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宋智明:第二章 六妙门讲义 第六讲 相互融摄的六妙门
2025-03-17 10:36

第六讲 相互融摄的六妙门

障除理显的原理与六妙门除障方法已如上述。修六妙门者应针对自己目前最明显的障惑进行对治,不可无的放矢,否则就发生不了对治的作用。并且,对治之法一定要坚持到障除理显为止,如障惑未除,中途又改换他法,则会前功尽弃,也起不了对治的作用。

接下来是讲解相摄六妙门。

智者大师提示习禅者到了相当纯熟时,应了解契会法法相摄融通的道理,以便於从差别互不相融的法上解放出来,因而使法不再有负担感。由此,行者只要善巧安心於六妙门法中的任何一门,都可以赅括其余五门的功用。透过此意,也就可以融摄整个佛法。所以相摄六妙门是从博返约,从一显多的特别妙修之法。

次释第五相摄六妙门。

智者大师在阐释了对治六妙门之後,在法门的运用上,就自然而然地要进一层 论述其中最微妙最圆活的相摄之法了。

相摄就是法与法之间具有相互融摄的内在联系。因此,行者只要熟悉了六妙门 的各种功用特徵,便可以在修一法时,体现了其余诸法的功用。这样六妙门就形成了三十六妙门之法了。

夫六妙门相摄,近论则有二种,远寻则有多途。何等为二?一者六门自体相摄;二者巧修六门出生胜进相摄。

有关六妙门的相摄之义,从浅近的方法论上来讲,就有自体与胜进的二种。如依佛法深广无量来寻其妙用之义,则有许多途径。现仅就浅近的方法论来阐释。第一从单纯法义上是自体相摄义;第二从行者巧修出生的体验来讲,则是胜进相摄义。_

云何名自体相摄?行者修六门时,於一数息中,任运自摄随、止、观、还、净等五法。

怎样叫做法自体相摄呢?行者在修六妙门时,从一个数息法中,就可以任其功行的推进而赅摄以下五门的功能。

所以者何?如行者善调心数息之时,即体是数门。心依随息而数故,即摄随门。息诸攀缘制心在数故,即摄止门。分别知心数法及息了了分明故,即摄观门。若心动散、攀缘五欲,悉是虚诳,心不受著,录心还归数息故,即摄还门。摄数息时,无有五盖及诸粗烦垢,身心寂然,即摄净门。当知於数息中即有六门,随、止、观、还、净等,一心皆摄六门,此则六六三十六妙门。

为甚么说一门中具五门功能呢?譬如习禅者在用功时,因善於调心而进行数息的时候,此所修之法的本质,就是数息法门。正在数息之时,心念能随顺出入的呼吸,而从一至十地数,就是赅摄了随息法门的功能。如果把心念制止在数息上,停息了所有的攀缘的念头,就赅摄了止门的功能。如果以能观之心,去分别了知心念在数字的循序过程,及息道的出入之相,都能二了了分明,观照不谬,那么就赅摄了观心门的功能。假如正在数息时,心念散乱不止,攀缘於五欲的妄境时,觉知都是虚诳之法,心中不受其尘,不著其味,并把心念收摄起来,反归於数息法中,如此便赅摄了还门的功能。摄心在数息时,心净如虚,不再有五盖(贪、嗔、睡眠、掉悔、疑)以及诸多的粗烦的垢染,身心是湛然寂然,平等无住,那么此时就已摄人了净门的妙德了。由此可知,在数息一法中就具有六门的功能。其余的随、止、观、还、净等,也同样具备另外的五门的功用,这样就形成了六六三十六门的妙用之法。

上来虽复种种运用不同,悉有今意。若不分别,行人不知。此则略说六妙门自体相摄,一中具六相也。

以上各章虽然在运用上各个不同,但每三早中也都有现在所说的相摄之义。由於各人的体验不同,所以如果不把此义特别指陈,恐怕行道者不明白,那就不能灵活运用妙门了。这裹是略说六妙门自体相摄法义内一中具备六种功能的意义。

复次二石何名巧修六妙门,出生胜进相摄相?行者於初调心数息,从一至十,心不分散,是名数门。

那么怎样叫做巧修六妙门出生胜进相摄的功能呢?行道者在初步调适心意安稳地从一至十地数息时,达到了心不分散的地步,造就是数门的起修。

当数息时,静心善巧,既知息初入,中间经游至处,乃至入已还出,亦如是。心悉觉知,依随不乱。亦成就数法,从一至十,是则数中成就随门。

当进入安稳的数息时,因为心既明静而又善巧,那么就能了知息相鼻端初入,中间经历呼吸道直入脐下,然後再呼出。心裏在数息的同时,对於呼吸的出入能够觉知明照,依随著出入而不生乱心。这样就在数息法中成就了随息法门。

复次,行者当数息时,细心善巧,制心缘数法及息,不令细微觉观得起,刹那异念分别不生,是则於数中成就止门。

其次,当行者在数息时,因为运用细心中的善巧之故,能把心念制止在数字循序及息相上,不使之生起细微的觉观妄念,并连刹那的短暂异念(漂离数舆息的任何念头)的分别也不让出现,这样巧修,就在数息法中成就了止门功能。

复次,行者当数息时,成就息念巧慧方便,用静鉴之心,照息生灭,兼知身分刹那思想,阴入界法,如云如影,空无自性,不得人法。是时於数息中成就息念巧慧观门。

再进一步,行者正当在数息之时,成就了妄念停息的禅境,巧妙的观慧方便自然地流露了出来,此时应用静止如明镜般的心地去照了息相的生生灭灭,同时也应觉知身体内刹那思想的变化,以及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之法,都如同天上飘浮的云与物体的影子一般,空无自性,由此证知人与法都不可得。观照到证知不可得时,就在数息中成就了观心门的功能。

复次,行者当数息时,非但成就观智,识前法虚假,亦复善巧觉了观照之心,无有自性,虚诳不实,离知觉想。是则於数息中成就还门。

观心成就之後,正当数息这时,不但观智历历在前,明照心眼前的诸法虚假不真,同时更进一层善巧觉了观照之心,也没有自性,同样的虚诳不实,於是离知觉的妄想,契入心的源头。这样就在数息中成就了还门的功能。

复次,行者当数息时,非但不得所观能观,以慧方便,亦不得无能观所观,以本净法性,如虚空不可分别故。尔时,行者心同法性,寂然不动。是则於数息中成就净门。

到了最後一步时,行者正在数息境中,不但能所相对之观心不可得,因为用本具妙慧的方便起用故,也不执著於无能观所观的空无一边。所以证知本来清净的法性,犹如虚空之寂然无为,而不可分别。修到此时,行者之心完全契证於法性,寂寂然而不可动摇。这就是在数息中成就了净门的功能。

以五门庄严数息,随、止、观、还、净,皆亦如是,今不别说。此则六六三十六,亦名三十六妙门。行者若能如是善巧修习六妙门者,当知必得种种诸深禅定智慧,入三乘涅槃也。

如果行者能领悟胜进相摄的法义,去进行善巧地修习六妙门,如实去体验契证,不限次第,不执一法,灵活运用,久久必能证得种种深禅定与智慧功能,最後究竟时,则证入三乘的涅槃之果位。

相摄六妙门是融通法用上的极点,所以只有到了纯熟之後方可运用。初心由於对法门的不熟悉,修此法反而易分心。其次,依此法证得禅定与智慧,如果未得真正解脱与大成就,仍不可停滞在此法上而以为究竟,故还须开启正慧,明解圣道妙法,方有助於迅速成就道业,圆满菩提。

End

元音老人:心经 第二章 诸法皆空 不住相故 无所得故

心经 第二章 诸法皆空 不住相故 无所得故佛在五时说法中,无不是根据众生的根性和机缘应病与药的,所以应缘说法,而无定法。为了使众生不误解佛法,不执着在经文的字句名相上,佛说:吾四十九年住世,未曾说一字

陈柏达:宿命论的错误在那里?第二章

宿命论的错误在那里?第二章一、真有命运这一回事!诸君可曾仔细的想一想:在这世界上,为什么有的人出生在富贵的家庭,而有的人却出生贫贱?有的婴儿生下来就很可爱,而有些婴儿却长得很丑呢?为什么有的人一出生就

于凌波:大乘广五蕴论讲记-第六讲、行蕴中的相应行法

第六讲、行蕴中的相应行法【1】心相应行法在色、受、想、行、识五蕴中,列于第四位的是行蕴。《大乘广五蕴论》曰:云何行蕴,谓除受想,诸余心法,及心不相应行。云何余心法,谓与心相应诸行,触、作意、思,欲、胜

于凌波:八识规矩颂-第六讲 九缘生识

第六讲 九缘生识一 缘起缘起,是佛教的基本理论,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证悟真理,他所证悟的就是缘起。不过佛陀最初证悟的缘起,是有情生命流转的缘起。像 过去现在因果经 中说:尔时菩萨,至第三夜,观众生性,以

刘常净:三论宗纲要 三论宗的教理和观行 第二章 教理

第二章 教理第一节 四论大意本宗的根据,以《华严》、《大品》、《法华》、《涅槃》四经为主。以《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和《大智度论》为宗。这在陈隋时代,兴皇法朗及其门下,是经常标榜的。三论宗以为

郭耀华:第二章 第六节 无自性、自性

第二章 第六节 无自性、自性第六节 无自性、自性一、龙钦饶降巴尊者著作与引用的典籍对大圆满法无自性、自性的见解(请参考附录一)(一)无自性现有轮回涅槃之诸法,虽现而无自性,如阳焰。中品般若经云:“善现

黄国达:生活禅修指引(讲义摘录)

生活禅修指引(讲义摘录)第一讲:让身心柔软下来*身体松紧状态的觉知身心柔软的练习大致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份是以意识觉知身体松紧的状态,而且要随时都有这种觉知的能力,若无法了解自己身体紧张及放松时的状态

郭耀华:第二章 第二节 总结讨论(1)

第二章第二节 四、总结讨论(1)四、总结讨论(一)虚空1. 大圆满法彻却修行使用三虚空会合,脱噶修行使用蓝色虚空光[1],修行虚空本性,虚空一切包容,一切平等,空为法界相,大圆满法界部特别重视从空中产

吴立民:第二章 曹溪一脉 二、六祖法乳

二、六祖法乳在中国禅学思想史上,慧能禅法的确承先训后,继往开来,使禅宗一脉别开生面。他不仅融会发展了涅槃佛性学说和般若空观理论,而且海内百川,吸收融摄了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

吴立民:第二章 曹溪一脉 一、慧能求法

一、慧能求法慧能,一作惠能,原籍范阳(今北京大兴、宛平一带)人,俗姓庐。父名行瑶,早年做官,后来遭贬,于唐武德三年(620)被流放至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娶当地李氏女为妻,唐贞观十二年(638)二月初

周叔迦:唯识研究 第二章 百法

唯识研究周叔迦第二章 百法研究唯识哲学之先,必须要先明了百法。「百法」就是一百个名词的解释,是唯识哲学的提纲,是唯识论对于心理学简单的说明。这一百种法分成五种:㈠「心法」:就是人的智识,共有八种。㈡「

吴言生:经典禅诗 第二章 临济宗禅诗 二、四料简

经临济宗禅诗二、四料简吴言生[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禅诗》,2002年11月初版第3339页二、四料简四料简是临济导引学人悟入的四种方法,即夺人不夺境、夺境不夺人、人境俱夺、人境俱不夺。人指主观存

吴言生:经典禅诗 第二章 临济宗禅诗 一、四喝

临济宗禅诗一、四喝吴言生[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禅诗》,2002年11月初版第3132页禅宗一花五叶,叶叶不同,五家七宗,各有各的宗风,即纲宗。为了表达纲宗,禅宗各家都创作了数量可观的纲宗诗。临济

吴言生:经典禅诗 第二章 临济宗禅诗 六、无依道人

临济宗禅诗六、无依道人吴言生[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禅诗》,2002年11月初版第5456页六、无依道人无事是贵人、无位真人都有不向外求的特征,而无依道人则是不向外求的进一步深化,强调主体的自足圆

吴言生:经典禅诗 第二章 临济宗禅诗 三、四照用

临济宗禅诗三、四照用吴言生[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禅诗》,2002年11月初版第3943页三、四照用四照用的照,指寂照之照,寂是真如之体,用是妙用。四照用系根据参禅者对主客体之不同认识,所采取之不

冯达庵:佛教真面目 第二章 传译 第四节 复兴时代

佛教真面目冯达庵大阿阇黎 著第四节 复兴时代唐自贞元以后,译事无闻。武宗破佛,顿呈衰落。宣宗嗣位虽即取销乱命;然经典被毁,恢复难期。继此维持,惟赖教外别传之禅宗。历晚唐五代皆一息仅存。周世宗重加破坏,

冯达庵:佛教真面目 第二章 传译 第一节 幼稚时代

佛教真面目冯达庵大阿阇黎 著第二章传译佛灭后二百余年,阿育王统治全印,小乘之教大行。中国正当嬴秦最强之时。始皇未称帝以前,相传沙门室利房等十八人入秦弘化,被逐出境(见朱士行经录)。虽未获流通之效,却为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呵谬解第三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呵谬解第三念佛三昧名三昧王,境界甚深卒难究竟。古今师授互有不同,至于天台其说大备,慈恩贤首各引其长,企仰禅宗亦极明显,但后学浅陋莫得指归,尚未升堂,焉能入室?晨语:净土是佛的果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正明心佛观慧第四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正明心佛观慧第四夫念佛三昧者,实使群生超三界生极乐之径路也。始自鹫岭敷宜,次羡庐山继轨,十方称赞,诸祖传持,自昔至今,有自来矣!晨语:净土法从佛在印度的宣说,直到庐山慧远的继承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辟断空邪说第六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辟断空邪说第六释迦如来一代圣教,一本于善恶果报因缘诸法,为始终不易之正教也。虽有百非超脱之句,岂必离乎因缘法哉!晨语:指出释迦一代圣教的根本,是以善净的缘起来体现自性的功德,破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劝修第九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劝修第九夫净秽同心生佛一理诸法本等,须假劝修。其奈众生迷心作境净秽斯分,对待相成缚脱迥异,缠缚多劫不觉不知,故须劝娑婆苦海众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晨语:理明的人不须劝,但迷事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劝持众戒第十一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劝持众戒第十一惑者问曰:今闻念佛直指戒杀之说,可谓指体投机事理悉备,实善世利物之训也。敢问:为只此杀业当极戒之,为兼盗淫妄等诸恶悉宜深戒之耶?若当悉戒,何以语之略也?答:噫是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