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他们,从权贵富豪到伟大的佛教徒
2024-10-16 07:58

嘎玛仁波切

导语:综观佛教历史,从伟大的释迦牟尼佛开始,无数的尊者和大成就者们,在进入佛门前非权即贵,拥有无上的王权和财富。如果世人渴求的一切,能带来究竟的快乐,这些皇亲贵族们根本无需追随佛法,唯有佛法才能为众生带来至高的慈悲与智慧,成就究竟的大乐。一己之乐不是目的,利益众生才究竟。

伟大的释迦牟尼佛最大的神通是什么?历经了2500多年,他的大慈大悲,他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到智慧,悲智双运的伟大传承,让人心向善,直至脱离轮回的妙法,以无数人的实践与成就,真实不虚地流传至今。

伟大的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带来了真正的人本文化,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众生因为不同业力的原因,生下来不代表都是善良之人。

有些人生下来就很善良,有些人生下来就喜欢贪、嗔、痴,喜欢哭闹、喜欢妒忌、喜欢怀疑如何挖掘每个生命内心中最慈悲智慧的一面,让自己以及他们不断增长福慧直至成佛,是我们要学习的方法与目标。

到底我们为什么要学佛?这个问题很重要。很多人对佛教不了解,在其印象中,佛教是修来世的,认为佛教徒因为今生得不到任何欲望上的满足,所以此生只能靠念经持咒等修行来度过;因为今生在权力、物质等方面得不到满足,所以把希望寄托到来生,希望来世投胎成为有钱的人,有权的人,有名望的人等等。这种想法真是搞错了。

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佛教的历史,伟大的释迦牟尼佛是王子出身,准备接王位的一个人,他会缺钱吗?他缺众人把他供奉起来吗?他缺武力的支持吗?他什么都不缺!再看龙树大师,是贵族出身;寂天大师,是王子出身;还有无著大师,是婆罗门出身,在古印度是比皇族更高贵的种族。

在藏传佛教里,莲花生大士,是王子出身;静命大师,是王子出身;十一世纪入藏的阿底峡尊者,也是王子出身。再比如阿育王之子摩哂陀,把佛教从印度传到斯里兰卡等等,他们都是非常有名的王子和贵族。

古今中外、历朝历代的佛教核心领袖,确实以皇亲贵族出身的居多,当然不乏很多贫民的大成就者,这更可以看出佛教提倡的平等,使每个信徒真真正正得到大利益!

很多佛教徒,无论是出家人,还是大瑜珈士,都曾拥有巨大的财富和统治能力,但他们没有止步于此,而是追求更高的福报与智慧,追求究竟解脱成佛的圆满大乐。

从悉达多王子成就释迦牟尼佛开始,我们看到很多权贵富豪纷纷进入佛门,他们不用求今生的财富权力,也没有将目标设定在来生的财富权力上。因为他们已经得到了大量的金钱,却发现金钱没有办法给自己带来快乐;他们已经得到了无上的权力,却发现权力也没法带给自己快乐。

其实,如果所有这一切世人所欲求的,你现在全部拥有了,也正是你真正苦难的开始。这一切,曾经的权贵富豪们太清楚明白了,所以他们选择进入佛门,不仅为了自己也为了众生付出努力!

他们有些出家了,成为大成就者;有些以在家居士的身份成就,也为众生的福报与解脱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从那一世的权贵富豪变成了至今被人们赞叹传颂的伟大佛教徒!伟大的成就者!

这些在家人当中,从佛陀调伏的阿阇世王、胜军王等,到佛陀涅槃以后统一全印度的阿育王,这些都以虔诚佛教徒的身份,造福着百姓。

如果他们没有慈悲为怀的胸襟,没有今生尽自己所能利益众生的心愿,就达不到那么高的成就,后来他们都做到了,以佛教治国,以佛教利国,以佛教利民,以慈悲利益众生以佛陀的教言作为治国的基本方针,古代这样的帝王比比皆是,自己的享乐不是目的,利益众生才是目标。

虽然,现在大家可能会觉得自己很平凡,和这些伟大的帝王权贵富豪相比,相差很多,但只要我们努力跟随具德上师闻思修佛法,力所能及自利利他,有一天我们一样可以成佛!到底我们为什么要学佛?大家的目标都是一致的

End

佛教徒的生活礼仪

◎ 星 云在佛门中,语默动静安详,一切合宜合法,就是礼仪。僧团讲究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用意在培养一个人出众的威仪。昔日马胜比丘以威仪度化舍利弗,成为千古的佳话。因此,树立良好的形象,不但是做人的基本条

他们,从权贵富豪到伟大的佛教徒

嘎玛仁波切导语:综观佛教历史,从伟大的释迦牟尼佛开始,无数的尊者和大成就者们,在进入佛门前非权即贵,拥有无上的王权和财富。如果世人渴求的一切,能带来究竟的快乐,这些皇亲贵族们根本无需追随佛法,唯有佛法

李炳南:佛教徒应不应尊敬神?

问:佛教徒应不应尊敬神?(妈祖、关帝、仙公等)(詹养)答:众生平等,皆是过去眷属,未来诸佛,当该一律恭敬,此常不轻菩萨之行也。但恭敬与信奉,大有区别,万不可混为一谈。如对本国元首,自应披胆沥肝,拥护奉

李炳南:你每天没有一定的功课就是挂名的佛教徒

你每天如果没有一定的功课,就是挂名的佛教徒。净土行者,每天务必要有一定的功课,每天念佛或一千或三千,或一万或十万,皆不拘束,以决定不缺为准。净宗九祖蕅益大师曾说:「直下念去,或昼夜十万、或五万、三万,

相似的佛教徒和真实的佛教徒

索达吉堪布趋入佛门有两种:一种不太究竟,充其量只是相似的佛教徒;一种则是真实的佛教徒。那么,这两种是什么样的呢? 一、相似的佛教徒1.救怖之发心:如果进入佛门不是希求解脱,而是要么为了避免今生的感情挫

佛教徒怎样过清明节?

梦参老和尚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这一天有很多传统习俗,当然主要还是祭奠已故亲人。原本清明节与佛教并无直接联系,但一个孝字将两者紧密相连。虽然佛经没有提到怎样过清明节,但是面对亡故亲人、历

真佛教徒———即俗即真的大乘行者

真佛教徒---即俗即真的大乘行者太虚大师谈佛法诸山长老参学在先,太虚何须立说?即诸大居士皆研究有素,亦不待太虚启言。况佛法甚深,非言语所能及!诸法实相唯佛与佛乃能知之,以实证说亦唯佛与佛乃能了之。

佛教徒都应具备的三重人格

苏晋仁1970年夏天,我正随着民族学院教师在湖北潜江县沙洋地方参加劳动,那里天气炎热,大家和当地农民不一样,赤膊下棉田。有时下起雨来,道路泥泞,鞋上沾满胶泥,行动极其困难。七月初的某天,从《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