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果仅存的禅藏概貌
宗密的《禅源诸诠集都序》
王雷泉 释空影合撰
《禅源诸诠集都序》,四卷。唐代宗密撰,约成于唐太和二年(八三八)至开成五年(八四○)之间。通行本收入《大正藏》第四十八冊。另有敦煌遗书本行世(台湾石门图书公司影印)。
宗密(七八○──八四一),俗姓何,果州西充县(今属四川)人。家世业儒,洎弱冠,听习经论。唐宪宗元和二年(八○七),将赴贡举,预遂州大云寺道圆禅师法席,问法契心,披剃出家,翌年依拯律师受具足戒。尔后参禅于荊南惟忠禅师﹑洛阳神照禅师。元和五年(八一○),至襄阳恢觉寺从灵峰禅师处得澄观《华严经疏》二十卷﹑《华严经演义钞》四十卷,阅后欣然,即便开讲。旋诣长安礼澄观请益。元和十一年(八一六),住终南山智炬寺遍阅藏经,三年后迁兴福寺﹑保寿寺。长庆元年(八二一),退居鄠县草堂寺,因寺在圭峰,世称圭峰大师,继杜顺﹑智俨﹑法藏﹑澄观之后,被尊为华严宗第五祖。其学強调教禅一致,以观行在禅,教弘华严为职志。主要著作有《圆觉经大疏》三卷﹑《圆觉经科文及纂要》二卷﹑《华严纶贯》五卷﹑《禅源诸诠集》一百卷(今佚,仅存《都序》四卷)﹑《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一卷等。《宋高僧传》卷六﹑清续法《法界宗五祖略记》有传。
《禅源诸诠集》(又名《禅那理行诸诠集》,或名《圭峰兰若禅藏》),系宗密所编的一部关于习禅与禅宗的典籍之汇编。在《都序》中,宗密开宗明义称∶《禅源诸诠集》者,写录诸家所述,诠表禅门根源道理。文字句偈,集为一藏。当时禅宗与华严﹑天台﹑法相等教派互相非毀,所谓教者指禅为暗证,禅者目教为渐修。禅宗內部各派也互相排斥,南能北秀水火之嫌;荷泽洪州参商之隙。宗密虽从荷泽神会的三传弟子道圆出家,但他以后主要传承华严宗的学说,并被视为华严宗五祖。因此,宗密力主禅教一致,以和会禅﹑教为宗旨,详細分析了禅﹑教兩派及其內部不同派別在学说上的异同,收集著名禅师有关禅理的论述(包括法语﹑文章﹑偈颂等)近一百家,编成《禅源诸诠集》一百卷。后值唐武宗会昌灭佛和唐末五代之乱,原集逸散,只有为集子所作的总序流传至今,这便是《禅源诸诠集都序》。
《都序》是对被称作《禅藏》的这部丛书內容的理论概括,对丛书结构和编辑意图皆作了详細说明。宗密称这篇文章为都序,表明丛书中可能另有一系列小序与之相对应。本书的结构內容简介如下:
卷一,对《禅源诸诠集》的编辑宗旨﹑禅的性质和分类进行了论述,并从师有本末﹑禅有诸宗﹑经如绳墨﹑经有权实﹑量有三种﹑疑有多般﹑法义不同﹑心通性相﹑悟修顿渐﹑师授方便等十个方面阐述了禅宗与经论的关系。宗密认为,禅定是佛法修行的必由之路。根据深浅的不同,可分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乘禅等五等,而以达摩所传为最上乘禅,可以顿同佛体。但这同时又是一条充满艰险的道路∶得即成圣,疾证菩提;失即成邪,速入涂炭。古來诸祖都是单传一人,后來传承既广,错谬自然增多。宗密认为∶原夫佛说顿教﹑渐教,禅开顿门﹑渐门,兩教﹑兩门,各相符契。教是诸佛菩萨的根本大法,放之四海而皆准;禅是诸善知识对机所说的语录句偈等,教禅本來就是统一的。故必须会之为一,令皆圆妙。宗密将禅分为禅理与禅行兩类,真性本源是禅理,又叫禅源;忘情契之是禅行。然今所集诸家述作,多谈禅理,少谈禅行,故且以禅源題之。故所收典籍,以谈禅定理论为主。
卷二,将禅三宗与教三种对配,互相发明。禅三宗:一﹑息妄修心宗,指智侁﹑神秀﹑保唐(益州保唐寺无住)﹑宣什(南山念佛禅门)诸家,其禅法为背境观心,息灭妄念。二﹑泯绝无寄宗,指石头希迁﹑牛头法融乃至径山道钦等诸家禅法,说诸法如幻,本來空寂,心无所寄,是名解脫。三﹑直显心性宗,又分作兩类:(一)洪州宗,为道一系禅法,说一切语言行动都是佛性,任运自在,是名解脫;(二)荷泽宗,为神会系禅法,说妄念本寂,尘境本空,空寂不昧,寂照现前;以上兩家都会相归性,故同为一宗。教三种:一﹑密意依性说相教,包括人天因果教(说善惡因果的人天教)﹑断惑灭苦教(声闻教)﹑将识破境教(大乘唯识宗)三类。二﹑密意破相显性教,指大乘空宗,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而以无住为道。三﹑显示真心即性教,此指华严宗,说一切众生本來清净,真心常住的教法。
卷三,从法义真俗异﹑心性二名异﹑性字二体异﹑真智真知异﹑有我无我异﹑遮诠表诠异﹑认名认体异﹑二谛三谛异﹑三性空有异﹑佛德空有异等十个方面,详細辨析了空宗与性宗的区別,认为性宗是直显心性,遮表并用,理赅凡圣,妙契真如的了义之教。
卷四,论述了从不觉到觉,从迷到悟的修证方法。认为无论是六道凡夫,还是三乘贤圣,都具有灵明清净一法界心,此心具有真如﹑生灭二门,由真不变,故妄体空,为真如门;由真随缘,故妄成事,为生灭门。但兩者相即互入,生灭即真如,真如即生灭,真妄和合,非一非异。本书以《大乘起信论》沟通禅教诸家的学说,对后世禅教会通之说有着重大影响。
本序从宋﹑元以來即受到禅教各家重视,宋﹑元代皆有刊本,至明代收入北藏,以后各藏及坊刻本均续刊行。对本书的注释研究有:冉云华∶《敦煌写本〈禅源诸诠集都序〉对中国思想史的贡献》,日本鐮田茂雄译注∶《禅源诸诠集都序》,石井修道﹑小川隆∶《〈禅源诸诠集都序〉之译注研究(一)》等。
《丛林》1999年第二期
End
我对当前中国大陆佛教的时代特征,有一个基本判断,即正处在蓄势待发的复兴临界点。所谓蓄势待发,是指中国社会的急剧变革和日益融入世界文明体系,在社会转型的变迁过程中,民众对佛教产生爆发性的宗教需求。但是我
佛教大学与佛教文化人王雷泉一、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对于佛教教育,若从笔者1985年调研中国佛学院、闽南佛学院、福建佛学院等处,撰写《从僧伽教育看中国佛教的今天和明天》(刊于复旦大学哲学系编《
文革结束之后,中国佛教有二个转折阶段:第一个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宗教问题上的拨乱反正,结束了中国无法无天的局面,无法者,社会主义法制受到破坏;无天者,缺乏真正的宗教精神,失去了社会的精神生
问:据悉,作家王朔的新书《我的千岁寒》有很多内容取材于历史典故,其中一篇用北京话解读《金刚经》的文章最为引人关注。有消息说,王朔读《金刚经》时曾经读到崩溃。想知道,《金刚经》真的这么难懂吗?《金刚经》
走出围墙的擦边球大师缅怀净慧长老王雷泉2013年4月20日上午,我在南京大学讲学间隙,惊闻雅安地震,净老舍报,当即发出一条微信。天灾接踵而至,佛门老成凋谢,痛楚难以言表,当晚在黄梅四祖寺讣闻下发一条跟
我曾经专门引述了在1893年,1893年锡兰的居士,就是摩诃菩提会的会长,达摩波罗居士。他参加了芝加哥的世界宗教大会之后,在返国的途中,一个很戏剧性的事实。结识了一个美国的传教士李提摩太,而李提摩太曾
如来使精神与慧思的新法华学王雷泉一、《法华经》中的如来使精神《法华经》说一乘佛法的根据,即度化一切生存在五浊恶世的众生,故在穷尽诸法实相的一乘圆理指引下,必须顺应时节因缘,方便说三乘法门,乃至从事一切
字字如法,寻思何曾说一法怀念严北溟先生[《改变命运的六十天严北溟与国共和平谈判》上下集于九月六日、七日晚上九点正在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播出。寻出这篇为复旦大学哲学系建系五十周年而作的纪念文章,以纪念我的
王雷泉:崇尚真实 呼唤真实怀念正果法师这年头,看多了教内外各种假冒伪劣的玩艺,已经很少有什么东西能令人感动了。使我的佛学观点发生转折,并自觉思考中国佛教命运的契机,可以回溯到十年前的二件事情。第一件,
丛林中的兵法介绍《禅门锻炼说》王雷泉《禅门锻炼说》,又称《禅林锻炼说》﹑《锻炼说十三篇》,一卷。清初僧晦山戒显著,成于清顺治十八年(一六六一)。通行本收于《卍字续藏》第一一一冊。八十年代后期,江西云居
热中有冷与热中有乱如何看待当前社会的宗教热复旦大学佛学研究中心主任 王雷泉当前,在传播媒体中时时可见宗教热这个语词。对这个带有文学色彩的语词,人们往往会得出不同的判断,甚至在实践中作出截然不同的决策。
赵州吃茶记王雷泉一、庭前柏子待何人?来参真际观音院,何幸国师塔尚存。寂寂禅风千载后,庭前柏子待何人?以上一诗,为净慧法师住持赵县柏林寺的感怀之作。柏林寺在唐代名观音院,从谂禅师长期行脚参学后,于八十岁
《特异心理学纵横谈》译后记王雷泉对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在中国大地上兴起的关于人体特异功能的大论战,我们无意在此说三道四,今后的科学史和哲学史将会对其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这场论战兴起之时,我正在复旦大
佛教在新时代的社会化和组织化在复旦大学禅学会第三届年会上的会长致辞(2009年9月6日)王雷泉[8月15日,刚从黄梅四祖寺参加夏令营回上海。为《佛教观察》凤凰博客上传一组企业家与社会责任的文章、专访与
对中国近代两次庙产兴学风潮的反思王雷泉一被誉为中国近代佛教复兴之父的杨文会居士,于1911年10月8日与世长辞。他的逝世,几乎成为满清覆灭和民国肇兴两个时代的分界。但旧的拖住新的,民国诞生并不意味着民
世纪之交宗教研究的反思与展望一、《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宗教学卷》出版缘起宗教是人类最古老的文化现象,但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宗教学,迄今不过短短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中国宗教学的发展,是东西方思想猛烈碰撞
世纪之交的忧思──庙产兴学百年祭王雷泉1898年3月,清朝湖广总督张之洞抛出《劝学篇》奏折,揭开了中国政教关系史上臭名昭著的庙产兴学的序幕。在落后就要挨打的严峻现实下,满清王朝被西方列强逼上了近代化的
硕果仅存的禅藏概貌宗密的《禅源诸诠集都序》王雷泉 释空影合撰《禅源诸诠集都序》,四卷。唐代宗密撰,约成于唐太和二年(八三八)至开成五年(八四○)之间。通行本收入《大正藏》第四十八冊。另有敦煌遗书本行世
一人性似水。人往高走,水往低流。超越的精神追求和顺俗的尘世沉浮,构成人永恒的两难困境。佛陀冷眼洞察,谓之曰苦。从此,人类有了治苦的良药。人还是往高走,求道之路如逆流,直须一口吸尽西江水。水还是往低流,
美国天普大学宗教系史威德教授(Leonard Swidler),可说是我们的老朋友了,一九九二年五月底他再次访问复旦大学哲学系,并专门为我所主持的出家僧尼佛学研究班讲学,题目是已广为大陆学术界知晓的宗
台湾佛教是中国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无人会表示疑义。台湾佛教经验是否适用于大陆?此话说不好,也实在太敏感。1998年10月下旬到11日上旬,笔者应台湾中华禅净协会会长惠空法师邀请,藉出席两岸禅学研讨会之
《法华经玄义》提要王雷泉《法华经玄义》,又称《妙法莲华经玄义》、《法华玄义》,十卷(每卷各有上下,或称二十卷)。隋代智顗讲述,门人灌顶笔录,与《摩诃止观》、《法华文句》同称为天台三大部。智顗讲说《法华
《法华经文句》提要王雷泉《法华经文句》,略称《妙法莲华经文句》、《法华文句》,十卷(每卷各有上下,或称二十卷)。隋代智顗于陈祯明元年(五八七)讲于金陵光宅寺,门人灌顶记录,至唐贞观三年(六二九),补治
一、吴越佛教的定位各位代表:大会组委会委托我对吴越佛教与社会研讨会的成果作一简短的总结。本次会议收到近七十篇论文,用世界宗教研究所张新鹰副所长在开幕式致词上的说法,可说是异彩纷呈,美不胜收。惟贤老法师
超克自卑与我慢六即成佛的实践意义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 王雷泉教授一、忧患时世中的如来使者隋开皇十七年(五九七)十一月二十四日,中国佛教第一个宗派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智者大师(五三八五九七),在禅定中安然入
中国在二十一世纪最需要的是什么?就经济、政治、精神三大层面而言:一是财富,二是正义,三是天理。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无疑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君子罕言利的时代毕竟过去了。然而,君子爱财还需取之有道,不能把国库
《坛经》解题王雷泉《坛经》,又名《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六祖坛经》、《法宝坛经》,一卷。唐代惠能(又作慧能)说,弟子法海集记。初集于唐开元元年(七一三),以后屡有增益和改易,日本《六祖坛经诸本集成》汇
我其实是没有什么资格在这里作演讲的,因为我所讲的充其量不过是在世智辩聪的层面上耽误光景,不可能对大家的法身慧命带来什么受用,不过我想从文化这个层面上把我研究佛学的一点心得贡献给大家。所以如果我讲的东西
禅定要略从一念三千说看生存困境之解决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 王雷泉教授一、人的生存困境做人难,人难做,做难人,难做人。一个难字,道尽了人的生存困境。哲学、宗教无非就是解决人的生存问题,而在解决这个问题的同
法华精神与人类宗教的未来序心皓法师《〈法华经〉学修旨要》王雷泉宗教是解决人生问题的,当宗教自身成为问题时,也就意味着我们的人生、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文化发生了问题。这段话,是我1993年7月参加河北赵县
什么是禅的基本目标?用铃木大拙的话来说:禅本质上是洞察人生命本性的艺术,它指出从奴役到自由的道路可以说,禅把蓄积于我们每个人身上的所有能量完全而自然地释放出来,这些能量在普通环境中受到压抑和扭曲,以致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在与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激荡融会中,最终形成中国化的佛教。在中国社会的思想文化影响下,并受政教体制或顺或逆关系的制约,佛教中国化有四个重要的标志:格义、判教、僧官制度和丛林制度。格
《摩诃止观》,原题名《圆顿止观》,十卷(因每卷各分上下,又作二十卷),为天台宗实际创始人智●(538597)于隋文帝开皇十四年(594)在荆州玉泉寺(在今湖北当阳县)结夏安居期间所说,由门人灌顶笔录成
提要宗教具有信仰、社会、文化三大层圈,由此形成宗教、政治、学术三极相互制衡的互动关系。从这一理论模型出发,笔者认为二十世纪中国佛教最重大的事件,莫过于在新的宗教生态中,佛教知识份子对中国传统佛教的反省
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变迁过程中,主流佛教因义理不彰、组织涣散,无法满足民众爆发性的宗教需求。佛教因意识形态歧视和制度缺陷而形成的围墙困境,为权力寻租与资本逐利提供了巨大市场。政商利益集团利用佛教品牌特别是
加强教团建设提高自身素质复旦大学哲学系王雷泉先生访谈录王先生参加了河北省佛教协会于1993年7月2026日举办的生活禅夏令营,请问您对这次活动有何观感?首先我要感谢净慧法师和河北省佛教协会的盛情邀情。
指望菩萨为自己做事的,进行利欲交换的就是迷信,愿意为菩萨做事的那才是宗教。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王雷泉在普陀山文化论坛上做演讲时表示,不要将宗教过度的工具化。宗教是人类最古老
《慨古录》,一卷。明代圆澄(署名为无名叟)撰于万历三十五年(1607),通行本现收于《续藏》第一一四册。作者不愿与俗世同流合污,兴慨古之叹,而又不敢署上真名,表现了作者对当时堕落的佛教界及畸型的政教关
佛教在中国文化重建中的共性与不共性读太虚《文化人与阿赖耶识》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王雷泉一、太虚人生佛教思想的哲学基础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圆即佛成,是名真现实。这首述怀式的诗偈,出自太虚大师最重要的
为了说明法不归位的现象,我们来考察二十世纪宗教发展的整体脉络,由此梳理出三条矛盾主线。一、面对民族危机与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宗教自身强烈的现代化诉求与经世致用倾向。中国的宗教同我们的国家民族是同命相连。
一王:感谢《法音》杂志社的安排,使我们这些来自佛教内外不同方面的中青年理论工作者,能够坐下来就佛教面临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这次我参加了在河北赵县柏林寺举行的第二届生活禅夏令营后,到北京先后拜访了中国佛
笔者提交首届世界佛教论坛的论文《佛教教育的目的、方法及前瞻》指出:一个健全的佛教教育体系,应该是以佛学院的宗教教育为核心,以居士组织和居士教育构成坚实的社会基础,以世俗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佛学研究和教学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