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唐代西域汉化佛寺
2024-11-12 10:38

◎ 荣新江

敦煌藏经洞发现的新罗僧人慧超的《往五天竺国传》,是我们研究八世纪前半叶印度、中亚的宗教、政治形势以及中印关系史的重要依据,历来受到学者的重视,自罗振玉以来,整理、校注、翻译者,代不乏人,且已取得了丰厚的成果。冉云华先生在一系列文章中,利用《慧超传》研究了八世纪印度的情况,对印度佛教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史贡献至巨。本文即是在冉先生文章的启发下,根据《慧超传》的珍贵记录来考察唐代西域的汉化佛寺情况。

《慧超传》抄本的最后部分留下了一份有关开元十五年(727)时安西四镇佛教状况的珍贵记录:

又从葱岭步入一月,至疏勒,外国自呼名伽师祇离国。此亦汉军马守捉,有寺有僧,行小乘法,吃肉及葱韭等,土人着叠布衣也。

又从疏勒东行一月,至龟兹国,即是安西大都护府,汉国兵马大都集处。此龟兹国,足寺足僧,行小乘法,吃肉及葱韭等也,汉僧行大乘法。

又安西南去于阗国二千里,亦足汉军马领押。足寺足僧,行大乘法,不食肉也。从此已东,并是大唐境界,诸人共知,不言可悉。开元十五年十一月上旬至安西,于时节度大使赵君。

且于安西,有两所汉僧住持,行大乘法,不食肉也。大云寺主秀行,善能讲说,先是京中七宝台寺僧。大云寺都维那,名义超,善解律藏,旧是京中庄严寺僧也。大云寺上座,名明恽,大有行业,亦是京中僧。此等僧大好住持,甚有道心,乐崇功德。龙兴寺主,名法海,虽是汉儿,生安西,学识人风,不殊华夏。

于阗有一汉寺,名龙兴寺。有一汉僧, 名,是彼寺主,大好住持,彼僧是河北冀州人士。

疏勒亦有汉大云寺,有一汉僧住持,即是岷州人士。又从安西东行,至焉耆国,是汉军兵〔马〕领押,有王,百姓是胡,足寺足僧,行小乘法。此是安西四镇名数:一安西,二于阗,三疏勒,四焉耆。

这段文字颇值得斟酌,它既是普通的行记,在叙述上又有所安排。在开元十五年十一月上旬至安西,于时节度大使赵君一句之前,是描述疏勒、龟兹、于阗王国的一般情况,特别是佛教的状况和系统。然后对三个地方的汉寺以及主持汉寺的汉僧加以记录。有关焉耆的一般佛教状况记录,可惜没有关于汉寺的文字。最后记安西四镇名数,再后原本残缺。从前后文来看,前面一部分是慧超在安西都护府所在地龟兹所写,可能对焉耆汉寺的情况尚不了解。焉耆以后的部分是后来补上去的。

从《慧超传》的记载,我们可以发现所记录的开元十五年之时,安西地区的汉寺仅有大云寺和龙兴寺,皆是唐朝敕建的官寺。由于武则天利用《大云经疏》来为其登基作政治宣传,所以在天授元年(690)十月二十九日,敕令两京及天下诸州,各建大云寺一所。此时安西四镇尚在吐蕃占领下,大云寺的建立大概是在唐朝军队长寿元年(692)收复四镇之后,稍晚于唐朝的内地州县。神龙元年(705),武周政权结束,李唐王朝重兴,于是天下诸州置中兴寺以作纪念。后来因觉此名不妥,于是在景龙元年(707)二月庚寅,敕改诸州中兴寺、观为龙兴。

富安敦(Antonino Forte)教授曾指出,安西大云寺主秀行原是长安七宝台寺的僧人,而七宝台寺是仪凤二年(677)武则天所建,原名光宅寺,主持兴建者即是天授元年(690)进《大云经疏》的僧人之一德感。因此,秀行的七宝台寺的特殊出身,使我们推想他可能是和大云寺在西域的建立诏令一起,被武则天或武周政权派至安西地区的,说明慧超所记载的大云寺和龙兴寺是武周和唐朝着意建立的官寺。

慧超作为行脚僧,所见毕竟有限,我们从其它史料中,还可以找到一些西域地区汉寺的记载。笔者曾在《关于唐宋时期中原文化对于阗影响的几个问题》一文中,专门讨论过于阗汉寺的问题,这里把相关史料转述如下:

敦煌文书P.2899号汉文《须摩提长者经》卷端题:于阗开元寺一切经,卷背书于阗语医药文献[8],可知这个卷子原本为于阗人所有,正面的汉文佛经应当也出自于阗,原是于阗开元寺的藏经。

藏文于阗佛教史《于阗国授记》(Li-yul Lung-bstan-pa)一书中记载:

尔后,尉迟僧伽罗摩(Vijiya Sangrama)王之子尉迟毗讫罗摩(Vijiya Vikram)返归于阗国,为其善友尊者大阿罗汉提云般若(Devendra)建毗沙罗摩(Byi-zha-gre-rma)寺。至今,阿婆罗质多天王与摩尼跋陀罗神守护之。

尔后,唐朝大臣谢大使(Ser The-shi)与尉迟达摩(Vijiya Dharma)王一起,为他们的善友瞿摩帝('Gum-tir)的上座阇那斯纳(Jinasena),于东城建弥勒寺(Byams-paMaitri)。至今,毗沙门天王守护此寺。尔后,王之大臣盖大使(Ka The-shi)与尉迟散跋婆(Vijiya Sambhava)王一起,为他们的善友乌丹陀罗若希(Udrendra Rod-ci)与达磨难陀(Dharmananda)二人,共建开元寺(Khe-gan-rtsi)。至今,毗沙门天王守护此寺。

笔者在文章中已经指出,第一段记载为提云般若建寺一事,前人已经考订应当发生在691或692年他去世之时,以纪念这位大法师。跟随其后的两段记载,时间应当与此接近。我对证出第二段中的ser The-shi应即开元十六年(728)十一月乙酉以前任右羽林军大将军兼安西副大都护、四镇节度等副大使谢知信,第三段的ka The-shi应即开元二十六年安西都护盖嘉运,因此译作谢大使和盖大使。据《唐会要》卷五十杂记条:〔开元〕二十六年(738)六月一日,敕每州各以郭下定形胜观、寺,改以开元为额。盖大使任职安西的时间恰恰是唐朝敕建开元寺的那一年,因此可以把藏文的khe-gan-rtsi比定为 开元寺的不规则拼写。此藏文名称又见于麻札塔格出土的 M.T.b.i.0045 号藏文木简文书中,文曰:lha-gang ke'u-'gan-tshe Rgya Sam-du 开元寺之汉人孙度(音)。

慧超在开元十五年时不会记载到开元二十六年才建立的开元寺,以上三条史料证明,于阗在开元十五年以后,也曾按唐朝的诏令,建立了新的官寺开元寺,这所寺院是唐朝的安西都护盖嘉运和于阗国王尉迟散跋婆一起建造的,由于阗国的保护神毗沙门天王来加以守护,可见其重要地位。

高宗调露元年(679)取代焉耆而成为安西四镇之一的碎叶,也曾建有大云寺。《通典》卷一九三引杜环《经行记》载:

又有碎叶城,天宝七年(748),北庭节度使王正见薄伐,城壁摧毁,邑居零落。昔交河公主所居止之处,建大云寺犹存。

克劳森(Gernard Clauson)根据前苏联在托克玛克西南8公里处发现的阿克贝希姆城(Ak Beshim)的考古报告,比定为碎叶,并指出考古发掘所见的佛寺遗址就是杜环所记的大云寺。对此,张广达先生又从文献、历史地理和考古学方面,给予了充分的论证。近年发表的阿克贝希姆城发现的汉文残碑,进一步证实了该地为碎叶无疑[13]。其中的杜怀宝造像碑,很可能就是立在大云寺当中的。

由于史料的缺乏,有关安西四镇的唐代官寺记录不够完整,现把已知的名称列表于下:

安西(龟兹):大云寺、龙兴寺;于阗:龙兴寺、开元寺;疏勒:大云寺;碎叶:大云寺

根据它们重复出现的情况,可推测当时安西四镇在不同时期都奉唐朝敕令建立了官寺,这些寺院的建立并且得到了唐朝安西四镇的镇守军将领和地方王国国王的有力支持。

除了这些较大的汉寺外,随着唐朝势力的进入西域,在西域各地还建立了一些规模不大的汉寺。如位于于阗王城东北边境杰谢镇(丹丹乌里克)的护国寺,斯坦因在此处发现的《大历十七年(782)行官霍昕悦便粟契》(D.VII.4.a)、《建中三年(782)健儿马令庄举钱契》(D.VII.2)等,皆证明了此寺的存在[14]。

最后还应指出的是,《慧超传》这段记载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提供了一个西域地区唐朝官寺的名录,更为重要的是,他在安西所写的这段关于汉寺的特别记录,似乎表明这些汉寺是属于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应当归属于一个唐朝的汉寺体系,与当地胡人的寺院系统有别,这也就是慧超特别区分当地佛教和汉僧信奉的教法不同的原因所在。

二十世纪初,日本大谷探险队曾经从库木吐喇石窟切割走一幅供养人壁画的榜题,最初发表在《西域考古图谱》上,题唐壁画铭文(库木吐喇) ,以后原物辗转数人之手,所幸现在完整地保存在东京国立博物馆东洋馆中,笔者曾在1991年调查该馆所藏大谷收集品时,亲见原物。在长方形边框内,题记分两行书写:大唐(庄)严寺上座四

镇都统律师道

马世长先生在讨论库木吐喇石窟中的汉风洞窟的历史背景时,曾经指出:这方榜题的具体出土地点不明。据榜题明书大唐两字来看,有可能就出于第 16窟。这则榜题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汉寺严寺的例证。该寺有可能就在龟兹,供养僧人的头衔是四镇都统。都统当是都僧统的略称。这一名叫道 的律师,是四镇的都僧统。四镇,显然是指龟兹、疏勒、于阗、焉耆四镇。根据榜题,我们可以知道,在龟兹设有掌管四镇佛教事务的僧官--四镇都统,这位都统是一汉僧,说明当时的龟兹,在佛教上也居于统辖四镇僧寺的特殊地位。在这里,马世长先生指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即唐朝在龟兹设有统辖龟兹、疏勒、于阗、焉耆四镇佛教事务的都僧统,由汉僧充任,地点和唐朝在西域地区设立的安西都护府一样,也设在龟兹。大概因为马先生的文章主要是讨论库木吐喇石窟,所以未能引起治西域史事者的注意。

慧超是在开元年间的龟兹,即安西四镇的中心,来记载上述汉寺情况的,他没有去于阗,却要特别加以记录,显然是有所根据的。笔者以为他所根据的应当是安西四镇官方或统领安西四镇佛教的都统的相关记录,这也透露出当时驻锡安西的四镇都统是整个安西地区汉僧的最高僧官这一事实。题名的头一个缺字已残缺过甚,考虑到慧超所记龟兹大云寺都维那,名义超,善解律藏,旧是京中庄严寺僧也,不排除所缺就是庄字的可能。如果这个补字是正确的,则这位四镇都统就和安西大云寺的义超一样,出身长安的庄严寺。可惜这位律师的名字残缺,使得我们无法进一步查找其是否在唐朝文献中留下其它记载。

总之,结合《慧超传》的相关记载,我们得知在从武周至开元这一段唐朝盛期,西域地区曾经建立了以奉唐朝敕令而建立的官寺为主体的汉化佛寺系统,此系统与当地胡人的佛教系统有别,它们统属于住在龟兹的四镇都统,而此四镇都统,与其它官寺的重要僧官一样,很可能是从京师直接派至安西地区来的。

摘自《冉云华先生八秩华诞寿庆论文集》

End

唐代诗人咏云际寺

题云际寺上方诗 卢纶松高萝蔓轻,中有石床平。下界水长急,上方灯自明。空门不易启,初地本无程。回步忽山尽,万缘从此生。游云际寺 喻凫涧壑吼风雷,香门绝顶开。阁寒僧不下,钟定虎常来。鸟啄林梢果,鼯跳竹里苔

唐代灵佑禅师

星 星 之 火◎永 寿唐代灵佑禅师,福州长溪人,年十五岁出家,十八岁时前往浙江杭州龙兴寺受具足戒,后着力精研大乘佛法。二十三岁时,他感到浩瀚的经文难以让心灵得到真正的解脱,不由感叹说:诸佛至论,虽则妙

唐代高僧道钦禅师

唐代高僧道钦禅师◎宗 智杭州径山道钦禅师是唐代著名禅师,苏州昆山内,俗姓朱。道钦是禅宗四祖旁出法嗣法融门下七世传人。禅师自幼推崇儒家学说,二十八岁时遇到玄素禅师。玄素禅师对他说:我观你的神气温和清纯,

中国佛寺志丛刊

◎ 一 音在印度,早期佛教并无寺院。佛教徒按照佛陀制定的外乞食以养色身,内乞法以养慧命的制度,白天到村镇说法,晚上回到山林,坐在树下,专修禅定。后来摩揭陀国的频毗沙罗王,布施迦蓝陀竹园,印度佛僧才有了

漫谈《沮渠安周造像佛寺碑》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书法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一方面是诸体皆已完备,其中尤以东晋二王父子为代表的文人书家在行草书体上取得的杰出成就以及魏碑笔法、体势的成熟为重要标志,从而形成了清中期以后碑学与帖学两种

有关雀离佛寺的几个问题

◎ 李 澜目前所知,文献记载的雀离佛寺有三处:一处位于古代的犍陀罗地区(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一处位于新疆库车的苏巴什遗址,还有一处位于北齐的邺城今河北邯郸市临漳县。三个不同的地方都存在名为雀离的佛教

从《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看唐代中国文化的西传

◎ 张梓波中国古代的西行求法高僧,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在求法过程中,这些梵汉兼通的高僧也把中国文化传至西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将汉文经典译为梵文,如玄奘翻译《老子》一事;其二,在西行求

唐代西域汉化佛寺

◎ 荣新江 敦煌藏经洞发现的新罗僧人慧超的《往五天竺国传》,是我们研究八世纪前半叶印度、中亚的宗教、政治形势以及中印关系史的重要依据,历来受到学者的重视,自罗振玉以来,整理、校注、翻译者,代不乏人,且

唐代石窟造像特征

◎ 阎文儒盛唐以来,人民创造的财富,多为封建地主阶级所霸占,这就使阶级矛盾更加激化。安史之乱,又破坏了社会经济,大量的农民成为地主的佃户、客户、逃户和稳户,在户口总数中占了很大的比例。统治者为了减少逃

唐代长安寺院的饮食

◎ 孙英刚 长安佛教寺院的饮食是完全区隔于一般物质史或经济史的做法。围绕着长安城中偷盗僧食和破戒饮酒现象,笔者试图从佛教戒律、寺院生活、宗教想象、灵验感通故事等出发,探讨寺院饮食问题,进而在隋唐长安城

隋唐佛寺

◎ 袁 牧 隋唐是汉地佛寺繁荣和定型的时代。唐代已有僧人所建的兰若,地方富人供养的山房、昭提,里坊、村落中的佛堂(邑里佛堂院和村佛堂),以及京城、八道、各州的官立寺院(敕建和奏请赐额)。唐代佛教宗派渐

第一座佛寺竹林精舍

第一座佛寺竹林精舍竹林精舍,古印度佛教著名寺院,汉语音译迦兰陀竹园。 据说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后,四处奔波宣扬教理,跟随弘法的弟子常有数百人。他们没有固定休息的地方,白天在山边、树下学道,晚上在颓垣、破屋

大颠禅师教化唐代大文豪韩愈

唐朝是佛教最兴盛的时代,朝廷上下都非常护持佛教。韩愈看到当时儒学的衰微,为佛家所代替,于是以儒家道统自居,自比为孟子之拒杨墨,以尊儒排佛为己任。当时唐宪宗非常崇信佛法,迎接佛舍利入宫殿供养。有一天,殿

道教与唐代女性文学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道教对女性抱有一种尊崇的态度,这是道教不同于其他宗教的鲜明特色。法国道教学者说:在中国儒教、佛教道教三种基本教义之中,道教在观念上对女性最抱有善意。  道家理论肯定了男女的平

杨维中:新译佛国记 第二部分 西域记游

第二部分西域记游【题解】在这一部分中,法显叙述了其在西域的行程。这里所用的是狭义的「西域」概念,指《汉书》卷九十六所说的,玉门关以西、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及以南的广大地区。法显在其表述中,将「西域」与天竺

刘元春:西域佛教漫谈

西域,是见诸中国史籍的一个地理概念,泛指玉门关、阳关以西的广大地区,本文取狭义的西域,即指我国历史上的新疆。新疆地处欧亚大陆的中心,是东西方社会交流的枢纽,境内山峰盆地夹峙,沙漠与绿洲相间,西越帕米尔

佛寺的基本格局是什么

浅谈佛教寺院殿堂布局佛教传入中国,兴建的第一座寺院白马寺是以汉代官署的格局建造的,以后又有不少官僚和富家施舍现成的府邸和私宅为佛寺。所以,中国汉族地区的佛寺在近两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基本继承了中国的建筑

佛寺有哪些建筑

大雄宝殿为寺庙中心主体建筑。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毗卢殿或藏经楼、方丈室等。禅宗有“伽蓝七堂”之说,“七堂”一般是指:塔(安置佛舍利)、金堂(又称佛殿,安置本尊佛。与塔共为伽蓝之中心建筑

佛寺都有什么名称

伽蓝(众院、僧院,生长道芽圣果处);招提(四方,四方僧众皆可住之道场);道场(佛成道之处,原指菩提伽耶,后指一切修道处);阿兰若(远离闹市人群之居处,有达摩阿兰若,摩登伽阿兰若,檀陀伽阿兰若之分,分别

中国最早的佛寺是哪一个

一、我国最早的佛寺是河南洛阳白马寺。二、洛阳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

最大的佛寺的是哪

中国最大佛教寺院——南海禅寺南海禅寺位于河南省汝南县城东南隅。占地300余亩,宏伟壮观,工程浩繁。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平面呈边长80米的正方形,超过故宫太和殿与山东曲阜孔府大成殿的规模,号称“亚洲第一殿”

佛寺的建筑类型有几种

中国佛寺建筑秉承天竺佛寺建筑的特点,也分为依山式的“支提”和平川式的“精舍”两种。依山式印度的“支提”式也分两种类型:第一种叫“支提洞”也称“塔庙洞”,凿得深长,昏暗无光,洞顶立一座安葬高僧的陵墓,如

十大著名佛寺有哪些

一、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二、少林寺: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嵩山五乳峰下

千年不倒的10个佛寺,你见过几个?

普济寺,位于浙江舟山普陀山顶,创建于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供奉的是观音的主刹,是观世音菩萨的道场。佛光寺,位于山西五台县的佛光新村,于公元857年建成。寺庙历史悠久,寺中佛教文物珍贵,有“亚洲

中国著名的佛寺有哪些

少林寺:天下第一名刹,禅宗祖庭,少林武术的发源地。位于河南登封嵩山,嵩山东为太室山,西为少室山,少林寺因地处竹林茂密的少室山五乳峰下,故名“少林”。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孝文帝为安顿天竺高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