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崇佛指舍利
2024-10-27 09:53
◎栖 妙
唐朝诸帝礼重佛教,先后六次将佛骨舍利迎入京城供人瞻仰。这是一段佛教在皇城中走红的时期,崇佛热潮涌起。从帝王到平民百姓如痴如醉,莫不以看一眼佛骨为福。那么唐朝的帝王们是如何奉迎佛骨的?
隋唐时期,从印度传进的佛教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日渐学术化、世俗化、艺术化,发展为大众的佛教,并与华夏文化融合一起,成了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唐代第二个皇帝李世民上台后对佛教颇有好感,曾下诏为法门寺度僧,敕建寺宇。为了表示示存异方之教,顺应社会日渐升温的佛教热,他曾下令开示佛骨,掀起了大唐诸帝礼佛的热潮。
陕西扶风的法门寺约建于北魏文成帝时期,寺内有育王塔一座,相传是阿育王所造的八万四千塔之一,内藏有佛祖的舍利。
唐初,法门寺已有寺无塔,唐太宗下令准以修造望云宫的建材移去修塔。贞观五年(631年)在歧州刺史张德亮的奏请下,唐太宗敕准开示佛骨。开塔时将舍利通现道俗,每天有百姓数千人围观,京邑内外,奔腾同处,屯积塔所,人们纷纷咸荐香花,出现了观看的热潮。不过这仅是开示佛骨,没有将佛骨迎入京师。舍利埋在塔基下丈余深处,同时还获得周魏二古碑。
唐太宗下令开示的舍利,见过的人有的认为像玉一样,白光映彻内外,有的认为是绿颜色的,有的认为像佛的形象,有的认为像菩萨、圣僧形象,有的说看到了五色杂光。有的人到了法门寺没有见到舍利,他来干啥?他说是一生有多重罪,只是想来到舍利前能减去点罪孽。很多人来后忏悔不迭,或有烧头炼指,刺指洒地,虔诚至极。
唐太宗的开启塔基,使法门寺地位大升,而佛指舍利的供养也升了规格。
唐高宗李治继位后仍热心于法事活动。显庆四年(659年)九月,他下令奉迎法门寺佛指舍利入东都供养,这是唐朝帝王首次奉迎佛骨。当时有两个和尚对高宗讲了法门寺育王塔的故事,高宗遂问是否就是八万四千塔之一,和尚说未详虚实。舍利应该30年在人们面前展现一次,现今时间已到,请求再次让舍利露面。高宗遂让僧人到塔前行道七日,然后开发。他给钱五千、绢五十匹让和尚进行供养。和尚在塔前行道四日,听得塔内佛像下有震裂之声,之后瑞光流溢,霏霏上涌,塔内三像是各各放光。高宗派送绢三千匹,还下令造阿育王像,并开挖舍利。显庆五年春三月,高宗下敕取舍利往东都入内供养,又让七个京师高僧到皇宫内行道,顶戴供养。皇后武则天别出心裁地造了金棺银椁瘗藏佛指舍利,一共九重。由于唐代以九为数之极,九重棺椁表示规格达到最高,与天子相同。一生简朴的佛祖想不到在中国竟享受了这么高的待遇,灵骨安卧于金棺银椁之中。唐高宗将舍利迎入皇宫后,照例应归还寺里,他却将舍利留在宫内,直到龙朔二年(662年)才送回法门寺,整整两年。
当时有西域人献佛顶骨至京师,高5寸,阔4寸,黄紫色,由于此物没有留传下来,史书上没有详细记录,真假不得而知了。
第二次迎奉佛骨的是武则天。武则天的崇佛在唐朝是出名的,她的政治生涯得益于佛教甚多,到了晚年,她向佛祈福的心理更重,还一心想报答感恩佛祖。长安四年(704年),她派出官员和崇福寺寺主法藏和尚等前往法门寺迎舍利。法藏等到了法门寺,行道七昼夜,然后开启塔宫,将神辉煜煜的舍利带回了京师崇福寺。沿途众人在两旁恭迎,施异供香华鼓乐之妙,万乘焚香,千官拜庆。之后将舍利迎入洛阳,武则天下令王公以下精事幡华幢盖,具乐奏迎于明堂。武则天自己身心护净,头面净虔,请藏奉持,普为善祷。
舍利还在明堂的时候,第二年发生了一场宫廷政变,年老的武则天不得不把皇权交给儿子唐中宗,不久她走完了83年人生之路。接下来几年动荡政局,唐中宗在政治上一无作为。他还是想到了舍利,于是在景龙二年(708年)下令将舍利送回入塔。得益于安史之乱而上台的唐肃宗是第三个迎佛骨的皇帝。肃宗的父亲唐玄宗对佛教不是特别热心,把法门寺的舍利竟然忘记了,过了30年还没想到开示一下。唐肃宗大受佛教恩惠,登基时军费不足,就用剃度僧尼的钱过了难关。收复京师后,他召不空和尚入皇宫为他行转轮王位七宝灌顶大法,重新掀起了崇佛的浪潮。他于上元元年(760年)五月派出官员、僧人多名前去法门寺将佛骨启出,迎入内道场。肃宗亲自前去观看,还赐金银财宝若干。限于财力,这次迎佛骨活动历时两个月,规模不大。
唐代宗对佛教痴迷,把唐宫大门向僧尼敞开,在宫内大量陈设佛像,帝后一同礼佛诵经,给僧众十分优厚的待遇,还每年设水陆道场,举办放灯、放焰火等佛事活动。他也想到了法门寺的舍利,由于时间未到30年,最终未敢提前迎佛,只为法门寺立碑一块。
唐德宗是第四个迎奉佛骨的皇帝。他登基后罢停内外临时统管僧尼的功德使,重申僧尼悉属祠部,加强朝廷对僧尼的管理。贞元六年(790年)不违旧例,下诏迎佛骨。《资治通鉴》记载,这年春天将佛骨迎置禁中,此后又送到寺庙以示众,到了第二个月就派宦官送回法门寺。 这次迎佛骨后,德宗与僧人的关系渐渐紧密,常将僧人迎入大内,宫中香火不断,人人念经。唐宪宗的迎奉佛骨的声势较以前诸帝更大,登基后下令天下有道高僧赴京师阐扬佛法。元和五年(810年),他下诏让华严宗的四祖澄观入内谈法,宣讲华严法界要旨,听后大有收获,所谓英明圣皇,廓然自得。他先是在舆论上作准备,让大家对迎佛骨有充分了解,让翰林学士张仲素撰写《佛骨碑》,谈了历代皇帝对佛骨的礼敬过程,然后认为佛骨要30年一开,开后就会玉烛调,金镜朗,戾玉烛调,金镜朗,祲氛灭,稼穑丰。不久,宪宗下诏,于元和十四年(819年)派出专使,前往法门寺迎骨入皇宫,在大内供养三天,他率皇室人员及百官礼拜,然后送京师各寺轮流供奉。这一举动使得对佛教充满好感的百姓官员,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如不及,焚顶烧指,千百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惟恐后时,老少奔波,弃其业次。
唐武宗在位时期制造法难,众所周知,佛指舍利没被毁掉已是大幸。到了唐末,唐懿宗李漼成了第六个迎奉佛骨的皇帝。他热衷奉佛,内结道场,聚僧念诵,多次行幸寺院,布施财物,谈论佛法。佛祖降生日,宫中大肆庆贺,张灯结彩。成通十二年(871年),先是敕造捧真身菩萨,又令文思院造双轮十二环迎真身银金花锡杖及其他供奉物。十四年三月,懿宗下令由朝廷大臣和高僧组建迎佛真身班子,盛况空前,长安官民齐做准备,用金银宝物制成宝帐香舁,用孔雀毛装饰宝刹。宝刹要用轿夫数百人,工巧辉焕,与日争丽;又用大量的珊瑚、珍珠等点缀于幡幢,都城百姓奔走相告,热闹非凡。从长安的开远门到法门寺三百里,一路上车马相属,人流不断。四月初八,佛骨迎至京师。禁军兵仗在前面开路导引,公私音乐沸天烛地,绵亘数十里,规模超过元和年间。唐懿宗亲往佛寺顶礼,还把佛骨迎入皇宫内道场,设金花帐、龙鳞席、凤毛褥,视如国宝。佛骨在皇宫中供养三日后送到安国寺、崇化寺,供百姓瞻仰。
摘自《长安佛教文化》
End
净 行佛陀入灭后,住世的觉者,便在人间消失,现在再不能如以往,有如来的色身可见了。在场的弟子,除了已见道迹、证入圣位的尊者,因已亲证生死皆是虚幻不实,又能遨游于精神界的缘故,心境泰然不动外,其他未得
唐朝百丈怀海禅师承继开创丛林的马祖道一禅师以后,立下一套极有系统的丛林规矩--《百丈清规》,所谓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即是此意。百丈禅师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曾经也遇到许多的困难,因为佛
妄语的故事--舍利婆国的商人在五大劫以前,菩萨是一个诚实的商人,在舍利婆国贩卖装饰品。有时他会和舍利婆国另一个贩卖同样商品的商人同行,而他是一个极贪心的人。有一天,他们一起渡河到热闹的安达葡罗城去做生
湖隐方圆叟舍利铭济颠◎ 居 简舍利凡一善有常者咸有焉?不用阁维法者,故未之见。都人以湖隐方圆叟舍利晶莹而耸观听,未之知也。叟,天台临海李都尉文和远孙,受辞于灵隐佛海禅师,狂而疏,介而洁,著语不刊削,要
吠舍离不仅是佛陀最后开示法义、并告知弟子们自己即将入灭之地,还有许多佛教史上的重大事件亦在此发生。就在吠舍离,佛陀做了一个足以在僧团和当代社会激起惊涛骇浪的重大决定,那就是女众终于得以受戒进入僧团学法
明海法师今天的开窑活动是我们老和尚示寂荼毗仪式的最后一个法会,这么多天有很多信众都期盼着开窑这一天,对老和尚荼毗以后的舍利都非常关注。我简单和大家介绍一下,舍利这个词是印度梵文的音译,在有的地方翻译成
◎ 栖 妙唐朝诸帝礼重佛教,先后六次将佛骨舍利迎入京城供人瞻仰。这是一段佛教在皇城中走红的时期,崇佛热潮涌起。从帝王到平民百姓如痴如醉,莫不以看一眼佛骨为福。那么唐朝的帝王们是如何奉迎佛骨的?隋唐时期
佛舍利信仰之本质,是一种灵骨崇拜,它同一般的图像崇拜是有很大不同的。佛舍利不是能随意造作出来的,所以对佛舍利的分之又分就成了一个必然要采取的措施。随着佛教的传播,佛舍利信仰的佛教地理圈也必须要随之扩大
禅宗有一个著名的公案,《五灯会元》卷五记载--师至慧林寺,遇天大寒,取木佛烧火向。院主呵曰:何得烧我木佛?师以杖子拨灰曰:吾烧取舍利。主曰:木佛有何舍利?师曰:即无舍利,更取两尊烧。这个公案故事是说,
若有众生。能作如是胜供养者。成就十五殊胜功德而自庄严。一者常有惭愧。二者发净信心。三者其心质直。四者亲近善友。五者入无漏慧。六者常见诸佛。七者恒持正法。八者能如说行。九者随意当生净佛国土。十者若生人中
一是肉身舍利:就是佛道高僧,修行到一定境界后,他的身体圆寂后会肉身不腐,并且被涂上金粉供奉起来。在距离云居寺不远的上方山的华严洞中,现在就保管着一具成为肉身舍利的高僧遗体。当我们临近洞穴的时候,就会有
佛教的“舍利”有种种不可思议之处,“舍利”在一般人看来是颇为神秘的。而且,舍利也不只是身体内的产物。有些得道者……直指人类自身最后一块神秘之处。为什么只有佛法的大修行者、成就者才能留下多多少少、大大小
1、消灾免难:持有舍利者可有效地保护自己安危,避灾消灾,逢凶化吉,万事大吉。2、保佑自己:持有舍利可使自己受到天人护法以及芸芸众生的尊重与拥护,保佑自己免受非人的干扰。3、功过加倍:若手中持有舍利,一
舍利子是一种结晶体。舍利,梵文(śarīra),译为设利罗,是指人的遗体、尸骨,而舍利子就是从遗体烧出的结晶体。舍利子是个人戒定慧修行成就之结晶,也是说明修行者已得成果的见证,可以坚定弟子修行。因此佛
在大多数情况下,两者是同一意思。舍利和舍利子指的是同一种东西,指佛教祖师释迦牟尼佛,圆寂火化后留下的遗骨和珠状宝石样生成物。佛灭度后,后世的高僧和大德死后也有舍利。舍利是指佛教祖师释迦牟尼佛,圆寂火化
由于供养物的种类及供养的方法、对象有别,所以供养也会不同,主要有:1.二种供养,即财供养和法供养。即以香花、珍宝等财物供养,为财供养,以修菩萨行,利益众生等供养,为法供养。也有理供养和事供养之分,即以
恭请一尊舍利塔,市面上有水晶,铜质,亚克力(塑料)舍利塔,都可以供奉,实在没有就用干净的器皿,以示恭敬。有条件就再请些藏红花,人参片,再放些新大米和好茶叶。一般来说,藏红花最好是有,因为有这样的说法:
佩戴舍利子的好处:①可逢凶化吉,避灾解难;②受天人护法和其他众生的护持、尊敬,避免非人、魔障干扰;③重业轻报;④持一句咒之功德,可增获百千万倍之功德,若造一句口业,也得百千万倍恶业之过;⑤身体有病者,
佛陀在毘舍离城附近竹芳村的森林中说法后,告诉大家一个惊人的消息,就是佛陀说三个月后,自己要进入涅槃。大家的悲哀,无法言说,舍利弗是怎样也不忍见佛陀涅槃的。他在禅定中想:「过去诸佛的上首弟子,都是在佛陀
舍利弗在佛陀的弟子中是首座的弟子,大智大慧,神力超群,但他对于佛陀,却是信受奉行,对佛陀的教示,从来没有违抗过。佛陀在弟子中最信任的就是舍利弗,佛陀成道后第一次回祖国迦毘罗卫城的时候,罗侯罗要求出家,
一天,世尊在灵鹫山,与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在一起,为大家说起自己过去世以凡夫身,广说经法的故事。在久远劫以前,有一个仙人名叫拨劫,具五神通。当时的国王很敬重他,他常常以神足通飞到王宫里,接受国王的供养
年轻的舍利弗,全国人民都知道他的大名,他有颀长的身材,清秀的面容,双目有神,双手过膝,受著名学者的父亲遗传,很有学者的风度。当时的学术界,没有一人不知道这么一位后生可畏的青年。舍利弗二十岁的时候,就告
舍利弗在佛教里有很多的案例,在《地藏经》里提到承福所生,能忆宿世因果本末,或者我们不是那样的人,很难去理解这些,但对舍利弗来说这就是一个事实,这样的人在人类社会中是有比例存在的,为什么呢?就是要负责向
第一,人名,即舍利弗,佛的十大弟子之一,被誉为智慧第一。舍利弗,梵语S/a^riputra,又作舍利弗多,舍利弗罗,舍利子,新作舍利弗多罗,舍利富多罗,舍利补怛罗。舍利者为母名,弗或弗多者,弗多罗之略
舍利弗,在佛经中也被译作舍利子,舍利弗是佛陀座下十大弟子,具体的人物,号称“智慧第一”舍利,是一种鸟。舍利弗出生时,眼睛像舍利鸟,于是起名为舍利弗。参考佛学大辞典:“其母为摩伽陀国王舍城婆罗门论师之女
舍利弗诞生在古印度摩揭陀国,离首都王舍城大约有二三里的路程。他诞生于婆罗门种姓的家庭。父亲是婆罗门教中著名论师。他从小就才智过人 ,善于辩论,非常出名。佛陀十大弟子中,有“智慧第一”美誉的舍利弗,出身
梵名S/a^riputra ,巴利名Sa^riputta 。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第一著称。又作舍利弗多、舍利弗罗、舍利弗怛罗、舍利弗多罗、奢利富多罗、奢利弗多罗、奢唎补怛罗、设利弗呾罗。意译鹙鹭子
沈阳舍利塔沈阳舍利塔位于沈阳市皇姑区塔湾街45巷15号,称塔湾舍利塔,因佛塔内供藏1548颗“舍利子”,所以又称无垢净光舍利塔。"该塔建于辽代重熙十三年(1044年),由北方契丹人修筑,1640年(清
座落在城南的舍利塔已经成为这座临江小城唯一的古董,它古拙的身躯无言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俯瞰着脚下这块土地的风起云涌。古塔不是太高,十三层,砖木结构,九丈余;谈不上雄伟,孤单单的,就像个木讷的老人;也谈
开福寺舍利塔(景县舍利塔)开福寺舍利塔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于河北省衡水市景县州衙西北角(今景县中学)。明永乐五年(1407年),景州僧正如郎募修,天顺元年(1457)重修。清康熙十一年(167
武安舍利塔位于邯郸市武安市东门里,塔高38.71米,通体砖砌,共有13层。平面呈正八噗形,每边长3.4米,造形玲珑古香;远望挺拔雄伟,每层东南部四面正中有券门,出檐下有砖砌斗拱,各层斗拱垛数,尺寸大小
南京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佛教圣地,曾经寺院遍布,梵刹林立,唐朝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诗句就是最好的写照。除了南朝,南唐时代是南京的又一个佛教高峰,史书说“都下赡僧逾万人,造塔建寺,日
天成寺舍利塔又名古佛舍利塔。位于蓟县盘山莲花岭北的翠屏山下,天成寺大殿西侧,飞帛涧旁。始建于唐,重建于辽天庆元年~十年(1111~1120),明崇祯年间重修,1942年为日本侵略军焚毁,1980年修葺
那时我住在台北和平东路二段,与谢先生寓所只隔数百尺之遥,谢先生喜爱青年朋友来访,寓所经常有青年作家长谈欢笑,谢先生他老人家善谈善饮,慈爱宽容,青年朋友无不敬爱她,我也是其中的访客之一,差不多隔一天就要
舍利弗问经略注周叔迦将释此经,略开四门:一、教兴所由;二、藏乘所摄;三、教所被机;四、依文随释。初教兴所由者,一、明行法宗要,如经中行法者不行法者故。二、明戒律开遮,如经中明衣法、钵法、受请法、饮酒法
金刚座舍利宝塔坐落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五塔寺。五塔寺原名“慈灯寺”,五塔的正名是“金刚座舍利宝塔”,为寺内的一个重要建筑。“金刚”在梵语中是“坚固”的意思,上立五塔表示是五方的佛主,其形式来源于印度佛陀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三 舍利弗授记品---譬喻品(上)前品方便引入一乘之旨,舍利弗闻而顿悟;遂蒙授记;为法华会上选佛第一声。古译列《譬喻品》(晋名《应时品》)之首。然察其条理,应附前品之末。今
佛教诞生在古印度,创始人释迦牟尼曾是古印度的一位王子,29岁时舍弃奢华生活出家修行,最后在菩提树下悟出了人生真谛,创立了佛教,被尊为佛祖。公元前486年,80岁的释迦牟尼在北部印度一个树林中去世,弟子
佛陀真身血舍利舍利是梵文,意为骨身,或灵骨,或谓坚固子。在佛教中,舍利通常指佛陀,高僧圆寂后遗留下来的身骨,头发或遗体,火化时结成的结晶体,它作为佛教的圣物而受到尊崇。舍利有身骨舍利和法身舍利之两种。
传说释迦牟尼佛荼毗后,阿难等弟子从骨灰中得到舍利八斛四斗(《释门正统》),另说一石六斗(《毗奈耶 杂事》)。从佛教典籍记载及流传至今尚可瞻仰的舍利可知,佛陀荼毗后所得的舍利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未烧尽的
佛顶骨舍利(佛顶真骨)指的是释迦牟尼的头顶骨,全世界上仅存一块,是佛教界至高无上的圣物,为一块周长35厘米、直径10厘米、颜色黄黑、有清晰发孔的完整头骨。南京宋长干寺(明大报恩寺)出土的阿育王塔中的佛
佛顶介绍佛顶,也称髻、顶髻、肉髻相、无见顶相,为释迦牟尼佛的三十二相之一。佛教文献记载,佛的顶骨自然隆起,呈一髻形,这种形象是在常人中所无法见到的殊胜之相,表示此种功德的佛像即称佛顶尊。释迦牟尼佛涅盘
据典籍记载,释迦牟尼佛涅盘后,留下了佛牙、佛指、佛顶骨等不同类型的遗骨,世称佛真身舍利,其中佛顶骨舍利最为珍贵。舍利原指佛教祖师释迦牟尼佛,圆寂火化后留下的遗骨和珠状宝石样生成物。舍利子印度语叫做驮都
佛顶真骨(佛顶骨舍利)指的是释迦牟尼的头顶骨,是佛教界至高无上的圣物,大致可推测为一块周长35厘米、直径10厘米、颜色黄白、有清晰发孔的完整头骨。据传2500 年前释迦牟尼涅盘,火化后弟子们从灰烬中得
佛顶骨,梵文音译“乌率腻沙”。本指佛顶肉髻–佛陀之三十二相,“顶骨涌起自然成髻是也”(《无上依经》);佛涅盘后特指顶骨舍利,“顶骨坚实,穷劫不坏”(《大般若波罗密多经》卷531),是“八十随形好”之七
佛顶骨是指释迦牟尼佛头顶涌起自然成髻部分的舍利,描述佛顶骨舍利形质的资料有很多。如《洛阳伽蓝记》卷五:方圆四寸,黄白色,下有孔,受人手指,闪然似仰蜂窠;《续高僧传》卷三:周尺二寸,其相仰平,形如天盖;
释迦牟尼佛顶骨舍利是真的。并且在2010年6月12日南京栖霞寺举行了释迦牟尼佛顶骨舍利盛世重光大典,像全世界人民展示了唯一现存的佛顶真骨舍利。2010年6月12日上午8时,珍藏有佛顶骨舍利的金棺银椁由
二〇〇五年十一月廿八日,江苏省联合考古队,在江阴青阳悟空寺华藏塔址发现地宫出土一个石函,函盖上刻铭文:「常州太平兴国寺僧善聪伏睹江阴军江阴县悟空院僧应云同行者沈惟素募缘四众建造泗州大圣宝塔以善聪收得众
大迦叶从此是以被人尊敬着的圣者的身份出现在僧团中了。有一个时侯,他和舍利弗同在王舍城附近的耆阇崛山修道。那时有很多的外道们访问舍利弗尊者,向他提出种种的质问中,有问如来以后有没有生死问题,要说以后有生
根据佛教传悦,尊者年至五十,口未曾言,足未曾履,西天二十八祖之第八祖佛陀难提率徒众行化至此,见其家屋上有白光上腾,便说:“此家当有圣人,口无言说,真大乘器,不行四衢,知触秽耳”。尊者见到佛陀难提,便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