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谈修养
2024-11-04 12:10

谈 修 养

◎梁漱溟

什么是修养?

我们先要问,什么是修养?修养是一种功夫。什么功夫呢?是认识自己,使自己力量增强的功夫。或许可以说,修养是对于生命本身的认识。我们自己是活的人,是生命,要认识自己生命,认识人类的生命,而使生命之力量增强。我想这便是叫修养。

大家要注意,这种功夫是对生命而下的功夫。如我们办教育也对生命下功夫(小学生是活泼的生命),但教育虽然是对生命的功夫,不过是对旁人用的功夫,而修养是对自己下的功夫。

修养方法

一、要思想上有出路--因为人类是理性的,对中国眼前的社会问题,民族的前途,人类的前途,都要有眼光去认识了解,才算思想上有路子!思想有路子之时,即是有自信的时候!一切有办法,他知道社会的出路民族的出路何在。

二、要发愿--要发深心大愿,即要有大志愿,由大志愿而有大勇气。发愿为社会民族求出路。如果,你不能发愿,转来转去是一个人的问题,无大志愿,那结果不行!但我们并不是说不必注意自己生计问题。然而我们要知道,很重要的,如果你能为社会服务,社会决不能饿死你。有许多无用青年先求自己出路,结果愈无出路。要占便宜,天下何有许多便宜?苦叫谁吃?最老实的话是为大家服务才有出路的,更好的,要忘掉自己问题,只有社会民族问题。

三、要反省--常常要反省。发愿是动,反省是静,要动静交养。反省是很重要的,我们一天所做之事,常要反省一下。我们一天已动念的事而未做,也要反省。批评自己,然后再发愿;有动作,再有反省,再发愿,又反省总之,要动静交养。

四、有规律的生活--如要有规律的生命,要有日课表,日课表中生活要调匀不偏,工作太多也不好,休息不足也不好,读书多也不好。总之,身心各方面要调匀!

结语

最末,有一句话很重要。是什么?是要有以自乐。工作愈重,做事愈多,如果在工作中不能自乐,那真苦死了!要想培养生命更大的力量,要愈工作愈乐!愈做愈有力!别人看他太苦,但在他很好,很乐。非做到有以自乐不可!

摘自《朝话》

End

控制情绪是一个人最大的修养

◎ 庄 子不稳定的情绪伤人伤己,控制情绪是一个人最大的修养。情绪不好,是格局太小。《庄子山木》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乘船过河,前面有船要撞上来,这个人破口大骂,骂对方不长眼。等船撞过来,却发现对面

谈修养

谈 修 养◎梁漱溟什么是修养?我们先要问,什么是修养?修养是一种功夫。什么功夫呢?是认识自己,使自己力量增强的功夫。或许可以说,修养是对于生命本身的认识。我们自己是活的人,是生命,要认识自己生命,认识

茶人的四种修养

◎ 明 影如何将中国的茶文化提升为一种禅的修行法门,将每一次茶事活动提升为追求禅茶一味生命境界的实际体验,是当今中国茶文化界和佛教界的一大使命。正即是正见,是对茶禅文化的正确认识,是对禅茶一味生命境界

不占便宜,是一个人的顶级修养

在我们身边,不乏有些爱占小便宜的人。买东西时急功尽力的讨价还价,不给对方分毫之;买东西被多找了钱却不吱声;吃饭请客不付钱他们贪图小便宜,抠着自己的钱,霸着别人的钱。总之是吃拿卡要,尽占别人便宜。其实,

一个人最好的修养,是干净

遇到一个不干净的人,人们会在避让之余,暗暗揣测:是懒,是落魄,还是缺乏涵养。可以说,一个人的外在是行走的名片。人们愿意相信,一个对衣着一丝不苟的人,必然有着一颗严于律己的心。人干净,心才贵。一个由内而

王阳明:稳定的情绪,是最好的修养

我们常说一个词:出离愤怒。人在情绪上头的一刹那,是一只不受控制的野兽,做出的决定,只能伤人伤己。冲动是魔鬼,不稳定的情绪是一颗定时炸弹,让自己和他人苦不堪言。在王阳明看来,稳定的情绪不是天赋,而是一种

胡适:母亲的修养,决定了孩子的教养

古人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个人的一生如何,在很小的时候就决定了,所以,孩子小时候受到的教育尤为重要。而在小时候的家庭教育中,母亲的作用是远远大于父亲的。胡适先生曾经说过,在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

最高级的修养:说话让人舒服,办事让人放心

1. 说话让人舒服不揭人短。良言一句暖三冬,恶语伤人六月寒。言语是锋锐的武器,一不小心就会伤到人,所以说话不能随便。古人说:当着矮人,别说短话。说话的时候,不要揭人伤疤,不然只能害人害己。人活一张脸,

女人的修养,男人的格局,就是家庭的风水

家庭是一个人身心的栖息地,是无论何时都可以随时休憩的驿站。而家庭里的男人和女人各占半壁江山,互相制约着共同把控着整个家庭的风水走向。《增广贤文》里说:父子和而家不败,兄弟和而家不分,乡党和而争讼息,夫

一日禅|大处难处看能力,小处细处看修养

如何与最亲近的人相处,这或许是每一个人都应该静下心仔细思考的问题,而在古人看来,与至亲交往,理应记住《礼记表记》中的这三点: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人与人的关系,越是亲近,越容易肆无忌惮,

一日禅:随和是素质 ,低调是修养!

随和是素质。随和,是一种素质,一种文化,一种心态。随和是淡泊名利时的超然,是曾经沧海后的井然,是狂风暴雨中的坦然。但随和决不是没有原则。随和的人,首先是聪明的人,他以睿智的目光洞察了世界;随和的人,是

周叔迦:佛教徒的十大修养标准如何完善自我

佛教传入中国将近两千年。自东汉到唐末是由萌芽而达灿烂的时期,由四代到现时是由凋零而至枯槁的时期。所以衰落的主要原因就是理论与实践脱节。理论是日趋玄妙,不切实际;实际是日益庸腐,不能振作。今日佛教徒要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