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太极初学者必读,为什么要首先了解中国文化?
2024-12-09 09:03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深刻影响着今日中国以及全球热爱中国文化的人们。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由于中国的日益强盛,快速学习以及通读掌握中国文化已成为今日社会的必需!但是,瀚如天宇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想如何学习、如何快速掌握,谈何容易?

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让更多的爱好者便捷学习,同时获得成功呢?我们说,有!

其实,纵观中国本有文化虽然洋洋洒洒,但它们之间却彼此相兼相通。譬如中医、太极、书法、中餐、国画等

然而在历史发展的长河过程中,那些传承独到的精妙之物通常都被老师傅们当做珍宝一样不轻示人,这就形成了师父带徒弟小范围的口授以及手把手教学等等,类似样的模式。如此,历史上很多宝贵文化遗产基本没法被大面积的普及,进而也就限制了我们后人对它的学习、掌握和理解。

但经过千百年来的积累与探索,以及通过后人的著书整理,终归是不断有人将中国本有文化这一瑰宝进行了分门别类的梳理释义。让我们今天得以更快更有效的吸收传统之精华。

例如:

中医

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中医通常是指生活于中原地域的汉族劳动人民所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故,中医也称为汉医。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除此之外对亚洲周边国家影响深远,如日本汉方医学,韩国韩医学,朝鲜高丽医学,越南东医学等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虽然这些中医都有着自己不同的理、法、方、药。但都没法跳出阴阳五行这一理论基础框架。

中医是将人体看成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的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进而通过多种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从中可见,虽然中医从最初的形成到后面有了内容和形式上的长足发展,但是,它的根却始终没有跑出中国本有文化的精髓。所以,根是我们这个民族能够屹立不倒,国家再次昌盛之本。

书法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中国的汉字,开始以图画记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又因祖先发明了用毛笔书写,便产生了书法。今天书法有五种基本书体: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还有甲骨文、金文、石刻文、拓片、简帛等。而名家有王羲之、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正卿、柳公权、怀素、黄庭坚、米芾、赵孟頫等等。

开始学习它时,的确让人感觉浩瀚天宇,不知从何入手。但我们初学时只要掌握书法中的永字八法:即,点为侧、横为勒、竖为努、钩为趯、提为策、撇为掠、短撇为啄、捺为磔。就能够很快的掌握书法的诀窍了。

由上可知,虽然书法看似曲高和寡,但是,只要我们掌握了它的书写要领。那么,如鱼之游,如鸟之翔,自由驰骋也就不在话下。

中餐

中餐主要有粤菜、川菜、鲁菜、淮扬菜、浙菜、闽菜、湘菜、徽菜八大菜系。而每一个菜系又都各具特色且区别甚大。比如粤菜的清淡与川菜的麻辣有着巨大的区隔,但它们的基本做法却并无不同。

我们只要掌握其中的基本手法:煮、煲/炖、烧/焖/烩、煎、炒、爆、炸、等基本方法。也就等同于了解了中餐不同菜系的具体特征。

综其可明,不同的只是形式与表象,相同的则是这些手法和所使用的工具。离开了这些,菜系或可保持其品相,但是味道则消无!

太极

太极也是中国本有文化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光彩艳丽,磅礴大气。通过不断的演化而逐渐形成了武当、陈、杨、吴、武、孙、李派、赵堡、和式、府内、东岳等不同风格特点,兼及国家的24式、42式、64式等群主体育运动推广内容。可谓龙生九子,子子不同!

因为流派的众多,加之即使同一流派的不同老师演绎的风格也有所出入,所以,就让每一位初学者开始也是很难了解,甚至感觉到它们相互之间都水火难容。

其实这种区隔正如我们之前所说的中餐中的粤菜与川菜的不同,其关键点就在于我们要找到太极的核心基本要素是什么,以及有没有那么一个统一的基本要素与功法?如果能找到它,那不正如前面所说的就能快速的达到学习中医,练习书法,了解中餐那样--化繁为简,进而事半功倍了吗!

而在太极的历史上的确就有这么一种基本功法。那就是太极拾叁势。太极拾叁势分别为: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

而这十三个字所含括的具体练法,涉及到的原理,其实就是所有太极的理法基础。它概括了太极拳的主要法则。今天所有的太极只不过是这个基础之上的不同演化罢了。所以,对于所有的初学者而言,只要了解并学会了这个拾叁势,那么也就基本通读了所有的太极门派。

所以,太极拾叁势这个基础功夫的重要性就犹如上学一样:必需先学笔画,然后组字,在弄懂字的意思后才开始造句、作文数、理、化等等莫不如此;而后又能随着你读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研究生等等不同阶段而作出不同阶段的认识、组合、掌握与升华

End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佛教哲学本身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称誉佛教徒处在人类辩证思维的较高发展阶段上。在世界观上,佛教否认有至高无上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冯友兰西方人看到儒家思想渗透中国人的生活,就觉得儒家是宗教。可是实事求是地说,儒家并不比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更像宗教。《四书》诚然曾经是中国人的圣经,但是《四书》里没有创世纪,也没有讲天堂、地狱。

马云的进退与动静:通过太极修行“心灵功夫”

阿里巴巴之外,马云现在最喜欢谈论另外一件事情是太极。譬如在与星爷名为天马行空的巅峰对话上,周星驰说,上台之前,马云和他聊得最多的事情,除了太极,还是太极。兴之所至,马云还与星爷现场切磋了一段太极拳。事

太极拳才是真正的“运动之王”!不说不知道。

大家都知道太极拳有良好的养生保健功效,同其他体育项目一样,只有经过长期的锻炼才能发挥出来,贵在坚持练习。每位立志习练太极拳进行养生保健者,都应从中悟出持之以恒的道理。太极拳是一种全身运动太极拳动作比较

春天里我们开始练太极。不说话,其实就很好!

人生总是这样,你想开始人生第一次太极,偏偏天空下起了雨。一直喜欢奔跑在路上,虽然能够感受速度与激情,但也难以欣赏一路的风景,有人说静下来,太极能让你看到人生路上的风景。大多数人说不清练太极具体好在哪里

松沉是太极一切劲力之源。

一:松沉是太极一切劲力之源。肢体放松.既可顺着地心引力向下松,也可顺着地面反作用力向上松,还能在这上下两力的综合作用下向周围各个方向松。在所有方向的放松之中,向下松是最基本的,第一重要的,是产生向其他

太极拳中“顶头悬”,是入门过渡到中级阶段的关键

师爷曾说过,头乃统领全身,但练功时总是说不到头,因为徒弟们练不到一定层次,头竖不起来,说也理解不了。这句话对我有了启发,也就是说,顶头悬是八卦掌功夫的关键,不管你练多少年,头顶不起来,就不能做到全身一

太极拳中懂劲的锻炼和运用

凡习练太极拳有一定时日的人,一般都会注意到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其原因是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被视为众多古典太极拳论著中的经典。在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何谓懂劲﹖按照王宗岳的说法就是要懂得阴阳

当你老了 太极陪着你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夕阳沉沉当你老了走不动了暮色下孤立回忆青春多少人曾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只有太极拳陪着你不离亦不弃陪你看朝阳升起赏霞光满天当你老了眼眉低垂灯火昏黄不定凉风渐起你在风中

太极拳一收一放

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包含在一收一放之中。向内而来的都为收。向外而去的都为放。有人把这种内收外放误认为开合,岂不知开虽有外放之意,但与合共用则应该针对有对应的关或节而言,合也必须是有对应的配合。一个关或一

武当太极功夫扇养生

道家与扇结缘已久。道教传说中八仙之一的钟离权,他手握的棕扇也称蒲扇、芭蕉扇,是通灵的道教法器。三国时的诸葛亮曾在武当山学艺,后来便常佩戴七星宝剑和羽扇,他手握的鹅毛扇,既是佩饰,也是修道之人的象征,既

理性爱国,弄懂太极和跆拳道的关系!

太极的根在中国。源于我们优秀的历史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价值观、人生观,是我们世代可延续的根基。太极拳是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

妇女节,太极就是最美的福利

太极拳,帮助女性调节内分泌、充盈气血、提高免疫力,内外呵护女人健康与美丽。你会发现,现在学习太极拳的年轻女性越来越多。经常练习太极拳的女性一般都会从里到外散发着亭亭玉立,体态轻盈,娴静淡雅的气质。由于

大师谈太极拳之稳

核心提示:太极拳练习稳定性很重要,有的师傅打拳看到很稳,动作有流线性,很美,但是有的师傅打拳给人感觉有点飘,不稳。如何做到稳我个人有点自己体会。...  太极拳练习稳定性很重要,有的师傅打拳看到很稳,

太极中蕴含的老子智慧

《老子》又称《道德经》,包含着道学深刻的理论,太极拳作为道学的一项武学艺术,也体现了道家的精神内涵。    老子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也。水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

什么时候适合练习太极拳

什么时候适合练习太极拳练习太极拳最好是选择每日黎明或傍晚,因为早晨空气新鲜,环境安静,使人体从睡眠的抑制状态进入到积极的活动状态有利健康。到傍晚,经过一天劳动如果不感到过度疲劳,则可以通过打拳调剂或化

太极初学者必读,为什么要首先了解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深刻影响着今日中国以及全球热爱中国文化的人们。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由于中国的日益强盛,快速学习以及通读掌握中国文化已成为今日社会的必需!但是,瀚如天宇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想如何学习

太极!正所谓“有病治病,无病强身”

正所谓有病治病,无病强身。自古以来,中国功夫就有着不少养生的功法与养生术。中国传统的养生术是武术与中医相结合,动作慢,简单,效果好,重视内部功能的保养与调节。这也是武术养生术与现代很多健身术的区别所在

太极拳的大实话

1实的部分身体从上往下放松而沉到脚底,如松而不沉,不是真松;虚的部分身体从下往上放松而飘或提起来,如松而不飘或不提,亦不是真松。太极拳下盘的沉提劲,就是这种练法之一。2如在练拳架或练推手时觉得膝盖过分

一个人的太极,说得真好⋯

我时常一个人练太极,世间万物都有其生死、运行、因果的常道。以太极观世,与之惊人地相似。我也时常与人对练,最好的对练是什么话都不说,只是静静地练拳;次好的是三言两语,再次好的是五言八句,说着拳架的进化;

如何把太极融入到生活中

太极又可以搏击,是全世界最多人练习的运动之一。很多人受益于养生,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观念,或多或少影响着每一个练武人。习武者要打得好、增加战斗意识,就必须有这个武无第二的自信。然而,这个观念也阻碍了新

中医观点看太极拳与养生

太极拳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传统的内家拳术之一,深受大众喜爱。太极拳以太极为名,是根据《易经》而来的。 太极指万物的原始,其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阴阳二气互为基础,彼此消长,相互转化,不断运动则变

太极拳常见膝关节疼痛原因

膝关节是人体下肢支撑身体最重要的关节,太极拳运动虽不是激烈的体育运动项目,但由于练习过程中要求身体放松下沉,下肢松胯屈膝,经常有一腿支撑重心,所以对腿部力量的要求很大,膝关节的正确锻炼则更要。  一、

太极是一种冲淡平和的人生境界

太极拳的基本构想,在世界任何拳术、武功、搏击方法中是独一无二的。我相信这是老庄哲学在拳术中的体现。用在政治上,那是清静无为的黄老之术;用在拳术上,便是以柔制刚的太极拳。道理是一样的,以自然、柔韧、沉着

太极养生贵在“知化”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独特的养生术,其核心内容是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因此,凡太极拳大家,在教授太极拳时,无不强调穷神知化。  所谓穷神知化,就是穷尽太极养生的神秘原理探知人体万象的微妙变

怎样理解太极拳的“用意不用力”

一、用意不用力是太极拳的本质特征。太极拳是内功拳的一种,也可以说她是意拳。而内功拳首在练意。用意不用力是太极拳的最显著的特点,这是众人皆知的常识。然而却又是最难讲清,最难运用的基本原理。从古到今,所有

练习太极会出现的十种正常现象

异常反应也称不良反应,在练功中由于对练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未能正确掌握,所以在练功中出现一些异常现象,如头昏脑胀、胸腹胀满、气不归原等各种反应。这些异常反应的出现,影响练功的进展和健康,故称不良反应。遇

太极拳精华揭密

练好太极拳腰胯是关键,这是大家都知道的。综观现在许多人的练法,似乎与太极名家大师的要求练法不同,甚至是背道而驰的。我把过去近六十年来跟先师们学拳时听到的、见到的关于腰胯练法的要求,写出供太极拳爱好者作

练习太极拳对肾的益处你知道吗?

一,太极拳可以通过腰部的活络运动,改善腰部气血循环,充养肾气,治疗肾虚:肾脏位于腰部,肾虚病人大多腰部无力。在中医看来,肾虚的致病原因多为长期积累成疾,情志失调、房劳过度都会导致肾虚。肾虚也分阴虚、阳

太极拳单练式的优点和功效

我在18岁(1942年)拜杨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傅钟文、傅钟元俩兄弟学拳、刀、剑、推手、白腊杆等。老师晨练时,必先练些单式和单发劲。经过我几十年教拳中的经验举例:有的学生急于求成,一年半载,拳、刀、剑等

桩功,敛气,入骨,推手为太极基本训练之功夫

内家拳术的桩功,出来的不是单纯的腿部有力,也不是单纯的彻底放松。训练出来的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的结果。而最重要的是,桩站的不是体,而是意。桩从浑圆桩开始入手,其目的在开始的一两个月里,是以健身养气,放松全

有一种好女人,叫太极!

在这个多元时代,男人对好女人的要求是越来越苛刻:只有容貌不行,只有学位不行,只长得好看也不行可谓是挑了又挑,防了又防,在他们理性光芒的照射下,我们终于发现了一种女人正在走俏:这种女人,她们知书达理,为

太极拳的总体特点

太极拳的总体特点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为此,太极拳特别讲究听劲,即要准确地感觉判断对方来势,以作出反应

赖永海:佛教与中国文化

一、缘起论是佛法的理论基石要懂佛教,首先得懂得缘起法。只有懂得缘起理论,才能真正把握佛法的基本精神。从历史的角度看,佛教的发展经历了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等几个阶段。如果把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归于

赖永海:宗教与文化——兼论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宗教与文化兼论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赖永海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千百年来几乎无处不在,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宗教一直高高在上,雄琚于上层建筑的顶端。宗教,既虚无缥缈,又触处皆

王雷泉:佛教在中国文化重建中的共性与不共性

佛教在中国文化重建中的共性与不共性读太虚《文化人与阿赖耶识》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王雷泉一、太虚人生佛教思想的哲学基础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圆即佛成,是名真现实。这首述怀式的诗偈,出自太虚大师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