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谈锡永: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三章 弥勒瑜伽行 4 《三自性判定》略释
2025-03-11 13:35

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三章 弥勒瑜伽行(4)

《三自性判定》略释

世亲论师 造论

谈钖永 译释

梵名:Trisvabhava-nirdesa[注1]

藏名:Rang bshin gsum nges pa bstan pa

前言

弥勒瑜伽行据《解深密经》而建立,此为三转*轮说教,经言,无上无容非诤论立足处,故为了义。其为了义,非但说唯识,以其立基于法相,证果为如来藏,唯识则为道上之所依,基道果井然,然后始能说为了义。

故知法相即是了义基,亦可说三性、三无性为了义基之基。

世亲此论,无自释论,其弟子亦未为此论造释论,或乃因此论无世亲口授故。若然,则此论当为世亲晚年所造,故其义理实深于《唯识二十颂》、《唯识三十颂》等。全论次第而说无二,已与龙树所说之四重缘起合拍,第35颂更强调现证三自性智,离功用而解脱,是即由证三自性智而触证真如。故若未重视三无性而只多说三性,即于三自性智有所忽略。

今春译此论竟,入夏,住大拈蒲湖留漏楼,再细读此论及瑜伽行诸论,侍儿阿品请法,因略为之疏释颂义并加标题,俾瑜伽行之了义得能显扬。

一.总说

1 遍计与依他 以及圆成性

安立为三性 具智者须知[注2]

[释]标举遍计性、依他性、圆成性,是为三自性。行人于悟入缘起复超越缘起时,由现证而得决定之三自性相,谓“具智者须知”,现证而得决定即是“具智”。

二.建立

2 依缘转起者 唯成遍计事

能现为依他 所似现遍计[注3]

[释]世间一切法本皆由缘起,此是法尔,是即依他性。然凡庸不知一切法缘生,乃于缘生诸法上,由其相、其名唯加以遍计(分别),此即令一切法成遍计性。故一切法之“能现”为依他自性;“所似现”则为遍计自性。

不名之为“所现”而名之为“所似现”,以其为“似义显现”故。遍计成立名言,名言成立概念(佛家名相称之为“相”),此概念非是实义,故名为似义。一切法由遍计故,即如其似义而成显现。

3 能现之似现 必为无所有

以实无变异 圆成即可知[注4]

[释]能现之依他虽因遍计而成似现,而诸法实相则并未因之而变异,由无变异即可知一切法圆成性。此即所谓本净、本寂。

此本净本寂境界,亦即如来藏,具圆成性。此如《大乘庄严经论》所云——

一切无别故 得如清净故

故说诸众生 名为如来藏[注5]

一切无分别(即不因遍计而成分别),是即无有变异;得清净如,即是法性本净、本寂,此于众生心性中亦无变异。

4 凡遍计所现 皆似二显现

彼中无有此 即彼无二法[注6]

[释]由能取、所取二者,成立似义显现,于中似有二取,是为“似二显现”,即依二取而似。无此即成无二,无二取故。

《辨法法性论》颂云——

法能相者谓虚妄遍计 似二显现及名言显现

无而显现故说为虚妄 计度无境故说为遍计[注7]

5 无而遍计者 是名分别心

实无能遍计 亦无所遍计[注8]

[释]《摄大乘论》谓:“当知意识是能遍计。”遍计即分别,故能遍计之意识即分别心。又云:“说名遍计颠倒生相者,谓是能生虚妄颠倒所缘境相。自相实无者,实无彼体,唯有遍计所执可得者,唯有乱识所执可得。”[注9]此即以由错乱分别而成之变异为所遍计。

能所二者,皆由错乱而成立,是故皆无自性。

6 以具因与果 故许心为二

是即为藏识 及转识七种[注10]

[释]《摄大乘论》云:“复有何义,由此一识成一切种种识相貌?”释云:“一识谓一本识,本识变异为诸识故。”[注11]

此本识即阿赖耶识(藏识),变异为余七识。以由变异而起且复能变异,故名转识。由是阿赖耶识即为因,七转识为果。如是即说心有二分。

7 杂染种子聚 初者故名心

常转诸行相 次者故得名[注12]

[释]初谓藏识、次谓转识。

《解深密经·心意识相品》云——

于中最初一切种子心识成熟,辗转和合、增长广大,依二执受——一者、有色诸根及所依执受;二者、相名分别言说戏论习气执受。有色界中具二执受,无色界中不具二种。[注13]

此即谓本识(根本识)实为“最初一切种子心识”。及其起用,即依其功用而有三名,一者、经云——

广慧,此识亦名阿陀那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随逐执持故。

所谓“于身随逐执持”,即是“增长广大”。

二者、经云——

亦名阿赖耶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摄受藏隐,同安危义故。

所谓“于身摄受藏隐,同安危义”,即是“辗转和合”。

三者、经云——

亦名为心。何以故?由此识,色声香味触等积集滋长故。

所谓“色声香味触等积集滋长”,即是“依二执受”。

今颂文但说阿赖耶识,实已同时隐括阿陀那识及心。故当了知,根本识实具此三种功用。

复次,经云——

广慧,阿陀那识为依止,为建立故,六识身转。

正以其“于身随逐”时能转起六识,故始说为“增长广大”。如来藏是依、是持、是建立,阿陀那识亦为依止 (止即是持)、为建立,故知二者相应。故可说言二者同一,亦有相异。由其异故,于法性则名之为如来藏,于心性则名之为阿陀那。

故论颂云——

阿陀那识甚深细 一切种子如瀑流

我于凡愚不开演 恐被分别执为我

此“恐被分别执为我”之说,亦见于说于如来藏时所说,故知二者之依、持、建立实同一意趣。

8 遍计为虚妄 须知三行相

异熟与异执 以及似显现[注14]

[释]由三行相知遍计为虚妄。一者、异熟行相,此即《摄大乘论》所说之“我见熏习差别”;二者、异执行相,此即《摄大乘论》所说之“名言熏习差别”;三者、似显现行相,此即《摄大乘论》所说之“有支熏习差别”。

9 初者根本识 具异熟体性

余者为转识 转能见所见[注15]

[释]此释前颂。知遍计为虚妄之三行相,异熟行相缘于根本识;余二行相缘于七转识。转起能见,成异执行相;转起所见,成似显现行相。

三.三自性相

10 有无与二一 杂染清净等

能相所差别 此自性甚深[注16]

[释]有与无、二与一、杂染与清净,即是三自性相之差别。

欲了知此三自性相,须先了知“能相”与“所相”。三自性相为“三能相”,由是即有相应之“三所相”。由能相有差别,故所相即有差别。

能相者,即所相之所依,是故能相之定义便即成所相之定义,以能相为因法,所相为果法故。

《摄大乘论》说“三能相”为——一者,以依处为能相,此即说依他自性能相;二者,以遍计为能相,此即说遍计自性能相;三者,以法性为能相,此即圆成自性能相。

由是“三能相”亦可视为观察一切法之三种见,由见而成立者即是“所相”(通常但名之为“相”)。故《摄大乘论》云——

彼转识相法,有见、有相,识为自性。[注17]

是即谓“三能相”皆“转识相法”,以识为自性而转起见与相。见不同,转起之相即亦不同,故遍计见所转起者,即成遍计自性相,依遍计而成立一切法相;依他见所转起者,即成依他自性相,依依他而成立一切法相;依圆成见所转起者,即成圆成自性相,依圆成而成立一切法相。

谓“三能相”具有与无、二与一、净与染等差别,乃就三自性而说,然若深一层探讨,“三能相”皆无非以心识与外境为缘起,由浅至深,即成三重缘生自性,是故可说为有如是等差别,亦无如是等差别。下来诸颂,即分别对此作说。今且一说此三自性何以为三重缘起。

心识与外境相依,为自性之根本,此即谓心识依外境而起用、外境依心识而变现,由是而成立心识与外境之自性。

若于此自性上,执相与名言而横加分别,则内识与外境都成遍计而有。能离遍计,则能认知依他。此依他者亦有三种,说外境与心识相依,即是相依缘起,《摄大乘论》以灯光与灯炷作喻,喻阿赖耶与污染之相依,即说此重缘起;复次,依内外说如来藏与阿赖耶,即是相对缘起,此非一非异,《摄大乘论》以染衣为喻,若将衣作结,颜色为一,作结后入染器,染后解结,衣色则成为异,如是以明相对;又次,依内外说法性与法,即是相碍缘起,《摄大乘论》喻为金藏土中而成地界,地土现时由虚妄相显现,若经无分别智火烧炼,金相显现,是为真实显现,此喻即说法性为法所碍,于相碍中,离碍则为圆成自性相。

上来所说即“三能相”之差别,以含四重缘起故,说为甚深自性。

甲.有无

11 所显现似有 实极无所有

故于遍计性 许有相无相[注18]

[释]此说遍计自性能相,亦有相、亦无相。

“所显现似有”,即由虚妄分别而成之“遍计有”,亦即“分别有”;超越凡庸见,即知其实为“极无所有”。此即证成“遍计有”之空性。

12 错乱体性有 似现则无有

故于依他性 许有相无相[注19]

[释]无论依业因缘起成业因有、依相依缘起成相依有、依相对缘起成相对有,皆依“错乱体性”而成为有。此如世亲《佛性论》云——

依他性体,有而不实。由乱识根境,故是有;以非真如,故不实。何以故?因缘义无倒故,是以对分别性故名为有,对后真性故非实有。[注20]

此即云,凡由缘起成立之有,都是乱识乱根所转起之乱境,但相对于虚妄分别之遍计自性,以因缘非是颠倒,故可说为有自性,唯相对于真如,则非实有自性。

如是成立“依他自性能相”之有自性相与无自性相,故知其所以为有,实依缘起而有;其所以为无,则为对缘起之超越。

13 二则毕竟无 无二而为有

故于圆成性 许有相无相[注21]

[释]圆成自性相离业因、相依、相对,故说“二则毕竟无”;而此离缘起之“无二”则为有。此即如《摄大乘论》颂言——

若知诸义唯是言 即住似彼唯心理

便能现证真法界 是故二相悉蠲除

体知离心无便物 由此即会心非有

智者了达二皆无 等住二无真法界[注22]

上来三颂,已显示三自性能相皆具有、无自性相,唯有无之层次则有所不同,故三自性能相即不一亦不异。

乙.一二

14 遍计二行相 有无同一性

凡愚遍计性 许为二与一[注23]

[释]于第11颂,已说遍计自性相亦有相、亦无相,此有无,皆依遍计自性而说,落于此自性而成有、超越于此自性而成无,故说为“有无同一性”,是故此二行相既为二,亦为一。

对此有无,若因其为“遍计”即说为无自性,于修学上即是减损,以未经现观即不能作“无”之决定,此即减损世俗有,亦易成断灭空。反之,若仅云“超越”便说超越相(如空)为有,是犯增益,误以超越即为胜义故。

15 似现而为二 错乱体则一

是故依他性 许为二与一[注24]

[释]凡依他,必有似显现之二法,彼此或为因果、或为相依、或为相对,故“似现而为二”,然此二法皆由“错乱体性”成立,故为同一。是故既为二、亦为一。

此“许为二与一”,亦是现观之决定,否则即不能现证错乱体性。行者于心一境性时,比对日常世俗,即知依于世俗之根、境、识何以为错乱。然对此错乱亦不可遮拨,否则即坏世俗。

16 二性为体性 无二而同一

是故圆成性 许为二与一[注25]

[释]圆成自性相,实为胜义与世俗之双运,依世俗(如缘起有)成立有性、依胜义(如超越缘起之空性)成立无性,故说“二性为体性”。然以双运故成“无二”,此非无此二性,实谓观修时不作意偏执,即由二性无分别而成无二。由是即可于现观中作决定,圆成自性相为二亦为一。

上来三颂,已明三自性能相,为二亦为一,此亦即不一不异。

丙.净染

17 遍计与依他 所知杂染相

唯彼圆成性 清净法能相[注26]

[释]遍计为所知能相;依他为杂染能相;圆成为法性能相。

此如《解深密经》所云,“遍计所执言辞所说”,此即是所知能相;亦如经言,“诸行相堕杂染相”,此即是杂染能相。前者即遁计自性能相,后者即依他自性能相。

法性能相离诸分别(《辨法法性论》说为离能取所取、离名言显现),故说为清净。

然则三自性相岂非有净染分别?下来四颂即说无此分别之观修。

18 一者性不谛实二 一者无事以为性

故除遍计名言外 实无异于圆成性[27]

[释]由18至2l四颂,为甚深观修,故须先依《解深密经》一说其理致。其初,经云——

相、名相应以为缘故,遍计所执相而可了知。

依他起相上,遍计所执相执以为缘故,依他起相而可了知。

依他起相上,遍计所执相无执以为缘故,圆成实相而可了知。[注28]

此即谓遍计执自性相无非由执相、名以成立;于依他起相上复须成立遍计自性,即复须执其相其名始能建立其为有,以须如是始能说依他自性相故。此如说“无明缘行”,即依无明与行之相与名而说依他。故一切依他自性相,除非不落言说,若落言说,必成遍计而似显现(参第2颂)。

然行人于观修时,则可离相与名而作观,由是于依他自性相即可不执其与相、名相应之遍计自性,如是现观,即现观圆成自性相。

复次,经又云——

若诸菩萨能于诸法依他起相上,如实了知遍计所执相,即能如实了知一切无相之法。

若诸菩萨如实了知依他起相,即能如实了知一切杂染相法。

若诸菩萨如实了知圆成实相,即能如实了知一切清净相法。

此三者说深一层次观修。现证“无相”,不必现观依他自性相,以缘生为本然故,无可现观,所须现观者仅为加于其上之相与名,于此无所执,即了知无相。

然则于此观修中,如何能知其为杂染相抑或清净相耶?前已说了知依他自性相之观修,由此观修即能如实了知一切杂染相法;前亦已说了知圆成自性相之观修,由此观修即能如实了知一切清净相法。

故此三者非是三种内观,仅是现证无相之观修。既已了知三自性相,则杂染、清净相法实已现观,不必于修证无相更有别观。此亦即宁玛派不共生起次第之观修目的,于依他自性相之所缘境不更寻求名言,唯成咒鬘庄严,如是即如实了知依他自性相上之遍计自性相。故可由是而现证无相。

上来说证成,然于因地以下修证时,必与现证同时有所断除,故经言——

善男子,若诸菩萨能于依他起相上,如实了知无相之法,即能断灭杂染相法;若能断灭杂染相法,即能证得清净相法。

由是可知观修之关键,即在于“能于诸法依他相上如实了知遍计所执相”,前已说由此观修可了知无相。

必须了知上来所说,始能说颂意。

颂言“一者性不谛实二”,即依他自性相上之无二,亦即其“似现为遍计”之无二取(此可参考第4颂所言)。

言“一者无事以为性”,即前所说于依他自性相上“遍计所执相无执以为缘”。

由此二者,即可说世俗之遍计有若能遣除遍计名言,即无异于圆成自性相。此即是说超越遍计之修证,无异于圆成自性相之观修。亦即“相、名相应以为缘故,遍计所执相而可了知”;“依他起相上,遍计所执相无执以为缘故,圆成实相而可了知”。

19 一者无二以为性 一者二取无自性

亦除圆成此性外 实无异于遍计性[注29]

[释]圆成自性相以“无二”为性,此前已说(见第16颂),于观修胜义与世俗双运时,即现证此决定,此亦即生圆双运之观修。于观修中非对遍计性有所遣除,有遣除即不能说为双运,以抉择圆成之“无二以为性”,实已同时抉择遍计之“二取无自性”,故除“圆成”外,观修圆成自性相实无异于遍计自性相之观修。此亦即“能于诸法依他起相上,如实了知遍计所执相,即能如实了知一切无相之法。”

此中何谓“除圆成此性外”?

圆成即是任运,即是于相碍中因应其障碍(局限)而自显现。于此观修中,虽能同时现证遍计自性相“二取无自性”,却不能现证遍计自性相能任运,以一落名言边际即不成任运故。此如已说上弦月、下弦月,更何能说上下弦月为满月相。

20 一者非如现而有 一者如是无自性

故除彼之依他外 实无异于圆成性[注30]

[释]依他自性相“非如现而有”,即谓依他自性上“唯成遍计事”(见颂2);圆成自性相则“如是”而无自性,即谓其能任运成就而无变异(见颂3),是即为“如是”。故圆成者,以因应其局限故,于缘起世间自亦因应因缘而生起,由是观修依他(如生起次第),除“依他有”外(如阿赖耶与如来藏之相对法等),其观修即无异于圆成自性相之观修。此亦即“若能断灭杂染相法,即能证得清净相法”。

2l 一者二性非如实 一者似现而无体

亦除圆成此性外 实无异于依他性[注31]

[释]观修圆成自性相,除圆成外,无异于观修依他自性相,何以故?依他已即是圆成故(然圆成则未必一定依他,如任运而成涅槃界,以已离缘起,则非依他)。

于观修时,现观圆成自性相“二性非如实”(即“二性为体性,无二而同一”,见16颂),此即如依他自性相之“似现而无体”,以圆成自性相之二性亦为似现故。此亦即“能于依他起相上,如实了知无相之法,即能断灭杂染相法”之观修。

上来皆依观修而说,亦必依观修而说始能明颂意。依上来四颂所说观修,即可现证净染无有分别。

第11颂至21颂,由观修而决定有无、一二、净染皆无分别,是即三自性相差别非有非无、不一不异、无垢无离垢,如是依次超越缘起而成中道。读者若有意细究,可更参阅《辨中边论》及《辨法法性论》等。

四.悟入三自性

22 已依于名言 次第释自性

次第而悟入 依此今当说[注32]

[释]上来次第说三自性,实观待名言而说,即说其名言义。今当说如何次第现观此三自性而生决定。

于修学时,由名言义先作抉择,然后依抉择观修,于是久久即能离名言而现观,复于反覆现观中作决定,于决定中成现证。瑜伽行常用“悟入”一词,即指决定。

23 遍计唯名言 余外假施设

名言若遍断 亦许为余外[注33]

[释]行者观修,先须决定“遍计唯名言”,此即由名言无自性而决定遍计自性相无自性,无自性即是空性。

于观修中,即此已足,更不得将观修所缘境事以外,亦贸然说之为空性。如此处唯观修名言,即不得于“名言无自性”以外,更决定余者亦为空性。

此如《瑜伽师地论》所云——

云何复名善取空者?谓由于此,彼无所有,即由彼故,正观其为空。复由于此,余实是有,即由余故,如实知有。如是名为悟入空性。

何者为余?谓即色等假说所依。……谓于此中实有唯事,于唯事中亦唯有假[施设]。[注34]

于此处即是:于依他自性相一切法上,现观其似显现为空性,即此已足,更不得决定依他自性相亦为空性。盖于此观修次第中,仅抉择“似显现唯遍计,遍计唯名言”,未抉择“依他”,是故“依他”即是此次第之“余外”,亦即唯假施设之事。此“余外”须如实知之为有,不得以其为假施设即便亦说之为空。

此即如龙树四重缘起观中,成立相依有而决定“因缘和合”中,因法、缘法、和合法及果法皆为无自性空。此时即是唯决定“业因有”无自性,正观其空,而如实知“相依有”之有,虽然“相依有”亦无非为假施设。

于瑜伽行,此即“相无自性性”之观修。《解深密经》云——

善男子,云何诸法相无自性性?谓诸法遍计所执相。何以故?此由假名安立为相,非由自相安立为相,是故说名相无自性性。[注35]

故知正观遍计自性相之为空性,只遍断“假名安立为相”,所断者为名言之“假名安立”相,不断余外。

是故论颂复云:“名言若遍断,亦许为余外”。此即云,行者于决定前,先由依他自性相起观,及后遍断其上一切名言,所缘之“依他”,已非决定前之“依他”,行者不得由是说而说决定后之“依他”亦为空性,以此“亦许为余外”故。

是即决定前所缘之依他自性相,与决定后所缘之依他自性相,皆为余外,应如实而知其有。

由是可知,学人一说“因缘和合”即说“无自性空”,或说“缘起故空”,此可许为外义,但却非修学之内义,于内义中实为“缘起故有”,如实而知其有。

是故但说外义者即不能否定如来藏。盖于“他空性”之观修中,如来藏实为其观修之“余外”,是故可“如实知有”,由是但能说此观修非是究竟,未现证毕竟空,却不能因此而否定其观修,且因此否定如来藏。

世亲此颂,为修学者说观修时作决定之关键,甚为郑重,读者须深心领会。

24 先由二无有 悟入依他性

以二非为有 唯是表义故[注36]

[释]此说“悟入依他性”之观修。于龙树四重缘起中,即决定“相依有”与“相对有”——于决定相依有为空性时,相对有与相碍有即为“余外”;于决定相对有为空性时,相碍有即为“余外”。

于弥勒瑜伽行观修中,此即观修“生无自性性”。《解深密经》云——

云何诸法生无自性性?谓诸法依他起[自性]相。何以故?此由依他缘力故有,非自然有,是故说名生无自性性。[注37]

于此处,但说由“生无自性性”之观修,决定依他自性相无自性,未详说“相依”、“相对”等次第,然瑜伽行中实非无此等次第,前于说第10颂时已说《摄大乘论》三喻,读者可以参阅。复次,《瑜伽师地论》中实亦有说此等观修次第,今不赘说。

论颂言,先由“二无有”而“悟入依他性”,此中之“二”,于相依有中即是相依之二法,观修时观为能取与所取,由是成立生灭现象为所缘境。

颂言“唯是表义故”,即“二无有”亦可成为表义而成为有。譬如心识,能取表义为见分、所取表义为相分,如是心识始得因之而成立。此即世亲《摄大乘论释》所云——

谓彼诸识有相、有见,以其为体。

所谓“以其为体”,非谓相分见分有实体,只说诸识以具有此二分始能成立。

故若于观修“二无有”时,若连其表义功能亦说为无,即是断及余外。

25 继以二无性 悟入圆成性

于此前已说 说为有与无[注38]

[释]悟入依他自性相后,继之为悟入圆成自性相,此即由前11颂等所说之有相、无相而悟入,故不赘说。

然却须知,此即由依他自性相之胜义无自性性而悟入。《解深密经》说胜义无自性性有二,一喻如幻、一喻如虚空。由如幻喻胜义无自性性,超越依他;由如虚空喻胜义无自性性,超越圆成。此中理趣,笔者已有另文细说。

世亲本论只说三自性相,未说超越圆成自性相,故亦即说至如幻喻胜义无自性性而止,由是下来即以幻事为喻,说三自性之悟入。

26 此三自性者 无二无所缘

极无如是无 无性而为性[注39]

[释]总说三自性相,以无二、无所缘(亦即无所得),故遍计自性相为“极无”、依他自性相为“如是无”、圆成自性相为“无性以为性”。

27 如以咒力起 象身似显现

此唯行相现 象身实非有[注40]

[释]此以幻事作喻。如咒师咒木幻成象身,象身即是“似显现”,一如世间依名言概念而成立之种种现象。唯有现象(行相),而无实体(象身)。

28 遍计如象身 依他为行相

此实无有象 说为圆成实[注41]

[释]于此幻事中,若执象身为实有,此实有即是遍计自性相;若执象相为实有,此实有即是依他自性相;若现证实无有象,此即现证圆成自性相。

世亲此说圆成自性相未备,以本颂唯说至相对缘起而止。若依相碍缘起,此象相实任运而成就,非唯依止心识而生起。于此所谓任运,即谓其依作幻事种种条件局限而生起,如道具等。

29 依于根本识 二取无而现

二取极无性 是故唯行相[注42]

[释]此说观修依他自性相唯是行相。瑜伽行学者认为,阿赖耶识是一切分别之根本(如《摄大乘论》所说)。二取即为分别,故说“依于根本识”。“二取无而现”即依他自性相上之遍计“似显现”。二取极为无性,是即依他自性相上唯余行相。

30 根本识如咒 真如则如木

分别如见象 二取成象身[注43]

[释]根本识之“分别”,即如幻师咒语,无而似现为有,依“分别”而起;幻事中之象则依咒力而起,是故为喻。

由咒木而成象,故“木”始是实相,故以之喻真如,真如即是实相。

见象,由心识作分别而见,由见而有二取,由有二取于是成立象身。故于幻事中,见象行相尚未错乱,以其为世俗谛故,若复二取执象身为实有,是即成错乱。

此如世亲于《摄大乘论释》云——

譬如幻象,实无所有,而现可得。……

若无实义,云何成境[行相]?为治此疑,说幻事喻。显依他起譬如幻象,虽无实义而成境已。[注44]

此即以如幻喻胜义无自性性,超越依他自性相之“依他而有境”,成立其为“无实义而成境”。由是可知,三无性实为对三自性之分别超越,一如龙树之建立缘起、超越缘起。

31 了知此真义 如次第顿悟

遍知及遍断 证得三性相[注45]

[释]悟入三自性者,悟入遍计自性相为“遍知”;悟入依他自性相为“遍断”;悟入圆成自性相为“证得”。

此处译为“顿悟”,非禅家之所谓顿悟,实为“即时悟入”之意。悟入三自性相,即依遍知、遍断、证得三者为次第。

32 遍知无所得 遍断离所现

无二可得故 证得即现前[注46]

[释]此释前颂所言。“无所得”即是遍知;“离所现”即是遍断;“无二可得”即是证得。

33 象身无所得 彼行相即灭

所得唯木块 幻化事如是[注47]

[释]此以幻事喻明上二颂。遍知无所得,喻为“象身无所得”;遍断离所现,喻为离幻象相;证得为无二可得,喻为“所得唯木块”,即言所得唯实相。

由幻化象喻悟入三自性相,非唯作喻,实有指导行人由“如幻”观察依他自性相之用意。观修三自性相,实由依他起修,于其上能遍知,即离遍计,现证一切法无非是行相,复由遍断,离成立行相之二取,如是即悟入圆成,是为证得,亦即触证真如。

34 二不可得时 似二显现灭

灭时即圆成 悟入二无性[注48]

[释]此即离二取而入圆成自性相。

然而了义大中观却不以圆成自性相为究竟,弥勒瑜伽行亦不以此为究竟,故前者尚须超越相碍缘起而证无碍,后者尚说如虚空喻之胜义无自性性。唯此已为修道上行人之观修,世亲本论主要说至初地,是故未说。

五.结颂

35 与识变相违 如义见无境

随逐三性智 离功用解脱[注49]

[释]一切法由识变现而成为有,凡庸则与之相违,依相名谓是实有,故即成为观修上之“所对治”。“能对治”则为唯识观,由此成立悟入三自性相智。长时随逐此三自性智而观修,即可离功用而得心性解脱。

此三自性相智,即三无性。由“相无自性性”决定“遍计自性相”无自性;由“生无自性性”决定“依他自性相”无自性;由“胜义无自性性”决定“圆成自性相”无自性。

36 知实唯心识 所知不可得

由不得所知 心亦无可得[注50]

[释]由唯识作对治,即无依相、名而起之分别可得,此等世间即认为是所知,说为知识与经验。说“不可得”,非是否定,仅否定其有自性。

无此等所知可得,心识便亦无可得。如是即无二取。

37 由得二无有 能缘于法界

由缘于法界 能圆满究竟[注51]

[释]此说初地以后之修学。

由得二无有,即能心性自解脱,尔时自然住于法性而非住于心性,是即“能缘于法界”。由是修学,即能圆满究竟——此中实尚有两重解脱,即法性自解脱(同时住入平等性)及平等性自解脱,以非本论范围,故仅统言之为“能圆满究竟”。

38 由圆满究竟 由成就三身

由现证菩提 二利善成就[注52]

[释]此更统言菩萨于无间道上圆满究竟,成就法、报、化三身,现证菩提而登佛地。于佛地上复作利他功德,如是二利成就。

[跋]

西元二千又三年,岁次癸未,于农历三月十五日依拙译略释此论竟。本论梵名Trisvabhava-nirdesa;藏译名Rang bshin gsum nges pa bstan pa,可译名《三自性说示》。藏译者为寂贤(Santibhadra)及廓译师('Gos lhas btsas)。

时禁足于加拿大安省大拈蒲湖留漏楼。若有少分功德,愿回向今时尚受战乱苦众;回向受疫病苦世人,愿刀兵灾病之名永不得闻。无畏记

注释

1 本论仍有梵文原本存世,,此有日本学者御牧克己、立川武藏及汤山明的整理本[Katsuni Mimaki,Musashi Tachikawa 梵本的英译,见Stefan Anacker,Seven Works of Vasubandhu (Delhi:Motilal Banavsidass,1986),页181-190。此外,尚可参考Jay L.Garfield,Empty Words:Buddhist Philosophy and Cross-Cultural Interpretation(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页128-151;Ake Boquist,Trisvabhava:A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nature-theory in Yogacara Buddhism (Sweden:University of Lund,1993),页116-132。

2 梵:kalpitah paratantras ca parinispanna eva ca/ trayah svabhava dhiranam gambhiram jneyam isyate//

3 梵:yat khyati paratantro'sau yatha khyati sa kalpitah/pratyayadhina vrttitvat kalpanamatra bhavatah//

4 梵:tasya khyatur yatha khyanam ya sadavidyamanata/jneyah sa parinispannah svabhavo'nanyathatvatah//

5 依波罗颇蜜多罗译,大正·三十一,no.1604,页604c。

6 梵:tatra kim khyaty asat kalpah kayam khyati dvayatmana/tasya ka nastita tena ya tatradvaya dharmata//

7 藏:de la chos kyi mtshan nyid ni/gnyis dang ji ltar mngon brjod par/snang ba yang dag ma yin pa'i/kun rtog pa ste med snang phyir/des na yang dag ma yin pa'o/de yang thams cad don med cing/rtog tsam yin pas kun rtog pa'o//

8 梵:asat kalpo'tra kas cittam yatas tat kalpyate yatha/ yatha ca kalpayaty artham tathatyantam na vidyate//

9 依玄奘译,大正·三十一,no.1597,页341。

10 梵:tad dhetu phala bhavena cittam dvi vibhavisyate/yad alayakhya vijnanan pravrtya khyam ca saptadha//

11 此依真谛译(大正·三十一,no.1595,页188a);于笈多、行矩之译本,此句作“何别道理于一识体为一切种种识体相貌也?阿梨耶识识体为彼余生起识种种相貌,应知为彼缘相生起故。”(大正·三十一, no.1596,页288a)。玄奘译本则缺此句。

12 梵:samklesa vasana bijais citatvac cittam ucyate/cittam adyam dvitiyam tu citrakara pravrttitah//

13 依玄奘译,大正·十六,no.676,页692。下引同。

14 梵:samasati 'bhuta kalpah sa caisa trividho matah/vaipakikas tatha naimittiko'nyah pratibhasikah//

15 梵:prathamo mulavijnanam tad vipakatmakam yatah/anyah pravrttivijnanam drsya drg vitti vrttinah//

16 梵:sadasattvad dvayaikatvat samklesa vyavadanayoh/laksanabheda tas cesta svabhavanam gambhirata//

17 大正·三十一,no.1597,页346c。

18 梵:sattvena grhyate yasmad atyantabhava eva ca/svabhavah kalpitas tena sadasal laksano matah//

19 梵:vidyate bhranti bhavena yatha khyanam na vidyate/paratantro yatas tena sadasal laksano matah//

20 真谛译,大正2三十一,no.1610,页794c。

21 梵:advayatvena yac casti dvayasyabhava eva ca/svabhavas tena nispannah sadasal laksano matah//

22 大正·三十,no.1597,页353c。《摄论》所引,名为“五现观伽他”。“伽他”者,即gatha(偈颂)。今只引其二。

23 梵:dvaividhyat kalpitarthasya tad asattvaika bhavatah/ svabhavah kalpito balair dvayaikatvamako matah//

24 梵:prakhyanad dvaya bhavena bhranti matraika bhavatah/ svabhavah paratantrakhyo dvayaikatvatmako matah//

25 梵:dvaya bhava svabhavatvad advayaika svabhavatah/ svabhavah parinispanno dvayaikatvatmako matah//

26 梵:kalpitah paratantras ca jneyam samklesa laksanam/ parinispannestas tu vyavadanasya laksanam//

27 梵:asad dvaya svabhavatvat tad abhava svabhavatah/ svabhavat kalpitaj jneyo nispanno'bhinna laksanah//

28 大正·十六,no.676,页693b。下来两节所引同。

29 梵:advayatva svabhavatvad dvayabhava svabhavatah/ nispannat kalpitas caiva vijneyo'bhinna laksanah//

30 梵:yathakhyanam asad bhavat tatha sattva svabhavata上/ svabhavat paratantra khyan nispanno'bhinna laksanah//

31 梵:asad dvaya svabhavatvad yatha khyana svabhavatah/ nispannat paratantro 'pi vijneyo'binna laksanah//

32 梵:krama bhedah svabhavanam vyavaharadhikaratah/ tat pravesadhikarac ca vyutpattyartha vidhiyate//

33 梵:kalpito vyavaharatma vyavaharatmako'parah/ vyavahara samucchedah svabhavas canya isyate//

34 大正·三十,no.1579,页488c—489a。

35 大正·十六,no.676,页694a。

36 梵:dvayabhavamakah purvam paratantrah pravisyate/ tatah pravisyate tatra kalpa matram asad dvayam//

37 大正·十六,no.676,页694a。

38 梵:tato dvayabhavabhavo nispanno'tra pravisyate/tatha hy asav eva tada asti nastiti cocyate//

39 梵:trayo'pye te svabhava hi advayalabhyalaksanah/abhavad atatha bhavat tad abhava svabhavatah//

40 梵:maya krtam mantra vasat khyati hastyatmana yatha/akara matram tatrasti hasti nasti tu sarvatha//

41 梵:svabhavah kalpito hasti paratantras tadakrtih/ yas tatra hastyabhavo'sau parinispanna drsyate//

42 梵:asat kalpas tatha khyati mula cittad dvayatmana/ dvayamatyantato nasti tatrastyakrti matrakam//

43 梵:mantravan mula vijnanam kasthavat tathata mata/hastyakaravad estavyo vikalpo hastivad dvayam//

44 大正·三十一,no.1597,页343-344。

45 梵:artha tattva prativedhe yugapal laksana traye/ parijna ca prahanam ca praptis cesta yatha kramam//

46 梵:parijnanupalambho'tra hanirakhyanam isyate/ upalambho'nimittas tu praptih saksatkriyapi ca//

47 梵:dvayasyanupalambhena dvayakaro vigacchati/ vigamat tasya nispanno dvayabhavo'dhigamyate//

48 梵:hastino'nupalambhas ca vigamas ca tadakrteh/upalambhas ca kasthasya mayayam yugapad yatha//

49 梵:viruddha dhi karanatvad buddher vaiyarthya darsanat/jnana trayanuvrttes ca moksapatter ayatnatah//

50 梵:cittamatropalambhena jneyarthanupalambhata/ jneyarthanupalambhena syac cittanupalambhata//

51 梵:dvayor anupalambhena dharmadhatupalambhata/ dharmadhatupalambhena syad vibhutvopalambhata//

52 梵:upalabdhi vibhutvas ca svaparartha prasiddhitah/ prapnoty anuttaran bodhim dhiman kaya trayatmikam//

End

东林佛号是怎么个缘起

大安法师问:请师父您给我们讲一下殊胜的东林佛号是怎么个缘起?大安法师答:第四代祖师法照大师有个五会念佛,但没有传下来。到底五会念佛是什么样的音声格调,我们不得而知。据说在日本等地还保存了五会念佛,有些

往内在寻找自性

开悟不是从外在找寻,而是不断观照内心才有可能获得的结果。一天,一位基督徒来见我,他因为看到释迦牟尼佛成道时所说: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于是质问我: 佛陀所说的话,怎么如此狂妄!我告诉他是误会了其中的意

生命的缘起

佛教徒不仅把生死轮回看成是一种理论,而且视其为可以被证明的真实。虽然无上佛果可以在今生即可获证,轮回仍是构成佛教的中心主题。在此轮回学说的基础之上,建立了菩萨思想,以及有关自由获证无上圆满佛果的理论。

四种自性

◎ 编 者自性有四种,谓实自性、假自性、世俗自性、胜义自性。因有四种,谓生因、成因、转因、还因。境界有七种,谓有相境、有分别境、对治境、安住境、增益境、损减境、自在境。行相有五种,谓分析行相、差别行相

南怀瑾:《瑜伽师地论》讲座_南怀瑾讲瑜伽师地论

南师《瑜伽师地论》第一讲云何世间一切种清净。当知略有三种。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圆满。三三摩地自在。此中最初有二十种得三摩地所对治法。能令不得胜三摩地。何等二十。(二十卷)今天,我们转个方向,是讲教理的

黄念祖:大教缘起 第三卷

大教缘起 第三卷黄念祖老居士底下是别序。别序是本经独有的序。经中世尊放光现瑞,阿难请问,世尊回答,演出弥陀愿海、第一希有难逢法宝《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尔时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

一切法皆无自性

◎ 永 明问:唯心妙旨,一切无名者。若众生之号,乃假施为。诸佛之名,岂虚建立?答:因凡立圣,圣本无名,从俗显真。真元不立,并依世俗文字,对待而生。文字又空,空亦无寄。若是上机大士,胡假名相发扬?对境而

盂兰盆的缘起

盂兰盆起源于佛教的一部经典《佛说盂兰盆经》。这部经典是佛陀的弟子目犍连尊者,为救度其堕落在饿鬼道中之母亲而问佛超度之法,而由佛陀启教的一本孝道经典。佛陀慈悲,为救度未来众生的苦难,即籍目犍连之问而宣说

真如不守自性

宗密释大方广佛华严,曰大方广是所证法,佛华严是能证人; 大者体也, 方广即体之相用,佛者果也,华严因也;法界统唯一真法界,谓总该万有,即是一心,然心融万有,便成四种法界:一事法界、二理法界、三理事无碍

汉明帝夜梦金人,佛法传到中国的一个胜妙缘起

汉明帝夜梦金人,是佛法正式传到中国的一个胜妙的缘起。这在《后汉书》里都有记载。汉明帝刘庄,在永平十年,就是公元64年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金黄色的高大的人,项背后面有日月之光,来到他的庭院当中。这个梦很

寺院五观堂供奉弥勒菩萨的故事

寺院五观堂供奉弥勒菩萨的故事妙江法师弥勒菩萨也叫慈氏菩萨,当时在那个地方叫布袋和尚,就是走到哪儿都笑嘻嘻的,他的慈悲、他的胸怀、心量是无限的。哪儿打板就去哪,哪里有饭就去哪吃饭,所以别人就讨厌他,有些

自性中的梅香

自性中的梅香林清玄一个有钱的富人,正在自家的花园里赏梅花。那是冬日寒冷的清晨,艳红的梅花正以最美丽的姿容吐露,富人颇为自己的花园里能开出这样美丽的梅花,而感到无比的快慰。突然,门外传来敲门的声音,富人

缘起如幻

体方法师各位我们要明白喔,我们修行就是要达到这样的一个了知,不是一切在拒六尘,你什么都在拒,你怎么拒法?为什么要拒?你当它实有才要拒,会污染你又害怕你才要拒。如果你从正见上下手,观察一切的六尘是缘起生

关于行瑜伽菩萨戒本

关于行瑜伽菩萨戒本◎ 楼宇烈 这里所谓的瑜伽菩萨戒本,是指从玄奘译百卷本《瑜伽师地论》中录出的《菩萨戒本》。关于行瑜伽菩萨戒本,太虚大师有一个详细的说明。他认为,佛法统摄于教、理、行、果,而其要唯在于

云何瑜伽师地

云何瑜伽师地◎ 弥勒菩萨云何瑜伽师地?谓十七地。何等十七?嗢柁南曰:五识相应、意,有寻伺等三,三摩地俱、非,有心、无心地,闻、思、修、所立,如是具三乘,有依、及无依,是名十七地。一者、五识身相应地。二

为什么进寺院见到的第一尊法像是弥勒菩萨

为什么进寺院见到的第一尊法像是弥勒菩萨觉醒法师常去汉地寺院的信众发现,大多寺院在进了山门入天王殿后,正中映入眼帘的第一尊菩萨像都是袒胸露腹的大肚弥勒菩萨,却并不是正襟危坐说法或禅定的法像。他那笑口常开

业感缘起——业 果

◎ 界 诠业果业力万殊,招感果报亦各别。此果报不外有漏果和无漏果二种。有漏果是有漏业因所招感,此业因有善恶之别,十善业等是善法,十恶业等是恶法。善法招乐果,即人天等果报,恶法招苦果,即鬼畜等果报。无漏

唯识学的缘起观

唯识学的缘起观◎ 唐思鹏 异熟果:由过去世造业,感现在世果,由现在世造业,感未来世果。《瑜伽师地论》云:诸不善业,于诸恶趣,受异熟果:善有漏法,于诸善趣,受异熟果。异熟有三义:①异时而熟:业在过去,

浅说诸法缘起无生

浅说诸法缘起无生◎ 果 慧诸法缘起性空,是释迦如来一代时教之精髓,是整个佛法的核心,是佛陀教法区别开其他宗教、外道的根本特质。佛在说缘起性空的同时,即向法界众生宣告万法无生之理。诸法无生即空,空即不实

五蕴与缘起

◎ 体 方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摩拘罗山。时有侍者比丘,名曰罗陀,晡时从禅觉,往诣佛所,礼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如世尊说有流,云何名有流?云何名有流灭?佛告罗陀:善哉所问,当为汝说。所谓有流者,愚痴无

缘起是妄心而起现

◎ 希阿荣博我们不仅误解了事物存在的方式,认为它们是独立、固有存在着,而且还一厢情愿地赋予它们种种特征和定义。我们说天空是蓝色的,实际并非如此。科学研究发现,太阳光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组成,它们的

弥勒的佛教思想

弥勒的佛教思想◎ 胡春业(1) 实践人间佛教的典范从佛陀本人的亲身师范看,大乘菩萨道无疑是究竟道,引导众生由此大道悟入佛的知见,乃佛陀出生说法的一大事因缘。菩萨道的修持离不开世间,离不开众生。弥勒比

元音老人:心经 第三章 《心经》的五重玄义

心经 第三章 《心经》的五重玄义用五重玄义来解释大乘经典,是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发明的方法。所谓玄义,并非深奥玄妙不可测,而是将经文所含的幽微玄妙意旨分五个层次挖掘疏解出来,使大家容易明白。后来的解经者皆

瑜伽焰口召请文

瑜伽焰口召请文◎ 苏 轼《焰口召请文》是佛门法会《瑜伽焰口》中施食饿鬼时念诵的。召请文中召请的对象有前王后伯、英雄将帅、文臣宰辅、文人举子、缁衣释子、玄门道士、他乡客旅、阵亡兵卒、血湖产难、冥顽悖逆、

缘起性空及其实践意义

◎ 果 悟缘起性空可谓是佛法的核心,佛陀在一代时教中,虽说了种种的法门,但无一不是缘起性空的多方面开展,譬如四圣谛.三法印。十二因缘,八正道等,无不依缘起的相依性,说明宇宙人生的成坏生灭之理,于理性的

楼宇烈: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宗密(780841)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一文中认为,禅修是三乘学人欲求圣道的必由之途。然修禅者不可不知,禅法乃有浅深阶级之不同。他把禅门分为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

圆满之心照出自性灵光

圆满之心照出自性灵光广钦老和尚我们这个色身会生老病死,终有一天要丢弃,是没有用的东西,我们要舍身,利用这躯壳来修苦行,磨炼它,不要太顾惜它,以去掉对这个形相的执着。一个苦行修圆满的人,他的心会照出自性

圆满之心照出自性灵光,要的是内心自然生法喜

圆满之心照出自性灵光,要的是内心自然生法喜广钦老和尚我们这个色身会生老病死,终有一天要丢弃,是没有用的东西,我们要舍身,利用这躯壳来修苦行,磨炼它,不要太顾惜它,以去掉对这个形相的执着。一个苦行修圆满

自性现前

修行人要牢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里所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因为除了每一个众生本来具足自性外,其它都是识心分别而森罗万象的妄想。同时要牢记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教导:眼睛

弥勒修佛

◎ 释 然 修佛就像做人和生活一样,对于任何的事情都要有专心致志的态度,耐心等待,最终能有所收获。只有这样你才能够获得人生的真谛。很久以前,有一位已得大觉悟的佛,法名为一切度王,降到人世讲说法要。这时

徐恒志:涵芬集 第三部分 瑜伽菩萨戒开遮持犯表

一、犯众多犯、犯染污起、犯非染污起:1、所谓犯众多犯,即犯众多恶作(身业)或恶说(口业)(即又名突吉罗),因有四十多条,故云众多。2、此四十多条中,有的叫犯染污起(也叫染违犯,翻重垢,应向人忏。)3、

沈家桢:佛学讲述集 九、缘起性空与人生

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华严经净行品》缘起性空与人生(一)各位同学:今天想从一个常见的化学名词H2O讲起。原因是因为我本人是从对H2O的观察,进而对Energy能的观察而后对佛陀所说

缘起性空

缘起性空◎ 一 禅弥兰陀王非常尊敬有过禅悟的那先比丘,那先比丘从禅修中证悟的智能,出言吐语,充满了慧思灵巧。有一天,弥兰陀王向那先比丘道:眼睛是你吗?那先比丘笑笑,回答道:不是!弥兰陀王再问:耳朵是

佛教缘起论

◎ 张子军佛陀首先从宏观上,从根本上悟想:宇宙何以能成立?人生何以能存在?因为佛陀时代的古印度思想界,与我国春秋战国时代极其相似,各种思想混杂,褒义词叫百家争鸣,流派纷呈。对于宇宙人生的认识,归纳起来

于凌波:弥勒菩萨的兜率净土

弥勒菩萨的兜率净土于凌波居士弥勒菩萨的全名是弥勒.阿逸多。弥勒二字,是印度梵语Maitreya的略译,全译为弥勒帝隶,或译为梅呾丽耶、末怛唎耶者这都是从Maitreya一字音译而来的。音译慈氏,或译慈

于凌波:弥陀净土与弥勒净土在中土的流传

弥陀净土与弥勒净土在中土的流传于凌波一九九九年十月,弘一大师纪念学会主讲第三届弘一大师德学论文发表会论文一、 净土思想的源流与发展净土,指的是清净、庄严、没有五浊染污的国土,这又称为净界、净城、清净国

于凌波:人间佛陀-第五讲 佛陀证悟的真理——缘起

第五讲 佛陀证悟的真理缘起一、 诸法因缘生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理, 有受印度传统思想影响的与外道共通的部分, 有不与外道共通, 而为其本身所特有者。因为一种宗教,或一种思想、学说,不能自外于历史传统或时代

于凌波:人间佛陀-第七讲 缘起的组成架构——三法印

第七讲 缘起的组成架构三法印一、 三法印、四法印在原始佛教中,[ 三法印 ]是佛法的基本教义。这是说明宇宙人生现象的三项定律,也是衡量一切教法的标准,凡是符合三法印尺度的,是了义佛法,若与此三法印相违

陈柏达:命运可以改变吗?第三章

命运可以改变吗?第三章一、改变命运的经典根据(一)诗经:永远要说一些合乎上天仁心的话,我们自己才能得到更多的福气。(注三)(二)书经:(1)命运有时很难捉摸,因为不是呆板、固定的。(注四)(2)遗传或

妄想生灭无常 自性如如不动

【经典原文】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

陈兵:自性清净心与本觉

自性清净心与本觉陈兵心性(梵citta-prak?ti,cittada),语义为心的本性、实性、自性、自体、本来、本然,意为心识本然如是、真实不变者,可理解为心本来具有、不可变易的性质,或心未被主观认

陈兵:生与死 - 佛教轮回说-第三章 “业”与轮回

第三章业与轮回现代汉语中,作业、造业、事业等词被频繁使用,但知道它们出自佛教典籍的人并不多。这些词语中的业,本为梵文羯磨(Karma)的意译,被认为是延续生命进程、推动生死轮转的直接动力。业力因果(略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二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二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戒品第十之三玄二、别辨七戒7 黄一、难行戒3 宇一、征云何菩萨难行戒?宇二、标当知此戒略有三种。宇三、释3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三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三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静虑品第十三酉五、定度(即静虑品)4 戌一、征云何菩萨静虑波罗蜜多?戌二、列2 亥一、嗢柁南嗢柁南曰:自性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五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五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菩提分品第十七之二巳六、修正四依2 午一、征云何菩萨修正四依?午二、释2 未一、辨四相2 申一、辨4 酉一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六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六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菩提分品第十七之三巳十五、四种法嗢柁南4 午一、标复有四种法嗢柁南,诸佛菩萨欲令有情清净故说。午二、征何等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七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七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二持随法瑜伽处菩萨相品第一辛二、次相等摄8 壬一、真实诸菩萨相(即相品)4 癸一、征起云何真实诸菩萨相?癸二、标列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八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八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二持随法瑜伽处住品第四之二辰三、增上戒住2 巳一、问问:增上戒住菩萨转时,当知何行、何状、何相?巳二、答2 午一、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五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五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五子二、四无色蕴2丑一、结前生后如是已思择色蕴。我次当说名所摄四无色蕴随所应建立相。丑二、正广显示10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九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九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三持究竟瑜伽处地品第三壬七、地品3 癸一、总名建立4 子一、标如前所说十三住中,应知随彼建立七地。前之六种,唯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