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宋智明:禅观入门 二、禅的正见研习与参学 浅谈真正见解
2025-03-14 12:07

浅谈真正见解

学修禅宗,最初的一步就是求取真正见解。如果没有真正见解做为学禅者的正确引导,纵使勤苦修习,终是徒然。因为禅宗是最看重「见地」的。有真见地、方与佛祖把手同行。故临济祖师说:「若得真正见解,生死不染,去住自由。不求殊胜,殊胜自至。」这说明了真正见解於学人份上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反之,如以妄见去打坐参禅,只会随情流浪,则:「只为情生智隔,想变体殊,所以轮回三界,受种种苦。」(见临济禅师语录)

既然真正见解对禅宗行人是如此的重要,那么,甚么是真正见解?如何去求取?怎么去体悟?下文就此作一阐述,以作引导初心学禅者体取真正见解的方便。

、甚么是真正见解

所谓真正见解即是学人对於禅旨的契同,也即识取妙心自性,肯定承当下来。凡不信自心是佛,向外驰求,寻名逐句,或以玄妙奇特为道,在妄境上弄精魂的,都与禅旨相违背。故学禅之人,唯须识取现前一念,不起虚妄分别,直心直行,在一切时中,更不间断,如此便与禅旨相符,也即得真正见解。

每个人都本具真如清静妙心,与佛本无差别,但如何方能体现此妙心呢?

临济师祖说:

你要与祖佛不别,但莫外求。你一念心上清净光,是你屋裏法身佛。你一念心上无分别光,是你屋裏报身佛。你一念心上无差别光,是你屋裏化身佛。此三种身,是你即今目前听法的人。只为不向外驰求,有此功用。

三身是我们妙心所本具,只要肯定本来,不向外求,即能在清净、无分别、无差别中,显现出来。

以下再录历代祖师有关真正见解的开示,做为启发心地的借鉴:

达摩祖师云:

理入道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入。(《入道四行观》)

三界混起,同归一心。前佛後佛,以心传心,不立文字,从无始旷大劫以来,乃至施为运动,一切时中,一切处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即心是佛,亦复如是。除此心外,终无别佛可得。离此心外,觅菩提涅槃无有是处。(《达摩血脉论》)

六祖大师云:

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

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後念离境即菩提。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於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六祖坛经般若品第二〉)

临济祖师云:

道流!切要求取真正见解,向天横行,免被这一般精魅惑乱。无事是

贵人,但莫造作,只是平常。

问:「如何是真正见解?」

师云:「你但一切入凡入圣,入染入净不见有来去相貌,求其生

死,了不可得。便入无生法界,处处游履国土,入华藏世界,尽见诸法相

空,皆无实法。唯有听法无依道人,是诸佛之母。所以佛从无依生。若悟

无依,佛亦无得。若如是见得者,是真正见解。(〈临济语录〉)

楚石梵琦禅师云:

心本是佛,造作还非,道不用修,染污不得。只此不染污,是诸佛之所护念,与公道早是染污了也。(〈住海监州天宁永柞禅寺语录〉)

从上所录可知,所谓真正见解,别无玄妙奇特,只是识取自性妙心而已!故《禅宗宗范》以妙心为禅宗之源,并以体悟此妙心者为真正见解,故云:

安心者安此,究心者究此,悟心者悟此,调心者调此,入圣者入此,利人者利此,乃至诸祖显喻、机用、纲宗、示辩,并圆顿诸经论,皆不离心别有所指也。

初心行人如能了此妙心,不向外求,在日用之中与此相应,即为禅宗的真正见解。以此真正见解贯穿於生活,即为禅的生活。

二、如何求取真正见解

真正见解之意义虽述於前,但於初心学人份上不一定就能亲切领悟,一般人都需要一段参学过程,方能契会不失。但如何求取,方能契会呢?

求取真正见解,最重要的是参学真正明眼的善知识。《华严经》中说:「佛法无人说,虽慧不能解。」即指如果没有真正体验过的明眼人来解说经中妙义,即使有些智慧,也不可能真正全面地领悟佛法。故参学善知识,得到直接亲切的教导,就容易获得对禅旨的领悟与自肯自信。

其次是以正确的方法阅读禅文字历代祖师的开示及近代以来真正能体现禅精神的著作。在阅读时,不寻枝摘叶,不落文字偏执,只是以禅理反照自心,亲切体悟,久久之後,也能豁然开朗,亲切了知。

如果一时不能领悟,也可以先依一法起修,专心勤行,克服习染,慢慢地从事修而契理。并且一边修持,一边对照祖师言句,不断地加深理解,时时反照於功行与生活。如此用功,因缘时节一到,也定能豁开本来面目。

对禅的真正见解,理悟与事修是不二的。故真正领悟的人,不会把事与理打成二段,即理而事,即事而理。因此,在参学阅读与行持的三方面,都应体现理事不二的精神。只有如此,方能契会真正见解。

三、怎样体悟自性妙心

初心行人虽已领会了禅旨,识取自心,但无始习染一时难除,故难免被境界互换而重人老路中去。因此,要以真正见解调解无始积习。在调习中,逐渐开显自性妙心的功德,从边缘到核心,层层深入;此中意境,如从烦恼一边讲,如行人不与五尘相接触时,心中清明了然,没有一丝一毫的欲念妄想,就是断了见惑。如正对五尘境界时,心中也没有丝毫的欲念生灭可得,则是思惑断尽的象徵。见恩惑断即是了生无,证圣位之境界。但所谓证圣位,也只是开显自性本来的清净功德而已,别无新修新证之道可得。

由此可知,契会之後,仍须以无生理而起事行,所谓未开悟前,最贵见地正,既悟之後,则全重行履。後做无心工夫,古德有觉察、休歇、泯心存境、泯境存心、泯心泯境、存境存心、内外全体,内外全用,即体即用,透出体用等十种。但笔者认为,现代人根器一般者既难悟入,并依悟而行,不如以无心去念一句佛号,导入净土之行,久久纯熟,而不生法执,则自能调除妄习,深人道妙。如明代佛日契嵩禅师,悟後日诵圣号十万,即是以佛号净心的方法。

但现代人所知障偏重,不老老实实地於悟後平贵用无心工夫,反而寻求不正确的理与法。以下录出现代人的通病,以资借鉴:

一、由於知的了解,去检讨公案的内容。

二、考虑身体的健康与长寿,去修习气脉等功法。

三、生厌世的意向,只慕寂静无人处。

四、以情识妄想心,於意识上勉强使现出澄澄清清的境地,以为是无念境界,并尽力把它从短时间延为长时间。也有人以为一小时的澄清无念是悟,一小时以上为证。这是把妄想暂伏错当悟境。

五、以为悟後必有神通玄妙,一心寻求功能的开发。

六、执著於法与心的觉受,不断地在法上作无休止的探究。如把道教、密宗等功行境与禅宗悟境作比较,形成杂乱的见解。

七、过於注重於生活中的感受,不能超越自我,放下一切。

八、把放逸无轨的生活,信为天真烂漫,不谨严持身,不以道德作人生的规范。

九、不亲近真正善知识,不参究祖师的真实开示。反而亲近装模作样,见神见鬼的邪师,或阅读不直指本性的,专门谈论境界、令行人著相的瞎文章。

十、善与人比较,谈说自己的境界,或分别他人的意境,评判他人的禅文章等,由此深入,便成所知愚,而迷了本地风光。

禅的正悟与正行很简单,没有那么多的罗嗦葛藤,但禅心邪悟偏行,却万万千千,以上所提示的十种,仅述其大概。总之,行人要记取「平常心是道」造句至理名言,只有平常、直心,才符合於禅的正行。

说来说去,对於禅没有说著一个字,禅在甚么处?如何是真正见解?读者还知吗?

End

浅谈佛教中的菩萨

菩萨这个称呼在民间扎根很深,他们慈悲为怀,救苦救难,所以在人们的心目中非常伟大,尤其观世音菩萨更是家喻户晓,普闻十方。可遗憾的是,由于人们不懂佛法,对菩萨并未真正了解。首先,菩萨到底在哪里?一般人都

南怀瑾:浅谈佛教《盂兰盆经》中的孝道思想

当今孝的观念和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生了显著的交化,以传统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孝道思想在应对这种社会变化的时候,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考虑佛教中孝道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积极影响和价值。《盂

禅修的入门实践方法

◎ 净 慧我们的心念就像小溪流水一样,就像长江的滚滚波浪一样,就像大海一样,没有一时一刻平静过。那么我们为什么从小溪说到长江大河再说到大海呢?我们的人心呢,有时候会有一些相对的平静,就像小溪流水;有时

正知正见很重要

◎ 慧 正常有居士问出家人能不能算命?能不能给人看风水?我想说居士已经皈依三宝了,都不要去算命、看风水,至于出家人更不可以。大家可详细看《佛遗教经》,实际很多大乘经典都禁止出家人看风水的。那么还有居士

安住在正见的领域中

◎ 宗萨钦哲无明使我们和真实的本性分开,为了弥补与本性分开的空虚,我们会去抓一些东西来代替。这一点像真正爱上了某个人,却因为某些理由无法得到他,你就会诉诸各种极端,以填满内心的空虚。有部老电影,描写一

由常不轻菩萨浅谈至诚恭敬

由常不轻菩萨浅谈至诚恭敬◎ 妙 理序 论诸善知识,凡读诵受持《妙法莲华经》之行者,无不为常不轻菩萨之精神感叹。经云:尔时,有一菩萨比丘,名常不轻。得大势!以何因缘名常不轻?是比丘凡有所见,若比丘、比

清凉之地——正见

清凉之地--正见◎ 阿姜查佛法的修习违逆我们的习气,真理违反我们的欲望。因此,在修行当中会有困难存在。有些事我们以为是错,却可能是正确的;同样地,我们认为是正确的,也许就是错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

何处觅心安——浅谈佛教安心之法

何处觅心安--浅谈佛教安心之法宽运法师说到佛教的安心法门,相信很多人都会想起禅宗初祖菩提达摩与二祖慧可的一段公案;这实在是一个非常感人且深具启发性的故事:传于北魏孝明帝神龟三年(公元520年)12月,

唯识学入门读法

◎范古农读法之一凡读佛书须备辞典,其有名词骤不能解者可一翻阅。如《大乘五蕴论》之大乘、薄伽梵,本论无解,可查辞典,如《佛学辞典》,或《法相辞典》。读《五蕴论》时,以《广五蕴论》为对照,此有不解,彼或有

树立正见改变心念把握自己因果

树立正见改变心念把握自己因果昌臻法师一、学佛人应这样看待因果1、必须深信因果,才能树立正知正见。因果是佛法的核心,不信因果,不可能真正懂得佛法,更不可能得到佛法的利益。虚云大师说:因果二字,把佛所说的

沈家桢:「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浅谈

沈家桢:「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浅谈一我收到好几位朋友的信,认为「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相是《金刚经》中极重要的名词,可是我却没有详加解释,轻轻带过。希望我有机会再讲的时候,能先以此

徐恒志:浅谈心中心法!

佛法有无量的法门,八万四千法门对治众生的八万四千烦恼。佛法很广大,它是伟大的真理,对宇宙人生都有很深刻的阐述。心中心法也是无量法门中间的一个重要的方法,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兴起的。心中心初祖就是大

静心,是静坐入门的前提!

壹静坐,是道家养生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功法,通过练习静坐法,不仅可以帮助人缓解压力,还可以治疗很多种疾病,以达到养生的作用。在习练静坐法时,不仅要心静,更要掌握一定的技巧。静坐之法,从理论上说要在一个静字

太极拳中“顶头悬”,是入门过渡到中级阶段的关键

师爷曾说过,头乃统领全身,但练功时总是说不到头,因为徒弟们练不到一定层次,头竖不起来,说也理解不了。这句话对我有了启发,也就是说,顶头悬是八卦掌功夫的关键,不管你练多少年,头顶不起来,就不能做到全身一

最全修道入门,老道长万字长文告诉你!

道长简介:刘培中,清光绪九年(西元1883年)十月十九日吉时生於山东省临沂县,单名「鑫」,字培中,後以字行,师生而灵慧,五月能言,有神童之目,先祖世世封侯,为鲁之巨族。父刘炳臣,清廷世袭侯爵。母吴氏。

易经入门相关介绍

很多朋友都想学习易经,可往往欲学无门。书买了一大堆,各说各有理,越学愈糊涂,越学越乱。为此本站特意为大家收录了这部易经八卦入门视频教程,认真跟随它学习,您一定可以少走弯路,不费多余功夫,快速学会易经相

雪漠:浅谈菩萨

浅谈菩萨菩萨并不专指某一个人,而是指利众精神,只要具有利众精神的人就是菩萨。菩萨全称“菩提萨埵”,意为觉悟有情(让有情得到一种觉悟或者已经觉悟的有情)。而“觉悟有情”有两种方式,一种用语言,讲经说法,

怎样获得正见

一、获得正见的前提1. 皈依三宝,具足净信要真正了解什么是佛法,回答佛陀到底在说什么的问题,获得佛法正见,必须要以正信为前提,必须皈依佛法僧三宝,以佛为师,以法为药,以僧为友。只有皈依三宝,建立正信、

佛法中的正见究竟是什么

正见与体验 作者 蒙光(佛法,念佛,体验,生命,正见)念佛,应该是有情有义的念佛,是对慈父悲母深情呼唤的响应,是透过泪光和欢笑的生命感动,是合掌跪在大地上的谢恩祈祷。没有体验的佛法是枯槁的佛法,就像一

什么是正见

---------------------------------------------原文---------------------------------------------尔时;世尊住舍卫

佛法正见是什么样的

一般以为,所谓正见就是对佛法义理的正确了解,能把所破和所立的道理搞清楚,就算是得了正见。事实上, 这只能算是闻思所得慧而已,并不是真正的正见。所谓正见,正如太虚大师所说,必须要“由闻而思,再加以定等

什么是佛门中的究竟正见

希阿荣博堪布所谓正知正见,是指能帮助我们了断痛苦烦恼的知识、见地,依这种见地,我们将调整自己对世界、人生的态度和为人处事的方式,从狭隘、僵硬、矛盾重重到宽阔、温柔、和谐圆融,从不伤害自己、他人及一切众

怎样算佛教正见

佛法的究竟正见是什么,这很难用短短的几句话浓缩起来。但是在这里跟大家开个小小的玩笑,其实佛法应该是最高等的革命性思想。因为当佛陀最卓越的弟子——伟大的龙树向佛陀礼赞的时候,他说:“我赞叹这位超越见地的

正见、正行是什么意思

一、“是要通过对经纶的学习坚定我们的正信。要使正信不断加强和坚定,那就要通过对经教的学习,通过对佛法深入的理解,才能够使我们正信得到巩固。”禅者虽然讲述是以出家人为学习经教,但在我们平常工作生活中又何

正见的意思是什么

正见,八正道之一,是正确的认识和观念,即以四圣谛(苦集灭道)来看人生、世界,从苦及烦恼而得解脱的快乐。谓人修无漏道,见四谛分明,破外道有、无等种种邪见,是名正见。正见的意思(太虚大师)正见,谓于现实之

正知正见是什么

最简单的回答就是:佛见就是正见。你读佛经就是正见,但是你要理解得对,你得看明白佛说的意思,那就是正见。然后如果你再问,佛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佛见就是纠正我们梦中凡夫:执着面前为实有的颠倒见,告诉我们面

正知正见的重要性是什么

有位金匠的儿子在舍利弗尊者的引领下出家,他在得到舍利弗尊者给他“观身不净”的禅观题目后,就到林子里去禅修,却丝毫没有进展。他因此两次回去找舍利弗尊者进一步的指导,但仍然没有的进步。最后,舍利弗尊者只好

初学坐禅的最佳入门方法是什么

初学坐禅以“念息”为入门方便,是最容易得力的法门。一呼一吸,叫做一息。息是依缘身心而出入变化的,对身心的粗动或安定,有密切关系,所以安定身心的禅定学,对修息──呼吸,极为重视。如何修念息?念息方法有

正见与优波毱多尊者度众方便法

所谓正见,譬如旅人在沙漠中迷路,却忽然遥见远方出现金字塔顶,依于所见遵循而行,最终果然到达目的。如此能到达目的之方式,于佛法解脱修行,乃至破无明修行,称为「正见」。正见,是「如实知」,而不是似有所知,

黄国达:正见与迷思

世间乱源在于没有正见世间是一个大矛盾,多数人都在追求社会和谐、族群和解、国家安定、世界和平,可是却永远有著许多纷争、冲突、动乱和战争。而世间所以有那么多的战争、动乱和冲突,佛法说,原因有两类,一是欲诤

浅谈五百罗汉

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梵名(Arhat)。有杀贼、应供、无生的意思,是佛陀得道弟子修证最高的果位。罗汉者皆身心六根清净,无明烦恼已断(杀贼)。已了脱生死,证入涅盘(无生)。堪受诸人天尊敬供养(应供)。

耕云:摩诃般若的要义与入门

八正道的起点和最高点就是摩诃般若佛陀强调八正道,就是说:人要想成熟众生,庄严佛土,也就是说要实现大同世界的话,就必须每个人都要保持正见。正见有深有浅。假如说:我们看得很正确,我们认为很正确,那就是浅。

浅谈华严宗的修行体系

华严宗因奉《华严经》为主要经典而得名。《华严经》为经中之王,为根本大法。《华严经》不仅是佛教哲学理论的精华,而且是非常注重观法实践的。行者通过观法以达诸法实相,契入佛的境界,达到佛教修习实践的目的。《

佛教入门:家里佛堂布置事项

一般来说,家里佛堂布置如果空间配置上许可,佛像可以朝向大门。如果是与家人或同事、同学等共住一处时,应先征得大家同意再设置佛堂;若是他人不同意,可以收藏方便的佛像代替于课诵时请出,课诵后在收藏,不宜勉强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呵谬解第三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呵谬解第三念佛三昧名三昧王,境界甚深卒难究竟。古今师授互有不同,至于天台其说大备,慈恩贤首各引其长,企仰禅宗亦极明显,但后学浅陋莫得指归,尚未升堂,焉能入室?晨语:净土是佛的果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正明心佛观慧第四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正明心佛观慧第四夫念佛三昧者,实使群生超三界生极乐之径路也。始自鹫岭敷宜,次羡庐山继轨,十方称赞,诸祖传持,自昔至今,有自来矣!晨语:净土法从佛在印度的宣说,直到庐山慧远的继承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辟断空邪说第六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辟断空邪说第六释迦如来一代圣教,一本于善恶果报因缘诸法,为始终不易之正教也。虽有百非超脱之句,岂必离乎因缘法哉!晨语:指出释迦一代圣教的根本,是以善净的缘起来体现自性的功德,破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劝修第九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劝修第九夫净秽同心生佛一理诸法本等,须假劝修。其奈众生迷心作境净秽斯分,对待相成缚脱迥异,缠缚多劫不觉不知,故须劝娑婆苦海众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晨语:理明的人不须劝,但迷事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劝持众戒第十一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劝持众戒第十一惑者问曰:今闻念佛直指戒杀之说,可谓指体投机事理悉备,实善世利物之训也。敢问:为只此杀业当极戒之,为兼盗淫妄等诸恶悉宜深戒之耶?若当悉戒,何以语之略也?答:噫是何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三昧仪式第十五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三昧仪式第十五念佛法门严建道场之事,并供养仪式,及预治衣服鞋履,更衣沐浴,门颊出入,方便正修。禅诵忏礼等清净法则,具如慈云尊者忏仪等文,此不再具。晨语:三昧的仪式应学而熟之,方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正行第十三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正行第十三如上所述依正二境乃至精进,虽皆圆妙,悉是求生之方便。未为正行,此下所陈乃是正行之旨。晨语:以前所述皆是求生的方便,以下进入宝王三昧的正行。何谓正行?行者既发此志,必使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勉起精进力第十二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勉起精进力第十二精进者,不为世间八风所退,又不为身心异见一切大小病缘而怠其行,故名精进也。晨语:精者不杂,进者不退,一心用功,努力向上也。行人既依劝发,永断杀业,渐具众戒,欲入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罗显众义第十八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罗显众义第十八夫念佛三昧者名一行三昧也,盖彼行人既了深旨,能持一心,唯念彼土,唯忆彼佛,知身土无二,了忆念亦一,乃得名为一行也。晨语:念佛三昧就是一行三昧,到这里与禅宗完全一体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十大碍行第十七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十大碍行第十七详夫一心平等体性无亏,众生虽缠绵于业识之中,靡不有出尘之志。方欲究道,魔境先彰;一事亏心,万善俱失;成小败广,得者还稀。况乎物欲交倾,死生迁变,递相仿效,易地皆然

宋智明:佛教净土法要 目次 自序

《佛教净土法要》【目次】自序(第一卷) 净土白毫观修法第一章 释「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义第二章 净土宗白毫观修法述要一、为甚么要修观二、为甚么要专观白毫三、白毫观的基本修法四、一心三观的法义第三章 古

妙莲老和尚-佛法的57条正见

1.正见宝镜照妖邪,魔鬼不敢现影踪,狂慧虽有强词辩,永远不敌法王城。2.大家学了佛就只有佛法的正见、只有佛陀的观念:佛陀的观念是大公无私,利益一切人,不残害一切众生。有了佛陀观念就能斩情绝爱,以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