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宋智明:从有相到无相
2025-03-17 07:51

从有相到无相

问:没证到前在修上先要从有相、有心, 有功用道上去修行,然后才转到无相?

师: 比如说大圆满前行就是五加行,他们这里面都有表示,我们都传过这个法很多次了,也修过,修到观相的时侯,譬如说观上师或观曼扎,他有三个层次的:

第一步, 一般人知道是相上的.

第二步, 他在观相时要化显, 在虚空里面化显这个境界, 化显光明,化显开来不是实物了. 进一步了.

第三步、他说你要和法性相应, 要归到空性中,在本性中去用,他都有这个提示在里面,这个我们这里资料都有的,但是不是说每个人都要这样,看你什么程度,你能做什么程度,文本里面就有说。

比如供曼扎,说依世间法建立的化身供,还有依相建立庄严的报身供,还有三身同时供都有的。 三身供据我的理解不一定要很多动作了,供在那里,念三身的偈颂就是供养三身佛,这在偈子里体现出来怎么样供养法身沸, 怎么样供养报身佛, 怎么样供养化身。祖师们很方便的, 很善巧的,他在一个法里面可以具足很多法,许多层次。在祖师来讲, 一就是一切。他为了方便,给弟子先讲浅的事相,再给你指出来里面的内在,这里面的根本是什么? 叫你深入。都包括的, 非常善巧的。这个没有灌过顶, 没有传过法就不知道,看外面那些杂书会看错,一定要亲自得过法才知道他里面这么深奥,和禅宗的根本是一致的。但是有很多方便,这个方便禅宗里是没有的。禅宗里有另外的方便,他的机锋公案,很多手段也是很高明,但是比较简单直接。密宗里方便很多很多, 很善巧,但是你要会用, 虽然给你传很多很多,但是指导你的时候,他又指出关键怎么用,又没有那么复杂的,这个是很微妙的,不同的师父们也不同,证量高的师父知道怎么把你带进来,甚至他和你在一起的时候,就把你带到那个地方,就进入了. 这不可思议的。

真正的禅通过放, 他不让你建立角度,不让你建立感受,不让你建立次第,真正的禅他不让你有的,稍微讲一点点层次的功夫方便,也有的,但真正的祖师他连这些都不给你讲。

问: 不是去找妄念意根的源头?

师: 不是的,他不说什么,叫你看念头的是谁? 他什么都不给你说,只要让你看,看到一定的时候,那根源就看到了,那个能念所念有一定的脱落了。如果从理论上分析,他当时看的时候意识也在, 根也在, 妄想也在, 境界也在,什么都有,但是他不跟你说这些。他只叫你看,看看久而久之识降伏了, 根也忘记了,境界也消失了。还继续去看,看看看到空了,还叫你看,他是这样的一个方法。他不建立一个东西让你执着他、让你在看的时候多一个心,我是什么在看呀?我是识还是根?我们说差别就在这里。

你如果执着我在根上用功,让你住在根上,你就过不了这一关, 透不过去。如果你有耳根在闻性的时候,如果有个耳棂在闻,你这一关就过不去。如果你没有能闻所闻,不在这个地方,不在那个地方,那你才能深入了。不要你建立这个。所以禅宗的修行要你体悟到,如痴如呆什么都不分别,只管用功。

插说: 我是这个体会,就是原汁原味。

师: (笑)对!对!原汁原味,就是自然、就是真实的,不加点任何东西的。

End

四种无相境

◎ 慧 照僧问:如何是四种无相境?慧照禅师云:尔一念心疑,被地来碍;尔一念心爱,被水来溺;尔一念心嗔,被火来烧;尔一念心喜,被风来飘。若能如是辨得,不被境转,处处用境,东涌西没、南涌北没、中涌边没、边

无念,无相,无住,是什么意思?

无念:犹言勿忘,不要忘记。佛教用语,谓无妄念。唐朝白居易《晚起》诗:“北阙停朝簿,西方入社名,惟吟一句偈,无念是无生。”无相:佛教语,与“有相”相对。指摆脱世俗之有相认识所得之真如实相。唐朝姚合 《

怎样修无相功德

在禅堂里是选佛的地方,是种功德福田的地方。所谓‘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在外边所造的寺塔,是有形有相的功德。在《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

怎样理解无相平安

所谓无相平安就是无条件的平安,就是内在的平安跟外在无关。我们要的是当下的平安,如果当下我没有痛苦,没有不平安的话,外在不管发生什么,其实都没有问题。所以看似我想要解决外在的问题,但不是的,我其实是想要

无相状态是怎样的状态

是一种浑沌状态,天不是天,地不是地,天地难辨;没有上,没有下,上下不分;没有棱,没有角,无形无状;没有大,没有小,随形而形;没有过去,没有未来,无始无终;没有来、没有去、没有生,没有死,只有永恒;没有

无相是什么意思

“无相”,中国最早的道教理念,远比佛教的“无相”之说早两个多世纪。最早写作无象。指没有形迹;没有具体形象、概念,原为道家形容道玄虚无形之语后亦泛指诸种义理的玄微难测或玄微难测的义理。语出《老子》:"绳

无相的功德有哪些

唐朝裴休宰相的儿子裴文德,年纪轻轻就已经做到翰林学士的官职,可谓少年得志。但是裴休宰相并不希望儿子这么早就飞黄腾达,而要他到寺院里学习丛林的生活教育。方丈大和尚明白裴休宰相做父亲的苦心,等到裴文德来到

无相的真理有哪些

南塔光涌禅师初参仰山禅师时,仰山问他:“你来做什么?”光涌答:“来拜见禅师。”仰山又问:“见到了禅师吗?”光涌答:“见到了!”仰山再问:“禅师的样子像不像驴马?”光涌说:“我看禅师也不像佛!”仰山不放

无相拜佛的重点是什么

无相拜佛的重点:静、稳、匀。静者:摄心忆佛,心地明静,专注一境。稳者:重心沉稳,轻松放松。匀者:净念相继,融入规律动作,缓慢均匀。如是无相忆佛拜佛,时日既久,有益身心健康。得力之时,蕴育定力;藉此事修

什么是无相佛

就诸佛之身相而言,若以佛身为三十二相、八万四千之相好者,称为有相佛;若以佛身为理体空寂、无色无形者,称为无相佛。一般以诸佛之法身为无相,报应身为有相。然关于法身为有相或无相之说,诸师看法不一。盖一切万

什么是无相拜佛

无相拜佛是一无所求而拜,其中又分三个层次。最初知道自己在拜,体验自己在拜的每一个动作,指挥着自己的身体在拜;进入第二个层次则是知道自己在拜,体验自己在拜,但是指挥的心已经没有了;最后达到第三个层次,既

什么是无相的修行

完全无相现在你肯定是做不到的,但是可以近于无相,行善而不作善想,虽然行善,但是你不作“我在做善事”想(念头),这就是行善而不作善想。比如说做功课、行善等种种善业,回向法界众生,这是有相还是无相呢? 有

实相无相无不相,见相离相名实相

无论说什么样的言语文字,无论用什么样的名字,无论是什么样的境相,都要深刻明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只有见相离相不着相,对一切境相,既不执着假名,更不执着幻相,要知幻才能离幻。不着一切的幻相,才能见到如如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呵谬解第三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呵谬解第三念佛三昧名三昧王,境界甚深卒难究竟。古今师授互有不同,至于天台其说大备,慈恩贤首各引其长,企仰禅宗亦极明显,但后学浅陋莫得指归,尚未升堂,焉能入室?晨语:净土是佛的果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正明心佛观慧第四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正明心佛观慧第四夫念佛三昧者,实使群生超三界生极乐之径路也。始自鹫岭敷宜,次羡庐山继轨,十方称赞,诸祖传持,自昔至今,有自来矣!晨语:净土法从佛在印度的宣说,直到庐山慧远的继承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辟断空邪说第六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辟断空邪说第六释迦如来一代圣教,一本于善恶果报因缘诸法,为始终不易之正教也。虽有百非超脱之句,岂必离乎因缘法哉!晨语:指出释迦一代圣教的根本,是以善净的缘起来体现自性的功德,破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劝修第九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劝修第九夫净秽同心生佛一理诸法本等,须假劝修。其奈众生迷心作境净秽斯分,对待相成缚脱迥异,缠缚多劫不觉不知,故须劝娑婆苦海众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晨语:理明的人不须劝,但迷事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劝持众戒第十一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劝持众戒第十一惑者问曰:今闻念佛直指戒杀之说,可谓指体投机事理悉备,实善世利物之训也。敢问:为只此杀业当极戒之,为兼盗淫妄等诸恶悉宜深戒之耶?若当悉戒,何以语之略也?答:噫是何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三昧仪式第十五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三昧仪式第十五念佛法门严建道场之事,并供养仪式,及预治衣服鞋履,更衣沐浴,门颊出入,方便正修。禅诵忏礼等清净法则,具如慈云尊者忏仪等文,此不再具。晨语:三昧的仪式应学而熟之,方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正行第十三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正行第十三如上所述依正二境乃至精进,虽皆圆妙,悉是求生之方便。未为正行,此下所陈乃是正行之旨。晨语:以前所述皆是求生的方便,以下进入宝王三昧的正行。何谓正行?行者既发此志,必使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勉起精进力第十二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勉起精进力第十二精进者,不为世间八风所退,又不为身心异见一切大小病缘而怠其行,故名精进也。晨语:精者不杂,进者不退,一心用功,努力向上也。行人既依劝发,永断杀业,渐具众戒,欲入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罗显众义第十八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罗显众义第十八夫念佛三昧者名一行三昧也,盖彼行人既了深旨,能持一心,唯念彼土,唯忆彼佛,知身土无二,了忆念亦一,乃得名为一行也。晨语:念佛三昧就是一行三昧,到这里与禅宗完全一体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十大碍行第十七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十大碍行第十七详夫一心平等体性无亏,众生虽缠绵于业识之中,靡不有出尘之志。方欲究道,魔境先彰;一事亏心,万善俱失;成小败广,得者还稀。况乎物欲交倾,死生迁变,递相仿效,易地皆然

宋智明:佛教净土法要 目次 自序

《佛教净土法要》【目次】自序(第一卷) 净土白毫观修法第一章 释「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义第二章 净土宗白毫观修法述要一、为甚么要修观二、为甚么要专观白毫三、白毫观的基本修法四、一心三观的法义第三章 古

宋智明:圆觉经直讲 第十四章 道场圆加行 三观齐妙功

第十四章道场圆加行三观齐妙功圆觉必因觉觉而后圆,大道都以加行方臻极,道场者练心之所,悟理者起行之本,心行相应而入妙,返照照妙而观成,体之又体而全体脱落,研之又研而法界大明,一生道业功德始妙。--作者提

宋智明:禅门三关浅说 一

禅作为人类心灵最究竟的本质与最完美的智能,它表现的方式极其广泛与丰富:人生宇宙的一切事物,都时时在呈露禅的本性。但人们往往迷惑于它的表层而不知如何默契真正禅的里层世界。因此,纵使喜欢或虔求禅宗的人们,

宋智明:禅门三关浅说 二

4、有慧无定行学禅的人虽藉强大的慧力打破初关,明心见性,但如果没有定力的护持保养,就会拥持不久,一旦打失,又入迷途,具足慧力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由明师的善巧直指,在机缘凑合时,忽然契会自性,顿断意识流

宋智明:禅机新说(一)

禅师在室,据中而坐,来客从门而人,见破屋旧檐,不堪风雨,便问道:「近日秋雨连绵,不知有漏无漏?」禅师云:「天上地下一片,连你也浸在其中!」「自离杭城,未测西湖水是浅是深?」禅师举指道:「是浅是深?」客

宋智明:禅机新说(二)

云山雾路,九折十弯,过来人一身轻快,一路平直,那正是春花烂漫,清风飘香的时节。禅师虚步而行,众弟子无心而随。到了荫郁的参天古树下,禅师指向前山说:「古时五台山下有婆子,凡行脚僧问台山路怎么走,都答以:

宋智明:如何排除禅悟之障(二)

三、如何抉择禅法与善巧行持问:对于禅的悟境以及悟道的禅师那种自在洒脱的为人风格,的确令我神往不已,真心希望自己能早悟真性,开启妙用,但是认识归认识,行持是行持,理解所得的观照力量总有限度,且时间一久便

宋智明:如何排除禅悟之障(一)

禅门行人以其对禅世界的特殊感受与亲切触动,在那刚刚敞开的灵知闪光当中,开始了人生最真实的追录通向无上觉智的圆满实证与自性光明的无限妙显。于是他透过禅文字,在那略凝识心中,影现了真如实相的另一层面目,虽

宋智明:禅机新说(三)

海印虚舟,彼岸中流,愿行直航,尺浪重波,一水天际,一性逍遥。有一行人,越出师门,归来无为,不传师法,不宣师旨,无宗无派,离悟离迷,种一片自家田地,画一个无样葫芦,率性天真,更绝缘虑。有禅客来问:「师承

宋智明:第一课 天台宗的特色

《天台宗简明教程》(宋智明)著第一课 天台宗的特色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大乘八宗之一,因创成者智者大师十年隐修、“自悟佛乘”于天台山(在今浙江天台县境内)而得名“天台宗”,简称“台宗”。又因本宗的主要教义依

宋智明:第二课 天台宗的肇始

第二课 天台宗的肇始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成立的汉传佛教宗派。据考证,“天台宗”这一名称,是中唐时期台宗九祖湛然大师最早使用的。这一宗派的实际创立者,是陈隋之际的智者大师;而基础的奠定,则启始于北

宋智明:第四课 天台宗的大成

第四课 天台宗的大成台宗四祖智者大师是继南岳慧思大师之后,圆摄无量法义,大成天台教观,完成一宗体系,对天台法门贡献最大的一位祖师。智者大师(538—597),法号智顗,俗姓陈,诞生于南北朝时期的荆州华

宋智明:第三课 天台宗的拓展

第三课 天台宗的拓展继慧文大师之后,天台宗因南岳慧思大师的自心悟证与广弘妙法而使天台教观有了更进一层的发展。慧思大师(515—577),是后魏南豫州汝阳郡武津(今河南上蔡县)人。《佛祖统记》卷六载大师

宋智明:第五课 天台宗的中兴

第五课 天台宗的中兴天台第五祖章安灌顶大师(561—632),继承智者大师的教观,结集了大师一生的讲述,又建国清寺,敷讲师说,使智者大师的教观得以流传后世。《佛祖统记》上说:“微章安,吾恐智者之道,将

宋智明:第七课 天台宗的发展

第七课 天台宗的发展宋代以后的天台宗,在教义上没有多大的发展,一般都局限于注释学上。其中也有一些针对他宗或结合净土的论著出现。元代,有杭州下天竺寺的蒙润(1275—1342),作《天台四教仪集注》,影

宋智明:第九课 诸法实相

第九课 诸法实相《三藏法数》卷四说:“盖如来所说诸大乘经,皆以实相理,印定其说。外道不能杂天魔不能破。若有实相印,则是佛说;若无实相印,则是魔说”。智者大师在《法华文句》中也说:“诸佛觉如实之相,乘此

宋智明:第六课 天台宗的山家山外之诤

第六课 天台宗的山家山外之诤天台宗在宋代发生的山家山外之诤,是台宗发展史上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唐代台宗在道邃大师之后,虽有广修大师的继承及弘扬,但不久即遭会昌(唐武宗年号841—846)灭法,使台宗又

宋智明:第八课 天台宗的经论与著述

第八课 天台宗的经论与著述面对天台法门,首先是浩瀚的经论,学者往往望洋兴叹,以为难穷其源,庶不知经论虽多,悟心则一,故了悟大旨,直趋根本,摄归真源,则透过文字,全体现前。天台宗所依的经论,如湛然大师在

宋智明:第十课 圆融三谛

第十课 圆融三谛“圆融三谛”是诸法实相的具体内容,是台宗行人深入实相必须理悟的根本,是心智相应于真理的门户,因此应当以圆融的心观去如实的体现它。一切诸法即真、即俗、即中,全三即是一,举一即是三,一三三

宋智明:第十二课 三法无差

第十二课三法无差三法是指众生法、佛法和心法三个方面。这三法虽有自他、因果、色心等不同,而它们的体性都具足三千,互相融摄,所以叫做三法无差。众生法即一切众生生命的迷情因缘,具有业力果报等诸因素。佛法即觉

宋智明:第十一课 一念三千

第十一课一念三千一念三千是天台宗的根本理境,悟一念具三千,方能回三千于一念之中。因此,了一念心者即是了一切法,善悟三千者,也必能证于一念。一念,即指现前即妄即真的第六意识;三千,即是指一切万法。一念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