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缘随愿
2024-11-03 10:32
随 缘 随 愿
依 空
信愿行为往生净土的三资粮,历代的高僧大德要成就菩提道业,莫不立下恢宏誓愿,循序实践,方得圆成。立愿之重要,可见一斑。
清朝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说: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提愿,不可缓也。因此菩萨要圆满佛道时,除了要萌发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的通愿之外,更因为各自的关怀层面不同,而立下各种的别愿。药师佛发十二大愿,愿愿希望众生远离烦恼煎逼,身心康泰;观世音菩萨在大悲忏法门中曾立十愿,愿众生得住安乐宅;阿弥陀佛以四十八大愿,构筑了他的净土世界,为众生创造了安身立命的终极依归;地藏菩萨以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我不入地狱,谁人地狱的悲愿,展开无止无境的摆渡工作。
愿力如同车舆的引擎、舟船的马达,有了引擎、马达的动力,舟车才能乘风破浪、风驰电掣。释迦牟尼佛当初在金刚座上曾发坚定誓愿:如果不取正觉,则不离本座。纵然蔓藤缠身,佛陀依然如磐石般屹立不摇。孔子自述自己的生命历程时说:吾十有五志于学。表少年时期的孔子就摆脱羞涩懵懂的少年习性,立定人生蓝图,一步一步地实践完成。因此,随愿发心为成就时乃至出世间慧命的要道。
中国有一句老话说:尽人事,听天命。意思是说,经过一番的奋斗努力之后,仍然无法达到预期的理想计划,应该培养乐天知命的胸襟,给自己更大的转寰空间,是时运不佳,而不是精进不够,不要怨天怪命,自艾自怜。尽人事是随愿,百分之百毫无畏怯地实践自己主观的心愿;听天命是随缘,不著力、不沾滞、随顺客观的因缘。有一点必须确知的是,尽人事之后,方可言听天命,经过一番呕心沥血的淬炼之后,事情仍然无法成功时,就可以坦荡的问天听命了,而不是毫无作为,束手就缚,把责任推诿给天命。
世间事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一件事我们主观地付出全部心力之后,其余的只能随顺客观的条件因缘。譬如世间君子如求窈窕淑女,可能每日送上一朵代表情爱的玫瑰花,每日一封传达寐寤思之的信笺,每日宁立在秋千墙外吟唱睢鸠之声。如此随愿地表达自己缠绵悱恻的情意之后,更要随缘地给对方空间作抉择,无怨无悔地爱其所爱。世间有些男女不知随愿之后,更应该随缘接受对方的所爱,当得不到对方的回应允托时,由爱生恨,爱侣反成冤仇,甚至因此伤害自己本来的所爱,酿成悲剧,这就是不懂得随缘的智慧使然。
世间父母亲爱子女,幼小时忧其饥寒,长大时则惧其婚姻事业是否顺遂,一辈子的牵挂,美丽的负担。有些父母甚至将子女视为自己的财产,掌控他、操纵他、占有他、干预子女的事业、婚姻生活,因此古有孔雀东南飞、钗头凤的悲鸣绝唱。其实父母除了随愿地抚养儿女、教育儿女,更应该随缘邦助子女,让子女尽其才性,开发潜能,找到自己人生的定位,而不是勉强子女成为自己的影子,或者要求子女去完成自己无法实现的梦想。爱不是占有,爱更不仅仅牺牲,爱可以是成就对方、圆满自己。能够随缘给子女客观的空间挥洒的父母,自己也拥有更辽阔的人生舞台。
《景德传灯录》卷四记载元琏禅师语录说佛有三不能:佛不能度无缘众生,佛不能度尽一切众生,佛不能灭除众生业报。佛度有缘人,佛虽然悲愿无穷,但是佛也只能度化有缘的众生。释迦牟尼佛涅槃之前曾说:一切有缘众生皆已度尽,未度的众生已留下将来得度的因缘。
众生与佛是否有缘,并不是佛有爱憎差别心,佛的慈悲如同《法华经》草木喻所言,法雨等施,草木因为根有大小而承受不同的滋润。众生由于业感牵引,自绝于佛陀的慈悲,而失去得度因缘,过去有一老母,七世都出生于佛陀大转法轮的时代,佛陀也静心孤诣数次出现在她面前接引她,但是顽强的老母都无法承受法乳,真是应了佛在世时我沉沦的话。《普贤行愿品》说:虚空无尽,菩萨度众的心愿无穷。虚空无边际,众生如虚空无法计量,众生所造的业也无尽,因此诸佛菩萨无法度尽一切众生。正因为无法度尽一切众生,因此诸佛菩萨度众的愿力悲心是绵延无尽、永不休息的。
地藏菩萨言: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地狱永远不会空尽,地藏的大愿如天地之亘古弥新。诸佛菩萨只是随缘的度化有缘众生,但是永不退转的随心发愿要度化一切众生尽入人无馀涅槃。
我曾经问过一位开创道场的老和尚,有一天假如他辛勤披荆斩棘创建的寺院毁坏崩塌了,作何感想?他回答我说:诸行无常,成住坏空是自然定律,不管他沧海桑田,桑田沧海,纵然明白国土危脆毁于一旦,我曾经兴建的人间道场,必将长存于历史。这位佛门长老只是随愿做了今日他能做、该做的事情,明日乃至未来的生灭变异,他豁达地随顺一切因缘的发展。释迦牟尼佛当时以八十岁赢弱身躯,烈日下坐在大路中央阻挡琉璃王军队的前进,竭尽他最大的愿力来救护他的祖国,最后佛陀也只能随顺因缘,目睹迦毗罗卫国的灭亡。因为佛陀曾经随愿为祖国殚精竭力,克尽子民保家卫国职责,面对亡国遭遇,虽有秋蓬失根之痛,却无报国无明的憾恨。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人生有时积极随愿去履践自己的理想,有时要有放旷逍遥的心胸,随顺一切因缘。随缘度众,随缘生活,随缘修行,懂得随顺因,不忮不求,不刻意追求营进,其中峰回路转,自有无限生机。
摘自《台州佛教》2017年第5期
End
◎ 庞玉梅 人们常提起随缘,我对随缘的理解是随遇而安,不论遇到什么人或事,都能用平和的心态去看待。人的一生会遇到无数大大小小的事情,若事事加以计较,总会显得很琐碎而没有意义。 随缘自在的人生一定是有主
净慧法师我们在四祖寺举办禅七,四祖寺就是四祖开辟的道场,四祖留下来的开示,就是《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我想,很多人都看过这一篇开示。四祖的开示,是从初祖菩提达摩那里一脉贯通下来,都是要求安心。我们的心
等待因缘,不要自己制造因缘,自己制造的因缘往往是不好的,不是有个故事吗?说一个乌龟从海边出来了,从海边那个洞里头出来,出来以后一个小孩看见了,一个小孩看见这乌龟以后,他觉得天上有老鹰,因为老鹰吃海龟,
随 缘 随 愿依 空 信愿行为往生净土的三资粮,历代的高僧大德要成就菩提道业,莫不立下恢宏誓愿,循序实践,方得圆成。立愿之重要,可见一斑。清朝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说: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
随缘识得性,这句话很重要。我们做一切事情都要随缘,随缘则起妙用,反之则会起种种烦恼。比如,一个很有才干的人,一时得不到适当的工作,不能发挥其才能,此时也毋须怨天尤人,只要努力干好本职工作就是了。日久,
随缘随的什么缘学佛的同修,有一句口头语,就是随缘。大家都常说随缘、随缘,到底随的什么缘呢?原来随缘二字,具足应该说是随顺因缘。因缘二字,在佛经是非常深奥的名词,是要解释因缘二字,就要从佛陀在菩提树下修
随缘是随顺当前的环境,但决非随便行事,苟且偷安。做人不但要有随缘的性格,更要秉持不变的操守,能够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是自利利他的良方。
修行是一条路,而路的尽头是智慧。修行就是修心,修持一颗平静的心,心放正了,一切都会一帆风顺。生活其实很简单,就是在当下;修行其实也很简单,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体现修行,修行时时处于生活。生活的不如意,
弟子:阿弥陀佛!师父,当我走在路上,看到许多的垃圾在地上,我观察:首先是我自己怕脏不想拾起,其次是垃圾太多,没有时间捡完,弟子如何处理呢?释宽见:有时间随力随分随缘去做善事(比如去捡垃圾),但不要为做
那就是因为不能够经常提起精进心来。有几句话或许能够证明:一年学佛,佛在心中;两年学佛,佛在佛堂;三年学佛,佛在天边。所谓一年学佛,佛在心中,人们开始学佛时,总是精进、努力,尽管满身佛气,尽管很笨,但是
楞严经白话解 第六卷 第十六章 地水火风空见识 随缘施设无实义之一内容提要:地水火风空见识七大种,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如来藏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世间人无知,错误地认为是因
第十六章 地水火风空见识随缘施设无实义之一内容提要:地水火风空见识七大种,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如来藏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世间人无知,错误地认为是因缘生或自然有,都是识心分
楞严经白话解 第六卷 第十六章 地水火风空见识 随缘施设无实义之二原文阿难。空性无形,因色显发。如室罗城,去河遥处,诸刹利种,及婆罗门,毗舍,首陀,兼颇罗堕,旃陀罗等,新立安居,凿井求水。出土一尺,于
第十六章 地水火风空见识随缘施设无实义之二五 空大种无自性原文阿难。空性无形,因色显发。如室罗城,去河遥处,诸刹利种,及婆罗门,毗舍,首陀,兼颇罗堕,旃陀罗等,新立安居,凿井求水。出土一尺,于中则有一
楞严经白话解 第六卷 第十六章 地水火风空见识 随缘施设无实义之三原文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如来,微妙开示,身心荡然,得无挂碍。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见十方空,如观手中所持叶物。一切世间诸所
第十六章 地水火风空见识随缘施设无实义之三原文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如来,微妙开示,身心荡然,得无挂碍。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见十方空,如观手中所持叶物。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
出处南朝·宋·宗炳 《明佛论》:“然羣生之神,其极虽齐,而随缘迁流,成麤妙之识,而与本不灭矣。” 唐·戴叔伦 《赠行脚僧》诗:“补衲随缘住,难违尘外踪。” 《北齐书·陆法和传》:“法和 所得奴婢,尽免
生命在于进取,人生在于努力,随缘是一种豁达。尽人事,听天命;不是放弃,不是软弱,这是一种生存的智慧。真正的随缘就是在一番努力之后的坦然,是一番拼搏挣扎之后的看开,所以,谋事之时,随顺因缘,尽力而为,知
很多事,不是你想,就能做到;很多东西,不是你要,就能得到;很多人,不是你留,就能留住。把什么事看的太重,往往最容易失去,人生最怕什么都想计较,却又什么都抓不住,失去的风景,走散的人,等不来的渴望,都是
万事皆有缘,人生当随缘。“随缘”是随顺自然把握机缘的意思,决非随便行事,苟且偷安。“随”是随顺其自然环境、自然法则,“缘”是事物的本来面目和发展规律。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实事求是。“随缘”就是不怨不悔,
随缘,是指随顺因缘、顺应机根之缘而定行止。例如“随缘化物”,是说佛菩萨顺应环境、顺应众生各自的因缘和根性不同,用最适应对方的方法来教化他。还有“随缘不变”,不管外在的机缘千差万别,不管是春夏秋冬还是成
我们一般人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多半取决于我们主观的认识。我们会有什么样的认识,我们就会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然后我们在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事实上我们离不开我们的感觉,离不开我们的经验,离不开我们的需要,
随缘出自佛教,我想很多人,包括很多佛教徒都未必理解什么是真正的随缘。要想了解随缘,先要知道什么是缘?佛教是讲因缘的,从佛法的角度说,任何事情的达成都是需要许多条件和因素的,因就是最重要的条件,缘就是次
人生路漫漫长,坎坷曲折少不了,生活这场戏,悲剧总避免不了。人活一辈子,总不能事事如愿,你若耿耿于怀,负累的是自己;你若悲观沮丧,痛苦的是内心。生而为人,就要学会包容大度,做到不争不气,面对得到,不高调
佛度有缘,随缘摄化节选自 卢志丹居士《结佛缘,好人缘》如今,佛教和基督教、伊斯兰教,被公认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俗名悉达多,古印度北部迦
如何随缘而自在?智慧随缘即自在!莫在事为上着相,当在无心所作中了过。莫在人世间攀缘,当在脚下生安处顺应。智者,非常即平常,一心无二意。凡夫,执求非常,不甘于平常,心不安分。若能明平常心是道,时处当下皆
黄龙宗禅诗三、随缘任运、日用是道吴言生[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禅诗》,2002年11月初版第185187页三、随缘任运、日用是道随缘任运,日用是道,即是在行住坐卧一切日常生活中都可以参禅妙悟,彻见
随缘成长郑石岩第三篇随缘经营家庭〈篇头语〉人想要随缘成长,必须先把家庭经营好。因为家庭的缘是基础,是孕育气势和心情的地方。家庭的情趣好,不但对自己的生活和事业有著正向的策动作用,对于子女的心智发展,长
随缘成长郑石岩序人生就是一个学习成长的过程。人要不断的成长和学习,才能累积经验和智慧,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和挑战。能不断成长和学习的人,才有信心,自我认同才会完整,心理方能健康平衡。当然,在更高层的精神
随缘成长郑石岩第一篇随处都在学习〈篇头语〉人的一生,除了学校课程所提供原基本知识之外,大部分的能力和经验,都是从日常生活、工作和遭遇中学来的。因此,你若不把握随缘成长,随处观察学习,无论是在专业、视野
生命是一个缘生的历程。有过去的因,还得有现在的缘才能成立一切现象。因是种,缘是环境;有因而无缘,种子无从发展成丰硕的果实来。人生就是一个因缘不断互动的过程,缘一错过就不再出现。所以生活的策略是随缘。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