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头陀是什么意思?十二头陀行是指什么?
2025-01-22 12:25

头陀,又名头陀行,是梵文(dhūta)的译音,译为抖擞,谓抖擞衣服饮食住处三种贪着之行法也。即甩开衣服(著弊纳衣、但三衣)、饮食(常行乞食、次第乞食、受一食法、节量食、不得饮浆)、住处(在阿兰若处、冢间住、树下止、露地坐、但坐不卧)等三种贪著的行法。头陀行是住持佛法的一种表现。若有人行头陀行,佛法就久住世间;若没有人行头陀行了,佛法就该灭亡了。行脚乞食的僧人俗称为“头陀”,亦称行者。

十二头陀,即修头陀行者要遵守的十二条规则,也就是十二种苦行。有关食的方面有五种;有关衣服的有两种;有关住的有五种。即一者在阿兰若处、二者常行乞食、三者次第乞食、四者受一食法、五者节量食、六者中后不得饮浆、七者著弊纳衣、八者但三衣、九者冢间住、十者树下止、十一者露地坐、十二者但坐不卧。

头陀行是佛陀最早为弟子们制订的生活规范。在僧团成立之初,五比丘向佛陀提出,我们应该穿何衣?吃何食?住何处?佛陀当时的回答是:粪扫衣、常乞食、树下坐。尽管佛陀后来又开许了三衣、百一、长衣、僧食、受请食、聚落住、僧伽蓝住等种种方便。但僧尼受具戒时,总要受四依法(四依是头陀行),以显示头陀行的重要。

修学头陀的苦行者,有的行一种头陀行,有的行两种,有的三种,有的四种,有的五种、六种、七种、八种、九种、十种、十一种、十二种;有的完全都行的,有的单行一种的,这没有一定,量力而为。

佛教的头陀代表人物是迦叶尊者。迦叶尊者,他不单修行一种头陀行,这十二种头陀行,他都去修行;不但都去修行,而且还都修行得非常圆满。他老得到两百多岁的时候,佛看见他,都很不忍心看他还修这个头陀行。

一、着百衲衣

着弊纳(衲)衣,若贪新好之衣,则多损道行之追求。着百衲衣。就是讲的穿衣服。穿什么衣服呢?衲衣;衣服上,左补一块补丁、右补一块补丁,补得补丁不知道有多少,这叫百衲衣,又叫粪扫衣。

怎么叫粪扫衣?这衣服是怎么样做成的?这是一般人不愿意穿的衣服,把它丢到垃圾里;那么出家人就到垃圾里边,把这些烂布从垃圾里面的粪土里捡起来,把它洗净了,又缝在一起,做成了衣服来穿,这叫粪扫衣。穿这种衣服,有什么好处呢?若讲好处,是太多了;若讲它不好,也不少。怎么说太多了?你穿上这个衣服,自己不起贪心,就灭自己的贪心,也不会说:“你看我穿这个衣服多漂亮!最值钱!”没有这种骄傲心,就把自己的贪心制住了。旁人一看你:“哦,这个老修行,穿这么破烂的衣服,不穿好衣服!这才真正是个修道的人,我们都应该照这样学!”这是息灭人家的贪心;因为你这种的影响力,就令其他的比丘也都发起道心来了。所以既止自己的贪心,又息人家的贪心,这岂不是好处呢?这好处,你说能有限量吗?所以说这个好处太多了!

那么说到好处不少,什么好处?你穿这个烂衣服,打劫的土匪一定不抢你的。就像一九四八年,我在南华寺的时候,有土匪来抢南华寺;他们把门砸开了,一进来,就向我要支票。我说:“你看我穿这样的衣服,像个有支票的人吗?”他一看我穿这衣服──那时不是像现在穿这样的衣服也没有破。那时候穿的衣服,就是在我母亲坟上守孝时穿的那一件;以后守完了孝,我就永远穿那件衣服,纪念我母亲。因为那件衣服坏得很厉害,所以我在东北时,是凡我的皈依弟子,都要给我补一块一吋丁方这么大的补丁;谁皈依我,就给我补一块,所以就补得很多。

在南华寺,土匪一看见我穿那件衣服,我叫他到房里去:“我房里有宝贝,你到我房里去拿!”他也不去我房里抢了。那时,我房里真有两个“宝贝”──活宝贝是沙弥;他们两个,那时候还是小孩子。所以土匪不抢你的!再有,那有钱的,就离你很远;还有一点最要紧的,这女人离你也很远的。你修道,总穿着那么一件衣服,就有一股“很香的”那个香味;可是这个香味,令一般女人认为就是臭味,所以就非离你远一点不可。所以,穿粪扫衣有这么多的好处,我也讲不完。

二、但三衣

但三衣,但持安陀会、郁多罗僧、僧伽梨三衣,不多亦不少。但,就是仅仅的;就只有三衣,没有其他的东西。所谓“身边无碍物,自无烦恼生”;行头陀行的比丘,只许可预备三衣。三衣:

(一)祖衣:是三衣中之最大者,又叫大衣;梵语是僧伽梨,译为二十五条衣。这二十五条,每一条有四长一短,合计起来是一百二十五格,这表示是种田的“田”相,所以又叫福田衣。若入王宫、升座说法、托钵乞食的时候,都可以穿这个祖衣。

(二)七衣:七条二长一短,共二十一格,梵语是郁多罗僧,译为入众衣。怎么叫入众衣?比丘礼拜、诵经、斋会、听经闻法时,要穿这个衣。

(三)五衣:五条一长一短,共十格,梵语是安陀会,译为作务衣。作务,就是做工,服劳执役;一切时、一切处,都可以穿这个五衣。

要行头陀行的比丘,应该仅仅有这三衣。所谓“三衣钵具”,在拜垫上的这个布,这叫“具”;比丘吃饭的碗,这叫“钵”。这是十二头陀行里,穿衣服的两种。那么除了穿衣,再重要的,就没有重要过吃饭──人最重要的是穿衣、吃饭,吃饭又比穿衣服重要。所以在吃饭上,有五种头陀行。

三、常行乞食

常行乞食,即于所得之食不生好恶念头。乞食,就是去托钵乞食,又叫常乞食。常乞食,就是每天到吃饭的时候,去乞食,自己不做饭吃,要吃现成的──人家做好了,你到那个地方去乞。在暹罗(泰国)、缅甸、锡兰,这个斋主做出菜饭,都预备一碗放到一边;哪一个和尚先来到他这儿乞食,他就跪到地上,把这一碗斋饭顶到头上,然后倒进你钵里,之后还叩三个头。这是供养三宝,暹罗、缅甸、锡兰,每一个家庭,都是那样子来供养三宝。

四、次第乞食

次第乞食,即不择贫富,次第行步乞食。次第乞。就是不拣择。就好像《楞严经》上所说:“即时阿难执持应器,于所游城次第循乞。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不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阿难尊者拿着钵,他心里就想,谁给我这个斋,那就是我最后的斋主。也不管是干净的、不干净的,也不管是有钱的刹帝利,或者是最贫贱的旃陀罗那种人;不问贵贱,不问他是有钱的、没有钱的,这样的去乞食,给一切众生无量功德。次第乞食,就把你这种分别心没有了;行平等,给众生有种福的机会,没有一种拣择心,这就是大公无私。

五、受一食法(日中一食)

受一食法,即日仅受一食,以免数食妨碍一心修道。日中一食。就是早上也不吃东西,晚上也不吃东西,只有中午吃一次。日中一食是很好的,可惜不容易做得到。为什么?民以食为本;这一切人都想吃东西,都有吃东西的食欲,饿一点,就想吃东西了。

早起也饿,晚间也饿;所以好是最好,不容易做得到。好什么呢?节省很多麻烦;你少吃两餐,就少大便、小便几次。“日中一食”这种的功德,说也说不完的;总而言之,你少吃一点东西,就少一点麻烦;吃得太多了,麻烦就会多了。

尤其在比丘吃饭的时候,要有三种的念、五种的观想。

这三种的念,是什么呢?

(一)愿断一切恶:把一切的恶都要断了。

(二)愿修一切善:愿做一切的善事。

(三)愿度一切众生:愿把一切众生都度得离苦得乐。

又要有五种的观想,是什么呢?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第一,要算计算计所吃的东西,需要多少的人工,才能把它做成?好像这一粒米,把它播种到地里头,又要栽培、灌溉,然后收割回来碾──现在是用机器,以前是用碾磨──把它的皮蜕去,然后做成饭,才能吃。你算计:这经过多少的功夫,才能成这一粒米呢?所以要量彼来处。中国古人有这么几句话: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飧,粒粒皆辛苦。

在中国,以前都是那个老法子,用锄头铲地;在天气正当热,太阳正当头的时候;汗滴禾下土,这种田人的汗,像水似的,滴答滴答,滴到田里边的土上。谁知道这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每一粒都是从辛苦中得来的。

所以我们任何的国家、任何的民族,对物质都应该节省;应该爱惜物质,不要随随便便,把有用的物质都给糟蹋了!应该想它的来处不容易。为什么现在世界上有的国家没有饭吃?就因为糟蹋的东西太多了,所以就没有饭吃。我们信佛的人,尤其对于因果上,特别要小心、要注意,不要糟蹋一切的东西。这饮食、财物,你能用就用,不能用的,可以给旁人用,不应该随便给糟蹋了。所谓“厨中有剩饭,路上有饥人”,我们家里有剩的饭,外边却有饿的人;应该给没有饭吃的人吃,不要糟蹋了。所以在吃东西的时候,要想它的来处是不易的。

(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忖,是度量度量,就是想一想;想一想自己有什么德行,能应十方的人来供养?全缺,自己德行够不够,是全、是缺呀?要是德行不够,就要赶快用心修道。

(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防心,要防备自己这个心;离过,要离开过错。离开什么过错呢?离开贪、瞋、痴这三种过错。吃东西时,不要贪,不要说这个东西好吃我就多吃一点,那个东西不好吃我就不吃它,要平等的饮食,不要分别好不好的味道。

(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在比丘吃饭的时候,要做什么观想呢?要作药石想:为什么我要吃这个东西呢?这就是真正的药品!我如果不吃这个药品,我这身体就乾了,就会不能生存了。

(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我为什么要吃这饭呢?哦!我想要用功修道,如果我不吃饭,站也站不住了,坐也坐不稳了──睡觉可以的,但也不是一个修道的办法;所以我想要修道,就不得不吃这个东西。

比丘在吃东西的时候,都应该有这三念、五观。这是日中一食,这种好处太多了!

六、节量食

节量食,即于一食中节制其量,若恣意饮啖,腹满气涨,妨损道业。节,就是有节制;量,就是有数量。吃东西,不要说这东西好吃,吃完了又想吃、吃完了又想吃,这就没有节量了。无论怎么样好吃的东西,我每天若吃两碗饭,我一定就吃两碗;不能说这东西不好吃,就只吃一碗,好吃的,就吃三碗,自己就没有一个节量了。每一个行头陀行的出家人,本来吃两碗可以饱,现在我就吃一碗半,少吃一点,这叫节量食。

七、中后不得饮浆(过午不饮浆)

中后不得饮浆,即过中食后不饮浆,若饮之心生乐着,不能一心修习善法。过午不饮浆,也就是过了午时之后,不饮这个浆。但是这是太难了!这种行力是不容易的,这个茶都算成是浆了,连茶都不可以喝的。这是饮食的五种头陀行。迦叶尊者在佛住世的时候,他是头陀第一。头陀有十二种,已经讲了七种,还有五种,这就是属于住的问题。

八、住阿兰若

在阿兰若处,即远离聚落,住空闲寂静处。阿兰若是梵语,译为寂静处;寂静,就是不喧闹的地方,没有任何的声音。这个地方,是在山林中,离城市很远的;这叫阿兰若,又叫阿练若,就是修道人一个最好的修道地方。在阿练若处,它是有一定的地点。修习头陀行者只能住在阿兰若处,以及属于阿兰若处的塚间、树下、露地、随坐的五处。

九、树下止(树下坐)

树下止,效佛所行,至树下思惟求道。为什么要在树下住?因为修道的人,以天地为庐,以四海为家,到处都可以住。树下边,既可以避雨,又很凉爽,所以在树下住;可是在每一棵树底下住,不能超过三天,只可以住两宿。为什么不可以超过三天?因为真正修道的、清高的这种比丘,他避免哪儿有缘,避免有人认识而来供养他。所以在每一个地方,住两宿就走了;就是有人认识他,想供养他,他已经走了。这是因为不求任何人的好供养,所以在树下住。

十、露地住(露地坐)

露地住,即坐露地,使心明利,以入空定。在树下,还有遮风挡雨的树叶子;在露天来住,这时候真是以天地做他一个大房子,这种生活非常自然。在露地宿,既有月明、又有星朗,所谓: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一般清异味,略得少人知。这月亮到了天的中间,这风吹过水面上的时候;这种天然的生活,是很少人能领略到这种妙处的。

十一、冢间住

冢间住,即住冢间,见死尸臭烂狼藉火烧鸟啄,修无常苦空之观,以厌离三界。冢是坟墓,就是和死人在一起睡觉。坐在坟墓的林里面,和这一些个鬼做朋友;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坐到坟墓的旁边,正可以修无常观──知道人生是无常的,无论早晚迟速,都是会死的;死了之后,都会变成一个坟,在里边变成一堆白骨头。在坟墓边,坐着修道,能觉悟这一切都是无常的;就不会生出种种的贪心、种种的瞋心、种种的痴心,就不会有所执着了。

十二、但坐不卧(胁不着席)

但坐不卧,若安卧,虑诸烦恼贼常伺其便。胁,就是胁肋。胁不着席,就是常坐不卧,言其常常是坐着的。在印度有位胁尊者,他就是一生都不躺着,都坐着。常坐不卧,也是头陀行之一;因为人躺着睡,就愈睡愈想要睡,不愿意起身用功修行。常坐不卧,他坐着睡一阵,就醒了,就很容易用功修行、参禅打坐;所以这常坐不卧,对于修行人是很有帮助的。

End

送长沙赞头陀

送长沙赞头陀刘禹锡外道邪山千万重,真言不发尽摧峰。有时明月无人夜,独向昭潭制恶龙。           摘自《全唐诗》卷365

正觉是指什么

正觉的意思指真正之觉悟。又作正解、等觉、等正觉、正等正觉、正等觉、正尽觉。等者,就所证之理而言;尽者,就所断之惑而言。即无上等正觉、三藐三菩提之略称。梵语sambodhi之意译,音译三菩提。谓证悟一切

十二因缘法是指什么

十二因缘法是佛学的基本道理,在佛教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年佛陀于菩提树下参悟之时,正是悟到了十二因缘法,才证悟佛果的。十二因缘法揭示了有情众生,于生死大海流转不息的前因后果。十二因缘为:无明缘行。行

有为法是指什么

在《金刚经》的结尾部分,佛陀说出了一个四句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很多人认为这里的“有为法”指的是有为的(修)法,其实这是不对的。佛陀真正说的有为法,其实指的是五蕴。佛

佛教中一阐提是指什么

《华百严五教章》卷下谓一阐提人虽无涅盘性,但实有清净性,故谤法心若转,永劫之后终将成佛;《天台传佛心印记》亦说阐提因断修善故称断善之人,但因不断性善,故终能成佛。净土家则认为一阐提依弥陀本愿力故终得成

西天二十八祖是指什么

西天二十八祖,印度之二十八位递相传承的祖师。以《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拈华微笑’故事中的摩诃迦叶为第一祖。此说为禅宗所传,但并不为天台宗所承认。据《景德传灯录》,其次序为:初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三祖

佛家所谓五浊恶世,五浊是指哪五浊?

五浊是指:劫浊、众生浊、命浊、烦恼浊、见浊。1、劫浊,心之生住异灭不净。2、众生浊,心中诸法不净。3、命浊,心中诸法余寿不净。4、烦恼浊,心中烦恼不净。多贪、多嗔、多痴。5、见浊,心中见不净。1、时劫

五浊恶世是指什么

楞严经中讲有“五浊”——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和命浊,如何理解这五浊?“五浊恶世”又指什么? 请解义。清净觉体,本然无碍,因妄升起,随没幻识,即生错觉,如静水被搅,随现浊象,故称为浊。于人体中,五

五蕴皆空的五蕴是指什么?

五蕴的“蕴”是梵文的音译,意义是积聚或者和合。佛教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五蕴和合而成,一人的生命个体也是由五蕴和合而成的。五蕴分别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种。在五蕴中,除了第一个色蕴是属物质性

五盖是指什么

五盖佛家用语,是指五种覆盖众生心识,使不能明了正道的烦恼。包括贪欲盖、嗔恚盖、惛沉睡眠盖、掉举恶作盖和疑盖。盖(a^varan!a)乃烦恼之异名,有障、覆、破、坏、堕、卧之义,如《大毗婆沙论》卷四十八

佛教说:无分别心、无分别智,是指什么?

无分别心,是佛学术语。此为离情念分别之心识。有二种,一为无漏之无分别心,一为有漏之无分别心。无漏之无分别心,又云无分别智,正体会真如之智也,有漏之无分别心,如定心之第六识或第八识及眼等之五识,称于境之

五乘教法意义是指什么

乘,是指车,有运载的意思。佛法可以运载众生从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所以将佛法譬喻为“乘”。所谓五乘,是指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五乘佛法,是佛陀为了教化众生,依众生根来机的不同,而将之运载至

头陀的简介

相信人们听说过头陀的,这是佛教的用语。也译作杜多、杜荼、投多、偷多、尘吼多,是佛教僧侣的一种修行方式,通常称为头陀行、头陀事或头陀功德(dhūta-guna)。修头陀行的人的称为‘头陀行者’。亦作“

修头陀行与安贫乐道

在佛教,像摩诃迦叶,他所示现的就是修头陀,修头陀行的十二种法。他是不能住在屋子里面的,要树下宿的,他不能有多余的衣服的,就是三衣的,而且是粪扫衣,一般佛教讲粪扫衣就是人家不要的,抛掉的东西,你拿来洗一

大迦叶尊者的悲心 一、自利利他的头陀行

一、自利利他的头陀行(一)佛赞头陀行头陀行在佛经中或说有十一法,或说有十二法。这种行法的特点是知足寡欲而勤苦修道,衣及卧具则齐三衣、着粪扫衣、随得敷具,食则乞食、一坐食、一时食、无嗔心食,住则阿练若处

佛教的头陀苦行法

佛教在人们的心目中,一般都觉得是一种既不主张苦行也不同情纵欲的中道教,说到苦行大概多数人都会认为是外道修行法。其实,佛教也强调苦行,不信你打开三藏典籍,就会发现现在众多的经论中,都有关于头陀行的介绍。

十二头陀行是什么意思?

此十二种头陀行是住持佛法的表现,只要有人行头陀行,佛法就久住于世。要是无人行头陀行,佛法就灭了。十二头陀行,即:1、著粪扫衣。什么是粪扫衣?即是一般人已经不要的衣服或布,丢在垃圾桶,出家人将这种衣服捡

头陀是什么意思?十二头陀行是指什么?

头陀,又名头陀行,是梵文(dhūta)的译音,译为抖擞,谓抖擞衣服饮食住处三种贪着之行法也。即甩开衣服(著弊纳衣、但三衣)、饮食(常行乞食、次第乞食、受一食法、节量食、不得饮浆)、住处(在阿兰若处、冢

头陀第一的迦叶是谁

大迦叶出家后,安心修习头陀苦行。他不愿过竹林精舍或祇园精舍的僧团生活。他喜欢的是露天静坐,冢间观尸,树下补衣。他认为尸臭和白骨,对修无常、苦、空、无我、不净观等,大有益处。迦叶一派的人,认为修头陀行要

迦叶执着于头陀苦行 佛陀涅槃后集结佛经

摩诃迦叶又叫做大迦叶、迦叶波,意思是乌龟,又翻译成饮光。传说他的祖先在修炼时,有一只具有灵性的乌龟背负着玄妙的图案而来,因此得道,所以以龟作为姓氏。又传说上古时代曾有仙人能吸取日光,平时隐藏着,见不到

达摩头陀行及其律学意蕴

头陀行是早期佛教最常见的一种修持方式。尽管佛陀反对偏执于苦修,但佛教作为“少欲知足”的信仰系统,其发展的极致必然是对苦行的推崇。达摩“二入四行”说,虽有无限的发展向度,但其“四行”说可看作是头陀行在中

善知识是指的什么

善知识,在佛教中的解释:梵语kalya^n!amitra,巴利语kalya^n!a-mitta。音译作迦罗蜜、迦里也曩蜜怛罗。其与恶知识相对,它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导正道之好人,即为善缘,又作知识、善

四依法是指什么

在学习佛法的时候,一定要按照四依法去修行,这样才能在修行的道路上走的更远,也可以更快的领悟佛法中的智慧,但是四依法指的是什么呢?当今学佛群众大量增加,但因宿根不同学习深浅不同,以是个人的认识知见也各存

佛教中的“三学”、“六度”是指什么

对于信仰佛教的修行之人来说,一些基本概念,是必须要了解的。比如“般若”,比如“菩萨”,等等。而其中,“三学”、“六度”这两个概念,是最基本的佛学概念之一。三学,指的是学佛之人需要修持的戒、定、慧三样。

声闻乘:四谛是指什么

四谛中的第一条真理是苦谛。苦谛是释迦牟尼在彻悟之后,对人生现象的价值判断,认为现实世界中充满了痛苦。四谛里「苦」的意义非常广,也许有人认为人生的苦乐是相对的,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对某些特别的事物,各人感受

三身佛是指什么

三身,梵文 Trikāyāh,”即法身、报身、应身三种佛身,又叫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身” 除指体貌外,亦有“聚积”之义,即由觉悟和聚积功德而成就佛体。由此含义而有三身、三十二应身、千百亿化身等说

佛教中的十界是指什么,分别代表着什么

【十法界】﹝出佛祖统纪﹞法界者,诸佛众生之本体也。然四圣六凡,感报界分不同,故有十法界焉。(四圣者,佛、菩萨、缘觉、声闻也。六凡者,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也。)[一、佛法界],佛,梵语具云佛

佛教中的十法界是指哪里

佛教所说的“十法界”又称做“六凡四圣”,是佛教对佛和众生的划分。十界分别是指:地狱法界、饿鬼法界、畜生法界、阿修罗法界、人法界、天法界、声闻法界、缘觉法界、菩萨法界和佛法界。其中前六项称为六凡,后四项

受蕴中的受是指什么

“五根”与“五尘”相对时,皆能生“受”。我们就先从“眼根”与“色尘”相对因而生起的“眼识”说起。《量子启示录》:我们知道的光线是通过眼睛进入,投射到视网膜的后部,激发出电化学脉冲信号,信号经过神经纤维

受蕴是指的什么

「受」,指感受,领纳的意思。乃是我们人的身心器官和外界接触时的感觉。有关「受」的类别,我们可分为两种:身受、心受。那什么是“身受”呢?「身受」:意在说明我们的眼、耳、鼻、舌、身等五根,对尘境所产生的

佛教中的十法界是指哪里呢

佛教所说的“十法界”又称做“六凡四圣”,是佛教对佛和众生的划分。十界分别是指:地狱法界、饿鬼法界、畜生法界、阿修罗法界、人法界、天法界、声闻法界、缘觉法界、菩萨法界和佛法界。其中前六项称为六凡,后四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