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与修行
佛性是宇宙人生的内在根本,是十法界或净或染的实相本体;修行则是悟证佛性的手段和显发本是妙德的途径。对於佛性与修行的不同层次的认识和体验,可以看出一个佛教徒的精神面貌与修为素养。
通过观察而知,在一般佛教徒中存在著以下六个层次的修性问题:
一、不明佛性,不知修行
不明了佛性的真实意义,也不知道如何去依法修行。这有二类人:一是专事求拜的信佛者,只会到寺里烧香拜佛、祈求福佑,不知佛是何人,法是何义,如何才是修行等等,故全然不明佛性义与不知修行法,属於佛门中的迷人。二是偏於文字名相的滞法者,仅从事於概念性的探索,不知会归自心,也不去转化身心,改造习气,因此,虽知佛性的名词而不明佛性的真实义,虽然了解修行的方法,却不知修行中的真法味,仍属於佛门中的愚人。
二、性外执法,盲修瞎练
认为在本性外必有一个真实的法,可以通过修行而证取,於是偏执身心境相等虚妄之法,而去盲目地修持,无智的练心,结果必将因执法之故而入魔。这也有二类人:一是由於外道著相的习气,或是因为练过气功受其影响,在进入佛门後,总以为有一个实法可以修,有真实的境界或功能可以开发,於是偏执身心境相,一味追求虚妄的体验,其结果与佛法适得其反。二是行者虽然没有严重的执法著相习气,但由於师父在引导时,不注意智慧的启迪,解脱的现证,而只侧重於法与相上去教导,结果导致执法入偏,以自己虚妄的体验为真实,坚执不去,同样也落颠倒之中。
智者大师曾说:「一切佛法只是除障显理的方便。」佛性本具一切法、一切智,如果理外执事而修,必落邪道。所以学佛者应从理起修,返修归理,方达事理不二。
三、谬执佛性,不务修行
没有真正明了佛性真义,而以谬见所执的某一种理解或某一种境界做为佛性的契悟,并以为佛性本具一切法,是现成的,只要守住此见或此境即可成道,而不必通过修习的手段,於是依旧是凡夫颠倒的思想与行为,反自肯为超脱与自然。这一层次是由於对佛性的片面理解所形成,在禅宗里所谓的口头禅或文字禅,自以为悟境超越,而实乃意识分别在起作用,仍然是妄心取理而成谬执,因为谬执佛性本然,不必修习,不转身心,其结果不是「莽莽荡荡招殃祸」,就是随境流转入生死,於成佛成道之大事毫无裨益。
另一种现象是因为某一种境界的开发而谬执以为是佛性的,如见到光、证於空、发慧解等等,从此便住於此境而以为见性,不知仍是能所对待的妄知,因谬执为是故,便产生了连锁性的妄境叠现,於是执守不离,以为得道,不再从事改造身心、扫荡妄习的修持,从此一迷再迷,或呈诗偈,以为了悟之杰作;或呈神异以为道力之充盈;或慢心高举而自立祖师,如此等等,其结果是一盲引百盲,相牵入火坑,滑到邪道上去了。
佛性即是觉性,本来没有生灭、能所等对待相,因是常住不可变改的,所以只有真正离知之後,才是真实的悟入。如果执有一见,著在一境,都与佛性毫不相关。反之,如能依性起修,亲切契证,那么,无一法而非佛性之妙用了。
四、依法行持,暗契佛性
以正确的知见,遵依符合自己根性的法门去努力修持,日积月累,坚持不懈,久久之後,尘垢渐脱,妄习得转,心智迸发,虽不求见性,而於冥冥之中,即与佛性之空灵无住之德,暗暗契合不二。这一类人往往是老实修行,知见正确,行持专一,不再抉择分别、取舍不断,而是一心一意地朝於斯夕於斯地绵密用功,由於行解相应,净慧便得以开发,自然能与佛性合拍。净土宗老实念佛人,以及禅宗真心参究者,或密宗中遵师法而观修者,都是属於依法行持,暗契佛性的行者。
佛性人人本具,个个不无,只要消妄,必得显真。因此,证不证真,只在消不消妄。如能不滞路途,功行不止,必有大显妙德的时刻到来。
五、初明佛性,善养护持
刚刚打开本来,亲见佛性,真明虚豁之心,历历目前,时时不昧。由於是初初明悟,其力未充,无始以来的无明积习仍然深藏识田之中,因此还须善自保护此一段灵妙真心,不随逐妄境,不依倚身心,使养之成大成就处处无碍的自在妙用。但是如果守护不当,或住於偏空,或执著稳当,或妄生实见等等,便难以发起广大菩提心,行度生之方便道,那么,也就不可能成无上胜果了。
智者大师在《法华文句》卷第十中说:「佛性有五:正因佛性通互本当。了、缘佛性种子本有,非适今来也。果性、果果性定当得之。」意思说:「真如法性的理体无论是圣是凡都是同具的,而智慧观照的了因佛性与六度万行的功德行愿的缘因佛性,是由过去生修习熏陶而种下的,而正觉之智的菩提果佛性和大涅槃的果果佛性,则是通过了缘佛性的修习而必能证得。」
由此可见,虽有正因佛性,还应以正智观照真俗、空有不二之中道,再施以广利众生的六度万行之方便,才能够成就无上菩提果觉。所以初明佛性的人,切忌死住此性而不行菩萨之道。
六、称性起修,全修在性
佛性是无在无不在的真明,随心所照,即境明心,所以一切改造身心、调断妄习之修持,一一均从此性真明而起用,即是无修之真修。而时时处处的心身之法,也无不是空灵佛性的本然之妙德,真修无修也。这一层次的人最得圆融妙悟,真正会得性修不二的中道正旨,如此称性起修就是圆修,而因无处不圆故,即得活泼妙用矣!
佛教最注重的是中道精神,无论学那一宗,修那一法,都要体现这一精神,而称性起修,全修在性之旨,正是中道精神的实际体现,如果行人按照这一精神去行持,必能速得成就。蕅益大师所谓大开圆解与未开圆解之人的修行日劫相倍之说,正是说明依此中道精神去修行,虽仅修一日,却又超过不得要旨的一劫修持之力,所以功德真是不可思议!
以上所述的六层状况,乃是概指诸宗行人所出现的现象而论,实未详尽披陈。学禅者可以藉此六层之意境,对照自己的行持与体验,使自己在菩提道路上,更加深化透脱,使一一之行均符佛意,契合中道,则圣道必得证成矣!
End
◎ 净 慧我们的心念就像小溪流水一样,就像长江的滚滚波浪一样,就像大海一样,没有一时一刻平静过。那么我们为什么从小溪说到长江大河再说到大海呢?我们的人心呢,有时候会有一些相对的平静,就像小溪流水;有时
来 果初参禅人,警他用心曰:我没有看到一个什么心,在哪里用呢?要有心,才可用心。再警曰:要好好的用心才对。初参禅者闻之,急得跳脚曰:我只知吃饭穿衣,除此别无他事,要用心作么?不用心也没有关系。凡初参禅
◎ 赖永海一如上一章所指出的,由于大乘佛教中的佛已被本体化,佛性在印度佛教中,是以一种抽象本体形式出现的,这种情形一直维持到完全中国化了的禅宗出现才告结束。而禅宗佛性理论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印度佛教中那
◎范古农读法之一凡读佛书须备辞典,其有名词骤不能解者可一翻阅。如《大乘五蕴论》之大乘、薄伽梵,本论无解,可查辞典,如《佛学辞典》,或《法相辞典》。读《五蕴论》时,以《广五蕴论》为对照,此有不解,彼或有
壹静坐,是道家养生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功法,通过练习静坐法,不仅可以帮助人缓解压力,还可以治疗很多种疾病,以达到养生的作用。在习练静坐法时,不仅要心静,更要掌握一定的技巧。静坐之法,从理论上说要在一个静字
师爷曾说过,头乃统领全身,但练功时总是说不到头,因为徒弟们练不到一定层次,头竖不起来,说也理解不了。这句话对我有了启发,也就是说,顶头悬是八卦掌功夫的关键,不管你练多少年,头顶不起来,就不能做到全身一
道长简介:刘培中,清光绪九年(西元1883年)十月十九日吉时生於山东省临沂县,单名「鑫」,字培中,後以字行,师生而灵慧,五月能言,有神童之目,先祖世世封侯,为鲁之巨族。父刘炳臣,清廷世袭侯爵。母吴氏。
很多朋友都想学习易经,可往往欲学无门。书买了一大堆,各说各有理,越学愈糊涂,越学越乱。为此本站特意为大家收录了这部易经八卦入门视频教程,认真跟随它学习,您一定可以少走弯路,不费多余功夫,快速学会易经相
佛性真如摘自《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佛家术语)意指佛性与真如也,为觉悟之性,故云佛性;为不生不灭之实体,故云真如;异名同法也。《 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 》佛性与真如。能觉悟成佛之性,叫做佛性;不生不灭
初学坐禅以“念息”为入门方便,是最容易得力的法门。一呼一吸,叫做一息。息是依缘身心而出入变化的,对身心的粗动或安定,有密切关系,所以安定身心的禅定学,对修息──呼吸,极为重视。如何修念息?念息方法有
华严宗之成为独立的佛教宗派,时值天台、唯识诸宗思想成熟之时,故尔其佛学思想既具有鲜明的自宗特色,又有融合、吸收其它诸宗思想的倾向。从心性论角度看,天台宗于性具立场上言众生之心性与佛性关系,虽有合一之意
(二)中土涅槃圣与阐提成佛说罗什囿于自己学派之见,不曾涉及佛性问题。而由竺法护等翻译的佛经,对佛性义又言之未详,遂起疑云,成为中国佛学界的难题。迨至法显译出《大般泥洹经》讲:“泥洹不灭,佛有真我,一切
(三)真神论与灵魂说前文对于庐山慧远思想的分析中,已经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即在玲珑剔透、不可言说的“实相”、“空”、“中道”面前,神不灭的灵魂说如此根深蒂固,以致于很多中土人士难于理解其深刻的含义。尽
(一)法性说与神不灭论慧远,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宁武附近)人。据《出三藏记集》及《高僧传》所载,慧远卒于东晋义熙十二年(416年)八月六日,年八十三岁。据这一记载,慧远当生于东晋成帝咸和九年(33
一、种姓与种子唯识宗竭力主张五种种姓之别是与立第八识即藏识为本体密切相关,而阿赖耶识之所以称为藏识是因为其蕴藏了万法之种子,以种子诠释种姓,是唯识宗的独特立场,也是分析唯识宗如何分疏心性与佛性之关联的
慧能之后,南宗禅大略而言有三系较重要些:一是荷泽神会系,史称荷泽宗:二是南岳懹纟,此系一至马祖道一时宗门大盛,史称洪州宗;三是青原行思系,此系至石头希迁时有大发展,史称石头宗。行思是否为慧能弟子,留存
第二十五节 自心佛性《大涅槃经》载:『佛告光明徧照高贵德王菩萨:云何如法修行?修行有二种:一者真实。二者不实。不实者,不知涅槃,佛性,如来,法,僧,实相,虚空等相。是名不实。云何真实?能知涅槃,佛性,
第三十四节 有佛性无佛性《大涅槃经》:佛告迦叶菩萨:善男子!众生佛性,非有非无。所以者何?佛性虽有,非如虚空。何以故?世间虚空,虽以无量善巧方便,不可得见,佛性可见。是故虽有,非如虚空。佛性虽无,不同
第五十一节 无情有佛性《华严经》:离世间品:普贤菩萨言:菩萨摩诃萨坐道场时,一切世界草木丛林诸无情物,皆曲身低影,归向道场。又:入法界品:大光王入定时,其城内外六种震动,诸宝地宝墙,宝堂宝殿,台观楼阁
在中国佛教寺院的大殿里,常常供有三身佛。三身佛常常合供于佛寺主殿中,中央为法身佛,法身佛的左边为报身佛,右边为化身佛。大乘佛教认为佛身有三种,即法身、报身、化身(应身)。禅宗认为,三身佛不在外界,而是
没文化不等于无智慧无佛性摘自 卢志丹居士《佛度有心人2》在现实中,很多有点文化、有一技之长的人自以为高人一等,看不起没文化、没技术的人,博士生瞧不起大专生,自以为脑子机灵的人嘲笑看起来笨头笨脑的人。这
八正道的起点和最高点就是摩诃般若佛陀强调八正道,就是说:人要想成熟众生,庄严佛土,也就是说要实现大同世界的话,就必须每个人都要保持正见。正见有深有浅。假如说:我们看得很正确,我们认为很正确,那就是浅。
《坛经》的心性与佛性略探──兼论性觉与性寂林崇安(2004)一、前言现存的《六祖坛经》有多种版本,以敦煌本为最古,今以此本所提及的「佛性」作考察的主要范围,并以曹溪本作为补充说明之用。敦煌本《六祖坛经
无情有佛性周叔迦天台宗的教法是以观心为根本的,因此湛然在观心法解上特别强调无情有佛性之说,并且著《金刚@①》专书来论述之。这是因为当时天台宗处于守成时代,为了要发扬光大天台宗的教观,就不能不对当时的慈
性具与性起天台、华严二宗佛性思想比较研究赖永海[内容提要)本文系统地论述了天台、华严两宗的佛性思想及其异同。文章认为天台宗佛性思想的最大特点在其一反佛性至善的传统看法,而主张佛性具恶。文章在考察华严宗
佛性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fó xìng,佛教术语,意思是众生都有觉悟成佛的可能性。和法性、实相、如来藏等概念,义一而名异。佛性不仅佛有,一切众生都有。《大乘玄论》卷三称:“经中有名佛性、法性、真如
法性、佛性,其性本空,故称空性。一切东西都具空性,都不可得,谓之“性空”。其性是空,是真空之本性。其空性,本来就不动不摇、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增不减,这叫本住。“由空性之本住起现大悲”,要起现大悲心
中国大百科全书佛性,佛教术语,佛指觉悟,性,意为不变。大乘佛教的一些经典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即众生都有觉悟成佛的可能性。佛性一词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内涵。诸家依《涅盘经》一般说有三因佛性:1、正
在当下的社会中,很多人都会有一个信仰,在我国的土地上有着长久不衰的三大主流宗教,可谓是跟着中国的历史起起伏伏,一直都没有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不见,存在即合理,他们能够既然能够生存下来,自然有他们自身的
佛性,和法性、实相、如来藏等概念,义一而名异。佛性不仅佛有,一切众生都有。《大乘玄论》卷三称:“经中有名佛性、法性、真如、实际等,并是佛性之异名。”《涅盘经》也说“佛性有种种名,于一佛性,亦名法性、
佛性有两种含义:一者“成佛的可能性”。这是指一切有情本具的真如(真心)。二者“眼见佛性”。这是明心之后的第二步:“见性”(有些复祖师是明心、见性同时证得)。眼见佛性者,能亲眼看到众生的真如显现出来,
佛性没有动,没有静;没有生,没有灭;没有去,也没有 来;没有是,也没有非;无往无住,这就是佛性师父跟你们解释一下。首先,佛性是在本性里面的,对不对?那么本性里面是在心的意识当中,在八识以内,实际上,
问:灵魂与佛性有什么区别? 元音老人答:灵魂是佛性与无明的和合。如你没有识得本性,著相的,就是灵魂。有分别心,有粘染的就是灵魂。魂与魄也有区别。有人说三魂七魄,就是三分灵魂七分魄。魂是阳气,魄是阴气
佛说:“世人本有开启智慧的种子,却多生多世被淹没在轮回的汪洋里”。这句佛语的意思就是说红尘中的每一个人都具备修身化佛的潜能,可惜这种潜能与世人相伴了无数个轮回却还没有被觉醒过来,我想这种潜能可能就是
每一个众生都有佛性,在自性中本来就具足佛无漏的功德。但是因为有业障,这些无漏的功德没有显现出来。我们的心就像一面镜子,但是现在镜面上有特别厚重的灰尘、污垢,无法能映现出万物的影像,现在要将这些灰尘、
佛陀在许多大乘的经典说∶每个人都有佛的本质,也都有证悟涅盘的能力,都能够成佛,也都可以生起和发挥佛力,化现佛陀的世界。佛陀虽然证明了成佛是每个人都具有的能力,但是,也同时表示,并非每个众生都已经成就
一般来说,家里佛堂布置如果空间配置上许可,佛像可以朝向大门。如果是与家人或同事、同学等共住一处时,应先征得大家同意再设置佛堂;若是他人不同意,可以收藏方便的佛像代替于课诵时请出,课诵后在收藏,不宜勉强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呵谬解第三念佛三昧名三昧王,境界甚深卒难究竟。古今师授互有不同,至于天台其说大备,慈恩贤首各引其长,企仰禅宗亦极明显,但后学浅陋莫得指归,尚未升堂,焉能入室?晨语:净土是佛的果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正明心佛观慧第四夫念佛三昧者,实使群生超三界生极乐之径路也。始自鹫岭敷宜,次羡庐山继轨,十方称赞,诸祖传持,自昔至今,有自来矣!晨语:净土法从佛在印度的宣说,直到庐山慧远的继承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道场尊像念佛正观第五夫观慧三昧者,当以斯观慧之旨,观彼极乐依正,使此心纯熟,心境理一,而直生于彼土也。晨语:观极乐依正即是佛的法界,凡心入佛境,并使此心纯熟,心境理一,就能直接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辟断空邪说第六释迦如来一代圣教,一本于善恶果报因缘诸法,为始终不易之正教也。虽有百非超脱之句,岂必离乎因缘法哉!晨语:指出释迦一代圣教的根本,是以善净的缘起来体现自性的功德,破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劝修第九夫净秽同心生佛一理诸法本等,须假劝修。其奈众生迷心作境净秽斯分,对待相成缚脱迥异,缠缚多劫不觉不知,故须劝娑婆苦海众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晨语:理明的人不须劝,但迷事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劝持众戒第十一惑者问曰:今闻念佛直指戒杀之说,可谓指体投机事理悉备,实善世利物之训也。敢问:为只此杀业当极戒之,为兼盗淫妄等诸恶悉宜深戒之耶?若当悉戒,何以语之略也?答:噫是何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别明客途所修三昧第十四道场既备,供事已陈,一一无不如仪,岂可随时空过。则当依教运之以观慧,解之以妙境,承此胜心无作行,则生死海必枯,净土必生矣!晨语:道场具备后,应以观慧解于妙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三昧仪式第十五念佛法门严建道场之事,并供养仪式,及预治衣服鞋履,更衣沐浴,门颊出入,方便正修。禅诵忏礼等清净法则,具如慈云尊者忏仪等文,此不再具。晨语:三昧的仪式应学而熟之,方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正行第十三如上所述依正二境乃至精进,虽皆圆妙,悉是求生之方便。未为正行,此下所陈乃是正行之旨。晨语:以前所述皆是求生的方便,以下进入宝王三昧的正行。何谓正行?行者既发此志,必使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勉起精进力第十二精进者,不为世间八风所退,又不为身心异见一切大小病缘而怠其行,故名精进也。晨语:精者不杂,进者不退,一心用功,努力向上也。行人既依劝发,永断杀业,渐具众戒,欲入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扬佛下化之力第十六已上所述种种方便,皆是众生起心进行上求之心,而不知我世尊下化愿力种种方便无所不至,过于众生上求之心百千万倍,不得为喻。晨语:自己已经得证三昧,定慧圆备,深明佛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罗显众义第十八夫念佛三昧者名一行三昧也,盖彼行人既了深旨,能持一心,唯念彼土,唯忆彼佛,知身土无二,了忆念亦一,乃得名为一行也。晨语:念佛三昧就是一行三昧,到这里与禅宗完全一体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十大碍行第十七详夫一心平等体性无亏,众生虽缠绵于业识之中,靡不有出尘之志。方欲究道,魔境先彰;一事亏心,万善俱失;成小败广,得者还稀。况乎物欲交倾,死生迁变,递相仿效,易地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