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宋智明:第二章 六妙门讲义 第九讲 观心六妙门的殊胜修持
2025-03-17 10:49

第九讲 观心六妙门的殊胜修持

次释第八观心六妙门。

接下去解释的第八种类的观心六妙门,这种观法可直接与禅、密接轨而深入佛法要妙。

观心六妙门者,此为大根性行人,善识法恶,不由次第,悬照诸法之源。何等为诸法之源?所谓众生心也。一切万法由心而起,若能返观心性,不可得心源,即知万法皆无根本。

这个观心六妙门,对专门对已经做好了发心与理悟准备的大根性的修行人而设立的,因为他已经认识到即使是恶法对于本性而言是无碍,知恶性即是善性,了性无二,一切平等,以平等到心而修观照,所以不用藉助次第的渐进,而是于无依无倚_

中如悬在空中的大圆镜一样,照了万法。而观心的照了则是万法的本源。那么,究竟甚么是一切法的本源呢?这个本源就是众生即妄即真的第六意识心,起由法界

起,灭由法界灭,所以这个心本无生灭,但因众生妄生分别执著,陷入尘劳烦恼中,假使能了达一切万法本自心源而起,心外无境,这样心不随逐外物,反过来观照心的源头,当一直观照到诸念寂灭,脱体空净,於是当下了达此心本不可得,同时也就立即悟知一切万法也都没有根本的实有性。缘生性空,中道实相,全显於观心的行人圆明之中。

约此观心说六妙门,非如前也。所以者何?如行者初学观心时,知一切世间出世间诸数量法,皆悉从心出,离心之外,更无一法,是则数一切法,皆悉约心故数,当知心者,即是数门。

站在这个心源的角度说六妙门,是与前面所说的七种六妙门完全不同。为甚么呢?譬如说修行的人初步学修观心的时候,就已经理悟到一切世间与出世间的所有数量法则,都完全从心念上发生的,离开心念的作用以外,绝对没有一个数量法则的实存。这样明白以後,当观心的时候,就在用心数法的当下,完全依据心的功能 而进行的,所以不被数法所转,念念数法而念念反照心源,直入性海。应当知道,这个观心数法的心的本身就是数门,并非心外有数,而是即心即数,数是末心是本,当数到穷尽心源的时候,心与数二者当体空寂,彻见无生的本来面目。

复次,行者当观心时,知一切数量之法,悉随心王,若无心王,即无心数,心王动故,心数亦动,譬如百官臣民,悉皆随顺大王,一切诸数量法依随心王,亦复如是。如是观时,即知心是随门。

再进一层从数门的观心到随门的观心。修行的人正当观心的时候,了知一切善 恶等数量之法,是心所拥有的成分,它们的数量的变化,都完全随顺心王——心的觉知明了显现的功能而起作用,假如没有心王,也就没有心的数量之法。心王动转的缘故,心数法也必然随之而动。心王如被境所迁,出现分别妄动时,心数也属於虚妄的变化;假如心王空明无碍,湛然清净,虽然应机而动,则依然不离本位,而变化无量,此时用即体,体即用,是二而不二的。造就好像百官大臣与老百姓,都要随顺一国之王。一切的数量法依赖与随顺心王也是一样。这样观心的睁候,就悟知心是随门。

复次,行者当观心时,知心性常寂,即诸法亦寂。寂故不念,不念故即不动,不动故即名止也。当知心者,即是止门。

再深入下去,当修观的人正在观心的时候,悟知心性本来常寂,从来没有生灭动转,外息於境相,内空於分别,领悟了寂性的灵明本来如此。因此,进而了达一切诸法也当体空寂,心空一切万法都随之归於寂。因为悟知常寂的心性的缘故,所以时时离分别攀缘之念,而不起妄想执著。因为时时处处都不起妄心的护念工夫,所以证入了不动的境界,而这时的心性空寂而不动,正是观心所达到的体真止。所以应当知道,这个心的当下也就是止门。

复次,行者当观心时,觉了心性犹如虚空,无名无相,一切语言道断,开无明藏,见真实性,於一切诸法得无著慧。当知心者,即是观门。

观心进入了空寂的境地,只要不住在空相上,而以观照的智慧,体悟如空的本源,当到了空相顿脱之时,心性的真如本来面目刹那显现,于是觉了这个心性的广大圆明就如太虚空,在此非空的空中没有名字概念,也没有任何相貌与状态,一切的语言所起的逻辑思维彻底断除,打开了无明覆盖住的如来宝藏,见证了真实的灵明妙性,从此在一切法中,证得无著的妙慧,任其来去生灭,一切变化,心中了然不生法见,不住法用。这样的体悟实证了心的真实性,也就是心所本具的观门。

复次,行者当观心时,既不得所观之心,亦不得能观之智,尔时,心如虚空,无所依倚,以无著妙慧,虽不见诸法,而还通过一切诸法,分别显示,入诸法界无所缺减,普现色身,垂形九道,入变通藏,集诸善根,回向菩提,庄严佛道。当知心者,即是还门。

修观到了能所双亡,观智与观心同时脱落,已经悟入真如妙性,这时心好像虚空一样,虽灵知不昧,而了无一物可得,十方三际,当体无待,因此,没有任何依赖与倚托。这样,无著的妙慧即体起照,妙明无方,虽然不见诸法——无能所对立的知见去了解或体悟法界,但是还能够以广大无边的真心而行变化莫测的幻智去通达一切诸法,种种分别,头头显示,深入到一切法界之中——圣凡、心物、善恶等一切现象与法体里面,没有一丝一毫的缺乏与减少。并能在一切法界的差别缘上,普遍地显现名类色身,如空中的月亮一般,将投影入于一切水中,所以能够慈悲垂示种种类形以度九道的众生。证入神变与神通的如幻三昧功德法藏,广集一切善根,回向菩提,庄严佛道。象这样的心观自然的启用,就是从体返用的如幻还门。

复次,行者当观心时,虽不得心及诸法,而能了了分别一切诸法;虽分别一切诸法,不著一切法,成就一切法,不染一切法,「以自性清净,从本以来,不为无明惑倒之所染故。」故经云:「心不染烦恼,烦恼不染心。」行者通达自性清净心故,入於垢法,不为垢法所染,故名为净。当知心者,即是净门。

这一段讲的是观心六妙门的最高层次的境界,也就是证入真如平等一际,圆明清净的法身妙体。

当行者观心的时候,「虽不得心及诸法」,即是真空寂灭的全体,「而能了了分别一切诸法」,就是朗照万法的大用。

分别一切法,又不执著一切法,是第一层次上的无碍力——智见无碍;成就一切法的事业妙用,又不染污一切事用的境界,是第二层次的无碍妙用。这是真正从性体而起随应的神通妙能,所以《起信论》说:「以自性清净故,从本以来,不为无明惑倒之所染故。」无明惑倒既不能染污;那么,无明即明,当体不二,无修无证,妙明自然。因此,佛在经中说:「心不染烦恼,烦恼不染心。」这是指证悟真如心的人,一切不二,无有相待的障碍,所以心体与烦恼,平等一如,如水入水,无非法性全体大用。

修行的人通达了性的清净心,一一透过,一净一切清净,因此之故,妙明心用人於一切垢污的事物中,也绝对不会被垢污法所染著,所以一切无碍称为清净。这样的观心证性,就是净门的功德。

如是六门,不由次第,直观心性,即便具足也。

这说明在表述观心六妙门的时候,因为所依据的是六妙法义,的确似乎有次第与层次,但在观心人性之实修中,门门可证,法法即心,没有次第与层次性的分别执著,所以只要直接地观照心性,也就自然具足了六门中的所有法验与悟证。

End

广钦老和尚讲述一次殊胜的念佛体验

念佛三昧的殊胜境界,得道之人一般不去广宣,修学之人仅可感受了解三昧相状,不可执着其境界。念佛三昧的境界,只有证到的人才道得出来,广钦老和尚讲过念佛三昧的境界。据书中记载:一般人只知道老和尚是参临济禅开

药师法门的七种修持方法

对佛教文化有一定了解之人,都知道西方三圣、东方三圣、华严三圣等说法。其中东方三圣又称药师三尊,即药师如来与日光菩萨、月光菩萨,药师如来即药师佛,他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则是其胁侍菩

佛教的修持方法

是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仅仅信仰佛教而不作佛教生活的实践,那只算是种了一些将来成佛的善根种子,但却很难得到即生的利益。佛教的修持,即是佛教生活的实践。最主要的有四大项目,那就是:信、戒、定、

抄写佛经是一条极为殊胜的修行法门

人世间的一切身、口、意诸般行止, 都可以用来作修炼的功夫,因此,古人讲 成佛有八万四千法门 。传统书法抄写佛 经就是一条极为殊胜的修行法门。何以见得? 大致有以下三点理由:抄写佛经,可以熏习佛法现在网

佛教之简易修持法

◎ 弘 一 今天承诸位善友请我演讲。我以为谈玄说妙,虽然极为高尚,但于现在行持终觉了不相涉。所以今天我所讲的,且就常人现在即能实行的,约略说之。 因为专尚谈玄说妙,譬如那饥饿的人,来研究食谱,虽山珍海

麦彭仁波切开示最简单殊胜、适合末法众生的禅定修法

有一个最殊胜的禅定修法,是麦彭仁波切开示的简单到不可思议的观心和观行修法:心静下来,所有的念头归零,零就是阿赖耶识所有杂念的源头(阿赖耶识是八识当中的一部分,没有很明显的思维活动,相对平静),把心回归

最殊胜的法

弟子问:尊者,在一切道法中什么是最殊胜的法?阿底峡尊者答道:证悟无我之义的人即是最殊胜的智者。最殊胜的持戒即是心相续调柔;最殊胜的功德即是具有饶益之心;最殊胜的教言即是经常观察自心;最殊胜的对治力即是

论存心立品——示修持方法

论存心立品--示修持方法◎ 印 光 学道之人, 居心立行, 必须质直中正, 不可有丝毫偏私委曲之相。倘稍有偏曲, 则如秤之定盘不准, 称诸物而轻重咸差。如镜之体质不净, 照诸像而妍媸莫辨。差之毫厘,

净土法门之殊胜

◎界 诠《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度,唯依念佛法门得度生死。今与大众一同来研究学习,而且还要真修实行。修者,若意于念佛法门者,每日至少念佛一万声,还要不定期加行。若修其他法门者,只是傍听,不做

抄写佛经也是殊胜的修行法门

◎ 惟 贤人世间的一切身、口、意诸般行止,都可以用来作修炼的功夫,因此,古人讲成佛有八万四千法门。传统书法抄写佛经就是一条极为殊胜的修行法门。何以见得?大致有以下三点理由:一、抄写佛经,可以熏习佛法。

孝顺父母的方法与不可思议的殊胜果报

若能在家孝父母,此即名为胜福田,现世流布大名称,未来福报转无量。(龙树菩萨说法要偈)一、孝顺父母的意义父母有生育、养育、教育之恩,可说是功德巍巍,在《父母恩重难报经》当中,曾以七种比喻来说明父母恩德深

元音老人:心经 第二章 诸法皆空 不住相故 无所得故

心经 第二章 诸法皆空 不住相故 无所得故佛在五时说法中,无不是根据众生的根性和机缘应病与药的,所以应缘说法,而无定法。为了使众生不误解佛法,不执着在经文的字句名相上,佛说:吾四十九年住世,未曾说一字

菩提心的尊贵殊胜及其功德

首先来讲一讲发菩提心的尊贵:讲到菩提心的尊贵,要从比较上或举喻来说明,始能显示出来。佛陀在大乘经典中特别指出发菩提心的尊贵明文,可说是很多很多的,现我简单的举出几则来谈谈。经中举喻说:如有一大龙王,在

精进念佛是最殊胜的报恩方法

忏云法师讲几句用功的话。佛在楞严会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么说;过去佛这么说、现在佛这么说、未来佛也这么说,说什么呢?说:十方如来呀,怜念众生,如母忆子;十方如来可以说是一切佛,可怜、悯念众生,就

修持佛法时有二十一种徒劳

莲师说:当修持佛法时,有二十一种徒劳。佛母问:是哪些?上师说:若你不放弃伤害众生,那生起菩提心就是徒劳的。若你不持守三昧耶,那接受灌顶就是徒劳的。若学习许多法教而无法利益自心,那就是徒劳的。若做许多善

净土宗修持法注意事项

净土宗修持法注意事项◎ 弘 一修净土宗者,第一须发大菩提心。《无量寿经》中所说三辈往生者,皆须发无上菩提之心。《观无量寿佛经》亦云,欲生彼国者,应发菩提心。由是观之,惟求自利者,不能往生。因与佛心不

禅宗修持法

月溪禅师参禅方法始终没有正式介绍到西洋,故西洋学者对于超越经验的实在问题,亦始终无法解决。有的学者如康德之流,遂以为人的智识能力,仅能认识相对的感觉思维之世界,对于绝对的超越的本体世界,无论如何努力,

放生是救命,是一切福报中,最殊胜的

无论是求财、求福还是治病,放生都是最有效的方法。如果是佛弟子求解脱,放生时,将功德回向给法界众生。如果是俗人求财,可将功德回向给自己的事业。如果家有病人,将功德回向给病人。都会有很好的效果。放生的好处

陈柏达:宿命论的错误在那里?第二章

宿命论的错误在那里?第二章一、真有命运这一回事!诸君可曾仔细的想一想:在这世界上,为什么有的人出生在富贵的家庭,而有的人却出生贫贱?有的婴儿生下来就很可爱,而有些婴儿却长得很丑呢?为什么有的人一出生就

陈柏达:殊胜的往生咒

第六十一章 殊胜的往生咒异香终日 子梦佛光预知时至 微笑往生宋朝的阎邦荣,是池州青阳人。他中年时,曾经遇到一位僧人劝他修持净土法门,念往生咒。他因此不再吃荤,每天早晨,面向西方,念了一千遍的往生咒,又

为什么修持佛塔的居士都特别长寿

人们对佛塔林一直有个误解,都以为佛塔是给死去的和尚或居士用的。事实并非如此。佛塔是活着的和尚或居士自己修持的,塔代表他的法身,代表他私家修行的寺庙,是通向佛境的个人能量场。当然,和尚或居士会将自己的信

于凌波:学佛的目的及修持的方法

学佛的目的及修持的方法于凌波一、学佛的目的《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这“一大事因缘”是什么?就是我辈众生了生死脱轮回的问题。因此,释迦牟尼世尊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

于凌波:人间佛陀-第九讲 证得涅槃的大道——八正道

第九讲 证得涅槃的大道八正道一、 佛陀的中道思想印度的传统宗教婆罗门教,向来有以修行而达到身心苦恼之解脱的思想。奥义书哲学的最终目的,即在于以修行而求得解脱。该书中尝曰:脱离住于彼胸一切之爱欲时,是时

于凌波:八识规矩颂-第九讲 前五识颂

第九讲 前五识颂一 首颂诠释八识规矩颂 讲记,为了解释颂文中许多专用名词,占用了八次的时间。但是以往的时间并没有浪费,如果我们已经了解讲过的名词,现在来读颂文,大半的涵义都能读得懂了。由这一讲开始,进

陈兵:佛家密宗修持脉轮与明点

印度佛教晚期盛行的密乘,受印度教瑜伽学的影响,立足于大乘如来藏思想,重在从法界本具妙有的一面建立瑜伽体系,至无上部瑜伽,从身心不二论出发,对身体及心识的物质基础更为重视,有一套颇不同于显教的身心境缘起

陈兵:佛教修持与心理卫生

缘何当今精神疾病日益增多 佛能医我心作者:四川大学宗教所教授 陈兵按:当下信仰崩溃、道德沦丧、精神空虚、心理病态等诸多现象已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和攻击对象,但我们又不可否认当下这些现象的真实存在,是什么

陈兵:佛教修持与现代心理学

十九世纪末以来,出于对物质科技忽视人心的反对和补救,研究人心理现象的科学心理学越来越发达,出现过结构主义、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等多家学说,至今已分出近二百个分支学科、交叉学科。心理学是二十世纪

在家居士如何修持:之八

适度香饰 身心庄严我们今天又再见面了!我们前次讲到印度的天气比较热!所以当时的印度人当洗完澡后都要涂油,这样皮肤比较不会干燥,但是贫穷的人涂不起,有钱的人才涂得起,由于没有钱的人涂不起,所以佛陀在经济

供灯的功德太殊胜!只有佛陀能知其中微妙

供灯有世间、出世间两种功德。从世间角度讲,供灯者生生世世眼目清净,不会变成盲人,纵然即生中眼睛不太好、身体不健康,通过供灯也能双目复明、获得健康,还能发财、长智慧等等。而最主要的是它出世间的功德,供灯

林克智:人间佛教与净宗修持

净土宗义理已略明,但对净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必须具足欣、厌二心,要认识娑婆之苦方能精进念佛,方可报终得生净土这个问题,有人认为不合社会潮流,甚至与人间佛教思想违背,其实这是片面理解净宗修持的结果。净土教

刘常净:三论宗纲要 三论宗的教理和观行 第二章 教理

第二章 教理第一节 四论大意本宗的根据,以《华严》、《大品》、《法华》、《涅槃》四经为主。以《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和《大智度论》为宗。这在陈隋时代,兴皇法朗及其门下,是经常标榜的。三论宗以为

刘先和:以心传心 唯传见性——略说禅的传承和修持

以心传心 唯传见性——略说禅的传承和修持刘先和随着佛教的恢复与发展,佛学、佛教中的许多义理、术语也广为传播,“禅”这一词就是传播中较为普见的一个词语,无论是在众多的影视作品中,还是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

刘先和:修持要旨——定

修持要旨——定随着佛学、佛教的恢复和发展,学习佛学和亲近佛教的人越来越多。在这一大批的人中要求修持佛法的人也是与日俱增,笔者就常常遇到一些迫切要求通过修持而证法的人,在这些人中以青年和青年知识分子居多

刘先和:修持重在行——与知识分子谈禅法修持

我国佛学、佛教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得到恢复和发展。当前不仅寺院香火兴旺,信众增多,更令人欣喜的是在佛学教育上也有了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新境况,不少高等院校破例地设置了宗教专业、佛学专业或设置了相

准提观音法门修持

准提法门修持准提观音以救度人间众生为主,以此尊为本尊的修法,称为准提法、准提独部法。他的根本咒“准提陀罗尼”灵验无比,被称为神咒之王,其加持威力不可思议,显宗密宗都把他当做感应极大的菩萨礼拜修持。据《

尊胜佛母修持法与功德有哪些

1.此咒不可思议有大神力,若复有人一经于耳,先世所造一切恶业悉皆消灭,当得清净胜妙之身,随所生佛土、诸天所生之处,忆持不忘。2.诵此陀罗尼满其千遍者,令短命众生还得增寿,永离病苦,增寿除病,一切业障悉

供僧斋僧功德殊胜

我们都是知道供僧斋僧的功德是非常殊胜的,因为僧宝是一切世间供养、布施,修福的无上福田。供僧就是一种清净的供养,让众生当下远离烦恼,除心束缚,得清净心。而且发心设斋供众成就道场,不仅能广结善缘、减轻业障

作明佛母的殊胜功德利益

很多人都是知道作明佛母的,作明佛母为藏传佛教中赐予权威及怀法的本尊,其貌如十六妙龄美女, 全身红色为怀爱法,代表慑服人心;怒容表调伏四魔;其一面表法性一味;三目象征通达三世;四臂表四种成就(息灾、增财

药师如来十二大愿之殊胜

据《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记载,药师佛在因地修行菩萨道时,曾发十二大愿,愿为众生解除疾苦,使具足诸根,趋入解脱,故依此愿而成佛,住净琉璃世界,其国土庄严如极乐国。《药师十二大愿赞偈》十二大愿,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