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胎藏界曼荼罗
2025-01-23 13:08

胎藏界曼荼罗的具足名称是“大悲胎藏界曼荼罗”,它是根据密宗根本经典之一的《大日经》所图绘的。梵语“蘖喇婆”译为“胎藏”,有“胞胎胎藏”,“莲花胎藏”之分。《大疏》卷三解释说:“今且约胎藏为喻,行者初发一切智心,如父母合因缘,识种子初托胎中,尔时渐次增长……乃至始诞育时,诸根百体皆悉具备,始于父母种姓中生。犹如依真言门学大悲万行,净心显现。……又此婴童,渐具人法,习诸伎艺,施行事业,犹如于净心中发起方便,随缘利物,故名大悲胎藏生也。”

“……今以莲华喻此曼荼罗义。如莲花种子在坚壳中,枝叶花果之性,已宛然具足,犹如世间种子心(初发的菩提心)从此渐次增长,乃到初生花苞时,莲台果实隐于叶藏之内,如出世间心尚在蕴中(大悲胎藏)又由此叶藏所包,不为风雨众缘之所伤坏,净色须蕊日夜滋荣,犹如大悲胎藏,既成就已,于日光中显照开敷,如方便满足。”又卷五说:“如上所说,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者,即是心实相花台,大悲胎藏开敷,以大悲方便现作三重普门眷属,以是义故名为大悲胎藏生曼荼罗也。”西藏译的《大日经》把“蘖喇婆”译作“本质”藏译《大日经》(北京版《秘密经》第十卷上)的《具缘品》说:“秘密主,复次广大曼荼罗悉能救济无边有情界,故名大悲本质生。”

佛陀瞿耶的疏(北京版本续解前六十五函上、五九)里面解释说:“大悲本所生者,此曼荼罗从大悲生世尊得一切智智后以大悲力,出生身等无尽庄严曼荼罗,故云从大悲生。本所者,是生之根源,彼大悲者,是此曼荼罗之所依,或从此曼荼罗出生大悲则是从曼荼罗门出生如来大悲功德等,令得一切智智故。”这就是说:大悲胎藏界曼荼罗是从佛的大悲愿力,为化益众生现种种身身,为种种有情说种种法,适应种种众生的根性、欲望展开示种种本誓的心,以此身口意三无尽庄严藏为对境而图绘的形像,就叫大悲胎藏界生曼荼罗。

这一解释,是从佛摄化众生的“向下门”说的,如果从众生“向上门”的进取来解释,则是一切众生观见此曼荼罗,依此修行,能开悟自心的大悲菩提,所以叫“大悲本所生”。因此大悲本所生曼荼罗,一方面是象征从佛的大悲功德所发生的三无尽庄严藏的活动;一方面是在行者的心中体现出佛的大悲三无尽庄严藏,所以叫曼荼罗。

End

什么是胎藏界

胎藏界,密教对本具理性(五大或净菩提心)的喻称。谓佛性隐藏于众生身中,或理性摄一切诸法,具一切佛功德,犹如子藏母胎,故名。密宗视宇宙中一切皆为大日如来所显现,表现其智德方面者称为金刚界;表现其理性(本

金刚界五佛和胎藏界五佛的区别

五佛又名五智如来、五智佛、五方佛、五圣或称五尊的五尊佛,有金刚界五佛与胎藏界五佛的区别。金刚界五佛:毗卢遮那佛、阿閦佛、宝生佛、阿弥陀佛、不空成就佛。胎藏界五佛:大日如来、宝幢如来、开敷华王如来、无量

佛教中的胎藏界与金刚界有何区别

密宗视宇宙中一切皆为大日如来所显现,表现其智德方面者称为金刚界;表现其理性(本来存在这永恒悟性)方面者称为胎藏界。金胎两部之所以有区别,是由观察的方面和立场不同而表法因而不同,盖自心之圆具万德,在佛不

胎藏界曼荼罗的部族

胎藏界曼荼罗十二院,总数四百十四尊,从它的部族分类来说,有三部类——佛部、莲花部、金刚部。这三个部类表示胎藏界为本觉下转的化他门,所以就大日如来的大定、大悲、大智三德而分三部。佛部是佛果上理智慧具足之

密宗莲华胎藏-胎藏界

莲华胎藏:(术语)胎藏界之曼陀罗也,胎藏界之大悲门,以莲华为标帜,故曰莲华胎藏,母胎于子含藏保持,如莲华之于莲种,故曰莲华胎藏。见胎藏界条。 《大日经》卷三解释说:“今日约胎藏为喻,行者初发以智心,如

佛教中什么是金刚界与胎藏界

胎藏界,密教对本具理性(五大或净菩提心)的喻称。谓佛性隐藏于众生身中,或理性摄一切诸法,具一切佛功德,犹如子藏母胎,故名。密宗视宇宙中一切皆为大日如来所显现,表现其智德方面者称为金刚界;表现其理性(本

提出金刚界、胎藏界的概念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

对佛教而言,世界的本质也就是佛法的本质,佛教以曼陀罗的形式,用佛法来解释世界。一个曼荼罗就是一个佛教化的宇宙,曼荼罗中的每一个形象都象征着佛教的含义。他们彼此之间的组合和从属关系,则体现了佛法中修行的

胎藏界都有哪些佛和菩萨

胎藏界,密教对本具理性(五大或净菩提心)的喻称。谓佛性隐藏于众生身中,或理性摄一切诸法,具一切佛功德,犹如子藏母胎,故名。胎藏界密法可能源起于南印度如来藏学派,略早于金刚界传承,后以那烂陀寺为中心,向

胎藏界曼荼罗

胎藏界曼荼罗的具足名称是“大悲胎藏界曼荼罗”,它是根据密宗根本经典之一的《大日经》所图绘的。梵语“蘖喇婆”译为“胎藏”,有“胞胎胎藏”,“莲花胎藏”之分。《大疏》卷三解释说:“今且约胎藏为喻,行者初发

胎藏界法简介

胎藏界法是胎藏界曼荼罗诸佛的供养法。胎藏界音译为蘗婆矩奢驮都、蘗喇婆驮睹、全称为大悲胎藏生。《大日经疏》卷三中以胞胎、连花二喻来解释胎藏之义。以胞胎为喻、是表示以意识种子为母胎所覆藏、具足诸根,不久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