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宋智明:圆觉经直讲 第十一章 法轮二十五 善用在于人
2025-03-18 06:31

第十一章法轮二十五善用在於人

当我们学习二十五*轮时,就应了知*轮的意义在於:辗碎烦恼--奢摩他体真止、空观,能破见思烦恼,运转至真谛理体,成就一切智,而得般若德;三摩钵提方便随缘止、假观,能破尘沙烦恼,运转至俗谛理体,成就道种智,而得解脱德;禅那离二边分别止、中道观,能破无明烦恼,运转中谛理体,成就一切种智,而得法身德。次第而修则次第成就;圆妙而修、一三无异,则一念具足,当下圆成。

二十五*轮是根本三轮上的方便开演,不同组合的方式,以适合二十五种类型的修行人。

无论你行於何法,总可以在二十五轮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修持之路,如果你的行持不适合於相应的*轮,那一定会滞在某处而始终难得成就。

下面我们学习由辩音菩萨提出的*轮之旨。

於是辩音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细辨法音,善转*轮,礼佛得旨,长跪了心。)

大悲世尊!如是法门,甚为希有。

大悲世尊!您刚才所讲的三种观门,能够使令一切众生成佛,而且分得如此清楚,一层一层的,妙法之轮,运转无碍,如是妙观*轮,亦是对佛门整个修证观行的总的概括,如此微妙,如此殊胜,实在是少有的!

世尊!此诸方便,一切菩萨於圆觉门有几修习?愿为大众及末世众生方便开示,令悟实相。

世尊啊!您刚才讲三个法门是非常的好,是很圆满了,但菩萨种类很多,所以有很多差别,这个方便对一切菩萨在这圆觉门中有几种修习?细分下去还有几种类型?愿为大众及末世众生再方便开示,使他们悟到真实体相。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初入者为始,圆成者为终,终始*轮,圆转无碍。

尔时,世尊告辩音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问於如来如是修习,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能够问到这样的如来修证境界,而且还讲到满足一切菩萨的修行法门,你问得很好。你要仔细谛听,应当为你宣说。

时,辩音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以欢喜心受持微妙的教法,以默然之心去契悟本来面目。下面讲整个*轮的观法。

善男子!一切如来圆觉清净,本无修习及修习者。

先从根本上讲,就是讲一切如来,圆觉本性,本来清净,所以本来没修习亦没修习的人,先破了人与法的执著,方能契合真觉。

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於未觉幻力修习。一切菩萨与众生在未明心见性之前,都处于未觉的迷惑状态,所以都是依理解力去修行,这样的修行,不能离幻,均属幻力。因此,往往佛祖在给你佛法前先要破世俗法,因为佛法很微妙的,如原来的东西还在,用世俗的观念去理解佛法,佛法就学不进去。这好比有精美的东西给你吃,先要饿了才能吃得进去,肚子饱了就吃不进去。所以先破了它,放下後,把俗情世智化空,才能进修真实佛法。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於未觉幻力修习。因为还没觉,要依幻力修习,藉妄心用功。

尔时便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

这时候便有二十五种清净禅定的修习*轮。

若诸菩萨唯取极静。

这是第一轮,别的都不管,专门取个极静的地方去修行,如到深山老林中去,选个清净环境。

由静力故,永断烦恼,究竟成就。

由静而定,由定而慧,以慧破惑,显於空明,於是永断一切烦恼,且到究竟时亦能成就,进人圣门,灵妙开发,这样也会圆满道业。

不起於座,便入涅槃。

这样不用来到人间应化,到深山老林中修,常於座中用功,修到一定时候不起於座,即入涅槃境界,这是从奢摩他直接进入涅槃解脱之道。

此菩萨者,名单修奢摩他。

这样的菩萨叫单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唯观如幻,以佛力故变化世界种种作用,备行菩萨清静妙行,於陀罗尼不失寂念及诸静慧。此菩萨者,名为单修三摩钵提。

假使这些菩萨仅仅观修如幻法门,就在事相人际中应用,无须取静为行,因佛力的加持,故能以幻智方便,变化世界种种作用。在世界随缘变化出种种应机的作用,完备地去修所有菩萨的清净妙行,在显现陀罗尼总持门的妙用时又不失去寂静念。不是坐在那裏空守死定,而是活泼泼地善持妙化;且是荣辱不动,是非不生,一切境界安心自然,这样的陀罗尼不失,静慧也不失,又能解脱自他烦恼,这样的菩萨叫单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唯灭诸幻,不取作用,独断烦恼;烦恼断尽,便证实相。此菩萨者,名单修禅那。

假使菩萨只把幻执灭掉,绝念无住,不取(起)作用,於是独断一切烦恼,烦恼断尽时,与灵妙真心相应,证到实相,这样的菩萨叫单修禅那。《入佛境界经》中讲:诸法犹如幻,如幻不可得,离诸幻法故,敬礼无所观。如幻不可得即是灭幻,无所观即不取。

以上是根本三轮的单修法。

若诸菩萨先取至静,以静慧心照诸幻者,便於是中起菩萨行。

这菩萨先以静观开头,再在静中照幻,照幻照得明了以後,这样再在中间起菩萨行,有个过程。因此,如果没有静慧作为起点,就会自居幻化之中,所以先取至静,再起菩萨行,度如幻众生,这样是兼顾两者。

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三摩钵提。

这样的菩萨叫先修奢摩他,後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静慧故,证至静性便断烦恼,永出生死。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禅那。

假使菩萨以静慧故,证至静性,静性就是寂性,藉静而兼修寂性,这样以二观综合的功用,就断了烦恼,永出生死。这样的菩萨叫先修奢摩他,後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寂静慧,复现幻力,种种变化度诸众生,後断烦恼而入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钵提,後修禅那。

这裏讲三个法门次第而入的*轮用心之道。静慧力即是奢摩他,幻力变化即三摩钵提,入寂即禅那。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断烦恼巳,後起菩萨清净妙行,度诸众生。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後修三摩钵提。

就是讲菩萨以至静力断烦恼以後,再起菩萨清净妙行,度诸众生,这样的菩萨叫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後修三摩钵提。

先修三摩钵提,中修奢摩他,後修禅那。以变化力做佛事时,又即安住寂静,又能断除烦恼,层层深入,这是由幻即静,即静而寂,次第成就。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无碍作用,断烦恼故,安住至静。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禅那,後修奢摩他。

由幻用而达寂性,即寂性而安住至静,这是初幻、中寂、後静。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方便作用,至静寂灭,二俱顺随。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齐修奢摩他、禅那。

先用幻法,後齐修静寂二法。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起用,资於至静,後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奢摩他,后修禅那。

由幻化而即静空,再修寂观而断烦恼。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资於寂灭,後住清净,无作静虑。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禅那,後修奢摩他。

以变化力资於寂灭,是幻寂齐修,後经清净无作静虑是奢摩他的静空观。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取至静,住於清净。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後修奢摩他。

这是後七轮的第一轮,叫宝明空海观。《佛顶经》说:同入如来宝明空海。所以先以灵心寂灭之力,归於本觉灵明,犹如宝明一样,後入静慧犹如空海。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作用,於一切境,寂用顺随。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後修三摩钵提。

这是第二虚空妙用观,灵心之体,犹如虚空生起一切变化,所以先以寂灭灵心,广大如虚空,再以如幻变化而起妙用。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自性,安於静虑,而起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後修三摩钵提。

这是第三舜若呈禅观。舜若即虚空神,此神有显色而无形体,所以遇日光映照时,暂时显现色相。说明这个*轮,是先寂灭为虚空,次静想照空,再後起一切幻化作用。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无作自性,起於作用,清净境界,归於静虑。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三摩钵提,後修奢摩他。 这是第四饮光归定观。饮光就是大迦叶,他的修证就是本*轮的以禅那先证体,次起如幻神通,後才归於静空之定。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清净,而住静虑,起於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

这是第五多宝呈通观。多宝佛先成道,证真如性体,後在塔中发起法华,犹如静中起幻化而无碍。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於至静,而起变化。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奢摩他,後修三摩钵提。

这是第六下方腾化观。藉《法华经》中六万恒河菩萨从下方腾化而现,说明此法先是齐修寂与静,後以其大力而忽呈如幻变化。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於变化,而起至静,清明境慧。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三摩钵提,後修奢摩他。

这是第七帝心含变观。藉帝心之宝能含一切物像,对即应变,应而还空。说明灵心妙观如果成就,就能包含一切德用,应一切缘而起幻化,後又入於安静空明。

下面还有一轮圆修妙观,叫做如意圆修观,犹如如意宝珠,四方俱照,譬喻大智慧人顿觉心性,三观一时齐修而圆融。

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

一切事理、性相、真妄、色空等等种类,举体相应,所以圆人修法无法不圆,偏邪皆是中正。所以以圆觉之智合於理体,理即非理,全体是事。又以圆觉合事,事即非事,所以全事即理。一切性相等二边之法,全即不二,能圆悟这个宗旨,中道的第一义谛,立即显现於心中,非理非事是以双遮来显中,即理即事是以双照来显中,遮照同时,就是圆觉。

於诸性相,无离觉性。

性即静观之修,相即如幻之观,无离觉性,即性即相而不离灵觉妙心的寂灭真观。也即:即空、即假、即中,三即一,一即三。又以圆觉圆合一切,是从体起用;如性相无异觉性,是会用归体,体用无碍,寂照同时,就是圆满无上妙觉。

此菩萨者,是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

这样圆修的菩萨,因为同时体现了自性的三个方面--法身、般若、解脱,所以获得清净随顺。

善男子!是名菩萨二十五轮,一切菩萨修行如是。

这是结成了一切菩萨在因地中修习所应用的方便妙轮,是成佛的正因。

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轮者,当持梵行,寂静思惟,求哀忏悔,经三七日,於二十五轮各安标记,至心求哀,随手结取,依结开示,便知顿渐。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这是世尊告诉我们怎样选择符合自己根性的*轮的办法。佛说:凡是修大乘道,发心成佛的菩萨与末世一切众生,如果想依这二十五轮的方便修习时,应当先采用事相中的威仪法式以及用心的方便,身、口、意三业清净,戒、定、慧三学具足,事相圆融。第一、当持梵行,清净的菩萨戒的行仪,摄律仪,摄善法,饶益有情的三聚净戒应当具足。第二、应当以寂静心而修于定,其心不乱,方便趣入正道。第三、应该在正定中,以无分别的净觉心而照了法义,悟入妙道,化转妄惑。

这样三学合於一心,妙观显於一念,方能成佛。然後在佛前求哀忏悔,消除多生的业累,打破无始的障碍,恢复清净的心体。这样要经过三七二十一日,因为发露先罪的日子假使太短了,顾虑到罪业消不尽,只怕精诚不够,难以感佛来应,所以应当在三七日中求哀忏悔,忏悔之後,可以把标有二十五轮标记的纸笺放在佛前(表见次页),跪下顶礼佛後,随手拈取一张,不可在此时乱心分别,或简择选取,应一心求佛,诚心求取。打开後,依结中所开示*轮,就知道自己根机的顿与渐,知道自己应修的*轮,不能再贪求其他修法。

一念疑悔,即不成就,因为佛力加持,使你得到自己的*轮。所以一者仗佛力而顺达,二者合根性而易趣,所以千万不可生怀疑之心,以及後悔之意。因为心生疑阻,失去以前的功德,纵使再修,稍难成就,所以不应轻於事相,应根据所开示的*轮一心用功,必能成就。接下去是偈文: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辨音汝当知,一切诸菩萨,无碍清静慧,皆以禅定生。所谓奢摩他,三摩提禅那,三法顿渐修,有二十五种。十方诸如来,三世修行者,无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唯除顿觉人,并法不随顺。一切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常当持此轮,随顺勤修习,依佛大悲力,不久证涅槃。

佛方便演绎了二十五*轮之后,为使行者明了而入,所以再以偈言宣示:[辩音汝当知],善辩法音的人应当了之:[一切诸菩萨,无碍清静慧,皆以禅定生。]解脱依于慧照,慧照源于禅定,禅定在于*轮:[所谓奢摩他,三摩提禅那。]三中观修之法,都是以圆觉清静心,离能所对待而修心观。然而法有顿渐,根有利钝,所以形成:[三法顿渐修,有二十五种],二十五种*轮已包括一切法的修习关键。因为三谛摄一切理,三观融一切行故。所以因果不二:[十方诸如来,三世修行者,无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如来已成,行者而趋,无不因此*轮而得道。

[唯除顿觉人,并法不随顺],前一偈说明菩萨应修而为之,这里指菩萨无所为。其中有两层意思:

一、上根之人得圆顿悟解,对於一切定相之法也不随顺,所以不必依二十五轮以及道场探结的方法来决定自己的根性。这里的不随顺於法,也就是不取於相。不随相转,即随顺於真觉妙体。这是顿入圆明,触目合道,不可再以著相法加以绳索,伤了无疮的身体。也是前面所讲的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等的直接拂离妙照,所以不必随顺於法。

二、这二句作没有信心的下根人解说,就是说都没有信心的人,听到如此大法,内心也不能生起随顺。合起来亦即上智与下愚不移之义。第一层是不随倒用之法,第二层是不随正修之法。

一切诸菩萨,及未世众生,常当持此轮,常常地修持符合自己根机的*轮,并且随顺勤修习,顺入妙觉,加上依佛大悲力的大光明加持,自然破除一切烦恼障碍,顺利到达宝所,所以不久证涅槃,并非遥远而是不久当得涅槃大道。

我们回顾以上讲到的二品,这两品都是讲做工夫,这个工夫是佛的特殊方便,因为有些大心众生对圆觉的理虽然已明白,但他们不能够单刀直人,只因不能直接体现佛的智慧,就是讲一举一动都是佛性的直接显现。只因做不到,所以佛用这样门:

第一是奢摩他:奢摩他是体真止,体现真性空的一面,放下万缘,取静为行,所以是泯相,一切相都把它歇下来,一切的心念把它歇下来,达到一种寂静轻安,还仅仅是寂静,还不是寂灭。也就是讲这个阶段是伏的阶段,妄想一切烦恼尽伏,得到很深的定,再由定显觉,由觉显现法界中佛的心,达到轻安境界,烦恼不会缘起。

第二是三摩钵提:在天台宗来说是方便随缘止,就是能够随一切众生的缘,做些方便的事业,并以幻智对一切所有的事业行於如幻如化之中,知一切境界本来空寂时,又以如幻如化的空寂来做如幻如化的事业,这中间没来没去,这裹与第一点不同的是:前面的奢摩他是绝对的静、绝对地归於寂静,放下一切世界事业不干,来到清净的地方去;

第二点是绝对的动,愈动愈好,在动的事业当中来体现佛的智慧,动而不动,不动而动,逐渐开显本具的妙用。因为如幻如化,所以这在《华严经》来讲是如幻销尘观,起一切幻,用幻来销一切尘。因为我们知道所有缘起的一切身心世界本来都是幻化不实,好比是梦中的境界,又如镜中的像,亦如电视中的镜头一样,全部是幻化,以幻来除幻,知幻不被幻所迷,所以不用到深山老林中去,而在社会上做一切利生的事业,这样的一种观,是绝对不动而动,以动制动,成就大悲轻安,在幻化中获证大悲心行的轻安妙乐。

第三是禅那:禅那是息两边分别知,把所有的分别都歇下来,不是动也不是静,不是真也不是俗,不是内也不是外,没有两边,它不可以讲是佛或是众生,是悟非悟,是没概念没名称,在华严宗讲是绝对灵心观,纯粹灵知妙心的体现、直接的体现,不是概念,不落两边的境界,这是达到寂灭轻安。第二点的大悲轻安,是在大悲当中弘法利生,禅定不动,这裹的寂灭是一切烦恼、一切两边境界全部歇尽时,就达到寂灭轻安。

佛回答了三种根本*轮後,这裏辩音菩萨又提出问题:因众生有无量,是否还有更多的方便?所以接下来在三根本轮中化起最圆满二十五轮。因为再化开成二十六轮是不可能的了,二十四轮亦不可以,我们可以算一下三轮的最极变化,正是二十五轮。因根本三个轮,最後一个圆融观的一个轮,就是三个法门同时显现的一个轮,这中间有初七、中七、後七,三七二十一个轮,正好是二十五个轮,这二十五轮是非常完整的一种*轮,不可能多,不可能少,这是讲第一点*轮的圆满其次讲的是佛教中念佛持咒,或者数息等,凡是有所依赖、有些规则等的一切法门都是方便,这个方便是凡夫的方便,就是讲凡夫是依赖一种对像,根据一种形式来做工夫的,无论我们所依的是甚么东西,依佛的相来观想,依佛的声音来听,或者依极乐世界的庄严来观相,或者依人的呼吸与气脉,或者观光明相,无论何种依赖的东西,都是凡夫的方便。圣人就是二乘罗汉,也不依这个方便,也不需要这个方便,都是凡夫的方便,为甚么?凡夫业障太重,就是说心太散乱,悟性太差,没有办法用凡夫的心悟到佛的真实心,那么我们可以看出这二十五轮中没有凡夫著相的方便,只有从三谛真实体中显现的*轮,这叫圣轮方便。

圣轮方便进去的全部是以净圆觉心做因地修行,因净觉心,所以不是建立所缘,我们要建立所缘,建立所有的境界。南怀瑾先生讲修行最初要建立所缘,建立不净观或建立念咒等都是建立所缘,既有所缘就被相对的条件所缚,而很难打破相对。这是对凡夫不得已的方便,但所缘的法多了就会杂乱,所以所缘不可以多,同时所缘不可以执,多会杂,执会落,固执了就没办法走到佛性中去。执就是凡夫的执著与习惯,这亦不可行,亦不可贪,在自己的法门中贪自己的利益、贪自己的福报、贪自己的神通,这就是外道,所以放下这个是相当不容易。

那么这二十五轮其所有的搭配与建立是大心众生入圣的方便,是他们的最初的基础,就是要悟净圆觉,对圆觉要悟入、要理解,後再在二十五轮中建立,所以大家看上面的这个表,表中前面的本三轮,本三轮的单修就是最基本最基本的,只修其中一种,好比「O」表示奢摩他;「●」表三摩钵提,「⑧」表禅那,这仅仅是为表述的方便。

第一、澄浑息用观,就是把心念澄清,归於纯朴;息用,一切的作用都息下来,不起分别作用,一切人生世界中弘法利生等所有的都把它歇下来。

第二、庖丁恣刃观。庖丁就是一位屠牛者,相传庖丁解牛,不用眼看,手到时刀锋不会伤著手,且把牛解得清清楚楚,此譬喻菩萨人世,做如幻三昧度众生时,不会伤著智慧,亦不会伤著众生;刀锋表示智慧,牛的骨头、牛的经脉等表示众生,菩萨要解剖众生,把众生的心思研究透,世界的缘起要研究透,知道如幻,且要通达如幻,通达如幻的境界来度如幻的众生,这就像庖丁恣刃一样。

第三个本轮是禅那,禅那是无碍境界,是呈音出碍观,好比钟敲起,透过声音传播无碍。至於下面的字都是解释,大家可以去体会:

第一种是初七轮从奢摩他到三摩钵提;即先从奢摩他修起,後归入三摩钵提,即力量比较弱,度众生没力量,所以先要归於至静,在极静中产生力量、智慧,如此产生如幻智慧之後,来方便运用。

第二种是先修奢摩他後直接归禅那,就是讲在至静中不经过如幻,即晓得在这裹没度生的缘份,直接把自己的烦恼灭掉,直接归到寂灭境界。

第三种是从奢摩他开始到三摩钵提,最後再归到禅那,这种的表达是一种类型,这类型表示修行人真实进到圣道的所有的方便,这不用多作解释的,要自己去体会,发现自己是那一种人。

然而有些人是相当混乱的,连最初奢摩他也做不到,做不到极静的觉心显现,三摩钵提亦做不到,世界如幻还看不破,还有许多执著。说到禅那,还有粗心在,烦恼者未伏,何来断惑证真?所以没达到寂灭,两边还有取著。现代的人是这种的类型比较多,那怎么办?应在早晚坚持打坐,做工夫--做奢摩他工夫,归入至静。因白天有工作,有家务,做事时做三摩钵提--做如幻观,在做事当中锻炼,

还不能说做到了,只能说在做锻炼,做如幻的工夫,不能把庸俗的事当一回事,不执著,一心去体悟空有不二的真性。如到一定时候,突然相应时,会体会到禅那,不是说立刻就来的,这是刹那相应,这是偶然之间身心脱落进入到禅那真实的地方。现代的人只能这样修,绝对的奢摩他和绝对的三摩钵提对有工作的人来说是很难很难的,或者说短期来修可以,长期就困难,除非是过来人或者是根基相当好的人,才能做到,这个表只是做个简明的解释,大家去看是会看懂的。

End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一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一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一章 天叹情路绕地长所以《法华经》云:以禅定智慧力得法国土。又云: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法华经》上说,要想成佛必须先修禅定。禅定并非禅宗,二者有所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一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一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一章 大道消在无言里如经云:若有众生能观一切妄念无相,则为证得如来智慧。又且无心者,不得作有无情见之解,若将心作无,此即成有,若一切处无心如土木瓦砾,

李炳南:各教对于人死后去路有何不同看法?

问:各教对于人死后去路有何不同看法?(黄圣吼)答:有谓人死为鬼者,有谓作善成神者,有谓作善生天者,有谓作善成仙者,且谓鬼神天仙等,皆永恒存在。有谓人死再为人,畜死再变畜等。在佛法指此类言说,名曰常见,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二十五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十五句和二十六句。【或奉真朝斗。】这句话是文昌帝君劝导我们敬奉神明,学习道家的这些教诲。『真』和『斗』都是道家里仙

二十五法开发禅定和智慧

了 法禅堂的居士身上穿的禅褂上都有止观两个字,在我们修行方面,止观很重要,念佛也好,参禅也好,打坐用功都离不开止观。止就是定,观就是慧,所以止观又称为定慧,同时,止观也叫明净或寂照。天台宗智者大师指出

陈兵:金刚经讲解_陈兵如何读懂《金刚经》(二十五)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法,即上面所说无上菩提,它是普遍一切而平等无别的诸法实相,是一切法普遍具有的、永恒不变的本性,其中没有高下、时空、物我、

留三分余地于人,留些福泽于己

  知人不必言尽,留三分余地于人,留些口德于己;  责人不必苛尽,留三分余地于人,留些肚量于己;  才能不必傲尽,留三分余地于人,留些内涵于己;  锋芒不必露尽,留三分余地于人,留些收敛于己;  有功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二十五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二十五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声闻地初瑜伽处出离地品第三之四寅六、善友性3 卯一、征云何名善友性?卯二、释2 辰一、广分别2 巳一、释2 午一、由八因缘

苏行三:四十二章经讲录 第二十一章 名声丧本

第二十一章 名声丧本佛言:人随情欲求于声名,声名显著,身已故矣,贪世常名,而不学道,枉功劳形。譬如烧香,虽人闻香,香之烬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后。(解)佛说:有的人被世情所蒙蔽,被欲望所系累,盲目似的以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三十一章)

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三十一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三十一章 遥兮飞天凤有情无情皆悉同体,入此三昧所感业故,令一切众生及以树木涌泉悉皆归流,悉皆低枝,悉皆稽首。他说由于善业的业力所感而到达三昧(悟道)的境界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四十一章)

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四十一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四十一章 大化不曾留一人注重做功夫、注重实证的特别注意与唯识有关的这一段,这个问题还没有讨论完。我们在这里引用六祖六七因上转,五八果地圆的说明,正好与这问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一章)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一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六十一章 境来不劳眼若欲息妄,令念相寂然,是乐法行;若乐听闻,彻无明底,是乐信行。喜欢息灭妄念,达到清净寂然的境界,这一类人的性向是乐法行。相反地,有些人

观辉居士:第四卷 第十一章 觉性非和合非不和合

楞严经白话解 第四卷 第十一章 觉性非和合非不和合内容提要:世尊举见性与明、暗、通、塞四相为例,阐述见性与所见物像非和合非不和合。原文阿难。如彼众生同分妄见,例彼妄见别业一人。一病目人,同彼一国。彼见

观辉居士:第八卷 第二十一章 除五浊恶见 依无生因地

楞严经白话解 第八卷 第二十一章 除五浊恶见 依无生因地内容提要:世间可以造作的法,有哪个不变坏?虚空不是造作出来的。所以虚空始终不坏灭。把浊水置于器皿中,静置一处,沙土自会下沉,见到清水,这是初伏客

观辉居士:第十五卷 第四十一章 因地十心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五卷 第四十一章 因地十心内容提要:世尊对阿难说修行因地十心住,其名为:干慧地、信心住、念心住、慧心住、定心住、不退心、护法心、回向心、戒心住、愿心住。原文阿难,是善男子,欲爱干枯,

西天二十八祖之二十五祖婆舍斯多

婆舍斯多(?~325),罽宾国人也。姓婆罗门,为禅宗传法第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其母梦得神剑而有孕,既诞生,左手握珠而不开,一日遇师子尊者,显发宿因,出家为其弟子;尊者将斯多之名与前世之名婆舍,合称为婆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五节 自心佛性

第二十五节 自心佛性《大涅槃经》载:『佛告光明徧照高贵德王菩萨:云何如法修行?修行有二种:一者真实。二者不实。不实者,不知涅槃,佛性,如来,法,僧,实相,虚空等相。是名不实。云何真实?能知涅槃,佛性,

周叔迦:唯识研究 第十一章 四缘

唯识研究周叔迦第十一章 四缘人生宇宙的显现,便是阿赖耶识种子生现行,现行熏习成种的循环功能。所显现的有「心法、色法」的不同。何以会有如是的显现呢?原来有四种因素,这四种因素叫做「四缘」。这缘字在中国旧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二十五卷

卷第二十五: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三【白话】佛子啊!什么是菩萨摩诃萨的无尽功德藏回向呢?佛子啊!菩萨摩诃萨用以下种种善根回向诸佛国土;忏悔消除一切业力的重大障碍,所生起的善根;礼敬三世一切诸佛,所生起的善

宋智明:圆觉经直讲 第十四章 道场圆加行 三观齐妙功

第十四章道场圆加行三观齐妙功圆觉必因觉觉而后圆,大道都以加行方臻极,道场者练心之所,悟理者起行之本,心行相应而入妙,返照照妙而观成,体之又体而全体脱落,研之又研而法界大明,一生道业功德始妙。--作者提

宋智明:第二十课 二十五方便

第二十课 二十五方便台宗行人通过对义理的解悟与实际的圆信,并从皈依与五悔的加行中逐步走向止观的正修,而修习止观必有前方便作为基础,方能稳固进步,直达宝所。台宗将观行的基础,列为二十五条,叫作“二十五方

宋智明:第二十五课 四重四谛观

第二十五课 四重四谛观天台智者大师依四教中的四重观意,以声闻四谛的法门而建立四谛的观修方法,使苦集灭道的最基本的四谛,逐渐升华为无生四谛,无量四谛,及至圆成无作的不可思议四谛。一、藏教的生灭四谛观立足

宋智明:圆觉经直讲 第一章 打开经典之门

第一章打开经典之门当我们打开佛经,宣讲其中深奥的妙义时,我们也同时随着佛所指示的道而深人进去。佛典的文义是一道门,要通过我们的智慧与体悟来打开,使它内在的核心与我们灵妙的真心相碰击,在碰击中产生活的灵

宋智明:圆觉经直讲 第二章 回归自性的家园

第二章回归自性的家园我们对于佛经解释为一道门,所以要领悟真理、证入佛道,首先就要打开这一道门。而这道门有广有狭:普被众生、广摄迷情的是普门的广义之门;直指本性,契入佛道的是回归的狭义之门。这部经要打开

宋智明:圆觉经直讲 第四章 太阳圆风与狮子之剑

第四章 太阳圆风与狮子之剑在圆觉的法界里,文殊菩萨将我们带领进入大智慧的光明之中。文殊的大智慧像太阳的光辉,除冥去暗,普照一切。因此世界上一切世智、小智、浅智之光都将融进般若智火之光里消溶殆尽。文殊的

宋智明:圆觉经直讲 第五章 香象过河 一蹋到底

第五章 香象过河一蹋到底当一个学佛者成为自心之王时,才能像香象--大象之王,过河一样,一蹋便至源底。心灵之王的成就,来自于圆解的智慧,文殊的大智体现了这一层次的精神。而当学人在圆智观照下,必能呈露广大

宋智明:圆觉经直讲 第三章 光明庄严的圆觉法会

第三章光明庄严的圆觉法会讲完了经题,也就掌握了一部佛典的基本内容与根本精神。接着我们就要深入到经文中去,更直接地体悟圆觉妙法的微妙大义。这是一个光明而庄严的圆觉法会,它在如来住持下,以三昧之力显现为不

宋智明:圆觉经直讲 第六章 蒙山透关 普眼法界

第六章蒙山透关普眼法界讲到修行,一定要注意「离」这个字,因为佛性本具一切功德智慧,但被无始以来无明幻妄所覆盖,所以不能显发妙用。如果称性圆行的人,通过止、观等方法离尽一切「境」、「觉」、「离心」以及「

宋智明:圆觉经直讲 第七章 断疑生信 绝相超宗

第七章断疑生信绝相超宗悟人无疑,疑人不悟;信入思尽,思尽智开;绝相之心无碍,超宗之见无见。金刚藏我人正信之宝,出轮回妙慧无着之道,皆在听闻真观中顿然而现,心心无间,深透疑源,于是虚花歇而寂空无二,实际

宋智明:圆觉经直讲 第八章 轮回种性 示现方便

第八章轮回种性示现方便佛法是无尽之说,是随机缘而启。众生在轮回之中,依爱欲之本而发为现行;有种种理事的障碍,有五性的差别,所以为了使众生脱轮回,了断根元,而铲除障碍,从自类种性而超入佛种性,符合圆觉的

宋智明:圆觉经直讲 第十章 修行无二 方便多门

第十章修行无二 方便多门知修行无二,乃悟后人语,因其觉心明达,了法无法,唯显实相妙心而已。而於未明悟之众生,实因方便法门以引入,方能逐渐圆成。又於悟人如通达方便法门,不仅自利更能迅速,且利他亦具善巧,

宋智明:圆觉经直讲 第九章 梦中差别 醒来长天

第九章梦中差别醒来长天梦中的人说梦,是梦非梦;醒时的人说,非梦而梦。见有差异,境有起灭,因妄所转,故全真成妄。妄本无依,境本无异,了心本空,历境无生;故醒人说梦藉妄而指真,即异而归同。--作者提示下面

宋智明:圆觉经直讲 第十二章 除障显理 了相非相

第十二章除障显理了相非相师法已得,解行一致,因正缘具,心照境明,唯四相之障未除,本体之理难显,故宜了相非相,即事化执,直趋妙明,透出智见。--作者提示下面是净诸业障菩萨提出问题。学佛人到现在为甚么还不

宋智明:圆觉经直讲 第十三章 依师离四病 尽化微细惑

第十三章依师离四病尽化微细惑修入圆觉,道惑俱微,见未真明,道未圆通,自作主张,病在不彻,故须再依手眼宗师,钳锤心行,击滞破惑,圆活自在。--作者提示今天我们讲的是正宗第十章,这个章段是普觉菩萨为了使末

宋智明:圆觉经直讲 第十一章 法轮二十五 善用在于人

第十一章法轮二十五善用在於人当我们学习二十五*轮时,就应了知*轮的意义在於:辗碎烦恼--奢摩他体真止、空观,能破见思烦恼,运转至真谛理体,成就一切智,而得般若德;三摩钵提方便随缘止、假观,能破尘沙烦恼

宋智明:第十一章 *轮二十五 善用在于人

第十一章*轮二十五善用在於人当我们学习二十五*轮时,就应了知*轮的意义在於:辗碎烦恼--奢摩他体真止、空观,能破见思烦恼,运转至真谛理体,成就一切智,而得般若德;三摩钵提方便随缘止、假观,能破尘沙烦恼

宋智明:圆觉经直讲 第十五章 圆归如实的道

第十五章圆归如实的道恒河沙佛所说的经,三世如来守护的法,十方菩萨依归的处,十二部经智慧的眼,这即是圆觉陀罗尼的无上了义宝典,将使悟而修者圆归如实的道。--作者提示这是《圆觉经》的最后一章,这个法会将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