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宋智明:短文七篇 五、禅心百问
2025-03-15 06:58

五、禅心百问

禅人的一句话头,勾勒出一幅禅画,让悟的人自悟,使迷的人总迷。于是禅河扬波,圣水入流,观者深究其源,知者了无所得也。

1问:什么是道?

答:不在一切地方,又遍于一切处的那个是道。

2问:那么什么不是道?

答:理解与追寻道的人不是道。

3问:什么是佛

答:离一切想象分别的那个知即是。

4问:什么人不见佛?

答:心中没有佛与有佛的人都见不到真佛。

5问:为什么会有生命?

答:缘于无生的道所以缘起生命。

6问:为什么有轮回?

答:在梦中自己常演自己的戏。

7问:为什么人类有爱?

答:情生。

8问:为什么有情?

答:净性流入所缘而动。

9问:为什么人类有恨?

答:触犯。

10问:如何能不生烦恼?

答:智生。

11问:如何能生智慧?

答:不见烦恼。

12问:如何才能不见烦恼?

答:心无分别而了知如幻。

13问:如何才能做到心无分别?

答:照知念源,空空而悟。

14问:什么是一念未生前本来面目?

答:从来无人见过。

15问:那么我去问谁?

答:试问自心。

16问:问到后来一切都没有了,心也找不到了怎么办?

答:正好一把擒来。

17问:真是大好时光!

答:如是如是。

18问:如何是禅?

答:证入心灵的原本状态。

19问:如何是法?

答:证入的方法与规律。

20问:修禅有什么好处?

答:结束流浪的生活,回到自己的家。

21问:禅法应该如何学?

答:印入心地,启开灵智,突破一切,回归真实。

22问:学禅出家与在家有何区别?

答:禅是超越一切形式,又能方便示现任何形式的一种自在生活。

23问:如何找到真正的禅师?

答:能使万法归一而化,能使诸疑顿消于一念,能使悲苦拔济于目前,能使智眼洞明于当下者,乃知是真正禅师。

24问:学禅的人对于学业、工作、事业乃至家庭等问题持什么样的态度?

答:以清净心去安住,以智慧去抉择,以真诚心去对待,以方便法去实施,以无碍来透关,以圆明而成就!

25问:人有时会产生不好的情绪,如烦燥、无聊、苦闷、不安、恐怖、希求等心态时怎么办?

答:看破、放下、不见、无住、不想、不着、转移、向上。

26问:如果仍然不安心怎么办?

答:试试禅修的方法,或与智者对话,或看有智慧而幽默的书籍。

27问:人生的理想境界是什么?

答:在认识上、在欲望处、在手中、在脚底下。

28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答:非言语之所到。

29问:如何是个中本有之禅?

答:人人所具,非可授受。

30问:为什么讲识取钓头意,莫认定盘星?

答:诸法未形,真迹已现。

31问:湛愚老人的《心灯录》过在什么处?

答:解中定实,知处难忘。

32问:那么现代树立师法的人还有禅么?

答:若不破尽师弟法境之执,则必入邪外,则禅道被污染了。

33问:学禅的人到后为什么连禅也没有了?

答:妙圆无住,大消无为,倒却门前插杆也。

34问:说自己有悟证的人还有禅么?

答:语堕不识真,标榜总生过。

35问:论他人是非的人是禅人么?

答:污水流自臭心田,未净何堪论短长。

36问:树自己门派,反对它宗的人还有禅么?

答:瞎却天下人眼,一起下无间去。

37问:倡导佛法不圆的人,有何过?

答:偏堕、行误、无归,不是痴迷一法,便是狂乱天下。

38问:禅以何为笑?

答:禅以非笑而笑,无目的非有为。

39问:禅人见恶人时其心如何?

答:心无恶念而显现恶相,无取无舍。

40问:禅人见善人时其心如何?

答:善本无善,不妨以善而善之。

41问:世界毁灭在谁的手里?

答:世界的破坏与毁灭属于心灵的极度自我与排他性,发展一切手段为己所用。

42问:什么是维系世界和平安定的根本要素?

答:道人之道与道的教化与流布,使心灵与万物得以复原,使混乱的因果律得以持续,人性的本态将重被发现。

43问:为什么真正的道意与道人总是被弯曲、被打击?

答:这正体现了道的无上价值与道人的无量功德,魔总是要致力于破坏道的。

44问:如何面对魔的打击?

答:心中不见不受,妙化无着,自性依然一片净朗无碍,则魔即恐怖而逃之。

45问:为什么不用法来斗争?

答:道人不着法用,不立对象,无斗争心,光明岂与黑暗斗?

46问:为什么说道在当下?

答:因为真性在无念中流动,妙明在作用处放光,空灵在显现里含容。

47问:如有人拈花对师微笑。以示禅机,老师将如何以对?

答:转身不顾,因无意可会也。

48问:有人请老师品茶时如何?

答:对面清谈,何曾有佛!

49问:如何是尽大地是沙门一只眼?

答:只可惜不识,若识得眼即堕地。

50问:如何是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

答:离父母未生前道一句来。

51问:禅悟人还有烦恼也无?

答:不见有不落无,正于此时,了然无事。

52问:如何对待目前之念?

答:如真珠走盘,似水银堕地。

53问:彻悟自性外,还有更高的法吗?

答:于虚空外岂有物耶?

54问:阅禅人智慧之语应否记持而守之?

答:死在句下。

55问:如何会而超之?

答:全然自心,不见禅语。

56问:为何一切法均是佛法?

答:一念不生全体现。

57问:禅人为什么不许出头?

答:兔角岂非异物?

58问:根本智已得如何再向上?

答:转!

59问:如何是差别智?

答:似镜子照物。

60问:如何是法界圆明?

答:吃饭穿衣。

61问:事上不圆时如何?

答:逝水清波,真源活泼。

62问:如何纪念恩师?

答:一口吞进,全体吐出。

63问:如何对待同门?

答:一箭穿透,一个不留。

64问:如何参学善知识?

答:即心而照,不言而明。

65问:如何说法?

答:无法可法,无说而说。

66问:如何为人师表?

答:佛魔一如后,随机演示。

67问:什么是禅的纲宗?

答:甚深的一个黑洞,走过后却豁然开朗。

68问:有人考验禅机,答不出来时怎么办?

答:现成话一一拈出。

69问:禅人有时在世俗中被俗人欺时如何?

答:还有这个在!

70问:遇到公案看不懂时如何?

答:一一堪过。

71问:梦中见佛与师父来时如何?

答:猛然喝退,原来无梦。

72问:觉得佛法如大海,难穷其数时如何?

答:未彻在!

73问:觉得佛法无多子时如何?

答:其数无穷,应用无亏。

74问:如何会一切融入自心?

答:正会之时,无法亦无心。

75问:大事已毕的人做什么?

答:戏中三昧,空谷回音。

76问:突然命终时如何?

答:灵明处处是家乡!

77问:如有佛国净土,莲花妙相出现时如何?

答:不曾昧着。

78问:禅人如见修行人见行有错时如何?

答:过在错见,若无对错,妙机即现。

79问:看圣人的经论,看到无一字时如何?

答:正好自看。

80问:如何解读佛经?

答:透出自家宝藏。

81问:如何写禅文章?

答:不许有一字在胸。

82问:如觉得自己有悟智,有玄妙时如何?

答:瞎却天下人眼。

83问:张扬善与破斥恶的人还有禅么?

答:正闹在。

84问:不见佛祖,不度众生的人是什么行?

答:清风里转身,妙声中不闻。

85问:悟人忽遇知音时如何?

答:莫激动。

86问:对自己不满意时如何?

答:私心未尽。

87问:还有向外寻求时如何?

答:偷心未死。

88问:安享天真时如何?

答:云自飘而水常流。

89问:圆明直显时如何?

答:不许看。

90问:有神通现前时如何?

答:埋向无明山。

91问:忽觉得自己超过师父与佛祖时如何?

答:与魔无异。

92问:那为何以又说超佛祖境界?

答:一片天真,不曾安佛祖于心头也。

93问:如何修奢摩他行?

答:泯绝知知,阒尔然无寄。

94问:如何修毗婆舍那行?

答:有无双照,中观历落。

95问:如何是禅那之行?

答:有无双非,一性天真。

96问:如何是成就相?

答:空净之后显德,德备之后圆归。

97问:如何是大中观?

答:法法无不法。

98问:如何是大手印?

答:即体双运,全性而真。

99问:如何是大圆满?

答:妙明智光,圆达真性。

100问:如何是净土?

答:性净明体,一遍一切处。

101问如何是往生?

答:感应道交,光中化显。

102问:如何是开悟?

答:从此不迷。

102问:如何是见?

答:不见见。

103问:如何是行?

答:余光全收体中圆。

104问:如何是修?

答:花好月圆庆升平。

105问:如何是证?

答:登堂入室居正位。

106问:如何是不入证?

答:遍界是道更无道。

107问:如何是定慧等持?

答:无两头可落。

108问:如何是净名?

答:千经万论的背后。

109问:如何是菩萨的不二?

答:对面不相识。

110问:如何了生死?

答:醒后不再梦。

111问:如何度众生?

答:舟横古渡口。

112问:无背无向时如何?

答:蓦直去。

113问:如何起机用?

答:无一法当情。

114问:如何透三关?

答:直向虚空外,更莫两边看。

115问:如何是王中王?

答:下下人。

116问:如何是道中要诀?

答:不从他得。

117问:如何是赵州桥?

答:横身向下,予人方便。

118问:如何是忘却来时路?

答:不曾回头找。

119问:不识字的人如何闻经典?

答:溪声山色。

120问:为什么禅宗不立文字?

答:道不得。

121问:为什么诸祖又有诸般言说?

答:遍虚空是广长舌。

122问:悟后的人还须护念么?

答:不有不无时自知。

123问:禅人突出个人时如何?

答:埋却多时。

124问:如何是大开圆解?

答:知一切理的所归,了一切事的因缘,明白心识的根本,彻见诸法的实相。

125问:如何是大彻大悟?

答:放手归来更无疑,一脚踏翻毗卢顶。

126问:如何是三身佛?

答:灵性的空间是法身佛,灵能的功德是报身佛,灵妙的显现是化身佛。

127问:如何是敬佛之最?

答:敬一切众生即佛的时候。

128问:如何是诵经之最?

答:人生世间的一切法都是佛法的时候。

129问:如何是持戒之最?

答:三业清净的连染污的地方都没有。

130问:如何是念佛之最?

答:一切的显现都成了佛的境界的时候。

131问:如何是无碍自在?

答:在一切磨难痛苦之际与兴旺荣耀之极时,其心仍然不动,仍然清净,如本无异。

132问:悟道的人应当做什么?

答:安住于道而行于非道。

133问:发大愿的人应当如何深入?

答:把愿力化作行动之后,形成自然的道力而无作于愿行。

134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答:是一事?是一理?是一境?是一智?是一念?是一佛?

135问:都不是时如何?。

答:参透这个都不是的时候,即可知归处。

136问:修道人除了觉性不迷外,是否还要保持能量不漏?

答:能量入俗则成业缘,能量入真则成妙明,含养妙明于真性之中而不动,道即成矣!

137问:成道之后如何?

答:山自巍巍水自流 。

138问:还度人也无?

答:仰止于山者自高而乐,赏识于水者自清而智,山水无为也,而度者自度。

净明山人于二00三年七月二十九日

End

明月澡雪印禅心

明月澡雪印禅心--禅诗中明月意象温新瑞月亮,在中国哲学中不仅提供了穷则思变、乐观豁达的人生启迪,而且在中国文人的审美意识中留下倩影。《诗经》云: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陈风月出》)

一尘不染证禅心

古德云:尘劳迥脱事非常,什么是尘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攀缘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而成劳。眼睛不管看什么,看好的也好、看坏的也好,看久了以后就会疲劳,为什么?外面的色尘刺激我们的眼睛,就昏

禅心看事业

格局决定一个人的未来,决定一个人幸福与否,也可以使人洒脱、智慧地看待人生。然而,要真正提升一个人的格局绝非易事。在很多人看来,命运让我们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想尽办法追求,比如通过各种手段坐上某个位子

染禅心

唐代孟浩然有一首《题大禹寺义公禅房》--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这首诗作于孟浩然漫游吴越时。佛教在唐代极为盛行,而唐代

尘世禅心

◎赵立志面对纷繁喧嚣的尘世,我们需要有一颗看清自己、看透生活、摆脱一切尘烦俗扰的禅心。乍听禅字,让人望而生畏,如此玄妙的东西,好似遥不可及,其实禅心并非镜花水月那般不可得,有心的地方就有禅,有禅的心便

一日禅:人人都需要一分禅心

人的生命,只在一个呼吸间。生命短促,我们更应该善待自己,寻找活着的意义。生命不是用来浪费的,也不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它是用来愉快地生活的。人生多一分烦恼,就需要有一分禅心来解救。红尘凡夫,人人都需要一分

修禅心得

三天的习禅、坐禅、行禅、悟禅中,从愚钝的认为禅修只是普通的养生之法,到此时对修禅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习禅,所有幸福快乐不能一味向外求,物欲纵横的年代,物质的快感瞬间即逝,学会在生活中做减法,学会在朴实

七供--唯有用禅心,方知佛何在

唐顺宗有一次问佛光如满禅师道:“佛从何方来?灭向何方去?既言常住世,佛今在何处?”如满禅师答道:“佛从无为来,灭向无为去,法身等虚空,常住无心处;有念归无念,有住归无住,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清净真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呵谬解第三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呵谬解第三念佛三昧名三昧王,境界甚深卒难究竟。古今师授互有不同,至于天台其说大备,慈恩贤首各引其长,企仰禅宗亦极明显,但后学浅陋莫得指归,尚未升堂,焉能入室?晨语:净土是佛的果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正明心佛观慧第四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正明心佛观慧第四夫念佛三昧者,实使群生超三界生极乐之径路也。始自鹫岭敷宜,次羡庐山继轨,十方称赞,诸祖传持,自昔至今,有自来矣!晨语:净土法从佛在印度的宣说,直到庐山慧远的继承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辟断空邪说第六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辟断空邪说第六释迦如来一代圣教,一本于善恶果报因缘诸法,为始终不易之正教也。虽有百非超脱之句,岂必离乎因缘法哉!晨语:指出释迦一代圣教的根本,是以善净的缘起来体现自性的功德,破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劝修第九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劝修第九夫净秽同心生佛一理诸法本等,须假劝修。其奈众生迷心作境净秽斯分,对待相成缚脱迥异,缠缚多劫不觉不知,故须劝娑婆苦海众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晨语:理明的人不须劝,但迷事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劝持众戒第十一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劝持众戒第十一惑者问曰:今闻念佛直指戒杀之说,可谓指体投机事理悉备,实善世利物之训也。敢问:为只此杀业当极戒之,为兼盗淫妄等诸恶悉宜深戒之耶?若当悉戒,何以语之略也?答:噫是何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三昧仪式第十五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三昧仪式第十五念佛法门严建道场之事,并供养仪式,及预治衣服鞋履,更衣沐浴,门颊出入,方便正修。禅诵忏礼等清净法则,具如慈云尊者忏仪等文,此不再具。晨语:三昧的仪式应学而熟之,方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正行第十三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正行第十三如上所述依正二境乃至精进,虽皆圆妙,悉是求生之方便。未为正行,此下所陈乃是正行之旨。晨语:以前所述皆是求生的方便,以下进入宝王三昧的正行。何谓正行?行者既发此志,必使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勉起精进力第十二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勉起精进力第十二精进者,不为世间八风所退,又不为身心异见一切大小病缘而怠其行,故名精进也。晨语:精者不杂,进者不退,一心用功,努力向上也。行人既依劝发,永断杀业,渐具众戒,欲入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罗显众义第十八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罗显众义第十八夫念佛三昧者名一行三昧也,盖彼行人既了深旨,能持一心,唯念彼土,唯忆彼佛,知身土无二,了忆念亦一,乃得名为一行也。晨语:念佛三昧就是一行三昧,到这里与禅宗完全一体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十大碍行第十七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十大碍行第十七详夫一心平等体性无亏,众生虽缠绵于业识之中,靡不有出尘之志。方欲究道,魔境先彰;一事亏心,万善俱失;成小败广,得者还稀。况乎物欲交倾,死生迁变,递相仿效,易地皆然

宋智明:佛教净土法要 目次 自序

《佛教净土法要》【目次】自序(第一卷) 净土白毫观修法第一章 释「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义第二章 净土宗白毫观修法述要一、为甚么要修观二、为甚么要专观白毫三、白毫观的基本修法四、一心三观的法义第三章 古

宋智明:圆觉经直讲 第十四章 道场圆加行 三观齐妙功

第十四章道场圆加行三观齐妙功圆觉必因觉觉而后圆,大道都以加行方臻极,道场者练心之所,悟理者起行之本,心行相应而入妙,返照照妙而观成,体之又体而全体脱落,研之又研而法界大明,一生道业功德始妙。--作者提

宋智明:禅门三关浅说 一

禅作为人类心灵最究竟的本质与最完美的智能,它表现的方式极其广泛与丰富:人生宇宙的一切事物,都时时在呈露禅的本性。但人们往往迷惑于它的表层而不知如何默契真正禅的里层世界。因此,纵使喜欢或虔求禅宗的人们,

宋智明:禅门三关浅说 二

4、有慧无定行学禅的人虽藉强大的慧力打破初关,明心见性,但如果没有定力的护持保养,就会拥持不久,一旦打失,又入迷途,具足慧力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由明师的善巧直指,在机缘凑合时,忽然契会自性,顿断意识流

宋智明:禅机新说(一)

禅师在室,据中而坐,来客从门而人,见破屋旧檐,不堪风雨,便问道:「近日秋雨连绵,不知有漏无漏?」禅师云:「天上地下一片,连你也浸在其中!」「自离杭城,未测西湖水是浅是深?」禅师举指道:「是浅是深?」客

宋智明:禅机新说(二)

云山雾路,九折十弯,过来人一身轻快,一路平直,那正是春花烂漫,清风飘香的时节。禅师虚步而行,众弟子无心而随。到了荫郁的参天古树下,禅师指向前山说:「古时五台山下有婆子,凡行脚僧问台山路怎么走,都答以:

宋智明:如何排除禅悟之障(二)

三、如何抉择禅法与善巧行持问:对于禅的悟境以及悟道的禅师那种自在洒脱的为人风格,的确令我神往不已,真心希望自己能早悟真性,开启妙用,但是认识归认识,行持是行持,理解所得的观照力量总有限度,且时间一久便

宋智明:如何排除禅悟之障(一)

禅门行人以其对禅世界的特殊感受与亲切触动,在那刚刚敞开的灵知闪光当中,开始了人生最真实的追录通向无上觉智的圆满实证与自性光明的无限妙显。于是他透过禅文字,在那略凝识心中,影现了真如实相的另一层面目,虽

宋智明:禅机新说(三)

海印虚舟,彼岸中流,愿行直航,尺浪重波,一水天际,一性逍遥。有一行人,越出师门,归来无为,不传师法,不宣师旨,无宗无派,离悟离迷,种一片自家田地,画一个无样葫芦,率性天真,更绝缘虑。有禅客来问:「师承

宋智明:第一课 天台宗的特色

《天台宗简明教程》(宋智明)著第一课 天台宗的特色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大乘八宗之一,因创成者智者大师十年隐修、“自悟佛乘”于天台山(在今浙江天台县境内)而得名“天台宗”,简称“台宗”。又因本宗的主要教义依

宋智明:第二课 天台宗的肇始

第二课 天台宗的肇始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成立的汉传佛教宗派。据考证,“天台宗”这一名称,是中唐时期台宗九祖湛然大师最早使用的。这一宗派的实际创立者,是陈隋之际的智者大师;而基础的奠定,则启始于北

宋智明:第四课 天台宗的大成

第四课 天台宗的大成台宗四祖智者大师是继南岳慧思大师之后,圆摄无量法义,大成天台教观,完成一宗体系,对天台法门贡献最大的一位祖师。智者大师(538—597),法号智顗,俗姓陈,诞生于南北朝时期的荆州华

宋智明:第三课 天台宗的拓展

第三课 天台宗的拓展继慧文大师之后,天台宗因南岳慧思大师的自心悟证与广弘妙法而使天台教观有了更进一层的发展。慧思大师(515—577),是后魏南豫州汝阳郡武津(今河南上蔡县)人。《佛祖统记》卷六载大师

宋智明:第五课 天台宗的中兴

第五课 天台宗的中兴天台第五祖章安灌顶大师(561—632),继承智者大师的教观,结集了大师一生的讲述,又建国清寺,敷讲师说,使智者大师的教观得以流传后世。《佛祖统记》上说:“微章安,吾恐智者之道,将

宋智明:第七课 天台宗的发展

第七课 天台宗的发展宋代以后的天台宗,在教义上没有多大的发展,一般都局限于注释学上。其中也有一些针对他宗或结合净土的论著出现。元代,有杭州下天竺寺的蒙润(1275—1342),作《天台四教仪集注》,影

宋智明:第九课 诸法实相

第九课 诸法实相《三藏法数》卷四说:“盖如来所说诸大乘经,皆以实相理,印定其说。外道不能杂天魔不能破。若有实相印,则是佛说;若无实相印,则是魔说”。智者大师在《法华文句》中也说:“诸佛觉如实之相,乘此

宋智明:第六课 天台宗的山家山外之诤

第六课 天台宗的山家山外之诤天台宗在宋代发生的山家山外之诤,是台宗发展史上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唐代台宗在道邃大师之后,虽有广修大师的继承及弘扬,但不久即遭会昌(唐武宗年号841—846)灭法,使台宗又

宋智明:第八课 天台宗的经论与著述

第八课 天台宗的经论与著述面对天台法门,首先是浩瀚的经论,学者往往望洋兴叹,以为难穷其源,庶不知经论虽多,悟心则一,故了悟大旨,直趋根本,摄归真源,则透过文字,全体现前。天台宗所依的经论,如湛然大师在

宋智明:第十课 圆融三谛

第十课 圆融三谛“圆融三谛”是诸法实相的具体内容,是台宗行人深入实相必须理悟的根本,是心智相应于真理的门户,因此应当以圆融的心观去如实的体现它。一切诸法即真、即俗、即中,全三即是一,举一即是三,一三三

宋智明:第十二课 三法无差

第十二课三法无差三法是指众生法、佛法和心法三个方面。这三法虽有自他、因果、色心等不同,而它们的体性都具足三千,互相融摄,所以叫做三法无差。众生法即一切众生生命的迷情因缘,具有业力果报等诸因素。佛法即觉

宋智明:第十一课 一念三千

第十一课一念三千一念三千是天台宗的根本理境,悟一念具三千,方能回三千于一念之中。因此,了一念心者即是了一切法,善悟三千者,也必能证于一念。一念,即指现前即妄即真的第六意识;三千,即是指一切万法。一念介

宋智明:第十三课 性具法门

第十三课 性具法门性具法门是台宗一切理趣的极谈,是以法性本具一切善恶之诸法来体现宇宙万有真实性的圆妙正观。元代怀则大师在《天台传佛心印记》的开头就说:只一具字,弥显今宗。以性具善,他师亦知,具恶缘了,

宋智明:第十五 天台宗的判教

第十五 天台宗的判教“判教”是佛弟子总结判释佛法的一种技巧,即把释尊一代说法的时间前后与内容深浅进行适当的分类编排的方法。这种判教法有以下四个作用:一、把三藏十二部分类,确定其说法时间与内容的归属,以

宋智明:第十四课 无情有性

第十四课 无情有性“无情有性”是天台荆溪尊者所提出的佛性论,他以十不二门来论证无情具有佛性的甚深道理。“无情”是指一切没有生命的事物,“有性”是指具有佛的觉性。台宗依据色(物质)、心(精神)不二,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