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宋智明:禅观入门 八、禅的公案与悟境 公案联羽
2025-03-14 13:13

公案联羽

古人公案乃古人参禅悟道的机缘记录。禅道本无今古,今人不妨于古公案中领略禅月道风,解悟、证契以会古人之妙。禅门不立文字而不离文字,公案之不可解者,因禅不在文字而贵心行;而 公案之可学者,又因古月今夜照今人--今古不二。

开卷有益,于公案中,与师谈,与禅者谈,与诸圣谈,是为学禅一乐事也。

昔世尊因外道问:昨日说何法?曰:说定法。外道曰:今日说何法?曰:不定法。外道曰:昨日说定法,今日何说不定法?世尊曰:昨日定,今日不定。

善说法者,当机而辨,逢场作戏,本无定法可说,但在说过之后,于众生份上就是具有一定形式与意义的法了,不善听者,便落在定法上生起妄执,滞于一途。然而众生之千差万别,心行日日不同,岂有定法可以规绳于万世?所以已说者不可变-已载 于有形之文字故,未说者本无法-随机而启故。因此世尊说昨日定,是已形之音声语言之法义,而今日不定,则正是法法无碍的圆妙活泼之机用。能把握此中要义,即知禅人的言语下搭处,全凭智慧之流星,而不拘泥古人及他人之文字也。

善立者妙在破,善破者旨在立。然而破无可破,一切法本来即真;本来即真故,立也无可立。破立俱泯,唯识、中观一切诸宗从何而有?万法归宗,宗无可归,即是真归处也。

著名的破灶堕的禅案,很轻巧地举扬了禅人悟入的一个关键问题。

过去隐居于嵩山的破灶堕禅师,一天领侍僧到灶禅庙里,用枝敲灶三下说:咄!此灶只是泥瓦合成,圣从何来?灵从何起?恁么烹宰物命。又敲打了三下,灶便倾倒破落了。片刻之间,有一青衣戴冠之人,到禅师前礼拜。禅师问道:是甚么人?回答:我本此庙灶神,久受业报 。今蒙师说无生法,得脱此处,生在天国中,特来致谢。禅师说:是你的本有之性,并非由我说了才这样的。那位神灵就再作礼拜而消失了。

神因受过去的业而堕此报,但福份较高,所以在受此报时,有许多灵应之事迹,不仅百姓受感而求拜,且此神亦误以为自己是圣能灵,故而偏执不去,经过禅师一番开示,妄执顿消,一灵之真心,便出此泥瓦之身,而生天界了。

作为人,掮背四大有漏的身体,加上无始的虚妄颠倒之妄见,也同样受惑于自我之身心,如何破身执?又如何去心染?请看下面的对话:

少选,侍僧问曰:某等久待和尚,不蒙示诲。灶神得甚么圣旨,便得生天?师曰:我只向伊道是泥瓦合成,别也无道理为伊。侍僧无言。师曰:会么?僧曰:不会。师曰:本有之性,为甚么不会?侍僧等乃礼拜。师曰:堕也,堕也!破也,破也!

好一个泥瓦合成,别也无道理。会得此句便可达物我一如,便可扫荡一切实执之心,便可回归本有之性。

三藏十二部经,破执之具也。说教说禅,论理论事,无一不是破除众生之妄执而令悟入本有之性也。因此,对佛祖种种开示言句,只要能于句下破我心执,开我迷情,即能于句下转得身来,便可拨开迷云,彻见青天。反之,如果以言句为实法,死在句下,那么,纵使一辈子钻研禅教,也毕竟了无通玄消息可得。

佛法禅道,本来圆融不二。因此,或宗或教,或事或理,或解或修,原自一体。但众生初入佛法禅道,总是随习性而开发,因开发而现善根,因善根妙契才得以悟入也。所以初学者不可无下手处。然而下手处本无错与对,但如见理不明,立足有偏的话,那么,尽管工夫很深,也是邪见外道。因此,性修应当一致。如古人讲,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即是理事不二的证明。

有一位西域崛多三藏,原是印度人。他在六祖大师的言下开悟。后来游五台山,遇一僧人结庵静坐。师就向他问道:你一个在在这里做什么?那僧回答说观静。师进问道:观者何人,静者何物?听到挖根掘底的话,这位僧人立刻感到面前站着的不是一般人,就立即起身礼拜,并问:个中道理请师明示。师就道:你为何不自观自静?那僧听后很是茫然。崛多师因而指点他到六祖那里,才得以悟入。

修行者总希望自己有所成就,但由于主观意识上的限制,往往落在自我的小圈子里,其中原因,一是自己的根性较劣,二是为师的指示有误。无论何种原因,一旦滞于劣见而行道,往往数十年不得出离。历史上如智隍一流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亲近明师,指正方向,乃是学佛修行的一大关键。

方向既正,见处圆融,方便之行法便可善巧运用,能得相契者即可。因此,法无高下,平等一照,无修而修,妙在化转。

谈到具体的修途,就离不开放与提的问题。

放究竟要放什么?看看下面的公案也许会有所启发:

世尊因黑氏梵志运神力,以左右手擎合欢、梧桐花两株,来供养佛。佛召仙人,梵志应诺。佛曰:放下着。梵志放下左手一株花。佛又召仙人:放下着。梵志又放下右手一株花。佛又召仙人:放下着。梵志曰:世尊,我今两手皆空,更教放下个什么?佛曰:吾非教汝放舍其花,汝当放舍外六尘、内六根、中六识。一时舍却,无可舍处,是汝免生死处。梵志于言下悟无生忍。

所谓放,就是放却根尘识的十八界,根尘回脱之际,灵光便得现前,即是免生死之处了。

许多学禅人,不懂得放,只知道装。装进了很多的禅知识,同时也装进了尘劳烦恼,却没有由忘而无,由放而空。如果只落在目前的尘境下而不入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的大放境界,无论如何也难悟免生死处的一灵真知啊!

记得虚云和尚的一位弟子问其师修行之道,和尚要他放下一切,他说已经把一切都放下了。虚老即教他挑起来。

挑起来,就是要提。提个什么?是要把一灵真心活泼泼地用于人事之间,生活之中。只知放,便落消沉二乘之地;只知提,便着凡夫激情之中,唯有放尽后的提,才是真实圣德的风格。

唐朝明州契此布袋和尚,即是如今塑在寺院金刚殿的弥勒化身。他经常手提布袋而化人,也经常以布袋和提与放来显示禅之道妙。公案中云:

一日,有僧在师前行,师乃拊其背。僧回首,师曰:乞我一文钱。曰:道得即与汝一文。师放下布袋,叉手而立。

放下布袋,叉手而立,岂非道得了么?但只道得佛法一半。又白鹿和尚问:如何是布袋?师放下布袋。曰:如何是布袋下事?师负之而去。放下 而后又负之而去,才是禅门的活路,才是通玄的妙关。

一谈到放提,人们往往便落在其中,放时以为有物可放,提时又以为有法可提,于是在佛道无门之中,便有趣向执着。过去有僧问归宗和尚:如何是玄旨?归宗答:无人能会。又问:向者如何?归宗又答:有向即乖。僧追问道:不问者如何?归宗反问道:谁求玄旨?又指示说:去!无汝用心处。

有向与不向俱不对,那么对于大道又如何措怀呢?此中妙义,假如有个可措怀的在,那即是埋没自己灵知,即是提扳汉,两头不平稳了,这一头不是,那一头也不是,直得尽弃扁担:放手空行,方能与佛祖并肩同行。

既然无向无不向,其中如何会有境界的好坏,何来光明、神通之执着,又有何位之可立呢?

大道是什么?禅又如何去会?即不立有无,那么古人是如何体得自己主人的呢?

天默禅师一次去拜见石头和尚。见面便问道:一言相契即住,不契即去。石头闻言据坐不动,天默禅师见状回头就去。石头随后召呼道: 阇黎!天默回过头来看叫什么。石头立即指示说:从生至死,只是这个,回头转脑作什么?天默禅师于言下大悟。于是折断拄枝就长期依于石头门下了。

日用现前,只是这个,如能会得,正眼洞开,虽仍在途,而大道在即,不怕不圆证也。

大珠慧海禅师,初参马祖时,马祖即问道:从何处来?答道:越州大云寺来。马祖又问:来此拟须何事?慧海说出此行目的:来求佛法。马祖指示道:我这里一物也无,求什么佛法?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么?慧海不明其中宗旨,仍问道:阿那个是慧海宝藏?马祖亲切指陈道: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外求?慧海于言下,自识本心。

禅本无奇特玄妙,了得只是这个,便自识本心。因此,珍惜此一灵真知,在日用事上出入自在,便能不断发扬光大,如圆明之珠而光照法界也。

那么,如何是日用事呢?石头和尚曾问庞居士道:你见老僧以来,日用事作么生?庞居士答道:若问日用事,即无开口处。

无开口处,即是自心妙用,不落凡情之分别。因此老庞就呈了下面的一首偈子,以阐述这个日用事的真谛:

日用事无别,唯吾自偶谐。

头头非取舍,处处设张乖。

朱紫谁为号,北山绝点埃。

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

石头和尚一见此偈,就肯定了他的真性自用中的日用事。

日用事是禅人的道,也是指示他人悟入的方便处,庭前柏树子是它,吃饼喝茶也是它,妓女的歌,屠夫的刀,洗脚的水也无非是它。

过去崇信禅师,便是在其师天皇禅师的日用事的接引下而悟入的。

崇信因依师许多年,而不见师父有所指示,故于一日问其师曰:某自到来,不曾指示心要?天皇禅师说:自从你到来,我就未尝不指示你心要。崇信问道:在何处指示呢?天皇禅师说:你端茶来的时候,我替你接过来喝,你拿食物来时,我接受的供斋,汝顶礼我时,我就低头受礼,这些日用事中,我那里不曾指示你心要?崇信低头沉思了许久,天皇指示说:见则直下便见,拟思即差!崇信当下开解。

开解即心地脱缠,顿见本性。崇信开解后,又问师父说:如何保任?天皇禅师开示说: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别无圣解。

从生活禅、日用事里透过的禅人,就是走任性逍遥,随缘放旷的自在之路。但不应再起凡心,也不可落在圣解上,只是无心而应,无为而作。即是大道现前了。

禅本无浅深,只要符合于正道,了断妄执,即是行人的得益处。但严格说来,禅的证境又是无止境的,所以禅人一旦悟后,也应无止境地修无修之修,其中层层意境,非到家者不能知其项背。闲来常读雪峰禅师的上堂开示,时觉有所获益。其中一段,更是精妙绝伦:

佛道闲旷,无有程途。无门解脱之门,无意道人之意,不在三际,故不可升沉,建立乖真。非属造化,动则起生死之本,静则醉昏沉之乡。动静双泯,即落空亡。动静双 收颟顸佛性。必须对尘对境,如枯木寒灰,临时应用,不失其宜。镜照诸像,不乱光辉。鸟飞空中,不杂空色。所以十方无影像,三界绝行踪。不堕往来机,不住中间意。钟中无鼓响,鼓中无钟声。钟鼓不相交,句句无前后。如壮士展臂,不藉他力。狮子游行,岂求伴侣?九霄绝翳,何在穿通?一段光明,未曾昏昧。若到这里,体寂寂,常的的,日赫焰,无边表。圆觉空中不动摇,吞烁乾坤迥然照。

夫佛出世者,原无出入,名相无休,道本如如。法尔天真,不同修证。只要虚闲不昧作用,不涉尘泥,个中纤毫道不尽,即为摩王眷属。句前句后,是学人难处。所以一句当天,八万门永绝生死,直饶得似秋潭月影,静夜钟声,随扣击无亏,触波澜而不散,犹是生死岸头事。

道人行处,如火销冰,终不却成冰。箭既离弦,无返回势。所以牢笼不肯住,呼唤不回头。古圣不安排,至今无处所。若到这里,步步登玄,不属邪正,识不能识,智不能知,动便失宗,觉即迷旨 。二乘胆颤,十地魂惊。语路处绝,心行处灭。直得释迦掩室于摩竭,净名杜口于毗耶。须菩提唱无说而显道,释梵绝听而雨花。若与么见前,更疑何事没栖泊处?离去来今, 限约不得,心思路绝。不因庄严,本来真净,动用语默,随处明了,更无欠少。

时复斯言,大道灼然可见。然则,虽安一字不得,随缘度生也不得不广施方便,故宜由禅通教,达言了旨,方能顺逆横纵自在而拈也。

净田禅师的一喝公案,分明举出了一个禅者深达禅教一致的真智慧。

在一个十大法师,禅讲千僧的大大法会上。有善华严者,乃贤首宗之义虎也。对众问诸禅曰:吾佛设教,自小乘至于圆顿,扫除空有,独证真常。然后万德庄严,方名为佛。尝闻禅宗一喝,能转凡成圣,则与诸经论似相违背。今一喝若能入吾宗五教,是为正说;若不能入,是为邪说。

听了这一提问,许多禅者都看着净因禅师。在徽宗皇帝参加的这一法会上,这一问题无疑关系到宗自身能否立世的关键所在,如果禅不能摄教义,即非正道了。禅教双圆的净因禅师,并没有被难倒,出头来谦逊而说:

如法师所问,不足三大禅师之酬。净因小长老可以使法师无惑也。

于是净因禅师叫了一声:善华严善华严便答应一声。禅师先就五教义而阐述道:

法师所谓法小乘者,乃有义也。大乘始教者,乃空义也。大乘终教者,乃有不空义也。大乘顿教者,乃即有即空义也。一乘圆教者,乃不有而有,不空而空(或作空而不有,有而不空)义也。如我喝,非唯能入五教,至于工巧技艺,诸子百家,悉皆能入。

禅师言毕,震声喝一喝,问善华严说:你听到了么?回答说:听到了。禅师说:汝闻此一喝是有,能入小乘教。片刻又问善华严:你现在听得见么?善华严答听不见。禅师论道:汝既不闻,适来一 喝是无。能入始教。言罢又对着善华严说:我初一喝,汝即有道,喝久声销,汝复道无。道无则元初实有,道有则而今实无。不有不无,能入终教。我有一喝之时,有非是有,因无故有,无一喝之时,无非是无,因有故无,即有即无,能入顿教。须知我此一喝,不作一喝用。有无不及,情解俱忘。道有之时,纤尘不立。道无之时,横遍虚空。即此一喝入百千万亿 喝,百千万亿喝入此一喝是故能入圆教。

善华严听了净因禅师一喝妙理,立即起身拜了再拜。净因并未就此罢休,接着又发挥道:

非唯一喝为然,乃至一语一默,一动一静,从古至今,十方虚空,万象森罗,六趣四生,三世诸佛,一切圣贤,八万四千法门,百千三昧,无量妙义,契理契机,与天地万物一体,谓之法身。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四时八节,阴阳一致,谓之法性。是故《华严经》云:法性遍在一切处, 有相无相,一声一色,全在一尘中含四义。事理无边,周遍无余,参而不杂,混而不一。于此一喝中,皆悉具足。犹是建化门庭,随机方便。谓之小歇场,未是宝所。殊不知吾祖师门下,以心传心,以法印法,不立文字,见性成佛。有千圣不传底向上一路在。

亏得有这向上一路,才使闻者叹仰。

从净因的作略上,可以看出禅者通教善说的重要性,不仅要通教,且要有丰富的现代知识,有处世的善巧方便,如此才能使这一颗玲珑透明的禅心,在当今的时代里,起着无可限量的作用,才能使禅的真精神遍地开花,奉献给人类纯真无尚的归依处。

End

禅修的入门实践方法

◎ 净 慧我们的心念就像小溪流水一样,就像长江的滚滚波浪一样,就像大海一样,没有一时一刻平静过。那么我们为什么从小溪说到长江大河再说到大海呢?我们的人心呢,有时候会有一些相对的平静,就像小溪流水;有时

业障发现的公案

◎ 梦 参我们每个人,思想随时变化的,当你打完佛七,得到佛菩萨加持,或者诵经诵到非常相应,但不是诵经天天都相应的。我不晓得诸位道友有没有体会,你诵二三十年,这部经你很有基础,在经上所说的话,你也明了了

唯识学入门读法

◎范古农读法之一凡读佛书须备辞典,其有名词骤不能解者可一翻阅。如《大乘五蕴论》之大乘、薄伽梵,本论无解,可查辞典,如《佛学辞典》,或《法相辞典》。读《五蕴论》时,以《广五蕴论》为对照,此有不解,彼或有

元音老人:讲述修法见护法神的公案

像我们心中心法,也是为了开智慧成佛。六个印有不同的作用,第二印可以消业障,治毛病,也可以开天眼。开天眼就能看见佛、菩萨、地狱、鬼道与十方世界。但是你不要怕,一切相都是你自己,怕的话,就不要用。从前有个

静心,是静坐入门的前提!

壹静坐,是道家养生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功法,通过练习静坐法,不仅可以帮助人缓解压力,还可以治疗很多种疾病,以达到养生的作用。在习练静坐法时,不仅要心静,更要掌握一定的技巧。静坐之法,从理论上说要在一个静字

太极拳中“顶头悬”,是入门过渡到中级阶段的关键

师爷曾说过,头乃统领全身,但练功时总是说不到头,因为徒弟们练不到一定层次,头竖不起来,说也理解不了。这句话对我有了启发,也就是说,顶头悬是八卦掌功夫的关键,不管你练多少年,头顶不起来,就不能做到全身一

最全修道入门,老道长万字长文告诉你!

道长简介:刘培中,清光绪九年(西元1883年)十月十九日吉时生於山东省临沂县,单名「鑫」,字培中,後以字行,师生而灵慧,五月能言,有神童之目,先祖世世封侯,为鲁之巨族。父刘炳臣,清廷世袭侯爵。母吴氏。

易经入门相关介绍

很多朋友都想学习易经,可往往欲学无门。书买了一大堆,各说各有理,越学愈糊涂,越学越乱。为此本站特意为大家收录了这部易经八卦入门视频教程,认真跟随它学习,您一定可以少走弯路,不费多余功夫,快速学会易经相

赵州禅师公案

赵州禅师公案一师示众云:“大道只在目前,要且难睹。”-----大道从来无遮无隐,一直在眼前,只有悟者才能看清楚。僧乃问:“目前有何形段,令学人睹?”眼前的大道,是何形状,能试说说让求学人明白吗?师云:

初学坐禅的最佳入门方法是什么

初学坐禅以“念息”为入门方便,是最容易得力的法门。一呼一吸,叫做一息。息是依缘身心而出入变化的,对身心的粗动或安定,有密切关系,所以安定身心的禅定学,对修息──呼吸,极为重视。如何修念息?念息方法有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三十节 公案

第三十节 公 案佛果曰:大凡参禅问道,明究自己。不见赵州举道: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又不见云门道:如今禅和子三个五个聚头,喃喃地便道:这个是上才语句。那个是就身处打出语。不知古人方便门中,为初机後学,未

耕云:摩诃般若的要义与入门

八正道的起点和最高点就是摩诃般若佛陀强调八正道,就是说:人要想成熟众生,庄严佛土,也就是说要实现大同世界的话,就必须每个人都要保持正见。正见有深有浅。假如说:我们看得很正确,我们认为很正确,那就是浅。

鸟窠道林禅师的公案

鸟窠禅师本名叫道林禅师,他收了一个侍者叫会通,这个侍者跟师父跟了好久了,觉得师父从来也没教他什么禅法。有一天他就跑去跟师父告假说:“师父,我要到诸方去参学佛法,我在你这里什么都没学到。”道林禅师就说:

郑石岩:公案——禅的象征式语言

禅学是一门生活的智慧与艺术,是教导人们真心投注于生活,以发挥人性光明面的传承。特别是生活在忙碌紧张的现代社会,禅确实能在你的心理世界,洒下清凉的林荫,让自己品触到自由的欣喜和醒悟之后的自在。禅不是知性

佛教入门:家里佛堂布置事项

一般来说,家里佛堂布置如果空间配置上许可,佛像可以朝向大门。如果是与家人或同事、同学等共住一处时,应先征得大家同意再设置佛堂;若是他人不同意,可以收藏方便的佛像代替于课诵时请出,课诵后在收藏,不宜勉强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呵谬解第三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呵谬解第三念佛三昧名三昧王,境界甚深卒难究竟。古今师授互有不同,至于天台其说大备,慈恩贤首各引其长,企仰禅宗亦极明显,但后学浅陋莫得指归,尚未升堂,焉能入室?晨语:净土是佛的果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正明心佛观慧第四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正明心佛观慧第四夫念佛三昧者,实使群生超三界生极乐之径路也。始自鹫岭敷宜,次羡庐山继轨,十方称赞,诸祖传持,自昔至今,有自来矣!晨语:净土法从佛在印度的宣说,直到庐山慧远的继承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辟断空邪说第六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辟断空邪说第六释迦如来一代圣教,一本于善恶果报因缘诸法,为始终不易之正教也。虽有百非超脱之句,岂必离乎因缘法哉!晨语:指出释迦一代圣教的根本,是以善净的缘起来体现自性的功德,破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劝修第九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劝修第九夫净秽同心生佛一理诸法本等,须假劝修。其奈众生迷心作境净秽斯分,对待相成缚脱迥异,缠缚多劫不觉不知,故须劝娑婆苦海众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晨语:理明的人不须劝,但迷事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劝持众戒第十一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劝持众戒第十一惑者问曰:今闻念佛直指戒杀之说,可谓指体投机事理悉备,实善世利物之训也。敢问:为只此杀业当极戒之,为兼盗淫妄等诸恶悉宜深戒之耶?若当悉戒,何以语之略也?答:噫是何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三昧仪式第十五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三昧仪式第十五念佛法门严建道场之事,并供养仪式,及预治衣服鞋履,更衣沐浴,门颊出入,方便正修。禅诵忏礼等清净法则,具如慈云尊者忏仪等文,此不再具。晨语:三昧的仪式应学而熟之,方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正行第十三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正行第十三如上所述依正二境乃至精进,虽皆圆妙,悉是求生之方便。未为正行,此下所陈乃是正行之旨。晨语:以前所述皆是求生的方便,以下进入宝王三昧的正行。何谓正行?行者既发此志,必使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勉起精进力第十二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勉起精进力第十二精进者,不为世间八风所退,又不为身心异见一切大小病缘而怠其行,故名精进也。晨语:精者不杂,进者不退,一心用功,努力向上也。行人既依劝发,永断杀业,渐具众戒,欲入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罗显众义第十八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罗显众义第十八夫念佛三昧者名一行三昧也,盖彼行人既了深旨,能持一心,唯念彼土,唯忆彼佛,知身土无二,了忆念亦一,乃得名为一行也。晨语:念佛三昧就是一行三昧,到这里与禅宗完全一体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十大碍行第十七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十大碍行第十七详夫一心平等体性无亏,众生虽缠绵于业识之中,靡不有出尘之志。方欲究道,魔境先彰;一事亏心,万善俱失;成小败广,得者还稀。况乎物欲交倾,死生迁变,递相仿效,易地皆然

宋智明:佛教净土法要 目次 自序

《佛教净土法要》【目次】自序(第一卷) 净土白毫观修法第一章 释「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义第二章 净土宗白毫观修法述要一、为甚么要修观二、为甚么要专观白毫三、白毫观的基本修法四、一心三观的法义第三章 古

宋智明:圆觉经直讲 第十四章 道场圆加行 三观齐妙功

第十四章道场圆加行三观齐妙功圆觉必因觉觉而后圆,大道都以加行方臻极,道场者练心之所,悟理者起行之本,心行相应而入妙,返照照妙而观成,体之又体而全体脱落,研之又研而法界大明,一生道业功德始妙。--作者提

宋智明:禅门三关浅说 一

禅作为人类心灵最究竟的本质与最完美的智能,它表现的方式极其广泛与丰富:人生宇宙的一切事物,都时时在呈露禅的本性。但人们往往迷惑于它的表层而不知如何默契真正禅的里层世界。因此,纵使喜欢或虔求禅宗的人们,

宋智明:禅门三关浅说 二

4、有慧无定行学禅的人虽藉强大的慧力打破初关,明心见性,但如果没有定力的护持保养,就会拥持不久,一旦打失,又入迷途,具足慧力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由明师的善巧直指,在机缘凑合时,忽然契会自性,顿断意识流

宋智明:禅机新说(一)

禅师在室,据中而坐,来客从门而人,见破屋旧檐,不堪风雨,便问道:「近日秋雨连绵,不知有漏无漏?」禅师云:「天上地下一片,连你也浸在其中!」「自离杭城,未测西湖水是浅是深?」禅师举指道:「是浅是深?」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