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宋智明:如何参究本性
2025-03-17 08:06

如何参究本性

问; 我在索甲仁波切的书里着到, 他说修行人要向内看, 向内看是不是看自己的心性?

师: 对!看源头。这个内是轻轻地看着它:哪里出来的东西? 其实这个内就在当下,但是我们平时习惯向外,所以我们要向内。向内是因为化解向外的习惯,向内能看的就是智慧,显现的就是我们流注的心,心的流注,心的作用在这个当下流注。那么源头在哪里? 自己去体会,不能给现成的答案。

插说: 我体会到什么都没有。

师: 什么都没在, 没有在也不行,没有也没有的时候,灵知了了。如果没有在,还在落处。分别也没有,也没有不分别的时侯,你很清醒, 很明白;什么也没有, 什么也没有又很明朗,这个时候就是源头。

插说: 就是自然的觉照。

师: 对!这个时候,你如果有妄想可以看,你还在做功夫。如果你妄想也没有了,能看的心也没有了, 所看的妄想也没有了,瓷叫能所脱落、双亡就本性显现。这个本性是不可说的,他既不是空也不是说有,但是就是明白, 就是灵知了了,这里面佛祖讲的名词, 讲的概念, 只是方便说, 到这里只有自己知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但是可以有证悟的功德。

什么叫功德? 这里面他不再烦恼,没有妄想, 没有身体, 世界的执着。他知道,这里面的一切境界是他的显现, 不是真实的,他就是找到了自己的家, 找到了自己的主人,非常的安稳, 清净。他这个清净他知道不是修来的,是本来清净, 本来不用修的,本来没有烦恼的。他是这样的体会,这样的体会是悟证到我们本性的境界。

问: 老师你在网上说修行人要做到一念不生,这一念不生很难的。

师: 这个不说难和容易,本来就是一念不生的,但一个人对于思想概念,对于种种的现相,如果有执着的话,他做不到一念不生。当他离外相, 离内相, 离分别的时候,就是一念不生。而且每个人都可以每天有一念不生的时候,象睡醒的时候, 不经意的时候, 念佛念佛, 念到突然念不出来的时候,他都在一念不生当中,只是不能回光返照,不能再把一念不生的境界再脱落,他不知道再把它化掉。他会停留在这地方,或者再去寻找这个地方,第二念马上就起来了,很短暂的就跳过去了,是这样子,很多人会到这里。

问: 知道一念不生,但第二念一会儿就出来了。

师: 是的。如果你明白的话,这个出来也是本性的作用,本性不在一念不生上,也不在生上,即生而无生灭,生灭就是本性。如果你悟到的话,你不要再在生灭的以外来找一个不生灭,生就是无生,无生就是生,两者是不二的。

很多人再回头找,找自己原来的体会的路:我原来体会到的么,空的境界, 无念的境界. 总想到那里我才算。其实他会错过,错过目前。目前就是,目前说话的, 目前起心动念的就是。但是不要在上面头上加头,不要再去分别,知道他是我们本性的作用就是了。

如果你再去回找这个找的心,就是打妄想,不要再去回找原来的境界。任何境界的回忆,都是六尘的缘影,当时可能是真的,但是你回忆它就是缘影,就是一种思想的回顾,他不真实了。真实只能在当下,任何离开当下的东西都不真实,无论你曾经是怎么好, 怎么殊胜,都不会是真实的。

插: 一切都是虚幻的。

师: 也不作这样的见,也不作虚妄见,也不作真实见,这个一真一妄就会相待,空和有会相待,开悟和不开悟会相待,你不要作这个相待。想无可想, 行无可行。但是终日吃饭没有咬着一粒米,终日走路, 没踩着一步。意思说你终日行而无行,终日说而无说,你就在当下。

在这个上面不要加一点东西,不要对立起来,这个就是要扫荡, 化解。这就是智慧的现量。智慧起什么作用呢? 当你开心的时候, 有落处的时候,这个智慧马上就显现,把你这个落处马上化掉。当你没有分别, 没有落处的时候,智慧是稳在当下,也就是说归在本体上不动的,象镜子它是有照用。但是没有东西的时候,它就在体上,照用归到寂上。如果有形象出来的时候,有人来了它就照,从体上起照。

那么这个照和体是不二的,他本来不动,但是它有这个功用, 智慧的用,就是能够照你的执着。智慧是破执着的,智慧是能够解决问题,能够在你的生活中起用, 起明了的作用,这就是智慧。智慧能够通达一切, 能够化解一切, 能够显现一切, 能够分辨一切,这是智慧。但是智慧不离本性,就是镜子不动的体,他没有离开,这是照和不照的问题。

插: 体用是不二的。

师: 对!是不二的。如果你对所照的东西,不留痕迹的话,那么这个智慧是圆活的智慧。如果你对所照的形象迷惑的话,智慧会被形象所埋没,埋没就会失去他的体性,体性虽然在,但是失去了,你找不到了。

问七: 直觉是不是本性的流露?

师: 直觉有两种直觉:一种是前五根,人自然有一种直觉出现,象我们无意识碰到热碰到冷,他会反映,这个是指神经根上的直觉,当然它的体性也是本性,但是它上面有执着,就是说是无意识的直觉,一种是本能性的直觉,本能性的直觉是不通过大脑, 不通过思想概念,他能够直接现量的显现这个世界,而且有智慧的这个直觉是本性.

一个是凡夫的直觉,一个是悟道人的直觉,要分开的,不分开,大家会搞迷糊了。因为每个人都有直觉,特别小孩子时候,他的直觉特别明显,他看花的时候,他没有花的名称时候,他知道这个就是花,而且花在他心中可能是很庄严的, 非常纯权, 原始地呈现在他直觉上。但他这里面没有本性的现量和智慧现前,但是他和本性很近。但是人到了成长以后,留下了很多这些概念知识、社会的经验,那么他的直觉受到了染污。

那么什么是本性呢? 本性叫全体,就是说他要突出根身之间的相对之外,就是说这种直觉叫现量直觉,叫缘影的直觉。我们举摩尼宝珠作例子,它里面也有光,比如他有五色在里面的时候,他也是里面的光照出来的,但是你没有认识到它的体性之前,会着这个相, 直觉它的用, 会有执着性的, 会有限制性的, 会有被动性的直觉,是受被动的。比如说,你一碰到冷被冷所动,碰到热会被热所动,是有被动性的。那么如果把五色去掉,认识它的体性是透明的, 是空的,然后再现起五色,他是主动性的。

什么叫主动性? 它是有体性的,它是在真空上显现世界。也就是说,我们世界有一种规律,世界的规律,人是受制于世界的规律的:因果规律, 业力规律, 自然规律, 我们的社会制度等等,种种的颜色, 种种的形象,我们受制于它的。我们要符合它去生活,但是开悟的人,他的直觉他来看世界,或他来规律于世界,他不是被动于世界,他是规律于世界,而世界不能规律于他,就象洞祖师所讲的: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插: 镜影的问题。

师: 对! 镜影的问题,他和凡夫的直觉不一样,凡夫的直觉是被动直觉,他是主动的直觉,是不同的。

插问; 那凡夫的直觉就不是智慧。

师: 对!不是智慧,他是无意识状态。

问八: 有的人天天讲话,或者说话脱口而出,不经过思量的,认为是本性的流露。但是有时候脱口而出以后话就伤人了,那缺少智慧了。经过思量讲话,但他起的效果很好,恒顺众生了,或者众生生欢喜心了,我觉得妄想也是真心显现,真妄不二,我想与其脱口而出,还是不要脱口而出伤人。

师: 这里面有四个层次

有的人就是说很直心,脱口而出,其实没有头脑,没有思维,就是没有正确的规念,不知怎么去讲话,这是错的,这就是修行修笨的人,修愚痴了会这样的,产生了一种愚昧,比较笨的一种状态,什么都不想, 什么都不管,就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这个是修偏的人修错了。

第二种呢? 是正确的发心, 正确的知见, 正确的思想,就是依八正道来做人, 来说话,他是符合因果, 符合缘起,是一种向上的人生,这是第二层,这是必须有的。

第三层, 进入空, 进入无念, 进入没分别。没分别, 就是超越了相对性以后,在本性现量当中,他的用还不会用, 就是说偶然用一下,也是本性的用,但不一定很会用,他还要会照用, 还要锻练, 还有开发方便, 开发功德,这是第三层。

有的悟道的人为什么要养道, 还要觉照, 还要开发,就是这个过程。但是他的体性已经空灵, 无住, 已是智慧充满,是照体的智慧。就是开悟的人,先照自已,照体就是清净, 透明不动这个体性。先照自己, 但照境界的能量还不够, 力量还不够。

那么第四层呢? 他就能起大用, 妙用现前,能够照一切境界, 说一切法。虽然不作慧见,但是他全部对机又符合真理,一切法都具备,能够善于观察,借种种方便,甚至神通妙用在这里面开发,这是第四种层次。这是活泼泼的人生,就是圣人的妙用。

End

本性

◎李炳南 问:佛经中谓,本性乃本来清净,那么我们的本性,又怎会变成污秽不清,究竟因何缘故? 答:本性清净,名曰本觉,但无始而有无明。譬如金质,便是金质,但在矿中而与沙土混合。虽则相混,但金自金,沙土自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呵谬解第三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呵谬解第三念佛三昧名三昧王,境界甚深卒难究竟。古今师授互有不同,至于天台其说大备,慈恩贤首各引其长,企仰禅宗亦极明显,但后学浅陋莫得指归,尚未升堂,焉能入室?晨语:净土是佛的果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正明心佛观慧第四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正明心佛观慧第四夫念佛三昧者,实使群生超三界生极乐之径路也。始自鹫岭敷宜,次羡庐山继轨,十方称赞,诸祖传持,自昔至今,有自来矣!晨语:净土法从佛在印度的宣说,直到庐山慧远的继承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辟断空邪说第六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辟断空邪说第六释迦如来一代圣教,一本于善恶果报因缘诸法,为始终不易之正教也。虽有百非超脱之句,岂必离乎因缘法哉!晨语:指出释迦一代圣教的根本,是以善净的缘起来体现自性的功德,破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劝修第九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劝修第九夫净秽同心生佛一理诸法本等,须假劝修。其奈众生迷心作境净秽斯分,对待相成缚脱迥异,缠缚多劫不觉不知,故须劝娑婆苦海众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晨语:理明的人不须劝,但迷事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劝持众戒第十一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劝持众戒第十一惑者问曰:今闻念佛直指戒杀之说,可谓指体投机事理悉备,实善世利物之训也。敢问:为只此杀业当极戒之,为兼盗淫妄等诸恶悉宜深戒之耶?若当悉戒,何以语之略也?答:噫是何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三昧仪式第十五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三昧仪式第十五念佛法门严建道场之事,并供养仪式,及预治衣服鞋履,更衣沐浴,门颊出入,方便正修。禅诵忏礼等清净法则,具如慈云尊者忏仪等文,此不再具。晨语:三昧的仪式应学而熟之,方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正行第十三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正行第十三如上所述依正二境乃至精进,虽皆圆妙,悉是求生之方便。未为正行,此下所陈乃是正行之旨。晨语:以前所述皆是求生的方便,以下进入宝王三昧的正行。何谓正行?行者既发此志,必使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勉起精进力第十二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勉起精进力第十二精进者,不为世间八风所退,又不为身心异见一切大小病缘而怠其行,故名精进也。晨语:精者不杂,进者不退,一心用功,努力向上也。行人既依劝发,永断杀业,渐具众戒,欲入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罗显众义第十八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罗显众义第十八夫念佛三昧者名一行三昧也,盖彼行人既了深旨,能持一心,唯念彼土,唯忆彼佛,知身土无二,了忆念亦一,乃得名为一行也。晨语:念佛三昧就是一行三昧,到这里与禅宗完全一体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十大碍行第十七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十大碍行第十七详夫一心平等体性无亏,众生虽缠绵于业识之中,靡不有出尘之志。方欲究道,魔境先彰;一事亏心,万善俱失;成小败广,得者还稀。况乎物欲交倾,死生迁变,递相仿效,易地皆然

宋智明:佛教净土法要 目次 自序

《佛教净土法要》【目次】自序(第一卷) 净土白毫观修法第一章 释「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义第二章 净土宗白毫观修法述要一、为甚么要修观二、为甚么要专观白毫三、白毫观的基本修法四、一心三观的法义第三章 古

宋智明:圆觉经直讲 第十四章 道场圆加行 三观齐妙功

第十四章道场圆加行三观齐妙功圆觉必因觉觉而后圆,大道都以加行方臻极,道场者练心之所,悟理者起行之本,心行相应而入妙,返照照妙而观成,体之又体而全体脱落,研之又研而法界大明,一生道业功德始妙。--作者提

宋智明:禅门三关浅说 一

禅作为人类心灵最究竟的本质与最完美的智能,它表现的方式极其广泛与丰富:人生宇宙的一切事物,都时时在呈露禅的本性。但人们往往迷惑于它的表层而不知如何默契真正禅的里层世界。因此,纵使喜欢或虔求禅宗的人们,

宋智明:禅门三关浅说 二

4、有慧无定行学禅的人虽藉强大的慧力打破初关,明心见性,但如果没有定力的护持保养,就会拥持不久,一旦打失,又入迷途,具足慧力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由明师的善巧直指,在机缘凑合时,忽然契会自性,顿断意识流

宋智明:禅机新说(一)

禅师在室,据中而坐,来客从门而人,见破屋旧檐,不堪风雨,便问道:「近日秋雨连绵,不知有漏无漏?」禅师云:「天上地下一片,连你也浸在其中!」「自离杭城,未测西湖水是浅是深?」禅师举指道:「是浅是深?」客

宋智明:禅机新说(二)

云山雾路,九折十弯,过来人一身轻快,一路平直,那正是春花烂漫,清风飘香的时节。禅师虚步而行,众弟子无心而随。到了荫郁的参天古树下,禅师指向前山说:「古时五台山下有婆子,凡行脚僧问台山路怎么走,都答以:

宋智明:如何排除禅悟之障(二)

三、如何抉择禅法与善巧行持问:对于禅的悟境以及悟道的禅师那种自在洒脱的为人风格,的确令我神往不已,真心希望自己能早悟真性,开启妙用,但是认识归认识,行持是行持,理解所得的观照力量总有限度,且时间一久便

宋智明:如何排除禅悟之障(一)

禅门行人以其对禅世界的特殊感受与亲切触动,在那刚刚敞开的灵知闪光当中,开始了人生最真实的追录通向无上觉智的圆满实证与自性光明的无限妙显。于是他透过禅文字,在那略凝识心中,影现了真如实相的另一层面目,虽

宋智明:禅机新说(三)

海印虚舟,彼岸中流,愿行直航,尺浪重波,一水天际,一性逍遥。有一行人,越出师门,归来无为,不传师法,不宣师旨,无宗无派,离悟离迷,种一片自家田地,画一个无样葫芦,率性天真,更绝缘虑。有禅客来问:「师承

宋智明:第一课 天台宗的特色

《天台宗简明教程》(宋智明)著第一课 天台宗的特色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大乘八宗之一,因创成者智者大师十年隐修、“自悟佛乘”于天台山(在今浙江天台县境内)而得名“天台宗”,简称“台宗”。又因本宗的主要教义依

宋智明:第二课 天台宗的肇始

第二课 天台宗的肇始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成立的汉传佛教宗派。据考证,“天台宗”这一名称,是中唐时期台宗九祖湛然大师最早使用的。这一宗派的实际创立者,是陈隋之际的智者大师;而基础的奠定,则启始于北

宋智明:第四课 天台宗的大成

第四课 天台宗的大成台宗四祖智者大师是继南岳慧思大师之后,圆摄无量法义,大成天台教观,完成一宗体系,对天台法门贡献最大的一位祖师。智者大师(538—597),法号智顗,俗姓陈,诞生于南北朝时期的荆州华

宋智明:第三课 天台宗的拓展

第三课 天台宗的拓展继慧文大师之后,天台宗因南岳慧思大师的自心悟证与广弘妙法而使天台教观有了更进一层的发展。慧思大师(515—577),是后魏南豫州汝阳郡武津(今河南上蔡县)人。《佛祖统记》卷六载大师

宋智明:第五课 天台宗的中兴

第五课 天台宗的中兴天台第五祖章安灌顶大师(561—632),继承智者大师的教观,结集了大师一生的讲述,又建国清寺,敷讲师说,使智者大师的教观得以流传后世。《佛祖统记》上说:“微章安,吾恐智者之道,将

宋智明:第七课 天台宗的发展

第七课 天台宗的发展宋代以后的天台宗,在教义上没有多大的发展,一般都局限于注释学上。其中也有一些针对他宗或结合净土的论著出现。元代,有杭州下天竺寺的蒙润(1275—1342),作《天台四教仪集注》,影

宋智明:第九课 诸法实相

第九课 诸法实相《三藏法数》卷四说:“盖如来所说诸大乘经,皆以实相理,印定其说。外道不能杂天魔不能破。若有实相印,则是佛说;若无实相印,则是魔说”。智者大师在《法华文句》中也说:“诸佛觉如实之相,乘此

宋智明:第六课 天台宗的山家山外之诤

第六课 天台宗的山家山外之诤天台宗在宋代发生的山家山外之诤,是台宗发展史上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唐代台宗在道邃大师之后,虽有广修大师的继承及弘扬,但不久即遭会昌(唐武宗年号841—846)灭法,使台宗又

宋智明:第八课 天台宗的经论与著述

第八课 天台宗的经论与著述面对天台法门,首先是浩瀚的经论,学者往往望洋兴叹,以为难穷其源,庶不知经论虽多,悟心则一,故了悟大旨,直趋根本,摄归真源,则透过文字,全体现前。天台宗所依的经论,如湛然大师在

宋智明:第十课 圆融三谛

第十课 圆融三谛“圆融三谛”是诸法实相的具体内容,是台宗行人深入实相必须理悟的根本,是心智相应于真理的门户,因此应当以圆融的心观去如实的体现它。一切诸法即真、即俗、即中,全三即是一,举一即是三,一三三

宋智明:第十二课 三法无差

第十二课三法无差三法是指众生法、佛法和心法三个方面。这三法虽有自他、因果、色心等不同,而它们的体性都具足三千,互相融摄,所以叫做三法无差。众生法即一切众生生命的迷情因缘,具有业力果报等诸因素。佛法即觉

宋智明:第十一课 一念三千

第十一课一念三千一念三千是天台宗的根本理境,悟一念具三千,方能回三千于一念之中。因此,了一念心者即是了一切法,善悟三千者,也必能证于一念。一念,即指现前即妄即真的第六意识;三千,即是指一切万法。一念介

宋智明:第十三课 性具法门

第十三课 性具法门性具法门是台宗一切理趣的极谈,是以法性本具一切善恶之诸法来体现宇宙万有真实性的圆妙正观。元代怀则大师在《天台传佛心印记》的开头就说:只一具字,弥显今宗。以性具善,他师亦知,具恶缘了,

宋智明:第十五 天台宗的判教

第十五 天台宗的判教“判教”是佛弟子总结判释佛法的一种技巧,即把释尊一代说法的时间前后与内容深浅进行适当的分类编排的方法。这种判教法有以下四个作用:一、把三藏十二部分类,确定其说法时间与内容的归属,以

宋智明:第十四课 无情有性

第十四课 无情有性“无情有性”是天台荆溪尊者所提出的佛性论,他以十不二门来论证无情具有佛性的甚深道理。“无情”是指一切没有生命的事物,“有性”是指具有佛的觉性。台宗依据色(物质)、心(精神)不二,依(

宋智明:第十六课 本迹权实论

第十六课 本迹权实论洞悉释迦如来本迹权实的施化妙旨,是台宗行人把握佛陀一代时教,了达究竟真意,彻悟诸法实相的又一重要途径。“本”是如来所内证的法身理体,“迹”是八相示现的应化方便;对三乘之机而方便说法

宋智明:第十七课 真正的信解

第十七课 真正的信解依天台教观修证佛法,虽然离不开天台祖师的教典与理论文字,但千万不要执着于教典文字,而应该藉教观心,以求大开圆解,而后蹑解起行,乃至行起解绝。但此处的解字,非是私心妄加穿凿附会,而应

宋智明:第十九课 五悔的加行

第十九课 五悔的加行修证佛法无非是为了除障显理,开发本明,具足妙用,但众生无始以来障重业深,人我未破,心地狭窄,法我未空,取舍情生,所以应修五悔的加行,有别于正行的预备行,以作道场正修的基础。“五悔”

宋智明:第十八课 皈依的境行观

第十八课 皈依的境行观由皈依的正境而起正行,然后观照一心的谛理,开显本具的性德,这是台宗学人在信解佛法后,应当遵行的基本步骤。所皈依的正境即是佛法僧三宝,所起的正行即是念诵、思维、观想、体悟的四重方便

宋智明:第二十课 二十五方便

第二十课 二十五方便台宗行人通过对义理的解悟与实际的圆信,并从皈依与五悔的加行中逐步走向止观的正修,而修习止观必有前方便作为基础,方能稳固进步,直达宝所。台宗将观行的基础,列为二十五条,叫作“二十五方

宋智明:第二十一课 止观法门

第二十一课 止观法门天台宗认为止观法门可以概括一切因地行门及果地功德,是修行人最急需的正修之道。从因地的修习来说,止可伏一切惑,观能断一切惑;止有爱养心识的作用,观能开发妙解功能;止是禅定的胜因,观是

宋智明:第二十二课 四种三昧

第二十二课 四种三昧天台宗把修观的行持仪规分作常坐、常行、半坐半行、非坐非行的四种三昧。三昧是梵语的音译,意为正定调直定、等持、正心行处等,使正念住于一处而不动,由此生起正智慧而觉悟真理,是三昧义。法

宋智明:第二十三课 三性止观法

第二十三课 三性止观法南岳慧思大师在《大乘止观法门》中以三性之明止观境界和止观体状。其中止观体状对止观修证阐述较为详明,这又从染浊三性和清净三性两方面说明。后来台宗祖师较多侧重染浊三性即妄心观,因此本

宋智明:第二十四课 四安乐行法

第二十四课 四安乐行法四安乐行,是说四种可以获得安乐的行法。一般地也就是指《法华经安乐行品》所说菩萨于恶世弘扬《法华经》时应安住的四种法。安乐行一词智者大师在《法华文句》卷八(下)有三种解释:一、依事

宋智明:第二十五课 四重四谛观

第二十五课 四重四谛观天台智者大师依四教中的四重观意,以声闻四谛的法门而建立四谛的观修方法,使苦集灭道的最基本的四谛,逐渐升华为无生四谛,无量四谛,及至圆成无作的不可思议四谛。一、藏教的生灭四谛观立足

宋智明:第二十八课 天台日用观修之道

第二十八课 天台日用观修之道道在日用处,能在日常生活中体会到止观的道用,方便修行即能归于真正的圆活自在。所以禅坐的修持仅仅是准备与趋入的方便,只有超越一切法行的修为,才是如实的自然之道。天台智者大师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