净土法从佛在印度的宣说,直到庐山慧远的继承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道场尊像念佛正观第五夫观慧三昧者,当以斯观慧之旨,观彼极乐依正,使此心纯熟,心境理一,而直生于彼土也。晨语:观极乐依正即是佛的法界,凡心入佛境,并使此心纯熟,心境理一,就能直接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辟断空邪说第六释迦如来一代圣教,一本于善恶果报因缘诸法,为始终不易之正教也。虽有百非超脱之句,岂必离乎因缘法哉!晨语:指出释迦一代圣教的根本,是以善净的缘起来体现自性的功德,破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劝修第九夫净秽同心生佛一理诸法本等,须假劝修。其奈众生迷心作境净秽斯分,对待相成缚脱迥异,缠缚多劫不觉不知,故须劝娑婆苦海众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晨语:理明的人不须劝,但迷事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劝持众戒第十一惑者问曰:今闻念佛直指戒杀之说,可谓指体投机事理悉备,实善世利物之训也。敢问:为只此杀业当极戒之,为兼盗淫妄等诸恶悉宜深戒之耶?若当悉戒,何以语之略也?答:噫是何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别明客途所修三昧第十四道场既备,供事已陈,一一无不如仪,岂可随时空过。则当依教运之以观慧,解之以妙境,承此胜心无作行,则生死海必枯,净土必生矣!晨语:道场具备后,应以观慧解于妙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三昧仪式第十五念佛法门严建道场之事,并供养仪式,及预治衣服鞋履,更衣沐浴,门颊出入,方便正修。禅诵忏礼等清净法则,具如慈云尊者忏仪等文,此不再具。晨语:三昧的仪式应学而熟之,方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正行第十三如上所述依正二境乃至精进,虽皆圆妙,悉是求生之方便。未为正行,此下所陈乃是正行之旨。晨语:以前所述皆是求生的方便,以下进入宝王三昧的正行。何谓正行?行者既发此志,必使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勉起精进力第十二精进者,不为世间八风所退,又不为身心异见一切大小病缘而怠其行,故名精进也。晨语:精者不杂,进者不退,一心用功,努力向上也。行人既依劝发,永断杀业,渐具众戒,欲入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扬佛下化之力第十六已上所述种种方便,皆是众生起心进行上求之心,而不知我世尊下化愿力种种方便无所不至,过于众生上求之心百千万倍,不得为喻。晨语:自己已经得证三昧,定慧圆备,深明佛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罗显众义第十八夫念佛三昧者名一行三昧也,盖彼行人既了深旨,能持一心,唯念彼土,唯忆彼佛,知身土无二,了忆念亦一,乃得名为一行也。晨语:念佛三昧就是一行三昧,到这里与禅宗完全一体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十大碍行第十七详夫一心平等体性无亏,众生虽缠绵于业识之中,靡不有出尘之志。方欲究道,魔境先彰;一事亏心,万善俱失;成小败广,得者还稀。况乎物欲交倾,死生迁变,递相仿效,易地皆然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正示回向普劝往生第二十二详夫邪见之源,实由于不正师友之教也。虽是夙业所召,岂免于自心见惑哉!惑既不离我心,报必难逃苦趣,况彼一染于识,万化莫回。所以宝王三昧念佛直指由是而作也。
《佛教净土法要》【目次】自序(第一卷) 净土白毫观修法第一章 释「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义第二章 净土宗白毫观修法述要一、为甚么要修观二、为甚么要专观白毫三、白毫观的基本修法四、一心三观的法义第三章 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