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唐思鹏:马祖的主要禅法思想探析
2025-03-04 07:14

马祖的主要禅法思想探析

唐思鹏

禅法之说,是就中国佛教禅宗中的祖师大德,根据佛陀教法的真实思想,在对众生摄受度化时,以灵活善巧的接机方式、进行弘化开演时形成的。而作为禅宗祖师之一的马祖道一禅师就是根据《楞伽》、《华严》、《维摩》等一系列大乘佛典的真实义以及惠能、怀让等诸位宗师的禅法思想和接机方便,对不同根机的众生进行导引和化度,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对后世习禅者有较大影响的马祖禅法。本文就是根据有关马祖禅法中即心即佛、平常心是道、西来意、藏头白、海头黑、一口吸尽西江水等主要禅法思想作了一些适当的梳理和相应的探讨。不足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一、略述马祖历史及悟道因缘

马祖(709788),法名道一,是唐代着名的禅师,汉州什邡(今四川什邡市)人,俗家姓马,后人尊为马祖。据宗宝本《坛经机缘品》记载:一日六祖惠能向他的高足弟子怀让禅师说:西天般若多罗谶:汝足下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应在汝心,不须速说。[1]意思是说,西天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曾经预言,在你的足下会出现一匹马驹,践踏杀遍天下人。这个预言应记在你的心中,不须过早地说出来。此中马驹,就是指的马祖道一。据《景德传灯录》卷五记载:道一禅师,幼年在本邑罗汉寺出家,依资州唐和尚落发,后从渝州圆律师受具足戒。开元二十三年(735)到衡山,结庵而居,整日坐禅。当时南岳怀让住在般若寺,见他很用功,便去问他说:大德坐禅图什么?道一答:图作佛。让乃取一砖,于彼庵前石上磨。道一问:磨砖作什么?让答:磨砖作镜。道一又问道:磨砖岂得成镜?让反问说: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作佛?道一问:如何即是?让说:如牛驾车,车若不行,打车即是,打牛即是?道一无对。让又说:汝学坐禅,为学坐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达其理。道一闻此教诲,如饮醍醐,随即礼拜而问:如何用心,即合无相三昧?让答:汝学心地法门,如下种子;我说法要,譬彼天泽。汝缘合故,当见其道。道一又问:道非色相,云何能见?让答:心地法眼,能见乎道;无相三昧,亦复然矣。道一问:有成坏否?让答:若以成坏、聚散而见道者,非见道也。听吾偈曰:心地含诸种,遇泽悉皆萌;三昧华无相,何坏复何成![2]马祖蒙受开示,豁然契会,侍奉十秋,日臻玄奥。后离衡山,到江西建阳佛迹岭、临川、南康龚公山、锺陵(今江西进贤县)开元寺创建禅林,聚徒讲法,尤其是在洪州大弘由怀让所传六祖识自本心、见自本性的不修不染的平常日用禅法,当时称为洪州宗。门下着名弟子有百丈怀海、西堂智藏、南泉普愿、大珠慧海、大梅法常等一百三十九人,后各为一方宗主,散布天下。六祖惠能的后世,以马祖的门叶最繁荣,禅宗至此而大盛。唐贞元四年(788)二月,马祖示疾。入寂前,院主问:和尚近日尊候如何?师曰:日面佛,月面佛。[3]二月一日沐浴,跏趺入灭,世寿八十,僧腊六十。元和八年(813)追谥大寂禅师。马祖的言行,后人辑有《马祖道一禅师语录》(又称《大寂禅师语录》,收入《古尊宿语录》卷一)、《马祖道一禅师广录》(收入《四家语录》卷一)各一卷。

二、马祖直示的禅法思想探析

(一)即心即佛的禅法思想

马祖一日向大众开示道: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达摩大师从南天竺国来至中华,传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开悟,又引《楞伽经》文以印众生心地,恐汝颠倒,不自信此一心之法各各有之。故《楞伽经》云: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又云:夫求法者,应无所求。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不取善,不舍恶,净秽两边俱不依怙。达罪性空,念念不可得,无自性故。经云:三界唯心,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色不自色,因心故色。汝但随时言说,即事即理,都无所碍,菩提道果亦复如是。于心所生,即名为色;知色空故,生即不生。若了此心,乃可随时着衣吃饭,长养圣胎,任运过时,复有何事?[4]

即心即佛一词,虽无明显的经典出处,但不离心而成佛,如实知自心,即是菩提 [5],以及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6]的即心即佛思想,于诸经典中随处可见。特别是南北朝时的傅翕大士,根据经典中即心即佛的思想,直截提出了即心即佛之说。如他在《心王铭》中说:

了本识心,识心见佛;是心是佛,是佛是心;念念佛心,佛心念佛知佛在内,不向外寻。即心即佛,即佛即心[7]

这里所说即心即佛的心,并不是指一般具有烦恼、贪欲、执着、分别的虚妄心。因为烦恼、贪欲、执着、分别的虚妄心,一切凡夫皆有,但无始时来一切凡夫并非直截就是佛。只有如实知自心,也就是深知自心之实相,使心觉悟不迷,远离一切分别执着,具备了念念无住、步步离相、不取不舍、寂照同时的清净心,才是佛。六祖惠能云:若言着心,心元是妄;知心如幻,即无所着也。[8]因此,成佛的关键是要真正知心如幻,心无所着,若具执着之心,始终是不得解脱的。《心地观经》卷八云: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沉沦。[9]由此说明,人们是不是佛,就看能不能回头如实知(观)自心了。同时也显示出了学佛修行的法门就是一个观心的法门。

为什么要提出即心即佛这一概念呢?这是针对一般凡夫执心外有境、尤其是针对初学佛者执心外有佛、而向心外寻佛觅佛所生起的错误认识和行为而提出的,其目的是让他们真正明白离开心法是无有外境可得的,所谓学佛修行也只不过是对自心的如实了知,而使内心清净无着、远离颠倒梦想罢了。因此,当马祖的即心即佛提出之后,就有僧人问:和尚为什么说即心即佛?师云:为止小儿啼。[10]也就是说为了对治迷执心外有法而假施设的,只不过这种施设是有体施设假,而不是无体随情假,是一种以楔除楔、遣粗大的外境执而方便善巧建立的,犹如《大乘广百论释》引经所说:如世有良医,妙药投众病;诸佛亦如是,为物说唯心。[11]作为学佛者如果又坚执一切唯心、心是实有之说,同样是不达马祖所说即心即佛的真正用意的。所以当那位僧人又问道啼止时如何时,马祖却进一步对即心即佛给予否定而答道:非心非佛[12]。非心非佛是遣除对即心即佛的执着而提出的,犹如六祖惠能所说: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13]也如玄觉禅师的真不立,妄本空,有无俱遣不空空[14]的不着二边、不住中间的无住而住之说相同。到此之时,便可说是真正的即心即佛了。灯史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马祖有一弟子名叫法常(752839),当他听到即心即佛的开示后,言下大悟,就到余姚南七十里大梅山隐居去了。有一天马祖想了解他对佛法的领悟程度,就派一僧人前去问他:和尚见马师得个什么便住此山?法常答:马师向我道即心即佛,我便向这里住。那僧人便说:马师近日佛法又别!法常问:作么生别? 僧人答说:马师又道非心非佛。法常说:这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任汝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那人回去告诉马祖,马祖却印可他说:大众!梅子熟也。[15]

(二)平常心是道的禅法思想

马祖一日向大众开示道:

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污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圣。故经云:非凡夫行,非圣贤行,是菩萨行。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道即是法界,乃至河沙妙用不出法界。[16]

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平常心,二是道。

什么是平常心呢?根据马祖的解释,无有造作、是非、取舍、断常、凡圣等的分别执着(染污)心,名平常心,而绝不能把一般人所理解的既不须如实通达一切诸法的因果谛理,也无有损人利己、带非道德性的不善之心叫平常心,其实这叫愚痴无记心。因为马祖所说的平常心,是指照见心性真如(如实知自心)的清净心,也就是于见闻觉知中,内外明澈、心无所住、入不二法门的境界,这种境界《维摩诘经》称为不舍道法现凡夫事。[17]他是一种不假造作、任运腾腾、无为而又无不为的自在超脱的菩萨行,到此之时,恰与《坛经》所说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着[18]相符合。也与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是名般若三昧[19]相一致。何谓造作?未破我法执者,在我法执的支配下,刻意起心动念,作一切业。如梁武帝向达摩大师所说的朕即位已来,造寺、写经、度僧、布施,不可胜记[20]那样,名为造作。什么叫无造作?从大乘言,在般若智慧观照诸法真如实相的当下,行无缘大慈,运同体大悲,随缘自在地广作一切利益众生的善事,是为无造作。再说具体一点,也就是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21],以及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于群生。[22]这种度生无住、寂照同时的清净心,是为大乘无造作的平常心。无造作的平常心如是,其他是非、取舍、断常、凡圣二边分别的染污心,在如实知自心的清净心生起时,皆已空无所有,了不可得,是为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圣的平常心。

什么是道呢?根据马祖的解释,不修不污是道,或者说法界是道。所谓道不用修,但莫染污;道即是法界。不修不污者,意味着本自现成,不须造修。在佛法看来,所谓本自现成,不外是指心性真如,也就是指心之实相。什么又是心之实相呢?就是一切心法(有为、无为二法)中,凡夫外道所执着的实我实法,无始时来,空无所有,此理绝对真实,无虚假性,是故说为心性真如,或简称为心真如。心性真如就是心之实相,他不因释尊出世宣说时才有,也不因释尊灭度不说时则无,他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圆满现成、真实不虚的二空真理,故又称此为圆成实性。一切众生无始时来既然本具此现成的圆成实性,当然也就用不着刻意造作修为了。如果不达此理,而刻意造作修为,此时不仅不能破除我法二执,反而增加我法二执,这样二无我理的心性真如便会被二执所缠缚,使真如在缠而非出缠,由此便成染污。真学佛者只须如实通达自心中的实我实法彻底皆空,了不可得,而不起丝毫执着,并将无有执着的这种心境长期保任不失便可。这就是惠能大师所说的识自本心,见自本性[23]的行道功夫。以此功夫,运用在整个度生的现实生活中去,自然成为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施为无非佛事,一切烦恼为如来种[24]的不可思议自在解脱的菩萨境界。反之,如果认为离开二无我理而另有一心性真如,那就是严重的我法执着,有此执着,是为染污。什么是法界呢?法界是真如的别名,因为真如除了又名法界外,还名真性、法性、实际、实相、实性、空相、法无我性、圆成实性、胜义谛相等。而马祖所说的道即是法界,也就显示了道就是指的真如。观照自心中的真如,令其如实显了,名平常心,所以马祖又说平常心是道,就是这个道理。

由此也说明了道不用修,但莫染污的平常心,是指能够如实显现本自现成的真如实相之心,若不如实令其显现,心性真如便会永远被虚妄分别的二执二障所覆盖,而成为流转生死、不见实相的凡夫。因此,道不用修,应该指的是修不修修,而绝不是指凡夫从来就没有修过,叫不用修,或者说这就叫道、平常心。作此解者,将成大错。所以马祖在回答一僧问如何是修道时说:道不属修。若言修得,修成还坏,即同声闻;若言不修,即同凡夫。《坛经》云: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25]因为智慧观照真如时,是无有能所、智如、心境、凡圣、染净、自他等二边分别执着相的。所谓:菩萨摩诃萨如是行般若波罗蜜多,不见生,不见灭,不见染,不见净于如是等一切不见;由不见故,不生执着。[26]无有执着,心性真如自然出缠彰显,而成为不修不染的平常心。

三、马祖接机的禅法思想探析

(一)藏头白、海头黑的禅法思想

某日一僧问马祖云:

离四句,绝百非,请师直指某甲西来意。马师曰:我今日劳倦,不能为汝说,问取智藏去。僧问藏,藏云:何不问和尚?僧云:和尚教来问。藏云:我今日头痛,不能为汝说,问取海兄(即百丈怀海)去。僧又问百丈,丈云:我到这里却不会。僧举似马大师,马师曰:藏头白,海头黑。[27]

这则公案中有几点值得注意:

1、问者所问的是西来意,简单地说西来意就是从西天传来的佛法真实义。问者也知道西来意是离四句、绝百非的。所谓佛法的真实义,非四句可释,也非百非所明。如吉藏《三论玄义》云:牟尼之道,道超四句,体绝百非[28]。而问者更以离四句、绝百非的西来意请师直指来问马祖。某甲是指问者自己,如我某甲,或弟子某甲等。直指某甲西来意,这说明问者虽向马祖请问佛法,但他请问的是自己不欠不缺、本自现成的本来面目,并不是向心外寻佛求佛。同时要求马祖直指,而不是用其他的方式来向他开示。因此,笔者认为,问者是一位深懂佛法的人,是来向马祖求印证的。同时还暗含有以试探马祖及其弟子是否真正懂得了佛法的意思在其中。

2、马祖回答说:我今日劳倦,不能为汝说,问取智藏去。此中有二义:(1)我今日劳倦,不能为汝说。这一句从表面上看是马祖的推脱之词,实则是马祖以离四句、绝百非、对问者本具西来意的直指。何以故?西来意者,是无言无说,无视无识,离诸问答[29]的;是内自所证、无相所行、不可言说、绝诸表示、息诸诤论[30]的。此中无视无识、绝诸表示,即是我今日劳倦的意思。无言无说、离诸问答、息诸诤论,就是不能为汝说的意思。《法华经》说: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31]既然如此,当然马祖是不能对问者有所言说的。(2)问取智藏去。这一句从表面上看,好似由于自己劳倦,不能为你说西来意,只有请你去问我的徒儿智藏了;实则是暗示问者:你不要来考问我,你所提出的问题就连我的徒儿们都能以离四句,绝百非,向你直指西来意的。同时还暗中显示了马祖对问者的考难:我已本着你所请问的问题、按照你的要求,为你作了灵动善巧的直示,就看你明不明白了。若能明白,当下便能承当;若不明白,那就随文字葛藤牵着走吧。

3、智藏答说:我今日头痛,不能为汝说,问取海兄去。而怀海又答说:我到这里却不会。智藏的回答与马祖的回答其义基本相同。而怀海的回答,就显得干净利落,丝毫不留有空隙余地了。此中我到这里却不会的这里,一是指到马祖这里,二是指心行到问话者所问到的西来意这里。而不会二字最妙,因为禅门常讲开口便错,动念即乖;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一切无所得,无所得也无所得。当然只能以我到这里却不会作答了。

4、马祖说藏头白,海头黑。这句话是因为马祖听了问僧将智藏和淮海所答的情况后而说的。《圆悟佛果禅师语录》中有这样一段话:

一日佛果禅师上堂,举僧问马大师:离四句,绝百非,请师直指西来意。大师云:我今日劳倦,不能为汝说,问取智藏去。师着语,云:错!僧问智藏,藏云:我今日头痛,不能为汝说,问取海兄。师着语,云:错!僧问海,海云:我到这里却不会。师着语,云:错!僧回,举似马大师,大师云:藏头白,海头黑。师着语,云:错,错![32]

其实白与黑从表面上看是对待法、二边法,不与中道相契合,若真正契会了平常心或西来意,无论黑白,皆是道。因为白黑如幻故,等无实体故,法性不二故,平等一味故。真所谓一切法皆是佛法义。会得此道者,般若如清凉池,四面皆可入;不会此道者,般若如大火聚,四面不可入。并非马祖师徒还有文字就全是错。所以《碧岩录》卷八说:殊不知,古人一句截断意根,须是向正脉里自看始得稳当,所以道,末后一句(藏头白,海头黑),始到牢关,把断要津,不通凡圣。若论此事,如当门按一口剑相似,拟议则丧身失命。[33]

问:此处的白、黑是什么意思?答:向来都无明确的解释。万松老人说:

藏头白,海头黑,更参三十年。并进一步说:藏头白、海头黑,鸭头绿、鹤头赤;十影神驹立海南,五色祥麟步天北。诸方且莫假狐灵,天童自有真消息。颂云:药之作病(胡人饮乳返怪良医)鉴乎前圣(师多脉乱),病之作医(以药下药,以毒去毒)必也其谁 (莫是天童么)?白头黑头兮克家之子(一窑烧就),有句无句兮截流之机(更使沩山笑转新);堂堂坐断舌头路(一死不再活),应笑毗耶老古锥(只得一橛)。[34]

笔者认为:真正截断众流者,应是怀海禅师。因为他未向问者再举他人去问,不同智藏前举和尚(何不问和尚),后举怀海(问取海兄去),所以说藏头白,海头黑。白者,前后通流,心行有路;黑者,截断众流,心行处灭。又前者是无见而见,故称白;后者是见而无见,故称黑。前者可说是一切无不是,故称白;后者可说是一切总不是,故称黑。前者是后得智起用,所谓即彼复开目[35],故称白;后者是根本智起用,所谓如人正闭目[36],故称黑。因此,白、黑之说,是对两种智慧所起妙用的善巧印证之说。

(二)一口吸尽西江水的禅法思想

一日马祖上堂,庞蕴居士问: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马祖答: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37]。

这则公案有三点值得注意:

1、庞蕴于唐代贞元(785804)初年,先参石头希迁和尚,玄言妙契。一日石头问:子自见吾以来,日用事作么生?对曰:若问日用事,即无开口处。乃呈一颂曰:日用事无别,唯吾自偶谐;头头非取舍,处处勿张乖。朱紫谁为号?丘山绝点埃;神通并妙用,运水及般柴。石头然之。[38]后闻江西马祖道名,乃悟选官不如选佛,遂直奔洪州,参谒马祖问曰: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马祖答说: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39]居士遂于言下顿悟玄旨。

从这里可以看出,马祖所说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是针对庞蕴所问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的问题而说的。而庞蕴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他先于希迁处以日用事为题而呈了一首在衣食住行、搬柴运水中不取不舍、勿张勿乖的悟道偈语、并当下得到希迁的印证之后提出的。由此可知,庞蕴到洪州参谒马祖,已经是开悟的过来人了。

2、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如果把人我、自心等法也算在万法之中,这种不与万法为侣的人,便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的觉者,也就是《佛说大乘智印经》卷四所说:佛于诸法得自在,契合无相真实理[40]的人。为了更好地理解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这一句话的意思,下面再引庞居士的两首偈语,以供读者参考。偈曰:

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铁牛不怕师子吼,恰似木人见花鸟。

木人本体自无情,花鸟逢人亦不惊;心境如如只这是,何虑菩提道不成![41]

3、一口吸尽西江水又如何理解呢?(1)从表面上看西江水是不可能一口吸尽的,既然不能一口吸尽西江水,当然也就永远不能为庞居士说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了。此显法不可说、本性离言的道理。(2)心外无法,岂有实在的西江水可吸?所谓的西江水,犹如梦中的西江水一样,是不能离开做梦人的心识而另有。西江水是这样,其他万法也是这样。先德云:心外有法,生死轮回;心外无法,生死永弃。又云:三界无别法,但是一心作。[42]既然如此,哪里还有实在的万法为侣或不为侣呢?《大乘入楞伽经》卷五云:不取外法故,三界唯心故,不说诸相故。[43]深刻理解这一道理的人,才是真正不与万法为侣的人。此显西江水从自心中流出,而又无不还归于自心中。(3)要有实在的西江水才可以吸,既无实在的西江水又吸什么呢?所谓境依心而有,心依境而成;境既不可得,当然心也就不可得了。境心俱不可得,不可得也不可得,是为真正的一口吸尽西江水。

四、结语

以上就马祖的主要禅法思想作了适当的梳理和相应的探析,不能算是马祖禅法思想的全部。如传持何法等一些接机的禅法公案,未作详细的介绍。据灯史记载:有一讲经的僧人问马祖:未审禅宗传持何法?马祖反问道:未审座主传持何法?僧答:忝讲得经论二十余本。马祖又问:算是师子儿否?僧曰:不敢。马祖作嘘嘘声。僧曰:此是法。祖曰:是什么法?僧曰:师子出窟法。马祖默然。僧曰:此亦是法。祖曰:是什么法?僧曰:师子在窟法。祖曰:不出不入是什么法?僧无对,遂辞出门。祖召曰:座主!僧回首。祖曰:是什么?僧亦无对。祖曰:这钝根阿师。[44]又据《碧岩录》卷三记载:有一僧问马祖如何是西来意,祖便打,曰:我若不打汝,诸方笑我也。如又有僧问如何是西来意,祖曰:近前来向汝道。僧近前,祖劈面便掌,曰:六耳不同谋。[45]马祖的这些接机方式虽然是机锋峻峭,变化无方,卷舒擒纵,杀活自如,不与六祖惠能处处透露真谛的平实作风完全相同。但是马祖的禅法思想仍然是以惠能传怀让说似一物即不中、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46]的禅法思想进一步发展而来,所以才有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以及平常心是道的着名禅语出现。就是在接机的方式上也是多受玄觉参谒六祖惠能绕师三匝、振锡而立以及神会参谒六祖时问:和尚坐禅,还见不见?祖便以杖打三下,云:吾打汝痛不痛?对曰:亦痛亦不痛。师曰:吾亦见亦不见[47]的接机方式进一步发挥而来。这些灵动活泼、不拘一格的善巧方便,无一不是以指指月、随事导引和截断学人的种种情解,使那些向外追逐、迷失自心的人们,悟得回头是岸,照见心之实性自己的本来面目,从而成为随处作主、立地皆真、无缚无碍、自在解脱的觉人为目的。

注释及参考资料:

[1] 宗宝本《六祖法宝坛经》,《大正藏》卷48,页357中。

[2]《景德传灯录》卷五,《大正藏》卷51,页240下241上。

[3]《释氏稽古略》卷三,《大正藏》卷49,页829下。

[4]《景德传灯录》卷六,《大正藏》卷51,页246上。

[5] 《尊胜佛顶修瑜伽法轨仪》卷二,《大正藏》卷19,页379下。

[6]《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十,《大正藏》卷9,页465下。

[7]转引自《景德传灯录》卷三十,《大正藏》卷51,页457上。

[8]同[1],页353中。

[9]《心地观经》卷八,《大正藏》卷3,页327上。

[10]同[4]。

[11]《大乘广百论释》卷十,《大正藏》卷30,页249中。

[12]同[4]。

[13]同[1],页351中。

[14]永嘉玄觉《证道歌》,《大正藏》卷48,页396中。

[15]《景德传灯录》卷七,《大正藏》卷51,页254下。

[16]《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大正藏》卷51,页440上。

[17]《维摩诘经》卷一,《大正藏》卷14,页539下。

[18]同[1],页362中。

[19]同[1],页351上中。

[20]《景德传灯录》卷三,《大正藏》卷51,页219上。

[21]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正藏》卷8,页751下。

[22]《维摩诘所说经》卷二,《大正藏》卷14,页550上。

[23]同[1],页349上。

[24]同[22],页549中。

[25]同上[1],页350下。

[26]《大般若经》卷四,《大正藏》卷5,页17下。

[27] 《碧岩录》卷八,《大正藏》卷48,页200下。

[28] 吉藏《三论玄义》,《大正藏》卷45,页2上。

[29]同[22],页551下。

[30]《解深密经》卷一,《大正藏》卷16,页689下。

[31]《妙法莲华经》卷一,《大正藏》卷9,页10上。

[32]《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十八,《大正藏》卷47,页796上。

[33]同[27],页201上。

[34]《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从容庵录》,《大正藏》卷48,页230下231上。

[35]《摄大乘论本》卷三,《大正藏》卷31,页148上。

[36]同[35]。

[37]《景德传灯录》卷八,《大正藏》卷51,页263中。

[38]《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五,《大正藏》卷49,页617上。

[39]同[3],页832上。

[40]《佛说大乘智印经》卷四,《大正藏》卷15,页483上。

[41]《缁门警训》卷九,《大正藏》卷48,页1091中。

[42] 《警世》,《大正藏》卷48,页998上。

[43]《大乘入楞伽经》卷五,《大正藏》卷16,页618上。

[44]同[4],页246中。

[45] 《碧岩录》卷三,《大正藏》卷48,页167中。

[46] 同[1]。

[47]同[1],页359中。

End

《心经》的般若思想

《心经》的般若思想◎ 明 空《心经》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经典之一,流通也较为广泛,现在很多小孩都能背诵它。《心经》之所以能够普及,和它精简的文字、深邃的义理不无关系。现在流通最广的《心经》版本仅有二百多字

南怀瑾:浅谈佛教《盂兰盆经》中的孝道思想

当今孝的观念和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生了显著的交化,以传统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孝道思想在应对这种社会变化的时候,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考虑佛教中孝道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积极影响和价值。《盂

马祖道一

马 祖 道 一 史载,道一和尚俗姓马,生而凝重,容貌奇特,目光如虎,舌长过鼻,神宇不凡,因其在禅宗发展史上独特的贡献而尊称马祖。他幼年时即在剑南道(今四川)汉州什邡罗汉寺依唐和尚削发为僧,20岁左右

李炳南:雪庐老人的净土思想

鸟惭居士著前言始学净土的因缘净土思想的确立净土思想的大要净土思想的实践净土思想的验证结论●前言无常迅速,一恍之间,雪庐老人生西至今,已满十周年。这些年来,整个台湾社会在各种层面都呈现著不小的变化。就佛

注意你的思想

注意你的思想◎ 侯 松(编译) 注意你的思想,它们将变成你的言语; 注意你的言语,它们会变成你的行动; 注意你的行动,它们会变成你的习惯; 注意你的习惯,它们会变成你的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它会决定你的

十玄无碍思想

◎ 大 德十玄无碍是华严宗非常重要的思想,是智俨承杜顺而说。在《华严一乘十玄门》中,智俨对十玄思想做了非常详尽的论述,但对十玄的次第并没有多加注重,其注重的乃是通过十玄,从不同的角度说明法界无碍之境。

观音思想特点

观 音 思 想 特 点◎ 李利安 关于观音思想的主要特点,可以从三个大的系统来看。 一是来自因地观音信仰,即佛教在解释、论证观音于因地的修行历程时所呈现出来的思想,主要有:愿行并举、福慧双修、戒定兼

太虚大师的“新”思想

太虚大师的新思想◎ 太 虚 新的意义平常说新乃对旧的反面而言,而佛法真胜义中无新无旧,缘生义中则没有一定的分划,小至一事一物,大至一世界乃至无量世界,都刹那刹那生灭相续的迁流着而新陈代谢。然依佛法

佛教生态思想略述

佛教生态思想略述◎ 无 性 自十八世纪进入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19世纪70年代,德国生物学家克尔提出了生态学这一名词,促使人们思考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存问题。人

佛教思想史的思想性

◎ 天 河 古人云,欲为良史,须具才、学、识,号为三长,是史家运用文字对史料进行组织和叙述的能力,学为所习得的相关专业知识的积累,非才无以成学,非学无以骋才。而识在三者之中最为重要,可以说是统帅才学二

度化思想与心理调适

◎ 清 木禅宗不仅追求个人的自在解脱,而且强调广结善缘、帮助他人达到开悟的境界,在烦恼中得到解脱。人生短暂与宇宙永恒的矛盾,一直激发着人们内心的不安与痛苦。了脱生死大事是佛教也是禅宗的最基本目的之一。

中国佛教思想选编本说明

楼宇烈无论从研究我国历史、文化、现状的需要来说,还是从世界文化与学术交流的需要来说,了解和研究佛教文化都是十分重要的。编选一部实用的又能系统地反映中国佛教发展的基本脉络,反映中国佛教各宗派的主要理论,

龙树菩萨和他的“中观”思想

龙树菩萨和他的中观思想关于龙树菩萨的生平,历史记载不多,主要来自藏经中《龙树菩萨传》、玄奘《大唐西域记》与藏传《布顿佛教史》。其中,《大藏经》第五十卷《龙树菩萨传》,这部传记是由出生在龙树菩萨后一百多

弥勒的佛教思想

弥勒的佛教思想◎ 胡春业(1) 实践人间佛教的典范从佛陀本人的亲身师范看,大乘菩萨道无疑是究竟道,引导众生由此大道悟入佛的知见,乃佛陀出生说法的一大事因缘。菩萨道的修持离不开世间,离不开众生。弥勒比

曹溪不断思想

曹溪不断思想◎ 莲 池有诵六祖偈云: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扬扬自谓得旨,便拟纵心任身,一切无碍。坐中一居士斥之曰:大师此偈,药卧轮①能断思想之病也。尔未有是病,妄服是药,是

楼宇烈:圆瑛大师的佛学思想

圆瑛大师(1878-1953)与太虚大师(1889-1947)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为振兴佛教事业奉献出全部身心,而在佛学理论上又各有千秋的佛门双譬。1989年太虚大师诞生一百周年时,我写了一篇题为《太

徐文明:以生命伦理作为生态文明的指导思想

以生命伦理作为生态文明的指导思想徐文明一、生命伦理与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要以众生之福祉、生命之和谐为目标。生态问题的提出,是由于现在生态恶化,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生命系统都面临着巨大的威胁。不正视这一现

《道德经》的“大医”思想

精气之说老子在《道德经》第六章中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要理解这章经文,关键是搞通玄牝两字的含义。这里所说的玄是指天,指阳,所说的牝是指地,指阴,与万物负

于凌波:人间佛陀-第二讲 百家争鸣 - 思想混乱的时代

第二讲 百家争鸣思想混乱的时代一、 婆罗门的堕落印度古代的婆罗门四吠陀时代的司祭者, 对于印度文化有值得肯定的贡献。他们是人民的导师, 在日常生活上予人民以呵护及指导。在佛教原始经典杂阿含的婆罗门经、

于凌波:如来藏思想的研究

如来藏思想的研究于凌波一九九九年三月净觉佛教研究所主办第九届中国佛教学术会议论文一、如来藏与佛性如来藏,又称如来胎,通常把它看作是佛性的异名。如来藏梵语tathagatagarbha,指隐藏于一切枣生

《道德经》道教思想

《道德真经》即《道德经》,或称《老子》《老子五千文》。原为先秦诸子中道家的代表作,后为道教奉为主要经典。唐代尊为《道德真经》。关于老子和《老子》这部书的时代问题,学术界争论较大,尚无一致的结论,一般认

人类养生核心思想—“十养”论述

二、自身养生1人生的态度古语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经师是传道授业解惑,人师是宽人律己做楷模。所以学问好教,人师难做。人生的态度主要来源长者谆谆教诲的传播。人才是打造出来的。造是生,打是克。生是必需的

中医养生思想是什么?

中医养生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提前预防疾病,治未病。所 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

金易明:太虚大师唯识学思想探索

【内容提要】太虚大师对唯识学倾注了很大精力。但他与南欧北韩诸学派在学术关注点上明显不同。唯识学不仅是太虚大师一生关注和研学的重点教理,为此,他阐述了颇具特色的新唯识学,力主唯识学应成为真实应化的佛学,

一切法的思想重心

着重“无相”:如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於一切相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不取於相,如如不动

杨维中:从南宗与北宗心性思想的差别看禅宗的正式形成

在目前的禅宗研究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喜欢将禅宗的创立时代朝前推移。有主张弘忍为禅宗的实际创立者的,也有主张道信为禅宗的创立者的。与这一潮流相顺应,有一股抬高北宗禅而相应地降低南宗

杨维中:华严宗佛性 思想初探——五教佛性与心性本体

华严宗之成为独立的佛教宗派,时值天台、唯识诸宗思想成熟之时,故尔其佛学思想既具有鲜明的自宗特色,又有融合、吸收其它诸宗思想的倾向。从心性论角度看,天台宗于性具立场上言众生之心性与佛性关系,虽有合一之意

杨维中:以《宗镜录》为例论永明延寿对唯识思想的摄取

以《宗镜录》为例论永明延寿对唯识思想的摄取作为宋代佛教的巨擘,永明延寿对于中国佛教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佛学思想方面,他一向以融合诸宗的特色炳彪于世,特别是延寿曾经召集慈恩、贤首、天台三宗僧人,辑录印度

杨维中:《坛经》思想简析

《坛经》思想简析杨维中(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坛经》,唐惠能说,法海集记,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现行本有四种系统:第一,敦煌本,不分卷,现今计有六种不同的抄本。(1)旅博本,即旅顺博物馆藏本,现下落

杨维中:论《华严经·十地品》的汉译及其佛学思想

论《华严经十地品》的汉译及其佛学思想编辑:杨维中来源:闽南佛学内容提要:本文首先考释了《华严经十地品》的汉译及其在中土的传播情况,并指出在早期的十几种汉语译籍中,一般都是十住与十地交替或混合使用的,大

杨维中:从诠释学方法看儒、道对佛教心性思想的影响

从诠释学方法看儒、道对佛教心性思想的影响关于儒道佛三教关系的研究,涉及到的是思想体系之间的渗透和思想家之间的交互影响问题。近几年,不同研究背景的学者纷纷投入到这一领域中耕耘,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从整

杨维中:杨岐方会的禅学思想及其禅风

杨岐方会的禅学思想及其禅风杨维中: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2010年11月22日,首届圆悟克勤禅师暨茶禅一味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成都昭觉寺隆重开幕。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杨维中在第二场学术研讨报

杨维中:佛性与禅悟——南宗禅三系心性思想的区别

慧能之后,南宗禅大略而言有三系较重要些:一是荷泽神会系,史称荷泽宗:二是南岳懹纟,此系一至马祖道一时宗门大盛,史称洪州宗;三是青原行思系,此系至石头希迁时有大发展,史称石头宗。行思是否为慧能弟子,留存

杨维中:试论真禅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及其实践

作为一位与时俱进的高僧,真禅法师既具有相当深刻的理论识见,又具有卓越的实践品格和杰出的组织领导才能,是上世纪振兴中国佛教的一代高僧。真禅法师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本文仅仅通过真禅法师关于人间佛教的理论阐发

唯识宗的主要思想有哪些

唯识宗因通过分析“法相”得出“万法唯识”的结论而得名,也称“法相宗”或“唯识宗”。由于该宗的创始人玄奘和窥基常住慈恩寺,窥基还有“慈恩大师”之称,因此又称“慈恩宗”。又由于该宗继承古印度瑜伽行派的学说

刘元春:试论鸠摩罗什的大乘佛学思想

鸠摩罗什(公元344一413年)在公元401年(晋安帝隆安四年)被姚兴礼请到长安后的12年中,共翻译佛经30余部300多卷,与唐玄奖、义净并称中国古代三大翻译家。他的译经摒弃当时格义旧式,剔除比附臆想

郭耀华:弥勒大菩萨(佛)思想

【一】、前言: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唐末五代后梁时期 布袋和尚【二】、内容分析:一、阿含经类:发愿成佛,本尊现正在兜率天宫(属于欲界第四天)讲法,成立兜率佛国净土。1.《中阿

天台宗的思想

法华宗中国佛教宗派,又称天台宗。因创始人智顗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其教义主要依据《妙法莲华经》,故称天台宗。天台宗是中国佛教最早创立的一个宗派,并于9世纪初被日本僧人最澄传到日本。天台宗学统自称有九祖

华方田:永明延寿的禅净思想及其特点

永明延寿的禅净思想及其特点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华方田内容提要:宋以后的中国佛教,禅宗一枝独秀,净土修行法门影响日广。禅宗和净土在理论建构、修行方法等方面的冲突和矛盾日渐突出,在双方相互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