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悟与工夫
在当今社会里有勇气走入禅门,攀登灵智的顶峰,穷究生命的极致,这确实是了不起的识见与难得的探索精神。只有不断进取、永远向上的人才在远离源头、流浪生死、经历人生迷途的苦难之后,猛然反思,彻底看透,终于在内心深处点燃了一盏禅思的智灯,从理解到领悟 ,认识了回家的路,产生了觉醒与圆成的愿望。这样的发心与趋入,正是禅门的根器,也是禅悟的起点。只要有这一点就足够了;因为它是最初的因地,也是毕竟成就的动力,其中不需要广博的佛学知识与许多基础的法门行持。从这一点进去,会愈走愈深,愈入愈妙,真实的生命必会开花、结果。
因此,禅悟是契入佛法、开发本性功德的里程碑。一个不以禅悟为目标的行者不算是禅门中人;一个没有禅悟智慧的经验者,不可能理行一致,体用一如。盲人摸象,门外徘徊,既无正眼,更无正路,必然徒自辛劳,难成正果。可见发起明心见性的真正道意是非常难得,值得赞叹,它已经蕴含了菩提心与方便道的所有真意。因为与佛陀出世的本怀与历代祖师意旨已经相应一致地走上了觉道之路,所以超世俗,超宗教,超自我,超法见,一切超过的人是不同寻常的,佛陀的光芒,祖师的妙旨,全然地映现在禅行者的心中,带领他走过寂寞与艰难,迎来禅悟的闪光。
不断地探索体究是禅的特色,那些勤下苦工夫的人,才有禅悟的喜悦与智慧的流显!
佛道的路是漫长的,禅关的透脱是艰难的,许多人不明白禅悟乃是心灵最究竟、最彻底的觉醒,不珍惜来之不易的机缘,反而以草率之心、儿戏之情、放逸之态、狂妄之见来行于禅道。一面要开悟成佛,一面又要世俗的名利地位,渗杂些许的义理知见,得些禅外围的消息,自诩妙悟,自我表现,始终与禅悟背道而驰。
一个人要抛弃我见法见是不容易的,二见不除,相待不消,虽然发心于此道,立志不移,也难以有个入门之处。因此,在开悟之前必有引入的过程:第一步应先研明禅理,如以《圆觉经》、《楞严经》、《金刚经》等为理行境的根本,再印以《坛经》,参以诸祖师语录,必有全然圆解的收获。第二步是参学明眼宗师,依止学修,咨决必要,点开心结,指示性本。第三步善用禅法,疑参交资,行持无滞,转一切禅法、师法而为己用。第四步是初初打开 ,实知自心,领悟不昧,保护不失,深入体验,安住不动。第五步是三昧常然,妙用无尽,无为而无不为,以丰富的经验,引领有缘,契入禅行,方便应机,圆活无碍。
未悟之前全是无明的作用,若知无明本空,不再妄认身心世界,即能产生正道的信心,继而信师、信法、努力下工夫修持,或疑而参,修而证,脱而空,定而明,及至智慧的顶点时,放心一跃,便是回归的好时节。
禅悟的关键在于参究。
自觉的参究是内心世界巨大变革的前提,也是由凡转圣、由识转智的必然过程。现代人可以由广义的参究而入于现前的一念,如对于人生与宇宙,社会与个人,信仰与解脱,烦恼与菩提,存在与意识等方面,一一参破,当一切疑难解开之后,再深入参究心的念处,即动即观,直至观至于无,于无念之中,一心深入,观破此无,即得正悟现前。
在自觉的参究中,无论是依师而学,依法而参,依心而观,依智而照,一一都不能离开真实的工夫。工夫即时空不二的当下体现,使现前一念有了作工的能量,有了一贯不异的方向,有了明确不昧的了达,这样才能以正念不断地体入实相。所以,一旦行人离开了工夫,必然会飘逸不定,随缘放荡了。
拆除旧房要用工夫,建造新房也要用工夫。不破是决然不能立的。卸下船里的货物是工夫,再装入其他货也是工夫,不放下的人也决然无法真正举起。
禅的工夫象远驶的航船,不能超载,许多对经书、宗派、法门的执著,正象超载的行驶,它要成为无人无法的空船、以智慧与经验引领向前,才能安全地到达彼岸。
工夫有归于性地、寂灭一切法的,也有起用而圆应一切事的,如于自心不昧,平等无住,寂照不二,万有不滞,则必是中道不二的圆明。因此,唯有依体而观的人,即不立真,也不除妄,闲闲荡荡,妙用恒沙。
但我们常在行禅人的表现上,看到不少人落在世俗知见里,外道行法中,执着偏见及有为欲望而不自如,象这样见地不纯真、不确切的人,就是修行到白头,坐烂屁股,依旧还是在妄想里做活计,毫无禅悟的消息。只有转三业为灵觉之用,化一切法为自性之量,处处回头,时时返照,虽一念万年认真做工夫,却离工夫的知见、我修我悟的分别,超越成佛作祖的心碍,一切归于平常而又念念即真,即此方能体悟禅的真义,真正证入本性的大光明秘藏!
虽然已参学于明师,得行于妙法,如果把烦恼当做实有,妄想当做敌人,不善于参悟性空之道,不悉心体究法旨,尽管身在师门却难会师意。不明法用,不了心妙,因此悟入心法而依旧颠倒,反而易生贡高我慢、名利是非。
师父不是标帜,禅法并非门面。见师应见师心,用法应知法旨。解悟又是指归,明悟正是工夫,唯有绵密深入,直至证悟现前,方脱工夫的痕迹。全体法界,一心绝照,一切现成,心光常明!
悟入之前要死做工夫,死透了才能活过来。决不能有一丝活络,如果心眼太活,见异思迁,则偷心不死,很难放下一切,故要阻断一切妄想攀缘,立志做一个无事人,只有深入其中,方能愈见力量,一旦妄心消尽,脱开本来。虽自知体性,还须明师印证,方有护养长大之功、启用之法。
悟前做工夫,虽有身心痛苦,道上辛劳,境风动荡,却不能加以压抑,唯一心用功,决无它想。虽有是非曲直、善恶事相,内外变化,却无心旁顾,一任放下,绝不去分别取着。
既悟之后,性体空明,无碍自现,无为而用,当机而断,即境而发,处处合拍,确然不移,法尔天真,顶天立地,巍然不动,其广大的愿行,随缘而自在。
没有开悟前要做工夫,既悟之后仍然还要做工夫,一实一虚,自有不可同日而语的意境在。因此学人扪心自问,自知行在何地而做相应的工夫也!
End
【一】禅师问:你觉得是一粒金子好,还是一堆烂泥好呢?求道者答,当然是金子啊!禅师笑曰,假如你是一颗种子呢?其实,换个心境,或许你会得到解脱!有位禅师有一个爱抱怨的弟子。一天,禅师将一把盐放入一杯水中让
◎ 净 慧正式打坐的时候,关于调身有九个步骤:1、对座位的要求我们走到座位上来,首先要把位置整理好,垫子铺好,前前后后,左左右右,不要妨碍他人。使自己能够坐在这里很安稳,身体很安稳。身体安稳了,我们的
信众: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我们怎么样去寻找自己的善知识?法师:是啊,确实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善知识说这句话,邪知识邪师也会说这句话,所以你也就分辨不出到底谁是邪,谁是正。大安法师:真假孙悟空在这
◎ 方海权在过去好多祖师大德,为众生示现一生勤苦办道,一生成就,从今走上永恒的快乐,证到佛心。而我们所学到的净土法门,也即是用最快的速度来修学就能够即刻成功。在《华严经》里,普贤菩萨教导善财童子,以及
夏坝仁波切勿睹他妻室,设观如母女。姐妹想随年,起贪思不净。首先是勿睹,这个里边讲的是妻子,但是你也可以同时理解成为他人的丈夫,丈夫、妻子都一样。首先你不要去对人家有家庭的人的妻子或者丈夫起贪心,因为这
坚决执行刘素云老师的听经方法2013-4-26版作者:褚小帅第一部分:引言净空法师在讲经时说:刘素云居士,一张一小时的光碟,一天反复听十遍。我老实交待,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时,完全没想到自己也要这么做,
修行方法古人专注听经,以心不能起分别故,如有一人出声诵经,一人于旁,摄心谛听,字字句句期期分明,若稍微放纵,便致断绝,文义不能贯通矣,诵者有文可依,心不大摄,亦能诵得清楚。听者唯声是记,一经放纵,便成
修行方法《楞严经》上说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这么多的魔子魔孙出家了,披上袈裟,都拿着佛经来说佛法,所说的都是假的,都是骗人的。现在佛教的道场都被魔王的子孙占领去了。真正想学佛的人被赶到外面流浪
修行方法你想难不难?咱们这些贪嗔痴,大家自己想一想,敢说断哪?生气不生气,一句不好听的话,马上就分别了;买东西,刚排到我这儿,没有了,很遗憾,这就是贪嗔痴啊。买东西挑好的,正果老法师买东西坏的也要,他
修行方法据《大阿弥陀佛经》上说:有一天,释迦佛容光焕发,并现出种种希有瑞相,侍者阿难觉得奇怪,就问世尊何以今日显得特别高兴,而且光明瑞相也比往常更为殊胜微妙呢?佛说:你问得很好!你今天这一问的功德,胜
修行方法世间人很少知道生命的真相,无不执著这个身相以为就是自己。于是贪生怕死发展成为自私自利,因为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不能自拔,结果就是堕落,他在生命层次中,一世比一世低。像佛法里讲的十法界,从畜生道
修行方法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为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这人成佛,心迷这人可以成为邪魔。所以你们必须降服自心,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往生西方要怎样修》佛陀的最后教诲(节录自伦敦大学图
修行方法香、灯、烛、花、水果、水等供具的表法意义是什么?答:佛寺院没有一样不是教学,就是供具也有它的教育意义香代表信香,是一种信号,用来跟诸佛菩萨传递消息,感应道交。古时候资讯不发达,用烽火来传递消息
修行方法算命看相:以抽签、卜卦、紫微斗数、摸骨等方式断言一生祸福,此系由于人对自身未来迷惘无措,盼能借此指引方向。佛教则主张欲知前世因,今生受着是;欲知未来果,今生作者是自己的起心动念,就能决定今后的
修行方法从前有个老太婆,她也相信念佛求生极乐世界,也能精进念佛,她有个媳妇和一个孙儿。老太婆讨厌媳妇,时常吵架,但她疼爱孙儿,她每次跟媳妇吵架,就到离家不远的寺中拜佛,对佛说:阿弥陀佛啊,赶快带我去到
修行方法修学净土法门的人,除了专心念佛之外,还应当随时随地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善事,以增进自己修行的功德资粮。所以这一卷的主要内容在于劝谕,如果遇到不识字的人,那就多多依赖慈仁君子,发菩萨慈悲救世的
修行方法今人学佛,业重心粗,却竟伶俐,不肯下真实功夫,却只想逞聪明,找到一条捷径。于是念佛之时想到诵经,诵经之时想到打坐,打坐时想到密咒,持咒之时想念佛。如此来修,忙得不亦乐乎,自心仍不踏实。半夜之时
修行方法我们为什么要修净土法门呢?因为你修别的法门,要想在今生了生死确实不容易,而净土法门由于它的高、妙、圆顿,能够直接让你在今生了生死。比如说在坐的二三十人,只要修好心态,方法对头,保证能个个往生。
修行方法佛就是因这一大事因缘而出于世。大经即《无量寿经》,是对圣量的具体讲解。不但《无量寿经》是对阿弥陀佛圣号的具体解释,就连三藏十二部都是为了说明阿弥陀佛,也可以说阿弥陀佛就代表了三藏十二部。既然这
修行方法你怎样把自己修行的方法掌握正确呢?你要在《弥陀摄生三愿》中选择适合自己根性的修法,找到适合自己修行方法的位置,把方法修正确,抓住要点关键,才能使你的修行得力,才能保证拿到往生的金钥匙,才不会错
观想念佛,先要将小品《弥陀经》所说西方极乐世界的境界,以乃《无量寿经》所说的境界,乃至《法华经》中佛所说的奥秘,作基本的认识。观是心观,想是心想。老实说,修行就是造业。不过不造五浊恶世的恶业或无记业,
准提菩萨这个咒子感应是非常大的,但是要感应大,千万注意啊!诸位,我们修佛法的 人要有利他的心( 利益他人的心 ),不要专求自利;以利他之心去唸,感应就很快。某 个人找你,这个人很自私自利,专为自己着想
念佛的方法有几十种,今天我提出三种供大家参考。这几种方法,多数人都可以适用,而且照这方法去做,一定可以得到好处。现在分述如下:第一种:叫做瑜伽念佛就是心默念,打坐也好,不打坐也好,自己培养了清静的心情
宽昌法师人们都喜欢拿自己的优点去比较别人的缺点,同时拿自己的优点来衡量别人的举止、行为,在看到别人不如自己的方面时会说:唉,比我差远了!当看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时,不屑一顾的说:有什么了不起,我也能够做
我这些修学的方法都是老师教的。最初章嘉大师教的,很得受用,老人没有欺骗我们。我跟章嘉大师那个时候我二十六岁,他老人家好像是六十五岁,祖父辈的,看到我们这些年轻人,很爱护、很慈祥,他怎么会骗我?所以我对
一、最简单的早晚两个课程(一)那摩大慈大悲本师释迦牟尼佛。(一称一拜或只合掌)(二)那摩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如前拜称)(三)那摩阿弥陀佛。(不必礼拜。但恭敬念去。跪念。坐念。立念。皆可。至少百声。千声
觉醒法师为了凝聚人心、摄受众生、开发智慧,佛陀提出了四种方法,指导人们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这四种方法被称为四摄法。1.布施摄,指以不怀任何回报的心向众生传授真理与施舍财物。布施,不光是指钱财、物质、
◎ 德 祥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好的睡眠是对人体的定期修复,也是对人体的不断充电,对恢复体力、增强智力、保证健康都十分重要。可以说,适当的睡眠是对生命最佳的保养。 现在有很多人由于
◎ 永 能打坐时首先要选择僻静的地方,远离愦闹和纷扰,在家可选一静室,室内空气要流通,冷热要适中,光线要柔和,因为光线太亮了不容易安心,太暗则容易昏沉。准备一个柔软舒适的坐垫,屁股下面可增加一个十公分
对佛教文化有一定了解之人,都知道西方三圣、东方三圣、华严三圣等说法。其中东方三圣又称药师三尊,即药师如来与日光菩萨、月光菩萨,药师如来即药师佛,他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则是其胁侍菩
病后始知身是苦, 死后方知错用心。这是众生的通病,在没有病时,满以为在世间非常快乐和满足,到有病的时候,不能动,也不能吃,一切都不自由了,再加上种种难以忍受的痛苦,才觉得原来这个身体是令我们苦的,可是
智随法师问题:师父讲:人是散乱凡夫。之前对此认识不深,最近因为学法器,学唱赞偈,才发现自己真的很散乱,虽然竭力想让自己专注,一定要打好,唱好,可往往到了三分之一的时候,注意力就已经涣散了。有什么方法能
化解瞋恨心 最好的方法◎圣 严大家都知道瞋是心中火,不但对自己不好,对别人也不好,常起瞋心就如同慢性自杀一样,所以都希望能好好控制自己的脾气。然而,勉强控制瞋恨心的结果,反而会愈控制,就愈瞋恨自己,因
是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仅仅信仰佛教而不作佛教生活的实践,那只算是种了一些将来成佛的善根种子,但却很难得到即生的利益。佛教的修持,即是佛教生活的实践。最主要的有四大项目,那就是:信、戒、定、
星云大师人有了烦恼怎么办?一般人,听到别人讲一句自己不欢喜听的话,他就烦恼;看到别人做一件自己不高兴的事情,他就生气。其实这就是上当了。别人的一句话,我就生气;别人的一个动作,我就吃不下饭;别人的一个
情绪宣泄的最好方法◎ 林语堂很多人都认为哭是一件可耻的事情,尤其是男人们,他们甚至在最最伤心的时候,也宁可磨牙齿、握拳头、呕吐、晕倒,冒着生命的危险,千方百计地想尽方法,总不肯让眼泪轻弹。其实人之所以
冯友兰自 然 的 不 变 规 律《庄子》的《天下》篇说,老子的主要观念是太一、有、无、常。太一就是道。道生一,所以道本身是太一。常就是不变。虽然万物都永远可变、在变,可是万物变化所遵循的规律本身
◎ 净 慧我们的心念就像小溪流水一样,就像长江的滚滚波浪一样,就像大海一样,没有一时一刻平静过。那么我们为什么从小溪说到长江大河再说到大海呢?我们的人心呢,有时候会有一些相对的平静,就像小溪流水;有时
◎ 茗 山利他--我常常思量利己,是我一人得利,而多数人受害;利他,是我一人受害,而多数人得利。一多相较,觉利己太藐小,而利他却很伟大,于是决定了意志:宁可天下人负我,莫教我负天下人。也就和经论中不为
佛教的菩萨,也是一种圣人。并且菩萨有它超过圣人的一面,所以做菩萨是很难的。然而,为了成佛,非得做菩萨、行菩萨道不可。菩萨道就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然后再加上四摄--布施、爱语、
◎ 弘 一 今天承诸位善友请我演讲。我以为谈玄说妙,虽然极为高尚,但于现在行持终觉了不相涉。所以今天我所讲的,且就常人现在即能实行的,约略说之。 因为专尚谈玄说妙,譬如那饥饿的人,来研究食谱,虽山珍海
一、学会赞美,尊重他人在《妙法莲华经常不轻菩萨品》中,记载了常不轻菩萨的故事。他是一位始终不轻视他人,修尊重行的菩萨。每逢见到出家或在家修行之人,不管其行为如何,他都会恭敬礼拜,并对他们说:我非常尊敬
1.以戒律门求忏悔:戒律门就是守法、持戒,守戒律可以防非止恶,恶法不生,善法就会增长,持戒可以灭罪,灭罪也就是忏悔。2.以功德门求忏悔:你去布施、行善,为人民服务,做众生的牛马,以行善做功德,也能灭罪
更有效的念佛方法界诠法师念佛方法是指:至于念佛,心难归一,当摄心切念,自能归一。摄心之法,莫先于至诚恳切。心不至诚,欲摄莫由。既至诚已,犹未纯一,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
首先,让我们了解五蕴,即色、受、想、行、识。有颜色或实在存在的东西,就像我们的身体、形象,都叫做色。色包含了男色和女色,也包括了生命、障碍、变化这些色法。我们了解了一切色与色法,就能了解属于我们身上的
论存心立品--示修持方法◎ 印 光 学道之人, 居心立行, 必须质直中正, 不可有丝毫偏私委曲之相。倘稍有偏曲, 则如秤之定盘不准, 称诸物而轻重咸差。如镜之体质不净, 照诸像而妍媸莫辨。差之毫厘,
大家好!今天我讲如何证得三身。很多人修行都想证得三身,但是,真的证得三身的人却没有几个。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根本不明白什么是三身。如果连什么是三身都不明白,怎么能证得三身呢?今天我就给大家讲什么是
虚 云今日是两个七的第二天。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各位来参加的日益增多,可见上海地方的人善心纯厚,福德深重。更可见人人都有厌烦思静、去苦趋乐的要求。本来人生在世,苦多乐少,且光阴迅速,数十年眨眼就过去了。
宣 化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没有一个人不包括在道的里边, 没有一个众生能跑出道的外边去。道就是性,性就是众生的本体。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无论胎卵湿化、飞潜动
1.只要能够念念不离弥陀,真闭关啊,不是把自己关在一个地方啊,是要把妄想杂念把它关到外面去,决定它不能干扰我,我念念就一句阿弥陀佛,白天也念,晚上也念,一切时一切处什么妨碍都没有。2.人多我们念佛会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