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二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二章 大好山水误禅心若掉散心,须行三昧。若昏沉意,宜启慧门。若掉散心,掉散是两个名词的总和,掉是掉举,散是散乱。普通显教的经典对乱动的妄念,粗相叫散乱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二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二章 泥牛入海怎么了前面永明寿禅师提到此心寂照同时的道理,接著有人又提出一个问题,事实上都已包括在上头的辩证中回答了。问:既不得作有无之解,如何是正了
【经典原文】五欲乐为甘美味,方法杂多搅乱心,见五种欲有过患,应如犀牛任独行。--《经集》【白话解】世间财富、名誉、色欲、食物、睡眠等五欲带来的色、声、香、味、触等种种欲望之乐,如同甘美的饮食对人进行诱
【经典原文】五欲乐为甘美味,方法杂多搅乱心,见五种欲有过患,应如犀牛任独行。--《经集》【白话解】世间财富、名誉、色欲、食物、睡眠等五欲带来的色、声、香、味、触等种种欲望之乐,如同甘美的饮食对人进行诱
第三十八章 生即有灭佛问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数日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饭食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间。佛言:善哉!子知道矣!(解)人命二字
第三十九章 教诲无差佛言:学佛道者,佛所言说,皆应信顺。譬如食蜜,中边皆甜;吾经亦尔。(解)佛说:学佛的人,应该对于佛所说的话,不用选择的,全部信受。佛法虽多至八万四千的度人法门,但是头头是道。任修哪
第二十章 推我本空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解)佛说:一个人应当常常记得,这个身体是四大:地、水、火、风,所假和合而成的,地就是固体的骨、肉等,水是血、淋巴液、腺的
第二十一章 名声丧本佛言:人随情欲求于声名,声名显著,身已故矣,贪世常名,而不学道,枉功劳形。譬如烧香,虽人闻香,香之烬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后。(解)佛说:有的人被世情所蒙蔽,被欲望所系累,盲目似的以
第十八章 念等本空佛言: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解)佛说:我学成佛的方法是:心里时常存着成佛的念头,不是口头空念着我要
第十九章 假真并观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如是知识,得道疾矣。(解)佛说:我们仰观天,黄道有十二宫流转;俯察地上万物,万物则有生,住,异,灭,的无常变幻,而不是永远存在的
第四十章 行道在心佛言:沙门行道,无如磨牛。身虽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解)佛子及佛弟子向右绕佛经行,是佛门一种敬佛的礼仪。佛说:沙门在向右经行念佛时,一定不要如拖转磨车的牛。因为这种牛
第二十四章 色欲障道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有能为道者矣。(解)佛说:人类中的男子,迷恋于世间的财、色、名、食、睡、等五欲,没有其他一欲,比得上女色的凶
第四十二章达事知幻佛言:吾视王侯之位,如过隙尘,视金玉之宝,如瓦砾。视纨素之服,如敝帛,视大千界,如一诃子。视阿耨池水,如涂足油。视方便门,如化宝聚。视无上乘,如梦金帛。视佛道,如眼前华。视禅定,如须
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四十二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四十二章 龟迹能卜空有迷《宗镜录》第四十四卷,从这里开始,讲到生灭与不生灭的道理。生灭,一切法有生有死、有断有常,是跳动性、间隔性的。不生不灭,是讲宇宙万
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三十二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三十二章 空中好翻身上次讲到未闻宗镜故耳。接下来又是另一段,是关于用功学禅学佛见地方面的问题。任运非禅问:何不依自禅宗,蹑玄学正路,但一切处无著,放旷任缘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五十二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五十二章 谁堪与佛共指弹本书作者永明寿禅师是在宋朝初年,看到当时的佛法、佛教已经分道扬镳。宗教修持的人与研究经典的人,彼此不能够融通,换言之,大家对学佛如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十七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十七章 黄土让花红欲闻利观,破诸烦恼,如日除暗,即应听观。许多人学佛打坐最困扰的问题就是妄想不能断。更严重的问题是,许多习惯性的习气改不了,譬如,有人功夫做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八卷 第五十二章 色阴区宇十种幻相内容提要:色阴区宇十种幻相:一、眼前精明流溢,二、体内精明流溢,三、精魄递相离合,四、心魂灵悟心光发明,五、过度刻意用心过分,六、细心密澄洞察幽微,
卷第十八第五十二章 色阴区宇十种幻相内容提要:色阴区宇十种幻相:一、眼前精明流溢,二、体内精明流溢,三、精魄递相离合,四、心魂灵悟心光发明,五、过度刻意用心过分,六、细心密澄洞察幽微,七、五尘并消纯定
「佛说四十二章」是这部经的一个别名,别名里边又分出来这部经是人法立题。人,佛是人;四十二章经,是法,所以叫人法立题。这部经是佛所说的法,佛的弟子在结集经藏的时候,把它一章一章地结集在一起,这也可以说是
第二十四章 远离尘垢 即得无上菩提内容提要:阿难问世尊:若离明暗,毕竟无所见。若无前尘,毕竟无念。顺推逆推,反复推求,根本没有我心,亦没有心所。将由什么发因地心求无上菩提?世尊批评了阿难闻性与声尘颠倒
楞严经白话解 第八卷 第二十二章 察烦恼根本 辨六根功德内容提要:世界的世,指时间迁流;世界的界,指空间方位。眼根只有八百功德,耳根圆满具足一千二百功德,舌根圆满具足一千二百功德,鼻根只有八百功德,身
第二十二章 察烦恼根本 辨六根功德内容提要:世界的世,指时间迁流;世界的界,指空间方位。眼根只有八百功德,耳根圆满具足一千二百功德,舌根圆满具足一千二百功德,鼻根只有八百功德,身根只有八百功德,意根圆
楞严经白话解 第八卷 第二十四章 远离尘垢 即得无上菩提内容提要:阿难问世尊:若离明暗,毕竟无所见。若无前尘,毕竟无念。顺推逆推,反复推求,根本没有我心,亦没有心所。将由什么发因地心求无上菩提?世尊批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一卷 第三十二章 圆通本根六 观闻亡闻得殊胜内容提要:观世音菩萨从闻思修入手,修入三摩提。十方圆明,得二种殊胜。一、上合十方诸佛的本来妙觉圆明的心,得与佛如来同等的慈力。二、下合十方
第三十二章 圆通本根六 观闻亡闻得殊胜内容提要:观世音菩萨从闻思修入手,修入三摩提。十方圆明,得二种殊胜。一、上合十方诸佛的本来妙觉圆明的心,得与佛如来同等的慈力。二、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求脱苦难的悲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五卷 第四十二章 十住十行十回向内容提要:一十住是: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二十行是:欢喜行、饶益行、无嗔恨行、无尽行、离痴
第四十二章 十住十行十回向内容提要:一 十住是: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二 十行是:欢喜行、饶益行、无嗔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着行
第十二章一、福裕少林系传承在为时不满百年的元代,中国佛教禅宗在南方的传承多为临济宗等的法脉,而曹洞宗则多在北方弘扬,其中又以报恩行秀禅师(系雪岩如满师法嗣,为曹洞宗第十五世)的法嗣雪庭福裕、华严至温、
二、寿昌法系(一)曹洞宗在江南的支派明中叶曹洞宗少林法系中高僧辈出。其中有小山禅师法嗣蕴空常忠、幻休常润等。后者继主少林法席,前者则将法脉延衍于长江以南,师徒相续,连绵兴盛,成为明中叶后曹洞宗的又一大
唯识研究周叔迦第十二章 十二因缘一切宇宙人生都是由种子生的现行,这现行还熏习成种子。但是其中却经过好几个层次。譬如由种生芽、由芽生茎、由茎生枝、由枝生花、由花生果、果还成种;这种子和现行的循环也是如此
第十二章除障显理了相非相师法已得,解行一致,因正缘具,心照境明,唯四相之障未除,本体之理难显,故宜了相非相,即事化执,直趋妙明,透出智见。--作者提示下面是净诸业障菩萨提出问题。学佛人到现在为甚么还不
第十二章除障显理了相非相师法已得,解行一致,因正缘具,心照境明,唯四相之障未除,本体之理难显,故宜了相非相,即事化执,直趋妙明,透出智见。--作者提示下面是净诸业障菩萨提出问题。学佛人到现在为甚么还不
诸位修行佛法的师兄有的是听说过《四十二章经》的,当然有的师兄也是修行过《四十二章经》的,这是非常殊胜的一个佛经。而且很多人也是从金庸先生的小说中了解到的《四十二章经》。《四十二章经》是佛教经典,那么《
第十二章 天台宗的性具善恶说天台宗综合了南朝和北朝佛教的不同学风,提倡理论与实践并重。其学说的重心是实相论,着重探讨宇宙万物的如实相状、本来状态。此论认为一切现象就是实在的理体,一切现象当体就是实相,
第二节 三因佛性智顗根据北本《大般涅槃经》卷28的三因佛性思想,大力阐扬成佛有三个种因,佛性所具的因有三种:正因、了因、缘因;强调一切众生无不具此三因佛性。〔注释:《金光明经玄义》卷上,《大正藏》第3
第五节无情有性天台宗创始人智顗认为,佛与众生相即,佛与众生的本性同其恶。湛然则进一步阐发佛性与世间法相即的义理,泯除佛性与法性的区隔,并第一个系统地论证了「无情有性」说。「无情」,指动物以外无情识的东
第三节 相对种与同类种智顗还把佛性(佛种)分为两类:相对的和同类的,他说:种者,三道是三德种。净名云:「一切烦恼之俦为如来种」,此明由烦恼道即有般若也。又云:「五无间皆生解脱相」,此由不善即有善法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