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宋智明:第二十六课 四重因缘观
2025-03-14 10:39

第二十六课四重因缘观

这里的因缘指十二因缘,也称十二缘起、十二支。如下:

无明过去世一切烦恼。

行过去世所造作一切业。

识投胎时一刹那的意识妄念。

名色住胎早期的心识和身体。

六入胎中位诸根具足。

触出胎后三至四岁,根尘接触生起意识。。

受五岁至十三岁根尘相触领纳前境。

爱十四至十九岁,贪爱胜妙资具与淫欲。

取二十岁后,贪欲转盛,四方追求。

有积集善恶业,牵引未来果报。

生未来受生的因缘。

老死从五阴之身住世衰变直到身坏命终。

以上无明与行是过去的二支因,从识至受是现在的五支果;爱取有二支是现在的因;生死是未来的果,所以这十二因缘包括三世两重因果。

先以顺观知无明乃至老死的整个生命的发展过程,叫顺生门,然后再逆观知老死乃来自无明的迷惑,若灭无明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是还灭门。

天台智者大师在十二因缘法中,依四藏通别圆教次第而立四重观修方便。

一、藏教的思议生灭十二因缘观 是以假观的法理而解释十二因缘。又可分别四种:①刹那(一念缘起一念心中具足十二支,如因瞋心而杀生的瞬间,刹那间心中充满愚痴、无明;②连缚缘起即此十二支连续不断形成前因后果;③分位缘起,如三世两重因果;④远续缘起,指十二因缘的连续缘起,可远隔多世。因观此四者可以心意思量,可以言语议论,又观知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生灭宛然,所以叫思议生灭十二因缘观。通过此种观法,知断无明,直至了生死轮转,证得寂灭解脱。

二、通教的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观以体悟众生皆空的智慧,观于十二因缘,了达生即无生,灭即非灭。谛观无明不在外,不在外,不在中间,犹如虚空,但有名字,毫无实体。无明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因此观知无明当体不可得,乃至老死皆幻化无生,从而悟入无生的真谛。

三、别教的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观谛观根本无明乃由于二乘不了心外无法厌苦断集,证灭修道,因此迷于中道真实义谛,发起界外偏真无漏之行,由此引生方便变易生死识种。又缘界外无漏正受,而起涅槃法爱,深生取着,润彼变易识种、令生有芽,招感方便不思议变易生死。又进一层谛观不了心外无法,便呵弃真空,别修万行,也是迷于中道真实义谛,发起界外入假神通行,由于引生实报变易生死识种,又缘界外胜妙境界,而起神通法爱,深生取着,润彼变易识种,令生有芽,招感实报不思议变易生死。

如能悟知心外无法,不偏空寂的正受,不落离空的假有,超越变易的识种,那么将此根本无明一一破尽,方得二死永亡,成就佛道。

四、圆教的不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观圆悟心中谛观无明爱取的种种烦恼,即是菩提,究竟清净,这是了因佛性。行与有的业即是解脱,在业行中解脱自在,就是缘因佛性。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等的苦果即是法身,法身无苦无乐,即是大乐,不生不死是常,即是正因佛性。

由谛观而圆悟十二因缘即是三因佛性,也即中道实相,所以更无思议与生灭,自在地圆显佛道的妙化,成就无上圆满的果德。

十二因缘法是错宗复杂的人生现象,是生命流程中的连续变化或刹那现起的因缘关系。通过对四重十二因缘观照和体悟,可以明了生死轮回的因果关系,从而断无明,了生死,证涅槃;乃至无明不断而断,生死不了而了,涅槃不证而证。

练习题:

1. 十二因缘的名义如何?

2. 思议生灭十二因缘如何观修,达到什么效果?

3. 如何谛观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如何才能相应?

4. 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的根本无明是怎样形成的?

5. 如何破除根本无明?

6. 不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如何圆观?

7. 在圆悟心观中,应该怎样通达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的无上道用?

思考题:

1. 在一一谛观十二因缘中,其中什么规律?

2. 在历观因缘法内,智与境是如何统一在一念心中的?

End

无业禅师悟道因缘

明 尧汾州(今山西汾阳)无业禅师,马祖道一禅师之法嗣,商州(陕西商洛)上洛人,欲姓杜。其母李氏怀他之前,有一次做梦,听到空中有个声音问她:寄居得否?她答应了,醒来后不久就怀孕了。无业禅师诞生的那天晚上

因缘乞丐

李英棣京都的清晨,天蒙蒙的将亮未亮,在西本愿寺的本堂阶下跪着一位年约四十岁的乞丐。天亮后,西本愿寺的大门开启,乞丐静静的合掌念佛,直到早课结束。白天,他在西六条的新町乞食,每当有人施舍食物给他时,他便

善会禅师悟道因缘

澧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夹山善会禅师,船子德诚禅师之法嗣,俗姓廖,广州人。自幼出家,成年受戒,曾广泛听习经论,对戒定慧三学颇能通达。后住润州(今江苏镇江)鹤林,讲经示众,因听道吾禅师之劝告,前往秀州(

余弘律之因缘

◎ 弘 一弘律因缘初出家时,即读《梵网合注》。续读《灵峰宗论》,乃发起学律之愿。受戒时,随时参读《传戒正范》及《毗尼事义集要》。庚申之春,自日本请得古版《南山灵芝》三大部,计八十余册。辛酉之春,始编《

珍惜因缘

◎ 圣严从禅的立场来解释,生命是时间加上空间的活动,在时间的过程之中移动,在空间的范围之内变化,时间加空间,觉得有个我的存在,这就是生命。因此,生命似乎是一桩不可捉摸的事,其实不然。生命是一个事实,它

刘经臣居士悟道因缘

◎ 法 宝签判(官职名)刘经臣居士,智海本逸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字兴朝。少年时以才高俊逸,登上仕途。当时他对佛法并不相信。三十二岁时,刘经臣偶然与东林照觉常总禅师相识,相谈甚欢。在常总禅师的启迪下,刘

恶行莫做!佛说筋骨节酸痛的因缘

佛陀不是创造万物的上帝,他有血肉之躯,跟你我一样,必须经历生、老、病、死的人生历程。当然,他跟我们不一样的地方有很多处,其中之一就是当他经历以上的过程时,他没有烦恼,他不会像凡夫一样哀嚎痛哭,不会忧伤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李炳南:未证真如应慎因缘

学重行解相应。解而不行,说食数宝;行而不解,多入歧途;两俱有过。今修净者;但曰念佛,求生西方,只知向果上攀缘,至于所念,如法与否,慢不加察。是于因力缘力,反而忽之,宁非不知务本耶?经曰:因地不真,果招

李炳南:李老居士的学佛因缘

区区学佛因缘,自幼受家庭熏习,但以种种关系,其间若断若续,一直到三十岁以后,才可说是有信仰。此是沾了苏州弘化社的光;因以前所读之经无非是《金刚》、《楞严》、《法华》、《圆觉》之类。其实是囫囵吞枣,望文

李炳南:李炳南居士的皈依因缘

民国十九年(1930年)四月,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反对蒋介石的中原大战爆发,西北军攻占了莒城,中央军来援,把莒县县城包围起来。莒县监狱官李炳南被围困在城中,时间长达半年。路过的部队占据民房,勒索民饷

李炳南:佛陀之圣号为何十种,以何因缘而称呼?

佛陀之圣号为何十种,以何因缘而称呼?答:佛陀十号,并非姓氏之称,乃就其德能之大而显者,定有十种称颂耳。如今称赞人曰,某公吾兄先生,是三号焉。曰某公某长是良吏是正人是国家之柱石,是五称焉。中国以前之封号

杜甫与佛教的因缘

杜甫与佛教的因缘◎许美中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原籍湖北襄阳,迁居河南巩县。杜甫早年研习儒学,二十岁时开始漫游吴越齐赵,过了十年左右裘怀清狂的生活。三十五岁以后到长安求官,不第。后两次献赋,

宿世因缘

宿 世 因 缘◎ 莲大士窥基的父亲尉迟宗,是唐代左金吾将军。母亲裴氏夫人因梦见掌中有月轮吞下而怀孕。据说窥基呱呱坠地时,红光满室,全家人都很惊喜,唯有他父亲深感不安,不知此子将来会面临怎样的人生道路。

本焕老和尚:念佛要有福德因缘

首座和尚、班首师父、各位执事、各位护法居士:你们各位来问我本焕小和尚,天天不过堂,为什么今天来过堂?我现在倚老卖老,虽然我倚老卖老,但我不比大家起的迟,我可以告诉大家,我每天四点就起床,一直诵经到七点

弘一法师出家因缘

弘一法师出家因缘◎ 弘 一在清朝光绪年间天津河东有一个地藏庵,庵前有一户人家。这是一座四进四出的进士宅邸,它的主人是一位官商,名字叫李世珍。曾是同治年间的进士,官任吏部主事,也因此使李家在当地的声名

修慧要有深厚的福德因缘作基础

净慧法师学佛就是向佛学习,学习佛是如何觉悟的。佛就是觉,《六祖坛经》上讲,迷即众生,觉即佛,一念迷即众生,一念觉即佛。生佛之间,只是一字之差。看似简单,可是真要觉,却不是那么容易,这中间要克服种种困难

一切都只是因缘的一场会聚

一切都只是因缘的一场会聚静波法师交织爱与恨,是劫还是缘?一切也都只是因缘的一场会聚,有缘则聚,无缘则散。轮回,皆缘由爱恨情仇,父母儿女夫妻朋友,皆不出要债还债报恩讨怨。所谓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虽然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十六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在《弟子规.亲仁》这一章里面,我们看到有下面这句经文说「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一个仁者,反而一般的人都很敬畏他,好像他不是那么容易接

天下事皆有因缘

◎ 印 光【原文】天下事皆有因缘。其事之成与否,皆其因缘所使。虽有令成令坏之人,其实际之权力,乃在我之前因,而不在彼之现缘也。明乎此,则乐天知命,不怨不尤。素位而行,无入而不自得矣。汝独不知身为人子,

出家在家因缘不同切莫强求

静波法师《维摩诘经方便品》中说: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维摩居士也有自己的妻子,但是他又去修梵行、离欲。你说那是不是功夫呢?绝对是功夫。我要再重复一遍曾经说的一句话:放下不是放弃,随缘不是随便。所以,在家

要有八种因缘,才能得到莲花化身

宣化上人谈到莲花化身,不是那么容易的,要修很多人所不能修的苦行,要有八种的因缘,才能得到莲花化身。第一种,至失命不说他过:不要说是小事情,甚至于把生命丢了,你也不讲他人的过错。即使只要辩说: 啊!那事

因缘

现在有一句流行的话:向钱看。钱,有那么重要吗?除了向钱看,世间上可看的东西太多了,有的人喜欢看山,有的人喜欢看水,有的人喜欢看书,有的人喜欢看人;也有人喜欢看各种表演、喜欢看各种奇人妙事,喜欢看电视、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二十六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昨天我们讲到第二十六句「或拜佛念经」,昨天为大家简单的介绍了什么是佛教,以及佛经它是如何结集的,如何传到中国来的。佛不

胡小林:随缘,但不要自己制造因缘

等待因缘,不要自己制造因缘,自己制造的因缘往往是不好的,不是有个故事吗?说一个乌龟从海边出来了,从海边那个洞里头出来,出来以后一个小孩看见了,一个小孩看见这乌龟以后,他觉得天上有老鹰,因为老鹰吃海龟,

耶舍长者闻法的因缘

耶舍长者闻法的因缘证严法师佛说苦谛实苦,不可令乐。集真是因,更无异因,苦若灭者,即是因灭;因灭故果灭,灭苦之道,实是真道,更无余道。一切因缘生,一切因缘灭,因缘来时,就要看我们是否能好好把握因缘,佛在

改变命运要修福修慧从因缘果报上来改变

惟觉法师福报代表这一生当中的经济环境,有福报的人做任何事都很顺利;没有福德,做任何事都会遇到困境,经常一筹莫展,所以福报的熏修很重要。中国有句俗话,大树底下好遮荫。一棵树枝叶茂密,树荫愈大,就能容纳许

学佛要懂因缘敢承担

◎ 梦 参地藏菩萨在《占察善恶业报经》上说:如果不至心,虽念我的名号,等于没有念;听到我的名号,不名为闻,也等于没有听到。这个含义就是你跟地藏菩萨这个因缘没有建立起来,虽然听到名号,你没有什么信乐心,

佛教的十二因缘

佛教的十二因缘◎ 葛兆光人生都是痛苦的,仿佛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循环流转的苦难历程,从生到死,从死到生,处于生生不息的轮回之中的众生,好像没有办法逃出这种苦难的缠绕,这一生如此,下一生也如此。有人就说,西

把握因缘,带动良善社会风气

证严法师年轻人,是社会未来的希望。慈济大专青年联谊会已经成立十年了,十多年前,很多慈青还是不解世事的大学生,现在已经在社会各个角落承担不同的职业,扮演不同的人生角色。还有的一路深造,从硕士进修到博士,

皈依三宝而生天的因缘

皈依三宝而生天的因缘◎ 北魏吉伽夜 【经文】尔时。舍卫国须达长者以十万两金雇人。使皈依佛。时有一婢闻长者语。即皈依佛。命终之后生三十三天。于是往集善法堂。帝释以偈而问言。汝宿有何福。得生于天中。光

我认识金山活佛的因缘

我认识金山活佛的因缘乐观法师一提到金山活佛,马上就好像有一个蹲蹲跄跄蹢蹢躂躂类似济公活佛那副神情形状的影子映现在我的面前,我同这位带着神奇气氛的人物首次接触见面,那是在民国十七年的夏天,一个偶然的因缘

诸法皆是因缘和合

诸法皆是因缘和合◎ 果 如该怎么修行才能出苦离苦呢?首先,要知道一切皆是因缘和合的假有,并没有真实的存在。但是,因为自己还没办法体认、亲证这个的道理,所以仍要借假修行,等到你修到了净除妄念、妄觉、妄分

因缘所生法

因 缘 所 生 法◎ 梁启超一般人多以佛教为谈玄家,在后此各派佛学诚有此倾向,原始佛教却不然。释迦是一位最注重实践的人。当时哲学界最时髦的问题如世界有始无始,有边无边,身体与生命是一是二,如未死或不死

徐恒志:涵芬集 第四部分 纪念文集 3、我的学佛因缘

3、我的学佛因缘徐恒志(一九五三年八月)我原籍是浙江镇海,父亲治儒学,能文艺,秉性明达、慈厚,常常济人的贫苦,解人的危急,曾以薪水收入,节衣缩食赡养族中鳏寡老少的生活几十年。在饱经忧患、阅历沧桑之后,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净 慧好景不常在,好花不常开,七天的时间,转瞬之间就过去了。时间是迁流的,世事是无常的,人生也是短暂的,这都说明了世间一切事物的有限性。另外一方面,我们人的妄想、人的欲望却

一日禅:顺境逆境皆是因缘

人生数十年,顺境逆境皆是常事。顺境使人顺悦的同时,亦容易让人懈怠;逆境则相反,虽容易让人倍觉焦躁痛苦,可一旦坚忍跨过,则更上一个台阶。所以当我们遇到逆境的时候,心里定要坚定信念,与其自怨自艾,更不如将

于凌波:十二因缘观

十二因缘观于凌波在原始佛教的教理中,除了三法印和四圣谛外,尚有十二缘起论。十二缘起论就是十二因缘观,在第六章第四节中已有过介绍。但前面介绍的只是十二缘起的流转门,尚有后一半还灭门未介绍出来。所谓十二缘

于凌波:杨仁山的学佛因缘及其对近代佛教的影响

在清季宣统末年中秋节过后的第二天,南京城廷龄巷的金陵刻经处内,客厅中有许多人在开会。他们都是南京佛学研究会和金陵刻经处的人员,开会的目的,是要选出一位新会长。老会长卧病在床,病情日重,昕以授意他们选出

一次五台山,因缘五百年!

在很多人眼中一直以为五台山只是一座山的名字没想到是有五座山峰其最高峰──叶斗峰海拔3058米为华北地区的最高峰素有华北屋脊之美称五台山因其五座主峰峰顶平缓有如垒土之台而得名五座台顶上分别供奉着文殊菩萨

界诠法师的学佛出家因缘

文/界诠法师我是五九年出生的,六零年闹饥荒,六零、六一、六二连续三年都闹饥荒,以后也都吃不饱,有得吃但是吃不饱。一直到八五年我去北京读书的时候还是吃不饱。为什么吃不饱呢?粮食是限量供应的。现在小孩子会

明海大和尚:随顺因缘的背后 还有一句很重要的话

我们坚持初发心特别是坚持发菩提心是非常不容易的。佛法里有许多故事讲到坚持菩提心不退的不容易,其中一个故事讲释迦牟尼佛座下的比丘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在很久以前就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要修菩萨行就要修

慈悲的因缘到了 你自然也会素食

念佛之人为什么要吃常素呢?由于念佛一法是大乘佛法,修菩萨道圆成佛果。成佛的种子是什么呢?是慈悲心、大慈悲心,本着慈悲心的因缘,我们要吃常素,不能伤害众生。一是为了圆修佛果的目的、慈悲心的培植,我们要吃

韩清净:十义量 因缘业果义第六

因缘业果义第六已辩善巧,今次当说因缘业果是诸善巧所依处故。云何因缘业果?谓若有法能顺益彼即说此为彼因,若此与彼为生起依即说此为彼缘,若能造作说名为业,若所成办说名为果。此中一一复有差别,谓有十因、四缘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二十六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二十六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声闻地第二瑜伽处之一辛二、品类建立2 壬一、广征问:于如前所举、所开示出离地中,有几品类补特伽罗能证出离?云何建立补特伽罗

雪漠:因缘的波光中藏着解脱的秘密

因缘的波光中藏着解脱的秘密相续迁流化,灭灭又生生。如水翻泡沫,似波光盈盈。当你注意观察自己的生活和身边一切的时候,就会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规律,什么规律呢?就是你无法从中找到任何一个独立存在的物体,也

世尊与燃灯佛的因缘

以前有个提和卫国,国王名叫灯盛,他有一位神奇的儿子,出生之时身边一切光明照彻,犹如明灯,因此被称为燃灯太子(锭光太子)。国王灯盛在临终之时将政务托付给了锭光太子,太子明白世事无常的道理,根本无心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