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修行中的自我转化义
我们每一个佛弟子都以自我为中心去弘扬佛陀圣教,无论是重视佛教法义的研究与阐扬,以求学术的发达与觉音的遍播,或是建立自我的真理实践,求得真实的菩提道的修证体验。这二种均是依佛陀精神,行菩萨之道,以智慧福德庄严自他,改造心身,圆满人格。因此,在内证外弘上,首先是本著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识成智,转烦恼成菩提的转化义,只有明确转化含义,进行自我修持与弘扬佛法才有真实的价值!
我们学佛法有二层的转化:先是通过学修,转化自我的烦恼习气,成为一个初步的觉悟者;其次是以自我觉悟的智慧慈德,以慈悲济世的精神去度化众生,服务於社会。这一层是菩萨的自我转化过程,就是先破我执,去烦恼障:第二层则是自我转化到力量充足之後,有足够的智慧慈悲去做转化众生的工作,也就是进破法执,去所知障,如果第一层的自我转化无力,那么就无力量去转化众生,甚至会被世隋俗事所染污,被烦恼所覆盖了。可见,我们要将佛陀精神洒遍人间,广利有情,首先要使我们自身佛化,只有我们自身佛化,才有可能把佛陀教义活泼泼地付诸实施,使之成为有真正生命力的圣洁之光,那么,一切众生也就可以在慈光之中深得其益了。
严格来说,佛弟子均是以自身的修证体验来反证於佛陀的教义的,一旦转化了粗劣的烦恼习气,开显了真实的智慧宝库时,也就得到了如实的印证,此时整个生命也就体现了佛陀的精神。所以,在阅教时,也就是阅自心的宝藏;在弘法时无论是身教、言教、意念的加持观照,无一不是佛陀的智慧化身。这样一个佛弟子的个体生命,也就完全融人了佛陀一真法界的全体生命之中。因此,个体生命的一举一动,无一不是佛陀精神的再现。只有如此,佛教才富具生命力,佛弟子也才算是一个合格的佛弟子,这样,在缘会之中才能完成发菩提心者当之无愧的责任。
我们要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智慧、有道德、有活力的真正佛弟子,当然要时时通过修行来转化自我要经常地修正身、口、意的三业,实行各种的道法,以此逐渐转化积集深厚的无始无明习气,恢复本来清净的智慧光明。
由於修行的必要性,所以在佛教体系里,就有戒、定、慧三无漏学的建立:以戒律来转化一切毁犯之行;以禅定来转散乱之意;以智慧来转化愚痴之蔽,从而把自我生命转换成清净无染、寂然不动、智慧充满的伟大人格的圣者。又因为各人宿因不同,学处各异,所以历代祖师便顺应众生之所好,方便建立禅、教、律、密、净诸宗。法门虽有差别,而修行人可由一门通达一切门。因为法门之设,无非使人「就路还家」,只要在自己所站之处,认明路头,一直行去,总有到家之一日。
转化的规律大体上可略分为三个层次:
一、转相
也就是空境。如转化自己不正确的染相、认识和杂念,转化自己不善的行为、利用庄严的道场、佛像以及通过观想、持名等来转化自己对事相上的染污。
二、转性
也就是空心。境和心本来不二,但有粗细的不同。转性即以般若智慧的无住法 来转化自心对事相的执著,打破业识的分别,悟人如如不动的本性光明,这如禅宗 的开悟见性,教下的大开圆解等。
三、转度
也就是空法与空空。悟心之後,融一切法人性,又於平等之性中,不发而发菩提心,以智慧慈悲之力去度化众生。在度化时,不著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坐水月道场,行空华佛事。起无住妙行。菩萨藉此妙行,以成就无上菩提。
以上的三层,是实修佛法者所要经历的过程,看似难行,其实是最平常的,因为「平常心就是道」。只要你不站在原地眺望,而是能够踏出最平常、最真实的一步,那么,就有了这一步所经历的体验与利益。因此可以说,不契机的教义,不实际的境界,不合宜的条件,不是就路还家之法,都不算是善巧的修行。一切佛法均是平常的,一切的修行都是平常的。只要你能根据实际情况去躬行实现,那么,自我的转化也必一日有一日的景象了!
由此可知,修行就是著重在自我目前的认识、处境、障碍等,作层层的转化, 使自我在每一刹那中都朝著好的方向转变。不符合实际的追求,都会导致与道相违背的後果。弘法利生也同样是如此,要使自他在狂心歇落处,彻见自性,共同转向菩提大道!
六祖大师说:「若於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修行妙在转」,不转如何得成大道?谨祈一切佛弟子均能在不断的转化中,日日向上,处处道场,获证无限的生命之光!
End
达照法师当你把这个自我稍微放下一些,你就会发现痛苦也因此放下不少。有时候我们个人的烦恼,包括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的痛苦,事实上很多都是因比较而产生的。所谓人比人气死人,如果你没有比较,恐怕就没有痛
◎ 净 慧正式打坐的时候,关于调身有九个步骤:1、对座位的要求我们走到座位上来,首先要把位置整理好,垫子铺好,前前后后,左左右右,不要妨碍他人。使自己能够坐在这里很安稳,身体很安稳。身体安稳了,我们的
信众: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我们怎么样去寻找自己的善知识?法师:是啊,确实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善知识说这句话,邪知识邪师也会说这句话,所以你也就分辨不出到底谁是邪,谁是正。大安法师:真假孙悟空在这
◎ 方海权在过去好多祖师大德,为众生示现一生勤苦办道,一生成就,从今走上永恒的快乐,证到佛心。而我们所学到的净土法门,也即是用最快的速度来修学就能够即刻成功。在《华严经》里,普贤菩萨教导善财童子,以及
夏坝仁波切勿睹他妻室,设观如母女。姐妹想随年,起贪思不净。首先是勿睹,这个里边讲的是妻子,但是你也可以同时理解成为他人的丈夫,丈夫、妻子都一样。首先你不要去对人家有家庭的人的妻子或者丈夫起贪心,因为这
我跟大家说,我学《无量寿经》、读《无量寿经》阻力很大,包括我自己的家人都不太赞成我选择这个法门,读《无量寿经》,这些年一直就这么过来的。但是他们也知道障碍不了我,说我这人太倔了。我记得有人曾经找过某某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弥陀佛。这一次咱们聊个什么题目呢?我想聊这个题目吧,就是「念佛加改过,今生必成佛」。我这个题目受谁的启发呢?受一个老菩萨的启发。前些天,我家里来了一位老菩萨,学佛很多年了,也
坚决执行刘素云老师的听经方法2013-4-26版作者:褚小帅第一部分:引言净空法师在讲经时说:刘素云居士,一张一小时的光碟,一天反复听十遍。我老实交待,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时,完全没想到自己也要这么做,
修行方法古人专注听经,以心不能起分别故,如有一人出声诵经,一人于旁,摄心谛听,字字句句期期分明,若稍微放纵,便致断绝,文义不能贯通矣,诵者有文可依,心不大摄,亦能诵得清楚。听者唯声是记,一经放纵,便成
修行方法《楞严经》上说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这么多的魔子魔孙出家了,披上袈裟,都拿着佛经来说佛法,所说的都是假的,都是骗人的。现在佛教的道场都被魔王的子孙占领去了。真正想学佛的人被赶到外面流浪
修行方法你想难不难?咱们这些贪嗔痴,大家自己想一想,敢说断哪?生气不生气,一句不好听的话,马上就分别了;买东西,刚排到我这儿,没有了,很遗憾,这就是贪嗔痴啊。买东西挑好的,正果老法师买东西坏的也要,他
修行方法据《大阿弥陀佛经》上说:有一天,释迦佛容光焕发,并现出种种希有瑞相,侍者阿难觉得奇怪,就问世尊何以今日显得特别高兴,而且光明瑞相也比往常更为殊胜微妙呢?佛说:你问得很好!你今天这一问的功德,胜
修行方法世间人很少知道生命的真相,无不执著这个身相以为就是自己。于是贪生怕死发展成为自私自利,因为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不能自拔,结果就是堕落,他在生命层次中,一世比一世低。像佛法里讲的十法界,从畜生道
修行方法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为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这人成佛,心迷这人可以成为邪魔。所以你们必须降服自心,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往生西方要怎样修》佛陀的最后教诲(节录自伦敦大学图
修行方法香、灯、烛、花、水果、水等供具的表法意义是什么?答:佛寺院没有一样不是教学,就是供具也有它的教育意义香代表信香,是一种信号,用来跟诸佛菩萨传递消息,感应道交。古时候资讯不发达,用烽火来传递消息
修行方法算命看相:以抽签、卜卦、紫微斗数、摸骨等方式断言一生祸福,此系由于人对自身未来迷惘无措,盼能借此指引方向。佛教则主张欲知前世因,今生受着是;欲知未来果,今生作者是自己的起心动念,就能决定今后的
修行方法从前有个老太婆,她也相信念佛求生极乐世界,也能精进念佛,她有个媳妇和一个孙儿。老太婆讨厌媳妇,时常吵架,但她疼爱孙儿,她每次跟媳妇吵架,就到离家不远的寺中拜佛,对佛说:阿弥陀佛啊,赶快带我去到
修行方法修学净土法门的人,除了专心念佛之外,还应当随时随地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善事,以增进自己修行的功德资粮。所以这一卷的主要内容在于劝谕,如果遇到不识字的人,那就多多依赖慈仁君子,发菩萨慈悲救世的
修行方法今人学佛,业重心粗,却竟伶俐,不肯下真实功夫,却只想逞聪明,找到一条捷径。于是念佛之时想到诵经,诵经之时想到打坐,打坐时想到密咒,持咒之时想念佛。如此来修,忙得不亦乐乎,自心仍不踏实。半夜之时
修行方法我们为什么要修净土法门呢?因为你修别的法门,要想在今生了生死确实不容易,而净土法门由于它的高、妙、圆顿,能够直接让你在今生了生死。比如说在坐的二三十人,只要修好心态,方法对头,保证能个个往生。
修行方法佛就是因这一大事因缘而出于世。大经即《无量寿经》,是对圣量的具体讲解。不但《无量寿经》是对阿弥陀佛圣号的具体解释,就连三藏十二部都是为了说明阿弥陀佛,也可以说阿弥陀佛就代表了三藏十二部。既然这
修行方法你怎样把自己修行的方法掌握正确呢?你要在《弥陀摄生三愿》中选择适合自己根性的修法,找到适合自己修行方法的位置,把方法修正确,抓住要点关键,才能使你的修行得力,才能保证拿到往生的金钥匙,才不会错
观想念佛,先要将小品《弥陀经》所说西方极乐世界的境界,以乃《无量寿经》所说的境界,乃至《法华经》中佛所说的奥秘,作基本的认识。观是心观,想是心想。老实说,修行就是造业。不过不造五浊恶世的恶业或无记业,
准提菩萨这个咒子感应是非常大的,但是要感应大,千万注意啊!诸位,我们修佛法的 人要有利他的心( 利益他人的心 ),不要专求自利;以利他之心去唸,感应就很快。某 个人找你,这个人很自私自利,专为自己着想
念佛的方法有几十种,今天我提出三种供大家参考。这几种方法,多数人都可以适用,而且照这方法去做,一定可以得到好处。现在分述如下:第一种:叫做瑜伽念佛就是心默念,打坐也好,不打坐也好,自己培养了清静的心情
宽昌法师人们都喜欢拿自己的优点去比较别人的缺点,同时拿自己的优点来衡量别人的举止、行为,在看到别人不如自己的方面时会说:唉,比我差远了!当看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时,不屑一顾的说:有什么了不起,我也能够做
我这些修学的方法都是老师教的。最初章嘉大师教的,很得受用,老人没有欺骗我们。我跟章嘉大师那个时候我二十六岁,他老人家好像是六十五岁,祖父辈的,看到我们这些年轻人,很爱护、很慈祥,他怎么会骗我?所以我对
◎ 费 勇用无碍的念头 去化解一堵又一堵的围墙 用无碍的念头 去照亮一个又一个的暗昧 如果你的念头里全是无碍 那么,这个世界就没有什么障碍 如果这个世界没有什么障碍 那么,你的存在就是自在摘自《转念
一、最简单的早晚两个课程(一)那摩大慈大悲本师释迦牟尼佛。(一称一拜或只合掌)(二)那摩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如前拜称)(三)那摩阿弥陀佛。(不必礼拜。但恭敬念去。跪念。坐念。立念。皆可。至少百声。千声
觉醒法师为了凝聚人心、摄受众生、开发智慧,佛陀提出了四种方法,指导人们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这四种方法被称为四摄法。1.布施摄,指以不怀任何回报的心向众生传授真理与施舍财物。布施,不光是指钱财、物质、
◎ 德 祥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好的睡眠是对人体的定期修复,也是对人体的不断充电,对恢复体力、增强智力、保证健康都十分重要。可以说,适当的睡眠是对生命最佳的保养。 现在有很多人由于
◎ 达 照 在参的时候,过去的种种习气烦恼,就会在身心中翻出来。翻习气分三个部分。 一、心念上的强软魔头 第一个部分是念头上的习气,最早翻出来,最后才彻底了断。心念上,比如说突然发起贪欲的心,突然发起
◎ 净 慧动和静,昏和散,这是一切事物乃至生命存在的基本形态。所有的宗教活动、宗教修持和修养,也都是把动和静结合起来安排活动。新加坡芽笼这条街,各种宗教场所林立。各个宗教的活动有动有静,有时以动为主,
◎ 永 能打坐时首先要选择僻静的地方,远离愦闹和纷扰,在家可选一静室,室内空气要流通,冷热要适中,光线要柔和,因为光线太亮了不容易安心,太暗则容易昏沉。准备一个柔软舒适的坐垫,屁股下面可增加一个十公分
对佛教文化有一定了解之人,都知道西方三圣、东方三圣、华严三圣等说法。其中东方三圣又称药师三尊,即药师如来与日光菩萨、月光菩萨,药师如来即药师佛,他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则是其胁侍菩
智随法师问题:师父讲:人是散乱凡夫。之前对此认识不深,最近因为学法器,学唱赞偈,才发现自己真的很散乱,虽然竭力想让自己专注,一定要打好,唱好,可往往到了三分之一的时候,注意力就已经涣散了。有什么方法能
化解瞋恨心 最好的方法◎圣 严大家都知道瞋是心中火,不但对自己不好,对别人也不好,常起瞋心就如同慢性自杀一样,所以都希望能好好控制自己的脾气。然而,勉强控制瞋恨心的结果,反而会愈控制,就愈瞋恨自己,因
◎冯友兰一个人若不能读哲学著作原文,要想对它们完全理解、充分欣赏,是很困难的,对于一切哲学著作来说都是如此。这是由于语言的障碍。加以中国哲学著作富于暗示的特点,使语言障碍更加令人望而生畏了。中国哲学家
是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仅仅信仰佛教而不作佛教生活的实践,那只算是种了一些将来成佛的善根种子,但却很难得到即生的利益。佛教的修持,即是佛教生活的实践。最主要的有四大项目,那就是:信、戒、定、
星云大师人有了烦恼怎么办?一般人,听到别人讲一句自己不欢喜听的话,他就烦恼;看到别人做一件自己不高兴的事情,他就生气。其实这就是上当了。别人的一句话,我就生气;别人的一个动作,我就吃不下饭;别人的一个
情绪宣泄的最好方法◎ 林语堂很多人都认为哭是一件可耻的事情,尤其是男人们,他们甚至在最最伤心的时候,也宁可磨牙齿、握拳头、呕吐、晕倒,冒着生命的危险,千方百计地想尽方法,总不肯让眼泪轻弹。其实人之所以
冯友兰自 然 的 不 变 规 律《庄子》的《天下》篇说,老子的主要观念是太一、有、无、常。太一就是道。道生一,所以道本身是太一。常就是不变。虽然万物都永远可变、在变,可是万物变化所遵循的规律本身
◎ 净 慧我们的心念就像小溪流水一样,就像长江的滚滚波浪一样,就像大海一样,没有一时一刻平静过。那么我们为什么从小溪说到长江大河再说到大海呢?我们的人心呢,有时候会有一些相对的平静,就像小溪流水;有时
◎ 茗 山利他--我常常思量利己,是我一人得利,而多数人受害;利他,是我一人受害,而多数人得利。一多相较,觉利己太藐小,而利他却很伟大,于是决定了意志:宁可天下人负我,莫教我负天下人。也就和经论中不为
佛教的菩萨,也是一种圣人。并且菩萨有它超过圣人的一面,所以做菩萨是很难的。然而,为了成佛,非得做菩萨、行菩萨道不可。菩萨道就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然后再加上四摄--布施、爱语、
德光法师俗话说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起伏不定,得失无常,有遗憾的烙印,也有美好的回忆。但是相比之下,总觉得美好的特别少,烦恼障碍非常多。当世间种种障
一、学会赞美,尊重他人在《妙法莲华经常不轻菩萨品》中,记载了常不轻菩萨的故事。他是一位始终不轻视他人,修尊重行的菩萨。每逢见到出家或在家修行之人,不管其行为如何,他都会恭敬礼拜,并对他们说:我非常尊敬
1.以戒律门求忏悔:戒律门就是守法、持戒,守戒律可以防非止恶,恶法不生,善法就会增长,持戒可以灭罪,灭罪也就是忏悔。2.以功德门求忏悔:你去布施、行善,为人民服务,做众生的牛马,以行善做功德,也能灭罪
更有效的念佛方法界诠法师念佛方法是指:至于念佛,心难归一,当摄心切念,自能归一。摄心之法,莫先于至诚恳切。心不至诚,欲摄莫由。既至诚已,犹未纯一,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
首先,让我们了解五蕴,即色、受、想、行、识。有颜色或实在存在的东西,就像我们的身体、形象,都叫做色。色包含了男色和女色,也包括了生命、障碍、变化这些色法。我们了解了一切色与色法,就能了解属于我们身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