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观想念佛门
在第二层的寂止念佛法修习力量充足後,心地逐渐开朗。为了进一步与西方阿弥陀佛净土相应,应在寂止心上起净土微妙相好之观,以助开心地净相与超入大慈愿之海,与阿弥陀佛本愿交融不二,使神观常栖止於西方。又因唯心所造故,心观净土妙相时,即时能造自性清净微妙之境,使清净种子不断孳生,以致於惑业消尽,净业圆成。
观想念佛可依《观经》所列的十六妙观次第而修,也可随取其中一观而行,但最好是从专观白毫下手(请参阅拙作净土白毫观修法一书),待纯熟後,再转观他相。总以心观明了清净,不即不离为佳。
观想念佛时,先要取样,如依实景、图像或文字的描述,来作为人观前的印象。所观的印象确定後,一般不要变动,无论在观想时明或不明,只须一直观去,便能逐渐明显现前。也可以在下座後对照所取之样,重树印象,加深入观的明晰度。
观想一个观境,在未到成就时,不要改观,要一直修到心观不二,相应融即时,方可转修他观。
根据天台宗的一心三观之意,在观想时,要了知境乃妙假之法,观是无作之空心,法无实而心本空,因此,在一心住观境之时,不可起心分别,当微妙境相现前时,也不可以为实有而执著。而在能观的用心上,要「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所以是即观无观之空心,以观无境假现之妙法。心法相融而相亡,即入中道妙域。
如在观想过程中,发现身心的变化,以致各类的境界或功能,都不可执以为实而生欢喜。就是符合於观境的妙相现前,也只能以明净心安住不动,依然如实而观。
观想到一定时节,或心花开发,顿悟实相,或神游净土,亲见三圣。此时即是成就之表现。但如住在相上,不肯即相而离,必成滞碍,故应破其执。但不须废其相,以藉妙相以显本明也。
End
观想念佛,先要将小品《弥陀经》所说西方极乐世界的境界,以乃《无量寿经》所说的境界,乃至《法华经》中佛所说的奥秘,作基本的认识。观是心观,想是心想。老实说,修行就是造业。不过不造五浊恶世的恶业或无记业,
《习禅录影》那什么叫做观呢?就是想一个办法,把自己的心念集中在一点上。《观无量寿经》第一个观--日轮观。出家的朋友要注意哦!不但净土宗第一个要你修日轮观,如果,正式出家守戒,不修日轮观入睡,是犯戒的唷
观想念佛出自《十六观经》。经里一共说明十六种观法,现在略举前两种观法:日观与水观。第一、日观:首先面朝西方,端身正坐,仔细观想太阳落山处,使心念牢牢安住在这一境界上,不移不动,集中精神,专注观想,内心
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以前常常教诫我们要精进修法,即便是在示现涅槃之时,也谆谆告诫所有修行者,应该把自己一生的时间都用在实修之上。因为要把意识转变成智慧,闻思虽然不可缺少,但实修更不能轻视,不修学
◎ 衍 慈在寺院里的五观堂,吃饭之时要观想五件事,名为食存五观:(1) 计功多少,量彼来处;(2) 忖己德行,全缺应供;(3) 防心离过,贪等为宗;(4) 正事良药,为疗形枯;(5) 为成道业,应受此
供养三宝时应如是观想《地藏十轮经》说,如果在末法时代,众生都看不到佛了,突然有个人发疯,把头发剃掉,穿起出家人的衣服,在街上走一圈。你说这个人功德大不大?佛说,大到不可思议。为什么?出家人的形象,就是
心经 第三章 《心经》的五重玄义用五重玄义来解释大乘经典,是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发明的方法。所谓玄义,并非深奥玄妙不可测,而是将经文所含的幽微玄妙意旨分五个层次挖掘疏解出来,使大家容易明白。后来的解经者皆
消除女色诱惑的18种观想方法喻学才下面这段话就是佛亲证得来的消除女色诱惑的方法(《法华玄义》卷第四上有出世间禅有四种谓观练薰修,用来转烦恼为菩提。提到四念九想等方法 (大正藏三十三。七一九中) 但原文
命运可以改变吗?第三章一、改变命运的经典根据(一)诗经:永远要说一些合乎上天仁心的话,我们自己才能得到更多的福气。(注三)(二)书经:(1)命运有时很难捉摸,因为不是呆板、固定的。(注四)(2)遗传或
第三章业与轮回现代汉语中,作业、造业、事业等词被频繁使用,但知道它们出自佛教典籍的人并不多。这些词语中的业,本为梵文羯磨(Karma)的意译,被认为是延续生命进程、推动生死轮转的直接动力。业力因果(略
第三章 观智义第一节 明观行已辩教理,次明观法。观法就是修行的方法。“观”是观察义,明达义,观照义,谓观察邪正,明达教相,观照真理。今宗观法,有三观、二观、一观三种。一 明三观言三观者,一是名字观,二
宽见法师答:弟子现在每天摆上经书与佛卡,108拜,是直接拜么?应做何观想?问题1:弟子现在每天摆上经书与佛卡,108拜,是直接拜么?应做何观想?问题2:弟子早晨在路上,心诵21遍《心经》,中间或有中断
第三章 藏识依缘生识浪本章有二节: 一 四种因缘生眼识其余诸识亦如是 二 参与修禅实践才能了知藏识的作用第一节 四种因缘生眼识 其余诸识亦如是经文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所说心、意、意识五法自性
第三章 藏识依缘生识浪之二经文尔时,大慧菩萨复说偈言:大海波浪性,鼓跃可分别,藏与业如是,何故不觉知?尔时,世尊以偈答曰:凡夫无智慧,藏识如巨海,业相犹波浪,依彼譬类通。白话解大慧菩萨又说偈:大海因风
第三章 如来说法离四句之二第三节 不要对三种量五分论作有性妄想计着经文复次,大慧,有三种量①、五分论②,各建立已,得圣智自觉,离二自性事,而作有性妄想计着。[注]① 三种量 以现量、比量、圣言量这三种
第三章 如来说法离四句之一本章有七节 一 离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 二 佛说七喻 三 不要对三种量五分论作有性妄想计着 四 佛再说五喻 五说偈重明离四句 六 如来说法 以离四句为首 七 四种禅第
第三章 如来说法离四句之三第五节说偈重明离四句经文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幻梦水树影,垂发热时焰。如是观三有,究竟得解脱。譬如鹿渴想,动转迷乱心。鹿想谓为水,而实无水事。白话解世尊把离四句的精神
第三章法界本住缘自得本章有三节 一 佛之知觉 二 字语身法四平等 三 法缘自得法界本住第一节 佛之知觉经文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佛之知觉。世尊,何等是佛之知觉?白话解大慧菩萨请佛开示:
第三章 佛法非常非无常本章有二节 一外道七种无常论 二 佛法起于非常非无常第一节 外道七种无常论经文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一切外道皆起无常妄想。世尊亦说一切行无常是生灭法①。此义云何?为
第四节 地论师北道的传承与转向从现有资料看,地论北道的积弱不振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令人困惑的是,被道宣记载为菩提流支唯一及门弟子的道宠,一直在邺都弘法。而且,如前文所考证,道宠于天保末年(560年)仍
第三章 玄奘西行及其翻译活动在中国佛教史上,甚至在中国历史上,玄奘都毫无异议地屹立于最伟大的人物的行列。作为一位佛教高僧,他不畏艰险,只身一人,前往天竺求取佛经,其意义早已经超越了佛教范围而成为中华民
第二节 玄奘西行的历程玄奘不外艰险,长途跋涉,孤身前往天竺求取佛教经典,历时十余年,行程五万余里,广学诸说而卓有所成,成为誉满五印的佛学大师。玄奘西行及其成果,对中国佛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节在吸取学
第三节 玄奘归国后的译经活动玄奘回国之后,立即请求太宗允许从事佛典翻译活动。至麟德元年(664年)圆寂,二十余年,玄奘法师全身心地投入到译经和授徒活动。本节将从译场的组织以及翻译成果等几方面论述玄奘三
第四节 《成唯识论》从上述叙述分析可见,瑜伽行派的宗经《华严经》、《解深密经》在事关瑜伽行派基本教义的若干论述也存在细节方面的差异,而三大论师的唯识论典也存在不少不一致的地方。正缘于此,玄奘在印度求取
若在瑜伽观想中,则佛部属于脐(脐莲花轮白色),金刚部属于心(心莲花轮红色),宝部属于脐下(座莲花轮金色),莲花部属于顶(顶莲花轮青色),竭磨部属喉(喉莲花轮墨绿色);大日如来为常住清净妙法身,阿閦如来
第五章 第四节 大圆满法与禅宗思想的差异研究第四节 大圆满法与禅宗思想的差异研究前三节笔者已对禅宗传承三部经典:《六祖大师法宝坛经》、《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大乘入楞伽经》与大圆满法修行及经典作一初
第六章 第四节 从《中论观业品》、《中论观涅槃品》谈起第四节 从《中论观业品》、《中论观涅槃品》谈起一、本超因果(中论观业品)业住至受报,是业即为常,若灭即无业,云何生果报。[1]虽空亦不断,虽有亦不
第七章 第四节 大圆满法修行成就者研究第四节 大圆满法修行成就者研究这里笔者举三例虹光化身者,当作大圆满法成就者研究,考察修行细节,如何成就。一、虹光化身索南南杰索甲仁波切在《西藏生死之书》第十章心要
第八章 第三节、第四节第三节 以四川省阿坝县朗依寺大圆满法修行为例一、秦麦洛桑活佛访谈来自四川阿坝朗依寺秦麦洛桑活佛,刚好他2007年也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楼宇烈老师的研究生班听课,结果有了三次之缘, 1
观想与观照黄国达一般人谈到修持,多以宗派的格局来讨论,如禅宗的默照或参话头,净土宗的念佛,密宗的持咒与观想大手印、大圆满,乃至最近的南传佛法的四念处的修持。但若不以宗派来分类,而以佛教思想史的演变来看
第三章 第六节 从《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谈起第六节 从《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谈起一、法身“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汝今真实见如来乎?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如来法身本不可见,我为众生故来见佛。佛
第三章 第五节 从《佛说如幻三昧经》第五节 从《佛说如幻三昧经》(《圣善住意天子所问经》)谈起一、平等“文殊答曰:天子!当平等度,以度平等,其于诸法无得不得,亦无所逮,不审不行亦无不行。”[1]“平等
第三章 总结本章总结除了上面七部经典外,文殊师利菩萨在《诸法无行经》说“不动相”如下:是故一切众生皆成就三昧,名不动相;世尊,一切诸佛皆成就贪欲,名不动相。……世尊,一切诸佛皆入贪欲平等法中故,远离争
五大虚空藏菩萨是我们在生活中很了解的菩萨了,它们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经典的事迹,多去学习它们的事迹是可以有很多的好处的,因此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好好的去学习。我们在学习的五大虚空藏菩萨的时候我们还是
一、神秀门庭弘忍之后,神秀一系成为北方势力最大、范围最广的一宗,是当时中国禅门之中心,迨至唐中期以后,慧能一系方反攻北方,取代了北宗的地位,从此改写了中国禅宗史。宋代以来的禅史灯录,基本以南宗谱系来写
二、秀门弟子神秀门下人才济济,所谓“升堂七十,味道三千。”《景德传灯录》记神秀法嗣十九人,其中以义福、普寂、景贤、惠福四大弟子为首。《楞伽师资记》曰:洛州嵩山普寂禅师,嵩山敬贤禅师,长安兰山义福禅师,
四、南北分宗神会为了使慧能曹溪顿旨取得正统地位,不避艰危,挺身与北宗抗争,指斥当时势力连天的普寂一系“师承是傍”,确实具有大无畏的精神和勇气,《南宗定是非论》中记载,崇远法师威胁神会说:“普寂禅师名字
三、法统之争神会(684-758),襄阳人,俗姓高。据《宋高僧传》记载,神会“年方幼学,厥性惇明,从师传授《五经》,克通幽赜。次寻《庄》《老》,灵府廓然。览《后汉书》,知浮图之说。由是于释教留神,乃无
唯识研究周叔迦第三章 心法与心所有法的关系这五十一种心所有法并不是八种心法各各全有,而是各有多寡不同的。㈠前五识:这前五识的作用虽然不同,然而能力却相等;所以它们附带的心所有法也相同。这前五识的功能有
第三章天台宗第二十一节 略 史天台宗创始于北齐慧文,发展于南岳慧思(516--577),大成于天台智顗(538--597),结集于章安灌顶(561--632)。其理论根据是以《法华》为宗旨,以《智论》
沩仰宗禅诗吴言生[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禅诗》,2002年11月初版第6773页沩仰宗是五家七宗中最早形成的宗派,它的开创者是灵佑(771~853)及其弟子慧寂(814~890)。灵佑在沩山,慧寂
公案颂古与禅门机锋二、赞叹机锋相酬吴言生[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颂古》,2002年11月初版第142154页表达机锋相酬的有铁磨到沩山公案及颂古。《碧岩录》第24则:刘铁磨到沩山,山云:老牛 孛牛
公案颂古与禅门机锋三、激赏大机大用吴言生[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颂古》,2002年11月初版第154161页激赏大机大用的,有好雪片片公案及颂古。《碧岩录》第42则:庞居士辞药山,山命十人禅客,相
公案颂古与禅门机锋四、批评机锋迟钝吴言生[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颂古》,2002年11月初版第116172页箭锋犹落钝根机。对钝根机的惋叹,有如来二种语公案及颂古。《碧岩录》第95则:长庆有时云:
公案颂古与禅门机锋一、击节机锋迅疾吴言生[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颂古》,2002年11月初版第131页公案的灵魂是机锋。所谓机,是指感受某种具体情境所激发而活动的心灵的作用,或指契合佛教真理的关键
禅宗诗歌境界 第三章 临济宗禅诗禅宗自菩提达摩六传至慧能,下出南岳怀让、青原行思二位巨匠,南岳之下经马祖道一、百丈怀海、黄檗希运传至临济义玄?~867。义玄于唐宣宗大中八年854住镇州临济院,接化徒众
第一步是所依对知力,观想金刚萨垛。观想要观得清楚、圆满,刚开始的时候肯定做不到的,这个有过程的,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不着急,慢慢就能观出来。观想金刚萨垛的时候,先在自己的头顶上观莲花座,然后观想月轮,
第五节 余六宗中国佛教除上文大规模四家外,有取一经一论或戒律为研究对象,规模较小无特殊发明,而历史上有专宗之名者,凡六家:其一 涅槃宗东晋慧远著《法性论》,与涅槃妙旨暗合;鸠摩罗什大加赞叹。然仅作法身
佛教真面目冯达庵大阿阇黎 著第四节 复兴时代唐自贞元以后,译事无闻。武宗破佛,顿呈衰落。宣宗嗣位虽即取销乱命;然经典被毁,恢复难期。继此维持,惟赖教外别传之禅宗。历晚唐五代皆一息仅存。周世宗重加破坏,
佛教真面目冯达庵大阿阇黎 著第三章研究第一节 法相宗世亲继承无著学系,造《唯识三十颂》等大乘论五百部,广博精深;弟子未能遍学,各取部分要理而研究之。传唯识学而作释论者甚众;著名十人,以护法论师为最。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