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唐人习业山林寺院
2024-11-10 07:54

◎ 严耕望

唐代中叶以后,读书山林寺院,论学会友,蔚为风尚,及学成乃出应试,以求闻达,而宰相大臣、朝野名师亦多出其中。

王昌龄《上李侍郎书》云:昌龄岂不解置身青山,俯饮白水,饱于道义,然后谒王公大人以希大遇哉!亦正此意。又刘得仁《送车涛罢举归山》云:要路知无援,深山必遇师。是科场失意,则期以山中遇师,盖当时一般青年文士习业山林,学成出就科举,如不得意,乃归山林从师习业。

《唐摭言》七《起自苦寒》条,共六事,其中李义琛兄弟及郑朗相公两事述应举,李绛一事与题无关。其他徐尚、韦昭度、王播三事述年少读书情形云:

徐商相公常于中条山万固寺泉入院读书。家庙碑云,随僧洗钵。

韦令公昭度少贫窭,常依左街僧录净光大师,随僧斋粥。净光有人伦之鉴,常器重之。

王播少孤贫,尝客扬州惠昭寺木兰院,随僧斋餐。诸僧厌怠,播至,已饭矣。后二纪,播自重位出镇是邦,因访旧游,向之题已皆碧纱幕其上。王播继作二绝句,其二曰: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阇黎饭后钟。二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

此记苦寒读书至宰相者凡三条,皆在僧寺,且随僧斋餐。当时寺院为寒士聚读之所,亦可想见。

同书一O《海叙不遇》条:

段维年及强仕,殊不知书;一旦自悟其非,闻中条山书生渊薮,因往请益。众以年长,犹未发蒙,不与授经。或曰,以律诗百余篇,俾其讽诵。翌日维悉能强记,诸生异之因授之《孝经》。自是未半载,维博览经籍,下笔成文,于是请下山。咸通乾符中,声名籍甚。

按此条显示士子多读书于山林。中条山既为书生渊薮,有书籍,有教有学;其他名山亦可例推。

颜真卿《泛爱寺重修记》云:予不信佛法,而好居佛寺,喜与学佛者语。人视之若酷信佛法者然,而实不然也。予未仕时,读书讲学恒在福山;邑之寺有类福山者,无有无予迹也。始僦居,则凡海印、万福、天宁诸寺,无有无予迹者。既仕于昆,时授徒于东寺,待客于西寺,则非知予者矣。(《全唐文》三三七)

又《云溪友议》有李绅一条云:李初贫,游无锡惠山寺,累以佛经为文藳,被主藏僧殴打,故终身所憾焉。后之剡川天宫精舍,有老僧,知此客非常,延归本院,经数年而辞赴举。将行,赠以衣钵之资,因喻之曰:郎君身必贵矣,然勿以僧之尤,贻于祸难。及领会稽,僧有犯者,事无巨细,皆至极刑。

按此两事可合并论之。颜公不信佛法,亦居佛寺肄业讲学,则当时风尚本如此,从可知矣。而观李绅事,历居无锡惠山寺、会稽剡川佛寺读书,又居华山读书,绅贫士,必亦寺观也。绅屡为寺僧所厌恶,乃至敲打,恨憾铭骨,而习业屡迁,皆在山寺,不能更改其环境。则读书寺院不但已成风尚,且必寺院有其优良条件,贫士无所不愿,亦不得不寄寓寺院以便习业也。此其六。

唐代士人喜居山林,故名山之区并不寂寥,非如今日士人皆集中都市生活。其中有真隐,有伪隐,有永居,有暂息,今并不取;惟就真正读书习业以取功名为职志者分别列举之。

终南、华山及长安南郊区:《新唐书》一九六《隐逸传序》云:放利之徒假隐自名,以诡禄仕,肩相摩于道,至号嵩、少、终南为仕途捷径。此虽士风不兢,但终南、嵩、少逼近两都,为文士居处之所,则可想见。其在终南有纯以习业为事者。例如韩愈《韦丹墓志铭》:入紫阁山,事从父熊,通五经,登科。山在鄠县东南。《唐诗纪事》二六阎防目:防与薛据在终南山丰德寺读书。 (《全唐文》五六六)李商隐《安平公诗》:送我习业南山阿。(全唐诗八函九册)

白居易《秋霖中遇尹纵之仙游山居》:林下有志士,苦学惜光阴。岁晚千万虑,并入方寸心。白居易挚友王质夫隐居仙游寺,故此寺见于白集,亦见《长恨歌传》。寺在盩厔县之南境,仙游山居者当即其地,是亦终南北麓也。

其在华山习业者,亦得四例如次:《太平广记》二七《唐若山条》:相国李绅字公垂,尝习业于华山。

姚合《送进士田卓入华山》:何物随身去,六经与一琴。辞家计已久,入谷住应深。偶坐僧同室,闲书叶满林。业成须谒帝,无贮白云心。至于长安城,为首都所在,士子所聚自不待言。赴举者既至长安,盖多寄寓寺院,一面作人事活动,一面温习课业以便应试。

《南部新书》乙云:长安举子,自六月已后,落第者不出京,谓之过夏,多借静坊庙院及闲宅居住,作新文章,谓之夏课。亦有十人五人醵率酒馔,请题目于知己朝达,谓之私试。七月后,授献新课,并于诸州府拔解。

按此条专指落第者为准备下一次应试而言,实亦可视为一般入京谋科第者之共同行径,决不限于落第者。如《摭言》七《升沈后进》条,牛僧孺始举进士入京,先谒韩愈、皇甫湜,并谋所居。二公嘱其于客户坊税一庙院,并设计为之延誉。此为有名之实例也。

唐代科第取士,每年录取不过二三十人,但应试者例近千人。吾人可以想象入闱前后,士子寄寓长安寺院者必以数百计。《太平广记》卷二四三《窦乂》条,乂借嘉会坊伯父庙院习业。卷四O九《染牡丹花》条,韩愈有疏从子侄自江淮来,遂送街西僧院中,令读书。此皆习业长安寺院也。

习业泰山之例,最佳者为杜甫《八哀诗》。其《哀武功苏渊明诗》云:武功少也孤,徒步客俆袞,读书东岳中,十载考典坟。洒落辞幽人,归来潜京辇。射君东堂策,宗匠集精选。制可题未干,乙科已大阐。(《杜诗详注》卷一六)

观洒落辞幽人之句,知同时读书东堂者尚有他人,盖亦结伴而读。此外如《太平广记》四一七《光化寺》条:袞州徂徕山,寺曰光化,客有习儒业者,坚志栖焉。《新唐书》一六三《孔巢父传》:少力学,隐徂徕山。广德中,李季卿抚江淮,荐为左卫兵曹参军。《旧唐书文苑李白传》:少与鲁中诸生孔巢父、韩沔、裴政、张叔明、陶沔等隐于徂徕山时号竹溪六逸。所谓隐,实结伴读书山林。唐代中叶以后,邹、鲁一带为方镇割据,变儒狭为獷戾,故读书之风转衰耳。

世家大族之没落与平民寒士之进用。 实由经学衰微与进士科第之盛所促成。盖魏晋以来之世家大族,由通经致用而形成,亦随经学衰微而没落,政治上人才之登进由经学与荫袭一变为进士科第,世家子弟亦有入山林读书者,当家有藏书,有学塾,自以留读庄宅者为多。世家大族既衰,政治人才惟进士科第一途。进士科第之盛如上所论,促成文学之发达,且因其较有客观之标准,平民寒士可有平等权利自由参加考试,无论孤贫寒微,一经登第,便有进用之望,有数年之间致位卿相者。平民寒士得此诱发,多习进士业者。然彼辈家屋仄陋,不宜习业,势必择山林静境建茅以居,尤贫困者唯寄寓寺院随僧洗钵。故进士科第愈盛,习业山林寺院之风尚亦愈炽。

一般文士山居之风尚。 韩愈《复上宰相书》云:士之行道者,不得于朝,则山林而已矣。山林者,士之所独善自养而不忧天下者之所能安也。当时士人不得志于朝,则退入山林。此即崔涂所云失计方期隐(《入蜀赴举秋夜与先生话别》)。

故所居处,非京师及通都大邑,即在山林溪谷。即各级官吏亦就林泉建别墅精舍,藉资游憩。总观唐人诗文、杂记小说,一般文士所交游者除同行友朋外,非达官贵人,即寺观僧道。《全唐诗》四万八千余首中,与山林寺观有关者几占半数,正反映一般文士山居风尚之盛。吴崇《重修开元天宝观记》云:八海之羽人频至,五山之词客如归。

词客而云五山,于此亦得一正解。故其时山林中除寺观外,各级官吏所建之别墅与寒士所建之茅庐甚多,而大家屋、大庄园亦常见载记。然则唐时山林中故颇热闹,非今日冷清之比也。一般文士喜过林泉生活,以助长书生肄业山林之风尚。

摘自 《严耕望史学论文选集》

End

寺院的文化建设

当代寺院的定位,经济条件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应该放在重要的位置,因为经济活动决定着寺院的生存与发展,任何寺院都面临着这个基本现实。学术研究传统是一种文化行为。古代寺院办文化主要以讲经说法,翻译佛典,撰

唐人咏寺诗四首

唐人咏寺诗四首金山寺 ◎ 杜 牧峭壁引行径,截溪开石门。泉飞溅虚槛,云起涨河轩。隔水看来路,疏篱见定猿。未闲难久住,归去复何言。 登山寺 ◎ 杜荀鹤山半一山寺,野人秋日登。就中偏爱石,独上最高层。有

寺院五观堂供奉弥勒菩萨的故事

寺院五观堂供奉弥勒菩萨的故事妙江法师弥勒菩萨也叫慈氏菩萨,当时在那个地方叫布袋和尚,就是走到哪儿都笑嘻嘻的,他的慈悲、他的胸怀、心量是无限的。哪儿打板就去哪,哪里有饭就去哪吃饭,所以别人就讨厌他,有些

佛教寺院为何要做早晚功课

在寺院里,全寺僧众每天朝暮都要在大雄宝殿内集体诵经,成为佛教寺院定时念持经咒、礼拜三宝和梵呗歌赞的佛事,在念诵的准则当中冀获功德。由于在课诵朝暮进行,所以称为朝暮课诵或早晚功课。诵经的方式从《金刚顶瑜

寺院日常行事之朝时课诵

◎ 圣 凯寺院僧人的生活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一定是非常清静而悠闲的,晨钟暮鼓、青灯黄卷,令多少世人羡慕不已。但是,真正的寺院生活其实十分清苦,同时也十分有规律和节奏。僧人们闻钟而起、闻鼓而眠、闻板上殿、

陈大惠:钱拿去建寺院,为什么不布施给穷人呢?

不少人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不把钱布施给穷人,而去建寺庙呢?有个位国外的居士供养了很多钱,于是买了几十万元的大米,一万多双鞋发给穷人。后来发现,送粮食你能发多少个家庭?十万斤的粮食发下去,一个人能分多少

寺院屋檐下为何要挂铃铛?

寺院屋檐下为何要挂铃铛?印能法师在我国一些寺庙等传统古建筑的屋檐下,总能看到这系挂着的铃铛,风吹铃动,悦耳清脆。这种庙宇殿堂屋角的铃铛现今都叫做风铃,亦称惊鸟铃、护花铃。顾名思义,就是说当风吹过时风铃

为什么进寺院见到的第一尊法像是弥勒菩萨

为什么进寺院见到的第一尊法像是弥勒菩萨觉醒法师常去汉地寺院的信众发现,大多寺院在进了山门入天王殿后,正中映入眼帘的第一尊菩萨像都是袒胸露腹的大肚弥勒菩萨,却并不是正襟危坐说法或禅定的法像。他那笑口常开

在寺院如厕的讲究

◎ 广 行 在寺院如厕也是有讲究的。进厕所后,须三弹指,提醒坑中啖秽鬼,及时回避,这样就不会触怒它们,彼此都不骚扰,并且心里默念一偈:大小便时,当愿众生,弃贪嗔痴,蠲除罪法。(一遍)。 不能隔壁与别人

进入寺院殿堂先跨哪一只脚?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礼仪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文明。中国佛教之礼仪,不仅蕴含佛教种种行为规范,更是我们对佛菩萨的一种尊重和虔诚。寺院礼仪很多,通常会有人问我,进入寺院殿堂是先跨哪一只脚?是男左女右吗?一

寺院的墙大多为黄色或红色?

很多人会有这样一个疑问,我们在朝访游历名川古寺时,一定会觉得那些飞檐翘角的汉传佛教寺院建筑,规模不一,各有特色,但外墙大都是黄色或者红色,这是什么缘由呢?佛教传入中国后,受到了君王的重视和礼待,寺院多

唐人习业山林寺院

◎ 严耕望 唐代中叶以后,读书山林寺院,论学会友,蔚为风尚,及学成乃出应试,以求闻达,而宰相大臣、朝野名师亦多出其中。王昌龄《上李侍郎书》云:昌龄岂不解置身青山,俯饮白水,饱于道义,然后谒王公大人以希

唐代长安寺院的饮食

◎ 孙英刚 长安佛教寺院的饮食是完全区隔于一般物质史或经济史的做法。围绕着长安城中偷盗僧食和破戒饮酒现象,笔者试图从佛教戒律、寺院生活、宗教想象、灵验感通故事等出发,探讨寺院饮食问题,进而在隋唐长安城

界诠法师:去寺院听法就像给汽车加油

修行,不是说修一下子马上就能够成就,我念佛念了好久了,诵经诵了好久,就能解决;我们无始以来的烦恼、习气、业障太多太多,需要我们有一定的智慧、耐力去跟它对抗,慢慢地磨练。所以说有智慧,我们自己才能够把握

进寺院要注意八个问题,你都知道吗?

佛教寺院是清净的圣地,所以,信众游客进入寺庙一定要注意以下八个问题:一,衣服要整洁,不能只穿背心、短裤、打赤膊、穿拖鞋。二,当寺内举行宗教仪式时,不能高声喧哗干扰。三,未经寺内执事人员允许,不可随便进

修行不仅在寺院,更在生活的点点滴滴

导语:修行从自身起,从实际处入手!真正的道场不只是寺庙和禅堂,真实的道场更是每一个当下眼前的存在和每一个念头。修行不是一种逃避;更不能成为一种心灵的娱乐,或是争权夺利。修行要从实际问题入手,每一个实际

这座400年的寺院有尊世界最高檀香佛!

[原标题]通讯:探访康巴名寺桑披岭寺沿着硕曲河流淌的方向一路前进,在层峦叠翠的半山腰上会与恢宏的桑披岭寺相遇。阳光洒在桑披岭寺的金顶,折射出耀眼的光芒。桑披岭寺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乡城县,全名为噶

涨知识!寺院屋檐下为什么要挂铃铛?

在我国一些寺庙等传统古建筑的屋檐下,总能看到这系挂着的铃铛,风吹铃动,悦耳清脆。这种庙宇殿堂屋角的铃铛现今都叫做风铃,亦称惊鸟铃、护花铃。顾名思义,就是说当风吹过时,风铃叮当作响,用来惊吓鸟类,保护廊

看牡丹何必去洛阳 山西有座寺院一定让你不虚此行

巍巍双塔,馥郁牡丹。(图片摄影:三晋都市报记者周俊芳)硕大无朋,花香四溢。(图片摄影:三晋都市报记者周俊芳)[原标题]双塔寺,邂逅400年的牡丹硕大无朋,花香四溢,色彩斑斓,真可以用牡丹花下死,做鬼也

去寺院拜佛应注意什么?

每年节假日,很多人都会去寺院拜佛祈愿,但是拜佛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如何拜佛才如法如理呢?烧香拜佛时,又该说些什么?下面介绍一些在寺院拜佛时需要注意的问题:1、在殿堂礼拜时,不能站在大殿的中央,因为这是

多数人都不知道,进入寺院殿堂先跨哪一只脚?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礼仪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文明。中国佛教之礼仪,不仅蕴含佛教种种行为规范,更是我们对佛菩萨的一种尊重和虔诚。寺院礼仪很多,通常会有人问我,进入寺院殿堂是先跨哪一只脚?是男左女右吗?一

春节出行:居士进入寺院的一些礼仪常识

礼仪,是一种规范,同时也承载着一种文化。中国佛教的礼仪不仅包含佛教的行为规范,而在这种行为中更蕴藏着中华文化。礼仪在某种角度来讲也可视为,维护人们日常生活当中行为的潜规则,因为它毕竟不像法律那样具有强

揭秘佛教寺院钟楼:108响,声声降魔惊醒迷梦

扬州文峰寺钟楼钟楼俗称钟撞堂、钟堂、钟台、钓钟堂,为七堂之一。即寺庙中悬挂梵钟之堂宇。古时与经楼相对,通常与鼓楼分居伽蓝之两翼。盖钟楼虽渊源于印度祇园精舍无常堂之悬挂颇梨钟,然印度及锡兰等地并无其制,

佛教寺院不同大小的钟敲击时都有什么规矩

在佛教里,钟分大钟和小钟两种。大钟,又称为梵钟、洪钟、钓钟、撞钟、鲸钟等等。因为它在撞响的时候,能够清净寺院梵刹,所以称为梵钟因为它的声响洪亮致远,所以称为洪钟;因为它是吊在钟架上被撞击而响的,所以称

涨姿势:汉传佛教寺院中必不可少的七座建筑

五台山普寿寺山门五台山南山寺钟楼五台山显通寺大雄宝殿在一座佛寺中,殿宇建筑很多,根据宗派的不同,寺中之殿阁楼台建筑多少不定,但有7种建筑是必不可少的,叫做伽蓝七堂。至于七堂的用法和取舍,根据时代之不同

详解汉传佛教寺院天王殿的秘密

天王殿是三门内的第一重殿,殿中间供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像后供韦驮天,面向北,东西两旁供四大天王像。四大天王东方天王名为提多罗吒,此云持国,能护持国土,领毗舍阇(此云颠狂鬼)、乾闼婆(此云香阴)神将,是帝

居士如何在寺院挂单修行?

居士住在寺院修行,在佛教中称为挂单。这也是从行脚僧到寺院投宿挂单引申而来。在汉传佛教中,单是指僧堂里的名单,行脚僧把自己的僧衣挂在名单之下,表示暂住,因此称这样的投宿为挂单。后来也用在居士暂住寺院修行

看完这座四川寺院的“火锅斋” 想立刻来一盆

快节奏的工作与生活让身在都市的您时时倍感鸭梨,尤其是寒冷的冬日更加有几分蓝瘦香菇的赶脚!这时您需要一份温暖,一份可以从内心速涌全身的温暖。它不是一个深情的拥抱,一句暖心的话,更不是几行难忘的寄语。它需

林克智:寺院游览趣话

寺院游览趣话林克智初次来到寺院旅游观光,人们往往会对所看到的东西产生好奇,总想打破沙锅问到底,弄清楚其来龙去脉。这样的问题不少,但为篇幅所限,我们择其要简介如下:1.僧人见人为什么要合掌我们在寺院游览

李向平:佛教瓶颈不是浮华的寺院经济现象

佛教瓶颈不是浮华的寺院经济现象李向平当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和经济发展,佛教和其他社会阶层一样,大受其益。然而,对于中国当代寺院经济,常常局限于片面的道德批评,而忽略了其中的社会意义,未能从佛教作为一种社会

寺院三尊佛的表法之意?

我们若是去寺院中的话,我们会发现在大雄宝殿中是有供奉三尊佛的,分别是药师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我们都知道这位佛菩萨是非常殊胜的,但是你们知道这三尊佛的表法之意吗?其实三尊佛的表法之意,代表了人从

寺院里为什么要打普佛

普佛是一种祝愿、荐亡回向的佛门仪轨,以礼敬诸佛、忏悔业障、供养三宝,而达到吉祥如意,超荐亡灵的目的。普佛分两种:吉祥普佛和超荐普佛。吉祥普佛是为生者祈求福寿康宁、离诸灾厄、吉祥平安而举行的共修法会。超

周叔迦:佛教寺院的日常行事

在原始佛教时期,僧众的日常行事,除了出外乞食,每日各自进行。修行的方法有两项:一是学习教理;二是修习禅定。学习教理听佛说法,或互相讨论;修习禅定是趺坐,或者经行(经行是在林间来往徘徊)。到了后来寺院中

寺院做佛事真的有用吗?

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有一些人一遇到麻烦、遇到苦恼,就想着要到庙里做佛事,有做超度的,做解冤孽的等等佛事。一遇到问题、一遇到麻烦,不知道通过反省、反思,找到产生问题、麻烦的根源,而是随便找个借口、找个

超度法会为什么要在寺院里

我们有无数劫的冤亲债主,特别是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人们天天为了美味而杀生,不断制造冤亲债主。它们是造成我们身体不好、事业不顺、家庭不和等等违缘的主要原因。我们学佛懂得了因果报应的道理,就要向它们忏悔并为

在寺院参加法会有哪些功德

第一,寺院曾经被无数的高僧大德加持过。我们这个北塔护国法轮寺,从刚刚开始创建到现在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在这期间,这个地方无数高僧大德都曾经对其做过加持。你的家里面可没有这些,对吧?所以说,在这里念经比

寺院名胜-多宝佛塔

多宝佛塔始建於明崇祯七年(1634年),清顺治九年(1652年)落成。又称“少林寺塔”,位於天津蓟县盘山风景名胜区少林寺东。少林寺旧名“法兴寺”,魏、晋间建,元代重修,有观音殿、明月堂等建筑。抗日战

王雷泉:佛教要跳出寺院的围墙走向社会

佛教要跳出寺院的围墙走向社会王雷泉导语:佛教对人类世界的积极作用,是通过最根源性的转变人心开始的。心净则国土净,这里的关键,是人间佛教的菩萨行者广度一切众生的愿心,教化众生整体清净,从而创造清净理想的

王雷泉:中国寺院岂能成为任人宰割的鱼肉

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变迁过程中,主流佛教因义理不彰、组织涣散,无法满足民众爆发性的宗教需求。佛教因意识形态歧视和制度缺陷而形成的围墙困境,为权力寻租与资本逐利提供了巨大市场。政商利益集团利用佛教品牌特别是

佛教禅林与山林意思一样吗

佛教惯用"林"字来比喻修行者与修行者之间的距离与关系,这有点像现代人的"刺猬"理论:百两只刺猬抱在一起取暖,抱紧了扎得肉疼,离远了又冷得要命,于是它们轻度轻搂住对方,保持了即能取暖又扎不到的距离。"

佛教寺院的二十种法事

法事是寺院道场重要行事之一。在所举办的法事当中,有的是自我忏悔的方式,如忏摩;有的是经大众附议通过者,如布萨;有的是对大众宣说佛法,如升座说法;也有于新春时为国家、檀那祈福祝祷者,乃至到山门迎春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