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行的思考
佛陀应机宣说八万四千法门,历代祖师弘扬显密禅净诸宗门派,无非大悲垂化借口种种方便以度人,使信修者开正智见,损减烦惑,消融妄心,证入三昧,开显无漏慧而导归于实际理地。既契证理地,通体现成,圆心普照,于是千山势到岳边止,万派声归海上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更无法门高下、宗派胜劣之情执,万善同归,诸行一趣,旨归既圆,方便即立,如握摩尼宝珠,随类而显,应缘而施。如意自在,圆活无碍,于是周济无穷,广行正法矣!
禅的教学者肩负禅脉正宗的传衍,使法灯常明,并在实际教学中,使禅的行人依法参究,就机指归家之路,有障者以善巧除之;被路途风光所迷者,指之使识坦途。因此处处领悟真理,念念觉照自心,终至恢复本来,彻证无生,一期行功至此圆满。如此重任世间医师无法与之相比,因医师仅医身病及少分心病,而禅的教学者要彻断一切病根,复原本清净的佛性功德,使慧命永存,智光圆耀。所以禅的教学者,对己应力求透脱,清净三业,圆融诸法,对他应广行慈悲方便,慎重指导,方不辜负佛祖之深恩与荷负之大愿也!
了知于此,便明白这个中分量。因此,学人要自利利他,圆成大道,绝非轻心、慢心,以少分知解能了此一大事因缘,必须安养性地,韬名晦迹,守住本分,消习转业,更能由此而熏习诸法,逐渐圆满无量佛德,且摄一切道种归于净用,随方度化。故无论在大智圆解,威德妙行,三昧神用,大悲愿力,法藏变通,妙相庄严,净土方便,机感妙应,等等道用方面,一一成就,方能真正垂范一代,度脱无方也!
综观现代佛教,除佛学研究、文字宣扬、寺院应酬等,注重人间伦理修养的如人间佛教、生活佛教等,为普遍性之教化,斯为利世所必须;而专论修证佛法成就道业者,密宗自有师承之教学系统,唯在福德因缘如何,外人自不必议论;净土宗为普摄圆归法门,只要真正发愿求生极乐,皆可一心念佛,随分开解,以暗合道妙故,不必过分讨论与争议,唯在宏扬者之眼正。
至于禅宗,既是佛心,又是结合中华民族文化精华的大智慧与人生最高最圆妙的修养,现代的禅宗已是融摄一切禅法一禅行的总持法门,故它是圆活而不拘一格的。如目前所流行的安祥禅、生活禅、哲理禅、止观禅、直指禅、心密禅、话头禅、念佛禅,均是广被群机,利济行人的方便。如能依之而行,悉心体悟,念念相应,则日久功深,自然有成就的胜果。
除此之外,禅的教学者还有更重要的一面,即以方便智随机指点,解粘去缚,针对现代人的心理病态与知解迷困,善用种种方法化转执着,涤除心垢,清明智目,恢复正常的心态,使其更好地投入生活,为人类的文明做更多的贡献。这种活的教学,正适合禅的风格,有类似于心理医师的心理咨询,只是禅的教学更有向上的发心的价值,所谓光明的锐气、慈悲的精神、四摄的利乐、平等的性德等等,使恢复后的行人,建立起人生崇高的理智,在生活中充满真正的欢娱,即日日是好日也!
当然,个别的禅行者,因为个人的用心方法不当,如只作禅理的探索,禅法的比较,不向明师参学,以及见光见佛,妄认境界为开悟等等,以至达不到禅修的预期受用。这还得从自己的发心与方法上反省一下,努力走出一条禅的坦途。
那么,如何才能确定禅行的进步呢?大致可列出以下十条:
1、空一切根尘境界,明了现前而不住于空,即不落第六识的分别空及不起第七识的我证空之执,即空不空,直了不二;
2、显了佛祖所示之理,契入不昧,以此实相真理,解了诸法,缘生无性,称性合理,因此三藏之本,祖教之旨,了然心目,一丝不差;
3、智照现前,不被境惑,不随心起,直了目前,无心而用,所谓心识澄清,了了分明;
4、自觉心量广大,包括万法,能容不同知见之人,能适应各类凡俗习惯,虽有来去运用,却无来去之心,因一切均自心所现,故不动而动,动而无动也;
5、慈悲具足,处处利济众生,顺应机缘,不故示清高神秘,不称己德,使不同类型的人都得利益;
6、在利生中,时时检点自己的行为,知是习气,必改无悔,使习染渐轻,身心清净,随处无碍;
7、心地质直,身执及自我利益之心极轻,不为名利而行禅法,融通世出世法,平心而论,称性而谈,摄持众生于正道;
8、见果知因,知因达果,使一切因果不昧,了然无滞,以此随缘建立善净因果,使自他上上升进,福慧双运;
9、净念相续,日夜一片,内外一片,净秽不二,心光圆照,本位不移,虽起应万机,而如如不动也;
10、以寂照不二之智德,导自他归于理事不二之净土,圆融普摄,常光恒照;
最后应指出,真有见地之智,真行必在其中,不必另起他行,唯以智起行,全行在智。古德所谓全修在性,全性起修,关键在于智眼之圆启,以根本智可以证体,以差别智可以启用,如以事功等论于智行者,不但说之不正,且有碍于正智之照,故智行是合一的。如行之不周,那是其力未充,只要蓦直去,必有到家的一日!
End
◎ 净 慧我们的心念就像小溪流水一样,就像长江的滚滚波浪一样,就像大海一样,没有一时一刻平静过。那么我们为什么从小溪说到长江大河再说到大海呢?我们的人心呢,有时候会有一些相对的平静,就像小溪流水;有时
◎范古农读法之一凡读佛书须备辞典,其有名词骤不能解者可一翻阅。如《大乘五蕴论》之大乘、薄伽梵,本论无解,可查辞典,如《佛学辞典》,或《法相辞典》。读《五蕴论》时,以《广五蕴论》为对照,此有不解,彼或有
壹静坐,是道家养生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功法,通过练习静坐法,不仅可以帮助人缓解压力,还可以治疗很多种疾病,以达到养生的作用。在习练静坐法时,不仅要心静,更要掌握一定的技巧。静坐之法,从理论上说要在一个静字
师爷曾说过,头乃统领全身,但练功时总是说不到头,因为徒弟们练不到一定层次,头竖不起来,说也理解不了。这句话对我有了启发,也就是说,顶头悬是八卦掌功夫的关键,不管你练多少年,头顶不起来,就不能做到全身一
道长简介:刘培中,清光绪九年(西元1883年)十月十九日吉时生於山东省临沂县,单名「鑫」,字培中,後以字行,师生而灵慧,五月能言,有神童之目,先祖世世封侯,为鲁之巨族。父刘炳臣,清廷世袭侯爵。母吴氏。
很多朋友都想学习易经,可往往欲学无门。书买了一大堆,各说各有理,越学愈糊涂,越学越乱。为此本站特意为大家收录了这部易经八卦入门视频教程,认真跟随它学习,您一定可以少走弯路,不费多余功夫,快速学会易经相
初学坐禅以“念息”为入门方便,是最容易得力的法门。一呼一吸,叫做一息。息是依缘身心而出入变化的,对身心的粗动或安定,有密切关系,所以安定身心的禅定学,对修息──呼吸,极为重视。如何修念息?念息方法有
八正道的起点和最高点就是摩诃般若佛陀强调八正道,就是说:人要想成熟众生,庄严佛土,也就是说要实现大同世界的话,就必须每个人都要保持正见。正见有深有浅。假如说:我们看得很正确,我们认为很正确,那就是浅。
一般来说,家里佛堂布置如果空间配置上许可,佛像可以朝向大门。如果是与家人或同事、同学等共住一处时,应先征得大家同意再设置佛堂;若是他人不同意,可以收藏方便的佛像代替于课诵时请出,课诵后在收藏,不宜勉强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呵谬解第三念佛三昧名三昧王,境界甚深卒难究竟。古今师授互有不同,至于天台其说大备,慈恩贤首各引其长,企仰禅宗亦极明显,但后学浅陋莫得指归,尚未升堂,焉能入室?晨语:净土是佛的果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正明心佛观慧第四夫念佛三昧者,实使群生超三界生极乐之径路也。始自鹫岭敷宜,次羡庐山继轨,十方称赞,诸祖传持,自昔至今,有自来矣!晨语:净土法从佛在印度的宣说,直到庐山慧远的继承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道场尊像念佛正观第五夫观慧三昧者,当以斯观慧之旨,观彼极乐依正,使此心纯熟,心境理一,而直生于彼土也。晨语:观极乐依正即是佛的法界,凡心入佛境,并使此心纯熟,心境理一,就能直接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辟断空邪说第六释迦如来一代圣教,一本于善恶果报因缘诸法,为始终不易之正教也。虽有百非超脱之句,岂必离乎因缘法哉!晨语:指出释迦一代圣教的根本,是以善净的缘起来体现自性的功德,破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劝修第九夫净秽同心生佛一理诸法本等,须假劝修。其奈众生迷心作境净秽斯分,对待相成缚脱迥异,缠缚多劫不觉不知,故须劝娑婆苦海众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晨语:理明的人不须劝,但迷事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劝持众戒第十一惑者问曰:今闻念佛直指戒杀之说,可谓指体投机事理悉备,实善世利物之训也。敢问:为只此杀业当极戒之,为兼盗淫妄等诸恶悉宜深戒之耶?若当悉戒,何以语之略也?答:噫是何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别明客途所修三昧第十四道场既备,供事已陈,一一无不如仪,岂可随时空过。则当依教运之以观慧,解之以妙境,承此胜心无作行,则生死海必枯,净土必生矣!晨语:道场具备后,应以观慧解于妙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三昧仪式第十五念佛法门严建道场之事,并供养仪式,及预治衣服鞋履,更衣沐浴,门颊出入,方便正修。禅诵忏礼等清净法则,具如慈云尊者忏仪等文,此不再具。晨语:三昧的仪式应学而熟之,方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正行第十三如上所述依正二境乃至精进,虽皆圆妙,悉是求生之方便。未为正行,此下所陈乃是正行之旨。晨语:以前所述皆是求生的方便,以下进入宝王三昧的正行。何谓正行?行者既发此志,必使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勉起精进力第十二精进者,不为世间八风所退,又不为身心异见一切大小病缘而怠其行,故名精进也。晨语:精者不杂,进者不退,一心用功,努力向上也。行人既依劝发,永断杀业,渐具众戒,欲入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扬佛下化之力第十六已上所述种种方便,皆是众生起心进行上求之心,而不知我世尊下化愿力种种方便无所不至,过于众生上求之心百千万倍,不得为喻。晨语:自己已经得证三昧,定慧圆备,深明佛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罗显众义第十八夫念佛三昧者名一行三昧也,盖彼行人既了深旨,能持一心,唯念彼土,唯忆彼佛,知身土无二,了忆念亦一,乃得名为一行也。晨语:念佛三昧就是一行三昧,到这里与禅宗完全一体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十大碍行第十七详夫一心平等体性无亏,众生虽缠绵于业识之中,靡不有出尘之志。方欲究道,魔境先彰;一事亏心,万善俱失;成小败广,得者还稀。况乎物欲交倾,死生迁变,递相仿效,易地皆然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正示回向普劝往生第二十二详夫邪见之源,实由于不正师友之教也。虽是夙业所召,岂免于自心见惑哉!惑既不离我心,报必难逃苦趣,况彼一染于识,万化莫回。所以宝王三昧念佛直指由是而作也。
《佛教净土法要》【目次】自序(第一卷) 净土白毫观修法第一章 释「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义第二章 净土宗白毫观修法述要一、为甚么要修观二、为甚么要专观白毫三、白毫观的基本修法四、一心三观的法义第三章 古
第十四章道场圆加行三观齐妙功圆觉必因觉觉而后圆,大道都以加行方臻极,道场者练心之所,悟理者起行之本,心行相应而入妙,返照照妙而观成,体之又体而全体脱落,研之又研而法界大明,一生道业功德始妙。--作者提
禅作为人类心灵最究竟的本质与最完美的智能,它表现的方式极其广泛与丰富:人生宇宙的一切事物,都时时在呈露禅的本性。但人们往往迷惑于它的表层而不知如何默契真正禅的里层世界。因此,纵使喜欢或虔求禅宗的人们,
4、有慧无定行学禅的人虽藉强大的慧力打破初关,明心见性,但如果没有定力的护持保养,就会拥持不久,一旦打失,又入迷途,具足慧力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由明师的善巧直指,在机缘凑合时,忽然契会自性,顿断意识流
禅师在室,据中而坐,来客从门而人,见破屋旧檐,不堪风雨,便问道:「近日秋雨连绵,不知有漏无漏?」禅师云:「天上地下一片,连你也浸在其中!」「自离杭城,未测西湖水是浅是深?」禅师举指道:「是浅是深?」客
云山雾路,九折十弯,过来人一身轻快,一路平直,那正是春花烂漫,清风飘香的时节。禅师虚步而行,众弟子无心而随。到了荫郁的参天古树下,禅师指向前山说:「古时五台山下有婆子,凡行脚僧问台山路怎么走,都答以:
三、如何抉择禅法与善巧行持问:对于禅的悟境以及悟道的禅师那种自在洒脱的为人风格,的确令我神往不已,真心希望自己能早悟真性,开启妙用,但是认识归认识,行持是行持,理解所得的观照力量总有限度,且时间一久便
禅门行人以其对禅世界的特殊感受与亲切触动,在那刚刚敞开的灵知闪光当中,开始了人生最真实的追录通向无上觉智的圆满实证与自性光明的无限妙显。于是他透过禅文字,在那略凝识心中,影现了真如实相的另一层面目,虽
海印虚舟,彼岸中流,愿行直航,尺浪重波,一水天际,一性逍遥。有一行人,越出师门,归来无为,不传师法,不宣师旨,无宗无派,离悟离迷,种一片自家田地,画一个无样葫芦,率性天真,更绝缘虑。有禅客来问:「师承
《天台宗简明教程》(宋智明)著第一课 天台宗的特色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大乘八宗之一,因创成者智者大师十年隐修、“自悟佛乘”于天台山(在今浙江天台县境内)而得名“天台宗”,简称“台宗”。又因本宗的主要教义依
第二课 天台宗的肇始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成立的汉传佛教宗派。据考证,“天台宗”这一名称,是中唐时期台宗九祖湛然大师最早使用的。这一宗派的实际创立者,是陈隋之际的智者大师;而基础的奠定,则启始于北
第四课 天台宗的大成台宗四祖智者大师是继南岳慧思大师之后,圆摄无量法义,大成天台教观,完成一宗体系,对天台法门贡献最大的一位祖师。智者大师(538—597),法号智顗,俗姓陈,诞生于南北朝时期的荆州华
第三课 天台宗的拓展继慧文大师之后,天台宗因南岳慧思大师的自心悟证与广弘妙法而使天台教观有了更进一层的发展。慧思大师(515—577),是后魏南豫州汝阳郡武津(今河南上蔡县)人。《佛祖统记》卷六载大师
第五课 天台宗的中兴天台第五祖章安灌顶大师(561—632),继承智者大师的教观,结集了大师一生的讲述,又建国清寺,敷讲师说,使智者大师的教观得以流传后世。《佛祖统记》上说:“微章安,吾恐智者之道,将
第七课 天台宗的发展宋代以后的天台宗,在教义上没有多大的发展,一般都局限于注释学上。其中也有一些针对他宗或结合净土的论著出现。元代,有杭州下天竺寺的蒙润(1275—1342),作《天台四教仪集注》,影
第九课 诸法实相《三藏法数》卷四说:“盖如来所说诸大乘经,皆以实相理,印定其说。外道不能杂天魔不能破。若有实相印,则是佛说;若无实相印,则是魔说”。智者大师在《法华文句》中也说:“诸佛觉如实之相,乘此
第六课 天台宗的山家山外之诤天台宗在宋代发生的山家山外之诤,是台宗发展史上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唐代台宗在道邃大师之后,虽有广修大师的继承及弘扬,但不久即遭会昌(唐武宗年号841—846)灭法,使台宗又
第八课 天台宗的经论与著述面对天台法门,首先是浩瀚的经论,学者往往望洋兴叹,以为难穷其源,庶不知经论虽多,悟心则一,故了悟大旨,直趋根本,摄归真源,则透过文字,全体现前。天台宗所依的经论,如湛然大师在
第十课 圆融三谛“圆融三谛”是诸法实相的具体内容,是台宗行人深入实相必须理悟的根本,是心智相应于真理的门户,因此应当以圆融的心观去如实的体现它。一切诸法即真、即俗、即中,全三即是一,举一即是三,一三三
第十二课三法无差三法是指众生法、佛法和心法三个方面。这三法虽有自他、因果、色心等不同,而它们的体性都具足三千,互相融摄,所以叫做三法无差。众生法即一切众生生命的迷情因缘,具有业力果报等诸因素。佛法即觉
第十一课一念三千一念三千是天台宗的根本理境,悟一念具三千,方能回三千于一念之中。因此,了一念心者即是了一切法,善悟三千者,也必能证于一念。一念,即指现前即妄即真的第六意识;三千,即是指一切万法。一念介
第十三课 性具法门性具法门是台宗一切理趣的极谈,是以法性本具一切善恶之诸法来体现宇宙万有真实性的圆妙正观。元代怀则大师在《天台传佛心印记》的开头就说:只一具字,弥显今宗。以性具善,他师亦知,具恶缘了,
第十五 天台宗的判教“判教”是佛弟子总结判释佛法的一种技巧,即把释尊一代说法的时间前后与内容深浅进行适当的分类编排的方法。这种判教法有以下四个作用:一、把三藏十二部分类,确定其说法时间与内容的归属,以
第十四课 无情有性“无情有性”是天台荆溪尊者所提出的佛性论,他以十不二门来论证无情具有佛性的甚深道理。“无情”是指一切没有生命的事物,“有性”是指具有佛的觉性。台宗依据色(物质)、心(精神)不二,依(
第十六课 本迹权实论洞悉释迦如来本迹权实的施化妙旨,是台宗行人把握佛陀一代时教,了达究竟真意,彻悟诸法实相的又一重要途径。“本”是如来所内证的法身理体,“迹”是八相示现的应化方便;对三乘之机而方便说法
第十七课 真正的信解依天台教观修证佛法,虽然离不开天台祖师的教典与理论文字,但千万不要执着于教典文字,而应该藉教观心,以求大开圆解,而后蹑解起行,乃至行起解绝。但此处的解字,非是私心妄加穿凿附会,而应
第十九课 五悔的加行修证佛法无非是为了除障显理,开发本明,具足妙用,但众生无始以来障重业深,人我未破,心地狭窄,法我未空,取舍情生,所以应修五悔的加行,有别于正行的预备行,以作道场正修的基础。“五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