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太极拳精华揭密
2024-12-13 09:36

练好太极拳腰胯是关键,这是大家都知道的。综观现在许多人的练法,似乎与太极名家大师的要求练法不同,甚至是背道而驰的。我把过去近六十年来跟先师们学拳时听到的、见到的关于腰胯练法的要求,写出供太极拳爱好者作一参考。

一、牛春明对松腰胯的要求

牛春明是太极拳界著名的老前辈,拳艺精湛,上世纪二十年代随杨澄甫南下,后留在杭州,解放后周总理安排他给毛主席教拳。平时在西湖边六公园给大家教拳,牛老师教拳十分认真,要求严格,是钉是铆,一丝不苟。记得有一位中年男子,一打起势就下蹲,老师教他不要蹲,他不改,老师急了,手指着公园边的厕所说:要蹲上那儿去!他膝盖往前一跪,老师转过身来,对大家半开玩笑地说:你们要跪,回家拿块搓板,到老婆床前去跪,我这里不用跪。这件事,使我终身难忘,使我知道了蹲跪和松腰胯完全是两码事,对我一生练拳,收益匪浅。

二、杨禹廷要求打拳体会毛驴拉磨

记得六十年代我与拳友陈惠良去拜访杨老,请教他如何打好太极拳时,他说盘架子要像毛驴拉磨那样。为什么要像毛驴拉磨那样,当时并不理解。随着岁月的流逝,深感这是练太极拳的原则,是基础,是方向,越来越感到这一点拨的金贵。毛驴拉磨是指:我是磨,毛驴拉着我转。这样就能松腰、活腰,随着毛驴转,我不是主动转,是被动转。打太极拳与拳击、摔跤不同,腰不能用力。如果腰用力,腰带手,腰就僵了,错了。拳谱上说腰要活似车轮,要知道,那时候都是手推车,牲口拉的车,轮子都是被动转的,不是现在的汽车,摩托车是主动轮。毛驴拉磨是太极拳用意不用力的具体练法,这里的毛驴就是意。

三、吴图南要求外带内,梢带根

有一次拳友陈惠良跟我说,吴老跟杨家仓发大脾气了,起因是杨家仓问吴老,练太极拳是外带内还是内带外?以梢带根还是根带梢?结果吴老很生气说:这个问题你问两次了,明明告诉你是外带内,梢带根,你不相信我,走人啊!干吗还跟着我!。那时杨家仓跟吴老已多年,而且学得很好,还在北大教拳,吴老生那么大的气!当时我立即意识到,这个问题一定很重要。后来就清楚明白了,这跟杨禹廷说的毛驴拉磨是一个问题,如果不外带内、梢带根的话,腰是死的,永远也练不出太极劲,借不了力,不可能四两拨千斤,所以吴老急了。

四、汪永泉、朱怀元要求不得蹲桩,不要塌腰.盘架子要用腕子

七八十年代,我和于桐和先后向高占奎、朱怀元学拳,高老师和朱老师是汪永泉最早的四大弟子中的两位,于桐和他父亲和汪永泉、朱怀元是协和医院里工作多年的老同事,关系好。一天于桐和拿来了一本手抄小本子--揉手须知,是朱老师向汪永泉学拳的手记小本本,我把它视为珍宝,在第二页一开始就强调不得蹲桩,双手只负责给腰劲开门。汪老说:腰不能塌,脚不要踩死,盘架子要用(手)腕子,还特别强调意气的作用:要明确,内气是领导者,主动力,外形姿势是被领导者,被动者,两者都是要受意的支配(见刘金印《汪永泉授杨式太极拳语录与拳照》一书)。上面这段话正是对拳谱意气君来骨肉臣很好的诠释。

附:李光昭老师谈怎样才能练好太极拳

今天咱们就一起聊聊这个共同的话题:怎样才能练好太极拳。就此话题我谈些自己修炼中的一些体会和感悟,与朋友们共勉、交流。

首先,我想说练好太极拳的标准是什么?怎样才算是练好呢?答案是有的:《拳论》云:着熟渐悟懂劲,懂劲后阶及神明。当然,好是有层次的,是相对的,是无止境的。

太极拳如何才能练好呢?我以为有三个关键:一、明白;二、正确;三、持恒。明白就是明白地练与练得明白。正确就是要有正确的认识与正确的方法。持恒就是能做到循序渐进与持之以恒。今天咱们重点聊聊有关明白的话题。

一、什么是明白?第一是自己心里明白。这就是要明白太极拳的道与理。从思想认识上明白了太极拳中的道理,才能明白地去练,也就是道理入心。第二是自己身上明白。这就是常说的体认功夫。只是心里明白还不行,太极拳重要的是身上明白,也就是功夫上身。第三是让别人明白。修炼太极拳仅能自己明白还不能算是真明白,还必须做到能让别人明白。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知道只有由拳入道、拳道通一才能练好太极拳。因此,拳也如道一样,具有说不清、道不明的特质。这也是练太极拳容易,练好太极拳难的原因。虽然说不清、道不明,但一定要能明白地去说说不清,去道道不明。比如太极拳讲中正安舒。中正从形体上好讲清,可安舒就很难用语言文字说清道明。因为安舒是一种个人的体会;是一种不易言表的滋味;是一种自我追求的境界。安舒对每一个人而言会有不同的感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但这种自知并非虚幻空无,而是真切实有;不是想当然、误以为,而是可以检验、可以评价,且可以展示的。这就是为什么在双方比手时,虽然能用力顶住或大力推出对手,但对方却摇头叹气,心中不服;相反,如果能用太极内功,虽不发放,而对手却能心悦诚服。让别人明白就是能把对与错、好与坏展示给对方;用别人的明白来检验和衡量自己的明白。

太极拳修炼是完全个性化的东西;自我感受、独知自乐是太极拳修炼的特点之一。但是要把祖宗留下的太极拳真功传承下去,就必须能做到不但自己明白,还要让别人明白。不但自我能独知自乐,要通过传承,让别人也能乐在其中。这样也就是进入了众知众乐的境界。

二、明白什么?练好太极拳必须明白三件事。第一,为什么练太极拳?第二,练太极拳是谁练谁?第三,练好太极拳的三个核心要点。

第一,为什么练太极拳?有朋友说练拳是为了健身养生;有朋友说是为了技击防身。诚然,练好太极拳既能防身,也能养生。但这只是修炼太极拳的作用及效果。那么练太极拳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呢?归根结底,一句话:改变自我。修炼太极拳能使人的身心发生脱胎换骨的改变。修炼的过程就是用太极阴阳学说改造自我与改变自我的过程。从而使我由生活中的常人复归而成为阴阳相济的太极人。

改变自我的关键是自我习惯的改变。可以说我们每一个人在生活中多年养成的习惯,与太极拳的习惯要求是相悖的。比如,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习惯用局部去完成某个动作;而太极拳则要求周身要一动无有不动,要总须完整一气的整体运动。右手拿杯子时常人只需用右手去握住杯子就可以了,而不用考虑此刻右手与左手,甚至与腰和脚有什么联系。然而,太极拳修炼者右手拿杯子时,就必须要让左手,甚至要让腰、脚、腿以至周身内外全部协调一致,共同完成这个右手拿杯的简单动作。因此,修炼太极拳就要逐步地克服改变旧的习惯;重新建立起太极拳所要求的新的习惯系统。

改变旧有习惯的关键是改变态度。我们清楚地知道,人们无法改变事物的本质;我们能改变的只有我们的认识。对于同一件事,不同的态度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任何事物都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太极拳修炼也不例外。用太极拳的态度去修炼,你将看到一个有好有坏、有对有错、有内有外,且有虚有实的阴阳对立与阴阳统一,并阴阳互转的完整世界。

而改变态度的关键在于心的改变。通过心的改变,你会改变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你会由表及里、求本溯源;你会重新认识并遵循事物的本质规律。因此,太极拳的修为归根结底是心的改变。正如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言: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将跟着改变。让我们用太极拳修炼去改变心态、改变习惯、改变性格,进而改变自己的人生;向太极拳修为的最高境界一无反顾地迈进、迈进再迈进。

练好太极拳必须要明白的第二个问题:到底是谁练谁?很多练拳多年的朋友对此的回答是:我练拳!而我的答案是:拳练我!我认为想练好太极拳,并迈入太极拳的核心大门,必须经由我练拳转入到拳练我的境界中才有可能。这个看似简单或无所谓的问题,恰恰是令许多朋友苦练数十载却不入门而深感困惑和苦恼的症结所在。从表象上看,每天都在盘拳走架,难道不是我在练拳吗?我练拳似乎是无可非议!但是用太极阴阳学说的实质去剖析我与拳之间的深层内在关系,就会清晰地发现,要想练好太极拳,在太极拳的修为中登堂入室,就必须迈入拳练我的境界之中。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解剖一下我与拳的深层内在关系。我们都知道,世界是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主观世界,即我们每个人自身的身心思想和行动;另一部分则是客观世界,即人身之外的客观存在。这客观世界是在遵循自然的本源,不加以任何伪装或修饰而自主存在着;同时,它不以任何外界意志而转移或变化。对于这两部分,到底有无主次之分呢?谁是主?谁是次?谁决定谁?谁服从谁?这个结论似乎很明确:客观为主,主观为次;客观决定主观,主观服从客观;主观必须依照客观的需要去调整、改变自己。在人类生存的哲学中,既然如此,那么在太极拳修为中,剖析我与太极拳的内在关系时,同样应该如此。在拳与我的关系中,拳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修炼者的意志为转移和变化的。因此,在我与拳的关系中,就应该以拳为主。而修炼者是自我主观存在。我是有形体、有思维、有意识、有感悟而存在的自我主体。学过哲学,我们都知道:当主观违背客观时就会失败;主观和客观一致时才会成功。同样,在太极拳修为中我是次要的,拳是主要的;拳不变,而我要变。我的改变不是以自我主观意志为准,而必须遵从拳的道法要求为则。只有这样,在太极拳修为中,人随拳练,以拳练人,才能真正地把自己练成符合太极拳阴阳之道的太极拳人。

为了能进一步地理解和认识我与拳的内在联系,让我们围绕太极拳修炼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来进行剖析。我们知道太极拳的重要之处在于内字。太极拳是以内为主的内家拳。而内字的关键是意。因此,用意不用力,意气君骨肉臣,变转虚实须留意等等都凸显了意是修炼太极拳的核心内容。所以,练好太极拳就必须要在意上下功夫。对意的认识、掌握和调控直接反映练家太极功夫的深浅与高下。而正确地把握太极拳意的内涵,就必须从深入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我与拳的关系入手。因为意是分阴阳、内外与主次的。太极拳所言之意是由两部分组成,即我意和拳意。我意即自我主观的意会与意识。这种主观之意会指挥着我,按照我想、我要、我认为去行为运动。而拳意即客观的存在、客观的需要与客观的意志。拳意即是按自然法则而客观存在的意志,它不以我意的干扰而改变。这样,在太极拳修炼中,必须要做到:我意随拳意,拳意领我意;从而做到我随拳动,拳领我行;拳意为主,我意为随;进而做到以拳意为我意。

在平日盘拳走架中要正确地分清我意和拳意。比如做拳架起势,许多练拳者,甚至老师在教学生时,都要求起时要把意念集中在左手或右手的指尖,由指尖引领至肘尖;落时要把意念集中在肘尖,以肘尖引领至指尖。当然,如果用我练拳,以我意为主,此意之运用不能称错。然而,这还是停留在以我为主,以自己为中心的范围。长此下去,只能是不断地实我、强我、固我,在有我的圈子里打转转;而无法进入太极拳修为所求的虚我、舍我而无我的高层境地。

如何才能以拳意为主呢?或有朋友问:拳意看不见、摸不着,到底有没有呢?她到底藏在何方?我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拳意在你的身外,拳意即身外意。拳意上在天,下在地,就在你身外的空间里。仍以起势为例,当你垂手站立、平心静气后,切忌不要以我要用手指领手臂缓缓堋起的意念来指挥起的动作;而是我平心静气,毫无动意,是身外天上有一无形之绳索牵着我的整个手臂向上抬起;我是不得不顺其意而被动的缓抬臂膀。此时之意即是拳意。我之动是依拳意而动;是被动。我随拳动,拳为主,拳意即我意。此刻,拳主我次;拳重我轻;拳实我虚;拳我相合;我即拳,拳即我;有拳有我,无我无拳。

由此可见,在太极拳修炼中只有由我练拳进入到拳练我的境界中,才能做到以拳练我,使我由大变小,由重变轻,由实变虚,由浓变淡,由固变舍,从而迈进太极拳修为中舍我无我的清静虚空的圣殿之门。

练好太极拳必须明白的第三件事:练好太极拳的三个核心要点。

练太极拳有很多具体而重要的内容,比如:松柔、动静、虚实等等。这些元素都不可否认地说是太极拳修炼中的重要内容;然而,重要不等于核心。如果深问一下:为什么要松柔?动静相因与虚实相伴达到的结果是什么?很好地回答了这些问题之后,就可以清楚地得出这样的结论:松柔、动静与虚实等是太极拳修炼的内容和过程,而不是太极拳修炼的目的。依师所言,修炼太极拳所能达到的结果有三:守中、均整、灵变。可以说,中、整、变才是修炼太极拳要达到的目标,是练好太极拳的标准,也是修炼太极拳的核心要点。

关于中在太极拳道和太极心法中多有论述。在此想再次强调:中是太极拳修炼的核心。太极拳的修练过程,可以说都是时时处处围绕着中字进行的。离开中这个核心法则,就偏离了太极拳修为的正确轨道;离开中这个核心法则,就失去了练好太极拳的标准;离开中这个核心法则,就会好坏不分、真假不辨,虽然整日刻苦盘拳修炼,到头来结果只能是糊涂地练,练得更糊涂。

关于中,我想再重申两点:

一、中就是太极。道家云:中者,极也。极就是顶点、尽头。中就是一切事物所要追寻而达到的顶端目标。我们知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宇宙万物生变的规律。一生二,二即阴和阳。仅有阴阳还不是事物演变运化的终极。阴阳相生、相克、相合变转、相济而中,即二生三;所生之三,才是宇宙万物运变的终极目标;万物均由三而生。换言之,三即中,就是万物则由阴阳冲合而中所生。这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不是三生四的根本所在。就如一对男女之合,无论生出多少个子女均是一代人。

二、中就是好。地处华夏中原的河南,当地方言就是把好说成中。如果你问河南老乡,一件事好了没有,他会明确地回答你:中了,即好了;不中,就是不行,不好。河南不但地处中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连方言都处处体现中华民族之中道。从好字的构造也不难看出,好就是中的深层道理。好字,左边为女,右边为子,左阴右阳,男女相抱;即阴阳相合才有好。因此,太极拳要练得好,就必须以阴阳相济而中作为标准法则。可以说不在求中上下功夫,是无法练好太极拳的。

关于整,如果说中是心灵深处的法则,则整即是具体完美的展现。整是太极拳的根本。修炼太极拳就必须做到:完整一气。何谓太极拳所言之完整呢?简单说就是阴阳、虚实、动静、内外、开合、正反等等,把相互对立的两个部分相合而统一。太极拳修炼中处处都要求协调而完整。一举动周身即要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上下左右皆然,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太极拳前辈孙禄堂精辟地指出:开合即太极。可见,太极拳不管有多少招多少式,不外乎一开一合,一蓄一发。可以说,将两个对立的部分统一集合,就是太极拳所求之完整。

关于整,有诸多的具体内容和不同的层次。在这里仅围绕太极拳求整中容易出现偏颇的两点关键点浅谈个人之见。其一,整的可分性。由分别不同的部分相合统一才有整。因此,分是整的前提;没有分就没有整。拳论所说:动之则分,虚实宜分清都是要求我们要知分、能分、会分。太极拳所求之整,是分而合,是相互对立的两部分合而统一。比如我们都知道太极拳内劲要整;劲不整发不出人。所以,修炼太极拳都要孜孜不倦地追求整劲。可是许多朋友追寻多年,一整就僵,周身铁板一块。表面看问题出在整上;究其根源,问题实则在分上。分不清是问题的关键。暂不论形与意之分,即便身体本身也做不到分而不同。如筋骨与皮肉一定要分清,一紧一松,骨肉不连;如果筋骨与皮肉连不可分,就必然周身铁板一块,无法分而合之以求完整。

其二。整的不可分性。虽然太极拳所求之整是分而合,但要切记,拳中所言之分,是分清而非分离,是分别而非分家。恰恰相反,太极拳之整是周身一家,是总须完整一气。有朋友问,既然阴阳合而相济就是整,把整分成两部分,是不是一个阴一个阳?我可以明确地回答:不是。那么,把整分开两部分之结果会是什么?我可以毫不含糊地回答:是一个整分成了两个整。太极拳所求之整,一定是由两个对立的且不可分离或分家的部分相济而成。有松必有紧,有虚必有实,有刚必有柔,有前必有后,有左必有右。正如一块磁铁,无论分割多少部分,都是有S极也有N极。想把S极与N极各个独立分开的方法是痴人做梦,完全不可能。老子云:柔弱天下莫柔弱于水。水是无形的,能散能聚;当散则散,当聚则聚。可是,谁能用刀把水劈断呢?水虽柔弱,但其分而合,合而分的完整特性,就如同太极拳之特性;把太极拳形容为行云流水,再恰当不过了。

关于变,如果说中是不二法则,整是拳之根本,则变就是拳之灵魂。End

李炳南:净土精华

净土精华李炳南老居士讲述民国六十五年元旦慎斋堂开示明伦月刊社整理大家在台中每星期有两三个地方可以听讲,但听的是教理,不容易了解,然教理归教理,自己须修行。实修的方法非常重要——修别的法门须一步一步地有

王阳明40种人生大智慧,一口气读完心学精华!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在学术思想方面继承宋代大儒陆九渊,以自己的体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王阳明的思想一出世,便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为当时萎靡消沉的社会灌输了生机与活力。曾国藩曾

背不下《道德经》,至少背下这10句精华!

1无为,无我,无欲,居下,清虚,自然。道是道家核心。是万物的本源,也是一种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说道的自然而然的,因此人要符合道的规律,像水一样柔中带刚,随其自然、自然而然的生存,

董卿的《朗读者》精华55句,只读一遍,获益终生!

《朗读者》第一期【遇见】1.只要你是个正直的孩子,不管你从事什么行业,你都是我的好孩子。--柳传志父亲对柳传志说的话。2.人生的不可测,在任何时候,都要抱着一份希望。--董卿3.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世间

8分钟可以读完的《未来简史》精华版

先用最简单的几句话说下作者的大概思路吧。前提1,回顾演化史,人类之所以能从一众动物中脱颖而出,就是因为人类有虚构的能力,尤其是虚构意义的能力,这使得人类低成本地构建大范围的合作,从而放大人的能力,最终

千古第一人王阳明的人生大智慧,一口气读完心学精华!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在学术思想方面继承宋代大家陆九渊,以自己的体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王阳明的思想一出世,便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为当时萎靡消沉的社会灌输了生机与活力。曾国

太极拳才是真正的“运动之王”!不说不知道。

大家都知道太极拳有良好的养生保健功效,同其他体育项目一样,只有经过长期的锻炼才能发挥出来,贵在坚持练习。每位立志习练太极拳进行养生保健者,都应从中悟出持之以恒的道理。太极拳是一种全身运动太极拳动作比较

太极拳中“顶头悬”,是入门过渡到中级阶段的关键

师爷曾说过,头乃统领全身,但练功时总是说不到头,因为徒弟们练不到一定层次,头竖不起来,说也理解不了。这句话对我有了启发,也就是说,顶头悬是八卦掌功夫的关键,不管你练多少年,头顶不起来,就不能做到全身一

太极拳中懂劲的锻炼和运用

凡习练太极拳有一定时日的人,一般都会注意到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其原因是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被视为众多古典太极拳论著中的经典。在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何谓懂劲﹖按照王宗岳的说法就是要懂得阴阳

太极拳一收一放

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包含在一收一放之中。向内而来的都为收。向外而去的都为放。有人把这种内收外放误认为开合,岂不知开虽有外放之意,但与合共用则应该针对有对应的关或节而言,合也必须是有对应的配合。一个关或一

大师谈太极拳之稳

核心提示:太极拳练习稳定性很重要,有的师傅打拳看到很稳,动作有流线性,很美,但是有的师傅打拳给人感觉有点飘,不稳。如何做到稳我个人有点自己体会。...  太极拳练习稳定性很重要,有的师傅打拳看到很稳,

什么时候适合练习太极拳

什么时候适合练习太极拳练习太极拳最好是选择每日黎明或傍晚,因为早晨空气新鲜,环境安静,使人体从睡眠的抑制状态进入到积极的活动状态有利健康。到傍晚,经过一天劳动如果不感到过度疲劳,则可以通过打拳调剂或化

太极拳的大实话

1实的部分身体从上往下放松而沉到脚底,如松而不沉,不是真松;虚的部分身体从下往上放松而飘或提起来,如松而不飘或不提,亦不是真松。太极拳下盘的沉提劲,就是这种练法之一。2如在练拳架或练推手时觉得膝盖过分

中医观点看太极拳与养生

太极拳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传统的内家拳术之一,深受大众喜爱。太极拳以太极为名,是根据《易经》而来的。 太极指万物的原始,其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阴阳二气互为基础,彼此消长,相互转化,不断运动则变

太极拳常见膝关节疼痛原因

膝关节是人体下肢支撑身体最重要的关节,太极拳运动虽不是激烈的体育运动项目,但由于练习过程中要求身体放松下沉,下肢松胯屈膝,经常有一腿支撑重心,所以对腿部力量的要求很大,膝关节的正确锻炼则更要。  一、

怎样理解太极拳的“用意不用力”

一、用意不用力是太极拳的本质特征。太极拳是内功拳的一种,也可以说她是意拳。而内功拳首在练意。用意不用力是太极拳的最显著的特点,这是众人皆知的常识。然而却又是最难讲清,最难运用的基本原理。从古到今,所有

太极拳精华揭密

练好太极拳腰胯是关键,这是大家都知道的。综观现在许多人的练法,似乎与太极名家大师的要求练法不同,甚至是背道而驰的。我把过去近六十年来跟先师们学拳时听到的、见到的关于腰胯练法的要求,写出供太极拳爱好者作

练习太极拳对肾的益处你知道吗?

一,太极拳可以通过腰部的活络运动,改善腰部气血循环,充养肾气,治疗肾虚:肾脏位于腰部,肾虚病人大多腰部无力。在中医看来,肾虚的致病原因多为长期积累成疾,情志失调、房劳过度都会导致肾虚。肾虚也分阴虚、阳

太极拳单练式的优点和功效

我在18岁(1942年)拜杨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傅钟文、傅钟元俩兄弟学拳、刀、剑、推手、白腊杆等。老师晨练时,必先练些单式和单发劲。经过我几十年教拳中的经验举例:有的学生急于求成,一年半载,拳、刀、剑等

太极拳的总体特点

太极拳的总体特点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为此,太极拳特别讲究听劲,即要准确地感觉判断对方来势,以作出反应

喝茶十三道,道道是精华!

茶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的习惯,但是正确的饮茶方式却不是人人都会,能够将茶道操作流程完整的呈现更是寥寥数个,茶道是我们先祖留下来的一笔精神财富,我们若能将其发扬光大,也是美事一件,十三道茶道操作流程如下

唐思鹏:把佛法的精华贯彻到生活实践当中去

人生的头等大事,必须求人生的升华和人类的凈化。人们现实的肌体,臭秽不凈,所有感受,烦扰多苦,是为低极的人生。人们现实的世界,水土污浊,空气不洁,尔灾祸频兴,可谓低级的宇宙,因之,彻底改造人生宇宙,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