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王雷泉:丛林中的兵法——介绍《禅门锻炼说》
2025-03-22 08:36

丛林中的兵法

介绍《禅门锻炼说》

王雷泉

《禅门锻炼说》,又称《禅林锻炼说》﹑《锻炼说十三篇》,一卷。清初僧晦山戒显著,成于清顺治十八年(一六六一)。通行本收于《卍字续藏》第一一一冊。八十年代后期,江西云居山真如寺据清同治十一年如皋刻经处本多次影印,在佛教界內流通。

戒显(一六一○──一六七二),江苏太仓人,俗姓王。幼时即受佛法熏陶,曾从舅氏听讲天台教义。明亡后于南京宝华山依三昧律师出家,不久受具足戒,时年三十五岁。法号戒显,別号晦山,又号罢翁。从清初禅宗三峰派具德禅师得法,为南岳下第三十六世。先后住持江西云居山真如寺﹑杭州灵隐寺等八剎。以戒律精严﹑学问渊博,为世所称许。另著有《佛法本草》﹑《鹫峰集》(以上二书已不传)﹑《现果随录》﹑《沙弥律仪毗尼日用合参》等书。事迹散見于江苏《太仓县志》﹑江西《建昌县志》﹑杭州《灵隐寺志》﹑纪荫《宗统编年》﹑超永《五灯全书》和《新续高僧传弘礼传》等。

戒显在《自序》中称,锻炼禅众应如孙武用兵,五家建法,各立纲宗,韬略精严,坚不可破,而兵法全矣。自元及明中叶,锻炼法废,寒灰柘木,坑陷杀人。幸天童悟老人,提三尺法劍,开宗门疆土。三峰藏老人继之,恢复纲宗,重拈竹篦,而锻炼复行。灵隐(具德)本师复加通变,啐啄多方,五花八门,奇计错出,兵书益大备矣。故仿《孙子兵法》十三篇,针对当时宗门空疏顢頇之流弊,列举整理禅林﹑锻炼禅众之方法,书中次第为∶

一﹑坚誓忍苦。说为长老而不能使众生开悟佛性,是谓盜名;据正位而不能为佛祖恢廓人材,是为窃位。是故必须苦心劳身,先起大愿,立大誓,然后显大机,发大用。

二﹑辨器授话。指欲锻炼禅众,必先辨验各人根机器识。唐代禅风鼎盛,机器不凡,禅师接引后学,皆全机大用,殊无死法。至宋以后,参禅用话头,而终成死法。但在末法时期,仍不得不用此死法。能善用之,则话头中自有活法。所谓活法,就是善辨禅众的机器之利钝,验其参学之浅深,然后示以不同的话头。

三﹑入室搜括。指长老立限打七,领众参禅,必须识其人,知其本参,不能虚应故事。故参究之法必须猛利,使人易于省发;搜剔粘缚必须彻底,使人尽去禅病。

四﹑落堂开导。说学人参究如逆水行舟,不得人推挽则退多而进少。又习禅最易犯病者有二∶一为迸气胸前以为勇猛,二为灰心冷坐以求澄湛。故长老于禅堂中开导,最为急要。开导之法有四∶一曰悚立志,二曰示参法,三曰警疲怠,四曰防魔病。因为参禅不可胡乱卜度,亦不可死守话头,故长老当禅众靜坐时,须示令其放下万缘﹑銳意研穷﹑尽力挨拶;久之,则情识尽﹑知見忘,悟道易。

五﹑垂手锻炼。说长老在禅堂须时时随众行坐,锻炼之器,在善用竹篦子。其功便于逼拶,而其妙在乎敲击。禅众坐时,则执之以巡香;行时即握之为利器。当经行猛利时,即用兵家之法,出其不意,攻其无备。务将学人旷大劫來识情影子,知見葛藤,搂其窟穴,斩其根株,使其无地躲避。

六﹑机权策发。说禅门锻炼,利在运用超越常规的逆法﹑惡法。锻炼不用威,则禅众疲怠,无由策发,必不能使透关而彻悟;策发不用权,则严规肃矩只成死法,亦不能使愤厉而向前。故锻炼一门,事有千变,而机用至活也。

七﹑奇巧回换。说古來禅师,论悟道者,必贵乎机下透脫。偏知异見,举起千差,所贵善知识者因病与药,善用回换。回换之法多方∶有法战之回换,即众中逼拶,有隙即攻,有瑕即击;有室中之回换,即在学人将通非通﹑箭欲离弦之际,长老令其再问,或代一语而即悟;有回换之回换,即举一反三,如说佛性谁无者悟,说佛性谁有者亦悟;有不回换之回换,如问如何是曹源一滴水,答是曹源一滴水。

八﹑斩关开眼。即斩破重关,开人眼目。欲得斩关之诀,其功存乎逼拶,其奧在乎回换,而其力又系乎开导而策发。

九﹑研究纲宗。说学家根本已明,当依止师承,温研密諗,务彻古人堂奧。师家見学人已透根本,更须以妙密鉗錘,深錐痛扎,务令透纲宗眼目。庶不至彼此承虚接响,而正法眼藏得永远而流传。

十﹑精严操履。谓宗门修行,必行解相应。学人道眼未开,先令参究,以锻其解,所谓但贵子眼正,不说子行履。当大事既明,即令操履以锻其行,所谓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长老必以身作则,精严行解,以为法门楷模。

十一﹑磨治学业。说欲通宗教﹑辨古今﹑明纲宗﹑识机用﹑眼目后进﹑決择人天,则必须通內外之学。非內则本业不谙,出世何以利生;非外则儒术无闻,入世不能应物。

十二﹑简练才能。谓统大众而传佛祖之学者,必简练长才异能,以主宰丛林,纲纪衲子,肩法门巨任,竖佛祖高幢。然造物生人,全才少,偏才多,才德相济者少,而不相济者多,须长老量才任用,赏罚分明,在丛林的熔炉中陶铸成材。

十三﹑谨严付授。谓根器不论利钝,皆可经锻炼而成良材;然并非一经省发,即可付授。值此末法时代,虽全才难得,异器难求,然亦须戒兩种弊病∶一是泛滥付授,传法于非人;二是谨守关鑰,至死而不付一人,使法门断绝,此亦矫枉过正,不得中道。虽然如是,善知识者,为佛祖入草求人,为人天开凿眼目,宁慎无滥,宁少而真,毋多而伪。

本书以整顿丛林为职志,痛陈当时禅门弊病,所言皆古德嘉言懿行及自身经历之丛林实务,尤以重纲宗﹑勤锻炼﹑持谨慎三法为最重要,视为皆世所未闻者。此书对清代以來佛教丛林有较大影响。当代禅德南怀瑾在《禅海蠡測》一书中,多有取资。

《丛林》1999年第一期

End

百丈禅师丛林要则

丛林以无事为兴盛。修行以念佛为稳当。精进以持戒为第一。疾病以减食为汤药。烦恼以忍辱为菩提。是非以不辩为解脱。留众以老成为真情。执事以尽心为有功。语言以减少为直截。长幼以慈和为进德。学问以勤习为入门。因

人生丛林

◎ 林清玄佛教把大的寺院称为丛林,特别是禅宗的寺院。那是由于僧众合和,犹如大树丛聚成林,另外还有功德丛林的意思,因此后世居士聚集的团体,也称居士林。丛林!是多么好的一个象征,在现代社会里我们的生活不也

百丈禅师丛林要则二十条

修行以念佛为稳当,精进以持戒为第一,疾病以减食为汤药,烦恼以忍辱为菩提,是非以不辩为解脱,留众以老成为真情,执事以尽心为有功,语言以减少为直截,长幼以慈和为进德,学问以勤习为入门,因果以明白为无过,老

丛林四十八单执事

丛林四十八单执事◎ 广 行 丛林中除设方丈和尚作为僧团的首领之外,还设有四大班首,即首座、西堂、后堂和堂主。他们是方丈的助手,辅佐方丈的工作。班首一般都由戒腊较长、威望较高的僧人担任,与方丈共同组成

王雷泉:中国佛教的围墙困境

我对当前中国大陆佛教的时代特征,有一个基本判断,即正处在蓄势待发的复兴临界点。所谓蓄势待发,是指中国社会的急剧变革和日益融入世界文明体系,在社会转型的变迁过程中,民众对佛教产生爆发性的宗教需求。但是我

《孙子兵法》20种大智慧,读懂古人最高谋略

提起中国古代的兵书,许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孙子兵法》。《孙子兵法》蕴含着深邃的战略思想,曹操曾盛赞《孙子兵法》道: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着深矣!《孙子兵法》为春秋末孙武所作,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

禅门—以无门为门

世界上,有人类的地方就有「门」,门里门外,门里的都是「一家人」,门外的称为「外人」。所谓「门」者,本来应该是通往目标的道路,例如:做事情找对了「门路」,就容易成功;但是世间上,有「门」就有内外、你我的

刘元春:明末禅门僧诤与清雍正帝“拣魔辨异”评析

明末禅门僧诤与清雍正帝“拣魔辨异”评析刘元春提要:明末临济宗内部圆悟与法藏之间的僧诤,焦点主要是禅宗传承源流、五家宗旨、禅风特点的看法不同。双方发生相互攻讦的原因,也与个人恩怨、特别是圆悟有门户之见有

宋智明:禅门三关浅说 一

禅作为人类心灵最究竟的本质与最完美的智能,它表现的方式极其广泛与丰富:人生宇宙的一切事物,都时时在呈露禅的本性。但人们往往迷惑于它的表层而不知如何默契真正禅的里层世界。因此,纵使喜欢或虔求禅宗的人们,

宋智明:禅门三关浅说 二

4、有慧无定行学禅的人虽藉强大的慧力打破初关,明心见性,但如果没有定力的护持保养,就会拥持不久,一旦打失,又入迷途,具足慧力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由明师的善巧直指,在机缘凑合时,忽然契会自性,顿断意识流

宋智明:禅观入门 六、禅的关隘与透脱 禅门三关浅说

禅门三关浅说禅作为人类心灵最究竟的本质与最完美的智慧,它表现的方式极其广泛与丰富:人生宇宙的一切事物,都时时在呈露禅的本性。但人们往往迷惑于它的表层而不知如何默契真正禅的里层世界。因此,纵使喜欢或虔求

宋智明:禅门十邪论

禅门十邪论1、 不善以佛陀教言引导正信、正见,而专以破人破法而用,标立己见而不化教归宗、入理显智、方便施予,反而借教压人,倚言乱宗,执言角立者,堕邪教也。2、 不悟真性妙明之照用而双亡双泯无为应机之宗

王雷泉:佛教大学与佛教文化人

佛教大学与佛教文化人王雷泉一、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对于佛教教育,若从笔者1985年调研中国佛学院、闽南佛学院、福建佛学院等处,撰写《从僧伽教育看中国佛教的今天和明天》(刊于复旦大学哲学系编《

王雷泉:佛教在未来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文革结束之后,中国佛教有二个转折阶段:第一个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宗教问题上的拨乱反正,结束了中国无法无天的局面,无法者,社会主义法制受到破坏;无天者,缺乏真正的宗教精神,失去了社会的精神生

王雷泉:《金刚经》是怎样一部经典

问:据悉,作家王朔的新书《我的千岁寒》有很多内容取材于历史典故,其中一篇用北京话解读《金刚经》的文章最为引人关注。有消息说,王朔读《金刚经》时曾经读到崩溃。想知道,《金刚经》真的这么难懂吗?《金刚经》

王雷泉:走出围墙的擦边球大师——缅怀净慧长老

走出围墙的擦边球大师缅怀净慧长老王雷泉2013年4月20日上午,我在南京大学讲学间隙,惊闻雅安地震,净老舍报,当即发出一条微信。天灾接踵而至,佛门老成凋谢,痛楚难以言表,当晚在黄梅四祖寺讣闻下发一条跟

王雷泉:怎样复兴佛法

我曾经专门引述了在1893年,1893年锡兰的居士,就是摩诃菩提会的会长,达摩波罗居士。他参加了芝加哥的世界宗教大会之后,在返国的途中,一个很戏剧性的事实。结识了一个美国的传教士李提摩太,而李提摩太曾

王雷泉:“如来使”精神与慧思的新法华学

如来使精神与慧思的新法华学王雷泉一、《法华经》中的如来使精神《法华经》说一乘佛法的根据,即度化一切生存在五浊恶世的众生,故在穷尽诸法实相的一乘圆理指引下,必须顺应时节因缘,方便说三乘法门,乃至从事一切

王雷泉:崇尚真实 呼唤真实——怀念正果法师

王雷泉:崇尚真实 呼唤真实怀念正果法师这年头,看多了教内外各种假冒伪劣的玩艺,已经很少有什么东西能令人感动了。使我的佛学观点发生转折,并自觉思考中国佛教命运的契机,可以回溯到十年前的二件事情。第一件,

王雷泉:丛林中的兵法——介绍《禅门锻炼说》

丛林中的兵法介绍《禅门锻炼说》王雷泉《禅门锻炼说》,又称《禅林锻炼说》﹑《锻炼说十三篇》,一卷。清初僧晦山戒显著,成于清顺治十八年(一六六一)。通行本收于《卍字续藏》第一一一冊。八十年代后期,江西云居

王雷泉:赵州吃茶记

赵州吃茶记王雷泉一、庭前柏子待何人?来参真际观音院,何幸国师塔尚存。寂寂禅风千载后,庭前柏子待何人?以上一诗,为净慧法师住持赵县柏林寺的感怀之作。柏林寺在唐代名观音院,从谂禅师长期行脚参学后,于八十岁

王雷泉:《特异心理学纵横谈》译后记

《特异心理学纵横谈》译后记王雷泉对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在中国大地上兴起的关于人体特异功能的大论战,我们无意在此说三道四,今后的科学史和哲学史将会对其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这场论战兴起之时,我正在复旦大

王雷泉:佛教在新时代的社会化和组织化

佛教在新时代的社会化和组织化在复旦大学禅学会第三届年会上的会长致辞(2009年9月6日)王雷泉[8月15日,刚从黄梅四祖寺参加夏令营回上海。为《佛教观察》凤凰博客上传一组企业家与社会责任的文章、专访与

王雷泉:对中国近代两次庙产兴学风潮的反思

对中国近代两次庙产兴学风潮的反思王雷泉一被誉为中国近代佛教复兴之父的杨文会居士,于1911年10月8日与世长辞。他的逝世,几乎成为满清覆灭和民国肇兴两个时代的分界。但旧的拖住新的,民国诞生并不意味着民

王雷泉:世纪之交宗教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世纪之交宗教研究的反思与展望一、《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宗教学卷》出版缘起宗教是人类最古老的文化现象,但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宗教学,迄今不过短短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中国宗教学的发展,是东西方思想猛烈碰撞

王雷泉:世纪之交的忧思──“庙产兴学”百年祭

世纪之交的忧思──庙产兴学百年祭王雷泉1898年3月,清朝湖广总督张之洞抛出《劝学篇》奏折,揭开了中国政教关系史上臭名昭著的庙产兴学的序幕。在落后就要挨打的严峻现实下,满清王朝被西方列强逼上了近代化的

王雷泉:清泉与大海

一人性似水。人往高走,水往低流。超越的精神追求和顺俗的尘世沉浮,构成人永恒的两难困境。佛陀冷眼洞察,谓之曰苦。从此,人类有了治苦的良药。人还是往高走,求道之路如逆流,直须一口吸尽西江水。水还是往低流,

王雷泉:第三只眼看台湾佛教

台湾佛教是中国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无人会表示疑义。台湾佛教经验是否适用于大陆?此话说不好,也实在太敏感。1998年10月下旬到11日上旬,笔者应台湾中华禅净协会会长惠空法师邀请,藉出席两岸禅学研讨会之

王雷泉:《法华经玄义》提要

《法华经玄义》提要王雷泉《法华经玄义》,又称《妙法莲华经玄义》、《法华玄义》,十卷(每卷各有上下,或称二十卷)。隋代智顗讲述,门人灌顶笔录,与《摩诃止观》、《法华文句》同称为天台三大部。智顗讲说《法华

王雷泉:《法华经文句》提要

《法华经文句》提要王雷泉《法华经文句》,略称《妙法莲华经文句》、《法华文句》,十卷(每卷各有上下,或称二十卷)。隋代智顗于陈祯明元年(五八七)讲于金陵光宅寺,门人灌顶记录,至唐贞观三年(六二九),补治

王雷泉:“吴越佛教与社会”学术研讨会总结

一、吴越佛教的定位各位代表:大会组委会委托我对吴越佛教与社会研讨会的成果作一简短的总结。本次会议收到近七十篇论文,用世界宗教研究所张新鹰副所长在开幕式致词上的说法,可说是异彩纷呈,美不胜收。惟贤老法师

王雷泉:超克自卑与我慢——六即成佛的实践意义

超克自卑与我慢六即成佛的实践意义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 王雷泉教授一、忧患时世中的如来使者隋开皇十七年(五九七)十一月二十四日,中国佛教第一个宗派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智者大师(五三八五九七),在禅定中安然入

王雷泉:展望二十一世纪的宗教

中国在二十一世纪最需要的是什么?就经济、政治、精神三大层面而言:一是财富,二是正义,三是天理。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无疑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君子罕言利的时代毕竟过去了。然而,君子爱财还需取之有道,不能把国库

王雷泉:《坛经》解题

《坛经》解题王雷泉《坛经》,又名《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六祖坛经》、《法宝坛经》,一卷。唐代惠能(又作慧能)说,弟子法海集记。初集于唐开元元年(七一三),以后屡有增益和改易,日本《六祖坛经诸本集成》汇

王雷泉:中国佛教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我其实是没有什么资格在这里作演讲的,因为我所讲的充其量不过是在世智辩聪的层面上耽误光景,不可能对大家的法身慧命带来什么受用,不过我想从文化这个层面上把我研究佛学的一点心得贡献给大家。所以如果我讲的东西

王雷泉:禅定要略——从一念三千说看生存困境之解决

禅定要略从一念三千说看生存困境之解决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 王雷泉教授一、人的生存困境做人难,人难做,做难人,难做人。一个难字,道尽了人的生存困境。哲学、宗教无非就是解决人的生存问题,而在解决这个问题的同

王雷泉:序心皓法师《〈法华经〉学修旨要》

法华精神与人类宗教的未来序心皓法师《〈法华经〉学修旨要》王雷泉宗教是解决人生问题的,当宗教自身成为问题时,也就意味着我们的人生、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文化发生了问题。这段话,是我1993年7月参加河北赵县

王雷泉:禅的基本目标

什么是禅的基本目标?用铃木大拙的话来说:禅本质上是洞察人生命本性的艺术,它指出从奴役到自由的道路可以说,禅把蓄积于我们每个人身上的所有能量完全而自然地释放出来,这些能量在普通环境中受到压抑和扭曲,以致

王雷泉:以史为鉴,制度建设为重振道风之本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在与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激荡融会中,最终形成中国化的佛教。在中国社会的思想文化影响下,并受政教体制或顺或逆关系的制约,佛教中国化有四个重要的标志:格义、判教、僧官制度和丛林制度。格

王雷泉:《摩诃止观》片论

《摩诃止观》,原题名《圆顿止观》,十卷(因每卷各分上下,又作二十卷),为天台宗实际创始人智●(538597)于隋文帝开皇十四年(594)在荆州玉泉寺(在今湖北当阳县)结夏安居期间所说,由门人灌顶笔录成

王雷泉:批判与适应──试论“人间佛教”的三个层面

提要宗教具有信仰、社会、文化三大层圈,由此形成宗教、政治、学术三极相互制衡的互动关系。从这一理论模型出发,笔者认为二十世纪中国佛教最重大的事件,莫过于在新的宗教生态中,佛教知识份子对中国传统佛教的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