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宋智明:第一章 六妙门修法 第五节 观门修法
2025-03-17 09:28

第五节 观门修法

观门的修法与止门修法不同,它要在禅定心中,以能观的观智,观于所观的诸境,层层深入,最后达于智境冥一,悟证实相。先述次第三机,次论觉意三味,最后论十乘观法。

一、次第三观

次第三观是方便观法,如练习者在止法中无法入门,即用次第三观来修。

1、从假入空观这一观是入门的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应认真修习,反复研磨。此法又分为二科,一是析假入空观,属于初步的练习;二是体假入空观,观力较强者方可进修。

(1)析假入空观:练习者在禅定心中,以明了的心慧分别起观,先观定心中的微细出入呼吸的相状,只觉此时息相,犹如空中之风一般,无内无外,了无实合格。次观皮肉筋骨、五腑六腑等身体各种成份,犹如芭蕉之叶,也如梦幻泡影,无有实质。次观微细的心念,无常变迁,刹那不住,没有一个我的主宰。因此,一一遍观身体、感受、心念、五蕴等一切诸法,令其消归于空。久之,于观心中,明见诸法皆无自性,没有得禅之人,亦无禅境之法,既无人法,而此禅定依什么而立?因此了达禅定的虚妄,其体本空。在定心中作如是观时,便有功能与观智的开发,如感觉呼吸出入遍及全身毛孔,心眼开明,透视身内的五脏六腑及经脉细胞与一切虫类,因见到内外不净的假相,及刹那变易的诸法,于是心生悲喜,证得无常、苦、空、无我的四念处智慧,破除凡夫常乐我净的四颠倒。由此得相应的智慧,已深明无我的真理,但未入见道,未证本来。如果在修此法时,出现各种烦恼障碍,则应用对治观来分别观破,如(一)多贪的用不净观法;(二)多嗔的用慈悲观法;(三)愚痴重的用因缘观法;(四)业障重的用念佛观,或用持咒法。

用析空观修习后,虽未证入真空,但已得相应空,内心应是清明的,空觉应时时现前,身心轻快,头脑清醒,精神爽朗而饱满,执着明显减轻,在生活中有一种异常的寂静安宁感。

(2)体假入空观:这种观法也是在禅定细心中,或在析空观的基础上作进一步观法。析空观以思惟分析身息心三者皆空无性,而此法则以推理心境四性无体而悟入无生真空理性,故在观智上要比前一步难一些。

四性即以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的四句模式,来推理心境诸法本自无性的真理。不过不能在四句上产生分析性的执着,而应借四句模式的推理,打破心境的执着。如在推理时冥然进入真空无生之境,则推理就可停止不用,因为当证入真境时,法亦应舍故。

推理的方法是这样的:①先以心法来推四性:如果是心法自生,应从心生心,那么,能生所生,就有二个心了;又不对境时,心也应常生,但没有境的存在,也就没有心的反映,因此,心并非自生。如果心是从他而生,从外境产生的心,与我又有何干呢?又如从境生心,那么圣人在对境时,也应该生心了,但圣人并不会在对境时生心,所以心并不是从他而生。如果是心境共生,那么,到底与心境各有生性才成为共生呢?还是心与境各无生性才有共生呢?如果心境各有生性,为什么还要依赖对方的共和才能生起?假如一定要心境共和时才能生起,那么应有二个心共同生起,一个心从自心生,一个心则从境而生,但实际上又不然,因为假如心境各无主体没有独立的能生之性,那么在共和之际怎能有所生呢?比如一粒沙没有油,众多的沙共压又岂能压出油来?所以心并非从共生而来。如果说无因而生的,既然是不因心生,又不因境生,心境的本体尚自没有,又怎能产生心呢?不应该人虚空突然无中生有的变幻出心识来,所以说也不是无因生。这样用四性来推理检责,寻找不到一个心的生处,则悟知心本无生,因无生故,一切妄念当下止息,真空妙性全体显现,便证入一空一切空的境界。

②如果用以上四性推检心本无生仍未入门,就应用四性推检境本无生的道理了。如果境是自生的,那么应该从境生境,便有二境的重叠。又心不缘境时,境也该常常现前,而实际上心不缘时境便不现,由此而知境必待缘,是不能自生的。假如从他而生,那么从心生境,此境还属于心中之境,怎能说是境?又心念兔角,兔应生角,而实际上心念之时兔角是不可能产生的,所以不是他生。假如是共生的话,正如前面所说,各无能生的主体,又怎能从共和中而生呢?(注意:前面的二心并生,在此处应改为二境并生)假如说无因而生,就如在太阳之中,忽然出现月亮一样,是不可能的。因此境的产生也不是无因而生的。如此用四性推理检责,也寻找不到一个境的生处,则悟知境也是无生的。

因此,无论是心或境,在反复的推理中,悟知俱如梦幻,求其生性了不可得,当体即是无生。这无生之理,今古常然,始终不改,故佛不能增,生不能减。悟入此无生性,即体达无生真空之道。《童蒙上观》第十证果章中说:“若行者如是修止观时,能了知一切诸法皆由心生,因缘虚假不实故空;以知空故,即不得一切诸法名字相,则体真止也(此与从假入空义同,法则略有差别,初入佛法,最难的即是体入空寂的真性)。尔时上不见佛果可求,下不见众生可度,查名从假入空观,亦名二谛观,亦名慧眼,亦名一切智。若住此观,即堕声闻、辟支佛地。……当知若见无为入正位者,其人终不能发三菩提心,此即定力多故不见佛性。若菩萨为一切众生、成就一切佛法,不应取着无为而自寂灭,尔时应修从空入假观。”此即提示证空的情况。

2、从空入假观证得空寂之性后,不取着空觉,而更从空寂之性上启其妙用,广施善巧方便,度化一切众生,成就一切功德庄严,因此菩萨应进修从空入假的观法。入假观法须在了知一切诸法如幻、缘生无住的基础上,进一步深明入假三法:①知病:深知众生三惑等无量烦恼习气之病,明晰无谬。②识药:深悉一切佛法方便,八万四千法门,诸宗善巧妙观,乃至世间一切有用的学问,都应一一掌握。③应病与药:深明病药相治之法,对不同的众生、方便施以不同的法门,使各得其益,符合于根机,善巧除其障难;在一一病药中,没有错谬与颠倒,都能使众生欢喜受益。菩萨如果不明了以上三点即是尘沙惑,能够遍观三点又能遍学精进,即是伏尘沙惑。如进一步能称机启用,深符药病,即称之断尘沙惑。如所知病药及应用之见未亡,即属于菩萨习气。如《童蒙止观》中说:

“则当谛观心性虽空,缘对之时,亦能出生一切诸法,犹如幻化,虽无定实,亦有见闻党知等相差别不同。行者如是观时,虽知一切诸法毕竟空寂,能于空中修种种行,如空中种树。亦能分别众生诸根,性欲无量故(病),则说法无量(药)。若能成就无碍辩才,则能利益六道众生(生病与药)。是名方便随缘止。乃是从空入假观,亦名平等观,亦名法眼,亦名道钟智。住此观中,智慧力多故,虽见佛性而不明了。菩萨虽复成就此二种观(指入空、入假),是名方便观门,非正观门也。”

此即提示入假的情况。

3、中道第一义谛观在入假观的修习中,因为缘对偏多,慧照偏胜,所以对寂静心有所影响,这也正是菩萨在众生中所难避免的微细四相的执着,因此必须进一层打破偏执、融空有于一体,消真俗于不二,便可破无明、证法身,全体契入中道妙境。因此《童蒙止观》中说:

“因是二空观,得入中道第一义谛观,双照二谛,心心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中道果智)。若菩萨欲于一念中具足一切佛法,应修息二边分别止,行于中道正观。云何修正观?若体知心性非真非假,息缘真假之心,名之为正;谛观心性非空非假,而不坏空假之法。若能如是照了,则于心性通达中道,圆照二谛。若能于自心见中道二谛,则见一切诸法二谛;亦不取中道二谛,以决定性不可得故。是名中道正观。”

通过中道正观的修习,启开大智慧,证入佛眼一切种智,因定慧力等故,了了见于佛性,获得六根清净,入佛境界,于一切法无所染着,一切佛法同时证入,具足真名二身,能于百娑婆界,八相显示,广度众生。这就是中道观初步成就的初发心时,此时的性质、功能与佛一样,所以也称为佛,不过仍未究竟圆满,所以只是分证佛德而已。

二、觉意三昧观

修习者在次第三观法中,经过数月的练习而终未悟证中道,或毫无兴趣,或初有进步,中途退转,由于种种因缘与上法不契,则可改修觉意三昧观法,以进一步开发善根,助成大道。

修此观法,先要发大誓愿,以此庄严自心,并要深明自性空寂、本具一切万德,而我今被无明所覆,未能觉了,因此必须勤修正观,真正行到此境乃能证知,一切知解均属缘虑故,不能明悟佛法。因此以广大真正之心,行六度法化转六蔽,在修六度时,应一一了知三轮体空,善调其心,令意柔软,然后随心所起,以无住着之心,反照观察四念细心之相。这四念即是所观境:①未念:心未起缘境寂然状态。因为此时心相已止,没有对待,但心体空湛寂,灵明不昧,不过一般粗妄未歇,覆蔽重的人是看不见的。②欲念:心正想起念缘境的最初一刹那开端,是从细至粗,从弱至强的心相活动过程。③念:起一念一定有一个对象,心与对象相应,即有明了思惟的作用,念正是心与境相应的一个过程,这也有粗细不同,粗的心缘境较长而不自觉,波动较大;细的较短而能自觉,波动也小。不过未证空性的心会随之而迁,如悟知心相心体不一不异,则即是明心见性的境界。④念已:一念缘境势力尽的时候,但一般很短,所以平常不易察觉,如果慧照力强,即在念灭之时,顿了空相,然后又见念起,或者亦可以暂伏不起,但不能即认为无念为究竟,因为心念的作用,正是寂灭体上的妙能,所以无念无所不念,方是真正寂照同时的真境。我们的心念无论缘善缘恶以及行住坐卧语言行动等一切作用,都有以上四相的过程,因此把握住四相,即能自在地应用心的功能。假如能够在行住坐卧、一切时处中,不断地观察四相,了达四相即是非相,便入一相平等,悟入无念真心。悟入后,又以了了分明的慧照,启明用一切心能,善巧成就一切事业,广度无量众生。如果因根机较差而未能悟入,则应用推理四相以念转念的方法,以冀悟入。

推理方法分四层,每层中有四句,如于其中一句相应,即能趋入妙道。

第一层谛观推理法:

第一句:未念心为灭、欲念心生耶?

第二句:未念心为不灭、欲念心生耶?

第三句:未念心为亦灭亦不灭、欲念心生耶?

第四句:未念心为非灭非不灭、欲念心生耶?

第二层还转谛观推理法:

第一句:未念是心灭者,为欲念心生耶?

第二句:未念心灭,为欲念心不生耶?

第三句:未念心灭,为欲念心亦生亦不生耶?

第四句:未念心灭,为欲念心非生非不生耶?

第三层谛观推理法:

第一句:念心生,为念已灭耶?

第二句:念心生,为念已不灭耶?

第三句:念心生,为念已亦灭亦不灭耶?

第四句:念心生,为念已非灭非不灭耶?

第四层还转谛观推理法:

第一句:念心心生,为念已心灭耶?

第二句:念心心灰,为念已心灭耶?

第三句:念心心亦灭亦不灭,为念已心灭耶?

第四句:念心心非灭非不灭,为念已心灭耶?

在如上四相的推理中,找不到一个生灭、不生灭、亦生灭亦不生灭、非生灭非不生灭的任何一种特定的心相,一切过程都是虚妄无实,但有名字。名字之法不在内外中间,也不自有,即是无名字。假如在推理中,深悟在生灭四句中没有名字相,但也不离假名的迁流作用;因无名字,所以非假(即空故),仍有假名的作用,所以非空(即假故)。于是在一念妙观心中,融通了真俗、世出世间、有漏无漏、生死涅等的二边,不取不执,远离一切结业障覆。正观之心,犹如虚空,湛然清净;因此中道正慧,朗然开发、双照二谛,自然流入大涅海。

觉意三昧观法的主要意义是通过推理等方法,返照心不可得,本然无住及毕竟空寂的心性原态,无论坐中修或动中的历缘对境修,都无非是体悟四相本空的真境,从而返照真心,任运无碍。由此可知,这种观法是较为亲切的,与禅宗的参话头有一定的相似处。因此在谛观中,不能向外分析,而重在破其妄执,洞明心愿,一旦“翻身触破太虚空”,则真常灵光,朗然现前!

三、十乘观法

十乘观法是天台宗最广大、最圆满的法门,它是在十境的观境上,用十法构成非常严密的观行系统。通过十法的修习,无论是哪一种根性,只要具备对诸法实相的圆解,都能悟证道果。现将十乘摄在六妙门的观门下,一方面是由于六妙门的圆通性,另一方面是使学者通过最后这一道观法,能有更深的体验,得到亲切灵活的受用。

在论十乘观法前,先述十境,因为十乘观法均是在十境上立观的,所以一境有十观,十境便有百观法,而且,境中有境,粗细深浅等各有差别,故境智观法便有无量了,这只有在具体的修习中,方能真正体悟。

1、十境:(1)阴境,即色受想行识的五阴之境,取第五识阴中的第六意识作为入手的观境,因为它时时现前,易于起观故。(2)烦恼境,贪嗔痴等恼乱昏烦的心理现象。(3)病患境,四大增损等种种生理疾病。(4)业相境,过去所造善恶之业在坐中所现的善恶幻相。(5)魔事境,一切破坏寂静善根的外在种种功能、境界,如天魔、精灵、鬼神及邪道功能等。(6)禅定境,一般出现禅定是色界中的四禅,属于过去宿习的再现,极少数有更深一层禅的发现。(7)诸见境,一切不正确的推理与识识,由于在静细心中不断地思惟,久之似乎对人生宇宙的真理有所明悟,但因未断分别意识的虚妄执着,所以这些认识皆属邪见。(8)慢境,妄心暂息的人得悟相似智慧,因不了真境,以为已记圣果,于是产生自恃轻他之心。(9)二乘境,在静寂心中,沉溺于偏空,不发大心利益众生,这是宿习小志的发现。(10)菩萨境,虽发大心,且用觉悟之道广益众生,但悟解未圆,处处有偏执二边之咎,因此应更进一步用圆教不可思议的理性,以超越其境。

以上十境如从生起而言,应从五阴境入手,次第开发后九境;如从互发不定来说,则后九境的出现是无规则的,因各人的宿因根机不同,故境界的出现也有差异。

2、十乘观法:

(1)观不思议境,现前第六意识的一念妄心,此心全真成妄,今达妄即真,因此了知此一念妄心具足万法,无有缺减。这一念妄心不起则已,若起,则于十法界中,必落一界;若落一界,必具百界千如。以此堕落一界之心,不是心的少部分,而必然是心的全体,因为心外更无百界千如之故。如果能在一念观心中,顿了这现前一念妄心,全具百界千如三千性相,无自性、无他性、无共性、无无因性,无性亦无性,则能顿证法身、般若、解脱的三德秘藏。则为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则是定慧平等庄严;则以遍破见思、尘沙、无明的三惑;则已了知一切诸法中、皆有安乐性;则已具足圆妙道品;则已到于事理彼岸;则为登于菩萨正位;则为永超十魔八难;则已心心流注萨婆若海。这是上根人,只于观不思议境的一法,便能圆成菩提,同时也即具足了十法之乘。

(2)真正发菩提心,上中根人在观不思议境时,未能顿入,应思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道理,为什么诸佛已悟、而我及一切众生犹滞迷情?因此以无作四谛为所缘之境,思惟彼我,痛悯自他,殷重发起四弘誓愿。因为缘至真理性发心故,豁然开悟,一发一切发,登于发心住,成就三德秘藏。

(3)善巧安心,如果行者在缘理发心时,心仍散动,未能登位。应思惟心体本来寂照,善巧调试。或以即寂之照、令不沉没;或以即照之寂,令不浮散。浮沉病除,心体明净,则能破惑证真,登于初住位。这是上下根人在第三善巧安心中,得证三德秘藏。

(4)破法遍,如修前法仍未安心入道,则心中对所观一念三千之境犹存意解,未知当下即空假中。行者应以四性推理法逐步检责,悟入无生,无生则无所不生,便圆显中道,成就三德秘藏。这是中上根人在四性破法遍中,悟入中道的方便行法。

(5)识通塞,中中根人在上法中,往往意执难忘,因破法而成塞,故应善识通塞,思惟一切诸法中,都有安乐性,但去其病,不去其法;如果是塞阻大道之法,则应破之,若是通顺于大道之法,则应护持。由于善识通塞故,即塞成通。于是烦恼即菩提,菩提通达,无复烦恼;生死即涅,涅寂灭,无复生死。因此悟入,得证道果。

(6)调适道品,中下根人在前法中未入,应观现前一念三千性相不可思议,即是圆心念处(四念处)。一心念处,即是一切心念处。更以四正勤策发,缘四如意足,而生五根,使其增长,便成就五力;调停七觉支、使其懈于八正道;开圆三解脱门(空、无作、无相),而入三德秘藏,成就道果。

(7)对治助开,下上根人,因有无始事障未除,所以在前法中被盖障所覆,不能入位。因此须仔细观察哪一障偏重,并以理观为主,以对治事行为助;正助合行、勇猛精进,不惜身命,誓愿证道,终不懈怠退转。由此以事理二治,断无始事理二种幻障,障除理现,豁然证入中道。

(8)知次位,通过前面七个阶段的修习,纵然是钝根之人,也都能获得利益,倘如不知次位,生起增上慢之心,以凡滥圣,招过不轻,所以必须在内心所证上,深入简别观察,到底是究竟即佛?还是分证、相似即佛?或者仅是小轻安的境界?通过观察后,已知自己所入之们即不起上慢之心。

(9)能安忍,在前知位后,或入五品观行位中,障转慧开,神智爽利,本不听学,能解经论;欲释一义,辩不可尽。于是名声渐传,外招名利,内动宿障,被信众之所围绕,讲说弘法,废损自行,不但正行不进,障道还可能时时出现。因此应在此刻好自勉节,对于名利安然无着;并庆忍耐内外荣辱,不动不退;策进五品,进入十信,证入六根清净之德。

(10)离法爱,行者断除内外障后,爱着六根清净、互用神通等中道相应法爱,不能进入初住之位。因此更应断离法爱,而入分真中道,证入分真后,分得大理、大誓愿、大庄严、大智断、大遍知、大道、大用、大权实、大利益、大无住。从知位到最后的三法,是下根人修前面七法未入中道。所以须加方便助道。当修完十法时,也就同证三德秘藏,得菩提果,圆显中道了。

End

获得富贵果报的四种修法

天机法师可以让我们获得富贵的四种修法:一、应时行施是指应该在一定的时间内为布施的行为。譬如冷时,我们为无衣者布施衣服;在饥荒时,为饥者布施食物。如此,对需要者而言才有用处。否则锦上添花,对有者而言,实

麦彭仁波切开示最简单殊胜、适合末法众生的禅定修法

有一个最殊胜的禅定修法,是麦彭仁波切开示的简单到不可思议的观心和观行修法:心静下来,所有的念头归零,零就是阿赖耶识所有杂念的源头(阿赖耶识是八识当中的一部分,没有很明显的思维活动,相对平静),把心回归

元音老人:禅净密互融互通的修法

禅净密互融互通的修法 元音老人学佛互相毁谤,不知不觉中就造了业。学净的人不知道密宗,就瞎说密宗是鬼神教,只有净土最好。我曾经在东北听过XX大师说密宗最不好。他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大师,我听后问他:“你修净

元音老人答:修法后觉得胸口会发闷,如何避免?

问:我修法后觉得胸口会发闷,如何避免?元音老人答:要注意三点:1、手印举起靠近胸口,手臂不能靠胸口。2、要呃气让它呃,泄下气就让它泄,打哈欠就让它打,不能屏住,呼吸要自然。3、身体往下弯会很疲劳。先睡

元音老人答:我们修法的人该看什么书?

问:我们修法的人该看什么书?元音老人答:在修法前,显教的书都可以看。但重点应看明白正知见,开发菩提悲愿,建立正确身心行为的书。在师父传你法后,应该看有关修这个法的经论和其他参考书。

元音老人:如何修法才能得神通?神通是怎么修的

像我们心中心法,也是为了开智慧成佛。六个印有不同的作用,第二印可以消业障,治毛病,也可以开天眼。开天眼就能看见佛、菩萨、地狱、鬼道与十方世界。但是你不要怕,一切相都是你自己,怕的话,就不要用。从前有个

元音老人:修法有了神通怎么办?

我们心中心法,是为了开智慧成佛。六个印有不同的作用,第二印可以消业障,治毛病,也可以开天眼。开天眼就能看见佛、菩萨、地狱、鬼道与十方世界。但是你不要怕,一切相都是你自己,怕的话,就不要用。从前有个人想

元音老人:修法重在实修

能再于寂静处,放下一切事缘,一心精进,即生于本净心体,必得正解脱而登妙觉。用功的人识得自性,在喧闹的环境当中又能适应,具足受用,不用修什么法,只是在尘境当中转,磨练自己的习气就是了。但是,有的人不适应

元音老人:讲述修法见护法神的公案

像我们心中心法,也是为了开智慧成佛。六个印有不同的作用,第二印可以消业障,治毛病,也可以开天眼。开天眼就能看见佛、菩萨、地狱、鬼道与十方世界。但是你不要怕,一切相都是你自己,怕的话,就不要用。从前有个

元音老人:修法之诀窍

我们于悟后做功夫要任其自然,像流水一样,哗、哗、哗地流过去,要不停留、不可住着,不跟境界跑,不随妄念流,把我们的妄想习气损之又损,消除净光,才能成就大道。此为修法之诀窍,是故不识真心,修法无益;识得真

元音老人:心念耳闻,是修法的要诀

“心念耳闻”是念佛念咒不可颠覆的总原则。《楞严经》中,观世音菩萨针对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的具体根性,指出了这种修法是最合适的教法,修行人不可不忘。(当然,净宗提倡大势至菩萨的“都摄六根”法,则是更将这个

道教圆光术探秘,修法有成,可预测未来!

内容导读笔者几年前曾发表过一篇关于道门内圆光术的文章,介绍了当时尚不为广大爱好者所知的圆光。这几年由于一些人的炒作,圆光逐渐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受到爱好者的追捧与误解。因此,笔者发心再撰此文,旨在较全

真言宗的修法手印

十八道契印是指东密修持四加行的基本手印,同时它也是通用于各种修法的十八种印。由于这是修东密四加行中的十八道法时所用的手印,因此又称为十八道契印,或单称十八道、十八契印。据说其中进行的方式,是依据印度人

缘觉乘:为何中乘修法者

佛教有四乘:小乘、中乘、大乘、最上乘,这个最上乘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样讲的。法华经以羊车喻小乘,鹿车喻中乘,牛车喻大乘,大白牛车喻一佛乘。中乘,亦名缘觉乘,谓观因缘而悟解也,旧称辟支佛,所证果为辟支

五智在护摩修法有何效果

在护摩修法中如果欲调服魔怨则修降三世明王法,如果欲增益则修军荼利明王法,如果欲求敬爱则修大威德明王法或者孔雀明王法,如果欲钩召有情则修金刚夜叉法,如果欲息灾则修不动明王法。凡夫之九识,可成如来之五智。

郭耀华:第七章 第五节 与北传佛经究竟涅槃境界比较

第七章 第五节 与北传佛经究竟涅槃境界比较第五节 与北传佛经究竟涅槃境界比较一、北传佛经究竟涅槃的概念原始佛教即以“烦恼永尽,心无取执,解脱诸漏”来解释涅槃,一切有部以“择灭”解说涅槃,大乘中观派以“

黄国达:禅修法门的抉择

佛教之所以吸引人,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面向:一是信仰的层次,给予苦难、绝望的人心灵的慰藉与希望。二是艺术的层次,将佛法及佛菩萨雄健、刚毅、宁静、空灵、柔和等等气质透过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使人感动。三是

郭耀华:第三章 第五节 从《佛说如幻三昧经》

第三章 第五节 从《佛说如幻三昧经》第五节 从《佛说如幻三昧经》(《圣善住意天子所问经》)谈起一、平等“文殊答曰:天子!当平等度,以度平等,其于诸法无得不得,亦无所逮,不审不行亦无不行。”[1]“平等

五大虚空藏及其修法

这五大虚空藏菩萨,亦即虚空藏菩萨之五分法身,即:“戒法身”——福智虚空藏菩萨;“定法身”——满愿虚空藏菩萨;“慧法身”——施愿虚空藏菩萨;“解脱法身”——无垢虚空藏菩萨;“解脱智见法身”——解脱虚空藏

释广超法师:数息观的修法

首先找一个环境清净(师父:是清静吗?),空气很好的地方静坐,光线不要太亮,在座位上最好铺一个坐垫。你盘腿的时候,可以单盘或双盘,不管怎么盘,要全身肌肉放松的姿势。就是说,你在静坐的时候,身体的任何肌肉

四无量心的修法是什么

虽然对于像我们这样的普通凡夫来讲要生起无伪的菩提心很不容易,但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无论多么恶劣凶残的人内心深处都隐藏着同情、悲悯、慈爱等善好的潜质,我们就是要利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和技巧不断启发和培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五节 与自己有什么交涉

第五节 与自己有什么交涉《楞伽经》:佛告大慧:『法佛者,离心自性相,自觉圣智所缘境界,建立施作。』又:佛告大慧:『「非言说」是第一义。亦「非所说」是第一义。所以者何?谓:第一义,「圣乐言说所入」是第一

念佛三昧的修法

印光大师开示——“念佛三昧”的修法(一)欲摄妄念,第一,要心存恭敬,常若身在佛前,不敢起别种念想。第二,要字字句句,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则妄想自渐渐消灭矣。即默念,也要听。以心一起念,

释迦牟尼佛修法仪轨

皈依 发心桑吉秋当措杰巧南拉  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向却瓦德达呢嘉森且  从今直至菩提永皈依达给因所吉波所南吉  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卓拉潘协桑吉哲巴效  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三遍四无量心森坚檀嘉得瓦当得沃

如意轮观音修法

如意轮观音是佛教中观音的报身,在佛教中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是六观音之一。它能帮助除去烦恼,有一个美好的生活。而如意轮观音咒也是非常的厉害的,经常的读诵是可以提升的智慧,可以提升的注意力。那么我们应该怎么

菩提心略修法

虽然菩提心的重要性及其利益非常巨大,可能大多数人不一定知道菩提心的具体修法。其实有了菩提心才能够救度众生,菩提心是我们唯一的依处,除了菩提心以外,不要说世间所谓的圆满,就是出世间声闻、缘觉等小乘修法,

林崇安:比较不同的南传内观禅修法门

佛使比丘的自然内观法以「自然方式」产生的定力,通常已经足够用来内观,而由「系统训练」所得到的定力,不但往往超过所需,甚至可能会产生对这种高度禅定的错误满足。在高度禅定中,容易体验极度的快乐,因而对它粘

坚牢地神修法之地天神咒

坚牢地神,统领地上的神,山神、湖神、河神、饮食神、禾稼神、日游神、夜游神、门神、井神、树神、花草神、地神。坚牢地神,从字面上理解,像大地一样坚固安稳。坚牢地神为释迦牟尼佛成佛作见证,也曾发誓护持地藏菩

坚牢地神修法仪轨

在传统的水陆法会,水陆画中,坚牢地神是二十四诸天之一,与天龙八部一起护持佛法,利益众生。从世间的角度来说,她示现为一位具足大福报大威力的天人。但从密教经典中可知,她是佛菩萨的等流身。并且,佛陀成道前在

黄财神修法功德利益

黄财神为北方司财众部之首,掌诸宝库,故修持黄财神法、持诵其密咒,可消灭六道穷苦,增长福德、寿命、智能,以及一切物质与精神上的受用,财源茂盛,免除贫穷。黄财神法门的殊胜功德利益。在藏传佛教中,黄财神为诸

红财神修法功德利益

红财神是萨迦派密法中的一位功德无比的财神。在藏传佛教各教派中均有相关仪轨,在萨迦派中,红财神的密修方法及教义尤其受到重视。萨迦派的招魂瞻巴拉,是红财神法的一种。此尊肤色红,故称红财神。红财神,有能招聚

黑财神修法开示

要获得财富圆满,最根本的方法是依靠上供下施。我们平常少量布施却希望获得大的回报,这是一种世间的布施,利益不大,只有出世间三轮体空的布施,才能获得最殊胜的超越世间的福报。臧巴拉(财神)不是因为悭吝心也不

修法黑财神的好处

他是五部佛中东方不动佛为救度众生远离贫穷困苦而化现的财神,是东方不动佛的幻化身。具信者虔诚祈祷,能遣除损耗、衰败等种种恶缘,消除贫苦,事业顺利、财富圆满,快速增上修行资粮。由于他的加持力特别迅速,因此

冯达庵:佛教真面目 第三章 研究 第五节 余六宗

第五节 余六宗中国佛教除上文大规模四家外,有取一经一论或戒律为研究对象,规模较小无特殊发明,而历史上有专宗之名者,凡六家:其一 涅槃宗东晋慧远著《法性论》,与涅槃妙旨暗合;鸠摩罗什大加赞叹。然仅作法身

洪启嵩:中脉呼吸的修法

中脉呼吸的修法摘自《现观中脉实相成就》 洪启嵩 著中脉简介密法从现观法界众相的真实示现,回证如来的究竟体性,其次第是内外一如的。其以空的实相为根本,以大定、大智、大悲,来圆法界体性妙智,广度众生。所以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呵谬解第三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呵谬解第三念佛三昧名三昧王,境界甚深卒难究竟。古今师授互有不同,至于天台其说大备,慈恩贤首各引其长,企仰禅宗亦极明显,但后学浅陋莫得指归,尚未升堂,焉能入室?晨语:净土是佛的果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正明心佛观慧第四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正明心佛观慧第四夫念佛三昧者,实使群生超三界生极乐之径路也。始自鹫岭敷宜,次羡庐山继轨,十方称赞,诸祖传持,自昔至今,有自来矣!晨语:净土法从佛在印度的宣说,直到庐山慧远的继承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辟断空邪说第六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辟断空邪说第六释迦如来一代圣教,一本于善恶果报因缘诸法,为始终不易之正教也。虽有百非超脱之句,岂必离乎因缘法哉!晨语:指出释迦一代圣教的根本,是以善净的缘起来体现自性的功德,破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劝修第九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劝修第九夫净秽同心生佛一理诸法本等,须假劝修。其奈众生迷心作境净秽斯分,对待相成缚脱迥异,缠缚多劫不觉不知,故须劝娑婆苦海众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晨语:理明的人不须劝,但迷事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劝持众戒第十一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劝持众戒第十一惑者问曰:今闻念佛直指戒杀之说,可谓指体投机事理悉备,实善世利物之训也。敢问:为只此杀业当极戒之,为兼盗淫妄等诸恶悉宜深戒之耶?若当悉戒,何以语之略也?答:噫是何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三昧仪式第十五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三昧仪式第十五念佛法门严建道场之事,并供养仪式,及预治衣服鞋履,更衣沐浴,门颊出入,方便正修。禅诵忏礼等清净法则,具如慈云尊者忏仪等文,此不再具。晨语:三昧的仪式应学而熟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