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宋智明:佛门研究漫言
2025-03-17 07:28

因为有了佛教,就有千千万万的人们去信仰;因为大众的信仰,于是就有僧俗团体及由此而形成的七众差异与佛化的仪规,所以佛菩萨的形像与教典就更为广泛地流布人间,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因为有了佛学,就有成千上万的人去研究;因为学者的研究,于是就其不同层次的探索与发展,形成了各种学术观点,得出各种结论。更与哲、科、社等配合,而成立为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与风格各异学派,于是乎佛学就成为一门庞大的学科,学院的研讲便成一时的风尚。

因为有了佛法,于是便有少数的人去寻找,字里行间与师弟传承中的内在真理,便不绝如缕。更由于真理的启示,人人本有的解慧之眼一第三只眼便豁开了观照人生、思维真实的契机。法门无量,行愿无尽,即法而学,即觉而照,因着真实的觉照,人的心灵便有一番彻底的醒悟,如实的真理在如是的心中,灿然开花。所以佛法就又有了知音者的叩向。

因为有了佛道,佛祖走过的涅檠之路,便有了新的印痕;菩提路遥,道齐三空。如能念念即真,则道在目前。道贯古今,道在屎尿,道在一切处圆显真性之光。佛道平常而难证,唯有极少数人方能履险破难,深入妙域而独契寰中。

佛教是佛性覆惑后的群体世界中的一种慰籍,一种指向真实的南针,是佛菩萨广大悲愿的方便施设、善巧的摄受,众生在佛教中熏沐佛光,聆听觉音,生发善根,开发道心,于是佛教在佛性的本明上,形成了涤污除垢、信人佛心的动阶。

佛学乃佛所说教理的学问,关于真理的知识,是在俗的人们在认知的世界里产生了理念之光,借假是名相言说,宗派教义,各类系统,即此得领言中真机,佛之学说即众生界中所有学说的大同,所有观点的统一,所有学派的归宿,真实理事的圆辨。解透佛学无疑可通一切世学。悟彻佛学,即离文字,般若智发,应用于讲学著作,便是佛性阐微叙妙的手笔。

佛法是立于如何契悟佛性的手法,是关于穷一切事理的绝对实相的直显,是指归万有宗极的行趣。佛法是佛性的门与窗,是圣人垂示一乘三乘的真径。佛法是可思议的一见处立见,佛法又是不可思议的一知见离知。佛法即文字而离文字,即众生而非众生。唯有了彻万有,始会佛法;唯有脱尽分别,方得正眼。佛法者,岂非迈人佛性的通道,行人借用的舟筏?

佛道即佛性的全体,迷佛性而成全体无明,悟佛性而圆显功德,即全体真如。佛道者非道,行于非道,即是佛道。佛道者无知,圣不知圣,方是真圣。佛道者不可言,若有言说,皆非实义。佛道者同法界量,超绝对境,离能所,绝是非。其真不可思议者,唯佛道也!

由此可见,研究历史、人物、仪规、戒律、制度、宗派等属于佛教性的研究。

如研究经论的文字,佛祖的思想,宗派中的某些观点,乃至于佛教的人生观、宇宙观、科学观、哲理观、伦理观等等,均属于佛学的研究范畴。

如欲研明佛典中的根本旨趣,究尽理性的幽微,领悟实相的真理,抉择行持的方法,确立次第的方便,修习殊胜的妙法等等,均是佛法的研究法。

如已亲见本来,彻悟自心,智慧朗开,事理圆融,则于道法之中,研磨微细习气,究尽无始无明,开发妙能,彻显法性圆光,通达诸法缘起,所谓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百八三昧等等,是也。直到究竟圆满无佛道,此乃佛道之研究也。

因为要从一般的信仰到信受佛法所以要研究。

因为要成为通达佛教的学者所以要研究。

因为要讲学、领众、开晓诸义所以要研究。

因为要创立、要组织、要开新布远所以要研究。

因为要理观、要深悟、要融通所以要研究。

因为要体达佛祖之道,要印证心源、要出世为人所以要研究。

然而真正研究者,无非是借镜照心揽诸教而映现本有之智光;本有开而法理显,法理显则观照明,观照即真,则本性发光,妙用启矣!

所以当一位学人在掌握佛教的基本原理、历史、名辞、宗派以及道品行法后。应从一师、一经、一观、一宗、一派、一法、一行深人体会,不断地从理观到事行,又从事行到理观,终至理事不二事事无碍,彻了人生的一期出世。因而学者,应从照文学,到照义理;从义理的领悟中,再去照实际,由实际的返照而消归本性的真源,进而展开悲愿之心大用照缘起而度众生,彻法界而融性相。

于是乎依真正智眼而印经论、印宗乘、印祖道、印机用,乃至印一切法而得自在。

再于是乎,便有了发挥的力量,著书立说,应机妙对,解粘去缚,活泼评唱,种种建立、种种善行、种种弘化、种种方便,于是乎,人世间便有了真正研明佛法而进发出的智慧之光,便有了如实道妙的最现实的体悟的证明!

奉劝诸位研究佛法者,不可以世俗心、名利心、情计心、人我心去进行,应以广大心、菩提心,为了慈悲一切,利乐有情,去深入佛法。以四宏誓愿为先导,在研究中以产生极大的欢喜心、光明的开朗心、寂静的禅定心、离念的清净心为准则。如果在研究中与心不相应,与法不相应,则必南辕北辙,终无成就的可能!

晨诵佛经,夜参法理,一心念佛,誓归极乐,此学佛之乐也。

豁开心地,明彻法源,通达万有,善知缘起,此修法之乐也。

布衣粗食,任缘逍遥,来去无为,一任天真,平常自在,此证道之乐也。

得真法者,不以众生之见为见,故不受世俗名利尘缘所累。得真智者,不被种种差别所惑,故人一切境而了无一法可得,心地依然清明透彻,寂照无碍。

佛法研究者,不可以非量得,如思维变态、头脑昏掉、知识支离、心境杂陈,如此人佛者,尽是妄见,发言立论则害人无量。

学佛法者不可以比量得,经与经的比较、论与论的比较,乃至祖师与祖师、法门与法门以及科、哲一切学科间的比较,均堕分别思维,所得者决非真理,唯是名相世迹的陈痕,妄想缘虑的执取,绝无圆融透彻的领悟。

证佛法者,不可以现量得,因虽人真性,悟明本源,如还有个灵知在,仍有现量心机,则不究竟,以不究竟故,则不能平等圆照,此成佛之碍也。

佛教在众缘中,佛学在知识界,佛法在真参里,佛道在平常处,佛性在心的当下。

妙离离妙,玄尽尽玄,大道在人,人即非人。若能通达无性,则性灵自明;若能佛魔不二,则法界圆通。

心安则得一,得一则智明,智明则行真,行真则道显,道显者则世间万法均是佛法矣,何得斤斤计较于文字哉!

若未深入,则须依佛言教,参善知识,领悟真理,参透玄机,返归本性,勤除习气,然后英姿焕发,妙智无穷,则一切文字亦皆实相,一切作为皆游戏道场矣!

研究,研磨你的内心、穷尽法界的真义,一旦解开疑困,了达一切源头,则庆快平生,无挂无碍,于是在一切作用处,皆自性之所流露,一片天真,无量自在!

多少人竭亏心思,研究文字与假相,不知逐境生心,劳虑辛苦,一生迷在知解里,虽有作为,却枉费精神,妄自菲薄,不知借理明心,即境观心,即心返照,即照而悟,顿断三际之流注,全歇无始之妄习,一念圆真,宛然明镜。智慧照物而分明,慈悲应缘而平等,圆之圆而圆通法界,明之明而明彻万有,于是大愿行于无愿,大度度于无度,灵觉妙应普被一切矣!

佛门者即是无门,只有无尽世俗的知见与情感,无去外道二乘的偏小,方能显发中正道见与大悲大情,其中妙在悟,妙在转,妙在用,妙在归于平常。

佛门研究中的人,不是寻迹,而是导根;不是积累知识,扩充私我,而是消解妄知,转化我执;不是得到外界的承认与肯定,而是内在的清净与完美。只有进入无门而悟彻法源的人,方解横竖无碍,应用无亏!

佛教妙在应时代机而弘普同之法,故旗帜鲜明,各树法规,和合一致,以方便而操立,研究时代,推出相应的举措,不但能人社会而利济之,而且发扬信仰之纯正,引导精神归于正道,更能以高度之智慧,指出人类发展的方向,解决社会所遇的难题,消除众生心中的烦恼,如此研究佛教方有真实的价值。

佛法研究的真价值,在于传承真理法界最如实的中道理体;在于修证大道以证悟的经验垂示世人;在于弘扬道德以信仰为中心的精神文明及由此而推展的物质文明;在于解粘去惑使众生摆脱一切烦恼而过清净的生活;在于解决生死问题使死得自在,死有所归,穷尽生涯,生尽无生。

佛法无量,应机而人。真人佛法者,一切法同圆一法;圆一法故,则悟无法;真得无法者,又能妙施一切法矣!

了悟了无我无人,明彻了亦心亦境,圆会了非法而法,一如无二如的真旨趣,一真一切真的妙胜慧,便顿然而发,于是超情离见,即研无研,即究非究,学修一体而本空,一切日用,无非大道。而此道用又非道用。此时不在佛门,不出佛门,不立宗派,不破宗派,不生于心,不立于境,所有语言施为,皆称性而起,妙智所见。从此世俗一切差别人事,皆是道人的道构权施;一切外道、世道皆可任缘行止。如是无为无所不为。其时,心光普照,精神内充,不眠而常惺,常用而恒明,从来不累,由来不迷,天真如同云天,自在流布,新新不已,于是平常的圆心妙化无穷!

End

林则徐是民族英雄 更是佛门弟子

稍懂中国近代史的人都知道,林则徐(1785~1850年)是晚清爱国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曾担任江苏、陕西巡抚、署理两江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署理陕甘总督、云贵总督,功勋卓著。是我国近代史上赫赫

佛门里也有出神吗

◎ 莲池 【原文】 或问:仙出神,禅者能之乎?曰:能之而不为也。楞严云:其心离身,反观其面是也。而继之曰: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即受群邪。是能之而不为也。又问:神之出也,有阴有阳。楞严所云:阴神也,仙出

佛门之孝

佛门之孝◎ 太 虚 问:顷聆高论,大启愚塞。可知学佛是自救救人最积极的无上法门,惟世人惑于旧说,以为学了佛,则六亲不认,父母都弃,是故众人认为学佛是大背孝道的。向者其漠视佛教的心理,此或亦一原因,敬问

鬼神附体不是佛门神通

◎ 圣 严佛教对神通、异能看法如何?佛教承认有神通的事实,凡夫可得五通,出世的圣人有六通,佛有三明六通。所谓五通,一、能知过去世,叫宿命通;二、能知未来世及现在的远处和细微处,叫天眼通;三、能知他人的

佛门里的四尊大财神

十方财神中的财神之王--多宝如来佛教认为宇宙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所以在人类所居世界的遥远的东方,除了药师佛教化的净琉璃世界、阿閦佛教化的妙喜世界等佛国净土以外,还有一个东方宝净世界,这片净土上

我为什么皈依佛门

稻盛和夫宇宙的意志、造物主究竟抱着怎样的期望让我们降生于世、授予我们不可重复的人生、并让我们自然地成长发展呢?换句话说,我们应该如何生存才能顺应这个巨大的期望呢?这虽然是一个超越人类智慧的莫大的疑问,

刘德华皈依佛门13载 法号"慧果"变身刘居士

据悉,刘德华皈依佛门已有13年,是台湾灵岩山寺妙莲老和尚的弟子,法号慧果。刘德华在演唱会上,天王深情的情歌,与美女的贴身热舞,儿子安逗与黑仔的争宠,加上完美的迷幻舞台,让喜爱刘德华的歌迷们的尖叫声持续

佛门中最完美的女性原来是她!

佛教认为,释迦牟尼的母亲摩耶夫人是我们已知的最完美的女性,她具有三十二种功德相:出身尊贵,种族清净,德行无缺,端正无比,身体容貌上下相称,从未生育,心常随顺一切善事,无有邪心,心无所畏、无谄曲、无诳诈

佛门养生十大秘诀

天下名山僧占多,僧人大多居住在山林里。那儿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山清水秀、空气新鲜对长寿有特殊的功效。长寿是千百年来人类探索和追求的目标。秦始皇为了能使江山千秋延续,派术士徐福率到东海寻求长生

什么是佛门中的究竟正见

希阿荣博堪布所谓正知正见,是指能帮助我们了断痛苦烦恼的知识、见地,依这种见地,我们将调整自己对世界、人生的态度和为人处事的方式,从狭隘、僵硬、矛盾重重到宽阔、温柔、和谐圆融,从不伤害自己、他人及一切众

佛门中的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末法时期是什么时候

佛教中有“正法、像法、末法”:为“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末法时期”的略称。又称“正像末三时”或“三时”。亦即将佛法住世之时期划分为正法、像法及末法三个时期。如果将历代佛法的施行,分为教(教义)、行(实践

佛门中第一位优婆夷是谁

“优婆夷”即指佛教中在家学佛的女性弟子。佛教中第一位优婆夷是第一位优婆塞古印度波罗奈国的倶梨迦长者的 夫人。据佛经记载,佛陀为俱梨迦授了三飯依,俱梨迦成为佛 教中的第一位优婆塞之后,决定在第二日将佛陀

佛门中人圆寂之后是如何举行葬礼

人死了总是要安葬的,这是活人对死人应尽的义务。佛教安葬死者的方式,《涅槃经》、《净饭王泥洹经》、《毗奈耶杂事》等佛教典籍中都有记载,一般有“三种”、“四种”之分。“三种”指火葬、水葬、野葬,“四种”指

初入佛门要怎样修行

初入佛门者,往往有一个错误的认识,以为能打坐、念佛、诵经、持咒的功课,每天坚持做,这样就是修行了。不知道这只是修行的助缘,真正的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身口意行为,特别是心理行为,把自己不善的习惯改过来,变

佛门中的五阴是什么

色阴,受阴,想阴,行阴, 识阴。一色阴,有形质碍之法名为色。色有十四种。所谓四大五根五尘。此之十四。并是色法也二受阴,领纳所缘名为受。受有六种。谓六触因缘生六受。但境既有违顺。非违非顺之别。故六受亦各

佛门中的妄念究竟是什么

佛学中不断提到“妄念”这个词,但我一直没有明确的理解“妄念”到底是什么,所以就感觉有点无的放矢的无力感,最近突然意识到,“妄念”是“观念”或“见解”的意思,而不是指头脑连绵不断的“想法和念头”,这样理

佛门中为什么有早晚课

1、佛教的早晚课诵是自古就传下来的传统,早晚课是修行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对出家人的生活来说,早晚课是必要的,必须的。晚课内容包括:《阿弥陀经》《八十八佛大忏悔文》《蒙山施食》等。2、那么晚课,比如说以

佛门早晚课分别诵什么经

早课:《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心经》各一遍、《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韦驮赞》。晚课:《佛说阿弥陀经》(农历单日持诵)、《大忏悔文》(农历双日持诵)、《放蒙山施食》、《大慈菩萨发愿偈》或《

佛门中四众弟子是哪四众

比丘:梵语(bhiksu、bhisuka),汉译为乞士、熏士、破烦恼等,等于二十岁以上受了比丘戒的削发须眉。俗称比丘为僧人。僧是梵语僧伽之略,义为众,凡三比丘以上和合共处称为众(旧译作四比丘以上)。出

四众、五众、七众在佛门中指什么

佛陀的弟子有在家及出家两类。在家的男性信众称为优婆塞,女性信众称作优婆夷。优婆塞是“侍奉的人”之意,侍奉于出家者,布施其生活资具,受其指导,过在家生活而修行。在古代印度的佛教徒,是不像现在有固定的寺庙

佛门中十念的修行方法是什么

佛教修行法门中的“十念法”,是思忆,忆念,不单是指念诵佛号。哪十念?一、念死:世人都不愿意念死,事实上原始佛教有公墓荒冢之上修行心性的法门,这是正统的佛法。净土宗大德印光老和尚,在他的屋子中并没有供着

什么是佛门中的十六罗汉

佛教中关于十六罗汉的记载,主要是来源于玄奘大师的《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据经典记载,十六罗汉受到佛陀嘱咐,令他们常驻世间,不入于涅槃,为世人谋福田,且受世人供养。别于十六罗汉,还是十八罗汉之

从三国猛将到伽蓝菩萨 武圣关羽皈依佛门始末

据《佛祖统纪-智者传》载:隋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隋代天台宗的创始者智颇(智者大师),“到荆州,欲创精舍。一日,见关羽神灵告之,愿建寺护持佛法。七日后,师出定,见栋宇焕丽,师领众入室,昼夜演法。

俱舍宗--佛门分宗的理由

佛法广大精微,包罗万象,所有世出世一切诸法,皆在其范围之内。扬眉瞬目,担水劈柴,是极寻常的世法,然而若欲研究:何以有眉目水柴?何以会扬瞬担劈?则非深入经藏,穷法相唯识之学,必不能提出一个所以然的圆满答

范古农答:禅定既为佛门要道,愿闻其详。

问:禅定既为佛门要道,愿闻其详。范古农答:禅定无量,举要而言,不出三门,所谓世间禅,出世间禅,出世间上上禅。世间禅者,谓四禅四空四无量心十六特胜通明等,此皆因息摄心所致,一往是凡夫禅门。出世间禅者,谓

在佛门中还俗意味着什么

学佛的人,大致分有三种,即僧人、居士、学者三种。后两者只能算是半个学佛之人,并不是真正的修行之人。也就是说,居士和学者这两种人,并不是真正的学佛之人,至少是红尘之念断得不够彻底,用佛教的话说,就是“尘

佛门双手合十礼仪的讲解

合十1.轻轻合起双掌,手指并拢,手肘自然弯曲,置于胸前约呈四十五度。2.合双掌时,双眼下垂目光注视合掌的指尖,能够凝聚心神,排除妄念。3.尽量放松,让气息往下沉,以达到逐渐安定的作用。操手1.双掌平放

佛门中的化身代表着什么

娑婆世界的主人实际上就是报身佛,如果你们能够在这个世间做主人,你就是一个佛菩萨,你就能控 制这个世间所有的精神和物质。师父给你们讲过,师父是境转而心不转,师父是让境界随着我的心转,而不是我的心随着境来

佛门中的法身、报身、化身是什么意思

1法 身身是积聚义,凡夫众生,是积聚业报以为身,随业受报,感召四大色身。佛是业尽识空,只有一个清净之身,妙色之体。法身是理积聚,就是积聚真如妙理为身。真如是圆满清净,遍一切处,法身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佛门中的慧命指的是什么

慧命的解释:1,指弘传的佛法。佛教以智慧为法身的寿命,智慧夭,则法身亡,故云慧命。2,引申指人的智慧所注。3,僧人的尊称。在佛教中,慧命指法身以智慧为生命。如色身必赖回饮食长养,而法身必赖智慧以长养。

佛门中的共业是什么

业,是佛教里很重要的一个名词,业又分为共业和个业。通俗来讲,共业,指的是我们对世界共同的感知,个业则是我们个人的经验。金庸先生所著《天龙八部》里,当虚竹解开珍珑棋局,来到无崖子面前,无崖子一看到虚竹的

佛门为何将吃饭叫做过堂

“过堂”,也就是佛门中的“吃饭”,是中国汉传佛教丛林中特有的仪制。寺院中每天两次过堂,早、午斋各一次。僧人吃饭的地方叫五观堂,相当于寺庙里的食堂。佛教僧侣将进食视为一种重要的修行方法,在僧团生活中占有

任何人都可以皈依佛门吗

在印度佛住世时,乃至经典所讲的吃素叫持斋,它不叫吃素,叫斋,而不叫素。这个素食,已经有一千六百年了,在中国佛教这个历史的过程当中,已经成为优良传统,学佛也以素食作为一种标准。按照佛教根本教义来说不是很

皈依佛门是什么意思

皈依,是身心归向它、依附它的意思。皈依佛门,是正式成为佛教信徒的一个手续。具体包括参加皈依三宝仪式,然后领取皈依证书,此后就可以居士身份自愿参加定期的佛事活动了。这和成为基督教信徒要接受洗礼、此后自愿

进入佛门第一步需要做什么

在当今时代,很多烧香拜佛的人,并未受过三皈依,却自称是佛教的信徒。我们虽不必否认他们的信仰,但按照佛教戒规的要求,如要信佛,应从皈依三宝着手。皈依三宝虽为进入佛门的第一步,但如不走第一步,岂能走出第二

皈依佛门有哪些好处

皈依佛门有哪些好处:1.找到了宇宙间第一伟大的圣者释迦牟尼佛作为老师,成为正式的佛弟子。2.经云:「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饿鬼;皈依僧,不堕畜生。」故一旦皈依三宝以后,立刻可以恶道除名,人天有

佛门用语都有什么

大磬以铜铸造的,盂形法物,置于佛桌右侧,法会、课诵时,由维那以棓(木制之棒)击鸣,以引导一切唱诵的起落、快慢、转合。木鱼诵经时敲打的法器之一。古称鱼鼓、鱼板。为鱼形木制的法器,中凿空洞,扣之作声。佛教

佛门五戒是哪五戒

“五戒”是佛教中最根本的戒律,是一切戒律的基础。所有在家的佛教徒都要受持五戒,所以五戒也被称为“在家戒”,也就是“居士戒”【五戒】 谓戒有五也。一不杀。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在家人受。则云邪淫。若出家人

初入佛门要如何修行

初入佛门者,往往有一个错误的认识,以为能打坐、念佛、诵经、持咒的功课,每天坚持做,这样就是修行了。不知道这只是修行的助缘,真正的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身口意行为,特别是心理行为,把自己不善的习惯改过来,变

初入佛门应该学哪些经

1、先读《随念三宝经》,了解三宝是什么;2、读诵《业报差别经》,了解因果业报;3、读诵《父母恩难报经》了解为人子女者应尽之责,加强孝心和知恩、感恩、报恩之心;4、读诵《吉祥经》,知道怎么做人、怎么处世

佛门修持方法有什么

一、深信因果因果之法,虽为佛法入门的初步,但是非常的重要,无论何人皆须深信。何谓因果?“因”者,好比种子,下在田中,将来可以长成为果实。“果”者,譬如果实,自种子发芽,渐渐地开花结果。我们一生所作所为

佛门礼仪有哪些

礼敬三宝一、礼佛:入佛寺、禅修中心、精舍、塔,应至佛殿礼拜,行合掌礼或三拜礼,平时见到供奉的佛陀塑像,应在适当的位置行合掌,乃至跪拜之礼。虔诚的佛徒有时遥见寺、塔即行合掌礼。礼拜时,每一拜都以跪姿行之

佛门中哪个法门比较好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宣化上人开示于三藩市佛教讲堂佛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每一个法门都是第一,没有第二。八万四千个法门,就八万四千个第一。● 对众生的机就是第一今天晚间我给你们讲一讲修行的道理。这修行的道

佛门中日常修行的19种法门是什么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佛教的修持应不离生活,生活亦不离修持,所谓:“即生活即修持。”修持的类别除了行、立、坐、卧之外,并有止、观等,内容则不胜枚举,例如早晚课诵、禅七净七

佛门中有几大法门

佛教有84000个法门。这是表法,佛教的法门有无量无边,根据众生的根性而现。在中国佛教有八大宗派:中国佛教有八宗:天台宗天台宗,中国佛教宗派。因创始人智顗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其教义主要依据《妙法莲华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呵谬解第三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呵谬解第三念佛三昧名三昧王,境界甚深卒难究竟。古今师授互有不同,至于天台其说大备,慈恩贤首各引其长,企仰禅宗亦极明显,但后学浅陋莫得指归,尚未升堂,焉能入室?晨语:净土是佛的果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正明心佛观慧第四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正明心佛观慧第四夫念佛三昧者,实使群生超三界生极乐之径路也。始自鹫岭敷宜,次羡庐山继轨,十方称赞,诸祖传持,自昔至今,有自来矣!晨语:净土法从佛在印度的宣说,直到庐山慧远的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