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智明:永嘉大师证道歌讲要2025-03-21 07:03
永嘉大师证道歌讲要
净明山人
今天我们讲永嘉大师证道歌,证道歌就是证道的人从内心流出的智慧,他对道的真实体现的证境的一种表现。那么什么叫证道呢?就是说他的心灵世界和宇宙的道完全相应,就是证道,解和行一致了就叫证道。而证道的真实的状态,他本来是不可思议的、不可言说的。这个歌词,是一种流露,是道人对后人的一种方便显示,其实这么多的话在他的内心里面是没有的,所以说这是对后人接引的方便,才作这么一种表达、一种描述的。下面我们讲文字。
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这个君不见,的君字就是代表着佛性,代表着道的根本,代表着每个人当下的觉性,能够听、能够说的,当然这个时候,能够听、能够说的,它是不带妄想、没有执着、没有分别,它是很清净。在这个清净本来的状态,无所见、无能见。因为这个地方见不到,没有相貌、没有东西、没有名言、概念,什么都没有,但是他能够知、能够说、能够做。
这个君不见这三个字就是悟道证道的人的根本。如果有一个东西可以修,有一个境界可以得,有一个相貌可能见,有颜色、有方位、有功能、有什么,这就是外道。比如说有一个定、一个境界、深和浅、内和外、功夫的高和低,或者光明的大和小,可以去比量的话,这不是道。
因为道的真实的体性就是无相的光明,就是灵妙无着的智慧,这是我们宇宙人生里面最奥密的地方,达摩西来就是传这个,它不是言教,不是修证,不是境界,不是神通、不是有相的光明。但是这个灵妙的体性,它是不生不灭、无来无去,教中所讲的根本旨趣也是它,但是教下用语言来描述,而宗下以直指而显。所有的修行人的修证也是以它为本,但是他不知道,它本来具足,不知道它这个本的本来相貌是怎么样,所以他要除妄,除妄来求真,他要用之个心去进入一种状态、一种定,然后他想获得什么。
但是因为在凡夫、在外道的心灵里面他要追求。追求什么?追求一个解脱,追求菩萨的位子,追求佛一样的境界,那么在佛教里面就形成了三乘次第了。有很多的修行方法,他要追求一个道果,追求一个境界。但是他不知道,这个本性是所有的修行功能的根本处,就在我们的灵妙觉性当中,这个灵妙觉性,它无始以来都是一样的,它是从来没有变化过,但是众生被无明覆盖,外道被他的知见覆盖,罗汉被他的空性覆盖,菩萨被他的菩提心、着相修行,或者说度化众生的慈悲心覆盖,没有完全找到那个空灵的本性,找不到。
所以达摩西来,它是言教之外,它不立文字,要直指人心,让你见到这个灵妙的觉性,它是一丝不挂、一尘不染的、赤裸裸的体性。在西藏来讲就是明体,在我们来讲就是觉性,就是觉性菩提心,它是本具的,而这个君是万物之君,是万物之体,它是不可见的、不可知的,不相对性的,它就在当下,你能够说、能够做的就是它,但是你却找不到它,你无法描述它,无法把握它。但是它就在这个地方,从生至死,从凡夫到佛,都是这个东西在作用。
因为六道的轮回众生,它迷妄之后,成为灵魂或者神识,罗汉偏在空上,这个灵知的妙性,落于空性而不能显现作用。菩萨虽然有作用,它在空有两边动荡、变化、分别、取舍,他不能究竟。而这个觉性的体性它是没有生灭、没有内外、没有来去、没有空有两边、没有作为和不作为,它是自然的、法尔的、本来的。它就是这样,它能显现万物,但是它不是万物之源,万物不是作为它的源头来显现,但是它是显现万物的根本。
因为我们人类就是有了这个佛性、觉性,所以说它能够一直显现变化,无穷无尽的未来都是它的作用。这首永嘉大师证道最根本的地方,就是因为他亲证了这个佛性,所以说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
绝学,就是说他没有相对事物的那种对立的学习、求知、求学、求一个外在的境界,在这里面已经没有了。绝学,就是停止了所有外在的东西的追求和有所得。为什么?它是本具的,在觉性当中具有一切。但是具有一切不等于说已经拥有了一切,因为它是在无尽的时空当中永远在起作用,永远在流布着。明天的事情,今天不等于说是具足了,但在原理上、在性上是具足的,但是明天要在明天的时候显现,当然也可以显现明天的境界,但是不等于说已经显现了明天的作用。一本书你没有看过,但是一般对求知的人来讲,他说我要了解它,我要学通它的内容,但对悟道的人来讲,他不是学外在的东西,我要显现它,显现这部书的内容,而这本书的内容是本性所有的,只是我以前没有显现过它,现在我显现它了,就起了它的作用,那么在这种显现情形下,他不是有所得、有所学的,他不是学东西、积累的,他不是积累了这个文化、知识、经验、不是积累的,他是显现的,他是一种活泼体现的一种道,所以为什么说道无所不在。
因为山河大地、我们人类的文化一切,都是这个我们的灵知觉性显现的,灵知觉性显现了一切,那么一切就不是道吗?一切都是道。当然显现的范围、显现的因缘有不同,所以说一切圣人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是有差别,不是一致的,不是统一的。他在不同的因缘、不同的众生界,他显现的不同。譬如说,文殊菩萨显现的大智,普贤菩萨显现大行,地藏菩萨显现大愿,观音菩萨显现大悲,那么这四位大士,他显现的都不一样,他们在显现的这个作用当中是不能求同,在这个觉性的体上是不能求异,是无异的。
这个绝学就是在你的心灵里面圆满去关心,要你去学习,而是不断地显现。无为就是说,你虽然说话、做事,运作于你的事业,但在觉具足的,不是向外有所学,在这以外没有另外的东西要你性体上是没有作为的,它是不作为,为什么?任何时候的作为在它的上面没有增加一点,也没有减少一点,没有善、没有恶、没有是非、没有男女、没有高低、没有好坏。在这个觉性的体上,绝对是没有的。
因为在这个体上没有任何的染污、任何的增加、任何的变化,所以说它是无为的。它没有作为,而我们一般来讲的作为,只是从那个作用的层面,从那个现象的层面,从体性的功用的层面来说的,这个在佛教里面讲叫妙用,道人的妙用。妙用是没有痕迹的,妙用是随时随地变化的,称之为机缘,机缘的变化,它没有实在性的。为什么?一时、一地、一刹那一刹那都在变化,过而不留,它是无法留在这个法界当中的,无法留存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一切的名言概念、一切的感觉、一切的存在,它是始终在无常地变化,也可以讲始终是空的,因为它没有主体,没有一个永恒的主宰着,这是因为在无为的觉性上能够无所不为的显现,那么在道性来讲得到了统一。
所以说这个无为就是它的体性,它等于是摩尼的宝珠,它是空的,它有清净的光、净裸之相。但是如果外面的光照过它的时候,它会呈现颜色、光色,这光色里面可能有很多的变化,但是对它的体性来讲,始终不变,它没有作为,它没有有意地我要造什么颜色,我是什么东西,它没有这个一个概念,没有这么一个执着,它没有。但是它能够显现,是活的,活泼泼地显现,所以说能够体悟到绝学无为的这个觉性本体的人,他是一个闲道人,他没有修、没有证、没有作为什么。虽然他在世上在别人看来还要工作、还要生活、很多事,但他的这个觉性是闲的。所以赵州和尚就讲了这么一句话,有人问他,我悟道以后怎么保护?他说你只要守着闲闲的就可以了,你没有事了。守着闲闲的,你没有什么修证,你就守着你清净的本来,没有增加什么,也没有减少什么,不要落在有为上,去努力达成一个境界,努力去用一种功夫,要做到什么什么样的程度。比如说有的人说,我要做到不睡觉,我做到不吃饭,我打坐能够坐到2小时、4小时,这个就是落作为,就和道性违背。闲道人就是在这些地方不作为,让它自然,坐半小时和坐一个小时没区别,打坐和不打坐没有区别,睡觉和不睡觉没有区别,忙和闲没有区别,在你的觉性的体上对整个的事物、整个的人生发展的历程都不作为,让它随缘。在达摩祖师来讲就是说任运,就是说二六时中行,有一个行就是随着你的命运而行。你不要求得一定的成果,一定的一种生活状态,一定的要什么时候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或者什么时候退休,或什么什么一定要出家或在家,一定找一个清净的地方修,怕红尘的烦恼,等等。这一切你都不能有作为,你要做一个闲道人,就是说怎么样就怎么样,随其它自然,那么你的心灵世界已经和道相应了,已经是真正的修行了,而自然会表现出来。外在的念咒、打坐、气脉,这一切一切只是他的表现,但是他的表现就随他表现吧,应缘不同,他的表现都不一样,如果你真的和觉性相应,因为它是宇宙当中最纯净、最灵妙的能量,可以这么讲,是一种灵能,最纯净的灵能。当它显现的时候,一切万物随之而变化,身体在变化,环境、一切因缘在变化,甚至和你相应的人、接触你的人,他都在变化,他的业障在减轻,智慧在开朗,都在变化。因为这是觉性的宇宙,这就是佛。等于说你和佛在一起,你就在佛当中,你是以佛来体现的,那么怎么不能改变呢?一切一切都在不可思议的变化当中。但是你没有作为,你没有说,我度众生了,我帮了你了,我加持你了,没有这个作为,他是闲道人,什么都没有做。
不除妄想不求真,所以没有妄想可以除,也没有一个真可以求,这两个是一个概念,妄和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般人都是建立相对的概念,对道人来讲,世上没有一个东西是虚妄的,也没有一个东西是真实的,他没有这两个东西存在。他无可说,不可说的,没有什么一定的定义和一定的一种说法,他没有。因为没有妄、没有真的话,那么就是全体,法界没有对立面的时候,法界就是一个整体,就是一合相,当世界分出二边的时候,那么世界的差别相就出来了,相对的境界矛盾就出来了,当世界成为一个整体的时候,还有什么可以矛盾呢,真和妄是一体了,男和女、是和非、好和坏,如果都没有对立面的话,不就是一个整体的世界吗?非常完整。非常的完整,那么你就没有矛盾的地方,没有执着的地方,没有对立的地方,就超然于万物之外,又显现于万物之中,圆融无碍。
无明实性即佛性,无明的实性,众生都是怕,无明实性啊。无明是一种对于缘起、对于本性的不明了,没有智慧,就形成了无明,把一切一切事物当作实有,把自我的感觉当作实有,然后沉湎其中,在这里面起颠倒、生是非、执着、烦恼,等等一切都是无明,而无明的实性,而众生执着为实有,就是叫实性、实在性、主宰性,或者主体意识,我是我,你是你,世界是世界,一个个都是存在的,这就是无明实性。但是我们说无明实性就是佛性,不要在这些以外来求一个佛性,明白道的人,知道一切众生都是道,都是佛,都在佛性当中,不要分开来,这是无明,这是佛性。
但是悟道的人知道,你执着了,你执着了我,执着了境界,你的烦恼是这样来的,但是悟道的他并不是把佛性和你对立起来,他知道你还是佛性的作用,还是佛性的显现,只是你不能了知,你不明白而已。那么他的作用并不是要给你一个境界,他要把你的无明实性的执着、你的分别心、执着念化掉,那么在接触当中,他自然的光明、还有相应的种种语言来把你化掉,化掉一点,你回去就轻松一点,就和佛性相应一点,这就是说悟道人的作用,在机缘当中把这些解开、化开,他的佛性就浮现出来了。
佛性是本来的,就像污浊的水,污浊的水表面很不清净,但是他的水的本质是清净的,这样把污浊化掉了,它的洁净的透明相就出来了,所以说无明的实性就是佛性,而幻化的空身即是法身,幻化、法身不是孤立的一个存在,就在幻化的空身当中,我们知道这个身体不是实有的,我们现在这个身体就是幻化的,它是四大五蕴显现的,而四大五蕴,如果你没有烦恼的话,它是什么呢?它就是法性,法性显现。所以说这个身体是空身,不是实有之身。因为它有不同种性物质,佛教讲种子,四大种子、六大种子,现代人讲就是原子、电子,等等的因素组成的,这在宇宙的能量当中是存在的,它是物质世界,物质世界是由这些构成的,那么这个物质世界,它有没有主体,它是不断地变化,能量和质量的不断变化,这里有很多很多的层面,很多的多维世界的空间,很多的变化的。这是无穷尽的变化,而这个觉性和它不是直接的关系,觉性不在它里面,但它在觉性的里面,它是在觉性的里面起变化,但是它不是觉性生出来的,是觉性显现的,觉性是宇宙里面独立的、无量的大的空间,其实是没有大小之分的,它是永远存在的一种灵知的妙性,非常清净,宇宙万物是它显现,但是它不是直接的关系,但是从显现的角度来讲,这一切万物又没有离开它,但是它不是万物。
这个觉性如果你迷惑在万物当中了,这是由于无明的关系、幻化的关系。如果一明白过来,它们不是一个东西,不是同一个层面。而觉性广大无量,能够显现万法。而万法在觉性当中,觉性不在万法当中,不会被它所迷,是这个体悟。所以说幻化的空身就是法身。法身在佛教里面怎么讲呢?就是说法身就是无相的清净的光明,就是灵妙的光明觉性,就是法身,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无来无去的那个清净心,明明朗朗,一念不生的就是法身。而这个法身,你的显现、作用都是它,你的感觉、身体、种种变化都它显现的。所以说幻化、空身也就是法身,不生两边见,当体就是。好,这个是前提,悟道人的一种体悟、总纲,那么下面再进一步了。
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五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泡虚出没。
法身觉了,一明白、觉了就是开悟,就是明白,噢,就是这样。觉,叫觉了,就是明白。了,就是通达、就是了知、明了了。无一物,没有东西,我的心里面的确没有东西,但是又明明白白,找它找不到,但是我知道。在这个时候是什么?你已经悟到法身了,没有另外一个东西可以给你悟,没有一种相貌,没有一种好象爆炸了、脱落、特殊的境界,不需要。过去达摩西来、很多祖师就是直指,明白了,噢,我的本性非常清净,本来无一物,当下就是,没有分别,就是它。所以法身觉了无一物啊,没有东西。
那么本源自性天真佛呢?这个就是本源自性天真佛,没有修造,没有外面的师父告诉你得到什么理解,得到什么境界才是佛,不需要一种特殊的体验,它本来就现成的、本来具足的。所以说是本源自性天真佛。
这一段明白之后,你就有一种体会,下面这句话就是告诉你的体会,什么体会呢?五蕴浮云空去来,你知道了这个妄想、烦恼等等境界,它们来来去去和我有什么相干啊,我和它们没有相干,我还是在这里,我还是很清净,很明白,外面声音传过来了,我没有一个心念去听它,我这里很明白;我看到一个东西,我没有心念去看它、当作实有,只是我知道,东西出现了,我知道东西出现了,这是什么?这就是开悟的人的境界,开悟人的六根当中显现了事物,但是他的心是空的,心是不动的,心是觉了的,明明白白的,这就是体现出来五蕴浮云空去来。为什么讲一个空字?与你不相干,你不受迷惑、不受影响,它们的来和去与你无关,但是你知道,这就是第一个体悟。
第二,三毒水泡虚出没,三毒就是贪瞋痴,贪瞋痴对世人来讲,它是烦恼的根源、造业的根源。但是对明白人讲,他知道,这个贪瞋痴是了不可得的,不是一个真实的东西,不是真实。只要你不去分别、不去执着,世界的一切境界、我们一切的作为都不是造业。因为我们的觉性当中没有这种分别、没有这种取舍、没有把它当作烦恼、没有落在这个境界上去,你没有落进去。那么这样一来呢,等于是水上的泡泡一样,它当下出生,当下灭尽,泡就没有了,它是虚的,不是实有的。尽管有时候我们会有一种感觉,也是世界尘劳烦恼带来的。譬如说,有男女、有欲望,我们要吃、要睡,或者说等等的现象,但是你看看自己的心,如果对这些现象,对这些作用的过程当中,你那个明白的心、清净的心还没有变样,还是照样,那么这一切显现都是虚出没。它的显现和不显现都和你没有关系,它是虚的。虽然在作用当中你似乎是有,这有不是真有,是一种假有,是一种暂时的假相而已,对你的本性还是没有影响。如果你影响了,那么就叫覆盖。如果你不影响,就是妙用。妙用,在尘劳当中而得自在。在这里面是有工夫的,就是说刚刚开悟的人,悟到这一点了,知道,啊呀,我烦恼,一知没有了。这个根本就没有了,我也不执着了,但是事情遇到的时候怎么还有动呢?还有感觉呢?这就是习气,人的习惯性,还有外缘的一种影响。别人的愿望、别人的想法会强加于你,你感受到,噢,你需要这个,我要顺着你,因为你需要。顺着的时候自己就掉到别人的那种愿望里面、别人的一种烦恼里面,自己掉在他的感觉里。只要你不掉在别人那里,你还是保持你自己。你不要因为顺着别人而把自己投到别人的境界里去,那你就不会失去。很多时候,因为太慈悲、太照顾人,就是把别人的烦恼背在自己身上,掉在那里了。这个叫悟后迷,这就是不懂得保护的人的一种过失。自己被他人、本来不属于你的境界迷惑了。这就是说,在作用外不懂得方便、不懂得转化,自己还是要保持,自己没有激动。尽管别人看到你很兴奋,你还是一样,你还是很清净。尽管别人讲的话非常的悲伤,你的心没有悲伤、也没有快乐。你知道,你悲伤了,你快乐了,都很清楚,但是你的心没有动。但是你也可以讲悲伤的话,也可以讲开心的话,也可以讲顺他的话。但是你看看你的心还是没有变化,还是没有动,那就是法身,那就是你的本来面目,那这样子叫真用功、真正的修行,真正的用功。
你上班了,你没有去。回家了,你没有来。事情很忙,你觉得里面一点不忙。外面很嘈杂,你里面非常的静,你没有觉得嘈杂。这就是我们的本性,这是真正的用功。如果外面嘈杂,你起了一个心,烦,你就掉进去了,马上就掉进去。你上班觉得着急,啊呀,我要赶紧上班,你就掉在上班路上。能够体悟到这里,24小时都在功夫当中,就是牧牛,这就叫牧牛。一下子被东西拉走了、落境界了,马上回来,就知道了。如果牧牛熟了,就没有什么可以动心处,就不会再掉进去。掉进去之前,他一直安住在这个觉性当中,那么这个就起大用了,妙用就大显出来。好,看下面:
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若将妄语诳众生,自招拔舌尘沙劫
在前面悟证当中,从悟到证,证实相,其实我们刚才讲的就是证实相。当你的觉性和万物没有区别的时候,在万物当中你的觉性还是如如不动的时候,还是一样地清净显现的时候,这个境界就叫实相。
实相者,若见诸相非相就是实相。诸相,一切缘起的相。非相,你的心不动,没有被相所影响、所迷惑、所动心,这个就是非相了,相就不是相了。比如,见到女的,你不觉得是女的。苦的时候,你不觉得苦。觉得快乐,你的心没有快乐。这叫非相,因为你不落于相。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就是实相。这个时候,你能体现出来,这个就是证实相了,证到实相的境界。而证到以后呢?没有人,没有法。刚才我们讲到了,就是说他没有对立的建立,没有人也没有法。人,就是人和我,主体的建立,主观的意愿,主导的作用等等,这个就是一种人的存在了,人我的存在。法呢,就是缘起、客观的事物、种种的变化、相对的世界、不同的境界体现都叫法。当你证到实相的时候,没有人的执着,也没有法的执着,但你是一个主体。比如说,你有什么感觉吗?舒服不舒服吗?气脉通了没有吗?有没有放光吗?等等。这是人的感觉。然后呢,对所观的内容、气脉变化,外面有什么境界的等等的变化、等等的显现,如果你执着为真、为实有,就是法,就执着了法。在这个当中你没有自我意识感受这个执着,也没有对法的执着,叫没有人法。
没有人法,人依旧存在,法依旧缘起,这就是叫活泼泼的显现一切妙用。我们尽管也在走路、也在说话,但是找不到自己。虽然自己说话,但是不会认为这话是我的,不认为这话是我说的,没有这种概念。所以说,无人法。
刹那灭却阿鼻业,如果你体悟到这一点,这一刹那就灭去了无间的地狱的业,无间的业,不但是自己能灭业,和你接近的人都能够灭掉业,阿鼻地狱的业都会灭掉的,是不可思议的。一般讲念一句阿弥陀佛能消八十亿劫的生死大罪,这也是念到相应的人才能做得到的。你见到本性的一刹那之间,阿鼻地狱都掉了。也就是说,任何地狱的业境从此不会在你的心里面显现,地狱的、黑暗的那种境界,永远在你的心里面不会出现,这就是灭地狱的业。这两句是永嘉大师讲他自己:如果我所讲的不是这样的话,不是实证到这个的话,用妄语来欺骗众生的话,那么就自招拔舌尘沙劫。就是说,前面所讲的都是我的体悟,真实证到的地方,如果不是这样,就自招堕入于拔舌地狱,非常苦难的地方要经尘沙劫,意思说的确是这样子的。
顿觉了如来禅,六度万行体中圆,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顿觉了,就是顿悟了,听到了,或者说某一个时候,因缘到了,自己明白了,那么就顿觉了。一明白这个本性,一觉了它的这个本来面目的清净性,一旦知道了,那么这个就是如来禅,也是祖师禅所指的体性,就是说在根本上是一样的。那么为什么说六度万行体中圆呢?不是外面的建立。譬如说,布施度,它是什么作用呢?度是度悭贪。人的这个悭贪,就是小气啊,舍不得布施,所以要通过布施度来度悭贪的心理。但是你的觉性当中有悭贪吗?你的觉性里面没有悭贪,已经度了。已经度了,那么你可以施舍一切,是不是?它里面没有东西啊,什么东西是我的?既然什么东西都不是你的,你一切都布施了,这样的体悟就是六度万行体中圆。都是在体性上圆满的,不是外面的建立,不是说你要布施多少才是达到你的功德多少,无论是哪一方面,六度我们不细细分了,都要这样去体会,都在觉性当中圆满的、具备的,要领悟到。这个领悟就是开发差别智,慢慢去体会,在实际当中体会。不是在外面的作为当中、有相当中做到的,那就是着相了。
那么什么是梦里明明有六趣?在无明的大梦的当中,在众生虚妄的颠倒里面,那么他觉得有六趣啊,六道轮回,有六道轮回所以要修行啊。所以要做很多的苦行,做很多的布施,诵很多的经,修很多的法。为什么?为了摆脱轮回,为了从这个梦里面醒过来,所以要修很多。因为通过修和佛菩萨接近了,和善亲近了,和清净觉的本面接近了,离开了恶。因为恶业越重,对本性的覆盖越利害,所以说有这么一个转变过程。但是有的人根基很深了,他多生以来已经很净很净了,很清净、很善很善,和佛菩萨已经很相应、一致了,他就不需要通过这么多的努力,这么多的修行啊,他直接从梦里醒过来,不可以吗?直接就可以醒过来,直接明白本性。那么这是这个祖师禅、禅宗的意旨,就是说能够顿悟,顿悟契入我们的本性。所以说梦里明明有六趣,但觉后呢,空空无大千。当你悟了以后回头一看,当然这个回头是方便说,再照一照,你的过去所做的一切都是空的。再照一照,宇宙的一切都是空的。尽管你的过去修了很多法,但是你明白了都是空的、白修的,等于不要修的。当然有的也感谢自己的过去生,哎,我修了多少生的苦行,出家多少生,我这生才证到,那么这就是说人类修道走过的路程,这是一种方便说。
但是他在觉性当中的时候体悟到、他就明白,我过去修,根本就是冤枉的,根本不要修。但是在过去的这种情况下,必须通过修,才能达到我这一步,如果没有过去修,我这一步哪里来呢?这才是明白人的话。但是当你明白了以后呢,知道他本来不用修、本来具备、本来清净的。
所以很多开悟的人,一旦开悟的时候,他就有一种体会,啊,我原来就是这样的,我本来就是这样的,开悟和不开悟也是一样的,我本来就是这样子。好,这样才是叫明白。如果说,另外有所得,另外一个境界得到了,那反而他是不明白了。很多人开悟以后,他觉得我和佛没有区别,我本来就是这样子的,但是如果他退回去的时候,又不是这样子了,如果他再到烦恼境界当中,他还是照样执着,照样烦恼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这个觉性当中,他是超越时间对立相的,超越烦恼相的,他一旦回到清净的时候,他第一体会原来就是这样,所以说叫原本如此。嘿呀,我就是这样的,也不是从师父那里得到的,我应该就是这样子的。所以有的哭了、有的笑。为什么?哭过去的冤枉啊,笑现在的明白。有哭、有笑就是从这里来的,所以说觉后空空无大千,大千世界都是一个幻相,都是显现,了不可得。好,接下来:
无罪福,无损益,寂灭性中莫问觅,比来尘镜未曾磨,今日分明须剖析。
就是在觉性当中,他没有罪福的观念,罪福是我们人伦的道德,人的一种对世界的观念,对人的行为的一种观念,道德观念。在觉性当中是没有罪和没有福的,因为他不会遭罪,他没有罪恶的东西,他也没有福报的东西,福的存在也没有,因为他的体性是赤裸裸的,所以说在这个本质上是没有罪福观念的。
那么你无论怎么修行、怎么持戒、怎么做好事,在这个本体当中是无所得,你不能认为自己修得很好、很有福报、很有成就感,这些是不存在的。甚至佛也不知道自己是佛,越修得相应的人越没有什么,这在禅宗讲就是平常心是道,在尘劳烦恼当中,在随顺众生当中,在别人看来你有染污了,你造业了,或者譬如说请你到酒店喝酒,遇到等等事情,别人觉得你不清净了,在你的觉性当中还是照样清净,没有罪,没有罪恶感,即使和那些非常下劣的人、非常恶劣的人在一起,你也没有觉得犯罪感,你没有这种分别,当然这是一定力量到的时候,才能体现出来。就是说佛教里面认为入佛和入魔是两个比较难的境界,入佛就是说在佛的境界当中,佛的庄严、佛的愿力、佛的功德、佛的这种言教等等一切的这个当中你进去了,明白,但是无所住、不执着。入魔就是五欲的境界、尘劳烦恼的境界,众生的颠倒、是非、善恶当中你还是没有污染,你一样清净。只是入佛容易,理解佛容易,到佛的境界容易,佛堂的庄严、观想佛的境界、宣读佛的经典、礼拜佛的形象,这些都容易做得到,因为他是你的信仰的地方、羡慕的地方、归宿的地方,是你的目标,容易建立。但是入魔,一个学佛的人,本来想超越、想出离,但是要你回过头来,以无所住的心在尘劳烦恼当中不受染污,又能够和他们平等相处,没有障碍,没有分别,这是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但是你在本性当中明白了,你就会有这种体会,就是说即使显现佛的境界,也没有觉得有所得,有什么了不起,有什么向往的、盼望的东西、追求的东西,没有!即使在很恶劣的这种尘劳烦恼当中、一些凡夫俗子当中,你也没有轻视他们,没有觉得染污,没有觉得可怕,你还是照样清净,是这么样的自在,那这就是无罪福的境界。
什么叫无损益呢?就是你做了好事,你没有得到什么,在烦恼境界当中,你也没有损失什么。在你的心里面显现。譬如说染污的境界,你没有觉得心所受损了。你想到佛、想到好的境界,没有觉得我庄严了,我得到利益了,得到好处了,这个心他不存在。很多时候,禅宗为什么有机锋,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得出来,他给你显现一个境界,说一些某些话,反面的或者说奇奇怪怪的话,看你的心有没有损和益,你觉得,噢,你损害我了。或者,噢,你赞叹我,说我的好话了,我开心。这个你就有落处了。他的机锋的作用,就是看你有没有罪和福的感觉,有没有损和利益的感觉,有没有产生这种反映。如果你没有这种反映,你是本位不动,你在觉性当中。如果你直接反映出来了,那你就落在圈套里,已经落去了,本性就是迷惑了。或者你根本没有开悟,或者你即使开悟了,这个时候落去了。如果你不回光返照、不回来,那你就是颠倒。那个禅师会提醒你:哈哈,你落处了,你落在这里了。他就明白,噢,我这个时候的确迷惑了,这就是一种机锋的锻炼、考验的地方。
所以说寂灭性中莫问觅,在寂灭性中、一念不生处,不要去问,不要去找,这是不是佛性,我要找到什么光明、什么境界。在这个地方不要去问,不要去寻觅。因为这个就是你的家,你的本位,在这个本位当中只有唯一的存在,因为只有一个唯一的存在,所以不可能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它,从另一个角度去捕捉它,因为他就是你全部的自己,因为它是你全部的自己,所以你在这个当中你不知道,你无法去知道,无法去看见它。所以说为什么有人说,为什么我见不到,因为太亲切了,只因亲切甚,转而不认识,好象是不认识了,因为太亲切了。
所以比来尘镜未曾磨,比来,就是过去,过去我在尘劳烦恼当中,我的镜被尘劳覆盖了、染污了。未曾磨,还没有磨干净,心啊,它的体性原来就是这样,但是在没有磨干净以前,不能照天照地啊!所以说今日分明须剖析,今日我把尘镜磨干净了,已经证悟到觉性了,所以说要分明地显现。剖析,就是智慧地朗照,就是要分明的显现,要起大用,而不能停留在一个地方,执着于身心世界,执着于某一种修为的境界,执着于功勋。要把这些罪福损益完全融化掉,不落在这个上面,然后呢,依我们觉性的力量来体现它,分明地体现它。
谁无念谁无生,若实无生无不生,唤取机关木人问,求佛施功早晚成。
谁无生,这个就是剖析的一部分内容,叫你去体会,什么是无生的?什么是无念的?谁无念,这个念就是妄念、分别,而谁能够了达本来无念、本来没有妄念,谁无生谁能够了达本来没有生灭,没有显现,就是说没有这种境界的一种生起,它的体性本来是空寂的,这个谁无念,就是灵知的作用。谁无生就是空寂的现量。若实无生无不生这句话就是实相、证道的境界,如果真的证到了无生的境界、本性空寂的境界,那么是无所不生的,无所不生就是显现,就是能够起一切作用,显现一切境界,不是说断灭空,不是说什么都不知道,而是能够了知万物,能够显现作用。
所以说唤起机关木人问,唤起机关、木人,木头人,就是身体。机关木人,等于是一个机器人一样,是一个生理结构,如果在这个身体上修行用功的话,那么你是向外求、向外修,所以说求佛施功早晚成,求佛、向外面求佛、在身体上用功,那么什么时候能够成就呢?早晚成,什么时候能够得道呢?那是不可能的。这个都是虚妄的东西,不在外面修、不在外面成,是我们的本体,如果你真能够体悟到灵知觉性,那么无生无不生,一切都是现成的,当下都是具备的。
放四大,莫把捉,寂灭性中随饮啄,诸行无常一切空,即是如来大圆觉。
这就是告诉我们把四大放下,不要执着四大、一定要怎么样修。放四大莫把捉,不要把捉它,你要怎么盘腿,单盘还不行,一定要双盘,半个小时不行,一定要一个小时,怎么样啊,或者不倒单,那就是你四大放不下。放不下四大,我们的本性就被四大所障碍,就落在这四大上放不开呀,老是有身体在,我在身体上用功,要坐多长时间,那么就落在这个上面了,所以说要放下它。
不但是打坐这样,睡觉也是这样,工作、吃饭一切时候都要把四大放开,不要执着它,随缘。所以下面四句话寂灭性中随饮啄,就是说在我们的寂灭性当中,随缘生活,随缘吃饭,摆在我们面前什么菜,我们就随便吃。今天遇到什么事情,我们就随缘应付,我们的性还是寂灭不动。
那么这个时候,就是说一切的显现是诸行无常一切空啊,诸行,我们的行为,我们生活的一种变化,身口意的流动,这种流动当中都是无常的,什么东西能够停留得住呢?都是刹那刹那过去了,一天天就这么过去了,一切都是空的,这样叫做空,而不是说有一个停留的空,它是一种运动、变化、生灭当中,它本身是无常的,我们所以称叫空。它没有主宰,没有实质性的东西,它只是一种幻化的变化、显现。所以你能够领悟到这一点,在寂灭当中能够随缘生活,又能够知道这一切都是空的,都是无常的生灭,那么这是什么,即是如来大圆觉,这就是佛啊!就是如来的大圆觉海,大圆觉海当中,觉性的海,它是空的,它是波浪,随起随灭,随缘变化,它能够运载很多的船只,在这个海上流动着、变化着,来来去去,生生灭灭。但是觉性的海,它是始终一如不动,在这个地方我们称为什么?就是佛!就是说见性成佛,就是成这样的佛。
决定说,表真乘,有人不肯任情征,直截根源佛所印,摘叶顺寻枝我不能。
前面这一段,如果明白的人就到这里就够了,下面不讲也可以了,就是他已经体悟到了,什么是佛?已经够了。下面是对那些还不明白的人再方便再讲一点,其实祖师就是这样子善巧的,他就是把觉性的真正的道表述以后,如果你明白了,就过关了,就这样安住。但是他怕有的人还不明白,就是再从头起,再演绎开来,演绎开来使那些明白、不明白的人就是更加地彻底地明白,更加彻底地证入。那么在他的见地、在他的那种显示的方面,就更加的圆满。
所以他说决定说,就说我前面所讲的对道的领悟、对道的体现是决定之说,不是方便说,是非常真实地体现了我们本性的大道,而且这个体现的大道是表示什么真乘,真乘就是一佛乘,就是佛祖的成就道的地方叫真乘,他不是说有二有三的,有次第的方法,他是直接知道本性的,而这个本性人人本具,本来不需要那么多的次第,但是你没有次第,在世间上的人可能领悟不到那个地方,也不会认为那个地方是真实的、无上的道妙,不会领悟到他很殊胜。
因为讲了人天乘、声闻、菩萨、缘觉乘,讲了一乘,到这里,凝聚在这个空灵的觉性上,人才会明白,它太伟大了、太殊胜了、太高深了,因为有下面那些奠基石啊,一步步走上去的,如果前面都不懂,即使让有人指点你明白本性,你也不会珍惜,也不会觉得这个有什么奇特、有什么奥妙,他觉得这个我都在,我也知道,但他就不会用,他也不会保持他。
如果通过这些次第,通过这些世间法、出世间法的了解,才回到这个地方来,才了解祖师的这个本怀、真意呀。啊,太珍惜了、这太珍贵了。原来修行修来修去就是为了这个,甚至连阿罗汉都证不到这个,甚至有的菩萨都达不到这个,才觉得,噢,这太珍贵了,太妙了。这的确是这样,所以说我表达的这个就是唯一的真乘。
但是有人不肯任情征,有的人就是不肯任情征,不肯在这个地方下手作功夫,在这个地方去参究、去体悟它,它不肯任情征。征是什么?是征问,征就是参究。任情征,就是说他要随着自己身心的这个作用的地方,身心的这个疑情的地方,能够死心蹋地、全部的精神投入到这个觉性的征问当中、参究当中去体悟它,把一切放下,把一切忘掉,然后提起来,去体悟它。
所以说如果你能够直接地任情征的话,那么这就是直截根源佛所印,这就是直截根源啊,这是佛祖的根源,这是大道的根源,也是众生的生命的根源。那么这是佛所印可的,所以是佛印可,也就是佛所赞叹的最无上的法门。历代祖师所提倡的就是这个地方。
后面一句,就是说很多人在佛教里面寻求文字,等于是摘叶寻枝是我不能这样做的。在文字里研究、看很多的知识,了解很多的道理,然后掌握很多的技巧、方法,这些在禅宗来讲都是摘叶寻枝,他不得根本,他说我不能我不这么去做。
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颗圆光色非色。
这就讲摩尼珠了,本性可以形容为摩尼珠,也叫如意珠,它里面可以起变化,就是说有无尽的宝藏在里面,可以随你的需要,都可以化出来的,是很神奇的一颗宝珠。而我们的本性,在佛祖的比喻来讲,就是摩尼珠,能够变化一切,显现一切的。但是在这里讲,这个摩尼珠,就是我们的灵知本性,但是人不识,不认识它,不知道它,即使他一直在用它,但是众生总是用自己的执着、分别心,执着于这个外在的世界,然后在这里面起比量,所以说人不识。
如来藏里亲收得,它是在如来藏里呀,就是说具有的,亲收得,就是说万事万物的显现的源头叫如来藏,那么在教下来讲叫如来藏,在禅宗来讲就是我们的觉性,或者叫摩尼宝珠,是亲收得,收藏在如来藏当中的。如来藏可以说是成佛的因,有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和空不空如来藏,是万物显现的源头,所以说这里讲如来藏亲收得。
六般神用空不空,六般神用,就是六根根与识,我们的觉性在哪里用?就是在六根当中,说话、做事都是它,但是这个神用是能说能做的,都是它的体现。所以说,空即是不空,六根当中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染污,没有动心处就是空,不空是活泼泼地体现,能够看、能够听、能够作用,非常的清净,从这个觉性的明体上透露出来的智慧、光明、方便、妙用,就是不空。
所以说一颗圆光色非色,这一颗圆光啊,是真色,真色无相就是明,这种明啊,觉性的明就是色,这个色就是真色。真色者,非色也,不是颜色,不是光色,它没有颜色,但是这是真色,自己明了,自己明白,这就是一颗圆光,有的人听到这句圆光,他会想象到一个圆,其实他是没有范围的,没有一个圆的形状,没有一个内和外的大小,这个圆光是形容,就是说这个圆光的觉性在哪里都是圆的,吃饭、穿衣、睡觉、干活都在这个圆光当中,都在觉性当中,所以说一颗圆光色非色。
净五眼,得五力,惟证乃知难可测,镜里看形见不难,水中捉月拈争得。
净五眼,这个名相大家可能知道,肉眼、天眼、慧眼、法眼、还有佛眼,这是五眼。五眼都清净,这个表示出什么呢?譬如说我们的肉眼,觉性在肉眼中起用的时候,肉眼就是清净的妙用;天眼就是现大小、远近等等相的;慧眼呢,就是能够破一切迷惑;法眼呢,通达一切法相,通达一切根机;佛眼呢,就是觉性朗照、圆照万法,就是佛眼。得五力,五力就是五根五力,是信、进、念、定、慧等五种根力。那么这意思是什么呢?如来的这个五眼和修行道上的五种力量,那么都在觉性当中体现,不是外面修行得来的,所以说唯证乃知难可测,只有证到的人,才能了知,没有证到的人,他是无法猜测的,无法了解的。
所以唯证乃知难可测,因为它是不可思议的,无法理解、不是名相、不是颜色、不是一个东西。所以说下面比喻了镜里看形见不难。镜里看形见不难啊,觉性的镜子里面看到山河大地,万事万物的确不难,都是显现嘛,但是你要想抓住什么东西,抓不住。所以说水中捉月拈争得,就是说得不到,没有一个东西实在地存在。
常独行,常独步,达者同游涅槃路,调古神清风自高,貌悴骨刚人不顾。
就是说这是一个道人啊,意思说他的风格。他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一层呢,古代的道人啊,他喜欢一个人寂静的一个山林里面养着道,因为如果没有世上的缘的话,他就是独行独步,也就是说佛讲的不求伴侣,这是外在的伴侣。另一种意思说,在觉性当中,他永远是独行的,觉性没有伴侣,永远是独步的,他在一切作用处,就是说在当下体现的,体现他的作用,他没有一个对立面,没有一种就是说依赖的、依倚的东西,他是独步的。也可以讲,他的作用、他的智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永远是他自己的作用。
所以说达者同游涅槃路。但是前面讲独,这里为什么讲同呢?因为证到觉性的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都是同样的这个觉性,所以达者就是见性的人、证悟到的人,同游涅槃路,同游一个涅槃路。但是虽然同游涅槃路,每一个人都走自己的路,都在自己的作用当中体现。所以说调古神清风自高啊,这个调是很古,就是从古到今,从诸佛菩萨到历代祖师都是这个调,没有两个调。神清就是觉了本性以后,精神是非常的清朗、高雅,所以说风自高,风格自然高雅,他自然不会落在五欲尘劳当中自寻烦恼,他是超越一切的,。
但是他如果入世,如果度众生当中,虽然觉性不迷,但是他身体可能会辛劳,所以貌悴骨刚人不顾了,可能他的容貌会很憔悴,因为讲法,度众生在尘劳当中和大家在一起,可能会劳累,身体会劳累,骨刚可能他的身体很消瘦。 人不顾,不顾就是说不了解,或者说看不起他,或者说,他不是和我们一样吗?也这么憔悴,这么辛劳等等,也就是说不能真地明白他。
我们继续讲证道歌:
穷释子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贫则身常披缕褐,道则心藏无价珍。
修道的人,尤其是出家修道的人,他很穷,因为他没有在财富上发展,不是求财富而享受,所以说口里面称贫。称贫说我没有什么东西,没有什么财富,我是很普通的人,我什么都没有,这个叫口称贫。二是说他是一丝不挂的,他没有什么自我的执着放在心上,是他的谦虚的德,从来不表现自己。那么实是身贫道不贫,实际上是身贫道不贫,身上没有什么东西,过三衣一钵的生活,身上没有多余的东西,既使在家修道也是一样的,他不在财富上追求,如庞居士一样。
但是道不贫,道里面有很丰富的智慧,很圆满的功德,他具备一切的,是不贫乏的。贫则身常披缕褐贫呢?身上穿的粗布的衣,这是指过去,现代人因为物质丰富了,不在意穿什么,就是随缘穿,随缘吃,随缘住,这些对现代人来讲,不是大问题,只是他的心不应该住在这些方面,不应该住在穿、吃、用或者居住的地方,不应该这样子,没有这些东西。
那么什么是道则心藏无价珍。道呢?他心里面藏有,没有价值的,无法评估的这个最珍贵的宝藏,在西藏来讲就是意藏,心性里有无穷无尽的宝藏在里面含藏着,这就是大智慧光明、大圆满的功德,法报化三身,五种智慧,都在里面包含着,这是修道人对贫富的态度。
无价珍,用无尽,利物应机终不 ,三身四智体中圆,八解六通心地印,上士一决一切了,中下多闻多不信。但自怀中解垢衣,谁能向外夸精进。
这个无价珍,是我们心灵中的宝贝,那么是用不尽的,尽未来际是用不尽的,一切的作用都是它的体现,而我们的作用是随缘的,自己没有作意,自己没有作为,是应因缘而变化,所以禅中讲了一个字机,叫机缘,就是我们的作用处的,它是随缘而变化,没有固定的东西,那么所以它是应用无尽,众生的一切就是它的作用,众生需要就是它应化的地方,他没有说我一定要哪个净土去,我住在什么地方,他是没有的,而是应缘而现的,缘尽了,他就消失了,缘显了、缘来了,他就出现了。
所以说他是利物应机终不吝。利物物就是众生世界一切的众生,他利一切众生应机而用,你需要什么,他给你什么,而给你的都是宝贝,不会把不好的给你,给你的是智慧,、是福报、是庄严、是平等、是加持力,给你安心,给你指向正确的道,他给你的是最好的宝贝,应机的。不是说我有东西给你,实际上道人是没有东西的,但是他又有无尽的家藏,他自己没有觉得什么,所以说终不吝。他不会悭吝,他不会说这个法是我的,这个功德是我的,这个能量是我的,我给你可惜了,白白浪费了,或者我有漏掉了,能量损掉了,他不会,他最累最苦,他不会吝惜这个,他是遍施法界众生,你需要就拿去吧,只要你好就可以,道人的态度是这样的,而只有这样的态度才能成道,成了道,他自然会这样做。如果他说这法是我的,哎,我的加持力,加持你们就可惜了,浪费了,他就不是证道的人,他绝对不是。
所以说三身四智体中圆法身、报身、应化身,还有四种智慧,法界体性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还有大圆镜智,密宗讲五智。体中圆这里的体中圆就包括了法界体性智,体中,就是法界的体性中圆满的,这个圆既是圆满又是圆明,圆照法界,这里面都包含着。
八解六通心地印,八解脱是佛教里面八种的解脱,在八个方面获得解脱的。六通,六种神通之用,心地印,都在心地当中印现出来,不在别处,不要执着于名相,执着于它的差别,一切一切的功德都是心地的作用,心地中的显现,它没有一点奇特,它能随机而现种种的功德,种种的妙用,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印有二种意思,一个在你的心地中去印证,去印合;第二种意思是印现,千江映月,印章也是印,印合也是印,这里有回印的意思,这个印是心地与宇宙的道相印了,和众生相互了解印了,它会自然体现出它的功德来。
上士一决一切了,上士就是根机相当好的人,有菩提心的,行菩萨道的人叫上士,上士一决,他只要一决定,他一切都了脱了,他只要悟到本性,只要明白真实的道,他一切就了了,他就没有后事,没有后面的一些等等的疑虑,等等的障碍,等等的想法。他不会说,啊呀,我没工作,我没房子住,我怎么啊?我将来要不要结婚、我死了到哪里去?这些问题,他一概没有,如果有的话,他不行,他没有真正的决定,没有真正的明白。
中下多闻多不信。中根下根的人他闻听了很多,而且他的道理不是他所需要的,都是书里看来的,别人所提的问题,他都去了解学他不该学的内容,听了很多东西,但是多不信,信不入,因为他的叉路太多,思想太多,反而不能归一。我们佛教讲万法归一,消融自性,那么他就有个承当的地方。如果你的知见太多,学得太多,就散乱了,理解就散乱了,无法肯定承当,也就是不能圆融归一,你就信不下来,老是受别人的影响,受文字道理的影响,定不下来。
所以这是讲上根的人能够肯定相信,承当后去体会,就可以了,中下的人他没有办法信入自性,那么诸佛菩萨出世,他先度上根的人,后来旁带中下。净土宗也是这样的,接引上根,旁带中下的。佛祖都是这样做的,看他们自己的缘份,他跟得上来,就上来,跟不上来,就让他慢慢反复变化,但是一生一生会提高一点,很慢的。
但自怀中解垢衣,谁能向外夸精进修道的人,他只要把把自己的脏衣服解开,清洗干净,就是修道人的为人出世,修行用功的下手处,他是这样做的,从来不看别人的缺点,看自己的落处,不把别人的错误放在心上,不谈论是非的,。
那么谁能向外夸精进。自己身上的脏化掉,是应该做的,谁还能说向别人说我很精进、我很用功、我很了不起?他就没有这样夸奖自己的份,他从来不会这样。谁要是夸奖自己有功夫、有境界,他就是修行上的一种堕,修行上的颠倒,他不是正确的智慧。
从他谤,任他非,把火烧天徒自疲,我闻恰似饮甘露,销融顿入不思议,
别人毁谤你,随他去,我们不要阻止,从他谤,他怎么毁谤就怎么毁谤,那么任他非,他怎么样说你不对,说你的不是,随他去,但把火烧天徒自疲,他把这火烧天,天能被烧红吗?烧得坏吗?烧不掉,他是会疲倦的,他会很累,我们很轻松,一点也不会累。
那么我闻恰似饮甘露,我听到别人的毁谤,别人的是非,那么好像饮到甘露水一样,很清凉,一点也没感觉,那就对了。所以销融顿入不思议的境界,把这些话、这些语言,在觉性中销融,顿入不思议境界,没有思想,没有议论,不再提这种话题,不再说这种事情,没有事,这就是道人的态度,对语言毁谤的态度。
观恶言,是功德,此即成吾善知识,不因讪谤起冤亲,何表无生慈忍力。
观恶言不好听的话,那么就是我们的功德,为什么?我们听到恶言的话心不动、平等啊,没有分别啊,这就是我们的功德,那么此即成吾善知识这校语言就成了我们的善知识,就是增加我们的道力,增加我们的福德,开发我们的平等性,就是我们的善知识,没有他的恶言,我们还不知道自己修到什么程度,会不会动心,有了这些话我们知道,哎,我们原来不动嘛,原来没什么事嘛,就成了我们的善知识。不以讪谤起冤亲,不会因为他们毁谤,分出冤和亲来,好人、坏人,是我的亲人或者冤家,没有,那么,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怎么能够表示无生的慈忍力呢?无生的就是本性,无生的那种慈悲的忍,安忍力,就是本体,无生不是修养的,是本性当中的慈悲的忍辱力,它是本具的,它自然不动的,不是克制,也不是通过某一种思维,它是自然而然不动的。
宗也通,说亦通,定慧圆明不滞空,非但我今独达了,恒沙诸佛体皆同,
悟道的人透过重重境界,透过文字,透过世间和佛法,那么宗也通,宗是性地,本性;说亦通就是教理,就是显教。宗也就是密,内在的一种密印,那么宗也通啊,心地通达光明,充满着觉性的智慧。说也通,种种譬喻,种种言说,能够对机说法,种种的大乘小乘,种种祖师的那些言语,我们都明白,知道是起什么用,这叫说通。宗通与说通就是佛教的二轮,就是圆满了,圆融了。有的人的说宗通说不通那开口就乱道,说通宗不通,不能合于本性、印入本性,就会是说食不饱,还没有用。
定慧圆明不滞空这个宗呢,他体现在定上,定体不动,就大定,那么慧呢?体现在说上,慧照,知道众生需要什么,知道佛的讲这个话的意思是什么,他是圆明。圆明,我们常常讲,不是要一个境界很大,很辽阔,很圆,很光明,指你的宗也通,说也通,这是圆明,在理、在事,在种种境界当中,你体现了宗说不二的道,体现了定慧不二的道,这个才是圆明,这是真正的圆明。所以说观音菩萨耳根圆通章到最后圆明,就是指这个圆明,就是道,就是圣人境界。所以定慧圆明不滞空,他不会停留在空上。为什么这样讲?他是活泼泼的,从定体上去大用的,要朗照的,圆明照了,一切无碍的,就是道用,证到圆明就是道。定慧圆明后呢?不滞空,就是用,有无穷无尽的用从这里出来,所以非但我今独达了,这位永嘉大师讲,不但我一个人通达、了悟,了证这样的境界,而恒沙诸体皆同都是这样的体,都是定慧圆明的体,恒沙诸佛都是这样的,也就说他证到这里与诸佛不二的,都是如此。
狮子吼,无畏说,百兽闻之皆脑裂,香象奔波失却威,天龙寂听生欣悦。
狮子吼,指佛说法,像狮子吼一样,百兽惊伏,是无畏之说。为什么?因为诸佛或者证道的人,都是从定慧圆明里面说法的,所以说无畏说,决定是没有错的,决定是没有畏惧的,决定能够指出真理,破除邪迷,决定有这样的作用,所以是无畏说。
百兽闻之皆脑裂,脑裂,就是把他的知见,把他的执着破裂了,破开了,这也表示很多的含义在里面,就是说一个悟道的人,证道的人说法,那么能够破人的执着,破他的知见,破他的颠倒,破他的无明,让他开显本性的功德,所以说脑裂。因为人有大脑,大脑思维都有执着,大脑剖开了是心灵的光明,心灵是不依大脑的,超越大脑的,是个形容,也是这样的含在里面。
香象奔波失却威,像是代表着大乘,大乘的菩萨道行,这奔波失却威,大象是奔波,为什么?行菩萨道啊!在众生界,菩萨像大象一样奔波、劳累,弘法利生,他本来觉得自己很不错,但是在本性的道上来讲,他反而失去威了。为什么?因为他这个种种的作为,在这个道上被消融了,不要你执相,要你不取众生世界的种种功德相,不要认为有所作为,所以说失却威,大乘的菩萨道也歇下来了。
无龙寂听生欣悦天龙指禅的心,不是指天上的龙,他这个天龙,能够腾空而去的,只是不入有为的人,三乘都超越的人,就是指禅悟之人。天龙寂听,无念而听,无生而闻,无所作为,他是寂听,寂就是体性,寂是无生的体性、是显现身心,心花开放,非常开心,非常喜悦,自己很相应。所以说,他是脱空而显的一种天龙,所以说画龙点睛也是个意思。
游江海,涉山川,寻师访道为参禅,自从认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关,
他指自己走过很多的江海山川,为什么?参学善知识,涉猎了很多的山川人物,这是古之修道的人都要去参学的,故百城烟水,寻求善知识,所以寻师访道,为了参禅。
自从认得曹溪路自从永嘉大师到了广东,拜见到了六祖大师,得到了六祖大师的印证,这样之后,他是了知了生死不相关,生死和他没关系,也就是他证道了,再也不为生死而烦恼了,不是为了修行而行了,这一道事情,他都了结了,出来了,超越出来了,从此之后怎么样呢?
行也禅,坐也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纵遇锋刃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我师得见燃灯佛,多劫曾为忍辱仙。
就是从此之后,走路是禅,安坐也是禅,这个禅就代表我们的本性,就是说它没有固定的修行方法,他一切都是道,都是禅,和行住坐卧的形式没有关系了,和固定的修行方法没有关系了,
语默动静体安然无论语、无论默,无论动,无论静,体性都是安然不动。这个体就是道,证到体性了,所以说纵遇锋刀常坦坦,有人说,你平时在山里面,那么优闲的生活,当焚是可以做得到,那么到大事来临你怎么办呢?他说纵遇锋刀挂在脖子上,心里也是坦坦,也是闲闲,也是无为,也是不动的。那么假饶毒药也闲闲别人毒药给你吃,也闲闲的啊,喝就喝吧,有什么呢?心还是不动,这就是叫考验了,意思说证道的人,他真正的在这个事情上要这样体现,才是真正的道。那么我师得见燃灯佛,他这里指的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过去见到燃灯佛,多劫以来呢?曾为忍辱仙,意思指多劫个过来,曾为忍辱仙。
几回生,几回死,生死悠悠无定止,自从顿悟了无生,于诸荣辱何忧喜
那么这是指自己了,几回的生,几回的死,那么为了修道,经历了很多人生。前面讲释迦牟尼佛也是多劫修过来的,我也是这样,生死悠悠无定止,生死悠悠,不知哪一年哪一天才结束,不知道的,但是我自从顿悟了无生,自从顿悟以后,了无生没有生死,只是本性的随缘的作用,所以说于诸荣辱何忧喜。于,对待一切荣辱有什么忧虑?有什么喜悦?没有了,意思说世界的世态炎凉,人生的种种变化,对他没有什么影响,这就是道人的体悟,证道的地方。
入深山,住兰若,岑 幽邃长松下,优游静坐野僧家,阒寂安居实潇洒
他说我从此之后啊,证了以后入深山,就是无事人,住兰若,住茅棚里面很清静,岑 ,就是说很高峻的一个山;幽邃,很深很深,在长松的下面,在住那么幽静的地方没有世俗的事情,是那样地优游静坐野僧家,我非常优游、自在,无牵无挂,无心无事,那么静静坐在野僧家,走也可以,坐也可以,很潇洒,很自在,所以阒寂安居实潇洒。就是寂然无声,心中无念无事,非常清净的道用当中安居。安居表面上指深山,其实他是形容道人的心,就像住在深山一样,非常幽静,非常自在,实在是很潇洒,的确是这样的。
觉即了,不施功,一切有为法不同,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
指他自己证道以后,就是说要做功夫,一觉就了,当下就脱,妄念起来,一觉就了,不施功,不要再施一个功,不施功,不要想到我要用功,我要觉照,不要再起这个念头了,一照就了,没有了。
一切有为法不同,一切有为法很多很多,都是不同的,不要执着于有为法,有为法永远没有止境的,永远学不尽,永远用不尽,他是流浪的,他是生灭法,那么比如世人,他要住相布施,肯定会生天福,执着有我相,有物相,有对象,三轮不空,那么会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箭射向虚空,最后还会坠下来,还会落轮回,是这样。
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争似无为是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射。
力尽,箭还要坠下来,招得来生反而不如意,一个人百万富翁,亿万富翁,享受惯了,结果变成了穷人,下来拉,他很苦,非常的烦恼,原来的生活习气带过来,但是又没有条件,所以:招得来生不如意,甚至造业,造业以后呢?堕三恶道,那么争似无为实相门,哪里比得上无为的实相门呢?不要求有为,只要无为实相门。
一超直入如来地 一超就顿入如来地,和如来是一鼻孔出气.同一个道证.同样圆满成就.。其实我们的本性和如来是不二的,一体的。所以说,只有这个无为实相门能够顿入顿证。
但得本,莫愁末,如净琉璃含宝月。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终不竭。
但得本,莫愁末就是明心见性,就是体悟到,我们的真心本来就是寂照不二的体性。定慧圆明这个是本,末呢?神通啊,福报啊。其他的缘分啊。这些都是末。所以我们的心要体悟到什么样呢?净琉璃,含宝月。清净的琉璃,透明的,含着宝月。宝月就有定慧啊。宝月就是我们的智慧郎照,琉璃代表我们的定体的清净不动,空灵的不动,不动体中现起的空灵而朗照的光辉。能够照耀一切。就是这个比喻。这就是证道。指证道的人就是这样的。然后呢?他照出来的一切万物都是这样子的,虚明而显现的。
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终不竭既能够解得如意珠,这个解不是理解。由解脱而证得、解开,也可以说是衣里面解开了这个如意珠了。那么自利利他终不竭这是没有止境的。
不要为了一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