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王雷泉:天台宗九师相承说与初期禅宗
2025-03-22 11:07

太虚在《中国佛学》一书中﹐言简意赅地勾勒了中国佛学的发展脉络∶禅观行演为台贤教﹐禅台贤流归净土行。在教外别传的宗门禅创立之前﹐有安般禅﹑五门禅﹑念佛禅﹑实相禅等四种「依教修心禅」。这四种禅法虽然在宗门禅之后依然并行于世﹐毕竟有一个「法门改转」的发展过程﹐这一转变发生在南北朝末期﹐从中国佛教本身的发展过程来看﹐初期传入时大乘义学与禅法实践脱节的现象﹐在此时已呈分久必合的趋势。

天台宗的开创者慧文﹑慧思﹑智顗﹐以三代人的努力﹐终于以北方禅学统合南方义学﹐完成大乘实相禅法的「法门改转」﹐然后根据「心中所行法门」的修证体验﹐构筑义学体系﹐统一南北学风﹐创立一代教门。在这一「法门改转」的过程中﹐天台宗的「九师相承说」﹐与早期禅宗具有某种意味深长的联系。

慧文﹑慧思与达摩﹑慧可﹐都是在差不多同一时代行化于北方的禅师。在慧文所生活的北齐时代﹐北方盛行的大都是以僧稠为首的五门禅。(1) 这种禅法独盛于高齐河北﹐史称「自葱岭东﹐禅学之最」。(2) 僧稠虽标榜依《涅盘经?圣行品》的四念处﹐恐仍未脱声闻乘的禅数。(3) 他效佛图澄故事﹐以神异﹑预言等神通事迹增当权者之信﹐被北齐文宣帝奉为上宾﹐开窟造寺﹐使禅法在北齐达于极盛。尽管僧稠本人并不同意齐帝除禅定之外废除一切讲经活动的主张﹐但在当时北方重禅诵﹑讲果报社会风气下﹐这一系禅学流风所向﹐形成「顷世定士﹐多削义门﹐随闻道听﹐听即而依学﹐未曾思择﹐扈背了经」的局面。(4)

菩提僧稠携四卷本《楞伽经》来华﹐「阐道河洛」﹐传「二入四行」禅法﹐标榜「藉教悟宗」﹐以与僧稠重家法传承的禅法相抗衡。后世佛徒即以「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作为达摩禅法的标志。道宣曾指出二者间的区别∶「观彼两宗﹐即乘之二轨也。稠怀念处﹐清范可崇﹔摩法虚宗﹐玄旨幽赜。可崇则情事易显﹐幽赜则理性难通。」(5) 此处所指的「乘之二轨」﹐即菩萨乘与声闻乘﹐意谓达摩所传大乘禅法超言象之表﹐曲高和寡﹐不像僧稠禅法那样重家法传承且有明确的修学次第。这种教外别传的禅法﹐直到慧能以后纔在中国得到广泛流行。

当时崛起于北方﹐与僧稠﹑达摩二系鼎足而三的﹐是慧文创建的大乘实相禅﹐它结束了小乘禅法与大乘理论杂糅的局面﹐使大乘的禅与智真正结为一体。道宣在《续高僧传?习禅篇论》中﹐对天台宗的实相禅﹐给予高度的评价﹕「如斯习定﹐非智不禅﹐则衡岭(慧思)台崖(智顗)扇其风矣。」(6) 慧文的身世不得而知﹐大致活动在北魏﹑北齐之际(五三五─五五七年)﹐领众几百人习禅﹐禀承北方躬行实践的学风﹐以风格严肃著名。(7) 同时﹐参合鸠摩罗什所传译的般若诸论思想﹐独自悟出实相禅法﹐使禅学法门得以改转﹐故灌顶在《摩诃止观序论》中﹐说他的法门在盛行小乘禅法的北方﹐高峻直指云天﹐非世间一般人能测高深。志盘则进一步强调﹕「北齐尊者(慧文)﹐宿禀自然﹐不俟亲承﹐冥悟龙树即空即假即中之旨﹐立为心观。」(8) 这段话在仰赞祖师的同时﹐也隐含着对法门传承之合法性的论证﹐即确定源自释迦牟尼佛的传承确凿有据。

菩提达摩的「藉教悟宗」和慧文的「冥悟」﹐都透露出如下一个消息﹕在禅法上﹐二者都缺少明晰的家法传承。因为禅法与戒律一样﹐最重师门传承。佛陀跋多罗自诩得佛陀斯那所传北印度说一切有部禅法之正宗﹐列禅师之师资传﹐(9) 表明其禅门之灼然可信。慧远在《庐山出修行方便禅经统序》中﹐「每慨大教东流﹐禅数尤寡」﹐肯定了鸠摩罗什所译禅经起到了「为山于一篑」的草创作用﹐但亦认为师承源流不明的鸠摩罗什禅法「其道未融」。(10) 僧稠得佛陀扇多真传(通过佛陀的神足道房传授﹐与地论师南道派开创者慧光同一师承﹐亦通过大乘瑜伽一系而上接有部的禅法系统。

佛教是一种重视内证的宗教﹐其真理体系﹐不依赖神秘的启示﹐也不依赖世俗强权﹐而是依赖于对智慧的理性探讨和修行实践的验证﹐因此还必须举证宗派创始人的修证实践及其证悟果位。在《摩诃止观序论》中﹐灌顶作为智者大师的传人﹐主要说明两层含义﹕第一﹑佛法须独自体悟而朗然洞发﹐智顗所述的这部著作﹐即「说己心中所行法门」﹐是修证之后的过来人语﹐绝非依文解义的浮泛之谈﹔第二﹑这种心地流出的法门﹐存在明确的师承次第﹐有如青色出于蓝靛﹐从而确定了本宗学说的合法性。关于天台宗学说的源流传承﹐序论介绍了「金口相承」与「今师相承」二种系统。「金口相承」﹐是释迦世尊把内证境界传授给摩诃迦叶﹐一直到师子比丘的历代师资相承﹐即二十四祖系统。通过「金口相承」﹐解释了教统﹑法统和学统上的普遍性和合法性一面。至于释迦世尊一味的佛法从印度传入中国﹐历经演变﹐发展到独特的天台教学﹐则尤须强调「今师相承」的系统﹐即自智顗起往上逆推﹐形成智顗﹑慧思﹑慧文﹑龙树的传承系统﹐如是解释了教统﹑法统和学统上的特殊性和独创性一面。

值得注意的是﹐灌顶在《摩诃止观》序论中﹐引证《法华经》的二段经文(11) ﹐对智顗修证所得的「五品位」(12) 刻意赞颂﹐盖对以超凡入圣为修行目标的佛教徒﹐尤其对一个创宗立派的祖师来说﹐证悟的果位直接关系到所说法义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问题。(13)

由于在禅法上﹐东土初祖慧文缺少明晰的家法传承﹐故在天台宗的章疏中﹐曾提出与北方禅法密切相关的「九师相承」说﹐即慧文﹑慧思﹑智顗﹐以及与慧文﹑慧思差不多同一时期的六位禅师﹐彼此有着互相参证的交往。(14) 这六位禅师在禅法上皆重视观心法门﹐其中﹐明师多用小乘七方便﹐最师用心性相融﹑诸法无碍的融心﹐嵩师多用三世本无去来﹑真性不动的本心﹐就师多用寂心﹐鉴师多用能观一如的了心﹐慧师多用内外中间心皆不可得的踏心。(15) 上述诸师因称呼简略﹐身世多不可考﹐亦非前后相承的关系。其中﹐多用小乘七方便的明师﹐「明者当即道明﹐僧稠从之受十六特胜法」﹐(16) 学派归属比较清楚。其它五师中﹐最师似为昙谟最﹐曾行化河北﹐为朝野钦敬﹐与天竺沙门菩提留支相友好。菩提留支是汉地传大乘瑜伽派学说的第一人﹐是地论师北道派的创始者﹐读昙谟最所撰《大乘义章》﹐每弹指唱善﹐翻成梵文﹐寄传大夏﹐彼方读者皆东向礼之为圣人。(17) 昙谟最既与之亲近﹐可知二人的思想接近和相互影响。(18) 从慧文﹑慧思与上述诸师交往的情况来看﹐天台宗的创始人前期受地论师的影响比较大。(19)

但智顗以后的天台宗学者﹐对地论师多持批评态度。智顗在《摩诃止观*正修止观章》一开始﹐就对将大乘禅法生搬硬套而未通达的北方禅师进行了批评﹕「又一种禅人﹐不达他根性﹐纯教乳药﹐体心踏心﹐和融觉觅﹐若泯若了﹐斯一辙之意﹐障难万途﹐纷然不识﹐纔见异相﹐即判是道。」这些「体心」﹑「踏心」等禅法﹐与上述六位禅师类似﹐或就是同一批人。从湛然对此段话的解释﹐可看出他们是使禅法发生显著改变的过渡性人物﹕「虽体达如空﹐非体法实智﹔虽推踏不受﹐非无作舍觉﹔虽调和融通﹐非混同法界﹔虽觉察求觅﹐非反照心源﹔虽泯然亡离﹐非契理寂灭﹔虽了本无生﹐非智鉴妙境」。(20) 由此可见﹐当时的佛学思潮已经显示了从小乘禅法转到般若实相禅﹐从一般游心于缘生法的广泛境界转向返观心源的思想流变。(21)

缺乏明晰的家法传承的慧文﹐能在这「九师」的群体中脱颖而出﹐完成禅法转变的契机﹐在于鸠摩罗什传播的龙树系大乘实相思想。《佛祖统纪》卷六记载﹐慧文在读《大品般若经》关于三种智能的文字时﹐联系《大智度论》的有关解释﹐认为三种智慧可以由一心中得﹐依此而修一心三观﹐观成得一心三智。又联系《中论?观四谛品》的「三是偈」﹐以「三谛」配合「三智」﹐悟得一境三谛之旨。以「因缘所生法」作为观境﹐「我说即是空」的「空」是真谛﹐「亦为是假名」的「假」是俗谛﹐「亦是中道义」的「中」是中道谛。

由此推测﹕北齐时代的僧稠﹑慧文﹑达摩三大禅系﹐在最初有着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关系﹐然后纔逐渐分道扬镳﹐各立门庭。慧文在这「九师」的群体中脱颖而出﹐完成禅法的转变﹐成为「依教修心禅」的顶峰。而宗门禅后来取代实相禅﹐成为中国佛学的主流﹐并与天台﹑华严各宗最终流归净土行门﹐则反映了在末法史观笼罩下﹐中国佛教徒既要追求出世解脱﹐又要与中国世俗社会相适应的两难选择和响应。

--------------------------------

(1) 《中国佛学》﹐《海潮音》﹐第二五卷﹐第四期。

(2) 《续高僧传》卷十六﹐《大正藏》第五十册﹐第五五三页。

(3) 慧风∶《天台宗一心三观法门的起源》﹐《现代佛学》﹐一九五六年第七期。

(4) 《续高僧传》卷二十﹐《大正藏》第五十册﹐第五九七页。

(5) 《续高僧传》卷二十﹐《大正藏》第五十册﹐第五九六页。

(6) 《续高僧传》卷二十﹐《大正藏》第五十册﹐第五九七页。

(7) 《续高僧传》卷十七﹐《大正藏》第五十册﹐第五六一页。

(8) 《佛祖统纪》卷六﹐《大正藏》第四九册﹐第一七七页。

(9) 《出三藏记集》卷十二﹐《大正藏》第五五册﹐第八九页。

(10) 《出三藏记集》卷九﹐《大正藏》第五五册﹐第六六页。

(11) 第一段是〈随喜功德品〉﹐佛对弥勒菩萨说﹐如果布施四百万亿阿僧祇劫世界六趣众生﹐布施七宝所成宫殿﹐又度化他们都获得六种神通﹐如此功德﹐不如闻《法华经》一偈而获得五品位之初品随喜位者百千万倍﹐更何况已经获得圆满具足的五品位。第二段是〈法师品〉﹐说获得此果位者﹐「即如来使﹐如来所使﹐行如来事。」虽然还未脱凡夫位﹐但已足为世人所依怙﹐成为颁行如来佛旨的使者﹐为如来所派遣﹐宣扬佛的因果。

(12) 五品﹕即五品弟子位﹕(1)随喜品﹐闻佛法而生信解随喜﹔(2)读诵品﹐读诵讲说妙法之经﹔(3)说法品﹐以正确说法引导他人﹔(4)兼行六度品﹐观心之余﹐辅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度﹔(5)正行六度品﹐自行化他﹐事理具足。此说原出《法华经?分别功德品》﹐智顗将其判为「六即」位之第三「观行即」﹐属内凡位外品﹐详见第三章《超克自卑与我慢──六即成佛的阶位》。据《续高僧传?智顗传》﹐智顗临终前﹐告诉弟子智朗﹐说自己一生领众说法﹐为他损己﹐修行果位祇得五品位(《大正藏》第五十册﹐第五六七页)。

(13) 在一千四百余年之后的二十世纪﹐欧阳渐尚在《唯识抉译谈》中﹐对智顗学说的真理性提出挑战﹐在抨击中国佛学的五大弊病时﹐认为第三弊病是﹕「自天台﹑贤首等宗兴盛而后﹐佛法之光愈晦。诸创教者本未入圣位﹐(如智者即自谓系五品位。)所见自有不及西土大士之处。而奉行者以为世尊再世﹐畛域自封﹐得少为足﹐佛法之不明宜矣。」

(14) 慧思在慧文处悟「法华三昧」﹐又往鉴师﹑最师等处述已所证﹐皆蒙随喜(《续高僧传》卷十六〈慧思传〉﹐《大正藏》第五十册﹐第五五七页)。道宣于〈智顗传〉又说﹐智顗受学于慧思﹐慧思从道于就师﹐就师受法于最师(《续高僧传》卷十六﹐《大正藏》第五十册﹐第五五三页)。

(15) 湛然﹕《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一之一﹐《大正藏》第四六册﹐第一四九页。

(16) 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第一二七页﹐北京中华书局﹐一九八二年。

(17) 《续高僧传》卷二十三﹐《大正藏》第五○册﹐第六二四页。

(18) 周叔迦﹕《周叔迦佛学论著集》上册﹐第三三七页﹐北京中华书局﹐一九九一年。

(19) 参见吕澄﹕《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三二七页﹐北京中华书局﹐一九七九年。

(20) 湛然﹕《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五之一﹐《大正藏》第四六册﹐第二八O页。

(21) 参见慧风∶《天台宗一心三观法门的起源》﹐《现代佛学》﹐一九五六年第七期。

End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天台祖师颂

◎达 照初祖龙树菩萨荒唐世智戏身心,欲荡深宫悟苦因。偶见雪山真面目,方从海藏度迷津。二祖慧文大师三智一心空假中,戴天履地漫从容。河淮依旧高齐远,料得余荫盖苍穹。

禅宗与信仰

◎ 明 贤身心放下坐下来,一刹那之间禅就会现前。禅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今天要谈的是:有人心就有禅宗,有生死就有信仰。禅是心地法门。我们之前就谈过,为什么三教能同源?就是因为人同此心。禅所谈的不仅是人心同

天台智者大师事迹:建寺祈雨,为关羽受戒

天台智者大师事迹:建寺祈雨,为关羽受戒煮云法师智者大师,又名智顗,他母亲徐氏夫人怀孕时,梦吞白鼠。卜者说:白鼠者,他所化也。梁武帝大同四年,大师诞生,左右邻舍都看到红光如火一般罩盖了陈家,以为是益阳侯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苏轼与禅宗

苏轼与禅宗◎ 吉晓凡创作佛禅诗几乎贯穿了苏轼一生。彼时,禅宗思想盛行,恰逢苏轼政治失意、远离朝廷。由此,苏轼自觉地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将佛禅融入自己的诗作创作。不仅如此,禅宗也对苏诗的思想内容产生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天台知礼所制忏仪

一、知礼的修忏理论知礼大师是宋代天台宗的高僧,知礼大师对修忏的理论主要体现在他写的《修忏要旨》一书中。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知礼大师62岁高寿之时,受宋真宗之请,亲临延庆院修《法华忏法》三个昼夜

禅宗的精神

◎ 巴 宙禅宗学派的简洁提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性成佛。这就是传统所认为的菩提达摩思想。但是,如果我们对公元八世纪以后兴盛的禅宗检讨一下,我们就会认为禅宗更符合发扬光大的禅宗学派。现在,

略述禅宗的见行

◎ 智 圆禅宗虽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祖师大德们为了有助于弟子证悟,也留下了不少著作与语录。从中可明显看出真正禅宗的见行。菩提达摩祖师作了《大乘入道四行论》,把修行方法分为理入与行入两种。理入是借助

禅宗学在中国的发展

◎ 理 证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

禅宗的本质

◎ 铃木大拙在菩提达摩将禅佛教从西方即南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了两百年安静与稳定的发展,坚定的在这儒家与道家之地生了根。禅的宗旨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四句话是由谁说出来的, 我们无法考

禅宗的人文意义

◎ 楼宇烈禅宗在很多方面恢复了原始佛教那种以人为根本的理念,反复强调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皈依者皈依自性。自性皈依,所以它不是外在的。禅宗里面有一个说法,《坛经》里说:佛是自性做,莫向身外求。自性迷

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

◎ 智 圆【二者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乘,二门俱破。】这里说的是当时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以及修余宗和修净土比例分配的问题。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首先,参禅的人到

日本的禅宗

日 本 的 禅 宗◎ 铃木大拙禅宗之以完美的形式传入日本,是在封建时期开始之际──这就是在镰仓时代。它的单纯,直接与有效,立刻赢得日本武士的心,武士们开始拜访禅寺。禅宗并没有早期佛教那种只被有闲阶级所

禅宗与净土宗的同与异

净 慧关于净土宗,各位都不陌生。因为我们这个居士林主要以修净土为主。想想看,我们这个地方,每天二十四小时,佛号不断,走进来,如同置身于莲池海会中一般,令人感到身心清净。请问:这身心清净来自何方?应该说

《楞伽经》与禅宗之关系

◎ 印 海四卷本《楞伽经》是达摩传授给二祖慧可,并对他说仁者依行,自得度也,这是《景德传灯录》及《续高僧传》中所记载。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继承者是慧可二祖,二人之间,如此亲手授受,可见本经在禅宗中是

禅宗与净土

◎ 一 诚一、绪 论众生因无明烦恼的迷惑而有六道轮回之业报,如何径出轮回而趋佛果,是每一个佛教徒需要迫切承办的问题。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禅宗与净土宗同是力行的法门,一主自力,一倡他力,其基

对于禅宗的误读

◎ 王建光 解释学是当代西方新兴的一种学术文化思潮和学术方法,但是,诠释的方法也一直是中国文化学习传承中的重要方法,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尤其是经学家们就曾在文本的学习中应用过解释学的方法。他们早就发现

禅宗·静默的哲学

◎ 冯友兰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原意是沉思、静虑。佛教禅宗的起源,按传统说法,谓佛法有教外别传,除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佛直接传下来,传到菩提达摩,据说

禅宗对诗词的影响

禅宗对诗词有过什么影响◎ 潘桂明才诗说:今山僧与居士评诗,居士与山僧谈禅,何耶?自古诗情半个禅,以诗为禅,以禅为诗,无可无不可也。禅与诗在唐以后过从甚密,互相影响,互为补充,这早是历史事实了。两者都需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刘丽禅宗以禅定修持为其求证的骨干,所谓涅槃、性空、真如、妙有的教理法则,以及达成圆满佛果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六通(天眼通、天耳

楼宇烈: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宗密(780841)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一文中认为,禅修是三乘学人欲求圣道的必由之途。然修禅者不可不知,禅法乃有浅深阶级之不同。他把禅门分为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

禅定及禅宗

◎ 金开诚在论证心、身、境三界的关系时,僧肇认为,因为以执心为本的妄心变化,而迷失真一,由此而现出了虚妄不实的三界。他举例说:譬如有人于金器藏中,常观于金体,不睹众相;虽睹众相,亦是一金。既不为相所惑

《禅宗正脉》

《禅宗正脉》是禅宗祖师大德参禅悟道时的机缘语录节选本,共十卷,明代如卺撰,成书于弘治二年(1489),收在《万续藏》第一四六册、《禅宗全书》第九册。本书作者鉴于《五灯会元》浩繁难读,故将之缩减抄录成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李光钦一花开五叶这句话出自达摩大师的偈语:吾本来兹土,传教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其含义就是禅宗法脉的概括。有人曾把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当作是五种智慧的花瓣盛开之后,显示

禅宗修持法

月溪禅师参禅方法始终没有正式介绍到西洋,故西洋学者对于超越经验的实在问题,亦始终无法解决。有的学者如康德之流,遂以为人的智识能力,仅能认识相对的感觉思维之世界,对于绝对的超越的本体世界,无论如何努力,

禅宗的传承

◎ 蔡志忠祖师西来,驻锡少林传承禅宗,少林寺成为禅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刹。中国的禅宗是由少林寺开始展开!二祖慧可梁武帝大通元年十二月九日,有位名叫神光的禅僧为了求法,就通宵站在洞外不动。达摩问:你一直站

陈柏达:从天台入净土

第七十四章 从天台入净土一代宗师 念化生西?隋朝的智顗大师,字德安,俗姓陈,是颍川人。后人尊称他天台大师或智者大师。他母亲怀孕时,梦见五彩的香烟萦绕怀抱。他诞生时红光耸霄,邻居们见了以为失火。家人本来

雪漠:大手印、大圆满、禅宗

1、大手印和大圆满◎问:香巴噶举与宁玛派、萨迦派、格鲁派等等派别有什么异同之处?●雪漠:入道口不同,传承不同,哲学不同,教法不同。同的是证果之后的境界。◎问:请您谈谈大手印和大圆满的区别?●雪漠:究竟

林克智:生活中的佛教 天台忏法与社会和谐发展

生活中的佛教天台忏法与社会和谐发展天台止观向有四种三昧、二十五方便、十乘观法、十境、百法成乘等,智者大师将其概括成渐次止观、不定止观和圆顿止观三种。圆顿止观不历次第,初后不二,一尘一香,法法互具,当处

赵州禅师对禅宗文化的影响有多大

在禅宗发展史中,佛性论有数种表现形态,如佛性内在论、佛性修现论、佛性显现论等。道元对先尼外道计佛性为内在之“我”、以及将佛性比喻为草木之种子等说法皆予以批判,反对将佛性视为内在于众生的一种实体。同时,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末世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能净业障分第十六维摩诘经嘱累品第十四末法,或说末世,全称正法末世。佛预见佛法流传的演变,指出佛法的流传有三个时期,:(1)正法时,有教、有行、有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地狱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二第三章之一《六祖坛经》决疑品说:“贪嗔是地狱。”说天堂、说地狱,都是化佛说,为对治愚夫三毒而施设的譬喻之辞。地狱天宫皆为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远离和合非和合相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四第十一章水与盐和在一起,是为和相;水与油在同一容器中,边界分明,为非和相。张弓搭箭,弦发箭出,是为合相;水火相克,为非合相。和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色身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忏悔品第六之五指人们的血肉之躯。色究竟天宫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一第四章修行到了色界四禅的最高境界,脱离了欲界色界的烦恼,但还有自心的微细烦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国土净秽,皆由自心。众生劫烧,我土安隐。心冥觉性。识智无生。身土依真,染净俱泯。廓通法界,清净湛然。圆遍虚空,含裹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发明起灭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清净慧为何凡圣有别妄念执我,不能自见。慧照朗然,显发心性。今既开悟,妄念非我。即以冥真之慧。照于起灭之念。起之与灭,皆知如真。发清净心于禅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陀罗尼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法供养品第十三第五十一章《大智度论》卷五云∶ “何以故名陀罗尼?云何陀罗尼?答曰∶陀罗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佛母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六第四十四章十方诸佛从此流出,所以称为佛母。佛地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四第四章之一菩萨十地不分次第,地地都是如来地,任择一地入手都可修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彼圆觉性非止合故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觉如何寻师择法觉本无念,见念即乖。性本灵明,迷照亦失。念无而有,既然止息令无。照有而隐,何不观察令显?又真本无念,念即乖真。性本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现诸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序分无念而应缘,如明镜无心而现像。净土、秽土,随众生之所宜。净者示之以宝玉,秽者示之以瓦砾。美恶自彼,于我无定。无定之土,乃名净土。现魔魔业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三法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妙行无住分第四佛经中的“法”字,含义很多,略举如下:一、与第六根意根对应的第六尘“法”尘,简称为法。意是心的功能,法是客观事物在心中的反映,包括人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九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九划之一垢尽对除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知幻非真,垢即尽除。本来无幻无垢,菩萨亦假立也。甚深秘密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金刚藏何以复有无明秘密有二:一、如来之密藏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四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四弥勒菩萨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弥勒何得永断轮回意译慈氏。姓慈,名阿逸多。意译无胜,胜德过人之意。弥勒是一生补处等觉菩萨。由前面舟行岸移等譬喻,悟得真随妄转。弥勒菩萨进一

禅宗衣钵相传的故事

过去,有一位非常虔诚的居士,平时处处行善,走路时连一只蚂蚁也不踩踏。可是,在他三十岁的时候突发得了严重的痛风病,难受的要命。她,静心思考,觉得这都是自己未学佛之前罪业太多而至。于是,他以超强的忍耐力默

禅宗法脉之十祖 胁尊者

十祖胁尊者,中印度人,姓氏未详。处胎六十年,将诞之夕,母梦白象载一宝座,座置一明珠,入门乃生,生而神光烛室,体有奇香。及长虽谷食,绝无秽滓,本名难生,后侍九祖,执侍左右,未尝睡眠,谓其胁不至席,遂号胁

禅宗、显宗、密宗之间有什么不同

佛学分为显密两宗禅宗,法华宗,天台宗等等都是属于显宗的一个分支,密宗认为世界万物、佛和众生皆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所造。前“五大”为“色法”,属胎藏界(有“理”、“因”、“本觉”三个方面的