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宋智明:禅观入门 三、禅的修持方法与体究 金刚禅修持法要
2025-03-14 12:35

金刚禅修持法要

每一部佛典都是一套严密的修持之道,其中均含有教、理、行、果的佛教四大纲要,尽管其法有五乘修学的不同旨趣,但无一不是令五乘根性的人依教、理、行、果而起信、解、行、证的修学之路。因此学修佛典,一要注重实际的行持,以求即生实证而得真实受用,不能光停留在理论上;二是应专精深入,对於一佛典、一法门,要尽毕生的精力,不断地使自心体悟其中的微言大义,然後返照自心,证人三昧道果,而不可贪多为快,滥学许多经典。不讲究体悟与深人,则等於入了宝山,不去专一挖掘,必致茫然空手而返。

《金刚经》是一部与我们这世界很有缘的佛典,家喻户晓,人人喜爱,因此持诵的、研读的极为普遍。这与《金刚经》文字简洁、义理深玄及持诵的福德灵感有关。

早在唐代,禅宗五祖弘忍大师就向弟子们提倡说:「但诵《金刚经》,便得见性。只要你一心持诵《金刚经》,就可以悟入大道,明见本性了。这是何等高妙直截之法!但是现在持诵《金刚经》的人虽很多,而大部分却不明经中义理,不求证道妙,只是求一些人天福报与眼前的利益,也有些是依经求知解,仅在意识上卜度,而真正发心欲开发自性光明的并不多见。没有正见的持诵,定然与经义不相符合,也就得不到经中所示的真实果证了。

佛法本来是随机施教的,兹谨根据目前持诵《金刚经》者的一些弊端,试依《金刚经》本义以及历代祖师与恩师的开示,编写,《金刚禅修持法要》,供持诵者参考。

金刚禅法是禅净合一之法,即在持诵与修持时,明心见性,证体起用,然後消除宿业,打磨习气:并发愿求生西方净土,时时念佛,期以临终往生。

、金刚禅宗旨

任何一个修持法门,都有一个明确的宗旨,不明宗旨的修持,必然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金刚禅是由凡人圣,由染污转清净的般若大法,因此它是超越凡情世见的直觉智慧的觉照,不同於有为执著的修持。

直觉的智照,在具体上就是「无住」。经中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无住」的法义就是《金刚经》的经眼,也是本禅法的宗旨。这即是般若在修证上的灵妙活泼的智照。

那么,怎样才是「无住」之修呢?所谓无住,并非不要念经修持,而是指在依法修持的过程中,不著在「住」上,即不执著於法及各种反映。我们无住用功有三个层次:第一要不住著在外境的幻相上;第二要不住著在妄见上,即经中所谓「三心不可得」,也就是不住於心;第三要不住著在法上,因为还有一个不住的法的概念在心中作用,仍然是法执,所以要连不住也不住,一切无著,清净空明,才能真正返归到无住的真如实相上。

以上所说的住相、住心、住法,都属於「我」:粗的是「我相」,细的是「我见」,均是动烦恼、造业而致生死轮回的根本,障碍我们成道的也是这个「我」,所以修行先要空「我」。但是修行到了一定程度,连空「我」的「空」也要空掉,而空掉的「空」又成了法缚,所以只有到了不著一切,取舍自在的时候,才叫做真正「无住」。体悟了这个「无住」的「住」,才算证人了三昧正定,圆悟了「金刚道」妙体。

修学金刚禅的人,无论在持诵、禅坐、起用等方面,都须一一符合「无住」的宗旨去观照,方能与法迅速相应。

二、持诵禅修法要

持诵修持法一般分为天台宗的三观诵法与禅宗的直观诵法的两种。而以直观诵法尤为初学入门的捷径。持诵《金刚经》为此禅法的最基本的部分,初修者从此而入门,而悟後仍须持诵不辍,以进一步深入智海,因此持诵法须终身修持的。

(一)、持诵前的准备

安排净室,上供释迦如来像,焚清香一炷,列诸供果。距像前二公尺内摆经桌坐椅,桌与椅的高度须适宜。经本应以四十五度斜度安放在经架上,光线应以佛像为中心而四周略暗,能照见经文即可。诵前先礼佛,然後绕佛三匝後上座,调和身、息、心使之宽松安适,自然恬静。

㈡、持诵的直观法

持诵时,先依仪规至诚合掌观想而诵,使心观合一,持诵正文时,左手结方便印,右手翻经本,口微动出声缓缓而诵,使两耳能听到自己的声音即可,不要太响,因太响则心气上浮,不能使心寂止安住,但也不可以无声,无声易落昏沈与乱想,总以心合於声,声人於心为佳。眼睛似看非看地循经文渐渐而移,不可太快,也不可太慢,同时不可脱离文字光靠记忆背诵,更不可停在某处进行思索,应以无住之心将眼识、眼根及经文色处打成一片,摄持不失。这样,在持诵时,心意随眼之所到,自然带动舌根出声念诵,其声经耳根而入後,反馈入心,於是使自性在这微妙的直觉观照中,融人平等无为的清净境地,不动不出,无我无法,久之在不知不觉中豁开本性之光,彻悟自心之佛了!

持诵应注意以下七点:

1、不可以知解心思惟经义,对忽然出现的经义联想,也不要去分别。

2、正在持诵时,如忽然出现妄想,不能自制时,不要理睬它,应一心依经文持诵,开始时勉强,久之,自能妄想顿尽,清净朗现。

3、持诵中途,忽受外界的声音、事缘等干扰时,不应起应付心,应不顾一切地一直持诵完毕。

4、在持诵一定程度後,如出现佛相、光明、赞叹及说法之音等,都不应生欢喜心,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此时应放开一切境界,不去住著,一心持诵经文。

5、如在持诵时,由於身心宁静归一,忽然身心都忘,不见内外,又无沈重暗蔽,只是一片净空虚明朗稳。此时不必再起心分别境界,以及再生起持诵之心,应一切放下,安住不动。此境界过後,可以即调和下座。但不可生奇特想,也不要对人宣说。心中仍是平平常常,不去计较。

6、持诵时,应注意字句分明,谛了无谬,不可含糊过去,又不可分别太甚,使心不安宁,因为一心直观之时,不生偏倚,就是般若的正观妙门.

7、时间较充裕而精力又佳者,可以连持经文数卷,但不可与其他经文夹杂而诵,否则便失去效果。

以上七点注意事项,应对照而修,防止走入偏差以致失去殊胜的利益。

㈢、诵毕後的直观禅法

经文持诵结束後,不要起诵毕之想,也不要急於回向、下座。应该照原来的坐姿结印安坐,放下一切身、口、意的作为,不起一切用功之见,无为无住。要使心念如同溪涧流水一样,随其惯性流去,不作任何人为阻挡与控制。这样由於持诵时的直观之力的相续,使此时心境仍是直观,因为已离开经文,不再出声与循文,故比以前更趋向自性的返照,故此时往往直入寂静的境地。当到了不想继续坐下去时,应持诵(金刚经心咒)数十遍乃至数百遍,咒文如下:

南无盒嗄滑的,真嗄钵拉米大约,

嗡乃恩的达爱力血爱力血

米力血米力血瓶乃盈瓶乃盈

南无盆嗄滑的,者登啼勺的受力的

爱力的米力的米力的虚力的虚力的

乌虚热乌虚热步又也步又也娑哈!

此咒乃是《金刚经》之心体,每次持诵後诵之,便能证得性空,获得无量的功德,故密藏中有谓将此(心咒)持诵一遍,其功德等於读诵九亿万遍,因为合照於自 性光明,所以有如此不可思议之力用。但在持诵时,也应无心而持,不可有功德相 的执著。

(金刚心咒)持诵毕,即合掌迥向,调和下座,礼佛十二拜,而结束此一座的修法。下座之後,仍须保养心境的安静清明,不可起诸烦恼,打失心境。

以上持诵法,事忙者每日至少一座,事闲者可修二座至四座,无论定在早晚或日间均可。半年後,每日只须一座,不必多持。每座修法应以一小时至二小时为佳,不可匆匆了事,应缓缓认真行持,时时注意禅心的直观安详之态。

三、直观坐禅法要

依前法持诵三个月至半年後,或明或暗地体入了实相性体,初得悟明自心。由於各人的根器及用心的善巧不同,故体入亦有深浅的不同,为进一步深悟心性,证体起用,除仍坚持诵经外,每日加修直观坐禅的行持之法。

直观坐禅法可定在每日早晨四至六点或五至七点,也可定在晚上七至九点。每座须修足二小时,不可懈退。入座时须调和身、息、心,然後手结定印,直观自性。此中用心全来自诵经後所体验的直觉无住的寂静心,不须另有所观所修,只是无为不动,即可直入天真妙性,智光湛照,一念独朗。

总持圆明国师曾述上根坐禅云:「上根坐者,不觉诸佛出世之事,不悟佛祖不传之妙,饥来吃饭,困来打眠,非指万象森罗以为自己,觉不觉俱不存,任运堂堂只么正坐。虽然如此,於诸法不分异,万法不昧矣!」即是指禅坐(亦指一切处)中不落一切知见,不住一切有为之法,超脱相对境界,融入一元本心。因此,直观坐禅中,不生一切追求,也不转化妄念,只是任其自然,无心直观,久久必能悟入真实佛法。

假使中间遇到境界不能透过时,即时方便持诵(金刚心咒),直至境界亡失,恢复平静为止。平静後,应将咒也放下,又入於直观之中。

此法即是达摩祖师「外息诸缘,心内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之法,也即是五祖弘忍的「守本真心」之法,亦即是六祖的「无念、无相、无住」之法。故修此法者,因为有持诵《金刚经》时所获得的禅悟体验,已经培养了根性,所以可直入禅门,了悟自心,速得道证。

四、无住起用法要

修行不但靠座上的培养体悟,更需要在体悟之後起用於人事之间,使无住的真心能在一切境界中出入无碍,应用自在。以此方便调伏习气,利益众生。

而此起用之法,仍不离「无住生心」这一原则,而如水中画画一样,边画边消,了无痕迹。因此尽管做一切事语默动静,等於没有做,心中了然无著。

修持到了此时,有时仍有习气现前,此贵在觉知的快,一觉即无,立复清明之境,如仍不能立除妄习,应在心中起一「断」字,顿除一切妄波,返归平等之性。

修持到了能有把握时,还应发愿以西方为归宿(当然也可依自己之愿而行),经常念佛圣号,保护心性的清净。临终方可有把握地自在西归。

五、自我印证法要

修此金刚禅法,到一定因缘时节,必会悟入实相。悟入之後,则须经过印证,方可保任真修大道。此时如能遇到明眼宗师给予印证则是大好机缘,应虚心受教。如不遇明师,苦於心不自肯,则可应用以下六点自我印证之法来衡量自己的悟证境界。

㈠、当豁开本性,体入实相时,应是湛湛寂寂,了然无寄的。此时,了了分明,一念不生,虽住於真空之中,绝无一个体知此空的我,及所知之法,如仍有体味,分别之心,为未悟入。到能所双亡真知独朗时,亲切神会,方为真正悟明心性。

㈡、阅读佛典时,如真已悟入,则皆觉得从自心流出,决无名相之执,也绝不随文字而转,而是处处消归自性的。

㈢、在功行得力时,出现空、明、乐的境界,如不能识知虚妄,则未真悟;如虽有功力妙境现前,心无住著,不生取舍,不受法味,方是真悟。

㈣、在一人单独无事时,如觉得缺少热闹等刺激,心欲寻求外法,则说明心不自安,禅态已失。如在独处时仍然不减其无尽之乐,法味内充,则是亲切悟境的自在受用。

㈤、在根尘相对时,如见闻觉知被境所迁,生起不同的烦恼,内心即失去安宁,又不能立即觉知的,此为未真正悟入。如处处以直觉而照,真心无住,虽偶有烦恼习气触动其心,但能立即觉知,一照即转,不入迷心,则是悟心常在的印证。

㈥、做梦之时,如仍被梦中境相所迷而生各种情见,不自觉知与决断,则证明悟心未彻;如在梦中虽无用心,但仍能自在觉照,不生幻觉,心地平直,入而不迷,此为真正悟彻的印证。

以上六点印证之法,只是简略列出,此外如对爱、怨一切是非等境的细节还很多,这在各人自己的体悟,以自己的智慧来作深妙的正观;以不断转化无始妄执而逐渐圆显无上佛道。珍重!珍重!

End

传统注疏《金刚经》

施青石唐代以后,翻译佛经的工作基本停止。但《金刚经》却以注疏、释论的形式,持续影响着中国文化。不知不觉间,《金刚经》已经褪去了印度文化的繁杂琐碎,甚至超越了宗教的神秘玄虚,成为中国文化中安身立命的人生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集注序

◎ 朱 棣朕惟佛道弘深精蜜,神妙感通,以慈悲利物,以智慧觉人,超万有而独尊,历旷劫而不。先天地而不见其始,后天地而不见其终。观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盖可见矣。是经也,发三乘之奥旨,启万法之玄微。论不空之

调身的方法

◎ 净 慧正式打坐的时候,关于调身有九个步骤:1、对座位的要求我们走到座位上来,首先要把位置整理好,垫子铺好,前前后后,左左右右,不要妨碍他人。使自己能够坐在这里很安稳,身体很安稳。身体安稳了,我们的

善知识的寻找方法

信众: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我们怎么样去寻找自己的善知识?法师:是啊,确实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善知识说这句话,邪知识邪师也会说这句话,所以你也就分辨不出到底谁是邪,谁是正。大安法师:真假孙悟空在这

八种方法成就净土法门

◎ 方海权在过去好多祖师大德,为众生示现一生勤苦办道,一生成就,从今走上永恒的快乐,证到佛心。而我们所学到的净土法门,也即是用最快的速度来修学就能够即刻成功。在《华严经》里,普贤菩萨教导善财童子,以及

克制淫欲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夏坝仁波切勿睹他妻室,设观如母女。姐妹想随年,起贪思不净。首先是勿睹,这个里边讲的是妻子,但是你也可以同时理解成为他人的丈夫,丈夫、妻子都一样。首先你不要去对人家有家庭的人的妻子或者丈夫起贪心,因为这

刘素云:坚决执行刘素云老师的听经方法(2013-4-26

坚决执行刘素云老师的听经方法2013-4-26版作者:褚小帅第一部分:引言净空法师在讲经时说:刘素云居士,一张一小时的光碟,一天反复听十遍。我老实交待,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时,完全没想到自己也要这么做,

黄念祖:修行方法1

修行方法古人专注听经,以心不能起分别故,如有一人出声诵经,一人于旁,摄心谛听,字字句句期期分明,若稍微放纵,便致断绝,文义不能贯通矣,诵者有文可依,心不大摄,亦能诵得清楚。听者唯声是记,一经放纵,便成

黄念祖:修行方法2

修行方法《楞严经》上说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这么多的魔子魔孙出家了,披上袈裟,都拿着佛经来说佛法,所说的都是假的,都是骗人的。现在佛教的道场都被魔王的子孙占领去了。真正想学佛的人被赶到外面流浪

黄念祖:修行方法6

修行方法你想难不难?咱们这些贪嗔痴,大家自己想一想,敢说断哪?生气不生气,一句不好听的话,马上就分别了;买东西,刚排到我这儿,没有了,很遗憾,这就是贪嗔痴啊。买东西挑好的,正果老法师买东西坏的也要,他

黄念祖:修行方法8

修行方法据《大阿弥陀佛经》上说:有一天,释迦佛容光焕发,并现出种种希有瑞相,侍者阿难觉得奇怪,就问世尊何以今日显得特别高兴,而且光明瑞相也比往常更为殊胜微妙呢?佛说:你问得很好!你今天这一问的功德,胜

黄念祖:修行方法3

修行方法世间人很少知道生命的真相,无不执著这个身相以为就是自己。于是贪生怕死发展成为自私自利,因为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不能自拔,结果就是堕落,他在生命层次中,一世比一世低。像佛法里讲的十法界,从畜生道

黄念祖:修行方法4

修行方法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为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这人成佛,心迷这人可以成为邪魔。所以你们必须降服自心,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往生西方要怎样修》佛陀的最后教诲(节录自伦敦大学图

黄念祖:修行方法5

修行方法香、灯、烛、花、水果、水等供具的表法意义是什么?答:佛寺院没有一样不是教学,就是供具也有它的教育意义香代表信香,是一种信号,用来跟诸佛菩萨传递消息,感应道交。古时候资讯不发达,用烽火来传递消息

黄念祖:修行方法7

修行方法算命看相:以抽签、卜卦、紫微斗数、摸骨等方式断言一生祸福,此系由于人对自身未来迷惘无措,盼能借此指引方向。佛教则主张欲知前世因,今生受着是;欲知未来果,今生作者是自己的起心动念,就能决定今后的

黄念祖:修行方法9

修行方法从前有个老太婆,她也相信念佛求生极乐世界,也能精进念佛,她有个媳妇和一个孙儿。老太婆讨厌媳妇,时常吵架,但她疼爱孙儿,她每次跟媳妇吵架,就到离家不远的寺中拜佛,对佛说:阿弥陀佛啊,赶快带我去到

黄念祖:修行方法10

修行方法修学净土法门的人,除了专心念佛之外,还应当随时随地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善事,以增进自己修行的功德资粮。所以这一卷的主要内容在于劝谕,如果遇到不识字的人,那就多多依赖慈仁君子,发菩萨慈悲救世的

黄念祖:修行方法11

修行方法今人学佛,业重心粗,却竟伶俐,不肯下真实功夫,却只想逞聪明,找到一条捷径。于是念佛之时想到诵经,诵经之时想到打坐,打坐时想到密咒,持咒之时想念佛。如此来修,忙得不亦乐乎,自心仍不踏实。半夜之时

黄念祖:修行方法13

修行方法我们为什么要修净土法门呢?因为你修别的法门,要想在今生了生死确实不容易,而净土法门由于它的高、妙、圆顿,能够直接让你在今生了生死。比如说在坐的二三十人,只要修好心态,方法对头,保证能个个往生。

黄念祖:修行方法12

修行方法佛就是因这一大事因缘而出于世。大经即《无量寿经》,是对圣量的具体讲解。不但《无量寿经》是对阿弥陀佛圣号的具体解释,就连三藏十二部都是为了说明阿弥陀佛,也可以说阿弥陀佛就代表了三藏十二部。既然这

黄念祖:修行方法14

修行方法你怎样把自己修行的方法掌握正确呢?你要在《弥陀摄生三愿》中选择适合自己根性的修法,找到适合自己修行方法的位置,把方法修正确,抓住要点关键,才能使你的修行得力,才能保证拿到往生的金钥匙,才不会错

南怀瑾:观想念佛的简易方法

观想念佛,先要将小品《弥陀经》所说西方极乐世界的境界,以乃《无量寿经》所说的境界,乃至《法华经》中佛所说的奥秘,作基本的认识。观是心观,想是心想。老实说,修行就是造业。不过不造五浊恶世的恶业或无记业,

南怀瑾:普示准提咒念诵方法

准提菩萨这个咒子感应是非常大的,但是要感应大,千万注意啊!诸位,我们修佛法的 人要有利他的心( 利益他人的心 ),不要专求自利;以利他之心去唸,感应就很快。某 个人找你,这个人很自私自利,专为自己着想

南怀瑾:三种念佛方法

念佛的方法有几十种,今天我提出三种供大家参考。这几种方法,多数人都可以适用,而且照这方法去做,一定可以得到好处。现在分述如下:第一种:叫做瑜伽念佛就是心默念,打坐也好,不打坐也好,自己培养了清静的心情

行为的准则与处事的方法便是尊重包容

宽昌法师人们都喜欢拿自己的优点去比较别人的缺点,同时拿自己的优点来衡量别人的举止、行为,在看到别人不如自己的方面时会说:唉,比我差远了!当看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时,不屑一顾的说:有什么了不起,我也能够做

每天笑容满面的方法

我这些修学的方法都是老师教的。最初章嘉大师教的,很得受用,老人没有欺骗我们。我跟章嘉大师那个时候我二十六岁,他老人家好像是六十五岁,祖父辈的,看到我们这些年轻人,很爱护、很慈祥,他怎么会骗我?所以我对

李炳南:李炳南居士开示念佛方法

一、最简单的早晚两个课程(一)那摩大慈大悲本师释迦牟尼佛。(一称一拜或只合掌)(二)那摩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如前拜称)(三)那摩阿弥陀佛。(不必礼拜。但恭敬念去。跪念。坐念。立念。皆可。至少百声。千声

四种方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觉醒法师为了凝聚人心、摄受众生、开发智慧,佛陀提出了四种方法,指导人们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这四种方法被称为四摄法。1.布施摄,指以不怀任何回报的心向众生传授真理与施舍财物。布施,不光是指钱财、物质、

佛教治疗失眠的方法

◎ 德 祥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好的睡眠是对人体的定期修复,也是对人体的不断充电,对恢复体力、增强智力、保证健康都十分重要。可以说,适当的睡眠是对生命最佳的保养。 现在有很多人由于

打坐的基本方法

◎ 永 能打坐时首先要选择僻静的地方,远离愦闹和纷扰,在家可选一静室,室内空气要流通,冷热要适中,光线要柔和,因为光线太亮了不容易安心,太暗则容易昏沉。准备一个柔软舒适的坐垫,屁股下面可增加一个十公分

药师法门的七种修持方法

对佛教文化有一定了解之人,都知道西方三圣、东方三圣、华严三圣等说法。其中东方三圣又称药师三尊,即药师如来与日光菩萨、月光菩萨,药师如来即药师佛,他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则是其胁侍菩

让注意力集中的方法

智随法师问题:师父讲:人是散乱凡夫。之前对此认识不深,最近因为学法器,学唱赞偈,才发现自己真的很散乱,虽然竭力想让自己专注,一定要打好,唱好,可往往到了三分之一的时候,注意力就已经涣散了。有什么方法能

化解瞋恨心 最好的方法

化解瞋恨心 最好的方法◎圣 严大家都知道瞋是心中火,不但对自己不好,对别人也不好,常起瞋心就如同慢性自杀一样,所以都希望能好好控制自己的脾气。然而,勉强控制瞋恨心的结果,反而会愈控制,就愈瞋恨自己,因

佛教的修持方法

是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仅仅信仰佛教而不作佛教生活的实践,那只算是种了一些将来成佛的善根种子,但却很难得到即生的利益。佛教的修持,即是佛教生活的实践。最主要的有四大项目,那就是:信、戒、定、

烦恼不断,教您六个方法来对治

星云大师人有了烦恼怎么办?一般人,听到别人讲一句自己不欢喜听的话,他就烦恼;看到别人做一件自己不高兴的事情,他就生气。其实这就是上当了。别人的一句话,我就生气;别人的一个动作,我就吃不下饭;别人的一个

情绪宣泄的最好方法

情绪宣泄的最好方法◎ 林语堂很多人都认为哭是一件可耻的事情,尤其是男人们,他们甚至在最最伤心的时候,也宁可磨牙齿、握拳头、呕吐、晕倒,冒着生命的危险,千方百计地想尽方法,总不肯让眼泪轻弹。其实人之所以

处世的方法

冯友兰自 然 的 不 变 规 律《庄子》的《天下》篇说,老子的主要观念是太一、有、无、常。太一就是道。道生一,所以道本身是太一。常就是不变。虽然万物都永远可变、在变,可是万物变化所遵循的规律本身

禅修的入门实践方法

◎ 净 慧我们的心念就像小溪流水一样,就像长江的滚滚波浪一样,就像大海一样,没有一时一刻平静过。那么我们为什么从小溪说到长江大河再说到大海呢?我们的人心呢,有时候会有一些相对的平静,就像小溪流水;有时

修炼人心之方法

◎ 茗 山利他--我常常思量利己,是我一人得利,而多数人受害;利他,是我一人受害,而多数人得利。一多相较,觉利己太藐小,而利他却很伟大,于是决定了意志:宁可天下人负我,莫教我负天下人。也就和经论中不为

行菩萨道的方法

佛教的菩萨,也是一种圣人。并且菩萨有它超过圣人的一面,所以做菩萨是很难的。然而,为了成佛,非得做菩萨、行菩萨道不可。菩萨道就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然后再加上四摄--布施、爱语、

佛教之简易修持法

◎ 弘 一 今天承诸位善友请我演讲。我以为谈玄说妙,虽然极为高尚,但于现在行持终觉了不相涉。所以今天我所讲的,且就常人现在即能实行的,约略说之。 因为专尚谈玄说妙,譬如那饥饿的人,来研究食谱,虽山珍海

消业障最快的方法

一、学会赞美,尊重他人在《妙法莲华经常不轻菩萨品》中,记载了常不轻菩萨的故事。他是一位始终不轻视他人,修尊重行的菩萨。每逢见到出家或在家修行之人,不管其行为如何,他都会恭敬礼拜,并对他们说:我非常尊敬

忏悔的几种方法

1.以戒律门求忏悔:戒律门就是守法、持戒,守戒律可以防非止恶,恶法不生,善法就会增长,持戒可以灭罪,灭罪也就是忏悔。2.以功德门求忏悔:你去布施、行善,为人民服务,做众生的牛马,以行善做功德,也能灭罪

更有效的念佛方法

更有效的念佛方法界诠法师念佛方法是指:至于念佛,心难归一,当摄心切念,自能归一。摄心之法,莫先于至诚恳切。心不至诚,欲摄莫由。既至诚已,犹未纯一,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

《金刚经》解决的问题

◎ 济 群学习佛法,首先应该知道佛法能解决什么问题。假如对此没有明确的认识,那我敢断定他一定还没能够树立正信。因为一个不清楚佛法能够解决什么问题的人,对于学佛是为什么这个问题一样也是搞不明白的。 从《

收获幸福的方法

首先,让我们了解五蕴,即色、受、想、行、识。有颜色或实在存在的东西,就像我们的身体、形象,都叫做色。色包含了男色和女色,也包括了生命、障碍、变化这些色法。我们了解了一切色与色法,就能了解属于我们身上的

论存心立品——示修持方法

论存心立品--示修持方法◎ 印 光 学道之人, 居心立行, 必须质直中正, 不可有丝毫偏私委曲之相。倘稍有偏曲, 则如秤之定盘不准, 称诸物而轻重咸差。如镜之体质不净, 照诸像而妍媸莫辨。差之毫厘,

证得三身的方法

大家好!今天我讲如何证得三身。很多人修行都想证得三身,但是,真的证得三身的人却没有几个。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根本不明白什么是三身。如果连什么是三身都不明白,怎么能证得三身呢?今天我就给大家讲什么是

观音菩萨用功的方法

虚 云今日是两个七的第二天。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各位来参加的日益增多,可见上海地方的人善心纯厚,福德深重。更可见人人都有厌烦思静、去苦趋乐的要求。本来人生在世,苦多乐少,且光阴迅速,数十年眨眼就过去了。

关闭生死之门的方法

宣 化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没有一个人不包括在道的里边, 没有一个众生能跑出道的外边去。道就是性,性就是众生的本体。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无论胎卵湿化、飞潜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