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养生六妙门
六妙门是内涵极其丰富的佛家功法。在养生方面,也有其特殊的意义,其中转移、随顺、寂止、妙观、返本、清净的六道养生之门,门门中有无数变化,功能全面,可以使人在修养心性、怡悦天年的「养生」之路上,获得无穷的妙趣。
第—节 六妙门的养生原理
人类以生命为核心。而生命不仅需要健壮的身体,更需要品格高尚的心灵。养生之道就是使人们的身心更趋完善的一种自我调节、自我平衡的手段。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由於内在心灵的无明妄执,以及外界的诱引,於是在生活中身心往往失去平衡,导致了心理与生理的各种失调,在矛盾对立中,人的素质也就会愈趋低下,从而把生命原态的安详、睿智、明净、适意、愉豫等美德消磨殆尽,换之以烦恼、苦闷、愚痴、失落、疾病等身心的逼迫,美好的生命气象也从此失去。因此,健康变为疾苦,长寿变为夭折,睿智变为愚昧,明净变为昏暗,安详变为烦恼,把一个大好人生搅得痛苦不堪,使享受的人生转为煎熬的岁月。从个人到社会,影响所及使整个人类陷身颓废,矛盾,污染的业海。
《六妙门》以心身同步展开调摄、转化的功能,使人从低级到高级,从外表到内心,从有执到无为,从而变烦恼为清净,使整个生命重新刷洗一番,恢复它的本来面目——生命的自在光明。
修习《六妙门》养生功法,首先要确立对生命与社会的挚爱,真诚的追求而不应嫉恶社会、消极厌世。这样方能与养生之道相协调,才可以收到养生的效果。
End
◎ 太 虚卅二年十二月廿七日在湖南粤汉路大礼堂讲在佛法原则上,法就是讲宇宙间存在的事物都离不了因果法则,这个法则从自然界到社会以至心知,一切都是具有的,亦名因缘所生法。例如一盆花的生长和存在,必有种子
念佛往生的原理太虚大师讲 胡继欧记──二十年八月在华北居士林──佛法明因缘所生法,有两种力:一、可思议力,二、不可思议力。如依何等因得何等果,造何等业感何等报,有何等境起何等心,有何等心明何等境,由
改变命运的原理 第四章一、吉凶祸福的根源心念为什么会有吉凶祸福的现象呢?原来只要我们一动念,我们的心地中就留下印象(种子)。所以古代人把心称为心地或心田,真是太有道理了。我们每起了一个善念,就会在心地
改造命运的方法 第六章甲、一般的方法一、明辨善恶一切凶苦都是由恶业来的。因此要避免倒霉的事情发生就必须不造恶业,。要不造恶业则必须明辨善恶。譬如要除去心地中的恶草,先得知道恶草长成什么样子。要在心地播
第一章 引言一、错误的见解一般人对于命运的看法多半是有偏差的。因为大部分的人都是在宿命论和自由论这两个圈子里打转。赞成宿命论的人认为:一切事情都是命中注定和神安排好的。努力的结果,只是白费心机。万事只
第六章心识与轮回三界六道的芸芸众生,生死轮回的恶性循环,在佛家看来,无非是众生自心所造所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被奉为大乘佛法的心要,为千经万论所反复宣说,按此,则如实认识轮回,揭破生死之谜的关键,在
第六章 细说五法三自性本章有三节一 愚痴凡夫随名相流则生妄想 二 正智者名相不生是名如如 三 三种自性及八识二种无我悉入五法第一节 愚痴凡夫随名相流 则生妄想经文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
第六章 自觉圣常不思议本章有二节 一 佛说常不思议非外道因缘常不思议 二 自觉圣常不思议有自觉相有第一义智因第一节 佛说常不思议非外道因缘常不思议经文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世尊所说常不思议
第六章 名句形身说记论本章有三节 一 名身句身形身 二 离摄所摄妄想不生一切都无记 三 如来以四种记论为众生说法第一节 名身、句身、形身经文复次,大慧,当说名句形身相,善名句形身菩萨摩诃萨,随入义句形
第六章 菩萨不立不生宗之一本章有六节 一 见一切法寂静无相续不相续 二 何故说圣智有自性 三 不应立一切法不生为宗 四 菩萨应说一切法如幻如梦 五 知而不察则无事可得 六 再说宗通与说通第一节 见一切
第六章菩萨不立不生宗之二第四节菩萨应说一切法如幻如梦经文大慧,然菩萨摩诃萨说一切法如幻如梦,现不现相故及见觉过故,当说一切法如幻梦性,除为愚夫离恐怖句故。白话解菩萨说法,说一切法如幻如梦。一切法都是自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卷 第六章 众生颠倒 迷失本心第六章众生颠倒迷失本心内容提要:一切能缘所缘之法都是自心显现的。你的身心,也是妙明的圆通的真心中所现之物。自心包罗万象,修禅所见的山河、大地、虚空,无一
第六章 众生颠倒 迷失本心内容提要:一切能缘所缘之法都是自心显现的。你的身心,也是妙明的圆通的真心中所现之物。自心包罗万象,修禅所见的山河、大地、虚空,无一不是妙明真心中之物。有这样的人,不观大海,而
第六章 其它北传佛经与大圆满法关系由于藏地在松赞干布到赤松德赞时期,已翻译大量大乘经典,主要由梵文转译,也有汉文转译,对西藏佛教的发展,扎下深厚的根基,这些大乘经典对宁玛派的传承祖师:无垢友大师、莲花
第六章 第四节 从《中论观业品》、《中论观涅槃品》谈起第四节 从《中论观业品》、《中论观涅槃品》谈起一、本超因果(中论观业品)业住至受报,是业即为常,若灭即无业,云何生果报。[1]虽空亦不断,虽有亦不
第六章 第五节 从《禅法要解》及三解脱门的空三昧谈起第五节 从《禅法要解》及三解脱门的空三昧谈起一、消融在《禅法要解》中提到:“云何当知得一心相,答曰:心住相者身软轻乐,瞋恚愁忧诸恼心法皆已止息,心得
第六章 第二节 从《大佛顶首楞严经》谈起第二节 从《大佛顶首楞严经》谈起一、虚空藏菩萨修行在楞严经中第五卷,释迦摩尼佛问诸大弟子们,讲讲如何修行圆通法门以及方便进入三摩地境界的方法,当时虚空藏菩萨讲解
第六章 第三节第三节 如来藏系的《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胜鬘经》)、《大方广如来藏经》(《如来藏经》)、《佛说不增不减经》与大圆满法《胜鬘经》、《如来藏经》、《佛说不增不减经》是如来藏缘起说
三、延沼传承风穴延沼(896-973),俗姓刘,浙江余杭人。少年即怀出世之志,剃发受具膈,“游讲肆,玩《法华玄义》,修止观定慧,”可见面礼于教门义学下壹番功夫,但自觉大事未了,未能发明心地,遂各处参学
六、石霜楚圆石霜楚圆(987-1040),法号慈明,全州(今属广西)人。俗姓李,年二十二于湘山隐静寺出家。后四处参访,慕汾阳道望,前往参谒。据说汾阳一见之下,即识其大器利根,但并没有当下与其开示,相反
四、省念承风接响首山省念(926-993),俗姓狄,山东莱州人,少即出家,“为人简重,有情识,专修头陀行,诵《法华经》,丛林畏敬之,自以为念法华。”头陀,梵语dhuta之音译,去除尘垢烦恼意。头陀行,
五、汾阳善昭汾阳善昭(947-1024),山西太原人,俗姓俞,史载“剃发受具,杖策游方,所至少留,随机叩发,历参知识七十一员。”古来大德为求开悟,不惮艰辛、剋期求证的精神,适足为学人典范,后到首山道场
一、 了解念佛法门原理的必要性尝与某法师交谈,彼谓净土法门,乃方便法,非究竟道。闻之,心中黯然。不想一位研教多年的法师,竟有如此见地,世尊叹息净土法门乃极难信之法,信然。于净土经典,蕅益大师赞为“华严
唯识研究周叔迦第六章 识有四分这唯识哲学所说的,不仅是在觉了以后认识一切事理的本质,除识以外无他物。即使在凡夫的思想作为上也仅是自己识的了别,与一切事理的本质毫不相干。为了解释识的了别作用究竟如何?所
法眼宗禅诗三、法眼宗禅诗与大乘佛典吴言生[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禅诗》,2002年11月初版第135143页三、法眼宗禅诗与大乘佛典禅宗五家七宗都重视教外别传,同时对佛教经典也给予了充分的注意。从
法眼宗禅诗二、一切现成吴言生[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禅诗》,2002年11月初版第133135页二、一切现成文益悟道机缘中,知性的努力臻于极限,山穷水尽之际,蓦地透露出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绝好消息
法眼宗禅诗一、般若无知吴言生[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禅诗》,2002年11月初版第127132页在中国禅宗五家中,最为晚出的是法眼宗。由于它的开创者文益(885~958)圆寂后,被南唐中主李差谥为
禅宗诗歌境界 第六章 云门宗禅诗云门宗以云门文偃864~949为宗祖,属青原法系。文偃住韶州云门山光泰禅院,后唐长兴元年930以后,大振禅风,因取其山名宗。云门文偃的得法弟子中,法系较为兴盛的是德山缘
禅悟与实现郑石岩第六章清净与自由净是禅者的精神生活特质,净显然不同于静。在禅者的眼光中静未必就是净,而净一定能静。净是把心里头那些尘劳清洗出去,让自己的真如本性回复原貌,就好像我们在清除污染一样,只要
禅是佛陀所发现的一种清妙生活方式,它的本质就是静虑。静表示自己安定下来,平静下来,心里头没有任何障碍;虑是指自己张开了法眼,能看清自己,看清生活的本质就是生命的实现,是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中,如如实现,
初刻天眼通原理序神通境界。非散心凡夫所能测度。定力深者始克知之。内容区分六种。一天眼通。二天耳通。三他心通。四宿命通。五神境通。六漏尽通。第六之通。惟成佛与阿罗汉而后能。其余五通。上自菩萨。下迄外道。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呵谬解第三念佛三昧名三昧王,境界甚深卒难究竟。古今师授互有不同,至于天台其说大备,慈恩贤首各引其长,企仰禅宗亦极明显,但后学浅陋莫得指归,尚未升堂,焉能入室?晨语:净土是佛的果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正明心佛观慧第四夫念佛三昧者,实使群生超三界生极乐之径路也。始自鹫岭敷宜,次羡庐山继轨,十方称赞,诸祖传持,自昔至今,有自来矣!晨语:净土法从佛在印度的宣说,直到庐山慧远的继承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道场尊像念佛正观第五夫观慧三昧者,当以斯观慧之旨,观彼极乐依正,使此心纯熟,心境理一,而直生于彼土也。晨语:观极乐依正即是佛的法界,凡心入佛境,并使此心纯熟,心境理一,就能直接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辟断空邪说第六释迦如来一代圣教,一本于善恶果报因缘诸法,为始终不易之正教也。虽有百非超脱之句,岂必离乎因缘法哉!晨语:指出释迦一代圣教的根本,是以善净的缘起来体现自性的功德,破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劝修第九夫净秽同心生佛一理诸法本等,须假劝修。其奈众生迷心作境净秽斯分,对待相成缚脱迥异,缠缚多劫不觉不知,故须劝娑婆苦海众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晨语:理明的人不须劝,但迷事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劝持众戒第十一惑者问曰:今闻念佛直指戒杀之说,可谓指体投机事理悉备,实善世利物之训也。敢问:为只此杀业当极戒之,为兼盗淫妄等诸恶悉宜深戒之耶?若当悉戒,何以语之略也?答:噫是何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别明客途所修三昧第十四道场既备,供事已陈,一一无不如仪,岂可随时空过。则当依教运之以观慧,解之以妙境,承此胜心无作行,则生死海必枯,净土必生矣!晨语:道场具备后,应以观慧解于妙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三昧仪式第十五念佛法门严建道场之事,并供养仪式,及预治衣服鞋履,更衣沐浴,门颊出入,方便正修。禅诵忏礼等清净法则,具如慈云尊者忏仪等文,此不再具。晨语:三昧的仪式应学而熟之,方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正行第十三如上所述依正二境乃至精进,虽皆圆妙,悉是求生之方便。未为正行,此下所陈乃是正行之旨。晨语:以前所述皆是求生的方便,以下进入宝王三昧的正行。何谓正行?行者既发此志,必使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勉起精进力第十二精进者,不为世间八风所退,又不为身心异见一切大小病缘而怠其行,故名精进也。晨语:精者不杂,进者不退,一心用功,努力向上也。行人既依劝发,永断杀业,渐具众戒,欲入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扬佛下化之力第十六已上所述种种方便,皆是众生起心进行上求之心,而不知我世尊下化愿力种种方便无所不至,过于众生上求之心百千万倍,不得为喻。晨语:自己已经得证三昧,定慧圆备,深明佛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罗显众义第十八夫念佛三昧者名一行三昧也,盖彼行人既了深旨,能持一心,唯念彼土,唯忆彼佛,知身土无二,了忆念亦一,乃得名为一行也。晨语:念佛三昧就是一行三昧,到这里与禅宗完全一体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十大碍行第十七详夫一心平等体性无亏,众生虽缠绵于业识之中,靡不有出尘之志。方欲究道,魔境先彰;一事亏心,万善俱失;成小败广,得者还稀。况乎物欲交倾,死生迁变,递相仿效,易地皆然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正示回向普劝往生第二十二详夫邪见之源,实由于不正师友之教也。虽是夙业所召,岂免于自心见惑哉!惑既不离我心,报必难逃苦趣,况彼一染于识,万化莫回。所以宝王三昧念佛直指由是而作也。
《佛教净土法要》【目次】自序(第一卷) 净土白毫观修法第一章 释「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义第二章 净土宗白毫观修法述要一、为甚么要修观二、为甚么要专观白毫三、白毫观的基本修法四、一心三观的法义第三章 古
第十四章道场圆加行三观齐妙功圆觉必因觉觉而后圆,大道都以加行方臻极,道场者练心之所,悟理者起行之本,心行相应而入妙,返照照妙而观成,体之又体而全体脱落,研之又研而法界大明,一生道业功德始妙。--作者提
禅作为人类心灵最究竟的本质与最完美的智能,它表现的方式极其广泛与丰富:人生宇宙的一切事物,都时时在呈露禅的本性。但人们往往迷惑于它的表层而不知如何默契真正禅的里层世界。因此,纵使喜欢或虔求禅宗的人们,
4、有慧无定行学禅的人虽藉强大的慧力打破初关,明心见性,但如果没有定力的护持保养,就会拥持不久,一旦打失,又入迷途,具足慧力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由明师的善巧直指,在机缘凑合时,忽然契会自性,顿断意识流
禅师在室,据中而坐,来客从门而人,见破屋旧檐,不堪风雨,便问道:「近日秋雨连绵,不知有漏无漏?」禅师云:「天上地下一片,连你也浸在其中!」「自离杭城,未测西湖水是浅是深?」禅师举指道:「是浅是深?」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