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宋智明:禅观入门 七、禅的教育与光大 禅学院教学程式初探
2025-03-14 13:01

禅学院教学程式初探

中华源远流长的禅宗法门,因历代祖师的悟证而不断倡宏发达,枝叶繁茂。禅宗弘传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基於禅师活泼的悟后生活,以及禅心妙用而产生对学人及后世的深刻影响,故禅是以其独特的风格而揭示佛法的不传之秘,同时以其活的教育而开显习禅者的本具禅心,获得以心印心,成就无尽的自在妙用。

综观历史上禅学的教学,虽有直指、默照、参话头等方便设施,但均以就机施放,灵活多变,不落言句窠臼为妙。因此,禅师们所举扬的公案,只是昭示习禅者的内心智慧的一种善巧,即所谓「指月」,知此,禅的教学应摒弃教条与意解,以免走妄心分别的老路。

目前有些禅学院虽立其旨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但所教的方式与内容仍雷同於一般「教下」学院程式,变成了教义的宣扬,义理的演绎,而非直指人心启开本来,方便授法,令悟心源。如某些学院讲授《论开悟》、〈六祖坛经〉等,均是大发议论,条分缕析,其教学正是哲学家所用的思惟分析方法,走向与禅完全违背的妄见之中,所谓「知见立知,生死本」也。其结果不仅使习禅者死在句下,塞其悟门,不得转身活用,且亦由反熏之故,使在灵智闭塞,毫无体验的情形下,对禅产生渺茫或畏缩,以致走向他途,另求奇妙了。

纵观禅学院的教学弊端,不外以下三种:

一、偏重於禅的研究性讲授,如引用哲学、科学、社会学等来比拟禅,又用文字性以及文学观点来探索禅文字,以研究逻辑性与禅文字的内涵;或以精神分析等心理学来比类禅师开悟前后的心理状态与开悟的心理层级。於是以种种方式总结出禅的内在规律,得出禅的开悟途径与悟后状态。欲借此研究,穷尽禅的奥秘。这种用意识妄心去作禅的研究,是背离了禅的无念、无住、无相的本质,只能自误误人,不啻南辕北辙。

二、执取通过意识理解所获得禅思惟去讲授禅的道理,并以此所理解的禅意境认为是正见。如纯以教下之法来阐述,不知消归自性,直指当下,或大讲禅公案使人理解了五花八门的公案形式,而且能说会道,对於公案异常熟悉,而於自己的当下,现成的公案,却仍茫然,不知会去。这种教学法教出的学生一般均轻视实际的禅修,以解为悟,造成狂放不羁的心理,一生便在无所事事中混过。如果在逆境中透不过去,自觉毫无得力,就又去寻求另一妙法,如密宗、道家中的健身、长寿法等,以求保身延寿了。

三、一味地教授苦坐苦修、著意练心,死参一句话头,提倡「久坐必有禅」。於是造成习禅者的心情压抑,精神苦闷,或者被压抑之后所产生的各种幻景所迷,终日落在妄觉之中。禅本属悟不属坐(修)。但不坐也不行,以灵活指点,方便禅坐,随时解黏去缚,方为习禅者入道的妙径。可见禅修只是悟心的方便,不能执以真有所修,更不能以路途风光的幻来幻去而认为工夫的成就大小,一切皆幻,唯有真正悟心之时,则一切皆真。证真之时,当然连「真」也不可得。

由於上述的三种教学之弊的原因,禅在教学上就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使有志於参究向上一事的行者,在禅的「无门」之门前,也就真的「无门」可入了。现在,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禅的悟证与体验,以运用於人生实践。中国是禅的发祥地,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曾经大放异彩,至今仍作为禅的故乡而受到各国的关注。因此我们应继承这一传统,并继续发挥光大於当代。国内目前已有几所禅学院正在开设禅的教学。如何使禅的教学在灵活施教的基础上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使师生在善巧之方法下,趋入禅的「无门」之门,真正获证禅的悟心?谨提供所见,用供诸大德参考。

第一节 禅学院应具的条件

设立一所禅学院应具有符合禅修的各种条件,如师资的配备、学生的根器、环境适宜等,均须有个较全面的考虑。

一、教师的选择

主持筹建禅学院者,首先要考虑是否能聘请到符合条件的教师。这教师最好是受大戒的禅师,但也可以由清净居士担任。选择教师首重见地与实际的禅行。凡是空谈禅理、偏重禅文字的研究,不务实际者,或者虽也以禅来标榜,但在理论与实践上多有夹杂,如把密宗、道教等摄入其教学中,均不宜择取。作为禅学院的教师起码得有初悟的体验,且能以其觉照表现出禅生活的自在风格。在教学上,还应有禅教学的技巧,善识根器,熟用法门,能对机灵活开脱,方便施用,使学生不泥滞,放下包裹,径直行走。因此,禅的教师决定了禅学院的命脉,开办之初,应谨慎择取。

二、环境的选择

现在国内佛教学院均设在寺院内,而寺院大都为观光游览之地,因此环境比较愦闹喧杂,不利於清净学修。禅的初期学修宜在人迹罕到的青山之中,环境应是封闭性的,与外界信息暂时中断,以有利於忘情无寄。况且在空气清鲜、环境寂静之地,容易产生与禅相应的心境与体验。又以单调的生活、适当的劳动,使人返归於原始的纯朴之中,恢复人原本的灵智与率真的本性。这样就有一种如进入古代禅师们生活的境况,对禅尤能产生亲切感。从封闭性禅生活体验过的人,心灵上自然会有一片清洗过的新天地。所以,环境的择取,也是办好禅学院的另一个条件。

三、学生的选录

禅学院教学对象的录取,也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问题。因为禅是佛教中最高层次的上上乘法,不是一般人随便可学的。因此凡是追求神通灵异,追求禅理,著相修行者,均不可录取。必须具有习禅的根器,对禅具有即生实悟实证的大信心,精神内充,能吃苦耐劳,不怕险阻,性情澹泊,甘於寂寞,不计名利者,方可入选。

第二节 启蒙期教学程式

启蒙期是学生入学后的第一步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开启见地,发起大心,掌握初步摄心之法。

一、启发性的教学方法

刚入学的学生,因为在过去的生活历程中所形成的认识与经验,一般来说都是背离禅道的谬见,所以一开头就要破一切谬见,消除概念的障碍,开启真实见地,明了禅道要旨,使之确立信心,产生向往禅悟的精进力。因此,初步的启发对禅修来说显得十分重要,如果不打破以往的概念性的执见,在禅修中就会处处执相妄求,不可能超入绝相超宗的空净妙域。

这种启发性的开示,可以在禅堂里,但须面对学生,能直观其各种反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状态,应势利导,契机而讲。因此,不但要讲得生动活泼,而且要一针见血,直指对方的心灵,使个个在具有生命力的言谈下,心扉顿开,豁然有所了知,深觉无始沈沦,今始明白本有不失,唯须依法求其真正悟证。因此而内心安稳,不再外求,一心冥寂,体悟禅道。

启发期不宜太长,只要观察学生内心已经开启,发心求证时,即可结束,一般约需一周至三周。

二、发心期的引导方法

了然禅旨后,已经信解禅理,此时应进行发心的引导,一则求佛、祖师的加持,二则更加促使学生的发心坚固。教师应先编一套发心行愿偈,然后在禅堂中引导学生在毗卢遮那佛及历代祖师的法像前,礼拜、诵发心偈、行愿文、作无相之忏,受自性戒。二在清净心中如理如法而行。禅的传统行法并不重视形式,但作为一个学院的教育方法,面对一大群已经启发而未开悟者,其力量的不持久性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必须借境发心行愿,作忏受戒。又因为佛祖是已成就的人,其言行真实不虚,可依可行,所以当学生面对诸圣时,心中虔诚有加,并以此为榜样,努力修持,以求自悟自证。如此之故,就对禅修有相当的推进作用,力量也会久持不衰。

不过,教师在引导时,必要善巧,绝对不要使学生产生著相与祈求的心理,以免落於俗套,堕於妄执之中。因此,要发无心之心,行平等之愿,忏无相之恶,受不受之戒。

三、教授禅的方便行法

教授禅的方法,一般说,以持念为最粗,以数息、随息为中,以观心为最细,以无心直觉、寂照不二为究极。因此,教授禅法也依此次第。

㈠、教授准提法

众生无始以来所造著相恶行无量,故修禅之时,诸障现前,碍真本明的开显。而先修准提法,就旨在以无相之咒印,破其障惑,安定初心。教授调和与咒印无相之理后,即令人应修持百座,不可观想,不必出声,只以直心默持或金刚持。每天可修四座,每座二小时,二十五天即满。

(二)、教授数息法

准提法修毕之后,接著教授数息及随息的无相修法。此禅方便之法,要在息、观的同时,内空身心,外空世界,唯绵绵无间,一心在息缘之中,久久便入禅定。学生通过试修,知确已掌握了息道修法后,就可以进入禅的正修。

第三节 初级禅修的教学程式

通过前节中的预修,学生在身心及禅法方面,已具足了正修的基础。在初级里,教学内容分为坐禅、直阅、劳动、提问等方面。

一、坐禅

时间:每日早晨三点半至六点。

引导:先调和身息心而入禅,次依数息而修「住」,后又调和而出禅。下座后跑香活动身体与观心。学生个别向老师提问,解决坐中的问题。

二、直阅

时间:上午八点至十点。

引导:先授以直心阅法,即不起分别名相之心,以禅修中的寂静心端坐而阅,不求知解,於不懂处可提问。先阅《达磨血脉论》计三十遍;次阅《六祖坛经》六十遍;在阅读中,重点申明:不许用思惟分析,不许参考其他注解,不许做笔记。只可单独向教师提问,而教师则要予以灵活的解答以启发之。

三、劳动

时间:下午二点到四点。

引导:教师与学生一起参加田园等单调的劳动,借质朴的田园生活来体现禅的真境。故在劳动之时,不离禅观。学生可在劳动中提问,教师也可借机考验学生。在相互融契中,使大众打成一片,一同融入禅的世界里。劳动时应注意不随境转,不可嬉戏与闲谈。也不应太过疲劳,以免影响晚上禅坐。

除了劳动外,一周中应有一、二天爬爬山,在山峰上眺望十方,使心境开朗,消除禅坐的疲惫与沉闷。

四、坐禅与提问

时间:晚上七点至九点。

引导:先坐禅一小时半,然后,教师在观察学生修持时的通病后,开示法要与策进禅修。然后由学生提问,教师则方便解答,以释众疑。

在修以上四方面禅法时,如有学生障碍特重,无法排释时,可令专修准提法,除障后再依法修禅。若个别学生根利,已悟心地,即可令其直观心地不必再依此禅法而行。

初级禅修的时间不必作硬性决定,一般待阅毕上述的二部著作后,而根器已经成熟,能够胜任进一步的无依观心禅法时,即可修中级禅法。

第四节 中级禅修的教学程式

中级的禅修重点在观心上,故教师在引导正修之前,已详细教授观心之禅法,然后令其入於正修。

一、观心禅坐

时间:每日早晨三点至六点。晚上:七点至十点。

引导:初步先令依息而住,心凝然不动后,即舍息观,以无著心直观现前之心,不寻找、不排遣、不流浪,只是不动地直照心体。此无著观心法,不可生依待之执,应放下一切万缘,单提现前一念。如在观心时,疑情顿起,即可因疑起参,时时不离。

二、观阅

时间:上午八点至十点。

引导:先令观心片刻,次以无住心观阅《指月录》。阅到会心处即可置书入观,神会体悟。如遇不懂处,不必再提问,只是不理,不求甚解。阅到一定时间不想阅时,即不必再阅,只是一心直照。

三、劳动

时间:下午二点至四点。

引导:令熟习动中观心,直照心法,无住生心,不动禅寂,时时不离「这个」。

此级禅修,要超脱教师的依赖性,故教师不必多讲,只是无为而随应,成平等一体之境。同时学生也要离开「禅法」的执著,扫荡一切,心无所住,只是任其自然无作无为。这样学生在心理上就形成了不依外界的悟态,只要在观心中,打破业识的惯性,就能悟入实相。

此级时间也取决於学生的进程,一般需要一年左右。

第五节 高级禅修的教学程式

此级借紧锣密鼓的禅七来修,使学生克期取证,透出重关,立证实相。故宜选在冬季,请大手眼的善知识来一同指导,齐施活用。

此级教授,一应禅堂古规外,还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应请的禅师风格应与教师所教的相符不能节外生枝,造成相反的效果。

二、禅堂讲开示不可落於俗套,应就机而启,猛著精彩,使学生心灵顿开茅塞,豁证本来。

三、禅堂请益在所不免,但关键是识得来人问意,所答一定要使学生之心无回旋的余地,一棒打死,透过意识窠臼,一念回光,自照本来。

禅堂专修,宜以七七四十九天为好。禅七结束,也就是学生此一期学禅的毕业,悟与不悟自应由明眼善知识予以印证,本来之路也应一一予以指点,俾其道行不退,升进有路。

以上所论的禅学院的教学程式,纯属初步之探索。如能通过教学的实践,积累成风格独特的禅行方法,那么将更有利於禅的弘传。

End

禅修的入门实践方法

◎ 净 慧我们的心念就像小溪流水一样,就像长江的滚滚波浪一样,就像大海一样,没有一时一刻平静过。那么我们为什么从小溪说到长江大河再说到大海呢?我们的人心呢,有时候会有一些相对的平静,就像小溪流水;有时

唯识学入门读法

◎范古农读法之一凡读佛书须备辞典,其有名词骤不能解者可一翻阅。如《大乘五蕴论》之大乘、薄伽梵,本论无解,可查辞典,如《佛学辞典》,或《法相辞典》。读《五蕴论》时,以《广五蕴论》为对照,此有不解,彼或有

中国禅学的方法

◎ 胡 适今天是最后一次讲演,黎先生刚才对我说今天功德圆满,其实不过是我的一笔旧债还清了。这次讲的是中国禅学的方法。上次本来想把中国禅宗的历史讲得更详细一点,但因限于时间,只能将普通书所没有的禅宗的来

静心,是静坐入门的前提!

壹静坐,是道家养生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功法,通过练习静坐法,不仅可以帮助人缓解压力,还可以治疗很多种疾病,以达到养生的作用。在习练静坐法时,不仅要心静,更要掌握一定的技巧。静坐之法,从理论上说要在一个静字

太极拳中“顶头悬”,是入门过渡到中级阶段的关键

师爷曾说过,头乃统领全身,但练功时总是说不到头,因为徒弟们练不到一定层次,头竖不起来,说也理解不了。这句话对我有了启发,也就是说,顶头悬是八卦掌功夫的关键,不管你练多少年,头顶不起来,就不能做到全身一

最全修道入门,老道长万字长文告诉你!

道长简介:刘培中,清光绪九年(西元1883年)十月十九日吉时生於山东省临沂县,单名「鑫」,字培中,後以字行,师生而灵慧,五月能言,有神童之目,先祖世世封侯,为鲁之巨族。父刘炳臣,清廷世袭侯爵。母吴氏。

易经入门相关介绍

很多朋友都想学习易经,可往往欲学无门。书买了一大堆,各说各有理,越学愈糊涂,越学越乱。为此本站特意为大家收录了这部易经八卦入门视频教程,认真跟随它学习,您一定可以少走弯路,不费多余功夫,快速学会易经相

林克智:菩提达摩禅学及其现实意义

少林名刹远承祖灯。卓立道风,龙象辈出,已历1500个春秋。随着国家昌盛繁荣,法运回升,少林文化也由衰而兴。为更好地体现寺院特色与弘扬禅宗祖庭及其禅法,特撰此文。一、菩提达摩行略菩提达摩(?-536,一

初学坐禅的最佳入门方法是什么

初学坐禅以“念息”为入门方便,是最容易得力的法门。一呼一吸,叫做一息。息是依缘身心而出入变化的,对身心的粗动或安定,有密切关系,所以安定身心的禅定学,对修息──呼吸,极为重视。如何修念息?念息方法有

杨维中:杨岐方会的禅学思想及其禅风

杨岐方会的禅学思想及其禅风杨维中: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2010年11月22日,首届圆悟克勤禅师暨茶禅一味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成都昭觉寺隆重开幕。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杨维中在第二场学术研讨报

麻天祥:理学与禅学

理学与禅学麻天祥[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39-45------------------------------------------------------------------

耕云:摩诃般若的要义与入门

八正道的起点和最高点就是摩诃般若佛陀强调八正道,就是说:人要想成熟众生,庄严佛土,也就是说要实现大同世界的话,就必须每个人都要保持正见。正见有深有浅。假如说:我们看得很正确,我们认为很正确,那就是浅。

南岳怀让的禅学思想是什么

1、禅学思想渊源怀让的禅学思想渊源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启蒙阶段,二是学律阶段,三是学禅阶段。其十岁即雅好佛法,亲近善知识,在金州弘法并预言怀让必成道业的三藏玄静(生平不详),应该是怀让的佛学启蒙者,

黄蘖禅师自创的禅学

唯说一心。千说万说只教人莫错用。“一心”,分别即魔,忘机即佛。今本州黄檗山上万福寺,有赵朴初会长写的对联:“万劫婆心,原来佛法无多子;福田种智,重见圆珠七尺身。”这是对禅师禅风的高度概括。黄檗婆心切,

慧可大师的禅学思想

1、主张坐禅实修,反对执于语言文字。在《楞伽师资记》第三“齐朝邺中沙门慧可”卷中,一开始,慧可大师便援引《楞伽经》中:“牟尼寂静观,是则远离生死,是名为不取,今世后世,若有一人不因坐禅而成佛者,无有是

佛教入门:家里佛堂布置事项

一般来说,家里佛堂布置如果空间配置上许可,佛像可以朝向大门。如果是与家人或同事、同学等共住一处时,应先征得大家同意再设置佛堂;若是他人不同意,可以收藏方便的佛像代替于课诵时请出,课诵后在收藏,不宜勉强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呵谬解第三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呵谬解第三念佛三昧名三昧王,境界甚深卒难究竟。古今师授互有不同,至于天台其说大备,慈恩贤首各引其长,企仰禅宗亦极明显,但后学浅陋莫得指归,尚未升堂,焉能入室?晨语:净土是佛的果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正明心佛观慧第四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正明心佛观慧第四夫念佛三昧者,实使群生超三界生极乐之径路也。始自鹫岭敷宜,次羡庐山继轨,十方称赞,诸祖传持,自昔至今,有自来矣!晨语:净土法从佛在印度的宣说,直到庐山慧远的继承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辟断空邪说第六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辟断空邪说第六释迦如来一代圣教,一本于善恶果报因缘诸法,为始终不易之正教也。虽有百非超脱之句,岂必离乎因缘法哉!晨语:指出释迦一代圣教的根本,是以善净的缘起来体现自性的功德,破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劝修第九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劝修第九夫净秽同心生佛一理诸法本等,须假劝修。其奈众生迷心作境净秽斯分,对待相成缚脱迥异,缠缚多劫不觉不知,故须劝娑婆苦海众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晨语:理明的人不须劝,但迷事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劝持众戒第十一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劝持众戒第十一惑者问曰:今闻念佛直指戒杀之说,可谓指体投机事理悉备,实善世利物之训也。敢问:为只此杀业当极戒之,为兼盗淫妄等诸恶悉宜深戒之耶?若当悉戒,何以语之略也?答:噫是何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三昧仪式第十五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三昧仪式第十五念佛法门严建道场之事,并供养仪式,及预治衣服鞋履,更衣沐浴,门颊出入,方便正修。禅诵忏礼等清净法则,具如慈云尊者忏仪等文,此不再具。晨语:三昧的仪式应学而熟之,方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正行第十三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正行第十三如上所述依正二境乃至精进,虽皆圆妙,悉是求生之方便。未为正行,此下所陈乃是正行之旨。晨语:以前所述皆是求生的方便,以下进入宝王三昧的正行。何谓正行?行者既发此志,必使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勉起精进力第十二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勉起精进力第十二精进者,不为世间八风所退,又不为身心异见一切大小病缘而怠其行,故名精进也。晨语:精者不杂,进者不退,一心用功,努力向上也。行人既依劝发,永断杀业,渐具众戒,欲入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罗显众义第十八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罗显众义第十八夫念佛三昧者名一行三昧也,盖彼行人既了深旨,能持一心,唯念彼土,唯忆彼佛,知身土无二,了忆念亦一,乃得名为一行也。晨语:念佛三昧就是一行三昧,到这里与禅宗完全一体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十大碍行第十七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十大碍行第十七详夫一心平等体性无亏,众生虽缠绵于业识之中,靡不有出尘之志。方欲究道,魔境先彰;一事亏心,万善俱失;成小败广,得者还稀。况乎物欲交倾,死生迁变,递相仿效,易地皆然

宋智明:佛教净土法要 目次 自序

《佛教净土法要》【目次】自序(第一卷) 净土白毫观修法第一章 释「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义第二章 净土宗白毫观修法述要一、为甚么要修观二、为甚么要专观白毫三、白毫观的基本修法四、一心三观的法义第三章 古

宋智明:圆觉经直讲 第十四章 道场圆加行 三观齐妙功

第十四章道场圆加行三观齐妙功圆觉必因觉觉而后圆,大道都以加行方臻极,道场者练心之所,悟理者起行之本,心行相应而入妙,返照照妙而观成,体之又体而全体脱落,研之又研而法界大明,一生道业功德始妙。--作者提

宋智明:禅门三关浅说 一

禅作为人类心灵最究竟的本质与最完美的智能,它表现的方式极其广泛与丰富:人生宇宙的一切事物,都时时在呈露禅的本性。但人们往往迷惑于它的表层而不知如何默契真正禅的里层世界。因此,纵使喜欢或虔求禅宗的人们,

宋智明:禅门三关浅说 二

4、有慧无定行学禅的人虽藉强大的慧力打破初关,明心见性,但如果没有定力的护持保养,就会拥持不久,一旦打失,又入迷途,具足慧力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由明师的善巧直指,在机缘凑合时,忽然契会自性,顿断意识流

宋智明:禅机新说(一)

禅师在室,据中而坐,来客从门而人,见破屋旧檐,不堪风雨,便问道:「近日秋雨连绵,不知有漏无漏?」禅师云:「天上地下一片,连你也浸在其中!」「自离杭城,未测西湖水是浅是深?」禅师举指道:「是浅是深?」客

宋智明:禅机新说(二)

云山雾路,九折十弯,过来人一身轻快,一路平直,那正是春花烂漫,清风飘香的时节。禅师虚步而行,众弟子无心而随。到了荫郁的参天古树下,禅师指向前山说:「古时五台山下有婆子,凡行脚僧问台山路怎么走,都答以:

宋智明:如何排除禅悟之障(二)

三、如何抉择禅法与善巧行持问:对于禅的悟境以及悟道的禅师那种自在洒脱的为人风格,的确令我神往不已,真心希望自己能早悟真性,开启妙用,但是认识归认识,行持是行持,理解所得的观照力量总有限度,且时间一久便

宋智明:如何排除禅悟之障(一)

禅门行人以其对禅世界的特殊感受与亲切触动,在那刚刚敞开的灵知闪光当中,开始了人生最真实的追录通向无上觉智的圆满实证与自性光明的无限妙显。于是他透过禅文字,在那略凝识心中,影现了真如实相的另一层面目,虽

宋智明:禅机新说(三)

海印虚舟,彼岸中流,愿行直航,尺浪重波,一水天际,一性逍遥。有一行人,越出师门,归来无为,不传师法,不宣师旨,无宗无派,离悟离迷,种一片自家田地,画一个无样葫芦,率性天真,更绝缘虑。有禅客来问:「师承

宋智明:第一课 天台宗的特色

《天台宗简明教程》(宋智明)著第一课 天台宗的特色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大乘八宗之一,因创成者智者大师十年隐修、“自悟佛乘”于天台山(在今浙江天台县境内)而得名“天台宗”,简称“台宗”。又因本宗的主要教义依

宋智明:第二课 天台宗的肇始

第二课 天台宗的肇始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成立的汉传佛教宗派。据考证,“天台宗”这一名称,是中唐时期台宗九祖湛然大师最早使用的。这一宗派的实际创立者,是陈隋之际的智者大师;而基础的奠定,则启始于北

宋智明:第四课 天台宗的大成

第四课 天台宗的大成台宗四祖智者大师是继南岳慧思大师之后,圆摄无量法义,大成天台教观,完成一宗体系,对天台法门贡献最大的一位祖师。智者大师(538—597),法号智顗,俗姓陈,诞生于南北朝时期的荆州华

宋智明:第三课 天台宗的拓展

第三课 天台宗的拓展继慧文大师之后,天台宗因南岳慧思大师的自心悟证与广弘妙法而使天台教观有了更进一层的发展。慧思大师(515—577),是后魏南豫州汝阳郡武津(今河南上蔡县)人。《佛祖统记》卷六载大师

宋智明:第五课 天台宗的中兴

第五课 天台宗的中兴天台第五祖章安灌顶大师(561—632),继承智者大师的教观,结集了大师一生的讲述,又建国清寺,敷讲师说,使智者大师的教观得以流传后世。《佛祖统记》上说:“微章安,吾恐智者之道,将

宋智明:第七课 天台宗的发展

第七课 天台宗的发展宋代以后的天台宗,在教义上没有多大的发展,一般都局限于注释学上。其中也有一些针对他宗或结合净土的论著出现。元代,有杭州下天竺寺的蒙润(1275—1342),作《天台四教仪集注》,影

宋智明:第九课 诸法实相

第九课 诸法实相《三藏法数》卷四说:“盖如来所说诸大乘经,皆以实相理,印定其说。外道不能杂天魔不能破。若有实相印,则是佛说;若无实相印,则是魔说”。智者大师在《法华文句》中也说:“诸佛觉如实之相,乘此

宋智明:第六课 天台宗的山家山外之诤

第六课 天台宗的山家山外之诤天台宗在宋代发生的山家山外之诤,是台宗发展史上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唐代台宗在道邃大师之后,虽有广修大师的继承及弘扬,但不久即遭会昌(唐武宗年号841—846)灭法,使台宗又

宋智明:第八课 天台宗的经论与著述

第八课 天台宗的经论与著述面对天台法门,首先是浩瀚的经论,学者往往望洋兴叹,以为难穷其源,庶不知经论虽多,悟心则一,故了悟大旨,直趋根本,摄归真源,则透过文字,全体现前。天台宗所依的经论,如湛然大师在

宋智明:第十课 圆融三谛

第十课 圆融三谛“圆融三谛”是诸法实相的具体内容,是台宗行人深入实相必须理悟的根本,是心智相应于真理的门户,因此应当以圆融的心观去如实的体现它。一切诸法即真、即俗、即中,全三即是一,举一即是三,一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