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宋智明:禅网应机语录
2025-03-17 08:33

禅网应机语录

若人虚心入禅海,尽向云天融一如;

反复参叩自荐机,发明本然更无奇。

如遇大逆缘,合向大逆中,

不求平静心,逆中方知真。

律已而无已可律乃为真律,利他不见他过乃为方便。

了了常照而显现一切。

照空之后非空,照照之时无照,言语难到,心智不测。

如千万镜相照时,何处生缘影?

若无缘心何生缘影?

一真大法界中何有能缘所缘?

平常人缘何得道?

若是真如,即遍一切,妙明之照,法界洞然。

不是缘影,乃是五光,妙显冲虚,灵然法尔。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全体如是,如是全体。

不会才真,若会即堕,

了指无月,天下太平!

分别而生见取与贪着凡夫之自然

不分别无贪无着者悟人之自然

顺逆自在、变化无碍乃证入之自然

故于身心反映中可知居于何地,

中间习气、智慧、化机与道力的差别

可了行人之不同

入禅者无拘其器,知禅者无异其心,分器者教乘也,宗下何来分器之辨?

上上根悟证同时,更无佛可成,无习可了,无生可度。

上根人一闻千悟,即佛而了,安养道业而自圆明。

中根人反复参叩,体究深入,终至豁然开朗,始知本来现成。

下根人依师契修、专一用功,心纯意专,时至心开,方合觉性不二之旨。

身心一如时,任运于不二之用;睡醒一如时,不计巳睡巳醒;一真无为时,空明大觉而常然。

信佛功德

信佛愿行

信佛智悲

信佛身土

信佛法门

信佛道力

信佛感应

信佛光明

信佛本有

信佛常寂

信佛遍现

信佛神变

信佛三德

信佛五智

信佛妙化

信佛性具

信佛圆证

缘理可以发菩提心

缘德可以发菩提心

缘悲可以发菩提心

缘智可以发菩提心

缘愿可以发菩提心

缘见可以发菩提心

缘修可以发菩提心

缘行可以发菩提心

缘证可以发菩提心

如果你被师父的话所困,心思难安,那么真的心理有病,没有病的人怎么被人一说有病就真的有病了呢?看看自心,病在何处?

即觉无觉,不受而受,觉受印真如之用,即用即化,当体不住,朗然现前,猫不是虎。

凝心之后返照,照其真源,自然大定圆现。

香林禅师所说,悟道后因习气种子浅薄与深厚的不同,故于心境法中消融归真的过程也有时间的长短,有的人三五年成片不等,还有的人悟后立即广学与弘法,结果智散于境,性覆爱悲,久居尘劳而不证果。

因此见性后含养觉性,消融妄习,了缘无为,灵妙而照,直到心、身、境都融化为大光明藏,始得圆明成就!

如日出虚空,圆照本无照,天地共沐光,却无一点心。

开悟时空寂无念而灵知了了,信知此即本源性地,孕育圣果之胎也。

证悟时十方圆明而法尔周遍,证知妙道遍一切而化现无碍,具足无量功德。

心本住觉位,智照恒无为,法本无法见,尘尘显方便,无烦无净相,一任天真用,平等在缘中,佛魔同一性,不悲苦乐情,活泼随机现!

解悟的人明道去,却不求证悟!

未到恨不消,既到本无事。

不见六根,用处一真。

不是弃而是通透无碍、全体照用,故内不住于根识。

外不迷生境幻,一如圆现,方知本来如是。

悟在因缘时节,却不可谓天下人不悟!

若喜欢自然,也是着自然、落开心;若不被法缚,一切从自心中显现,则于法自在,与自然界的一花一叶、小松鼠又有何别?所以悟入平等之后,唯除其病而不废施药之用!

性戒:觉性本无杀盗淫妄,本无生故。威仪戒:即六根遇缘而用,自然清净圆活变化自在。一如中那有根本?

不违觉性根门净

大悲无着智无染

应机不恼众生心

随处无生处处真

此喻禅者一切能舍,唯自己的见心不能舍,故如大象之头被挂而苦,此时他人难救,唯自悟彻而放下禅见、悟见、证见,方得自由而去,从此心中更无禅佛之见,随方显现,来去无碍。

什么也没有---此时应照知什么也没有的当下,不要分析悟与证。

理即是事,事即是悟,悟即是证。----理是体,事是用,不二是悟,全体一如,圆明妙遍是证。

没有也没有,无门真法门,随应彻了然,尘尘现无边!

活现石头寂静者成佛

不见石头善现石头者佛用

了石头非石头而达石头者如佛

于无无中,应须彻照无痕,化尽一切,故宜觉透心、身、境,及三空之证量。

宋老师: 后学常在一念来去之间似可顿然契入,心里很清楚这并不是意识强造作出来的一个境界,但是却伴随着强弱程度不同的觉受,如无住,空灵,融合,安详,妙明,清爽,自然,...... 请问老师,如何化除这些觉受? 又如何更迅速地使觉性打成一片呢?

------雨后扫花落,空山草自青!

问:但问何为不相应?

---- 急急寻求、念念有在!

此心不是思虑的妄心,而是身心世界的绝对无二的体性,此性因无明妄想业识流变故妄现境界,形成相对的心物二元的虚相,若能顿脱根尘能所的对立,则即证入觉性空明的本体,此体虽空无一物,却具有五大种的能量,故能法尔地显现人生宇宙的万法,其中又有五智、五光等随起妙化之大用,自然成就一切功德事业。此即成道的秘密,若能悟而证入,则与佛同一圆满的无上菩提果位。

缘虑之心不离能所,虽知万法唯心,仅是理悟,故外境与心是对立的,禅人初悟虽知灵知妙性、本具万法,因未彻证故,仍受根尘所覆,故须以真照而化一切身心境界之障碍,化尽之时,方达法界全体圆显之道。

因此禅人不可以理悟为极则,因此时唯心所现正是六尘之影,实未达变现自在之境,故不要妄认已证入禅道,而应彻底消融,方起无边道用!

清风明月时

无人空谷中

虚朗照天地

灵妙不守守

因着静故厌动,若悟动静不异,心净无着,即得无心而应,即真关无关。

既悟无着则不见动静的二边,于无着心也不起思量见。如此即率性而真,出入无碍。

请问大慈的菩萨:若有行者,意识所造的无分别与自性本有的无分别,怎么拣别?

山人:问得好!由意识产生的无分别来自于对文字义理的理解,然后形成坚固的见,并常以此见来制约自己,使意识恒处于无分别的状态,造成思想的滞碍,既覆盖了自性活泼自然的本面,又生起了不能入世与人沟通的压抑,于是人的精神受困于这一执见,并以此见来教导他人、指导用功,成为死水一潭。

而自性自显的无分别智,乃是剥离一切知见概念、对立比量后的赤裸觉性的完全照用,即如镜子照物一般的空明显现而却没有分别之动相,因此不同于意识建立一个无分别念的执取。

由意识产生的无分别念乃走向愚痴颠倒之路。

由自性离意自显的无分别智乃圆成佛道之本。

你是拿什么看现实?感性和理性

----把感性化为无缘的大悲,把理性转为当下的真照。

你看清自己了吗?没有

----继续看真正内在的自己是什么?

你看经时明白了什么?明白一点但做不来

-----不断去通过观照经义明白自己的心灵世界。

道不二的统一靠什么吗?不知道

-----透出一切又圆摄无尽,靠的是智慧。

你思维过现实中的佛法吗?想过但是不明白

------看目前的作用处,发挥妙性于现实而圆融的人生。

明山人法安:

一、不敬佛祖及其言教,大有废除而后快,故常表现为反传统者。

请问:禅宗祖师,呵佛骂祖,是表现什么呢?

------祖师当机而破执,正为彰显佛祖无着妙慧,岂真指佛祖而呵骂?乃呵斥当人不了自心而妄见心外之佛祖,故与时人无知狂妄的乱破不同。

二、不以法印、智印而应于义理,反以自己的谬解为印。

请问:禅宗祖师所悟与佛同否?如何判别?

----以觉性真智印证于祖师,又以祖师之言句反照于觉性,相应不二,方为真判。

三、不通佛教名相正义,乱解乱用名相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请问:禅宗属教外别传,对名相常有另类别解,不合佛法吗?

-----若有别解必不违佛陀言教,更能契当时之机,用之即了,岂有定执己解而非他?

四、未明觉性实相之道,全以意识卜度为禅之道。

请问:如何才知禅者已悟实相,不落意识呢?

----言中知见不忘、情执难化,任一己之所立,相对于诸见,不知见本非见,言中无言,故落意识者往往高标己见而轻毁他言。

请问:以凡夫见,如何分别呵佛骂祖之行的真伪?

-----应以智悲德行、人生修养、当不当机等辨之。

----以觉性真智印证于祖师,又以祖师之言句反照于觉性,相应不二,方为真判。

请问:以凡夫之见,如何以觉性真智印证于祖师,以祖师之言句反照于觉性?

-----若有别解必不违佛陀言教,更能契当时之机,用之即了,岂有定执己解而非他?

请问:如此说来,禅者别解,为契当时之机,然多与原来名相本义不合,不就令人徒增混乱吗?

-----试举一段禅师别解带来的混乱言句看。

----言中知见不忘、情执难化,任一己之所立,相对于诸见,不知见本非见,言中无言,故落意识者往往高标己见而轻毁他言。

请问:禅者自证自信力强,为让众生起信故,每每有高标之现象,凡夫如何辩别真伪?

---如高标自己与其弟子,则为伪;如高标宗风、活用妙智,既解众缚,又不落情见、不坏教法、不谤它宗,则为真。

再问:然如南泉斩猫,丹霞烧佛,又如何说呢

-----此乃逆说禅法,不仅破尽众生之常见,且令于惊觉之际,顿悟本来,了相即性,直超生佛相待之境。

如:达磨大师破相论:斋者齐也,所谓斋正身心,不令散乱。

然佛法中,斋之义,谓为过午不食也。

-------此乃心斋之义,非事相之斋也。禅者往往寻迹得本,即相悟宗,故借诸相而明心地,心明则相即非相,而又不妨无相而方便示相,此正禅者妙说也。

信州,鹅湖大义禅师,唐宪宗诏入麟德殿论义,有法师问:如何是四谛?

师曰:圣上一帝,三帝何在?法师无语。

-----此大义禅师以世间帝王而之帝而破四谛知见的禅说,使惯于佛理的法师顿失所守,故有破转之用。

禅人悟理不难,而如实证入不易,其中关键之处乃是认为一悟便至佛地,更无悟后觉照化习、了缘消迹的过程,结果执着于禅悟知见,狂枉放任,一切身心作用,仍然凡夫模样,三业不净、五智未开、虚明未显,反以为从此无事,不知此病一生,即断悟后真修之路,未彻法性之化转之妙能,故百年之后依旧轮回凡夫。

照体独立,心境一如,知之即了,了而无心。

禅宗的修学,是非常严格的,是不落次第的,如果不是这样,就不堪称为「禅者」。

-----禅的本旨确无次第,故称理而说,众生即佛,本无二致,但于实际之中,却有无量差别,故佛祖有应机之垂示,而行人有悟证之方便,若离此机用,何有言说?

------悟入化习之过程,并非次第而修证,乃是觉性妙化之用,故古德有:顿悟须同佛,多生习气深之说。

佛性常如如,非关悟不悟,因悟达净用,不悟逐迷情。1.末学最近遇到一些是非不分,只想与人在口头上争辩的意气用是的学佛者,末学要如何处理才能够圆满???

----应心平气和地运用智慧一一勘破其要害处,令其自知理短,尽量少引经论,应以灵活的语言显示真正的佛法。

2.为何现今有那么多学佛者都只喜欢与人做文字上佛法的争辩,但对于真正能深入体会佛意的修行者却很少呢,对于这些人要如何的引导他们才能比较圆融?

-----这是佛法普及、文字太多之故,如能以更妙的文字来化解世人对文字的意解,使之悟入自性,再安住于真修之道中。因此你一定要开显活泼的文字风格,使人人见而爱之,方能起到引导的作用。

3.假如遭遇到禅门的狂徒,要如何去解决呢?因为末学常常在网路上遇到一些禅门狂徒,动不动就造口业毁谤别人,本人曾在讨论时被这种人骂下地狱,去死之类的话语.

假如遇到这种狂徒时,要如何做才能处理的比较圆满??

-----这种人不可与之论理,因彼等无诚心故,若要破他,应善变化莫测的禅机,并于此不立观点,随机扫荡,使彼无可攻击的落处,由是狂心顿息而知道妙。

仁者已悟性理,圆通法义,并有护教利生之大心,但未消融一切,故言存己意,未了妙显之道,故不能随机变化,望能空明朗照,任运流布,使无法之法印契无间!

破【生死不惑论】

能见闻觉知之性称为本性,本性不曾有生灭,时间亦不曾有间断,

----见性无性,无名可名;无生而生生不已,不灭而灭灭无间;无时间相,流变无穷。

地水火风四大的聚散与环境的变化,此种现象称之为生死轮回。

------觉性五光法尔具五大法界,显现万有,不离当体空明,故于生死轮回而变化自在。

若从本性来看生死轮回是幻生相,本性不曾有生死轮回。

-----觉性圆含,宛然妙显,故无角度可看,无幻相可见,本性与生死而不异。

唯众生妄认四大为自身相,见闻觉知触境而生六尘缘影,妄为自心相,

-----若见众生之见,言尘缘之言,妄论虚相,即为背触之谈,于真性中本无此事。

至此流转于生死中,是名为无明。 仔细思维,生死与无明实同为幻生相,

------生死即涅槃,无明即真明,不可起于思维,不必幻中认幻。

非实有。 故圆觉经曰: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

----非不实有,故无明者,即真妙体上所显也。

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

----无梦无醒,如如本际,无得无无得。

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若了众生即非众生,无生不生中,何存妄见之心、何名轮转之义?

行者了达此事,即名出世间,

----了达此事,只生知见之理,于妄见中建立出世之情,若真了者不出不入,不了而了。

不违世法,亦不为世法所障,日理万机,不为世事所囿,日用而平常,

生而不为生惑,死而不为死苦,谈笑于生死之际,游戏于世出世入之间,

------无世法可违,无障碍可障,妙机无穷而不理,世事纷呈而妙显,不居平常之心,无生无惑,无死无苦,不以谈笑为高,不以游戏为得。

凡不为凡惑,圣不为圣迷,身虽在世,心无世出与世入,万般皆自在,

逍遥于生死之外,即是修行功夫。 本性不曾有生死,

----本无圣凡,岂落无惑,无在世之身,化为光明故;无住空之心,出入无碍故。无万般之自在,无逍遥之心在,无功夫可修,常有生死而妙性天然。

生死与无明皆为眼翳之所见,能保任使之不妄认即名修行。

----不存诸见,不落保任,本然一真,无行可修。

古德云:行不动尘,言不惊众,澹然安闲,常行恭敬,始堪保任,

----大动其尘,大惊于众,不得求闲,不生敬意,无法保任。

于一切违顺境界,心不动摇。

----行于违顺而心恒动而无违顺之染。

动念即乖啊!哈哈!

---法身大动于法界,故报化有无边之显现,一尘一沙皆妙明中显现之妙动也,非动念之动,更非不动之不动,若达大动不动之旨,始了禅妙!

本性非关有`无, 但处缘即有见闻觉知, 无生即无灭, 何来无生而生生不已,不灭而灭灭无间?本无时间相, 但为惑于生死者说, 若得觉悟者, [当下]亦不存在.

------本性中法尔无而又法尔有,缘即本性,故无处缘之对立,亦无见闻觉知之假名,无生无灭仅为体量,生生不已方是法尔妙显之相用,于相用中万法又灭灭无间、刹那化尽,不离不灭之性。于中亦不妨于时空无尽法界的差别,故曰:何期自性本具万法。

不知山人所云,,主题文意指出,误认四大为我身, 故随四大的聚散,妄为自己的生死轮回.

若不妄认四大之身, 何有生死轮回?

若要讨论则请针对主题,不要谈那些不得要领之论, 请用大家都能听懂的文字来讨论.

----因你妄见众生之轮回,故反显轮回皆本性之妙境,所谓众生常住涅槃,更无涅槃者。

为解[生死之惑],指出生死之弊, 妄认之因, 论虚以显实,以除[生死惑], 山人不解众生即是佛, 六尘本清净, 何可言?何不可言?

-----言中无言,妙在应机,机尽无言,故须了之。

山人之言差矣!本无无明,故亦无无明可尽,岂是无明即真明?

仔细思维,生死与无明实同为幻生相,非实有。故生死即涅槃,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你若悟无明即真明,则必不立真见而逐妄情,因无明之妄当体即真故,如果须破无明见真明者,岂是了手好汉、宗门正眼?

-----佛说四十九年未曾说着一字,何况圆觉?觉即了经,岂可执文成义?无生岂有意?本空即诸法,法立于心岂是清净?法生于见岂是解脱?故妄不在法,而在见、执之心也!

请平常人连起来一读:

了达此事,只生知见之理,于妄见中建立出世之情,若真了者不出不入,不了而了。

无世法可违,无障碍可障,妙机无穷而不理,世事纷呈而妙显,不居平常之心,无生无惑,无死无苦,不以谈笑为高,不以游戏为得。

本无圣凡,岂落无惑,无在世之身,化为光明故;无住空之心,出入无碍故。无万般之自在,无逍遥之心在,无功夫可修,常有生死而妙性天然。

不存诸见,不落保任,本然一真,无行可修。

大动其尘,大惊于众,不得求闲,不生敬意,无法保任。

行于违顺而心恒动而无违顺之染。

-----若于此时不化,形成坚固之见,佛亦莫救也!

彻证不二之际,圆明十方,一切作用,都无非是法身本具之大能,此大能妙显一切万法,故十方世界恒于法身体性中大动、大变,无穷无尽,一切相即性也,若以为有一个不动之性的存在,只了得一半,未尽水即月、尘即佛也。

山人所言, 全部在支持末学之论, 末学看不出山人立论于何处?

---山人无立论之地!

应机未必在无言,有言亦得,方名真自在 .

机尽岂唯无言?有言亦能尽,

随缘应机, 有言无言, 皆得大自在.

----因仁者会得佛法,故欲大自在于言句之中!

识本心者,有言无言`有念无念,总名不动念.

若不明此义者,有言无言`有念无念皆名动念.

----山人无义可明,故不在动与不动里!

言:[彻证不二之际,圆明十方,一切作用,都无非是法身本具之大能,此大能妙显一切万法,故十方世界恒于法身体性中大动、大变,无穷无尽,一切相即性也],其实也不须讲的那么高深,总说仅此一颗平常心而已,离此皆是幻,幻证`幻圆明`幻身`幻法`幻世界.

------可知仁者居平常心而起幻观矣!

空谷绝音

平怀妙寂

山海月映

天然一片

八不中道的禅义:

不生不灭----生处不生,灭处非灭,于无生灭中,道性恒显生灭变化。

不来不去----来无来相,去无去相,于无来去中,道性自在来去无碍。

不断不常----断而不断,常而非常,于无断常中,道性流变妙化无尽。

不一不异----一无一体,异非异境,于无一异中,道性照了无边法界。

来也有道,去亦是道,不来也是道,不去亦是道,是名**(中道).

_______此师所释巳住于来去之相,因八不之旨乃在于破二边之相执而宛现觉性之中道。故有来不是道,有去乃至不来、不去也不是道。

依据佛经所说的,世尊的中道义在于(适合).

世尊曾经说过:修行好比?#123;琴,琴?#123;太紧或?#123;太松,所谈出的音乐皆不优美.唯有适中即是(中道).而修行亦复如是.

-----此中道为二边调适之道,非龙树中观道,山人所述为超中观之禅道。

生灭、来去、断常、一异,无非是人类存在的因素,众生分别执着而成妄,觉性转为无明,若能破一切两边之执心,则化无明为觉性光明,此光明法尔显现一切两边的境界与作用,方便称为道性,此性非名相可一表,故无可妄见,只是称性而妙用无边。

不一不异----一无一体,---至小无内,故不存一之体性。

异非异境------于差别境中,不存差别之见,故不存异之现象。

,于无一异中----即觉性光明。

,道性照了无边法界-----自然圆照无碍。

顶礼老师:

开悟指的是悟到了什么?如平时说的小悟无数回,大悟十八次。他们也是一种开悟吗?他们之间又是什么关系。悟到什么程度才算真悟,不再迷惑。不再生死。悟后还有迷的可能吗?请老师开示!

答:悟知真如缘起中道不二的道理是理悟或叫解悟。

悟入空寂灵知觉性之体的现量是体悟或叫明悟。

悟达空明不二妙圆遍照的果量是彻悟或叫证明。

一次一次地明白理体与事用称为小悟。

顿了一真之中心境、事理、圣凡、迷悟之不二称为大悟。

彻达一切诸法无非称性而现、现而全是妙明之德用称为彻悟。

如悟而未证都有迷失的可能,故生死依旧,若证悟觉性全体大用,则不妨于生死中得大自在!

知与证的差别:

1、喻明:知矿中有金为知,掘而得其用为证。

2、悟灵知妙性本有为知,于根尘一切处全体显现大用为证。

3、知者业识习染未净时的领悟根尘中的佛性,证者尽净微细习种,透出圣凡一切障碍,于生死、涅槃而自在变化。

于知而了其知,知了则照用无滞而达证。证融知而无痕,知离证则非真知。

如夜明珠暂埋土中,出则依然照耀。

若能彻底消融根身,则更无埋入之时,自能透出一切,显照无碍。

任何知见立知都有矛盾,空有性相显密诸说也有极大差别,实本无定法,各据本位之智眼,称性发挥,应机说法,方便引诱,令自开智慧,自见本性而已。因此不必入世尊言句中妄辩对错,更不必带有个人的情绪,应发挥自心的光明以自己的语言而利众。

其中应知:

1、佛依二谛说法,即对立矛盾的圆融。

2、差别的法用,乃契理契机之必然,故于众生份上难以圆一切而成一致之论。

3、阿赖耶识乃真妄和合,在凡则为妄识,在圣则为真性,但转其名,实不异体,故辩者未圆会其宗。

4、论辩以发挥妙见为本,而不可指责对方,故言不能触,而以智消融之。

从成就者体现众生之妄执的阿赖耶识,全是真性,但立识的目的却是为了破妄,因识中含有染污种子故,有能藏所藏的对立故,有执此为我的固见故,所以要转识成智,化妄归真,一旦净除染性,则当体即是妙明真心,本来不二,却有迷悟、真妄之别,故于达人份上识性即是真性,若未了达,则须除却识相迷执方显真心。由此可知,圣人随方立名,应机施教,本无实法予人,故若能了达真义,何妨异名并说. 染污的浊水-----阿赖耶识----带妄----现妄业相。

除污的净水-----妙真如性----全真----现功德相。

圣见众生浊水中净性----阿赖耶识即真性----示以复净之道。

凡见佛言执妄即是真----阿赖耶识仍染污----迷而不得归真。

若悟佛法不在名相而在开智眼而复净性,则必知佛言的作用之旨,会旨归宗,无复辩矣

告二位仁者:各各自看自心:当下之用是真心是识神?如何体现?说话还用分别之意想吗?何谓妄识即真?何谓立一真字即过生?

道人唯观自心,若非机缘,何得妄语已是而他非?一立对错,早失身丧命去了!

后学见状,不发一语,净明山人会么?

----枯!

如果不会,后学抚掌,会么?

---欺!

如果不会,后学喝茶,会么?

---倒!

如果再不会,后学一路打趁净明山人,会么?

---惜.

不会?后学丢下棒子,会么?

---粘!

还是不会?后学见此,只好摇摇头,径自走回方丈室了。

---痛!

以上七重公案,供养净明山人。也请净明山人,除却佛经祖语,发挥自己真实见地处。不过后学先叮咛净明山人:明暗双双的时节,有真、有妄,真妄和合似一,可要分清楚才是,可不要囫囵吞枣,真妄不分,到那时候,后学只好摇摇头了。

----禅海石火!

明白仁者欲以意会禅,却不知禅若意会则坠,又欲以经教证明,又再落名言之中。既不了禅机之妙,又妄生评判,故知不但不明禅,且于教与禅的不同风格、悟与机的不同体现都未弄清楚,故开口必障人之慧目。

如真明白请发挥山人所答一字禅的妙指!

坏禅道之法:

以佛之言破佛言

以繁复义破净心

以境界限定智慧

以经验鉴别活机

以公案套用现实

以执见增益狂慧

以诤论引人颠倒

以神秘摄入魔境

以实法令人住着

以乱破使人退失

以自举令人盲从

以死文字污正眼

以教派局限真行

以现成句定纲宗

---山人:禅宗与教下不同,贵在当机照用,若将禅无目的地讨论辩诤,就会失去禅的不立文字、不涉教相、直指人心、引导开显的风格,令入谈论义理,妄生是非,仁者与净堂之诤不知使多少人感到茫然与累。

1.禅宗公案里有证悟祖师的开示以及错悟祖师的开示,若不告诉学人此中差异,学人如何分辨错悟祖师的邪知邪见?若不知道错悟祖师的邪知邪见,又如何建立禅宗的正知正见?若无法建立禅宗正知正见,很容易被错悟大师所笼罩,导致所修、所证与佛相悖。若真是如此,学人将轮回生死永无出期,乃至大妄语,未来世受无量苦报,能不慎乎?

----若仁者能证悟通达诸祖开示,那就不必引文论辩,应一一披露心智,发挥妙能,于诸众生错解处,一一消解化归,令自性本心而不被祖语佛论所惑,照天照地,何必以未尽之智执区区之文义而妄生诤论?见人之过亦即已过,故应方便引导,令入性地真智,若未到智光圆照,专为辩诤而用,岂非佛门外道?

----祖师机用无尽,善参于自心则可,若借此来辩论则有过失,何况智未过人,德无摄人,言未方便,使人不能接受,且真妄一体,唯用心有异,悟人不离根识,只透出声色而灵妙无住,此中有何言句与实法可得?

禅不能应机,行不能圆明,言不能超然,禅道亡矣!

----应机则智开于无边法界,善用则境显于无量妙用,一真赅佛祖而无余,圆明照当机而无差,性地具本有花果,借法流灌清净智水,众生入此门而真机开发,个中无知见与妄立,仁者知之乎?

山人本无法,应机而有说。

汝见如山高,知见似海深。

佛经火生光,祖语尘外垢,

吾心本有智,何须负山海?

算沙徒自困,再来困世人,

如是颠倒行,何如化无痕?

破阿赖耶的染污性而不能开显识体真如净性,则名邪破,因不能令人证入如来藏本具功德故。但仅对凡夫确立阿赖耶的真性,而不善化分别染污的习气,则名偏提,也不能令正视目前实际识中蕴执。

二位代表了相反的立场,但都是佛所说义,如能圆融观待,善转不二****,则可应机说法无碍!

1. 既然唯识之性本真,为何「妄尽而真亦不立」?难道佛所说唯识之性-真心如净明山人所说是虚妄的?若如是,则堕入断灭空,是断见外道。

---若于本真中生一真见者,即堕魔窟!

2.既然妄尽而真亦不立,为何后时可以「悟真性」?前后文颠倒,岂不怪哉?

---岂不知悟于真性无性之妙旨?

3.既然悟真性一真一切真,所有一切法都从真心起,亦即一切法都是的真心体性,为何净明山人说它「无真无妄」?若说它是「无真无妄」,那佛说法49年岂不成妄说?

----何一法而不真?唯万法皆真,故无一真性可得。

4.最后,听吾偈言:「悟前说真妄,悟后妄亦真,知妄从真生。从此用真妄,利乐诸有情,生死无穷尽。」

---破偈曰:悟前舍妄求真,悟后真妄双泯,法尔圆现无碍,随机变化莫测,无度而度化无尽,无生而生生妙生。

2. 1. 语言是真心所生、所显的法,由个人七转识分别而形成诸有情共通的符号,非是心灵的符号,莫错会。

---禅人以识来论体量,便多一层见垢,因不知八识皆心灵也,唯功能不同而已!

但以唯识论禅必堕知障!

2. 因此证悟祖师所说话语,直示真心,非是语言就是真心本体,但不离真心本体,非一非异故。对证悟祖师而言,话语直示真心,非常亲切。对那些以意识心思维解知的大师等而言,因无体验故,只能用笼罩语笼罩初机及无正知见佛子而已。因此对证悟祖师而言,并无诤论,唯有意识思维解知之未悟之人才有诤论可言。此尚且如此,况明心见性乎?

---若生二见岂是悟人?草木一一真如般若,何况智光之语言?棒下之机不识,妄以识情论法,可怜愍者也!

3. 1.诚然佛语祖言有何过失,但祖师有证悟及未证悟之分,岂可含糊笼统一笔带过?若不从证悟及未证悟祖师言语中体会其中差异,学人将如何分辨真假善知识?又如何增长自己差别智?

----你是否胜过历代祖师?而妄生评判?真正善知识善用方便而引导众生,何可令入历史的诤论中而徒乱其心智?

2.诚然各人认识不同又有何过,不过后学却要问:各人认识到底有没有符合世尊圣言量及圣教量?若不符合世尊圣教量及圣言量,佛弟子应摧邪显正,否则滥好人不加简择,世尊正法必为邪法所湮灭,学人岂可不察?若如净明山人作法,世尊正法必亡矣!

---各人依不同的圣教量而起诤,岂非自毁佛法?若能圆会,则于理量可消,更于证量印入,则法法皆圆妙矣!岂不见涅槃追说追泯之会?

3. 既然净明山人说「过在执已是而斥他人之不是」,为何经典明明说阿赖耶识是真心,净明山人却说它是妄心、妄识,岂不是过在于己?岂不是过在于己执己「不是」为「是」,而斥他人「是」为「不是」?岂不是颠倒之行也?如是颠倒行,也难怪净明山人会将阿赖耶识当作妄心、妄识了。又大乘密严经云:「《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识);恶慧不能知:藏(识)即(阿)赖耶识。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识),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净明山人岂可睁眼而说瞎话?因此后学以前就蹲请净明山人好好读大乘密严经、成唯识论不是没有道理的,不知净明山人是否真的去恭读一番?待恭读后再来言语也不迟,是耶?非耶?

---既阿赖耶全即真心,何必取二名?此乃执一废余之妄说。

唯识早年巳读,请明白仁者于唯识立论:识性与识相的真妄义来以自己的悟入述。

4. 1. 若于「于一切法中无须起分别抉择之心而能了然明鉴无差」,是离念灵知之意识心所摄,何以故?不离能所故,不离有一法境及能知「无须起分别抉择之心而能了然明鉴无差」之境,非是大集经所云「无觉无观是名心性」之真心也。

---真性无念之真智都不明,岂非乱破?无觉观时岂是木头?为何无了然彻照之用?

2. 真心于一切境显现,学人于参究中,一念慧相应而找到真心,是不离能所而找到真心,待找到真心时,却发现真心本来离于能所。因此于一切境「无须起分别抉择之心而能了然明鉴无差」,只是禅宗所说冷水泡石头而已,亦是鬼家活计,亦是楞伽经所说:「意识境界分段计着生」,有何尊贵可言?因此净明山人种种诸说,都落入意识心中,落入我所中。

---一念相应慧找到的乃是识解,一念脱落时才见真心,见真心时无真心可见,唯虚明朗照寂寂无为,岂是冷水泡石头?

---带情见而论法者,必入邪伪!

1. ----今人入古则泥迹,禅人执言则立见,己是他非则蒙尘,活机不识则死守,破不应机则无智,傍依自举则颠倒。

2. ----真明自性者见即无暇,一切都是真性显现,不假道理言句,而直示妙智而举示!

3. ---禅人若不自具智慧而依经作则,可谓真悟乎?又不能直显智慧却借经斥人,可谓明道者乎?

于分别、不分别而不之,不可以名名、不可以色色,一如无可指,不异无可陈,只如是而已!

5. 只见其文,未悉其旨:

既见色即见心,何处有色?

既心不自心,何处存心?

心色既无,何处可立?

既不立于色心,时人见个什么?

则知一如无如,瓦解冰消而全然!

祖师岂有言乎、见乎?

6. 证法身本位者,始称道人,安住一片清净性光中,一动心即染覆,故有住于洁白地上不敢起身之说,所以说宁动千江水,不动道人心。如能不怕染覆,于境缘中起大机大用,不断练心,于动中不动,于染中不染,于众生心中坐大道场,觉性明照,自他不二,在一切作用处,变化权示,方便无量,人谓之动,而实无动心处也。

此开他受用三昧,中间有一段练心透境、起应妙随的过程。

7. 三渗漏:

觉性于意根显了作用处不可落于净染、圣凡、自他、空明等微细二边之渗漏。

觉性于慈悲方便作用处不可落于逆顺、苦乐、正邪、轮涅等微细悲情之渗漏。

觉性于语言应缘作用处不可落于智愚、法义、真妄、虚实等微细观待之渗漏。

8. 于不动体上,巳了净自心幻尘,但于入世作用处,正是大动大显之时,故于机感动用中,仍有偏失不圆之漏,曹洞宗归纳为意、情、语三方面的界外之漏,即不带烦恼性的落处。临济于作用处又有三玄三要之纲宗,皆是本位大机大用的妙动。

9. 知见多者遮说可却其妄虑,心性纯真者直示以令其开解。

10. 禅宗:遮说为宗师的妙手段,直示为宗师的一线道。

密宗:遮说为印证的瑜珈风,直示为印入的加持道。

11. 大圆之道无禅密!圆明之中无尽说!

12. 通达语言,明照机境,直心流出,不着古今。

13. 本有之用用即新新不已---不泥古今定则故。

本不离家家即不归而归---处处路途处处家。

14. 应深观自心、体现佛法,非广非深,朗照无碍!

15. 不见不除天真性

无上无下寻常心

16. 觉性于六根现量中自然显现六尘境自知无碍、明彻遍了、不落痕迹。

17. 于教理回照自心本源者即直趋宗下,

于宗下研究文字道理者即沦落教下。

若能即教了教而智眼分明,于宗超宗而活泼自在,

则为了手的汉子。

18.

中道者一切边邪皆中正不二、圆融一体、不可思议之圆中,故天台云:一中一切中,无空无假无不中。

19. 悟证觉性巳与一切佛祖同印法界,巳得全体不二加持,今后随方印证,开显十度妙德,圆成三身五智,即与佛无异!

20. 了欲之性本寂,不生欲见,不着欲受,身心明净本乐,则自超欲境。

21. 此中有化转的妙意,贵在觉性化照此欲之源,顿化为脉中光能。

22. 于觉性一合妙相中,空乐不二而独朗,全体一如,始证在欲行道之力!

11、 阴神---定中识阴出游,纯为精神幻境,从心意妄觉产生。

阳神---见实执我而修定,摄精气神成丹,从中脉出而化身变形,带细物质能量,功成为仙,但仍不离生死变异。

意生身---知我、法空而于未证法身前,由定光变现意根成意生之身,与阳神类似,但已悟空性,唯于现用时仍有分别执着,故须净消意生方证法身,开显报身功德,随类应化。若滞意生身而起作意,即使以慈悲教化,终令自他皆滞化城,难超有海。

净土生身---净土乃佛圆满功德所现,信愿相应而往生者,即常在佛光之中而成莲花上童子之化身,即与佛化不二,故得不退转而成佛。

本尊身---观修本尊法而证三密相应者,便自成本尊身,具本尊一切功德,于法界中往来自在,与诸圣同住净土,示现众生心中,加持引导,令其伏惑开智而相应成就。

圆明身---无相圆净,遍融一切,觉性空明,含无量德,常住本性净土,自然随缘示现,不同众生所见各异,而于自性更无有异,唯一圆光无极,尽未来际无有穷时。

12、

天台圆教判为初信至十信之间相似即佛位,未证法身前的变易身。楞伽经分三种意生身,皆从识性变现而立,非从法身本位而显。

13、 人于三关中由于没有传承者的指示与加持,

又兼教理未圆与菩提心未真,有可能产生三

种偏差与三种魔境,这在目前汉地行人中极

多,请各位根据实际情况一一指出偏与魔的

境界。

14、 三偏:

1、见偏:以意解道理、指认妄知、死守一能为见地,没有真达离念超解的无见之见地,故为见偏。

2、境偏:或入空性之境为真而守此空无,或着灵明之境而作意用之,成空有两边分离境证,故为境偏。

3、证偏:证一如不二之时,守此一证以为究竟,并常用此变化,起意身、神妙,但于此中,得证之心未亡,故为证偏。

15、 三关三魔

1、见狂魔-----知见摄入魔力,形成魔见狂论,谤三宝、破因果、断善根、斥正修,用种种理论破坏修行人的正见,玄说惑人、狂言惊人,乱评佛祖开示,使教禅密道出现混乱。

唯无见无我、无着无智能破,因超一切知见故。

2、境邪魔-----进入邪魔阴境,被神异、光影、邪空、邪灵、假佛、邪智、邪力、邪乱等所迷惑,并信以为真,执为胜境,住于其中,常行邪法,并以此惑人。入此者无论如何用功,皆被魔境所摄。唯空一切境,寂灭无为,法尔无住,灵明不昧,不落一切能破。

3、证魔道-----因我、法不忘,修道力充,生起成佛作祖知见,并于出神中与人斗法,欲降伏一切,而独称尊,此时于光明神用境中被魔所摄,自见自身化作佛,并显相似净土之境,于是自谓得道或某佛再来,于时现爱见慈悲相,说相似法,广行教化,世人不知,求师传法,信入魔力,结果皆失心智,困于魔境。唯以不着佛见、不立师见、不以道自得、不住功行道果境,则于不动法尔中而自无碍解脱。

16、 邪类出现人间必有三种现象:

(一)说尽一切好话,让人相信他(她)是世上最善良、最关心人类疾苦的人,但讲善时必带感情而使人着意而颠倒,讲理时使人迷理的玄奥而失智,一旦破文字言说迷惑,便难以自拔。

(二)必以治病、化灾、解难、满愿等为实际上的诱引人上勾的方法,甚至令其见种种境界、开神通,并以见到自己的元神为见性,并许以开悟、往生、成道等,一旦迷入,不由自拔。

(三)以摄力控制人,令你佩服得五体投地,完全信服,一切听从,然后开始出现奇特境界,进入神经分裂状态,此时人体中的元神即被吸去,脸开始发黑,人不久于人世了。这种人心目中只有师父,其它师父一概不信。而师父被邪持,则相信自己就是佛菩萨,是来世上救人的。

迷哉众生界!境中被魔所摄,自见自身化作佛,并显相似净土之境,于是自谓得道或某佛再来,于时现爱见慈悲相,说相似法,广行教化,世人不知,求师传法,信入魔力,结果皆失心智,困于魔境。唯以不着佛见、不立师见、不以道自得、不住功行道果境,则于不动法尔中而自无碍解脱。

17、 一、了悟佛性本具一切功德,不于此心体外有所修、有所得,空觉明法尔圆成,自然体现,一任平常,佛亦不居,生无可度,其性无为而显了无碍,妙明天真而随机方便,此为禅门正道!

明正道者必了迹无为、自在应化,更无自我的存在,亦无有为利生的作意,一切出于自然。

二 、理虽明白,亦证空性,但不明法尔,于空性中起作意观,现起带妄功力与光明,并住于其中,不断体现,形成一股极大力量,并自得、自居、自以为善利天下,无意中被《圆觉经》中四相及四病所困,虽有加持、度化之力,但仍不免自高标榜,居于功境中而被魔持。此人一出,必能惊动凡夫心,以至于五体投地。但识着知为禅门外道、正落于禅病中。

识神即中阴或现识,元神即第七识,即内自我,带有命根气的能量。

18、 理体净,缘趣异,不了异,则被惑。刻意地称扬自己与自己师父的善德,即堕自我标榜,

故意地轻毁其它宗派与他人的见行,即堕讥他恶事。

真正的佛门弟子绝不如此轻率行止,应对机而说法,

附佛邪外似言佛法实不明根本宗旨,言之必乱人心。

19、 外境不入,内尘不出,心如墙壁之不动,于不动时,觉照不昧,此际了然,可以入道矣!

20、 是你,是我,是众生,谁也不是

是这,是那,是所有,什么也不是

-----正可于不是处体达,不是那是真正的本地风光!

21、 为有情,为佛性,为究竟,没有为什么

-----那不是空寂无相、灵明不昧的时光么?

22、 禅中不是我,平常不是他。有时了了明,无时在缘中!

(它不在外,也不在内,在了了分明时,在难以言说中)

------于无言说处,照了目前,牧牛去也。

23、 大海之中一杯水

------知

杯底脱落化无痕

------了知

24、 知是理到,了知乃悟到。知,还有这个在,了知,知与理全消。

25、

禅--全在应机而活用,不契机而示,则为滞碍,故若能令人悟入,一切法皆可灵活照用,随机而指点,并不可于言句、方法上分高低。

密--重上师、重传承、重次第、重加持、重经验、重相应,传持之道全由上师引导深入、依经验口诀而修,直到成就与上师同样的证量。

教--弘宣经论、开演教义、教化人心、广播正信、引导发心、圆解至理、明达修途、确立果德,因此教贵教化人心而不断导入正行正果。

26、 走过了是谁的一关,就要看当下的是什么?了,密密无间、清净无为地看这一念的当下,到底是什么?

不向外问,不作理会,不起分别,直直地显了这一念,是什么?

27、 不妨今日临机大活。----古今一辙!

28、 也许此时行人有许多个为什么:

本来清净-----为什么还要觉照?

本无生灭-----为什么还有念起?

本来具足-----为什么还未圆成?

本无来去-----为什么不能一如?

本无身心-----为什么不了空寂?

本有智慧-----为什么不会机锋?

本具神用-----为什么不开神通?

本明常照-----为什么不能遍知?

本来如如-----为什么还须安住?

一一透开,正可拔云见月,明彻无惑。

29、 本来清净-----为什么还要觉照?

答:即照无照。既无照体?哪里有照?

合:净镜相辉!

本无生灭-----为什么还有念起?

答: 即念无念念体即空,哪有生灭?

合:尘刹无尽!

本来具足-----为什么还未圆成?

答:不了体相用,本无体,本无相,本无用,即体无体,即相无相,即用无用。

合:古树新花开!

本无来去-----为什么不能一如?

答: 不了一切皆空,即无来体,也无去体,故不能一如。

合:不离亲朋!

本无身心-----为什么不了空寂?

不了身心即空。

合:昧却目前!

本有智慧-----为什么不会机锋?

不了机锋即空。

合:未达平常!

本具神用-----为什么不开神通?

不了无心而应即是神通

合:别有所求!

本明常照-----为什么不能遍知?

不了知知离知。

合:不识当务!

本来如如-----为什么还须安住

不了安住无安住之体,安住即空。

合:游子归家!

30、 此去不见风尘客,满目青山无无见,

天然一幅本来景,独赏水月岁自寒。

31、 禅理启智眼,眼明而无可执之理,

事修达证悟,既证而无可修之法。

32、 心不存见,见起即顿了;

法不住修,修时本无修。

33、 祈愿

34、 三十初一心心不异

合眼开眼本来如斯

新旧无限只在目前

圆照了惑天真独露

-----祝诸仁常住本位随缘自在!

以教释禅者死水难活

以禅化教者法眼洞明

禅以无言而善用活句

教以归源而扫荡文字

会言教之旨圆成智观

了禅机无痕照用无滞

35、 自然安住,不须努力,

觉性与阿弥陀佛不二,

不取相,不立见,

烦恼起处当下化尽,

来去作用,

全然无为,

如是即入念佛三昧。

End

慧律法师清心语录

◎慧 律充满热诚的人,会像磁石一样,深深吸引四周的人。知足的乞丐,强过贪求财物的富翁。快乐就像一副眼镜,可以校正你心灵的近视。快乐有如香水,向人们洒得多了,自己也必沾上几滴。土木工程的技师,懂得如何疏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

◎ 赜 赞上堂一次受昭觉请,拈帖云:有眼者见,有耳者闻。不从天降,不从地涌。既然符到奉行,岂可囊藏被盖!请维那宣过。升座云:火不待日而热,风不待月而凉。鹤胫自长,凫胫自短。松直棘曲,鹄白乌玄。头头露现

慧照玄公大宗师语录序

从 伦曹溪派列淘涌而流注无穷 ,南岳岐分巍峨而联绵不尽 。云仍曼衍,枝叶滋荣 。非止荫覆人天,抑亦光扬祖道 。无说之说,须知意不在言;无闻之闻,果信言非有意。此皆理极无喻之道 ,绪余影响者也。故临济祖

诸方门人参问语录

◎ 慧 海 人问:将心修行,几时得解脱?师曰:将心修行,喻如滑泥洗垢;般若玄妙,本自无生,大用现前,不论时节。曰:凡夫亦得如此否?师曰:见性者即非凡夫,顿悟上乘,超凡越圣。迷人论凡论圣,悟人超越生死涅

王骧陆:净语录 悟心铭

净语录悟心铭不是有心 不是无心 不是不见 不是不闻 了了觉知不着见闻 荡然无住 是名无心 心若无住 妄依何立妄既不立 夙障自除 问心何来 因境而起 境亦不有同属幻影 妙用恒沙 尽是缘心 缘心息处 顿证

林克智:道济师与其独特的语录

道济师与其独特的语录林克智南宋时佛教中出了一位不同寻常,形迹癫狂又神异、嗜酒食肉的和尚道济禅师,在《 续藏》第121卷(P0001-0046)中收有《钱塘湖隐济颠禅师语录》一卷,系宋人沈孟袢所述,此书

赵州禅师的语录有哪些

(一)师问南泉:“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师云:“还可趣向否?”泉云:“拟向即乖。”师云:“不拟争知是道?”泉云:“道不属知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

云岩昙晟禅师语录

[公案一]药山问云岩:“从什 么地方来?”云岩回答:“从百丈那儿来。 ”药山问:“百 丈教徒弟时,可有什么名句?云岩回答:““百丈经常说: ‘我有一个句子,百味具足。’”药山说:“咸就是咸, 淡就是淡

一行禅师的经典语录

1.当波浪意识到自己是水,生死便不再是伤害。2.你的每一瞥、每一个微笑和每一句话,都能到达宇宙的远方,影响着宇宙中每一个有生命和无生命的存在。每一件事物都与所有其他事物相联系;每一件事物都渗透入所有其

文偃禅师的语录有哪些

云门文偃禅师,浙西嘉兴张氏子。依空五寺志澄律师出家,禀具,穷律部,初参睦州踪禅师,州才见师来,便闭却门。师乃扣门,州云:“谁?”师云:“某甲。”州云:“作什么?”师云:“已事未明,乞师指示。”州开门一

南岳怀让的语录是什么

《南岳大慧禅师语录》:“汝学坐禅,为学坐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达其理。”【白话浅释】:怀让禅师是六祖惠能的法嗣,他接引马祖道一

慧可大师的语录

禅师简介:慧可(487~593),一作惠可,又称僧可,俗姓姬,原名光,改名神光,后初祖达摩又为他改名慧可,虎牢(今河南荧阳县)人。得法于初祖达摩,他是中国禅宗的第二祖。法佛无二[原文]有一居士,不说年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呵谬解第三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呵谬解第三念佛三昧名三昧王,境界甚深卒难究竟。古今师授互有不同,至于天台其说大备,慈恩贤首各引其长,企仰禅宗亦极明显,但后学浅陋莫得指归,尚未升堂,焉能入室?晨语:净土是佛的果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正明心佛观慧第四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正明心佛观慧第四夫念佛三昧者,实使群生超三界生极乐之径路也。始自鹫岭敷宜,次羡庐山继轨,十方称赞,诸祖传持,自昔至今,有自来矣!晨语:净土法从佛在印度的宣说,直到庐山慧远的继承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辟断空邪说第六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辟断空邪说第六释迦如来一代圣教,一本于善恶果报因缘诸法,为始终不易之正教也。虽有百非超脱之句,岂必离乎因缘法哉!晨语:指出释迦一代圣教的根本,是以善净的缘起来体现自性的功德,破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劝修第九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劝修第九夫净秽同心生佛一理诸法本等,须假劝修。其奈众生迷心作境净秽斯分,对待相成缚脱迥异,缠缚多劫不觉不知,故须劝娑婆苦海众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晨语:理明的人不须劝,但迷事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劝持众戒第十一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劝持众戒第十一惑者问曰:今闻念佛直指戒杀之说,可谓指体投机事理悉备,实善世利物之训也。敢问:为只此杀业当极戒之,为兼盗淫妄等诸恶悉宜深戒之耶?若当悉戒,何以语之略也?答:噫是何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三昧仪式第十五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三昧仪式第十五念佛法门严建道场之事,并供养仪式,及预治衣服鞋履,更衣沐浴,门颊出入,方便正修。禅诵忏礼等清净法则,具如慈云尊者忏仪等文,此不再具。晨语:三昧的仪式应学而熟之,方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正行第十三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正行第十三如上所述依正二境乃至精进,虽皆圆妙,悉是求生之方便。未为正行,此下所陈乃是正行之旨。晨语:以前所述皆是求生的方便,以下进入宝王三昧的正行。何谓正行?行者既发此志,必使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勉起精进力第十二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勉起精进力第十二精进者,不为世间八风所退,又不为身心异见一切大小病缘而怠其行,故名精进也。晨语:精者不杂,进者不退,一心用功,努力向上也。行人既依劝发,永断杀业,渐具众戒,欲入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罗显众义第十八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罗显众义第十八夫念佛三昧者名一行三昧也,盖彼行人既了深旨,能持一心,唯念彼土,唯忆彼佛,知身土无二,了忆念亦一,乃得名为一行也。晨语:念佛三昧就是一行三昧,到这里与禅宗完全一体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十大碍行第十七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十大碍行第十七详夫一心平等体性无亏,众生虽缠绵于业识之中,靡不有出尘之志。方欲究道,魔境先彰;一事亏心,万善俱失;成小败广,得者还稀。况乎物欲交倾,死生迁变,递相仿效,易地皆然

宋智明:佛教净土法要 目次 自序

《佛教净土法要》【目次】自序(第一卷) 净土白毫观修法第一章 释「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义第二章 净土宗白毫观修法述要一、为甚么要修观二、为甚么要专观白毫三、白毫观的基本修法四、一心三观的法义第三章 古

宋智明:圆觉经直讲 第十四章 道场圆加行 三观齐妙功

第十四章道场圆加行三观齐妙功圆觉必因觉觉而后圆,大道都以加行方臻极,道场者练心之所,悟理者起行之本,心行相应而入妙,返照照妙而观成,体之又体而全体脱落,研之又研而法界大明,一生道业功德始妙。--作者提

宋智明:禅门三关浅说 一

禅作为人类心灵最究竟的本质与最完美的智能,它表现的方式极其广泛与丰富:人生宇宙的一切事物,都时时在呈露禅的本性。但人们往往迷惑于它的表层而不知如何默契真正禅的里层世界。因此,纵使喜欢或虔求禅宗的人们,

宋智明:禅门三关浅说 二

4、有慧无定行学禅的人虽藉强大的慧力打破初关,明心见性,但如果没有定力的护持保养,就会拥持不久,一旦打失,又入迷途,具足慧力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由明师的善巧直指,在机缘凑合时,忽然契会自性,顿断意识流

宋智明:禅机新说(一)

禅师在室,据中而坐,来客从门而人,见破屋旧檐,不堪风雨,便问道:「近日秋雨连绵,不知有漏无漏?」禅师云:「天上地下一片,连你也浸在其中!」「自离杭城,未测西湖水是浅是深?」禅师举指道:「是浅是深?」客

宋智明:禅机新说(二)

云山雾路,九折十弯,过来人一身轻快,一路平直,那正是春花烂漫,清风飘香的时节。禅师虚步而行,众弟子无心而随。到了荫郁的参天古树下,禅师指向前山说:「古时五台山下有婆子,凡行脚僧问台山路怎么走,都答以:

宋智明:如何排除禅悟之障(二)

三、如何抉择禅法与善巧行持问:对于禅的悟境以及悟道的禅师那种自在洒脱的为人风格,的确令我神往不已,真心希望自己能早悟真性,开启妙用,但是认识归认识,行持是行持,理解所得的观照力量总有限度,且时间一久便

宋智明:如何排除禅悟之障(一)

禅门行人以其对禅世界的特殊感受与亲切触动,在那刚刚敞开的灵知闪光当中,开始了人生最真实的追录通向无上觉智的圆满实证与自性光明的无限妙显。于是他透过禅文字,在那略凝识心中,影现了真如实相的另一层面目,虽

宋智明:禅机新说(三)

海印虚舟,彼岸中流,愿行直航,尺浪重波,一水天际,一性逍遥。有一行人,越出师门,归来无为,不传师法,不宣师旨,无宗无派,离悟离迷,种一片自家田地,画一个无样葫芦,率性天真,更绝缘虑。有禅客来问:「师承

宋智明:第一课 天台宗的特色

《天台宗简明教程》(宋智明)著第一课 天台宗的特色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大乘八宗之一,因创成者智者大师十年隐修、“自悟佛乘”于天台山(在今浙江天台县境内)而得名“天台宗”,简称“台宗”。又因本宗的主要教义依

宋智明:第二课 天台宗的肇始

第二课 天台宗的肇始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成立的汉传佛教宗派。据考证,“天台宗”这一名称,是中唐时期台宗九祖湛然大师最早使用的。这一宗派的实际创立者,是陈隋之际的智者大师;而基础的奠定,则启始于北

宋智明:第四课 天台宗的大成

第四课 天台宗的大成台宗四祖智者大师是继南岳慧思大师之后,圆摄无量法义,大成天台教观,完成一宗体系,对天台法门贡献最大的一位祖师。智者大师(538—597),法号智顗,俗姓陈,诞生于南北朝时期的荆州华

宋智明:第三课 天台宗的拓展

第三课 天台宗的拓展继慧文大师之后,天台宗因南岳慧思大师的自心悟证与广弘妙法而使天台教观有了更进一层的发展。慧思大师(515—577),是后魏南豫州汝阳郡武津(今河南上蔡县)人。《佛祖统记》卷六载大师

宋智明:第五课 天台宗的中兴

第五课 天台宗的中兴天台第五祖章安灌顶大师(561—632),继承智者大师的教观,结集了大师一生的讲述,又建国清寺,敷讲师说,使智者大师的教观得以流传后世。《佛祖统记》上说:“微章安,吾恐智者之道,将

宋智明:第七课 天台宗的发展

第七课 天台宗的发展宋代以后的天台宗,在教义上没有多大的发展,一般都局限于注释学上。其中也有一些针对他宗或结合净土的论著出现。元代,有杭州下天竺寺的蒙润(1275—1342),作《天台四教仪集注》,影

宋智明:第九课 诸法实相

第九课 诸法实相《三藏法数》卷四说:“盖如来所说诸大乘经,皆以实相理,印定其说。外道不能杂天魔不能破。若有实相印,则是佛说;若无实相印,则是魔说”。智者大师在《法华文句》中也说:“诸佛觉如实之相,乘此

宋智明:第六课 天台宗的山家山外之诤

第六课 天台宗的山家山外之诤天台宗在宋代发生的山家山外之诤,是台宗发展史上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唐代台宗在道邃大师之后,虽有广修大师的继承及弘扬,但不久即遭会昌(唐武宗年号841—846)灭法,使台宗又

宋智明:第八课 天台宗的经论与著述

第八课 天台宗的经论与著述面对天台法门,首先是浩瀚的经论,学者往往望洋兴叹,以为难穷其源,庶不知经论虽多,悟心则一,故了悟大旨,直趋根本,摄归真源,则透过文字,全体现前。天台宗所依的经论,如湛然大师在

宋智明:第十课 圆融三谛

第十课 圆融三谛“圆融三谛”是诸法实相的具体内容,是台宗行人深入实相必须理悟的根本,是心智相应于真理的门户,因此应当以圆融的心观去如实的体现它。一切诸法即真、即俗、即中,全三即是一,举一即是三,一三三

宋智明:第十二课 三法无差

第十二课三法无差三法是指众生法、佛法和心法三个方面。这三法虽有自他、因果、色心等不同,而它们的体性都具足三千,互相融摄,所以叫做三法无差。众生法即一切众生生命的迷情因缘,具有业力果报等诸因素。佛法即觉

宋智明:第十一课 一念三千

第十一课一念三千一念三千是天台宗的根本理境,悟一念具三千,方能回三千于一念之中。因此,了一念心者即是了一切法,善悟三千者,也必能证于一念。一念,即指现前即妄即真的第六意识;三千,即是指一切万法。一念介

宋智明:第十三课 性具法门

第十三课 性具法门性具法门是台宗一切理趣的极谈,是以法性本具一切善恶之诸法来体现宇宙万有真实性的圆妙正观。元代怀则大师在《天台传佛心印记》的开头就说:只一具字,弥显今宗。以性具善,他师亦知,具恶缘了,

宋智明:第十五 天台宗的判教

第十五 天台宗的判教“判教”是佛弟子总结判释佛法的一种技巧,即把释尊一代说法的时间前后与内容深浅进行适当的分类编排的方法。这种判教法有以下四个作用:一、把三藏十二部分类,确定其说法时间与内容的归属,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