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宋智明:第六章 养生六妙门 第二节 数息门的养生功法
2025-03-17 12:09

第二节 数息门的养生功法

数息门养生功法分为三个步骤,先是依数息基本法摄心归一,初步进入数息态,其次是在数息态中,起各种转移身心的观想,使超越原来的小我执著;最後是在不断地超越中,以无心无为的任运心消泯数、息、观以及身心的各种感觉,使之进入坐忘的无我禅态,身心由此而获得大休息、大调整。具体功法如下:

一、基本法:依第一章(六妙门修法)中所述的数息法,进行从一至十的修习, 并时时注意使身、息、心处於最佳的安适禅态。

二、转移法:基本的修习是不离自我的小圈子,就如人生活在小天地一样,心 境不开阔,生命活力得不到舒展,因此,须修习转移法以进一步的扩展生命圈,其 法如下:

(一)、进人数息态後,观澄清无际的大海,其中有一朵庄严妙丽的大莲花,逐渐开放,发出光彩。

㈡、观想自身高大庄严,端坐莲花之上,轻安怡悦,舒畅无比。

㈢、观想无边的虚空中,有无数的五彩祥云,从一至十,从十至百,从百至千,数一朵就少一朵,到数尽时,便唯余一片虚明的蓝天,净空如洗,内心异常轻松。

三、忘我法:在转移法中,依次修习,到後来每次都使人虚空无为禅态。在每次禅态中应不再思惟观察,应直心不动,使虚空之景常在不失,久久之後,便进入忘我的禅态,此时不但没有自我存在的感觉,而且连虚空子也一并消失,惟有一片净明的觉受在心中连续执持。

修习到了第三步,便已完成了数息门的养生功法,应一直保持此一禅态,这对身心的健康与平衡极其有益。

End

陈柏达:改造命运的方法 第六章

改造命运的方法 第六章甲、一般的方法一、明辨善恶一切凶苦都是由恶业来的。因此要避免倒霉的事情发生就必须不造恶业,。要不造恶业则必须明辨善恶。譬如要除去心地中的恶草,先得知道恶草长成什么样子。要在心地播

陈兵:生与死 - 佛教轮回说-第六章 心识与轮回

第六章心识与轮回三界六道的芸芸众生,生死轮回的恶性循环,在佛家看来,无非是众生自心所造所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被奉为大乘佛法的心要,为千经万论所反复宣说,按此,则如实认识轮回,揭破生死之谜的关键,在

观辉居士:第三卷 第六章 众生颠倒 迷失本心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卷 第六章 众生颠倒 迷失本心第六章众生颠倒迷失本心内容提要:一切能缘所缘之法都是自心显现的。你的身心,也是妙明的圆通的真心中所现之物。自心包罗万象,修禅所见的山河、大地、虚空,无一

郭耀华:第六章 其它北传佛经与大圆满法关系

第六章 其它北传佛经与大圆满法关系由于藏地在松赞干布到赤松德赞时期,已翻译大量大乘经典,主要由梵文转译,也有汉文转译,对西藏佛教的发展,扎下深厚的根基,这些大乘经典对宁玛派的传承祖师:无垢友大师、莲花

郭耀华:第六章 第二节 从《大佛顶首楞严经》谈起

第六章 第二节 从《大佛顶首楞严经》谈起第二节 从《大佛顶首楞严经》谈起一、虚空藏菩萨修行在楞严经中第五卷,释迦摩尼佛问诸大弟子们,讲讲如何修行圆通法门以及方便进入三摩地境界的方法,当时虚空藏菩萨讲解

郭耀华:第二章 第二节 总结讨论(1)

第二章第二节 四、总结讨论(1)四、总结讨论(一)虚空1. 大圆满法彻却修行使用三虚空会合,脱噶修行使用蓝色虚空光[1],修行虚空本性,虚空一切包容,一切平等,空为法界相,大圆满法界部特别重视从空中产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节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第二节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伏牛为马祖驰书到南阳忠国师处,国师问:『马祖有何言句示人?』牛曰:『即心即佛。』师曰:『是什么话?』良久。再问:『更有什么言句?』牛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师曰:『犹

周叔迦:唯识研究 第六章 识有四分

唯识研究周叔迦第六章 识有四分这唯识哲学所说的,不仅是在觉了以后认识一切事理的本质,除识以外无他物。即使在凡夫的思想作为上也仅是自己识的了别,与一切事理的本质毫不相干。为了解释识的了别作用究竟如何?所

吴言生:经典禅诗 第六章 法眼宗禅诗 二、一切现成

法眼宗禅诗二、一切现成吴言生[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禅诗》,2002年11月初版第133135页二、一切现成文益悟道机缘中,知性的努力臻于极限,山穷水尽之际,蓦地透露出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绝好消息

吴言生:禅宗诗歌境界 第六章 云门宗禅诗

禅宗诗歌境界 第六章 云门宗禅诗云门宗以云门文偃864~949为宗祖,属青原法系。文偃住韶州云门山光泰禅院,后唐长兴元年930以后,大振禅风,因取其山名宗。云门文偃的得法弟子中,法系较为兴盛的是德山缘

冯达庵:佛教真面目 第四章 修证 第二节 真言宗

佛教真面目冯达庵大阿阇黎 著第二节 真言宗依密乘而实修,原名密宗。流入东土,分两大派:一曰唐密,大唐所习之专宗也;二曰藏密,西藏所习之专宗也。唐密特名真言宗,乃“真言陀罗尼宗”之略称,是佛自立之名(见

郑石岩:禅悟与实现 第六章 清净与自由

禅悟与实现郑石岩第六章清净与自由净是禅者的精神生活特质,净显然不同于静。在禅者的眼光中静未必就是净,而净一定能静。净是把心里头那些尘劳清洗出去,让自己的真如本性回复原貌,就好像我们在清除污染一样,只要

郑石岩:禅·生命的微笑 第六章 化尘劳为菩提

禅是佛陀所发现的一种清妙生活方式,它的本质就是静虑。静表示自己安定下来,平静下来,心里头没有任何障碍;虑是指自己张开了法眼,能看清自己,看清生活的本质就是生命的实现,是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中,如如实现,

冯达庵:佛教真面目 第一章 教源 第二节 教法

佛教真面目冯达庵大阿阇黎 著第二节 教法如来垂迹,随机演化,所示教法必与众生根性相契。根性千差万别,故教法种类从而纷繁。就释尊所摄之机论之,大要可分五类:其一 向善机众生有多年阅历者,鉴于世间行恶之终

宋智明:六妙门修证全书 自序

六妙门修证全书宋智明文集之二自序所有的佛都因为「法」——达摩耶,而成为功德圆满的佛:所有成佛的佛都以说「法」作为度化众生使之成佛的事业;所有菩萨也都以光大法门作为报佛恩的唯一途径:而所有的众生只有通过

宋智明:第一章 六妙门修法 第一节 初善的修法

第一章 六妙门修法六妙门属于天台宗圆教的不定止观,不同根性的人在修法时可获得不同的果证。本通于世出世法,但据圆人修法无法不圆之意,故谨就向上圆门论此止观。“六”即数、随、止、观、还、净的六法,“妙”是

宋智明:第一章 六妙门修法 第五节 观门修法

第五节 观门修法观门的修法与止门修法不同,它要在禅定心中,以能观的观智,观于所观的诸境,层层深入,最后达于智境冥一,悟证实相。先述次第三机,次论觉意三味,最后论十乘观法。一、次第三观次第三观是方便观法

宋智明:第一章 六妙门修法 第二节 中善的修法

第二节 中善的修法中善是修法中最重要的部分,这里因以坐中为主,故先围绕数随二门作为入手功夫,其中亦贯摄止观等意。至于其余四门,另在后文中述之。一、数息法当气息已调至深长细匀后,息相绵绵虚微,此时心念便

宋智明:第一章 六妙门修法 第三节 后善的修法

第三节 后善的修法一、坐毕收功法1、放心——把收摄在缘的专注心放开,将知觉渐渐引至根尘现实中去,不再想用功时的境界。2、调气——将气缓缓吸入脐轮,然后呼出并觉得散遍周身毛孔,似一个吹足气的透明塑料袋。

宋智明:第一章 六妙门修法 第四节 止门修法

第四节 止门修法这一部分的修法以止观为中心,前接于数息法门,后通于还净悟证,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出现的境界及障碍也特多。因此在修止观法门时,还须同时对教理进行深入的研学,平时的身心修养也要不断提高,

宋智明:第一章 六妙门修法 第六节 止观二门修习要义

第六节 止观二门修习要义止观二门的修习是学人能否悟证的一个关键,如果修习的善巧,就不必继续修还净二门,因在止观中已能直入大道故。修习止观者,须遵照以下八条要义,方不致落于偏差:1、时间次序:每日打坐二

宋智明:第二章 六妙门讲义 第一讲 序论

第二章 《六妙门》讲义第一讲 序论六妙法门是佛教禅学中的通法。——由不同理论的指导,可形成凡夫、外道、二乘、菩萨,乃至一乘佛道的修证系统。——由不同的根性修持,便有人天、罗汉、辟支佛、菩萨、佛的各种境

宋智明:第一章 六妙门修法 第八节 净门的修习法

第八节 净门的修习法净门的修习是从见道位开始,即六即佛中相似即的初信位,此由不断而断、任运断八十八品见惑,法界圆融平等的理趣,已略窥一斑,真信现前,故名为信心位。永不退为凡夫,自在增进道业。此业禅宗破

宋智明:第一章 六妙门修法 第七节 还门的修习法

第七节 还门的修习法还门修法分为基本行法与定期专修法二大类,最后以念佛三昧为归。基本行法主要取悟入还转的返源之意,有方便与直接的二种不同;定期专修则是较为严格的三昧行法,依次有半行半坐、常行、常坐的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