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文句》提要王雷泉《法华经文句》,略称《妙法莲华经文句》、《法华文句》,十卷(每卷各有上下,或称二十卷)。隋代智顗于陈祯明元年(五八七)讲于金陵光宅寺,门人灌顶记录,至唐贞观三年(六二九),补治方峻。唐玄宗天宝七年(七四八),天台宗八祖左溪玄朗,有感于本书文势有时凌乱失次,因加以排比而令相贯穿(见卷首神迥的《天台法华疏序》)。现行本当即此本。又南宋孝宗淳熙三年(一一七六),诏令福州东禅寺刊天台教藏同大藏流通(见《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本书当亦在其中。通行本有《大正藏》(第三十三册)本等。智顗(五三八五九七),俗姓陈,字德安。祖籍颍川(今河南许昌),西晋末年,因五胡乱华,南迁至荆州华容县(今湖北潜江西南)。父亲陈起祖,梁元帝时官拜使持节散骑常侍,更封为益阳县开国侯。智顗十七岁,梁朝灭亡,父母相继去世。值家破国亡的乱世,年十八,投长沙果愿寺法绪出家。不久,北行诣慧曠学律,兼通大乘经。入大贤山,诵《法华》、《无量义》、《普贤观》三经。陈天嘉元年(五六○),至光州(今河南光山)大苏山,师事慧思禅师,修习法华三昧,尽得其法。既而入金陵(今南京),居瓦官寺弘法,开讲《法华经》、《大智度论》和自著《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又名《次第禅门》),深得朝野钦敬。陈太建七年(五七五)秋九月入天台山,于北峰创寺传教,成为天台宗的实际创立者。陈后主时,奉诏出山,再至金陵,在太极殿讲《大智度论》、《仁王般若经》。陈亡,西游荆土。隋开皇十一年(五九一),应邀前往扬州,为晋王杨广授菩萨戒,并得赐智者之号。后还荆襄,于荆州当阳创立玉泉寺,未久,履扬州,归天台。一生造寺三十六所,《大藏经》十五藏,度僧一万四千余人。主要著作有《法华经玄义》、《法华经文句》、《摩诃止观》,世称天台三大部;《观音玄义》、《观音义疏》、《金光明经文句》、《金光明经玄义》、《观无量寿佛经疏》,世称天台五小部(以上均为灌顶所记)。尚有:《净名经疏》、《觉意三昧》、《六妙门》、《法界次第》、《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又名《童蒙止观》、《小止观》)、《法华三昧行法》、《维摩经玄疏》、《阿弥陀经义记》、《金刚经疏》、《四念处》、《方等三昧行法》、《观心论》、《观行食法》、《观心诵经法》、《四教义》、《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法慎记)、《菩萨戒经义疏》(灌顶记)、《仁王经疏》(灌顶记)、《请观音经疏》(灌顶记)等。均为天台宗的主要经典。另有文表若干篇,收入灌顶编的《国清百录》之中。事迹见灌顶《隋智者大师别传》、唐道宣《续高僧传》卷十七、唐湛然《止观辅行传弘诀》卷一等。天台宗以《法华经》为本宗所依根本经典,视为佛陀最终和最成熟的教诲,故别称法华宗。《法华文句》与晚年在玉泉寺所讲的《法华玄义》和《摩诃止观》,都是智顗阐发《法华经》思想的重要著述,称作天台三大部。以讲述《法华经》为始,智顗对一切经典的注疏,均以其独创的因缘、约教、本迹、观心四种方式解释。因缘释,以四悉檀作为对机说法的方式,悉檀通常译作成就、宗,而智顗梵汉并举,称悉是此方言遍,檀是梵语檀那的略称,翻译为施,即遍施而使其成就:一、世界悉檀,亦名欲乐悉檀,以适应于世间人喜好的思想、语言、观念等,随不同机宜而解释经文,令凡夫喜悦而生得世间之正智;二、为人悉檀,亦名生善悉檀,根据众生各别根机与能力,而说各种出世实践法,令生起善根;三、对治悉檀,亦名断惑悉檀,针对众生种种烦恼,分别给予不同的对治方法;四、第一义悉檀,亦名入理悉檀,即破除一切论议语言,直接以第一义谛诠明诸法实相之理,令众生真正契入教法。约教释,把经典的文句,从藏、通、别、圆四教的思想方面,给予从浅入深的解释。本迹释,依本地、垂迹二门来解释教义,迹从哲学上解释其思想或教理的普遍妥当性,以示众生之本性;本则从信仰上究明其教义的永远性,乃显佛陀之本体。以上三种,是从客观的教相门立场,以解释经典的文句为主。观心释是从主观的观心门立场,把对经文的解释与修行者自己的亲证实践结合起来。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教观互具,相辅相成,故在智顗的止观著作中有起教的篇目,而在讨论教相的著作里又有观心的论题。在天台三大部中,《法华文句》、《法华玄义》主要说教相门,而傍及观心门;《摩诃止观》则主要说观心门,而傍及教相门。本书是对鸠摩罗什所译《法华经》结构和字句的详细解说,故称文句,以有别于《法华玄义》之解释经题。先依佛家通例,将《法华经》分作序、正宗、流通三分:以〈序品〉为序分;以自第二〈方便品〉至第十七〈分别功德品〉第十九行偈共十五品半为正说分;以其后至经末共十一品半为流通分。又以天台宗的见地,将《法华经》二十八品大别为本迹二门:自〈序品〉至第十四〈安乐行品〉,为如来迹(垂迹)门的说法,其要旨是开权显实,即开三乘之权而显一乘之实,阐明过去如来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现在开方便的权门,示真实的妙理,会三乘归一佛乘,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自第十五〈从地踊出品〉至经末,为如来本(本地)门的说法,阐明释迦牟尼佛不是新近在菩提迦耶方才成道的新佛,而是从远在三千尘点劫以前久远实成的本地本佛垂迹。此本、迹二门,又各有序、正、流通三分。第一〈序品〉为迹门的序分,从第二〈方便品〉至第九〈授学无学人记品〉是迹门的正说分,第十〈法师品〉以下五品是迹门的流通分。其中正说分又分作略、广两部分:从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以下,是略说开三显一;从尔时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请,岂得不说以下七品半,是广明开三显一。广明部分分作三周(阶段):第一法说周,佛为上根人说三乘方便、一乘真实,这时只舍利弗一人领解其说,即〈方便品〉中所说;第二譬说周,佛以羊、鹿、牛三车譬施权,以一大白牛车譬显实,为中根人譬说,此时有摩诃迦叶、大目犍连、须菩提、摩诃迦旃延等四大弟子领解其说,即从第三〈譬喻品〉至第六〈授记品〉、特别是〈譬喻品〉中所说;第三因缘周,佛为下根人说宿世因缘并举化城的譬喻,令其领解如来方便之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有富楼那弥多罗尼子等千二百学、无学声闻弟子因此领解,即第七〈化城喻品〉以下三品所说。〈法师品〉示通经轨则,〈宝塔品〉证前集后,〈提婆达多品〉引往昔宏经,〈持品〉有受持、劝持之分,〈安乐行品〉有身口意誓愿之别,此五品为迹门流通分。从第十五〈从地踊出品〉开始至汝等自当因是得闻,是本门的序分。从同品尔时释迦牟尼佛告弥勒菩萨以下到第十七〈分别功德品〉弥勒说十九行偈是本门的正说分,其中第十六〈如来寿量品〉是正开师门的近迹、显佛地的远本;第十七〈分别功德品〉中,佛说长行是总授法身记,弥勒说偈是总申领解。从〈分别功德品〉弥勒说偈以下至第二十八〈普贤菩萨劝发品〉是本门的流通分,其中第二十〈常不轻菩萨品〉以上为劝持流通,第二十一〈神力品〉至经末是付嘱流通。于《法华经》全经中,〈方便品〉明圆乘之因,〈安乐行品〉明乘乘之法,〈寿量品〉明圆乘之果,〈药王品〉明乘乘之人,此四品约教、行、理、人,尤为通经之门。〈方便品〉中十如是及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乃一经之宏纲,众义之渊府。〈法师品〉中入如来室、坐如来座,乃宏经之通途,行道之要轨。《法华文句》于诸处皆广加阐发。本书于显发自宗义外,随处举破南北朝一些法师之说,尤以梁代光宅法云的《法华经义记》(二十卷,世称《法华光宅疏》)所说为重点。本书主要的注释,有唐湛然的《法华文句疏记》三十卷。此外有关的撰述,有唐湛然的《法华经文句科文》六卷,道暹的《法华经文句补正记》十卷,智云的《妙经文句私志诸品要义》二卷,《妙经文句私志记》十四卷,宋代法照的《法华经文句读教记》七卷,从义的《法华经文句补注》四卷,有严的《法华经文句签难》四卷,善月的《法华经文句格言》三卷,清道霈的《法华经文句纂要》七卷。陈士强、王雷泉等主编:《中国学术名著提要宗教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
End
◎禅 悦髻珠喻髻珠喻,又作顶珠喻,髻珠,指转轮圣王发髻中的明珠。髻珠喻出自《法华经》卷五《安乐行品》。经中讲述了强力转轮圣王,想以威猛之力降伏其他小国家。而这些小国家的国王并不顺从他。转轮圣王便起兵前
◎ 逾 陀提婆达多是佛陀的堂兄弟,为人机智聪明,富有才干。出家后,却一直怀有野心,至佛陀晚年,还做出了出佛身血与破僧的恶行。但在《法华经》中却有佛陀为提婆达多授记成佛的记载。有个阿私陀仙人,他四处游历
《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因经中宣讲法义至高无上,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所以《法华经》也誉为经中之王。 不入法华,不知佛恩之浩瀚;不读法华,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妙法莲华经》被称为成佛的
本书内容提要《徐恒志居士佛学文萃涵芬集》是徐老示寂后,由门人许洪亮等编录遗稿而成,内容包括:太虚大师答徐恒志问、书信集续编、记徐老与吕香光老居士的一段因缘、徐老谈心中心与祖师之采访录、关于参禅的几个问
我对当前中国大陆佛教的时代特征,有一个基本判断,即正处在蓄势待发的复兴临界点。所谓蓄势待发,是指中国社会的急剧变革和日益融入世界文明体系,在社会转型的变迁过程中,民众对佛教产生爆发性的宗教需求。但是我
生活中,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我们都很容易对很多事情产生倦怠的心理,比如很多人在新工作上手3个月后,就觉得日复一日的重复十分无聊。为了消除生活中这种疲倦和无聊,我们应该学会在不同阶段给自己提不同的需求,
智度论九曰:“如然灯佛,生时一切身边如灯,故名然灯太子。作佛亦名然灯,旧燃灯佛名锭光佛。”四教集解中曰:“亦名然灯,亦名锭光。有足名锭,无足名灯。锭字或作定字,非也。”瑞应经上曰:“锭光佛时,释迦菩萨
道家谓天地一成一毁为一劫。术数家亦指命中注定的厄运,大难,大限。古代道家的宏观时间概念之一。古代道教传说宇宙经历若干万年会归元复始一次,重新再开始。无独有偶古印度婆罗门教传说中也认为宇宙经历若干万年会
名僧禅诗赏析拾得的禅诗吴言生[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禅诗》,2002年11月初版第249254页唐人咏《法华经》诗,以朱湾、齐己、修雅等人的作品为代表。朱湾诗注重对听经氛围的渲染,如清泠霜磬有时动
《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妙法意为佛陀所说的教法微妙无上, 莲华比喻经典的纯洁无瑕。该经产生于公元前后的古印度,后秦鸠摩罗什于公元406年将它译成汉语,共7卷27品,后人增添为7卷28品。另有晋
《法华经》还深刻影响了禅的日用境。《法华经法师功德品》:若说俗间经书,治世语言,资生产业等,皆顺正法。云门曾以此勘验自恃甚高、自以为对《法华经》有很深悟解的陈操尚书,问他:经中道,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
一、前言今日想探索佛教的根本思想,自然要依据当年释迦牟尼佛(约西元前565-486)所教导的经典。但是这些经典在长期下传的过程中,从初期的背诵,中期的书之文字,到后期的译成他国文字,难免有所出入,因此
问:经文中于不共中不共,举眼等根为例,于不共中共,举扶尘根为例。兹请于此二例外,再各举一二例以利钝根。范古农答:大概依报是共,正报是不共,正报中就自受用,方面为不共,就他受用方面为共。眼等根兼净色根,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十五 龙女成佛品---见宝塔品(下)宝塔出现至龙女成佛,为法华眼目所在;梵文合作一品。世有别行流通称法华简本者,如西晋译《萨昙分陀利经》是也。在秦译只得前分;北齐始补译中后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十六比丘尼授记品---劝持品龙女以在家资格,显示即身成佛;法华妙旨得此有力之证明,宜乎学者皆思转入一乘矣。然后世不易遭遇法华,端赖法身大士现身提倡。于是药王菩萨以首座当机,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十四 提婆达多授记品---见宝塔品(中)十四十五两品,在梵文原系宝塔出现品之后,秦译缺失。齐武帝永明元年,西印沙门达磨提来,始补译之;别名提婆达多品(见统纪三六)。本论复分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十七安住品---安乐行品此品为初心菩萨宣说《法华经》之楷模;因前品诸机,纷纷发愿劝持是经,而加持力薄者难收大效,不可不先求住心之道,以植其基也。重在安住四法,故名安住品。尔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三 舍利弗授记品---譬喻品(上)前品方便引入一乘之旨,舍利弗闻而顿悟;遂蒙授记;为法华会上选佛第一声。古译列《譬喻品》(晋名《应时品》)之首。然察其条理,应附前品之末。今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十八菩萨从地涌出品---从地涌出品释尊运用毗卢遮那如来全部神力,一切分身集中一处,加持雄厚;多宝本尊遂现全身于世;法流所播,惊动十方大菩萨来参加者数逾八恒河沙;以此方大士誓
药师经提要洪启嵩居士著一、药师如来本事药师如来梵名Bhaisajya-guru-Vaidurya-prabharajah(药师琉璃光王),通称为药师琉璃光如来,简称药师佛。依《药师如来本愿经》(隋达磨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八 大通如来品---化城喻品(上)前举诸喻,普通根机皆可领会其旨矣。较钝者仍有疑惑,复须充量晓谕之;继此遂有化城之喻。然未譬喻之前,先说释尊及诸弟子学佛因缘之古史;而推源于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九 化城喻品---化城喻品(下)己明释尊来历,则其所说之法,自然以《妙法莲华经》为宗;极力宣扬一乘大教,钝根无此胜愿以接受之;累世广说三乘,无非俯就此辈机宜;故有化城之喻。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十 富楼那等授记品---五百弟子授记品第六品说明一乘普度之旨;中根以上,皆能欢喜踊跃,隐纳净种,为将来成佛之正因;下根不感兴奋者,夙生惟知权教,积习难除也。释尊悯此辈不求上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法华特论自序《妙法莲华经》流传中国,隋译比较完备,凡二十七品;文相显豁,都八万言。本论别出手眼,撷其精英,以三十品分配之。义理深奥,迥超余经之上。论列要旨,泰半须宗密法。否则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一 序品---同序者,叙述本经之由绪也。有通序,有别序。前述当时说法处所, 与听众机类;后述大会发起因缘,与表演境界。义理同科者聚为一段,谓之品。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发凡诸佛说经,有权有实,而以《妙法莲华》为应世正宗。宗旨深奥,非权机所能信解。古德喜谈实大乘者,每依般若玄义而疏释之;只涉藩篱,未穷究竟。文化与日俱进,岂宜故步自封?爰造此论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十一 阿难等授记品---授学无学人记品普通声闻人之缘熟者,皆蒙授记矣。而多闻之阿难,密行之罗睺罗,虽亦示迹声闻;地位则较异。或有学(未证极果),或无学(己证极果),此类根机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十二 一乘法力品---法师品此文晋译药王如来品, 以开首详述如来古史也。秦隋二译缺之,惟说持经之功效;命曰法师品,约行者立名也。此品正明《法华经》为应身佛汇归之所;得其旨者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六 一乘普度品---药草喻品三车穷子之喻,皆接迂回之机;本品乃接径直之机,为法华正宗。世尊说此,所以迦叶等之不及;缘彼等只从声闻道得悟也。此中原含多喻,藉明一乘普度之旨;诸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十三 宝塔出现品---见宝塔品(上)前品佛曾以神力加持会中八部、四众、三乘行人;凡与闻《法华》能净信者,不论全经或一偈一句,虽只一念随喜,皆蒙普通授记,当来成佛。由此法流播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七 迦叶等授记品---授记品迦叶等自述心得,信解三乘为权;一乘为实;可蒙授记矣。然或误认一乘必以三乘为阶梯;故佛特取雨泽日光为喻;明一切根机皆可直受一乘教法;不过钝者难契,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五穷子喻品---信解品开权显实,上根顿明;舍利弗及四众一部分,皆能欢喜接受。次焉者不免怀疑,世尊更说三车喻以晓之;中根乃得信解。迦叶等权示当机之位,特申穷子之喻;藉表转迷启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四 三车喻品---譬喻品(下)钝根众生,迷于六尘,情识甚炽;非设三乘教法,广行警惕不可;此三车喻之所由也。情识己离,然后引入性海,令悟佛之知见;诸佛出世本怀,原来如是。舍利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二开权品---方便品如来为宣扬一乘宗旨而应世;根机不相及,则曲垂方便,权说三乘教法以引之;所谓“为实施权”是也。今将开权显实,不可不揭出大权方便之用意,俾当机专心转向一乘;
《妙法莲华经●化城喻品第七》佛告诸比丘:“乃往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名大通智胜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其国名好城[5],劫名大相
多宝佛(梵音Prabhuta-ratna),又译作大宝佛、宝胜佛、多宝如来。此佛于《法华经》中出现,他在久远劫前已灭度,但是以愿力的缘故,化成全身舍利,为了证明《法华经》的真实妙义,而安住在多宝佛塔
佛教大学与佛教文化人王雷泉一、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对于佛教教育,若从笔者1985年调研中国佛学院、闽南佛学院、福建佛学院等处,撰写《从僧伽教育看中国佛教的今天和明天》(刊于复旦大学哲学系编《
文革结束之后,中国佛教有二个转折阶段:第一个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宗教问题上的拨乱反正,结束了中国无法无天的局面,无法者,社会主义法制受到破坏;无天者,缺乏真正的宗教精神,失去了社会的精神生
问:据悉,作家王朔的新书《我的千岁寒》有很多内容取材于历史典故,其中一篇用北京话解读《金刚经》的文章最为引人关注。有消息说,王朔读《金刚经》时曾经读到崩溃。想知道,《金刚经》真的这么难懂吗?《金刚经》
走出围墙的擦边球大师缅怀净慧长老王雷泉2013年4月20日上午,我在南京大学讲学间隙,惊闻雅安地震,净老舍报,当即发出一条微信。天灾接踵而至,佛门老成凋谢,痛楚难以言表,当晚在黄梅四祖寺讣闻下发一条跟
我曾经专门引述了在1893年,1893年锡兰的居士,就是摩诃菩提会的会长,达摩波罗居士。他参加了芝加哥的世界宗教大会之后,在返国的途中,一个很戏剧性的事实。结识了一个美国的传教士李提摩太,而李提摩太曾
如来使精神与慧思的新法华学王雷泉一、《法华经》中的如来使精神《法华经》说一乘佛法的根据,即度化一切生存在五浊恶世的众生,故在穷尽诸法实相的一乘圆理指引下,必须顺应时节因缘,方便说三乘法门,乃至从事一切
字字如法,寻思何曾说一法怀念严北溟先生[《改变命运的六十天严北溟与国共和平谈判》上下集于九月六日、七日晚上九点正在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播出。寻出这篇为复旦大学哲学系建系五十周年而作的纪念文章,以纪念我的
王雷泉:崇尚真实 呼唤真实怀念正果法师这年头,看多了教内外各种假冒伪劣的玩艺,已经很少有什么东西能令人感动了。使我的佛学观点发生转折,并自觉思考中国佛教命运的契机,可以回溯到十年前的二件事情。第一件,
丛林中的兵法介绍《禅门锻炼说》王雷泉《禅门锻炼说》,又称《禅林锻炼说》﹑《锻炼说十三篇》,一卷。清初僧晦山戒显著,成于清顺治十八年(一六六一)。通行本收于《卍字续藏》第一一一冊。八十年代后期,江西云居
热中有冷与热中有乱如何看待当前社会的宗教热复旦大学佛学研究中心主任 王雷泉当前,在传播媒体中时时可见宗教热这个语词。对这个带有文学色彩的语词,人们往往会得出不同的判断,甚至在实践中作出截然不同的决策。
赵州吃茶记王雷泉一、庭前柏子待何人?来参真际观音院,何幸国师塔尚存。寂寂禅风千载后,庭前柏子待何人?以上一诗,为净慧法师住持赵县柏林寺的感怀之作。柏林寺在唐代名观音院,从谂禅师长期行脚参学后,于八十岁
《特异心理学纵横谈》译后记王雷泉对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在中国大地上兴起的关于人体特异功能的大论战,我们无意在此说三道四,今后的科学史和哲学史将会对其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这场论战兴起之时,我正在复旦大
佛教在新时代的社会化和组织化在复旦大学禅学会第三届年会上的会长致辞(2009年9月6日)王雷泉[8月15日,刚从黄梅四祖寺参加夏令营回上海。为《佛教观察》凤凰博客上传一组企业家与社会责任的文章、专访与
对中国近代两次庙产兴学风潮的反思王雷泉一被誉为中国近代佛教复兴之父的杨文会居士,于1911年10月8日与世长辞。他的逝世,几乎成为满清覆灭和民国肇兴两个时代的分界。但旧的拖住新的,民国诞生并不意味着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