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太极拳中懂劲的锻炼和运用
2024-12-04 12:26

凡习练太极拳有一定时日的人,一般都会注意到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其原因是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被视为众多古典太极拳论著中的经典。在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何谓懂劲﹖按照王宗岳的说法就是要懂得阴阳互济,即所谓﹕「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得阴阳互为其根的道理,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要懂得矛盾运动的辩证法则,即矛盾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消长,相互转化,而又相互统一。阴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概念,讲起来比较抽象,万物皆有阴阳,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气以为和」,道理上我们好像明白,仔细思考又不尽然,致使我们在习练太极拳的过程中才会出现「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的错误,为了避免我们走弯路,所以王宗岳告诫我们﹕「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1

阴阳须从身内求

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流派之一,她虽讲究攻守进退变化之道,但更强调对人体自身内在的心、神、意、气的锻炼。古典的太极拳理论在论述太极三要素﹕心、气、身时,强调「以心行气,务令沉?,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气遍身躯不稍滞」,以及「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等,这些论述无疑都强调了心、气、身在内炼中的重要。

但如何用「心」﹖如何「以心行气」﹖如何「以气运身」﹖如何「气敛入骨」﹖又如何达到「气遍身躯不稍滞」的境界﹖这就要求我们习练太极拳者不但要明白拳法的阴阳变化之道,更强调我们首先要明白自己身体内部气血运行的阴阳变化之道,这就是知己之功,亦是「拳起于易而理存于医」的道理。

2

中医理论是基础

我们几千年来的传统医学──中医的经络学说、气血流注、五运六气等中医理论为我们习练太极拳的内功奠定了理论基础。人体上的经络系统大都以阴阳来命名,表示阴阳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并由一阴一阳衍化为三阴三阳,即太阴、少阴、厥阴,阳明、太阳、少阳。如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这就是所谓十二正经,而这十二经脉是「内属于府藏,外络于支节」。据《黄帝内经》载,它们的循行是﹕「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手足各经脉互相连接,说明气血运行是表里相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此外,还有具有特殊作用的奇经八脉,对其余经络起统率、联络和调节气血盛衰的作用。我们在了解人体气血在经络系统中运行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思考根据太极拳的特点来如何用「心」,也就是采用什么样的内功心法,以其特殊的思维方式,以意引领内气运行方向,达到意领、气行、身随的目的。

3

拔拉三关练督脉

譬如,我们可以采用「拔拉后三关」(后三关,即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的心法,使内劲在督脉上随意运行。又如,张三丰的太极拳论中说﹕「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完整一气,正说明了身体的上下完整而由一气贯串,这一气贯串的经脉运行路线正是内气从足三阳经到手三阳经的逆向运行。如果所采用内功心法,其方法、要领不对,哪怕是差之毫厘,也不可能正确完成其内劲的走向。

4

中脉修定意深远

再譬如,用什么样的内功心法来锻炼中脉,即奇经八脉中的?脉,中脉的锻炼是太极十三势中,「定势」最重要的练法。这个「定」不是不动,而是动而不动,不动而动。所谓「气遍身躯不稍滞」,「表里精粗无不到」,甚至「无形无象,全体透空」的太极拳至高境界均与中脉的锻炼有关。

除十二正经外,奇经八脉在太极内功心法的锻炼中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奇经八脉除在《黄帝内经》中有些记载外,其它还散见于一些历史古籍中,直到了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除撰写了驰名中外的《本草纲目》外,还专门考证了奇经八脉,写下了著名的《奇经八脉考》,使经络学说更加系统。他不但进行了历史文献的考证、医疗实践的考证,还进行了「内视」,即「返观内视」,内功修炼的实证,故说﹕「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太极内功心法的修炼与人体经脉、气血运行有?密切关系,习练太极拳者应该有所了解,有所认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锻炼效果,诚如杨氏太极拳老谱《太极懂劲解》所说﹕「自己懂劲,接及神明,为之文成,而后采战身中之阴七十有二,无时不然,阳得其阴,水火既济,乾坤交泰,性命葆真矣﹗」

5

身证体悟求明理

太极内功心法的修炼讲求一层功夫一层体悟,一层功夫明一层理。内功心法的运用在于使心气合一,即意到、气到、劲亦到。如果不能达到心、意、气、劲的协调统一,这样的心法就是空想、妄想,一种思想游戏而已。所以,我们要求每一种内功心法的锻炼除自己身有体会以外,还要通过与对手试劲、喂劲、揉手等手段和方法来检验、实证,通过这种内功心法的锻炼之后,的确能达到太极拳所标榜的可以「以柔克刚」,「以小制大」。

总之,太极内功心法与人体经脉的锻炼有?密切的关系。这是一个积极了解自我,分析自我,既精微而复杂的过程。我们常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可是这「道」在我们体内精气神、五脏六腑、内气运转之中如何体验,这就是要求我们要明白身体内外之阴阳、脏腑之阴阳、经脉之阴阳、运气之阴阳以及意分阴阳等,同时还要懂得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既济而又相互转化的规律,这也就是王宗岳先生所说的「懂劲」标准。

太极内功心法与人体经脉的锻炼,必须经过实修实证来检验,并非笔墨文字所能表达清楚的。

End

太极拳才是真正的“运动之王”!不说不知道。

大家都知道太极拳有良好的养生保健功效,同其他体育项目一样,只有经过长期的锻炼才能发挥出来,贵在坚持练习。每位立志习练太极拳进行养生保健者,都应从中悟出持之以恒的道理。太极拳是一种全身运动太极拳动作比较

太极拳中“顶头悬”,是入门过渡到中级阶段的关键

师爷曾说过,头乃统领全身,但练功时总是说不到头,因为徒弟们练不到一定层次,头竖不起来,说也理解不了。这句话对我有了启发,也就是说,顶头悬是八卦掌功夫的关键,不管你练多少年,头顶不起来,就不能做到全身一

太极拳中懂劲的锻炼和运用

凡习练太极拳有一定时日的人,一般都会注意到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其原因是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被视为众多古典太极拳论著中的经典。在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何谓懂劲﹖按照王宗岳的说法就是要懂得阴阳

太极拳一收一放

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包含在一收一放之中。向内而来的都为收。向外而去的都为放。有人把这种内收外放误认为开合,岂不知开虽有外放之意,但与合共用则应该针对有对应的关或节而言,合也必须是有对应的配合。一个关或一

大师谈太极拳之稳

核心提示:太极拳练习稳定性很重要,有的师傅打拳看到很稳,动作有流线性,很美,但是有的师傅打拳给人感觉有点飘,不稳。如何做到稳我个人有点自己体会。...  太极拳练习稳定性很重要,有的师傅打拳看到很稳,

什么时候适合练习太极拳

什么时候适合练习太极拳练习太极拳最好是选择每日黎明或傍晚,因为早晨空气新鲜,环境安静,使人体从睡眠的抑制状态进入到积极的活动状态有利健康。到傍晚,经过一天劳动如果不感到过度疲劳,则可以通过打拳调剂或化

太极拳的大实话

1实的部分身体从上往下放松而沉到脚底,如松而不沉,不是真松;虚的部分身体从下往上放松而飘或提起来,如松而不飘或不提,亦不是真松。太极拳下盘的沉提劲,就是这种练法之一。2如在练拳架或练推手时觉得膝盖过分

中医观点看太极拳与养生

太极拳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传统的内家拳术之一,深受大众喜爱。太极拳以太极为名,是根据《易经》而来的。 太极指万物的原始,其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阴阳二气互为基础,彼此消长,相互转化,不断运动则变

太极拳常见膝关节疼痛原因

膝关节是人体下肢支撑身体最重要的关节,太极拳运动虽不是激烈的体育运动项目,但由于练习过程中要求身体放松下沉,下肢松胯屈膝,经常有一腿支撑重心,所以对腿部力量的要求很大,膝关节的正确锻炼则更要。  一、

怎样理解太极拳的“用意不用力”

一、用意不用力是太极拳的本质特征。太极拳是内功拳的一种,也可以说她是意拳。而内功拳首在练意。用意不用力是太极拳的最显著的特点,这是众人皆知的常识。然而却又是最难讲清,最难运用的基本原理。从古到今,所有

太极拳精华揭密

练好太极拳腰胯是关键,这是大家都知道的。综观现在许多人的练法,似乎与太极名家大师的要求练法不同,甚至是背道而驰的。我把过去近六十年来跟先师们学拳时听到的、见到的关于腰胯练法的要求,写出供太极拳爱好者作

练习太极拳对肾的益处你知道吗?

一,太极拳可以通过腰部的活络运动,改善腰部气血循环,充养肾气,治疗肾虚:肾脏位于腰部,肾虚病人大多腰部无力。在中医看来,肾虚的致病原因多为长期积累成疾,情志失调、房劳过度都会导致肾虚。肾虚也分阴虚、阳

太极拳单练式的优点和功效

我在18岁(1942年)拜杨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傅钟文、傅钟元俩兄弟学拳、刀、剑、推手、白腊杆等。老师晨练时,必先练些单式和单发劲。经过我几十年教拳中的经验举例:有的学生急于求成,一年半载,拳、刀、剑等

太极拳的总体特点

太极拳的总体特点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为此,太极拳特别讲究听劲,即要准确地感觉判断对方来势,以作出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