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苏轼的一件轶事
2024-10-14 11:26

苏轼的一件轶事

陈文新

对生活中的痛苦切莫反复咀嚼。因为,越咀嚼便越伤感,越伤感便越觉悲伤难以承受。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讲述了苏轼的一件轶事。苏轼被贬海南,他的弟弟苏辙亦被贬雷州,五月十一日,二人相遇于藤,一块儿吃面条。两兄弟的性情是不大一样的,苏轼高旷豁达,而苏辙的心底却总是潜伏着某种人生的忧郁。于是,当两兄弟置身同样的境遇时,其反应便大不相同了。转眼之间,苏轼已将粗恶不可食的面条吃光,可苏辙却放下筷子在那儿叹气。苏轼诙谐地问:莫非你还想细细品味吗?言外之意是:对生活中的痛苦切莫反复咀嚼。因为,越咀嚼便越伤感,越伤感便越觉悲伤难以承受。

苏辙的举动令我们想起唐代的柳宗元。这位散文大家曾被贬到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后改官柳州,比海南岛近多了,可他却悲愤莫名,一次又一次地为自己的命运唏嘘感慨。他在《永州八记钴鉧潭西小丘记》中借题发挥说:以此丘之胜,如果是在长安附近的话,那么贵游子弟一定会出辣价钱购买;可如今,被抛弃在偏远的永州,连农夫渔父都看不起它。这里所隐喻的正是他本人的怀才不遇。由于心情抑郁,柳宗元才四十七岁就病死在柳州。

苏轼则真正做到了禅宗所提倡的随缘自适。他在惠州给人写信说:譬如原是惠州秀才,累举不第,有何不可!这样一想,海南就成了他的故乡了。而且,这个故乡,不仅风景美好,还有新鲜的荔枝吃。

于是,他兴高采烈地写了一首《食荔枝》诗: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贬谪中的苏轼,并没有倒下来。

人生总免不了会遭遇挫折,我们是作苏轼呢,还是作柳宗元、苏辙?

摘自《顿悟人生》

End

苏轼的一件轶事

苏轼的一件轶事陈文新对生活中的痛苦切莫反复咀嚼。因为,越咀嚼便越伤感,越伤感便越觉悲伤难以承受。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讲述了苏轼的一件轶事。苏轼被贬海南,他的弟弟苏辙亦被贬雷州,五月十一日,二人相遇于

苏轼与禅宗

苏轼与禅宗◎ 吉晓凡创作佛禅诗几乎贯穿了苏轼一生。彼时,禅宗思想盛行,恰逢苏轼政治失意、远离朝廷。由此,苏轼自觉地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将佛禅融入自己的诗作创作。不仅如此,禅宗也对苏诗的思想内容产生

苏轼:如果事与愿违,请相信一定另有安排

无论你见到什么样的人,遇到什么样的事,都绝非偶然。若无相欠,怎会相见,世间所有相遇,皆有因由。他一定会教给你一些东西,告诉你一些事情。如果事与愿违,不过是另有安排。1、跌宕起伏才是人生李叔同去世的时候

成就者们与一髻佛母的那些轶事!

一髻佛母,藏名阿松妈,意即密咒护持母。梵名艾嘎乍纪,汉译独发母或一发母,乃宁玛巴之主要叁不共智慧护法之一,司护持出世间法之一切成就。今天要介绍的是成就者们与一髻佛母的那些轶事!众所周知,法王如意宝晋美

富楼那的轶事趣闻

有一次,佛陀在说法的法会中,讲说了很多宿世因缘的事,富楼那听了后非常感动,即从座位上起来,整理披搭在身上的袈裟,端步走到佛陀座前,以头面接礼佛足后,就虔诚地瞻视着佛陀的慈颜,他感到对佛陀巍巍的功德,用

大迦叶的人物轶事

两千五百年前,在离中印度摩竭陀国首都王舍城不远的摩诃娑罗陀村里,住着一位婆罗门望族的大富豪尼拘卢陀竭波长者,据说他拥有比当时的国王频婆娑罗王还更多的财产。尊者大迦叶,就是出生在这个家庭。说起大迦叶的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