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损己利人虽损而不损
2024-10-20 09:47

莲 池

【原文】

智者入灭,曰:吾不领众,必净六根;由损己利人,止登五品。南岳亦自言:坐是止证铁轮。二师虽是谦己诲人,然亦实语;但与我辈之损不同耳。何以故?我辈损则诚损,二师虽损而不损也。

今以喻明:如一富室、一窘人,二俱捐财济众,其损不异;然窘人则窘益甚,富室则富自若也。又如沟渠江海,均用汲灌,而沟渠减涸,江河自若也。既无所损,何为限于五品、铁轮?噫!天下以圣归仲尼,仲尼言圣我不能;天下以道属文王,文王顾望道未见。增上慢比丘,可弗思乎?

【演莲法师译文】

智者大师将入灭时,有人问他修证品位,他答称:吾不领众,必净六根。由损己利人,止登五品。南岳慧思大师自己也说:以领徒太早,损己益他,但居铁轮耳。这二位大师虽是谦己诲人,所言也是实话。但与我辈的受损不同。为什么呢?

我辈的损失是实实在在的损失,而二师却是虽损而不损。今以比喻来说明:譬如一个是富人,一个是穷人。二人捐出相等的钱财济众,他们当前受损的程度自是不同。穷人会更加穷,富人仍然还是富。又如沟渠江河,同样被人汲水用于灌溉,沟渠里的水会因水量减少而干涸,而江河的水仍是充盈的。

然则二位大师既不曾受损,为什么又谦称仅证五品和铁轮位呢?唉!天下人都称许孔子是圣人,而孔子却说,我哪有什么资格称为圣人。天下人都认定大道归属于文王,而文王却谦逊地说:我还未见道在哪里呢。怀有增上慢的比丘,能不加于省思吗?

摘自《竹窗随笔》

End

损己利人虽损而不损

◎ 莲 池【原文】智者入灭,曰:吾不领众,必净六根;由损己利人,止登五品。南岳亦自言:坐是止证铁轮。二师虽是谦己诲人,然亦实语;但与我辈之损不同耳。何以故?我辈损则诚损,二师虽损而不损也。今以喻明:如

在苦中而不以为苦,是真正的灭苦

圣严法师佛教所说的灭苦,有两种不同的层次:一种是在自己灭苦以后,再也不到世界上来受苦受难;另一种则是在自己灭苦之后,不但不离开苦,反而继续留在这个娑婆世界,为众生救苦救难,这就是菩萨道的精神。其实只要

修行是调整心态,而不是挑选法门

达真堪布修行,就是在生活中、工作中,时时刻刻观察自己的心,调整自己的心态。现在我们这些人学佛修行就像到了超市似的,挑这个,选那个。今天觉得这个好,学一学,过几天又不行了,又扔了,又选一个。学佛修行哪有

一日禅|与亲人最好的关系,就是亲而不密

人与人之间有条隐形的线,我们精心维护着独立性和空间性,使之成为自己。妄图冲破防线,如洪流决堤。所以亲人最好的关系,是有适当距离的亲密,一种亲而不密的陌生感。这距离是一种尊重,一种界限感。有了距离,别人

陈柏达:神仙长寿而不能永恒

一般人很难想像,内心的宁静和寿命的长短有很密切的关系。心灵越宁静,禅定的功夫越深,寿命也就越长。例如〈阿毗昙论〉上说,靠行善的力量所上升的天,叫做“欲界天”,欲界天有六层:1、四天王天——以人间五十年

一日禅| 最好的生活是忙而不盲

我们常常觉得,忙就好了啊。因为忙并不可怕,它能为学业,为工作得到一种升华。只不过,可怕的是我们在忙的同时,弄丢了初心,顾不上快乐,蒙住了双眼,看不到生活的色彩。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就像得了白内障的患者

我们可以内心皈依,而不举行仪式吗?

有些人觉得,既然佛法是心法,外在仪式根本是可有可无的。问题是,对于我们这些整日妄想纷飞的凡夫来说,若无相应仪式将某一心行确定下来并不断巩固的话,往往是没有力量的。通过如法、庄严的皈依仪式,在佛、法、僧

知人而不评人,是做人最温柔的姿态!

《诗经》里面讲:人之多言,亦可畏也。诗里,年轻的女孩子哀求情郎:别踩坏我家的菜园子,也别折了我种的青檀树。我并不是心疼青檀树,而是害怕流言。你要知道这世上的流言啊,是多么可怕啊。一、不能知人,遑论评人

一日禅|做一个世故而不圆滑的人

古人讲究外圆内方,意思就是做人要像钱币一样,外表圆润,但内心方正。更通俗点来说就是凡事都应讲究与人为善,精通世故,但更要有自己的立场与原则,心中自存尺度。黄炎培就曾写信勉励儿子: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

静波法师:执着贪嗔痴而不能悟“空”,必然会起情绪

佛经中说四大苦空,这就是《八大人觉经》的第一觉四大苦空。我们要出离,不要去执着它,但又不能不面对现实。而面对现实,我们又不能去执着它。如果执着它,会越来越麻烦,反而不执着它,我们会天天很快乐。不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