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数息门的养生功法
数息门养生功法分为三个步骤,先是依数息基本法摄心归一,初步进入数息态,其次是在数息态中,起各种转移身心的观想,使超越原来的小我执著;最後是在不断地超越中,以无心无为的任运心消泯数、息、观以及身心的各种感觉,使之进入坐忘的无我禅态,身心由此而获得大休息、大调整。具体功法如下:
一、基本法:依第一章(六妙门修法)中所述的数息法,进行从一至十的修习, 并时时注意使身、息、心处於最佳的安适禅态。
二、转移法:基本的修习是不离自我的小圈子,就如人生活在小天地一样,心 境不开阔,生命活力得不到舒展,因此,须修习转移法以进一步的扩展生命圈,其 法如下:
(一)、进人数息态後,观澄清无际的大海,其中有一朵庄严妙丽的大莲花,逐渐开放,发出光彩。
㈡、观想自身高大庄严,端坐莲花之上,轻安怡悦,舒畅无比。
㈢、观想无边的虚空中,有无数的五彩祥云,从一至十,从十至百,从百至千,数一朵就少一朵,到数尽时,便唯余一片虚明的蓝天,净空如洗,内心异常轻松。
三、忘我法:在转移法中,依次修习,到後来每次都使人虚空无为禅态。在每次禅态中应不再思惟观察,应直心不动,使虚空之景常在不失,久久之後,便进入忘我的禅态,此时不但没有自我存在的感觉,而且连虚空子也一并消失,惟有一片净明的觉受在心中连续执持。
修习到了第三步,便已完成了数息门的养生功法,应一直保持此一禅态,这对身心的健康与平衡极其有益。
End
改造命运的方法 第六章甲、一般的方法一、明辨善恶一切凶苦都是由恶业来的。因此要避免倒霉的事情发生就必须不造恶业,。要不造恶业则必须明辨善恶。譬如要除去心地中的恶草,先得知道恶草长成什么样子。要在心地播
第二节不良嗜好及病态社会心理的针治现代社会病态的文化,使不少人沾染上吸毒、抽烟、酗酒、赌博、淫乱、搓麻将、沉迷网络等不良嗜好,造成自私、不讲公德、技术垄断、剽窃、以权钱谋私、贪婪、攀比、钱财迷、欺世盗
第六章心识与轮回三界六道的芸芸众生,生死轮回的恶性循环,在佛家看来,无非是众生自心所造所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被奉为大乘佛法的心要,为千经万论所反复宣说,按此,则如实认识轮回,揭破生死之谜的关键,在
第六章 细说五法三自性本章有三节一 愚痴凡夫随名相流则生妄想 二 正智者名相不生是名如如 三 三种自性及八识二种无我悉入五法第一节 愚痴凡夫随名相流 则生妄想经文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
第六章 自觉圣常不思议本章有二节 一 佛说常不思议非外道因缘常不思议 二 自觉圣常不思议有自觉相有第一义智因第一节 佛说常不思议非外道因缘常不思议经文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世尊所说常不思议
第六章 名句形身说记论本章有三节 一 名身句身形身 二 离摄所摄妄想不生一切都无记 三 如来以四种记论为众生说法第一节 名身、句身、形身经文复次,大慧,当说名句形身相,善名句形身菩萨摩诃萨,随入义句形
第六章 菩萨不立不生宗之一本章有六节 一 见一切法寂静无相续不相续 二 何故说圣智有自性 三 不应立一切法不生为宗 四 菩萨应说一切法如幻如梦 五 知而不察则无事可得 六 再说宗通与说通第一节 见一切
第六章菩萨不立不生宗之二第四节菩萨应说一切法如幻如梦经文大慧,然菩萨摩诃萨说一切法如幻如梦,现不现相故及见觉过故,当说一切法如幻梦性,除为愚夫离恐怖句故。白话解菩萨说法,说一切法如幻如梦。一切法都是自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卷 第六章 众生颠倒 迷失本心第六章众生颠倒迷失本心内容提要:一切能缘所缘之法都是自心显现的。你的身心,也是妙明的圆通的真心中所现之物。自心包罗万象,修禅所见的山河、大地、虚空,无一
第六章 众生颠倒 迷失本心内容提要:一切能缘所缘之法都是自心显现的。你的身心,也是妙明的圆通的真心中所现之物。自心包罗万象,修禅所见的山河、大地、虚空,无一不是妙明真心中之物。有这样的人,不观大海,而
第二节 《十地经论》的思想《十地经论》是印度大乘佛教学者世亲所著的对于《十地经》的解释性著作,本论作者世亲本来是小乘学者,后在阿瑜陀国听人读诵《十地经》而信仰大乘,成为瑜伽行派的祖师。《十地经》早期可
第二节 《摄大乘论》的思想作为印度瑜伽行派的重要论典,《摄大乘论》本身篇幅不大,但瑜伽行派的几乎所有教义都已经包含其中。南北朝时期出现的摄论学派对于此论的不懈研习和弘扬,对于唯识思想的传播和普及起了巨
第二节 玄奘西行的历程玄奘不外艰险,长途跋涉,孤身前往天竺求取佛教经典,历时十余年,行程五万余里,广学诸说而卓有所成,成为誉满五印的佛学大师。玄奘西行及其成果,对中国佛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节在吸取学
第二节 《解深密经》《解深密经》是印度瑜伽行派最重要的佛经,也是中国唯识宗最重视的佛经。瑜伽行派最核心的论典《瑜伽師地论》全文引述了此经。一、《解深密经》的汉译本及其结构《解深密经》共有四种汉语译本:
第六章 其它北传佛经与大圆满法关系由于藏地在松赞干布到赤松德赞时期,已翻译大量大乘经典,主要由梵文转译,也有汉文转译,对西藏佛教的发展,扎下深厚的根基,这些大乘经典对宁玛派的传承祖师:无垢友大师、莲花
第六章 第四节 从《中论观业品》、《中论观涅槃品》谈起第四节 从《中论观业品》、《中论观涅槃品》谈起一、本超因果(中论观业品)业住至受报,是业即为常,若灭即无业,云何生果报。[1]虽空亦不断,虽有亦不
第六章 第五节 从《禅法要解》及三解脱门的空三昧谈起第五节 从《禅法要解》及三解脱门的空三昧谈起一、消融在《禅法要解》中提到:“云何当知得一心相,答曰:心住相者身软轻乐,瞋恚愁忧诸恼心法皆已止息,心得
第六章 第二节 从《大佛顶首楞严经》谈起第二节 从《大佛顶首楞严经》谈起一、虚空藏菩萨修行在楞严经中第五卷,释迦摩尼佛问诸大弟子们,讲讲如何修行圆通法门以及方便进入三摩地境界的方法,当时虚空藏菩萨讲解
第六章 第三节第三节 如来藏系的《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胜鬘经》)、《大方广如来藏经》(《如来藏经》)、《佛说不增不减经》与大圆满法《胜鬘经》、《如来藏经》、《佛说不增不减经》是如来藏缘起说
第七章 第二节 虹光化身实地考证与科学解说第二节 虹光化身实地考证与科学解说一、虹光化身实地考证2009年8月6日,笔者从四川省炉霍县(因之前去石渠县江玛寺,德格县佐钦寺、西钦寺,白玉县亚青寺、白玉寺
第四章 第二节 从《大宝积经·不动如来会》谈起第二节 从《大宝积经·不动如来会》谈起《大宝积经不动如来会》与《阿閦佛国经》类似,介绍阿閦如来及东方妙喜世界的修行方式,分析如下。一、舍利弗,不动如来住虚
第二章 第二节 虚空、无有、无修元成、无住、无念无作意、无勤自然住第二节 虚空、无有、无修元成、无住、无念无作意、无勤自然住一、龙钦饶降巴尊者著作与引用的典籍对大圆满法虚空、无有、无修元成、无住、无念
第二章第二节 四、总结讨论(1)四、总结讨论(一)虚空1. 大圆满法彻却修行使用三虚空会合,脱噶修行使用蓝色虚空光[1],修行虚空本性,虚空一切包容,一切平等,空为法界相,大圆满法界部特别重视从空中产
第二节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伏牛为马祖驰书到南阳忠国师处,国师问:『马祖有何言句示人?』牛曰:『即心即佛。』师曰:『是什么话?』良久。再问:『更有什么言句?』牛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师曰:『犹
三、延沼传承风穴延沼(896-973),俗姓刘,浙江余杭人。少年即怀出世之志,剃发受具膈,“游讲肆,玩《法华玄义》,修止观定慧,”可见面礼于教门义学下壹番功夫,但自觉大事未了,未能发明心地,遂各处参学
六、石霜楚圆石霜楚圆(987-1040),法号慈明,全州(今属广西)人。俗姓李,年二十二于湘山隐静寺出家。后四处参访,慕汾阳道望,前往参谒。据说汾阳一见之下,即识其大器利根,但并没有当下与其开示,相反
四、省念承风接响首山省念(926-993),俗姓狄,山东莱州人,少即出家,“为人简重,有情识,专修头陀行,诵《法华经》,丛林畏敬之,自以为念法华。”头陀,梵语dhuta之音译,去除尘垢烦恼意。头陀行,
五、汾阳善昭汾阳善昭(947-1024),山西太原人,俗姓俞,史载“剃发受具,杖策游方,所至少留,随机叩发,历参知识七十一员。”古来大德为求开悟,不惮艰辛、剋期求证的精神,适足为学人典范,后到首山道场
唯识研究周叔迦第六章 识有四分这唯识哲学所说的,不仅是在觉了以后认识一切事理的本质,除识以外无他物。即使在凡夫的思想作为上也仅是自己识的了别,与一切事理的本质毫不相干。为了解释识的了别作用究竟如何?所
法眼宗禅诗三、法眼宗禅诗与大乘佛典吴言生[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禅诗》,2002年11月初版第135143页三、法眼宗禅诗与大乘佛典禅宗五家七宗都重视教外别传,同时对佛教经典也给予了充分的注意。从
法眼宗禅诗二、一切现成吴言生[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禅诗》,2002年11月初版第133135页二、一切现成文益悟道机缘中,知性的努力臻于极限,山穷水尽之际,蓦地透露出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绝好消息
法眼宗禅诗一、般若无知吴言生[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禅诗》,2002年11月初版第127132页在中国禅宗五家中,最为晚出的是法眼宗。由于它的开创者文益(885~958)圆寂后,被南唐中主李差谥为
禅宗诗歌境界 第六章 云门宗禅诗云门宗以云门文偃864~949为宗祖,属青原法系。文偃住韶州云门山光泰禅院,后唐长兴元年930以后,大振禅风,因取其山名宗。云门文偃的得法弟子中,法系较为兴盛的是德山缘
佛教真面目冯达庵大阿阇黎 著第二节 真言宗依密乘而实修,原名密宗。流入东土,分两大派:一曰唐密,大唐所习之专宗也;二曰藏密,西藏所习之专宗也。唐密特名真言宗,乃“真言陀罗尼宗”之略称,是佛自立之名(见
禅悟与实现郑石岩第六章清净与自由净是禅者的精神生活特质,净显然不同于静。在禅者的眼光中静未必就是净,而净一定能静。净是把心里头那些尘劳清洗出去,让自己的真如本性回复原貌,就好像我们在清除污染一样,只要
禅是佛陀所发现的一种清妙生活方式,它的本质就是静虑。静表示自己安定下来,平静下来,心里头没有任何障碍;虑是指自己张开了法眼,能看清自己,看清生活的本质就是生命的实现,是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中,如如实现,
佛教真面目冯达庵大阿阇黎 著第二节 教法如来垂迹,随机演化,所示教法必与众生根性相契。根性千差万别,故教法种类从而纷繁。就释尊所摄之机论之,大要可分五类:其一 向善机众生有多年阅历者,鉴于世间行恶之终
六妙门修证全书宋智明文集之二自序所有的佛都因为「法」——达摩耶,而成为功德圆满的佛:所有成佛的佛都以说「法」作为度化众生使之成佛的事业;所有菩萨也都以光大法门作为报佛恩的唯一途径:而所有的众生只有通过
第一章 六妙门修法六妙门属于天台宗圆教的不定止观,不同根性的人在修法时可获得不同的果证。本通于世出世法,但据圆人修法无法不圆之意,故谨就向上圆门论此止观。“六”即数、随、止、观、还、净的六法,“妙”是
第五节 观门修法观门的修法与止门修法不同,它要在禅定心中,以能观的观智,观于所观的诸境,层层深入,最后达于智境冥一,悟证实相。先述次第三机,次论觉意三味,最后论十乘观法。一、次第三观次第三观是方便观法
第二节 中善的修法中善是修法中最重要的部分,这里因以坐中为主,故先围绕数随二门作为入手功夫,其中亦贯摄止观等意。至于其余四门,另在后文中述之。一、数息法当气息已调至深长细匀后,息相绵绵虚微,此时心念便
第三节 后善的修法一、坐毕收功法1、放心——把收摄在缘的专注心放开,将知觉渐渐引至根尘现实中去,不再想用功时的境界。2、调气——将气缓缓吸入脐轮,然后呼出并觉得散遍周身毛孔,似一个吹足气的透明塑料袋。
第四节 止门修法这一部分的修法以止观为中心,前接于数息法门,后通于还净悟证,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出现的境界及障碍也特多。因此在修止观法门时,还须同时对教理进行深入的研学,平时的身心修养也要不断提高,
第六节 止观二门修习要义止观二门的修习是学人能否悟证的一个关键,如果修习的善巧,就不必继续修还净二门,因在止观中已能直入大道故。修习止观者,须遵照以下八条要义,方不致落于偏差:1、时间次序:每日打坐二
第二讲 历别对摄诸禅定的六妙门这是十种六妙门中的第一部分,分别以六妙门的六个不同功能,来各各对摄佛法中的所有的禅定层级与品类,从而显明六妙门的广大微妙的开发功能与禅类特色。以下开始依智者大师的原文讲述
第二章 《六妙门》讲义第一讲 序论六妙法门是佛教禅学中的通法。——由不同理论的指导,可形成凡夫、外道、二乘、菩萨,乃至一乘佛道的修证系统。——由不同的根性修持,便有人天、罗汉、辟支佛、菩萨、佛的各种境
第八节 净门的修习法净门的修习是从见道位开始,即六即佛中相似即的初信位,此由不断而断、任运断八十八品见惑,法界圆融平等的理趣,已略窥一斑,真信现前,故名为信心位。永不退为凡夫,自在增进道业。此业禅宗破
第七节 还门的修习法还门修法分为基本行法与定期专修法二大类,最后以念佛三昧为归。基本行法主要取悟入还转的返源之意,有方便与直接的二种不同;定期专修则是较为严格的三昧行法,依次有半行半坐、常行、常坐的三
第三讲 次第相生的六妙门这一讲,主要是阐释六妙门的最基本的修习方法,习禅者如进入此段法门的修习,就应暂摒一切缘务与知解,一心一意地在平实中修持,方能与之相应,但如遇到障碍,无法进步,则可继续学修以下各
第五讲 对治—切障碍的六妙门一个习禅者或隐晦或明显地都会出现一系列的障碍,如报障、烦恼障、业障等。当自我感觉到这些障碍严重地干扰了正常的修习,那就应该观察障碍的内容并施以相应的对治方法。此讲即专就习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